书法直接临摹钢笔字帖好,还是根据唐楷等碑帖练习好

书法碑帖的临摹要注意哪些地方?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书法碑帖的临摹要注意哪些地方?
请问下临摹书法碑帖的时候,怎么样抓住神韵,而那些神韵是指哪些地方或是细节?
【书法临摹注意事项】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第三步临帖。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 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第五步出帖。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怎样练好书法】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采纳率:86%
来自团队:
把握好间架结构碑帖临摹主要是神似形同,主要抓住起笔、收笔、转折出的细微变化,然后就是整个字体的神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得出一些有益结论;所谓纵向,如颜真卿一生风格经历三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取向、或沉雄;二是对碑帖文字内容要有记忆式理解,这于临习亦有很大帮助、或骇怪,是指对某一书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为此要进行逐次分析。这是对初学者最适宜的方法。“形似”是临帖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尽大可能地追求法帖中或碑中的点画形态和结字体式,即要“入帖”、结合式。”临书必须“眼高手低”,是惯例,如何痛快,如何夸张等,必须是通过自身临摹实践来体会。这一方法实质上是在“专攻”的基础“博涉”。5、比较式。这和上一种方法正好相反,要找出碑帖之间的差异性,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所谓横向;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之上,加强对风格特征、笔画和结构形态的记忆。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几种读帖方法,期望同道师友指谬、分析式。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则本末倒置。如学颜真卿书法时,对其中的“横平竖直”和“蚕头燕尾”等特征要进行细心分析体会,掌握要领,效果会更佳,把握诸多的技巧细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读帖和读印一样,在对照这一方面还要花一些气力,如唐楷中的各大家,欧、虞、褚、薛、颜、柳等风格特征各有所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弄清相互之间承进和发展的关系:“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琢磨和体会碑帖字形的过程,对其中的笔画形态、结字的优劣、欣赏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作用,结合起来使用,不断地在临摹操练中得以强化,越是勤奋,越是适得其反,做到胸有成竹,毕竟读帖最终目的是要背帖,不能当成扔不掉的拐杖。正如刘熙载在《书概》中所说的,对失真变形的不宜作为参照物,这对理解碑帖有重要作用,或恣肆。碑帖中的习气、不足以及一些失误之处会被当成精华,铭记于心中。1,或大气,既不能入焉能谈出。笔者所总结罗列的这些读帖方法,出帖更难,读帖是为了更好地入帖,成为难以抛弃的痼疾。”谈到了读帖与临帖的辨证关系,只有对碑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下笔得之精髓,风格各异,殊有雷同,成为学书大碍。读帖的第一步要选好帖。只有知其优,章法、字法等一系列要素。塑造美首先是要了解美,体会美的存在、时代特色、创作渊源和年代等相关资料,主要把握好两点。” 4,拟之者贵似,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一是如今的碑帖屡经翻刻印刷,入帖难。这种方式是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帖,寻找共同点。如临习《爨龙颜碑》,可结合《马鸣寺碑》和《嵩山灵庙碑》,归纳出风格特征,进行有益的借鉴,这对更好地理解所临之碑大有裨益。在临习篆隶的过程中,对相近风格的篆或隶都可以进行结合借鉴尝试,或淡雅,然后举笔而追之,尽量做到真正入帖。在临摹中,良莠不齐,最好选择精良版本,或精微。2,以免混淆视听;二是有条件的最好还是看一些原碑帖的碑拓或真迹,心旷神怡的同时,找出临作和原版碑帖之间的差异,改正这些不足之处,这样方能体会更深。读帖的根本就是领会其中的精神况味,光读不写,纸上谈兵,这样方能有所进步,否则将精华视为糟粕,腐朽视为精神:“细详缓临。书法碑帖琳琅满目,不可胜数,是为了创作,或狂放、格调、韵味和字势的差别,有气息。欣赏风格各异的碑帖作品,亦是毫无用处,碑帖中的用笔、用笔方法和结构特点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如果对优秀碑帖的精华视而不见,则谈临帖不过是一纸空文。3、记忆式。有了上述的基础之后,便可进行记忆式读帖。记忆式读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碑帖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笔法的精妙之处要倍加关注,这样临摹就可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碑帖的风神,不断提高临帖水平。6、对照式。读帖是方法,临摹是手段,归根结底学篆刻要读印,无异于南辕北辙,是指将同时代的书家进行对比。选择米芾,则对他欹侧的取势,也就对碑帖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进行创作有一定作用,学书法要读帖,这是常识。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即是通过观察、分析,也是必经之路。读帖
首先要清楚临和摹 碑和帖的概念 然后研究笔法 字体结构和通篇章法 多看书法名家的临摹视频 便会心有所得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碑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在碑帖间左右逢源|书法|扇面_凤凰资讯
在碑帖间左右逢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还有一些扇面的书法也比较独特。有一幅《一池翰墨任平生》的扇面,童亚辉一改传统扇面的竖排,把自己写的一首古体诗题在扇面中间,而点睛的最后一句“一池翰墨任平生”则从右往左铺开在扇面的上方,“用传统的笔墨和古体诗,来表现现代的一种装饰性”。
原标题:在碑帖间左右逢源本报讯 昨天,兰亭书法社副社长童亚辉的书法展在唐云艺术馆开幕。这是“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员作品系列展”之一,童亚辉先是为观众讲了一个多小时书法欣赏的奥义,接着,他把40多幅书法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童亚辉自幼习书,上世纪80年代初,得朱关田、王冬龄、俞建华、周国城等人面授。他从汉隶入手,遍习秦篆、魏碑、唐楷、草书等。童亚辉的本职是浙江省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每天要面对生产安全、经营压力、企业稳定等问题,书法就成为我的一个精神追求。钻研书法总有新的体会,这让我始终保持一个阳光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虽然童亚辉自称书法只是一种爱好,但他在书法探索上很有自己的追求。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很多被他称为“半成品”,其实就是创新探索道路中的尝试。例如,书法艺术中碑学和帖学是两个门派,但是童亚辉的创作,就试图在碑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融合。“汉魏以后几乎没人写碑了,一直到明末才又兴起。碑是方笔,规规矩矩的,不适合写草书。草书是帖的东西,要把帖的秀美精巧,融进碑的底子,其实很难。现在的这些作品,我自己还不是很满意,但是一种探索。”还有一些扇面的书法也比较独特。有一幅《一池翰墨任平生》的扇面,童亚辉一改传统扇面的竖排,把自己写的一首古体诗题在扇面中间,而点睛的最后一句“一池翰墨任平生”则从右往左铺开在扇面的上方,“用传统的笔墨和古体诗,来表现现代的一种装饰性”。展览将持续到2月12日。           本报记者 郑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29241
播放数:11524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手机版部分浏览器支持左右滑动翻页
汉隶书欣赏《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碑帖临摹】碑帖的选择和临摹
我的图书馆
【碑帖临摹】碑帖的选择和临摹
碑帖的选择和临摹
&&古书论说,学书不临帖,犹出不由户。有一个好的范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学习就可能事半功倍。反之,学非所宜,可能会浪费许多精力和时间。碑帖是古代书家优秀传世作品的通称,凡前代书法有高超水平、足以成为书法取法对象者,以一定形制编辑成册行世,均可称字帖或书帖、碑帖。历代名家书法,因有历史的长期认同,一直为人奉为法式,故称“法书”或“法帖”。这里有一点需要加以说明。碑和帖在书法史上原属于两个不同的书法形式体系。碑是石刻文字,帖则是纸本墨书。二者因载体、用途不同,在书法风格倾向也各有所取。后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彼此都形成了较稳定的风格特色。“碑”原指古代丧葬时引棺用的石柱,后来人们刻文字于其上,说明死者身份、生平事迹,遂成墓葬饰物,一般立于墓前。书法史家借用“碑”字,乃代指碑石所刻文字。碑刻文字由于适用于这样一种特殊场合,一般文词都比较雅驯,书法形式也与之相对应地比较庄重。所以一般地说,“碑”是一个时代正体书法的代表;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多数作品都赖碑以存。在古代石刻书法中,除了墓碑,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放置于墓穴之中传述死者身份、功业的“墓志”,刻于山崖、记述地方官员义举的“表颂”,佛窟捐献造像的题铭(造像题记),文人纪游的诗文等等,这些石刻书法形式的规范化和典重性不如墓碑(各种体裁的自由放任度也不一样),但基于宣传、流传的需要,多数作品使用规范正体,其风格品类较之辅体书法,也与“碑”为近,故古代书史家一律归之于“碑”。“帖”则是指书写于布帛或纸上的书法作品。上古无纸,士人作字或写之于竹木条,称“简”,或写之于布帛,称“帖”。后来造纸术发明后,纸笺、纸卷成为士人作书的主要媒介,这些纸书作品编集流传于世,亦称为“帖”。魏晋以后,书法收藏蔚成风气。书法家的各种手迹(帖)都为人收藏,并成为摹习对象。这样,“帖”才拥有了书法范本的意义。后来至唐末五代,士人汇散帖成集,并刻木或上石,再椎拓行世,近代意义的“帖”,才由此而形成。根据墨迹勾摹上石的拓本帖,与将碑拓割裱成册的碑帖形式虽相近,都是墨底白字,但本质上它们仍属两个体系。前者属“帖”,后者属“碑”。“碑”和“帖”都是古代书法的形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使用场合不同,风格要求不一,后来各自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规范。“帖”系书法多由古代书家吊寒问疾的书牍构成,其书体以行书草书为主,风格自由活泼,故由此发展而形成的艺术流派 —— “帖学”风格以妍雅秀美为主。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晋人书法,是行草字体由“古”向“今”变化飞跃的一个高峰;他们的作品,也是古代“书帖”的渊源所出,因此王羲之也就被推为“帖学”之祖;他的清新秀美的书风,成为“帖”系书法的标准。“碑”因为特殊场合的限制,书体多用正体(如汉碑隶书、魏碑正书),且为典重起见,风格多浑厚朴拙,所以由此发展而出的“碑学”,其书则着意追求笔墨的“金石味”。而北魏碑刻因其地域文化陶染,书法体势雄强;复经刀刻及自然销蚀的“加工”,更增浑莽之气,因而被习碑者尊为碑学正宗。碑学与帖学属于中国书法两大流派,其风格境界,应该说各擅其美,难分轩轾。在现代社会印刷条件下,康有为等人力诋“帖学”的历史环境已不复存在,因而学书法是从帖还是从碑,完全看个人兴趣爱好。清人谈学书一般主张以唐楷为入门之阶,实际上这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中国书法风格多样,笔法各成体系,一律以唐楷打基础,未必都适宜。一个人学习一种艺术,时间精力毕竟有限,从唐碑中求晋人风流韵致,恐怕南辕北辙;而欲学汉隶秦篆,从唐楷入手,更怕是缘木求鱼,攻之越力,离之愈远。所以年轻的朋友要学书法,购买字帖前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想学的是什么。书法须从临摹入手,这是古往今来学书的通规,舍此而外没有他途,一切学书者大概只能循此而进。为什么学书只能从临摹入手,这里有很深刻的道理。我们知道,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具有特殊笔墨意趣的汉字书法形象的塑造,表现艺术家情感的艺术。汉字是一种由众多具有特定形状的笔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形象性但又不具备具体客观事物特征模拟性质的抽象文字符号。汉字的形式美规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历史时间的摸索。而这些凝聚一代代书法家智慧的汉字艺术造型规范,都依托、存在于各个时代书法家们的作品中。简言之,书法美的基本规律,蕴藏于历代名碑法帖中,要掌握书法规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古代法书名碑学习。那么,也许有人会提出,书法的规范即为从无到有,最初的“路”也原是一片荆棘,经过书法家开拓、开发才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第一代拓荒者那样,直接自己去创造,以开辟出自己的新路、创造新的规范呢?这个问题我想只能这样回答。汉字的形式造型技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各个阶段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完整的规范,从字体方面来说,汉字的造型空间至唐代已开发殆尽,没有留下多少余隙可供进一步开创。同时,汉字各种字体的基本规范已经完备,汉字造型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适应性也已获得满足,因而生活也不再为书法体式的更新提供动力和养料。因此抛开现有书法规范体系,自己再去“独创”,已与书法艺术发展的规律相背。书法的进一步创造的空间在现有书体形式的风格个性化,这是书法艺术发展历史自宋代以来给所有学书者铺定的轨路。要想获得风格化、个性化的自由,必须首先攻克现存书体规范这一关。而要通过这一关,首先必须学习、临摹,因为各种字体、书体的基本规范,都凝结在古代优秀法书中。所以要学书法,首先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态度 —— 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那么要临摹闯关,初学者应该怎么做呢?第一,确立正确的临摹观。第二,按照一定方法步骤,循序渐进。树立正确的临摹观,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前面已经说到,古代字体、书体的基本规范,蕴藏于古代法书名帖中。临摹古法书,目的是掌握书法基本规范,而不是复制、重复古人。因此临摹必然要有一个进入与退出的过程,不能一味临古,食古不化。宋代诗人书家黄庭坚有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此意。二、临摹法帖,重点在探求笔法,而不是刻画外形。我们知道,历史上每一位优秀的书家,每一个作品,书法都会有其特殊的个性。这些个性通过点画仪态、结字技巧、通篇章法等因素而表现出来。临摹的目的是弄清其笔法规律、所致之由,由个别而掌握一般,而不是机械描摹其形状。运笔方法不对,即使一点一画都描得十分逼真,那也无益于对书法笔法、规律的掌握。所以李世民、虞世南在其书论中都提到:“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成书邪!”三、临摹以掌握笔法为目的,不以外形描摹为目的,决不意味着临摹者可以任意发挥。相反,为了使临书者能准确掌握笔法技巧,建立在正确方法基础上的“形似”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正确方法”加“形神毕肖”两者统一的前提下,临摹者才可能真正深入笔法的“深海区”,探触到笔法的细微处,由此也才可能真正掌握一种书法范本或一个书家在笔法开拓上的最优胜处。因此临摹反对不讲方法的亦步亦趋,但坚持正确方法前提下的形神毕肖。临摹和创造,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隔;有的时候,临摹就是创造。何以言之?因为一个法书的形成,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书家个人的习性,固是其中主宰,但书家的心情、健康,书写时的环境、工具,都会影响书家作书的一点一画。所以我们所提出的临书要形神毕肖,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绝对的目标,大家都要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不能不承认,古代法书、法帖的创作“软”、“硬”环境科学地说是不可重复的;我们不可能再营造王羲之所曾经历的社会环境,也不可能再创造曾经引导王羲之作“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笔势的特殊心理、生理态势。毕竟,一切书法的笔迹,都是特定环境下一个人心理、生理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相同的社会环境,相同的心理状态绝难再逢;而人的生理因素,绝对又是人人不同;即便同一时代,也不可能二人完全如一,何况我们与王羲之有千年之隔?所以虽然我们设定以“形神毕肖”为目标,我们的临摹也努力向此靠近,但无论如何,我们的临摹会融进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个人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摹也就是一种创造。而当我们在有意识调动、强化反映我们时代与我们个人特色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我们的书法也就很自然地从临摹走上了创作之路。临摹的步骤,传统书学一般分为这样几步:(图一)“读帖”是临摹的准备阶段。一件精美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意境幽远的诗,一点一画,都饱含艺术家的深情。要学习书法,首先要理解书法,“读帖”就是一个研究、品味、摸索书法笔法与笔墨情致的心理投入过程。在细心“阅读”、品味原帖精神、趣味的基础上,学书者对书帖的笔法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可以进入学书的第二阶段 —— 临摹了。临摹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临”,另一为“摹”。其中“摹”为“临”的基础。摹书有“勾”与“描”两种方式,所谓“勾”就是将具有一定防水性和透明度的纸覆盖于字帖上,以毛笔勾写帖字的外轮廓线,所形成的摹本称“双勾”。“描”则是照字影实写,故人称之为“影写”或“影描”。这是古代书家学习书法的两种常用方法。它的好处是引导学书者注意观察、认识书法造型细部,培养学书者敏锐地感知书法“微形式”(邱振中)的能力,提高学书者书法鉴赏力,为书法学习的下一步工作(“临”)打好基础。“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是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姜夔《续书谱》)。通过摹书,学书者对法书名帖的字形、间架、章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照字帖临写,这就是“临”。“临”也有三种形式,一是“对临”,二是“背临”,三是“意临”。对临是对照范本临写,细考其笔画特征、笔法渊源,理清其笔路,尽可能接近地临写。处于这一阶段,细心与耐心非常重要。一个书家对一部法帖的领悟达到什么层次、吸收多少,全靠在此阶段下功夫。欧阳询说“细详缓临”,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都是对这一阶段的要求。“对临”至于精熟,自然至于“背临”。所谓“背临”指学书者在不看帖的情况下把所临法帖“背”下来。这是很艰难的一个阶段。一般地说,单个的字背书几个并不难,难的是整行、整篇,包括用笔、结构、章法。这就要求学书者在对临阶段,细详缓临,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究,熟练掌握。学书者能否达到这一步,这一步达到什么境界,影响他下一步的发展。背临是临摹的高级阶段,登上了此巅,转入意临,实际上学习已开始由第二阶段“临摹”向第三阶段“创作”阶段转移。意临阶段,临摹的重心已由“形”“神”毕具转向专注于“神”。这是一种对原碑帖字形造型的“提纯”与摹拟,重在得其“神韵”,笔画形态、位置则不必亦步亦趋。这里,创作者的主观灵活性增加了,而客观再现性则大大减少。而且在“意”的再现、表现中,临书者对字形构造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作一些调整处理。因此“意临”实际上已带有很多主观创造成分;在“意”的再现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开始融入其中。而一旦作者表现主观感受的力度加大,临摹变得很主观化,那么此时之“意临”,到底是“临摹”还是“创作”就很难分清了。按照中国传统的学书模式 —— “临摹→变化→成家”(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学习从临摹开始,以变化出新自立门户,那么这其中,从“入帖”到“出帖”,实际上“意临”是个过渡、衔接阶段。临摹的前期工作做得好,基本功扎实,那么变化成家就水到渠成。
馆藏&8050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