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4的积的最高裸心社工位数 面积是几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885a90a5a943d1-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亿以内数的认识导学案课 年 题 级 亿以内数的认识 备课人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 “百万” “千万”和“亿” ,知 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 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 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出现 5 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 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计数单位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数级、数位、计数单位间的区别以 及“位值”的区别。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学习目标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学多媒体课件演示主题图中的中国 6 个省、市、 自治区的地理、文化的图片,伴音介绍我国 国情,然后通过特写镜头推出 6 个省(市、 自治区)的人口数。由学生提出问题,得到 了那些信息?发现了什么?揭求课题:亿以 内数的读法。 1.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 读
这个数。 2.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问题: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 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板书“万”) 。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 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 十万,板书“十万” 。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 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 千万、亿。 1.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 么关系? 2.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
按数位顺序写 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 九千再加上一 千是多少?千 位满十要怎 样?习展 示 互 动过程A. 含两级的数 怎么读? B. 万级的数和 个级的数在读 法上有什么不 同? C. 数位上出现 研 究 提 升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 又该怎么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 读? 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 级法。 3.巩固练习,完成第 4 页“做一做” 。 4.学习读数。 (1)投影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 数位下面分别呈现教材上的 4 个数,让学生 读一读,并写出读作多少。 (2)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讨论信息,由学生总结,并订 正例题呈现的数的读法。学生总结,教师 给予适当的补 充。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完成练习一的第 1~5 题。亿以内数的写法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 备课人 知识与能力: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 透环保教育。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计数器、卡片、彩笔,数位顺序表。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学1、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学生在课堂本上写数后交流。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万以内的数是 怎样写的? 展 示 互 动 习过程研 究 提 升(一) 、学习例 3: 1、板书:据统计,2000 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 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 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 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6 8 5 0 0 0 0 0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 少,再写个级的 4 个 0。 4、巩固练习:完成练习第 6 题 讨论 1、谁能说出数位顺序表。请同学上来板书 2、二千零五万四千 五百四十万六千四 百 二万零五 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3、检验。 学生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 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0。 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集体讨论 自学板块: “你知道吗?”阅读材料介绍了有关阿拉伯 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说 吗?想一想:整万 的数怎样写?自行解决不 了的问 题组内解决针对 存在的问题教师 讲解。含有两级数 应怎样写?先 写什么再写什 么? 数位没有单 位,怎么办?归 纳 反 思达 标 测 评练习一1――3自行解决 不了的问 题组内解决针 对存在的问题 教师讲解。比较数的大小导学案课 年 题 级 比较数的大小,书第 13、14 页的例 4、5,练习二的第 1~3 题 备课人 学 目习 标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知识与技能: 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过程与方法: 呈现一个讨论交流的学习情境, 由学生通过具体的大小比较后归纳比 较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组的比较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大数的比较 方法。 亿以内为数的比较,及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小黑板、图片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学1、 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 “>” 、 “<” “=” 或 。 999○4 687○678 2、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3、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先试做后看书检 验。 4、学生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果位数 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 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 二位上的数??习 学习例 5:学生自学。 (1) 、提出自学要求:整万的数,为了读、 写简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 单位的数。怎能样改写,请大家自学课本。 (2) 、问:怎样改写的?说一说各是怎 样比较的并说 出四位数与三 位数比较,四 位数比三位数 大;两个三位 数比较,百位 上数大的那个 数就大;百位 上的数相同, 十位上数大的 那个数就大。过展 示 互 动程研 究 提 升万位在右起第 五位,整万的 数万位后面有 4 个 0。把 4 个 0 去掉, 加上一 个“万”字就 行了。 学习例 4。 比较两个数的 1、板书例 4 大小,如果位 让学生任意选两个数来进行比较, 数不同,那么 归纳方法: (要求从不同数位和相同数位两种 位数多的那个 情况说明) 数就大;如果 2、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位数相同,左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进行订正。 起第一位上的 数大的那个数 就大;如果左 起第一位上的 数相同,就比 较左起第二位 上的数?? 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说 学生总结,教师 吗?给予适当的补 充。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课后作业: 练习二 1、2数学四舍五入法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四舍五入法 例6 备课人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非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求出它的近似数。 2、使学生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数,介绍“四舍五入”法,并介绍如何用“四舍五入”的方 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阳与地球的对话,呈现有关地球、太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地 球和太阳的直径,太阳与地球的大小关系。 学会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 学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多媒体课件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学习展 示 互 动同学们,在我 们的上一节课 中讲到,把整 万数化为以 “万”作单位, 但是有一些并 不能直接化 成,那该怎么 办呢 出示例 6: 同学们写出它 1、 请同学们自己写出 12756 的近似数。 的近似数,再 学生写数汇报,为了方便解决太阳的直径是 改写成用“万” 地球直径的几倍的问题,你会选择哪个数? 作单位的数, 为什么? 如果是 15756 这个数呢 1、把下面各数用“万”作单位: 7= 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 究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板书: 求近似数) 过程研 究 提 升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2、我们知道太阳的直径是 1389000 千米,请 同学们写出它的近似数,再改写成用“万” 作单位的数, 指名回答 90000 如果把 1383000 改写成用 “万” 作单位的数? 探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师再进行小结: 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为看省略哪一位后 面的尾数,再看省略的尾数中最高位上的数 是否满 5,如果满 5,就向前一位进一,再把 它和后面的数全舍去,改写为 0,不满 5,就 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为 0。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每位同学表现都非常优秀,谁能说 一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练习册 1、做一做 (1)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请同学们应用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求出这 几个数的近似数。 (2)观察比较,请同学观察 1843527 的这三 个近似数,你有什么想法?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 70060○ ○00○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各数。
4、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 数) 第五次人口普查 上海: 山东: 浙江: 湖南: 广西: 云南:、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5 30300 ○○420 ○756542 自行解决 不了的问 题组内解决针 对存在的问题 教师讲解。 数学数的产生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数的产生 P19-20 备课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数产生的历史,认识自然数。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 “十亿” “百亿” “千亿”以及 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直观形象地 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自然数的概念。 课件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学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生活中的数据信息,谁 能把你收集到的信息说给大家听?(让学生 汇报) 资料:最近有报道说,一个家庭培养一名 大学生大约要 19 年,其中,幼儿园三年,花 费:12324 元,小学六年,花费:17868 元, 初中三年, 花费: 13146 元, 高中三年, 花费: 19872 元,大学四年,花费:798024 元,共 花费 148500 元。小小的数字提 供给我们这样 的信息,那么 数字发展到今 天到底走过了 一条怎样的路 呢?今天我们 来学习数走的 路。习展 示 互 动探究数走的路。 在学生汇报的 1、回顾数走的路 同时,出示相 那么数走过哪些路呢?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 应的图片 今天的呢?课前请同学收集,整理了有关的 资料,拿出你的资料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看看数曾经走过了怎样的路。 (1)用实物记数 (2)结绳记数 过(3)刻道记数程研 究 提 升2、自然数的学习 不论古代记数法,各国的数字,还是现在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像这样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 1,2,3,4,5??都是 自然数。 (板书:自然数)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呢?请同学说说 在数学上,规定 0 也是自然数,是最小的自 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 无限的。 3、十进制计数法 看来,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我们进一 步认识。 我国人口有: 人 (1)这个数在数位顺序表中应该如何表示 呢?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个级和万级以上的数位 及计数单位,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把这 个数填在所制的数位顺序表中,并且完成数 位顺序表。 (3)填完的同学把你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交 流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出示数位顺序表 再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你还发现了什么 呢? 你知道十进制计数法最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吗?对,是中国发明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到此为止,我 们已经认识了 三个数级,还 知道了每个数 级包含了四个 数位,每相邻 的两个计数单 位间的进率都 是十,我们把 这种计数方法 叫做十进制计 数法。归 纳 反 思 查找资料,制作一期数学小报 达 标 测 评数学亿以上的数认识导学案 课 年 学 目题 级 习 标亿以上数的认识P21~22 例 1~3 备课人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会将整亿的数改写用“亿”作 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在整节课中,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概括,将有关十进制计数法的 知识呈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进行类推、 试做, 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体现了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会将整亿的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将非整亿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多媒体课件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1、 请学生读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 谁来说一说, 这几数你们会读吗? 亿以内的数怎 2、回顾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么读、写呢?学习展 示 互 动过 研 究 提 升 程(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 2、读数: 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人吗?( 人) 3、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把数字填上去。 谁来大胆的读一读 4、出示
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共同来完成“做一做” 。 说一说,比一比,你是用什么方法能够很快 的读出来。 (二) 、尝试写数 1、我们已经会读亿以上的数了,那么你们会 写数吗?看来同学们都很有信心,我们就来 试一试,请把这三个数写出来, (出示例 2) 2、让小组互相讨论,让学生来说一说。 3、总结写数的方法: /(三) 、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 的数(例 2) 1、尝试:亿以上数的读写。 2、出示例 3。 请同学们注意,这 3 个数,有整亿数,还有 不是整亿的数,想一想,应该怎么改写,如亿以上的数的 读法和亿以内 数的读法相 似,同学们共 同总结出读亿 以上的数的方 法,真棒。亿以上的写数 与亿以内的写 数是一样的, 在写数时,要 从高位写起, 哪一位上没有 计数单位,就 要在哪一位上 写 0。 前面我们 学过把大数写 果有困难,就和同桌商量商量。再写。 3、学生交流写数。 4、总结:请学生来进行小结。成用“万”作 单位的数,你 们会把比亿大 数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 吗?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亿以上的 数,你都有哪些收获?学生独立完成 后相互评价。 1、完成“做一做”T1。2、完成“做一做”T2数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亿以上数的读法 例1 备课人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知识与技能: 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出亿以上的数。 2、由学生自己探索出读数的规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球不堪负人口之重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总数,让 学生在感受大数、 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 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 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 对照数位顺序表,读出亿以上的数。由学生自己探索出读数的规律,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数位顺序表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1.亿以内数的读法。 (个级和万级) 2.十进制计数法。 3.写出数位顺序表。亿以上的计数 单位有哪些学 展 示 互 动 习例 1 全球人口: 人。地球说:我 讨论:亿以上 快背不动了。 的数该怎样 写出数位顺序表: 读? (和亿以内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的读法类似)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分别写出个数的读作: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读出下面各数。
通过知识的迁
移进行自学,
同时学生的表 达能力也得到 了相应的提 高,绝大多数 学生能够用流 利、完整、准 确的数学语言 表述亿以上数 的读法。 1、做一做:读出下面各数。
、一亿是( )个一千万。 ( ) 个十万是一百万。
中的 3 在( )位上,9 在 ( )位上。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册过研 究 提 升 程归 纳 反 思达 标 测 评数学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 例2例3 备课人 知识与技能: 例 2 教学写亿以上的数,例 3 教学将整亿的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 的数,将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过程与方法: 教学形式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全班集中反馈,由 学生归纳出写亿以上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学生前面学过亿以内数的读写和亿以上数的读法, 学生再来学习 写亿以上的数,难度一般不大。 写亿以上的数,将整亿的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 将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学 设 疑 预 习 读出下面各数。
案导案引导学生回忆
亿以上的数怎
样读?学习展 示 互 动过 研 究 提 升 程1、例 2:写出下面各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三 亿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百 一 十 九 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千 零 三 亿 零 二 十 万 : 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 的数。 =3 亿 ≈__________亿 ≈_________亿 四、课堂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说一说:亿以 上的数又该怎 样写?用“四舍五入” 法省略亿位后 面的尾数。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1、做一做: 相互评价 ①二十五亿 写作:______________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写作: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亿 ≈___________亿 =_________亿 ≈____________亿 ③把
四舍五入到亿位的近似值是 ( ) A. 41 亿 B. 40 亿 C. 4 亿 ④下面最接近十亿的数是: A.九亿九千万 B.九亿九千零九万 C.九亿零九万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计算工具的认识 P23~25 备课人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 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3、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 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古今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有初 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 解,也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 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 育。 能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 怎样使用计算器。 算盘、各种各样的计算器、计算机、收集的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学一、情境引入: 1、算一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你们喜欢数学吗?你们的计算能力怎样呢? 出示 975×18= 哪位同学能够很快的算出来呢?用什么方 法? 其实计算器是计算工具的一种(板书:计算 器) ,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计算工具? 习展 示 互 动过 研 究 提 升 程1、认识算盘 说一说对算盘的了解。让学生讲述,而后加 以补充。 2、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来说一说对计算器的了解 (2)说一说生活中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计 算器? (3)说一说计算器的优点 (4)小组讨论计算中各部分的名称,请几名 介绍。 (5)用计算器算账 3、了解计算机 (1)算盘是我国最早使用,至今仍然沿用的 计算工具,它历经千年,魅力不减;计算器 体积小,携带方便,简单易学,是现在最常 用的计算工具;我们用的计算机,可以打字, 画画,上网,但是可别小瞧了它的计算功能。 出示计算机的有关信息 (2)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合理的选择计算工具 (1) 说一说其他有计算功能的工具 (2) 比赛:算一算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A)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1× 6 441× 6 4441× 6 44441× 6 (B) 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 桌交流) (C) 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 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 6 4444441× 6 × 6 (D) 上面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有什么 方法可以验证呢? (E) 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果的 正确性。 (F) 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 个算式。 (小组交流) 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能够自学 了解算盘与计 算器的使用方 法,所以这节 课主要通过学 生课前查找有 关计算工具的 资料,把你所 认识的计算工 具用最清楚的 方式介绍给大 家,以自学为 主。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计算工具的认识 (A)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41× 6 441× 6 4441× 6 44441× 6 (B) 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 桌交流) (C) 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 面各题的结果。 444441× 6 4444441× 6 × 6数学用计算器计算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用计算器计算 例1例2 备课人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 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器 工具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是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的四则运 算,了解运算键的功能,会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减法根据书上步骤操作,乘除法试题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练习 中呈现两个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 计算器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你们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吗? 它能使我们的计算更加方便快捷。 复习计算器的按键名称。学习展 示 互 动1、例 1 照下面的步骤,用计算器算一算。 386+179= 按键:386+179= 屏幕显示:386+179=565 试一试 CE 键有什么作用? 2、反馈练习 825-138= 按键:825-138= 屏幕显示:825-138=687 3、自主尝试 乘除法计算由学生自己试试看。 26×39=_____________ 过 312÷8=_____________ 4、例 2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99 9999×2=_______ 9999× _______ 3= 9999× 4=________ 5、巩固提高 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 吗? 9999×5=__________ 9999× ___________ 7= 9999× ___________ 9= 说说你的收获! 学生一般都会 用计算器,因 此让学生小组 之间采用比赛 的形式来学习 计算器计算这 节课的学习, 学生的兴致高 涨,学习效果 良好。程研 究 提 升归 纳 反 思 达 标 测 评 1、三个人一个小组,我出一组算式,看谁做 得又对又快。 (一人用笔算,一人用计算器) 2、两人一组,先每人出一道算式,两人先笔 算,再互相用计算器验算一遍。 3、做一做: 先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9÷9=1 108÷9=________ 1107÷9=_______ 11106÷9=______ 4、不计算,试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再用计 算器检验对不对。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9=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数学学案课 年 题 级 单元复习 练习 3 备课人 学 目习 标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及以上的大数。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 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 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 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 养数感。 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 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及以上的大数。 练习本 学 设 疑 预 习 案 导 案学1、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 九位数、一个十二位数呢?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一说每个数字所在的 数位和表示的意义。习展 示 互 动过程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 0000000 (2)0
4、 用自己的方法, 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各数。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
千 米。 (2)1999 年全国有小学生
人。 (3) 地球陆地总面积是
平方千米。 6、写出下面各数。 二亿四千万 八百四十亿九千三百 万 五亿零六百而十万 六百零四亿二千万 三十亿八千零五万 二千零六十亿零九万 7、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三十 三十万 三十亿 (2)一百零七 一百零七万 一百零七亿 (3)九千二百 九千二百万 九千二百亿 8、写出最大的九位数和最小的十位数。 研 究 提 升9、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 后面的尾数。 )
10、用计算器计算。 128 + 284 532 - 178 36+228-179 353 - 95 + 483 45× 77 371÷ 7 11、先用计算器算出每组前三个算式,再根 据规律直接写出其它算式的得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 1=-_______________ 11× 11=______________ 111× 111=____________ 1111× 1111=__________ 11111× 11111=_________ 111111× 111111=________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没有掌握的?归 纳 反 思数学 1 亿有多大导学案课 年 学 目 题 级 习 标 1 亿有多大 备课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 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意 义,建立数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重 难 学 用点 点 习 具感知一亿有多大。 培养学生的数感。学 设 疑 预 习案导案学习展 示 互 动研 究 提 升 过程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引言: 1、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 2、全校有多少名学生? 3、估计北京市共有多少名小学生? 4、猜想全国有多少名小学生? 二、形成表象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亿”做单位的数 据呢?接下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网上资源。 1、提出问题:看到“1 亿”这个数字有什么 感想?“1 亿”到底有多大呢? 2、提示课题: 亿有多大? “1 三、实践操作推算感知 “1 亿” 很大, 也很抽象, 要知道它有多大, 必须有一个实物来作比较。 师一边说完一边随手拿起一张纸,想象: “1 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对学生的大胆猜测给予肯定。 四、阅读信息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推算一亿张纸的厚度, 从长度单位这一个侧面感受了 1 亿有多大, 同学们想不想再从别的方面去感受和体验 1 亿有多大呢? 如:1 亿粒米有多重?1 亿元人民币可做些什 么?1 亿个垃圾袋铺开有多大?1 亿个小朋友 手拉手能围成多大个圈?制造 1 亿双一次性 筷子要砍伐多少棵树木?等等。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进行小 组合作,进行 讨论,操作和 推算。归 纳 反 思 写一篇数学日记。 达 标 测 评 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直线、射线和角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 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 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掌握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 演示、讲解 观察、操作 课件、活动角、直尺、三角板。 课件、活动角、直尺、三角板。 一、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 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 b.为什么说它是线段?(即线段的特点?) 学 c. 你能画一条 3cm 长的线段吗? 2、画一画: 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 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 3、反馈汇报。 (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直线或射线的教学) (1) 投影展示&直线& a.问:你画的这条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即直线的特点) b.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 长的线叫直线。 (板书:直线) c.你会画直线吗?(对照定义,说明&无限延长&表现在&没有 端点&) (2) 投影展示&射线& a.这条线与线段有什么不同之处? b.说明&射线&的概念。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c.你会画&射线&吗?(自由画,一生板演) 反馈:讲评画法。先定点然后引出一条线。 (再画一条巩固) (3)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线吗?(自由说一说) (4)小结:大家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射线。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过程 (5)演示一些射线,如手电筒光、多媒体演示太阳光等。 4、线段、射线与直线的比较 a.出示一条直线,中间取一点。问:这条直线上有射线吗? (学生讨论) b.其中一段射线下移。 (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c.直线中间取两点。问:这条直线上有线段吗?(说明线段 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d.师问:比较一下,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异同点? 5、练习四 (1) P39/1(判断各图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 (2)过一点画射线。 如果给你一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 a.先定点, (30 秒画射线比赛) b.汇报。如果给你时间你还能画吗? c.电脑演示无数条。 d.公共端点的认识。 二、角的认识: 1、观察有公共端点的许多条射线,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自由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逐步减少射线的条数。 )板书: 角 问:那你知道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 两条射线) 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板书角的概念) 2、分别演示三个角的形成过程 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大小不同,板书:角的大小) 3、得出角的概念,并自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打开课本划一划,读一读。 4、继续自学角的符号介绍,书写并与小于号比较。 5、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说说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判断) 6、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 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再画一个,并写出各部分名称,并用角的符号来表示。 (独立 练) 7、活动角介绍。玩活动角 a、个人玩摆大小不同的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边叉开大小 有关) b、 同桌玩一人拉一角, 另一个同学拉出一个比他大的角。 (进 一步感知) c、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d、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差异很大的角,哪一个角大?(观察 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大小相近的角,哪一个角大?(重叠法,分 两步进行,注意让学生讨论概括方法。 ) 比一比三角板上角的大小,并说给同桌听。 e、出示一组大小相同,边长短不同的角。哪一个角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板书设计8、练习 (1) 判断 a.线段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 ) b.一条射线长 3 厘米。???????????????? ( ) c.小明画了一条 5 厘米长的直线。??????????? ( ) d.小冬用一个能放大 10 倍的放大镜去看一个角,结果这个角 的大小放大了 10 倍。?( )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课后作业: P40 8T 直线、射线和角 直线: 射线: 角: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很多,而且大多是很抽象地概念,因此在讲解直线、射线、和 线段时, 重点要对这三种线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区分, 了解每种线各自的特点, 如: 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还要了解到,线段是直线的 一部分。要让学生能正确的画出直线、线段、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射线等。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画,看一看能画多少条。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还应该注意在概念教学上尤其要注意语言上的严谨和科学, 使 学生也养成这种习惯。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角的度量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 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 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怎样使用量角器来量、读度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演示、讲解 观察、操作 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学过程) ( ) ( ) 2、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角,第一个角稍大一些。再用红色木 条做一个角,使它与画的第二个角相等。 用木条做的角与第一个角比较。 问:哪个角大?是怎样比出来的?你能具体说出大多少吗? (不 能) 用木条做的角与第二个角比较。 提问: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你能具体说出这两个角 都是多大的角吗?(不能) 如果我能说出红木条的角有多大,你能说出第二个角有多大了 吗? 3.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能直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不能说出它们具体有多 大。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 的大小,就能很方便地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了。那么,究竟用什么 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出示量 角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投影出一个量角器) 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 0 开始到 180 为止。想一想,这个半 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 1 度的角。 (用一根线穿过量角器的中心,拉出 1 度的角让学生看)也就是说, 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 表示,此为“1°” ,我们这样写。(板书:1°) 领学生读“1°” 。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 1°的角有多大?(用线拉出角再观察) 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每一份是 1°,这样的 10 份所对的角是 10 度的角,(拉出 10 度的角,并板书:10°。)这样的 60 份所对 的角是 60 度的角,(拉出 60 度的角,并板书:60°。)这样的 90 份所对的角是 90 度的角。(拉出 90 度的角,并板书:90)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指中心)叫做量角器 的中心。(板书: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 刻度 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 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 0~180°。同学们 看明白了吗? (3)现在来观察外圈的刻度线, 从左边起看到 0°刻度线了吗? (在 线一端打结, 与中心重合。 用线拉 0)拉出 10°、 30°、 90°、 120°、 180°,分别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 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 示。(指名演示) 谁再来找出 90°的刻度线?(指名演示)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 125°的刻度线?(指名演示)180°呢? 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 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 表示出 内圈 0°的刻度线?(指名演示)45°呢? 哪位同学来找内圈的 80°?(指名演示)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 140°、180°的刻度线。 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 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 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 0°刻度线、10° 刻度线、 135°刻度线、 180°刻度线。 再从右边起, 0°、 找 10°、 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 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 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 37 页看起,到例 1 完。看 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 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 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投影一个 40°的角) 先 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边说边演示重 合的方法)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 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指出:在量角时要特别注意,要弄清看哪一圈的刻度。这里是用 右边起内圈的 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的,要按逆时针方向找 出另一条边对着多少度。这条边对着 40,这个角就是 40°,可以 这样写。(板书:40°) 4.练习。 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量一量“做一做 T2”中的三个角各 是多少度,写在角的下面。量的时候,把量角器按照图上表示的 板书设计量角器的位置放。(老师巡视指导) 提问:量出每个角各是多少度? 5.提问:请你看一看,第 38 页例 1 下面有两个角,它们的大小 一样吗? 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大小是不是一样? 现在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两个角各是多少度,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提问:左边的角多少度?(板书:30°)右边的角呢?(板书:30°)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刚才比较时,我们看出这两个一样大的角,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的地方?角的大小跟这有没有关系? 指出: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角的大小 和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追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用木条角再演示,说明跟两边叉 开的大小有关系) 6.比较上课开始时出现的两个角的大小。 现在我们来量出上课开始时,黑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师生一起 量,写出度数) 你现在能具体说出这两个角有多大了吗?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多少度?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具体地知道一个角有多大了,也能 知道角的大小具体相差多少了。现在谁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 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用量角器要怎样量角? 说明:用量角器量角时,还要注意应该看哪一圈的度数。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量出练习四第 4 题里三个角的度数,并把它写在自己的 课本上。 角的度量 在量角时要特别注意,要弄清看哪一圈的刻度。这里是用右边 起内圈的 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的,要按逆时针方向找出另 一条边对着多少度。教后反思: 在学习什么是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判断, 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线段所组成 的图形。 一定要注意强调是两条射线。在讲角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 角度一样但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 使学生充分感知: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两条边所叉开的大小有关。 学生们的印象会非常深刻。量角的大小是学生们的 一个难点,也是今后画角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学会量角,反复实践测量。在量 角时,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对准 0 刻度线,有的学生不会读数,尤其是在 30 度 和 40 度之间的刻度,学生比较容易读错。还有就是量角器的刻度读反。 这堂课与上一堂课的根本区别在于侧重于实际操作, 因此在教法上我尝试让学生 不死记硬背量角的过程,而是多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学会测量。第 3 课时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 课 型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 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 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比较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演示、讲解 观察、操作 多媒体课件,相关练习题,折扇一把,圆形纸。 折扇一把,圆形纸。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那我来考考你们,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 动无风动有风, ”打一生活用品。 (扇子)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让学生来说一说已经认识了几种角? 2、让学生从扇子中找出不同的角。 3、演示周角:边说边演示,一条边围绕着顶点绕一周后和另一条 边重合,提问,这下形成的叫什么角? 4、量一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角和周角,那么他们究竟各有多少度呢?请同 学们在练习纸上找到平角和周角,分组研究一下它们的度数。 你们是用什么量的呢?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边又有什么特点吗? (平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那直线是不是平角呢?(不是)为什么?(因为直线没有顶点) 5、分一分 (1)小组合作,研究角的分类。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类?) (2)学生汇报分类结果,集体订正。 6、你们还能找到直角和平角、周角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吗? 三、练习 1、P41 右下角图,你能只量一个角的度数就知道其它三个角的度 数吗? 2、 师报度数,判断是哪种角:40 度,35 度,120 度,179 度,360 度,180 度 3、把直角、锐角、钝角、周角、平角按度数大小排排队。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看看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吗?学过程 课后作业: P43 3、5T 板书设计 直角 平角 锐角 钝角 周角 教后反思: 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后, 我们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直角、 平角、 锐角、钝角、周角。 重点练习直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关系,一个平角等于两 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教学时,要充分挖掘习题中蕴含 的教学价值,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加以点拨和引导。反馈时,除了检查画出的角 的度数是否准确、 说出的角的种类是否有误,还应要求学生说出画出这些角的方 法,究竟是用量角器、三角板还是其他的工具,以突出“合适”的含义,体现既 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评价理念。 角的分类第 4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角的画法和 角的巩固练习 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 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 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演示、讲解 观察、操作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 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过程板书设计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 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 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 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 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 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 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 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 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 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 15°、75°、150° 165°的 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课后作业: P44 7T 角的画法和 角的巩固练习教后反思: 在画角时可以先复习一下用量角器量角,复习一下如何看量角器,如何用量 角器量角,在读数时应该注意什么等,因为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是画角的基础。 反思本节课我在让学生画角时, 应该培养学生估角的意识,先判断要画的是什么 角,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然后在画好后,看看所画的角与所标的度数是否 相符,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在使用量角器过程中看反内圈和外圈所造成的错误。 另外在让学生探究用一副三角板去拼特殊度数的角,所留时间不够、太仓促,学 困生仍不知道怎样去拼,理解不深。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因数与积的关系,乘法估算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课时安排:9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口算乘法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 多样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能够准确地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多媒体课件、卡片 多媒体课件、卡片 一、创设情境: 1、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12× 4= 330× 3= 12× 3= 41× 2= 24× 2= 210× 4= 11× 5 410× 2= 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郊游吗?出去郊 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大家请看大屏幕,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各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 过程板书设计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 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 4= 24× 3= 25× 2= 14× 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 13=460× 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 0 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 一个 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 1 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 、练习六第 1 题和第 2 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 4 题和第 5 题 4、口算练习 17× 2= 310× 3= 180× 3= 24× 3= 12× 8= 14× 5= 360× 2= 15× 6= 260× 3= 17× 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P48 6――9T 口算乘法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 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 3=48 160× 3=480 16× 30=480教后反思: 口算乘法要每日进行练习, 学生只有在多练习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做题的规律 与技巧, 这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乘法的口诀进行计算,在练习时发现有 个别学生最基础的乘法口诀还掌握不熟练,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我 认为学生的乘法口诀应加大力量练习。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 课 型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过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多媒体课件 卡片 一、创设情境,为新知铺垫: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从巷口走路到学校有多长时间?(4 分 钟) ,那么如果每分钟走 145 米?请大家算一算,从塔头到学校大 约有多少米?(让学生集体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同样的速度,每分钟走 145 米,从腊库胡同到学校要用 12 分 钟,请大家算一算,腊库胡同到学校有多远? 学生列式:145×12= (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做一做。 (2)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请小组推荐代表,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1)谈话: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同学用估算计算,有的同 学用计算器做出结果,有的同学用竖式解决了问题,今天,我们 重点来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三位 数乘两位数) (2)145×12 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3)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 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 12= × 12 ------290 1 45 ------1 740 (4)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 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 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设计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 12= 176× 47 425× 36 237× 82 2、练习七的 1、2 独立完成 3、放手让学生做 P49 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课后作业: P50 3T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1740(米) 145 × 12 ------290 1 45 ------1 740教后反思: 笔算乘法是学生在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学习知识, 学生对 于纯计算的知识会感到很枯燥, 在教学时只要学生学会计算方法后就要进行有针 对性地练习,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降低计算的正确率。可以适当采用 多种方法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 小组比赛, 男生比赛、 女生比赛等。 学生会在有趣的练习中提高做题的兴趣,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第 3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笔算乘法练习 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 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题卡 题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 学过程28× 3= 16`× 8= 36× 2= 46× 20= 4× 160= 3× 150= 150× 6= 26× 7= 20× 19= 200× 73= 900× 24= 430× 8= 15× 6= 190× 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 24= 145× 27= 679× 13= 86× 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 246 × 16 × 23 × 34 ---―― ――――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 ―――― 938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 73= 46× 215= 224× 36= 28× 153= 27× 142= 182× 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 15 个班,每班 144 本,还需要留 40 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 806 人,照这样计算,放映 32 场共有观众多 少人? 3)有 8 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 24 人,站了 12 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 3 套,儿童百科每套 125 元,数学大全每套 18 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 8 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 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 他把乘数 18 看成了 15, 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 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 12、13 思考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P51 10、11T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通过练习学生基本能够熟练进行乘法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但更重要的 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找到 学生平时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找错误、说原因、改错题。第 4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 0 在乘 法运算中的特性。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 和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课件 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 72= 600× 300= 30× 23= 53× 30= 20× 700= 40× 22= 20× 20= 40× 90= 502× 7= 608× 5= 908× 4= 400× 50= 2、笔算 708× 6= 790× 8= 54× 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 千米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 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过 程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 0 和非 0 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 的末尾 0 的个数? 160× 30= × 30 ――――― 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2)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 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 30=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 0 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 0,就在 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 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 53 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 1、2 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P55 3、7T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 0 的乘法 160× 30=× 30= × 30 × 30 ――――― ―――― 板书设计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 在计算时要重点强 调乘法算式的书写格式,凡是末尾有零的乘法在写竖式时都要把末尾的零甩出 来,然后再去对位相乘。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 0 的个数的确定。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识和 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自主迁移类推 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 0 的简便算法。 第 5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行程问题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并应用它去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 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课件 学生练习纸一份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学借助了什么交通工具你知道交通工具的速度 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你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调查表”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每分种行驶 225 米 公交车 每小时行驶 30 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 15 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 2、结合调查表,概括:像自行车每分钟行驶 225 米、公交车每小 时行驶 30 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驶 15 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用来表示每分钟、 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什么? (板书: 速度) 3、大家想不想自己创造出简单的速度的表示法? 为了统一,请大家自学课本 P54,学习速度简单的表示法。 让学生试写“调查表”中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 225 米/分 公交车 30 千米/时 摩托车 15 千米/时 小汽车 60 千米/时 米数、千米数就是路程,时、分就是单位时间,速度的另一种表 示方法就是路程/单位时间。 (板书:路程/单位时间)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再观察调查表,现在老师想知道小朋友完成的表格。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行驶时间 一 共 行 驶多长路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过程 自行车 225 米/分 公交车 30 千米/时 摩托车 15 千米/时 小汽车 60 千米/时 2、你能说出行驶时间吗?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行驶时间 一 共 行 驶多长路程? 自行车 225 米/分 10 分钟 公交车 30 千米/时 20 分钟 摩托车 15 千米/时 10 分钟 小汽车 60 千米/时 10 分钟 3、结合调查表,概括:像 10 分钟、20 分钟,用来表示行驶时间, 我们把它做什么?(时间) 表示一共行驶多长路程,我们把它叫做什么?(路程) 4、已知速度、时间,你会求路程吗?看谁算得快! (让学生填写 表格)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速度 行驶时间 一 共 行 驶多长路程? 自行车 225 米/分 10 分钟 2250 米 公交车 30 千米/时 20 分钟 10 千米 摩托车 15 千米/时 10 分钟 2500 米 小汽车 60 千米/时 10 分钟 10 千米 问:你是怎么求出路程的?(速度×时间=路程) 小结:像研究关于速度、时间、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我们叫它行程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你们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让小组讨论) 其实我们只知道了三者中的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学会了解答行程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 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课后作业: P56 10T 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像研究关于速度、时间、路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我们叫它行程问题。你们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 系吗?(让小组讨论)其实我们只知道了三者中的任何两个量, 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教后反思: 在开始从学生已经知道的日常生活知识入手, “你认识哪些交通工具?”这 从学生实际出发,亲切自然,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新课标 所赋予的任务,更容易引发学生由旧知学新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和 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 时间和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一 个重要的数量关系,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重点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 间和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提出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 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而且活动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兴趣以后, 学什么都容易接受,以后的教学中也尽量设计一些活动教学。第 6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积的变化规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 十分有趣的事情。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 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 索的良好习惯。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课件 计算卡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 规律” 。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 来。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过 程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 式,发现的规律是:20 是 2 的 10 倍,120 也是 12 的 10 倍;右边 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 是 8 的 3 倍,3000 也是 1000 的 3 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 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 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 数。 ”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 (2) 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 (1) 与第 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其中 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 (2)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 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 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204 26×24=( ) 17×24=( ) 26×12=( ) 17×36=( )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 3 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 4 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 1~4 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 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 )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 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 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 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 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 4 倍,宽扩大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P59 4、5T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8× 125= 25×4= 6×200= 80×125= 25× 40= 600×2= 72× 125= 250×4=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 乘(或除以)几 。 教后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一节的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我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从而总结 规律、运用规律。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使学生尝到了探索新知的甜头。在教学中广泛的进行小 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边学边练,注重 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与练相得与彰。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 推理能力。但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些抽象,课堂设计的不够生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不高。第 7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乘法估算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 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 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小黑板 学生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张票和门票 49 元,一共需要 102 张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己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 对。 (板书:49×102=)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 学过程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 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A 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B 先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C 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 估算结果。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3)小结: 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 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分,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例子而言,当 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今天, 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 ( 乘法估算) 2、探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表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 12 个区,每 个区有 58 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表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让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说明自己的理由。 (3)小结: 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 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 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 意你们的意见。 3、探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 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 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数) ;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 同的方法,在做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 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 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 法。 三、拓展应用 1、 了解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用处。 2、 完成 P61 的第 1 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及小结,评价一下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以及收获。 课后作业: P63 板书设计8――12T 乘法估算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景山公园,去那里的费 用是每人 49 元, 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 四年级全年级共有 102 人, 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a.49≈50,102≈100 50×100=5000 元,准备 5000 元就够了。 b. 49≈50, 102≈110 50×110=5500 元,准备 5500 元就够了。 教后反思: 本节课应注重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乘法估算,关键 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 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 同时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 在平 时的教学中就应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第 8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笔算乘法练习 练习课 知识与技能: 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能估算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 能力。 正确列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尤其是特殊计算)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课件 口算卡 1.口算下面各题。 50×90= 40×80= 70×140= 30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0×13= 305×50= 208×30= 206×40=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32×30= 21×40= 180×50= 290×20=190×5= 25×30= 240×22= 460×70= 学过程3.图略。我国发射的“神州”四号飞船绕地球一周约 90 分钟,一 共绕地球 108 圈,用了多少时间? 4.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 350 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 5 吨食 物,够大象吃 20 天吗? 5.小强每天早上跑步 15 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 120 米/分。小强 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 1 ) 猎 豹 奔 跑 的 速 度 可 达 每 小 时 110 千 米 , 可 以 写 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蝴 蝶 飞 行 的 速 度 可 达 每 分 钟 500 米 , 可 以 写 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声 音 传 播 的 速 度 是 每 秒 钟 340 米 , 可 以 写 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 3 小时,返 回时用了 2 小时。 (1)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2)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8.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 2 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 路程大约有多长? 平原:50 千米/时 山区:30 千米/时 课后作业: 数训教后反思: 计算的练习和复习课是很枯燥的, 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反思学生之所以兴致不 高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无需再练,而一部分问题生 却存在着计算速度慢, 正确率低的问题。因此这类的复习课更应重视的是如何使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四单元平形四边形和梯形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 强自信心。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 趣。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课时安排:6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平行与垂直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 识平行线、垂线。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 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 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课件 直尺 笔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 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 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分 组讨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 过程板书设计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展示典型的图形。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课件来展示,并编上 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 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 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 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 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 (揭示课题) 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 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 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 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 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 线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全班展示你是怎样折的? 3、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 学生展示。 (二)拓展练习:到生活中去找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作业: P65 1、2T 垂直和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 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 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教后反思: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画垂线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 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 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掌握垂线的画法。 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 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三角板、直尺 三角板、直尺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 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 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 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 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 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 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学过 程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 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 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板书设计 画垂线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 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后作业: 练习过 A 点画直线的垂线.A.A.A第 3 课时教学内容 课 型 教学目标 画平行线、画长方形。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会 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 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 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讲解 比较法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教 学 教法 具 具讨论、归纳、类推法 课件 直尺、三角板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如何画平行线。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画平行线。 A、教师演示 (1)说明画平行线的工具:直尺和三角尺。 (2)示范及讲解画平行线的方法和步骤。 ①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 ②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③按住直尺不动,三角尺紧靠直尺向下(或向上)平移; ④沿三角尺的直角边再画一条直线。 说明这样画出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B、学生画平行线。 (1)让学生独立画两条平行线,教师巡视; (2)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观察作画步骤; (3)教师作简要评价。 C、提出问题:你能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 吗? (1)教师在黑板上随便画两条直线; (2)借助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D、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平行线。 (1)学生尝试作画,教师巡视观察; (2)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说一说作画步骤及注意点; (3)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使全体学生明白作画方法; (4)学生即时练习。 2、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教师在平行线(上面的例题中画的)之间画一条垂直线段, 边画边说明画垂线的方法、步骤,使学生复习画垂线的方法、步 骤。 (2) 要求学生在刚才所画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 段。 (3)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这种想象。 3、画长方形 我们已经学习了画垂线,画平行线的方法,现在我们要运用这两 个知识技能来画一个长方形。 题目要求:画一个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 (1)讨论: 你知道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你认为应该怎样画? (2)学生尝试 ①学生独立画长方形学过程 ②以 4 人为一小组,每位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同 学之间弧线交流画长方形的方法,并互相检验各自所画的长方形 是否正确 ③全班交流,评价哪一种方法比较恰当 (3)教师示范 ①先画 3 厘米长 ②以长的一个端点为起点,画一条垂直于长的宽,宽的长度为 2 厘米; ③以同样的方法,画出另一条宽; ④连接两条宽的两个端点,使四条边围成一个长方形。 (4)学生练习 在教师示范、讲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同学间再一次 进行交流、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课后作业: P68 4T 板书设计 画平行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教后反思:达 标 测 评第 4 课时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 型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 法 教 具 学 具 教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使学 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 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讲解 比较法 讨论、归纳、类推法 剪子、七巧板、图形 剪子、七巧板、图形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梯子的侧面-梯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学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过程梯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2×4的积是几位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