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思考缺乏逻辑性齿轮?

  见到这个题目,最强大?还最暴力?那作者一定是最自负,最无耻喽?嗯,这个嘛,都是些细节,咱们就不要纠结了,还是直接进入正题吧。  随着国家反腐力量的加大,落马了一大批人,而几乎所有落马的男性官员都有些作风问题,难道男性天生就爱出轨吗?肯定有人反对,因为现在出轨的女性也不在少数。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为什么还有一些人即使有了钱有了权也还能安守本分呢?  为什么有人会为了一些东西舍生忘死?那又为什么有人会当逃兵?  为什么有的企业如流星般,闪烁过后就是死亡?那又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做大做强?  为什么有人崇洋媚外?为什么人们这么推崇“苹果”?为什么又有人能在大家都跟风时保持独立?……  看到这些畅销书常用开局,是不是已经很烦了,因为最后的结论无非就是一大堆心理学定律、人生格言、行为规则等等,让人完全抓不住要领。但我要告诉你,这次不会了,因为其实这些问题到最后其实都是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容我卖个关子,后文自会慢慢解析。  老规矩,先上目录:  一.写在前面的话 4  二.方法论 5  三.公理一 9  四.活着不容易 11  五.舒服很重要 16  六.繁衍 21  七.收敛的进化心理学 24  八.爱子情深 27  九.公理二 32  十.认可与尊敬 39  十一.目的与手段 46  十二.请你夸奖我 52  十三.面子 55  十四.虚荣 60  十五.价值观与社会环境 66  十六.殊途同归 70  十七.古代社会环境 78  十八.近现代社会环境 85  十九.面对强人 89  嫉妒 89  羡慕 90  崇拜 92  二十.制造之痛 95  廉价劳动力大国 95  进口污染 96  “高科技” 97  二一.追根溯源 100  文凭也通胀 103  师傅领进门 104  二二.自我实现 107  二三.公理三 111  二四.利从何来 118  技术型掠夺 118  信息型掠夺 119  暴力型掠夺 121  限制掠夺 123  二五.杠杆原理 125  二六.利益集团 127  二七.小我?大我? 132  二八.短期?长期? 139  决策失误 141  说客不简单 143  愚蠢的聪明人 145  二九.隐藏公理 148  三十.风险投资 152  三一.挑战公理三 156  三二.两大利器 163  三三.终极武器 168  三四.人性本质 175  附: 178  一.阿奇舒勒生平 178  二. 怪异的饮食习惯 180  三.网瘾是怎么来的? 181  四.人类还在进化吗? 182
楼主发言:377次 发图: | 更多
  温馨提示  传说杂谈能人辈出,本着相互交流,和平共处的原则,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但有砖请轻拍,我体弱。
  温馨提示,发帖不能由字体变化,所以文中  大标题用++++++  小标题用------  引用部分用===========  +++++++++++++++++++++++++++++++  一.写在前面的话  +++++++++++++++++++++++++++++++  见此书名,估计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嗤之以鼻,甚至好心的读者还会关心我会不会被大风闪了舌头。但在你把此书扔进垃圾桶之前,我想浪费你几分钟,听我讲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美国的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电灯,从他20岁出头开始,历时10余年,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宵达旦。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他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晚上不睡觉,白天就犯困,这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啊决定,找个小弟。那时的爱迪生已经有些名气了,他的小弟一般人还不够格呢。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终于有一位帅哥脱颖而出,也就是本故事的主角——X博士。实在对不起,我没查到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学历很高,是个博士。一天早上,爱迪生有事出门,把X博士叫了过来,“我出去一躺,帮我把桌上那个灯泡的容积测一下。”博士哥欣然领命。中午,爱迪生回来了,看见X博士还在那拿着尺子在灯泡上量来量去,再一看桌上,草稿纸都写了好几张了,可还没把容积算出来。我推测爱迪生此时一定在心里痛斥美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不过他仍然很淡定地说:“去拿个量杯过来。”爱迪生先把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里,一读数就测出了灯泡的容积。爱迪生拍着X博士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宝贝,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呢,明天就别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事看起来很难解决,其实只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即使知识再多也无济于事。
  对了,扯淡部分用????????????
  ??????????  先扯个蛋,有人认为电灯的发明人是德国人哥伯尔,本文不是科学史的研究著作,我也无法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考证。  好在这个问题对于文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我们姑且搁置一边。
  (回到正文)  难怪这个故事中的黄金男配角爱迪生这样告诉我们:“所谓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不过这是小学时老师们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教给我们的删节版。原版是:“所谓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那1%的灵感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而灵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心理学亦如此,没有好的方法,那所有的分析都是瞎子摸象。  首先我们还是要承认社会的复杂性,从古到今,社会学就是给人们带了无尽的讨论的话题:  为什么古代男人三妻四妾?为什么现在有人要三四五奶?那又为什么有人有了钱也能安分守己?  为什么有人会为了一些东西舍生忘死?那又为什么有人会当逃兵?  为什么有的企业如流星般,闪烁过后就是死亡?那又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做大做强?  为什么有人崇洋媚外?为什么人们这么推崇“苹果”?为什么又有人能在大家都跟风时保持独立?  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又是怎么回事?  买彩票和买保险是一回事吗……  问题太多了,貌似人类就是矛盾的混合体,根本就无规律可循,不过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找对方法。要解读社会的真相需要涉及历史学、地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它们就像一堆杂乱无章的零件,貌似毫无关联,各自为政,但实际上,或许只是我们忽略了什么东西,因而未能让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究竟忽略了什么呢?不妨找找看。
  ++++++++++++++++++++++  二.方法论  ++++++++++++++++++++++  看了第一章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基本现在的社科类、心理类畅销书都是这种开篇,当然内容也是基本走的这个思路,先讲个案例,然后分析一下,然后再得出某个结论,或者总结个格言。案例往往很有趣,看得也挺过瘾,但看过之后,思路往往更乱了,有这么多的结论,格言,信条,行为规则,完全抓不住根本,到最后基本都忘了。这就是畅销书的季节性,过了季就无人问津了,就像吃快餐,吃的挺爽,但没什么回味。我的开篇也像个汉堡,但今天我就要让你吃出佛跳墙的味道来。  闲话少叙,先介绍一下本章的重量级男主角——欧几里得。估计有读者又要发问了:这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其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他之前的埃及和希腊人的几何学知识加以整理,还写了本书,叫《几何原本》,是数学的大师。但这为仁兄和社会学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有,而且还很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社会问题不是随口扯淡,总要有一定之规。我这本书的主线就是方法论,说到方法论就绝不能忽略这位几何学界大神。    图2-1 欧几里得  按照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从初一正式开设这“几何”门课程开始,到高一分文理班为止(其实小学学习三角,算面积就可以算是开始了,但是初一开始这门课才正式叫《几何》),大家至少学了4年几何学,做题用的草稿纸没有1000张也有500张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上当了,你学了这么多年的几何,其实五句话就足够了:  1.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  2.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3.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4.所有直角都全等。  5.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这明显就是五句废话,你别不信,我们中学接触到的所有几何定理都可以有这五句话推导出来。(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都是欧式空间内的欧式几何,后来又发展了非欧几何,那是对之前的几何学说的超越,在此就不赘述了)
  欧式几何就是那么神奇,它是一个公理系统,通过有限的公理来证明所有的“真命题”。所谓公理(又称公设),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  前面提到的那五句废话就是欧式几何的五大公理。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在证明几何命题时,我们总是走这样的路线:要证明命题A,先要证明命题B;要证明命题B,先要证明命题C……但是我们总不能这样无限地推导下去吧,应有一些命题作为起点。这些“废话”就是论证起点,这种具有不证自明性并被公认下来的废话就是公理。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我们尽可能少地先取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若干公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把该系统建立成一个演绎系统,这样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的方法论。我们遇到的社会问题不也是这样吗?看似纷繁复杂,但是也许只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最基础的“公理”。  欧几里德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他先摆出公理、定义,然后有条不紊地由简单到复杂地证明一系列命题。他以公理、定义为要素,作为已知,先证明了第一个命题。然后又以此为基础,来证明第二个命题,如此下去,证明了大量的命题。其论证之精彩,逻辑之周密,结构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其著作《几何原本》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数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零散的数学理论被他成功地编织为一个从基本假定到最复杂结论的系统。因而在数学发展史上,欧几里德被认为是成功而系统地应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人,他的工作被公认为是最早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典范。欧几里得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建立了几何学,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种思想,给出数条所有人都认同的理论,在通过这些理论的组合解决同一领域的其他所有问题,所以欧几里得是我们本书当之无愧的第一男主角。
  其实在欧老之前,咱们中国就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就是孔子,只不过他面对的问题不是数学,而是人生。《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跟徒弟曾子聊天说:“小三啊(曾子名叫曾参)!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是啊,你妈将来要担心的是你杀人的问题。)曾子出去之后,同学问他:“师父是不是今天又喝高了,说什么呢?”曾子说:“老师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罢了。”这里提到的“一以贯之”现代人的理解已经很跑偏了,认为是始终如一,这里“一以贯之”指的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一套理论的始终。咱们中国人其实最喜欢这套了,我们会把事物的原理归结为一个东西,那就是道。孔子的道是忠恕,老子的道是自然,墨子的道是兼爱,诸子百家其实就是百“道”。   大道,至深至简。这话不假,但是回看诸子百家,从来没哪一家的思想可以完全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全部问题。大道至简绝不是把问题简单化,试图单靠一条原理解决所有问题往往会走进死胡同。因此,我更加推崇欧几里得,用几条原理去解决问题,当现有的原理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添加新的原理,也就是N以贯之。  这种思想在科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从牛顿三大定律到热力学三大定律等等,几乎每一个自然学科的基础都是由一些基本定律组成的,而它们的知识就是对这些定律的应用与扩展。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欧老的这种思想几乎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是很多时候你没有发觉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法制社会,在中国你需要遵守的法律有很多,包括宪法类,刑法类,经济法类,民法类,行政法类等等,光经济法类截止到日,包括法律、办法、条例、办法、通知就有369种,每种少则数十条,多则数百条,我没统计总数,估计少不了。不过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向《宪法》看齐,《宪法》就是立法的公理。
  《独立宣言》对美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而其洋洋洒洒数千字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受造而平等(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美国人的核心思想:平等、自由、民主,都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独立宣言》里的这句话的影响。“公理”嘛,无法证明也不需要证明,所以《独立宣言》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人受造而平等,但是大家却都承认。  公理法在军事上更是屡建奇功,想必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三十六计”。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之上千变万化,却都可以用这三十六种办法应对。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经人们不断加工整理而成。而最重要的是三十六计经常需要组合使用,数计并用,让人防不胜防。计谋一共就三十六条,很简单,难的是怎么组合运用。大家看武侠片都知道,同样一套拳法,高手和龙套使出来的威力就是不一样。龙套往往只会机械地出招,就像在做广播体操,而高手则更擅长把死板的招式有机的组合运用。公理亦如此,在分析社会问题时,也要组合使用,这样才能对其做出准确的解释,甚至预测未来。
  公理法如此强大,如果好好运用,足以改变世界。二战结束后,美苏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开始了冷战,美国虽然参与了二战,但远离战场,没什么损失,恢复很快,而且大量的欧洲科学家都逃到了美国,按说在科技上应该把苏联远远甩在后面。但让美国很不解的是,为什么苏联的科技发展如此之快?  因为在1946年,苏联的超级无敌天才发明家阿奇舒勒发明了一种“点金术”——TRIZ。TRIZ的俄文拼写很长,我就不写了,其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也就是发明领域的公理化方法,根据其英语标音缩写为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中文译作“萃智”。    图2-2 阿奇舒勒  阿奇舒勒认为:发明只不过是利用一些原则将技术矛盾消除。TRIZ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把技术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纳为几类矛盾,这些矛盾有4 0种解决方案,每类矛盾,对应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解决方案,为技术的发展指出方向。换句话说,他把搞发明变成了解数学题,相比之前的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等碰运气的方法,效率要高的多。
  在此之前最普遍的发明方法就是试错法,即不断地尝试。爱迪生为了试验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期间还开除了一个水货博士(就是最开始提到的那位)。在他未成功前,当人们问他有何进展时,他只是回答:“我知道了这些材料不能用作灯丝。”如果爱迪生能和阿奇舒勒合作的话,估计现在我们都能见到火星人了,无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当然了,这也不是阿奇舒勒灵光一现的杰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发明专利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全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终于建立起TRIZ的理论体系。  250万份专利(这都是高水平的专利,有些专利非常水,根本没有研究价值)最终汇成了40条解决技术矛盾的方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前苏联,TRIZ是国家机密,被联奉为“国术”,并一直被作为大学专业技术必修科目,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套理论催化下,前苏联的科技发展速度让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望尘莫及。这样便不难理解二战之后前苏联的科技进步神速的原因了。  科技的进步阻挡不了制度的落后,苏联还是解体了,于是大批TRIZ研究者移居美国等西方国家,TRIZ也流传到了西方,并受到了极大重视,TRIZ的研究与实践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欧洲、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咨询机构和公司,一些大学将TRIZ列为工程设计方法学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TRIZ理论和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它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里奇?阿奇舒勒对科学界的贡献并不亚于同时代的爱因斯坦、图灵、冯诺依曼等人,但中国人对其知之甚少,他不仅是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在附录中有他的专门介绍。
  我在此介绍阿奇舒勒和他的TRIZ理论不仅是为了证明公理化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更是有感于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不足,当然了原因很多,其中缺乏有效地理论指导使许多工作都显得有些盲目。希望我国科研人员都能学习一下TRIZ理论,至少也应该有所了解,反正我学了之后,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说了这么多,还回归本书,我讲的社会学也是基于一些非常基本的原则,归结为三点,我称之为三大公理,既然是公理,也就是不证自明,反正迄今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什么证明它们是错的,那么我们就姑且认为这三条都是对的,这将是我所有推论的起点。  社会问题有难有易,简单的问题可能只用一两条公理就可解释了,复杂的则需要把三条全都用上。但不管多复杂,总逃不出这三条公理的限制,就像几何题,不管多难,经过一步步推导,最后我们都会发现,其实欧几里得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所以我推测“几何公理法”就是那个被遗失的齿轮,在它的带动下,大量离散的知识将会为我所用。你一定会怀疑,这才第二章,就找到问题的关键了?这也太快了吧!我知道你也觉得很假,不过这几十万字不是平白无故堆出来的,后面我会用事实证明——我不是在扯淡。  (温馨提示,有些社会问题很复杂,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分析时会用到多条公理,但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所以读者要完全明白,就需要耐心读完全书,切勿断章取义。)
  三.公理一  恭喜你耐着性子看完了前面的内容,终于进入正题了,而且一上来就是个大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人类思考了几千年,绝非以一人之力可以解答,我综合了前人的种种结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将其作为公理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无数先贤大圣都尝试着回答过,我认为这其中最理性最全面最靠谱的答案当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提到心理学家,人们的第一反应多是弗洛伊德,但马斯洛贡献绝不在他之下。弗洛伊德为人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半补充完整了。    图3-1 马斯洛  =================================================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
  开头的问题太哲学了,我换个问法吧:人们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按照老马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们行为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求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需求共有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  =============================================  1.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2.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3.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4.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
  这个理论非常著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异议,我就是那个厚重脸皮挑战权威的人。我把人们需求分为四个境界,分别是:第一,生存;第二,繁衍;第三,认可与尊敬;第四,自我实现,而且每一层的动机都是前一层动机的延伸。这就是我的第一条公理。  以上任何一种需求都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形成的。要了解这四种境界是怎么来的,还需要点知识的积累,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从哪说起呢?就从生命和宇宙的关系说起吧。   生命起源和宇宙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都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这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了组成生命的各种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接着又在某种机缘巧合之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数亿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命的历程正式拉开了帷幕,大约经过了36亿年的演化,经历了数次物种大爆发和物种大灭绝,才有了今天地球上无数的生命形式。  早先,人们并不了解自己是怎么来的,没有科学研究,那就只能想象,所以有了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的传说,基本都是神造论。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即“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更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今天,任何一个物种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是由数十亿年前那几个细胞进化而来的,而我们能存活至今都仰仗着所有生物都具有的最基本追求——生存。
  ++++++++++++++++++++++++  四.活着不容易  ++++++++++++++++++++++++  约36亿年前,地球上有了生命,纵观地球,最简单的动物生命形式当属单细胞动物了(例如很多细菌),这是仅靠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其全部生理活动的动物类。恩,这个细胞很好很强大。  大家上中学做生物实验时,想必会用到一种叫草履虫的单细胞生物,它因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得名(其实无所谓倒正,但人们习惯认为口沟是朝上的)。它身体很小,雌雄同体,寿命极短,仅为一昼夜左右(它和变形虫是生命最短的动物)。哎,虫生苦短啊!  图4-1 草履虫  实验内容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在一个玻璃片表面滴两滴水,中间连通,一滴里有草履虫,其中加入少量食盐(盐分过高会杀死草履虫)。一段时间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几乎都游到没有加盐的那一侧了,于是说明草履虫有躲避不良刺激的应激性。如果没游过去,那说明你盐加多了,草履虫直接齁死了。
  (补    个图)
  所有生物都有应激性,即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这是一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动态反应,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基本能力,或者叫本能。  简单的生物就是靠本能来躲避危害和趋向食物,草履虫不需要思考,它的短暂的一生只有两件事,吃和克隆自己(不要一提克隆就认为是高科技,克隆是clone的音译,直译就是无性繁殖)。随着生物的进化,产生了多细胞动物,有了各种组织结构,其中就包括了神经系统,生物渐渐能有意识的趋利避害了,所以人类需求的第一重境界——生存,就很好理解了,这是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细胞里的本能。  动物的求生本能与生俱来,初生的牛犊2小时就能站立起来,而人类的婴儿六个月时还不能坐起来,如果没有父母的抚养,不可能存活。那婴儿怎么求生呢?一个字——哭,别小看婴儿的哭声,其音量可达97分贝,与冲击钻的噪音相当,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表示自己需要照顾,同时哭声还可以刺激女性泌乳。
  当然了,人类保护自己的手段很多,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Discovery的《人类本能之求生本能》,我举其中一例,我们的舌头上有5000多个味蕾,可以分辨各种味道。现在,这些味蕾主要的作用就是遍尝美食,为此我们不知消灭了多少珍稀物种。但在远古时代,品尝味道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那时食物极其匮乏,人们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多吃含更高热量的食物,而热量的主要来源就是糖类(淀粉完全水解后也是葡萄糖),人类可以品尝出甜味,并以此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很多有毒的食物都是苦涩的。通过对婴儿的观察发现,他们天生喜欢甜食,什么糖水啊,蜂蜜啊,香蕉啊,来者不拒,而对于苦味食品,则直接吐掉。人们长大之后也是喜欢高热量食品,讨厌苦味食品,毕竟喝咖啡不加糖的人是少数。至于为什么有些人就喜欢纯咖啡,原因无非两种,一,装逼以显示格调,这不是真的喜欢苦味,没啥好说的;二,潜意识的作用,这个后面会讲到,在附录中还有一篇专门讲人们各种怪异口味的形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扯远了,还说求生,在面临危险时,人也会爆发出巨大的潜能来保护自己。非洲有位叫做波大果的男孩,16岁那年,他和哥哥在刚果河上划船时遭到了鳄鱼的袭击,就在鳄鱼扑过来的刹那,他猛地跳到了鳄鱼背上,双臂紧紧的扼住了鳄鱼的喉咙,他也不敢松手,就这么僵持着。不知过了多久,他带着鳄鱼漂上了岸,这才发现鳄鱼早已被勒死了。当晚他们一家就享受了一顿鳄鱼宴,后来还靠卖鳄鱼皮发了笔小财,同时波大果也成了非洲的一个传说。其实“武松打虎”也是这么个情况,但武老二这人脸比较大,以后逢人便说:“你看那景阳冈上的老虎不也被我三拳两脚打死了吗?”
  这类例子很多,从生理结构上来看:当人们面对危险时会很紧张,大脑会让某些腺体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素,这是一种激素和神经传送体,使心脏收缩力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收缩,于是我们会加速心跳,肺部吸气量增加,肌肉力量增强,反应更加迅速,为爆发潜能做好了一切准备。所以肾上腺素也常作为拯救濒死动物(或人)的药品,当然了也能做兴奋剂。为了检验其效果,科学家还专门做了个实验:  在西班牙有一个口味很重的传统节日——奔牛节(又称关牛节,每年的7月6日开始举行至7月14日结束,地点在西班牙东北部潘普洛纳城)。在节日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勇士将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表示意愿参加,他们的目标是将6头公牛勾引到斗牛场。过程嘛很简单,就是带着牛跑。不过这些牛经过两年的专门训练,非常凶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发它的野性。选手都是勇士,其中不乏亡命之徒,在挑逗牛时被刺伤,甚至被踩死。整个活动的场面极其惊心动魄,甚至血腥暴力,沿途也是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科学家找到了一位选手进行测试,选手正常心跳为72次/分钟,在奔牛活动开始前一小时,他开始变得很紧张,心跳加速(达到了104到110),血压上升(达到了156/112),这说明其身体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危险做好了准备。活动正式开始了,考验人们胆量的时候到了,只要不被刺伤,离牛越近就越成功。当选手离牛只有几英寸时,那真是命悬一线,希望他有穿尿不湿。这时选手的肾上腺素喷涌而出(测试皮层固醇浓度来判断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达到了平时的两倍多,心跳也飙升至230次/分钟,达到平时的三倍多,相应的,体能大爆发。  所以说嘛,生存需求早已深深烙印在了我们的每个细胞里。
  这种求生本能常被应用于军事中。《孙子·九地》中有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翻译过来就是,把士兵逼入绝境可以使他们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当然了这种做法很冒险,不过也很有效。例如“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强迫士兵们做选择题:胜利还是死亡?  “破釜沉舟”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大破秦军,从此威震诸侯。  这招马上被韩信学会了,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因后无退路,所以将士拼死作战,最终大破赵军,这就是“背水一战”  说真的,这些将领真是狠心,简直是把士兵当孙子使唤,所以《“孙子”兵法》才无往不利。难怪“慈不掌兵”,我就当不了将军,我太善良了。  这招对敌人则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围城要围三面留一面以防敌人跟你玩命。优待俘虏更是利用敌人求生本能的攻心策略。如果杀降,敌人知道了被俘要死,而拼死一搏还有生的希望,那必定拼死反抗,战斗力会大幅提升,这样纵使杀敌一万,也难免自损八千。相反,“优待俘虏”给了敌人战死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投降。怕死的人始终是多数,这样可以瓦解敌人意志,减少己方伤亡,提高部队推进的速度,加快战争的进程。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部队更是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通过劝说让很多俘虏倒戈相向,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战斗力。
  我国自古多战事,一直可以追述到原始部落间为了争抢资源而爆发的战争,他们对待战俘的政策通常是杀掉。这主要是因为食物不足,连养活自己都是问题,还养什么俘虏呢。后来生产力发展了,强大的部落有了较充裕的食物,这时就可以把战俘为我所用了,这就奴隶最早的来源。随着生产力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了“杀降不详”的说法,不杀俘虏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过乱世之中守规矩的人本就不多,守不成文的规矩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杀降与屠城时有发生。到了近现代,解放军还有优待俘虏的策略。当然了,历史上也不乏秋后算账的事,但这些和求生无关,就不细说了。  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逆境中的人们可以绝处逢生,那顺境中呢?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在古代,要说条件好,那非皇帝莫属了,现在大家只要看电视就知道,皇帝们几乎每天都要听一句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就是对长寿的痴迷。虽然“万岁”二字是从宋代开始才为皇帝所专用(很多电视剧编剧纯属瞎编,都不查史料),但对于长寿的追求却从第一个皇帝就开始了。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十三岁即位,励精图治,最终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三十九岁称皇帝,号称“始皇帝”,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之为“千古一帝”。但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强悍、霸道的人却一次次栽在了江湖骗子手里,估计想长生不老想得都有点脑残了。
  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后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上尤其好,下必投之,于是在公元前219年,一个改变世界的人来到秦王的宫廷,他就是徐福。  =========================================  在中国古籍中,徐福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方士(古代化学家),传说就是他建立了日本(这个最牛)。因为通过对日本的出土文物研究表明,日本有段文化真空期,此后却出现了文化上的巨大飞跃,而时间就在2000多年前,所以人们推测在徐福到日本前,日本尚未开化,他把文明带到了日本。而且在中国和日本,一直都流传着徐福和长生不老药的传说。  ==========================================  徐福见到秦始皇后,声称《山海经》上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去那寻找不死之药。第一次他没有成功,但他告诉秦始皇,东方确有神药,但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还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巨鲸。秦始皇乐疯了,什么都答应了,只要徐福快些取来。结果,这次徐福一去不复返,并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据考证,徐福确有其人,1982年,更考证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好在徐福出海是到了日本,要是到了高丽,那他一定又变成韩国人了。  当时秦始皇对长生不老几近痴迷,他斥巨资搞了一个“长生不老药工程”,除了徐福这个包工头,还有大批方士加入到了忽悠和炼丹的队伍中来,但长期炼丹不成加上工头携巨款潜逃,让秦始皇的怒气在一个时间点爆发了出来。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这个议论通过种种途径终于上达天听,秦始皇怒了:“他妈的,老子不收拾你们,真以为我这暴君是浪得虚名,来人啊,把这群江湖骗子都给我宰了。”最终460人为他们的行骗生涯付出了血的代价,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就是“焚书坑儒”中的坑儒。
  肯定有读者会问,当时被杀的不是儒生吗,怎么变成术士了。你又上当了,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确有其事,前213年,秦始皇开始下令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尽管如此,他还是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看来暴君未必糊涂,他还是了解文化的意义的。而“坑儒”则纯属栽赃,当时秦始皇坑杀的是方士而非儒生(《史记》上写的明明白白“焚诗书,坑术士”)。战国时虽号称“诸子百家”,但真正有实力,能得到诸侯重视,有力反抗秦统治的无非兵、法、纵横这三巨头,儒家要靠边站,纵观孔子一生,这位大成至圣先师根本没机会将他的政治理想付诸实施,其弟子也都没太大作为。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让儒家获得更高的地位,博得人们的好感,需要给儒家一种反抗暴秦的正面形象,炒作嘛,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我国这些著名君主都是狠角色,对待敌人不仅要打到,更要搞臭。汉代秦而立,必须渲染秦的无道,才能凸显自己的正义,所以“坑术士”变“坑儒”也是势在必行。  除了秦始皇,中国追求长生不老的君主不在少数,汉武帝也是这个鸟样,再到后来的东晋的晋哀帝司马丕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先服用了长生不老药,最后把自己吃死了,难怪谥个“哀”字(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此后,皇帝们前赴后继,为了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甘当人体试验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估计连小白鼠都要肃然起敬了。
  科技发展了,骗子的日子不好过了,各种丹药的药效有目共睹,炼丹术士们也渐渐消声觅迹了。人们也渐渐恢复理性,从追求长生改为追求长寿,各种各样的养生偏方也就应运而生。慈禧这个老东西就是养生的高手,她吃东西很节制,而且很注重奇药异术,包括什么气功、针灸、按摩、引导、服食、珍摄等等各种偏方。慈禧晚年,每天要服用一钱人参,由宫女按天包好,早上给她。她的用法非常奇特,既不吃掉,也不咽下,就那样成天到晚含在嘴里,直到含化为止。所以大臣们听她说话总觉得她的口条有问题。慈禧还有一个秘诀:把珍珠研成粉末,调成粥状,吃下去,然后用一杯温水倒进嘴里和珠粉一起咽下。除了养生手段怪异,其奢侈也可见一斑。  到现代,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养生的门槛越来越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保健品这几年异军突起,配合广告,销量连创佳绩,至于疗效嘛,这咕噜掐了不让播。骗子从来不是稀有物种,在巨大利益驱动下,张悟本横空出世,出版了《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还发明了“绿豆治百病”大法,还不知道被哪个导演潜规则了,上了《百科全说》节目,几乎蒙蔽了全国人民。不过还是有些人眼睛雪亮,以科学的态度看问题,终于揪出了这个骗子。而他之所以能得逞,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对长寿的盲目追求。
  哎,广告啊。
  说到养生,还有这样一种现象,人越老越怕死。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50岁时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对医生的戒烟限酒等劝告完全无视,常说什么“我这几十年烟抽酒喝XXX,潇洒得很,死了也值了”,没几年,身体渐渐不行了,开始研究养生,烟酒也都戒了,医生说一他不敢说二,当年的豪言壮语提也不提了。别笑他,老了都这样,没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但身体总会有感觉,当身体渐渐不行了,就能切实的感觉到死亡在接近。因此,多是老年人迷恋养生,而年轻人往往对此不屑一顾,毕竟死亡离他们太遥远了。  由此我们推断,无论是危险时的潜能爆发,还是平时追求健康长寿,都是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它让我们对很多东西都退避三舍(恐惧不是担心,比如我害怕明天考试通不过,这是担心不是恐惧),比如黑暗、蛇、老鼠等,我们本能的排斥它们。先说黑暗,远古时代很危险,我们的祖先常被迫扮演猎物,而猎手多在夜间活动,如狼、虎等,黑暗往往意味着死亡,电影、小说、漫画里经常把二者画等号。同理,蛇是也早期的人类杀手,它还被写进了《圣经》里。老鼠则会带来疾病,瘟疫等,是死亡的使者,还有个别人的“恐水症”、“幽闭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等,都和它们的童年时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有关。
  有人不怕死,但几乎没人相信自己可以永远不死,就连穷整个帝国之力寻找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也没因此耽误修皇陵的进度。秦始皇从13岁即位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历时38年,这开创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厚葬的先河。我曾两次到过兵马俑,其气势之恢弘令人震撼,而这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也不过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秦始皇还是知道自己要死的,要不然也用不着费这么大的力气给自己修坟头。  总而言之,生存绝对是人类所有需求中最最基本的。但问题也来了,那些参加奔牛节的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打仗当逃兵是不是天经地义?自杀又是怎么回事?先不要着急,等你读完后面的章节,答案自有分晓。
  +++++++++++++++++++++++++  五.舒服很重要  +++++++++++++++++++++++++  前面讲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种种表现。但没几个人是一天到晚要死要活的,大家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安全平和的环境下的,那是不是生存需求就隐身了?当然不是,草履虫的实验告诉我们求生就是趋利避害。前面好像只讲避害,这章咱们就讲讲趋利。  远离危险时,动物们会选择一种更安逸更舒适的的生活,相比野生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严重运动不足,而且除了饲养员,游客还经常向动物们投掷食物,多吃少动如养猪一般,这使很多动物过度肥胖。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公园中的一只笑翠鸟,由于吃了过多烧烤类食品,的体重竟比同伴重了40%,达540克。要说丰满点也不是啥大事,但它在被几只狗“追杀”时,因为太胖而飞不起来,几乎命丧犬口。  因游客过量喂食,日本大阪一家动物园的猕猴体型肥硕,行动困难。饲养员不得不为它们制定减肥计划。有些猴子的重达30千克,超重的2倍多。猕猴减肥计划包括,控制日常饮食,食量减半,用小麦加工的食品取代它们最爱的甘薯。此外,管理人员还在园内设立了禁止给猴子投食的标志。一段时间后,减肥初见成效,虽没量体重,可是它们松弛的皮肤已说明了问题。
  尼泊尔政府曾表示,该国动物园(只有一家,即Jawalakhel动物园)的老虎每周都会禁食一天,以保持身材。之前,一只老虎的体重达到了220公斤,它主要以水牛肉为食,短短八个月体重增长了40公斤,最后不得不“禁食减肥”。动物园官员Binad Karmacharya说:“周六,除了水之外,我们什么都不给它们吃,一周进食六天有利于它们的健康。”   相信大家去动物园时总会觉得动物们都体型肥硕而且无精打采。这就对了,这可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猎手与猎物不需要生存竞赛时,它们会不约而同的选择更安逸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更节能。捕食者常喜欢打埋伏战,伏击前会尽量保持最小的动作,除了不易被发现,更可以节省体力。毕竟捕猎是个高难度动作,很多猎手都是“三天不开饭,开饭顶三天”,所以保持体力非常重要。反观被捕食者,多是食草动物,倒是不愁吃喝,但相对猎手的失误代价只是饿一顿而言,它们的失误则是致命的,那就更需要节省体力以备随时逃跑。动物园里没什么危险,不需要太多活动,食物又很充足,所以动物们几乎一致的发福了。
  楼主加油啊!感觉碰到知己了!我想法和你很类似,但是不系统很模糊,谢谢你啊!  
  @MINGUOTOUJIZHE
22:35:02  楼主加油啊!感觉碰到知己了!我想法和你很类似,但是不系统很模糊,谢谢你啊!  -----------------------------  谢谢。终于有人回复了。。。
  饲养场里的动物也是如此,我们的主要的肉制品来源猪、牛、羊、鸡,最初都是野生的,野外生存能力都不弱。古人们捉到了它们的幼崽后开始饲养,并择优培育,经过N多代之后,这些动物都不同程度地退化了,牛羊的奔跑能力明显下降,猪几乎成了胖与笨得代名词,鸡也不会飞了。狗作为狼的后代,也变弱了,有的狗作为牧羊犬或警犬,还能保持较好的体力,但野性完全丧失,很多宠物狗无法在野外生存,甚至脱离了主人就完全无法觅食,猫的情况好些,部分野猫还能保持一些野性。  谁也别笑话谁,其实我们骨子里和动物是一样的,也有懒惰的基因。现在的生产力已经比较发达了,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来说,几乎不用为吃饭发愁,二战结束后,再没有世界级的战争,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概都不会有(冷战也没有我们看到的美剧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人们的生活逐渐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好像不用太担心什么,这时人们会慢慢变懒,就像动物园,于是欧美地区的肥胖比例也急剧增加。
  中国经济这几年一直在快车道上狂飙,虽然人民幸福指数呈下降趋势,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也继欧美之后步入了“巨人”的行列。1982年,中国人口的7%被认定为超重,2006年,这一比例升至15%,到了2010年,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者。研究人员调查了2万名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后发现,15年来,每年都会新增1.2%的人成为肥胖者。一项2010年发表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肥胖人口达3.25亿人,增幅超过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还可能增加一倍。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武阳丰教授曾感叹:“中国曾是瘦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今迅速赶上西方国家。令人不安的是,这一切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据人民网2010年一篇报道,中国肥胖儿童在15年里增加28倍。7岁以下儿童中有近五分之一超重,7%是肥胖儿童,比例远超欧洲国家。
  更让广大胖子们头疼的是这个时代居然以瘦为美,于是很多人无论胖瘦,都加入到了减肥大军之中,但能够坚持下来的人不足一半。原因很多,主要还是毅力不足,安逸需求这时又发挥了作用(这不包括手术减肥,这个不需要毅力,需要胆量。药物减肥大多对身体有害,也不推荐)。有个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可以用理智战胜本能”,这话在理。还是有部分人靠着惊人的毅力克服了懒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然了,这些成就不局限于减肥。至于他们是怎么克服的,且待后文分解。  人们所追求的安逸也在与时俱进,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就是最大的安逸了。但今时不同往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求更简单、更方便、更高效。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再到汽车遍地,甚至北上广等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远远过剩;从买不起电扇到空调的普;从逛市场到网购。人们的生活一直朝着更舒适的方向发展,这是科技的进步,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此我没有任何意见,但大家最好能在享受这一切同时,注意锻炼身体,这对健康意义重大。
  人们生活安逸了,行为上就懒惰了,这其实不算事,因为社会本来就是要由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向多数人从事脑力劳动转变的,但问题在于变得懒的不只是行为,还有思想。  科技的进步使各种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话说1916年,美国发明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式收音机线路,可以靠微调来接收放大微弱的无线电波,这为雷达、电视、调幅收音机的设计打下了基础。此后广播事业便一发不可收拾,1926年电视出现,到现在电视已成为人们最为主要的娱乐工具,并带动了娱乐、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等产业。获得享受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渐渐不再愿意去读书,尤其是那些有思想的书,读起来太累,反倒是网络小说大行其道(要承认网络小说中也存在着个别的精品,但是大多数作品都是粗制滥造,堆字骗钱,一个破事罗里吧嗦说半天,或是草草结局,或是挖坑不填,要不就是坑里填了一堆屎,看到最后就像看到一堆粪坑。对不起,一提到网络小说我比较来气,有点跑题)。  与此同时,娱乐业也发展神速,我国电影电视的产值近几年保持着约20%的增长速率,但精品极其稀缺,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头几年的《超女》、《快男》、《非诚勿扰》、《我们相亲吧》、《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更是把“娱不惊人死不休”奉为信条,即使是《百家讲坛》这类节目,也渐渐娱乐化。
  我并不抵制娱乐节目,有些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每天的活动如果只有这些,未免有点浪费生命,而且一些教育类节目也走上了娱乐化路线,这未免对大众不负责任。对此我曾颇有微词,把我以前写的一点东西拿来贴上应该也不算偷懒。
  ============================================  我们常把文化娱乐连在一起说,确实,这二者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少了它们,生活未免太过单调。但是,这二者却截然不同,娱乐好比糖,让人感觉甜美,文化好比辣椒,让人警醒,要是把它们混在一起,那滋味肯定很奇怪吧。  但是现在文化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当今世界,文化主要源于大学,大学的文化主要源于大师。但我国大学的现状是:“大师”?貌似还是“大腕”和“大款”更吃香,钻钱眼子比钻象牙塔更时髦。理工科的教授拉项目赚钱忙的不亦乐乎,不管行不行都要先占个位子;经管类的教授搞培训也没少搂,但讲的基本都是舶来货,基本没有原创。文史教授赚钱的法子不多,除了拿工资,也就是出本书,赚点稿费。正因为清苦,所以有些人就改行了。
  不过现在文史类的教授们有了一条新路——做“文化明星”。明星是要做节目的,这类节目中最有名的首推《百家讲坛》。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意见。)  《百家讲坛》这节目有些年头了,2001年7月就开播了,但火起来还是因为易中天先生,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让很多人认识了这个节目。不过真正把这个节目搞到高潮的是袁腾飞。据统计,2009年《袁腾飞讲两宋风云》的整体收视率是0.27,这个数字是2006年“百家讲坛”开讲以来的最高峰。这意味着,他超越了易中天讲诸子百家的记录,成为这几年来最受欢迎的主讲人。
  在这里咱们首先要明确高潮不等于优秀,一个节目的水平是由其内容、制作水准、宣传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但对于电视台来说评判它好坏的标准就是收视率。再好的节目没人看也是一坨屎,所以收视率的高潮就是节目的高潮。  收视率对于老百姓来说没鸟用,人们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看电视,不喜欢看的节目收视率再高跟我也没一毛钱关系。例如春晚,收视率超高,但在我看来没啥意思,除夕之夜我倒更愿意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什么的。可对于电视台来说收视率却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决定着中间插播广告的费用,这是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不是资金来源,其资金还部分来自国家或地方拨款)。《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插播的广告和半夜12点以后播出的广告收费肯定不一样。黄金时段岂是白叫的,那是按秒收费的,要求广告短而精,例如“恒源祥,羊羊羊”、“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等等。基本就是一句话,而到了后半夜,那就是虚假垃圾广告的天下了,如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一男一女往桌子后面一坐,拿个产品,跟神经病似的吹嘘十多分钟,基本都没啥代表性,我就不举例子了。
  有意思  
  学习一下!
  @默默地转身
12:15:07  有意思  -----------------------------  谢谢支持。
  @jader-02 12:20:42  学习一下!  -----------------------------  请多提宝贵意见。
  自从袁腾飞之后,《百》的内容逐渐以大段的朝代史为主。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时候特别喜欢的节目《电视书场》,做节目的教授越看越像说书艺人,袁腾飞例外,他比较像相声演员,所以他获得了更高的收视率,这和评书干不过相声惊人的相似。在这我要说明一下,这并不是说大学教授和说书艺人谁高谁低,说书艺人是要带给人们欢乐,而大学教授是要开创新的文化,二者缺一不可,但大学教授的责任更重一些。文化的开创与传承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一些人多年的积淀,需要一些人能耐得住寂寞。这在当下社会更加艰难,也正是因为它艰难,才显得更加珍贵。  我并不反对文化节目寓教于乐,但前提是内容不能打折扣,如果只重形式,忽略内容,那也无非只是打着文化的幌子,干搂钱的勾当。我曾经很喜欢《百家讲坛》,其中也有一些我很喜欢的教授,例如易中天先生,讲课风趣幽默,但内容饱满,还有钱文忠,王立群等,这些人虽然收视率不是很高,但能旁征博引,令人眼界大开。不过现在这个节目越来越没意思了,希望有一天它能走上“曲高和不寡”的道路。
  楼主文章写得好呀,有见地。楼主是85年的吧,佩服,我70后都要向你取经了。此贴更新要快,另外千万不能太监哦。
  @树叶飘呀飘
14:34:04  楼主文章写得好呀,有见地。楼主是85年的吧,佩服,我70后都要向你取经了。此贴更新要快,另外千万不能太监哦。  ---------------------------  谢谢支持。放心,目录都上来了,怎么能太监呢。
  《百家讲坛》还引发了一个现象,一旦节目火爆必然马上出书,易中天,钱文忠做了节目之后都出了书,作为大学教授,出书太正常了,不足为怪。但袁腾飞在做完节目后也马上出版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套书我看了1,2,3,我买的时候4还没出。我也是俗人,也会跟风,而且还买的是正版。哎,上当啊,三本90块钱(还他妈是折扣价),基本就是把中学历史课本以调侃的口气重新写了一遍,还是那点东西,只是写的比较搞笑,仅此而已,有这钱我不如去德云社听个相声,效果一样。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对一些王朝的态度那么不客观,例如讲到明朝时他貌似充满了仇恨,只找反面资料,而且出口成脏,这让我怀疑他是不是蒙古族后裔。同时这书中还有一些错误,我是个理工科学生,偶尔翻翻历史书,能让我发现的错误必然是低级错误。其一,袁老师说到了科举的连中三元,说历史上只有商辂一人得到过,这错误太低级了。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一届中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但是这个太难了,只有宋庠、冯京、钱棨(这里面至少没有商辂),所以人们有时把不是同一届的三元及第也叫做连中三元,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7人连中三元,其中文科的15位: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袁老师专门讲宋史,却不知道宋朝是“连中三元”最多的朝代,实在是应该反省(不少网友指出在百家讲坛中他也有很多错误)。其二,他谈到中外对比时说中国的兵马俑都是一个模样的,这个明显缺乏调查,去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兵马俑是千人千面,没有哪两个俑的面貌是一样的,这个只要在网上查下资料就能知道。其三,讲完颜阿骨打的时候有一处是这样写的“他的部队发展到3700人,辽国枢密使驸马萧十三率10万大军来镇压,当然这十万可能是虚称,怎么也得五六七八万吧,40:1。”我买的是正版书,应该不是印刷错误,我不知道这40:1是怎么算出来的,袁老师你的小学毕业证不是花钱买的吧。这些都不是什么方向性的大错误,毕竟把历史教材重写一遍也很难有什么大错误。只能说明写这书的时间太紧,要赶在观众们的热度还没消之前出版,才能保证销量。说到底还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
  @北冥鱼-01 09:40:15  所有生物都有应激性,即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这是一种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动态反应,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最基本能力,或者叫本能。  简单的生物就是靠本能来躲避危害和趋向食物,草履虫不需要思考,它的短暂的一生只有两件事,吃和克隆自己(不要一提克隆就认为是高科技,克隆是clone的音译,直译就是无性繁殖)。随着生物的进化,产生了多细胞动物,有......  -----------------------------  对了,这里要插一句,是不是所有生物都有应激性呢?肯定有人会想到植物人,他们完全不能动,几乎无法体现应激性。但是他们其实还是有应激性的,如果用强光照射他们的瞳孔,他们的瞳孔还是会收缩。这也是一种应激性。如果你举例非要说眼睛瞎了的植物人,那我就真没辙了,不带这么抬杠的。
  关于《百家讲坛》说了这么多,只是以它为代表来说明我国文化领域的现状,归结起来就一句话“文化渐渐娱乐化,只为利益最大化”。  还是开始那句话,文化靠大学,大学靠大师,我国当代的大师呢?我想了半天,当代能称得上大师的太少了,季羡林,范曾,吴冠中等等,但他们都不足以影响一个时代。而且全都生于解放前,后继无人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回想1919年前后,当时中国虽然贫穷落后,受人欺负,但文化方面却不输于人,胡适、鲁迅、蔡元培等等,都是当时文化的领军人物,并且对后世影响极深,而且当时他们都还处在壮年。而在经济大繁荣,GDP年年创新高,影视文艺作品泛滥的今天,无论是科技,教育还是文化领域,大师的数量却令人汗颜,或许有一些,但可能因无法与经济挂钩,便无法得到承认,也就更不能被大众所知晓了。
  @北冥鱼1985
  梁启超说,大师之形成之发现,往往有一种滞后效应,“(文化的)创造不必定在当时此地发生结果。所以有在此时创造,到几百年后才看见结果的”。也许,我今天所说是错的,我真希望自己是错的。  文化大师能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宁肯不要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二战期间,斯大林在红场阅兵时说:没有人能够征服诞生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等伟大人物的俄罗斯民族。这些名言,道出了文化大师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还是中国,是因为她的文化,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更有责任创造培养热爱咱们中过文化的人们的环境。不要天真地以为每到春晚有几个老外对着屏幕说几段相声,喊几句“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文化”就算是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很曲折,但我仍然坚信,会有人做到的。  ========================================
  发完牢骚,还回到安逸问题上。这两年电视节目数量激增,人们每天回家后主要活动就是看电视直到睡觉。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副教授MichaelRich,多年从事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影响的分析,他指出,美国逾半数人每天花大部分时间看电视,八至十八岁的青少年更高达每天六小时,比上学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更长,估计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文与电影研究教授布鲁斯在他的著作《解读电影》(How Movies Work)中有这样的描述:“眼睛以所谓囊状的方式保持移动,为的是让fovea(视网膜中央窝)朝向我们想看清楚的东西。这种囊状运动短暂而快速,使我们将许多明晰的知觉累积成清楚的视域。”“电视会导致心智迟钝的一个理由,是因为荧屏太小,限制了囊状运动,而我们必须依赖这种运动达到相当的意识灵敏度(相反地,阅读可以刺激心智的灵敏)。”  相关的证明看电视会导致人们思考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看电视时,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地思考,或许是国产电视剧实在太烂,要是深究就没法看了。
  楼主快点!小鞭子抽起来!  
  无可否认电视带给了我们多姿多彩生活,但害处也不可忽略。关于这一点我推荐大家去看下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其主要观点就是: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有人说这在所难免,现在人们每天从事着繁重的脑力与体力劳动,总不能指望人们在忙了一天之后,回家后还继续思考人生吧。对此我并不完全同意,上班族忙,那总有比较闲的群体吧,这非大学生莫属了,而且他们受过良好教育,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国家的希望。那么大学生应该积极向上勤于思考吧?  但实际情况不怎么乐观,大学生有两大战场:床和电脑桌,每天睡到自然醒,游戏玩到手抽筋,基本可以描述很多大学生的生活。随着电脑在校园中的普及,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要课程已变成了“电脑的操作与日常维护”。哦,对了,叫电脑不太准确,应该叫男生的游戏机,女生的影碟机。至于学习嘛,混过考试而已,考前突击背背题,基本就过了。这种“高效”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睡觉,体育活动和游戏,尤其网络游戏,是消磨大学生意志的第一杀手。网游作为一种娱乐手段,本没有错,但学生沉迷网游已成了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网瘾的形成大家可以看附录里的文章。
  @MINGUOTOUJIZHE
18:35:06  楼主快点!小鞭子抽起来!  -----------------------------  不要着急,慢慢来嘛。
  楼主有这方面的兴趣非常好,希望在这方面研究的更透彻点。以我的观察来看,还不够本质化。继续加油!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其实我的大学也是这么过来的,也曾考前突击,通宵背题,也曾因睡觉逃课,也曾沉迷网游。但人总有觉醒的时候,当我决定不再混日子时,才发现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时间尚短,难免有各种问题,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但也要问责高校,现在一些高校就是老师糊弄学生,学生也糊弄老师。高校把学生招来,收这么多的学费,却是这样一种管理方式,有些说不过去,学校的责任比学生更大。学校的问题无关安逸,另有原因,以后会谈到。  综上所述,追求安逸是人的本能,是生存需求的一部分,它所导致的懒惰是无法避免的劣根性。但别忘了这只是人们需求的一种,而非全部,还有繁衍、获得认可与尊敬、自我价值实现这三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大学生的懒惰来自于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所适从,于是就以安逸放纵自己。人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懒惰,以理智战胜本能,以行动超越自我。
  @霹力火
19:05:03  楼主有这方面的兴趣非常好,希望在这方面研究的更透彻点。以我的观察来看,还不够本质化。继续加油!  -----------------------------  谢谢支持,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后面更精彩。
  +++++++++++++++++++++++++++  六.繁衍  ++++++++++++++++++++++++++++  前面批判了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无知想法,虽然这是源于生存需求的本能,但这个想法很傻很天真,不骂他不足以平民愤。骂完他之后,我们冷静的想一想,什么才是一个生命最完美的存在方式?无疑就是永生。但面对着新陈代谢的宇宙规律和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你想永生?除非你信春哥。  永生是不可能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吧,自我复制可以算是最好替代手段了,这时(约36亿年前)地球上的最早生命——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应该是细菌类),也就是我们最早祖先学会了无性繁殖,也就是自我复制,用个高科技的词叫“克隆”。  这个细胞不断copy自己,1变2,2变4,4变8,这样变了大概20亿年,期间虽然阵亡了不少,可是最后还变出了很多个自己。这时问题出现了,地球上资源有限,再这么复制下去,资源就不够用了,但它发现有些复制过程出了岔子,这些盗版跟自己不完全一样,有的很弱直接就挂掉了,有的变得很强悍,有的还可以光合作用了,这些复制品开始了资源争夺战,弱者被干掉,强者则继续自我复制,所以说“想活着就要对自己狠一点。”这些复制过程的岔子叫做“基因突变”,资源争夺战则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叫“进化”。  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多细胞生物粉墨登场了(20亿年前到12亿年前,目前科学界存在争论),相比单细胞生物,它们更强悍,战争再次升级。生物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这时谁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更强,谁就能在进化之路上走的更远。
  楼主,稍微精简点,感觉非常知音!顶你  
  @MINGUOTOUJIZHE
20:32:33  楼主,稍微精简点,感觉非常知音!顶你  -----------------------------  谢谢。我作为一个理科生,习惯性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但是如果要把它变成一个文学作品,就需要再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其实挺矛盾的,我尽量保证不把大家弄糊涂吧。
  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需要产生更多的突变,无性繁殖明显out了,有性繁殖后来居上。无性生殖的就是纯复制,突变率很低,不易产生新物种以作为自然选择的材料,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任何气候、地理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种族灭绝,要不单细胞动物怎么在进化树的根部墨迹了20亿年。    图6-1 进化树  有性繁殖另辟蹊径,大大加速了后代基因多样化的进程,分两步走:先减数分裂,将染色体个数减半,每对染色体通常会交叉以达到基因重组;再受精,使两个配偶子融合,并恢复原来的染色体个数。至于性的演变则是现代演化生物学的重大谜团,最早的有性繁殖生物的化石证据是来自狭带纪的真核细胞,距今约12到10亿年。有性繁殖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我不是专业人士,就不瞎猜了。总之它就出现了,而且还一发不可收拾,并成为了绝大多数可见生命体的繁殖形式。  就像爱迪生做灯泡,其实进化也是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产生一百种基因突变可能只有一种有用,其他的全有害,但生物们也没有因噎废食,一直前赴后继的尝试着,由此可见我们人类都是勇士的后代。
  举个最土的例子:长颈鹿的祖先和现代普通的鹿差不多大,由于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区,靠吃树叶生活,于是这些古代的鹿不得不奋力伸长脖子,才能够到高处的树叶,一个鹿群中有高有矮,那些矮个的更容易饿死,高个的存活概率大得多,它们存活了下来并把长脖子基因传给了后代。经过一代代的自然选择,这种鹿的脖子越来越长,长颈鹿华丽登场了。虽然现代科学又提出了些新说法,或是便于自卫,或是利于奔跑,总之是有性繁殖和自然选择共同造就了这种非洲干旱地区的奇葩。  别光说有利突变,不利的怎么办?不怎么办,死呗。所以应对不利突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造后代,以保证即使个别残次品挂了也不足以影响整体。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量繁殖的倾向,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自然环境对任何生物都极其残忍,尤其是幼崽,成活率极低。所以生物都会尽量多生孩子,最夸张当属翻车鱼,这是一种翻车鲀科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外表特殊,体短,后部在高的三角形背鳍与臀鳍之后截然而止,身体两侧扁平,皮肤强韧,口小,牙愈合呈喙状,遍布世界温带和热带海域,常见于外海表层。翻车鱼很笨拙,不善游泳,常被其它鱼类、海兽吃掉。不过上帝还是为它开了一扇窗,给了它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2500万-3000万枚卵,这让其他鱼类全都望卵兴叹。即使这样,翻车鱼仍然没有泛滥,其成活率之低,堪比连中两次500万。
  相比无性繁殖生物,有性繁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但这样产生的后代不是自己的完美拷贝,每个生命体在繁衍结束后,仍要面对死亡,那我的永生需求怎么办?有性繁殖中,每个生物都是一本基因密码,每个后代都有自己一半的基因,当一个生物体有了两个后代时,可以说这个生物就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在这注意一点,每个后代都有父母各一半的基因不代表两个后代就有了父(或母)全部的基因。例如父亲有基因ABCD,子女1带有AB,子女2带有AC,两后代之和只有ABC,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可以全部流传下去生物也会尽可能的多造后代,这同样导致了过量繁殖倾向。  科技发展导致了粮食产量激增,医学的进步让人们很多时候都能避免死亡。人类存活几率达到了历史顶峰,现在地球已越来越拥挤,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减少后代,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人类是自私的,绝大多数人不会爱心泛滥到无缘无故抚养别人的孩子。随着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有了更多的自由,不过男性就头大了,老婆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划等号吗?有需求就有市场,亲子鉴定应运而生。一般去做鉴定的都是男性,因为女性只要确定这个孩子是自己生的,那肯定有自己一半的基因,不管孩子的生父是谁,这个比例都不会变。男性则不然,如果孩子的亲爹是隔壁老王,那他本以为流传了下去的一半基因就变成了泡影。
  三十六计就是点金术的中国军事版啊!  
  @MINGUOTOUJIZHE
22:12:12  三十六计就是点金术的中国军事版啊!  -----------------------------  可以,这么理解。可以说,任何东西的出现都离不开他的历史背景。  国外军事史我了解的比较少,我就拿中国来说吧。  《三十六计》成书很晚,是后人对前人战斗的总结,可以说是兵法的一种归纳。不过最早的兵法《孙子兵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之前的战斗基本都没什么技术含量。两方互相不爽对方了,越战打架,时间地点写好。然后各自准备。等到了日子,两军对垒。准备!擂鼓!打!(那时候貌似有阵法,不过这东西基本已经失传了,就当是传说吧。)  一方打不过了,鸣金。认输,大家继续坐到谈判桌前讲条件。行,达成协议,那各自罢兵。不行,就接着打。重复前一过程。  大家都很遵守这个潜规则。  直到有一个人站出来破坏了规则——曹刿。就是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那位。人家擂鼓了他不出兵,耍赖。然后还打赢了,从此以后大家便都不再守规矩了,不管多无耻,能赢就行。  而战争对于国家来说太重要了,所以开始有人研究它。《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强调了兵法的重要性。此后所有的兵法基本都是对此的发展研究。纵有些新的成果,也没有跳出《孙子兵法》的范畴。  而TRIZ得出现也有他的历史必然性。二战之中,科技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二战之后,所有的国家第一次意识到了科技对于战争竟然是如此的重要,简直太他妈重要了。  二战之后没多久,美苏便进入了冷战,双方都大打科技牌,研究科技发展的规律也就成了必然选择。在这种条件下TRIZ也就应用而生。
  (回到正文)  ===========================================  2004年,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统计数据表明,在这一年时间里北京委托专家进行亲子鉴定的近600例检测中,15%排除亲子关系。也就是说,15%的受试爸爸在替别人养孩子。不过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个数字只是这些怀疑论者的比例,15%的人中奖其实比例不高,而多数人的家庭还是比较和谐的。  ===========================================  中国人到底比较传统,一些性解放运动的前沿国家就不那么乐观了。根据《生猛的进化心理学》里给出的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男人抚养另一个男人的孩子的比例如下:美国13%~20%,墨西哥10%~14%,德国9%~17%。谁说美国服装制造业不行,明明就是绿帽子的最大制造国和消费国。不过书中没有给出法国的比例,估计能跟美国一争高下,毕竟连前法国总统萨科奇的脑袋上都有点闪着绿光。
  @北冥鱼-31 15:35:47  其实在欧老之前,咱们中国就有一位
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就是孔子,只不过他面对的问题不是数学,而是人生。《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跟徒弟曾子聊天说:“小三啊(曾子名叫曾参)!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So easy,妈妈再也......  -----------------------------  我的想法还是“一以贯之”,这里的“一”表示一种思想,类比欧几里得在数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种思想:给出数条所有人都认同的理论,再通过这些理论的组合、演绎解决同一领域的其他所有问题。“贯之”即是贯穿、解决这个领域的所有问题。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现象。不同的领域,当然有不同的也有“公理”。类似于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北冥鱼1985
15:35:47  其实在欧老之前,咱们中国就有一位
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就是孔子,只不过他面对的问题不是数学,而是人生。《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跟徒弟曾子聊天说:“小三啊(曾子名叫曾参)!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So easy,妈妈再也......  -----------------------------  @MINGUOTOUJIZHE
00:23:19  我的想法还是“一以贯之”,这里的“一”表示一种思想,类比欧几里得在数学领域中提出了一种思想:给出数条所有人都认同的理论,再通过这些理论的组合、演绎解决同一领域的其他所有问题。“贯之”即是贯穿、解决这个领域的所有问题。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现象。不同的领域,当然有不同的也有“公理”。类似于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  其实,无论是我说的N以贯之,还是你说的一以贯之。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  不过《论语》原文中的一以贯之被曾子解释为忠恕,未免有些以偏概全。毕竟在论语的其他地方,我们也能看到,孔夫子也是有火气的,什么“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可忍孰不可忍”等等。  至于《道德经》,我基本不和别人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实在看不懂。
  (回到正文)  调侃归调侃,还回到正题。不管科技怎么发展,时代怎么变化,生存都是所有生物的内在需求,而生存的终极目标就是永生,但是这可不能,这才有了生存需求的高级的衍生产品,也就是第二层需求——繁衍。  人作为有性繁殖动物,也不能另外,所以一个人在满足了生存前提下,繁衍就成了新的目标。古语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出自《礼记·礼运》,孔子说的),“食色性也。”(出自《孟子·告子》,孟子说的),饮食就是生存需求,男女则是繁衍需求。先贤大圣们在2000多年前就毫不避讳的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很多行为都与此相关,比如战争,从来都伴随着死亡,所以古代男子上战场之前总会有个重要的工作,把婚结了,别让家族断了香火。现代战争亦如此,招募敢死队员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有子女者优先。
  繁衍离不开性行为,动物性行为的目的比较单纯,主要是为了制造后代,所以为了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动物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期交配。动物的发情期通常在春季,所以也叫发春,这样雌性动物的妊娠期就在夏季,这时食物比较丰富,这无论是对动物妈妈还是它们肚子里的孩子都有利。幼崽的出生会在夏末秋初,这时气候相对舒适,在冬季之前,幼崽至少还有一两个月的生长期,这样无论是抵抗力还是生存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就可以活过寒冷的冬季了。所以,越往地球两极四季越分明,环境也越严酷,冬季也越漫长,动物的妊娠期会缩短,产仔数量也更多,这样幼仔在冬季来临之前有更长时间生长,可以提高成活数量(这里还有身体结构方面的因素,越低等的动物其身体结构越简单,所以发育也更快)。几乎没有动物在冬季产仔,无论是食物还是天气都对幼仔存活极为不利。  人类则超越了气候的影响,因为技术的进步,环境的限制力越来越小,人类可以盖房子,生火,所以就算在冬天生孩子,人们也能养活他。根据达尔文的过量繁殖倾向理论,那么人类一年四季都会有性行为。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倒是希望自己的基因都流传下去,但人类的成活率太高了,孩子多了养不起啊,怎么办?那就别那个啥呗,但人们就是管不住自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  七.收敛的进化心理学  ++++++++++++++++++++++++++++++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博物馆里藏有一张有着3500年历史的古埃及纸草,能保存下来可谓奇迹,但更让人们惊讶的是其内容,纸上用象形文字写着一个古老的避孕处方,或许避孕的历史比文字还有悠久。这很怪,人们既然不想要孩子,没什么还要ML呢?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大脑缺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