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作后想出国留学学后感觉自己更爱国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www.dovily.com z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为何越出国,反而越爱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雷希颖:为何越出国,反而越爱国?
雷希颖倡议微博
近日,我在微博上发起了#我和国旗合个影#的活动,没想到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多微博网友的响应,三天不到就达到了近600万的点阅量,可见大家对&爱国&的认同和共鸣。不过,在支持和鼓励的声音中,也夹杂着一些嘲讽和辱骂。对此我已经在微博上做了四点回应:
1、本人博士毕业后马上回国,就不劳那些念叨着&中国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躲在国外&的人们惦记了。出国留学是为了更深刻的了解别人的好与不好,爱国与留学,从来就没有矛盾,不然美国怎么还会打算向中国派10万名留学生呢?;
2、作为澳大利亚最高学府的优秀学生代表(请参看我代表学院拍的宣传片)和博士研究生,澳大利亚人给我的待遇、尊重还是不错的,&受歧视&和&混不下去&这类情况与我的关系真心不大;
3、对于&读书读傻了&的评价,我想说,我除了读书,也打过最底层的工,做过户外拓展教练,还做过志愿者。另外,在足球、短跑、音乐、辩论、演讲、主持等业余爱好方面,我在大学大大小小的奖项也拿了50多个,论综合素质,我恐怕不比那些张口闭口就是污言秽语的网友差;
4、发起这个活动的目的,除了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和迎接65周年国庆外,更重要的,是对当前网络上的嘲讽、辱骂和抑制&爱国&情感的行为说&不&。让那些见不得&爱国&的人难受了,我们也就开心了。&
以上回应主要是针对那些想嘲讽和污蔑我的&爱国&动机的言论,接下来,我还想向更多的朋友分享一下我对&越出国,就越爱国&现象的理解。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大家不妨在百度、谷歌上输入这个标题,可以找到很多类似题材的文章。其中,与我而言,我写不出张老师那样有知识扎实、阅历厚重、见解独到的文章,只能结合自己的几年在外留学的经验,分享一下我对&越出国,越爱国&现象的看法:
第一、&越出国,越爱国&首先是因为个体在出国前后对国家的认同度的对比和反差。出国前,我和大家一样,因为一些社会不公、政府人员腐败和极端案例而对政府和国家怨恨不小。尤其是在新媒体出现后,各类被人为放大和突显的冲击眼球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一度让我对这个国家绝望--动车事件发生后,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就曾彻底激怒了我,为此我专门在联合早报上刊发了《人祸猛于天灾的中国》一文,怒批铁道部。那时候的我,和网上很多&愤青&朋友一样,对国家、政府充满了怨恨,对任何维护国家的言论都嗤之以鼻。这没什么,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怨恨和愤怒是人性中最容易释放的一部分--它不需要费力的理性、思考和反省,只需要发泄便可。这样的低起点,就决定了,只要稍加理性或者冷静的看待这个国家,对国家的认同度马上就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多出国,有助于提升理性和冷静,所以,变得更爱国,其实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二、&越出国,越爱国&是因为破除了许多幻想,看到了更多的现实。在未出国前,因为网络上信息的蒙蔽,我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是那样的皎洁,那么的圆。可出国后呢?什么社会先进、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淳朴、道德高尚、人民公仆为人民&&出国后才发现,才不是那么一回事&&从浦东机场到悉尼机场,一出舱门的那一刻,我就一感觉:这难道就是传说中高大上的悉尼?习惯了蓝天碧水映衬下悉尼歌剧院的宏美的影像,实在不能接受一个只有两层的、略微狭小的、恍若第三世界的机场般的悉尼国际机场(这已经是澳洲最大的了&&后来又数次去了悉尼歌剧院,我能说,大家以后还是选择远观吧&&)说好的发达与先进呢?
抛开落后的建筑、公共设施不谈,仅看政府和社会服务,这里也和国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政府的工作效率竟然低至让人发指的程度!最常见的例子,来过澳洲的朋友都应该感受过数月拿不到签证的无奈,以及办事情一拖再拖和必须反复预约的纠结(每次预约至少就要有一周的等待时间)。不仅如此,政府服务可不都是免费的噢,以火警和急诊来说,以首都领地为例,只要家里的火警警报一响,消防队员到了你家,恭喜你,500澳元没了,而救护车一走起,800澳元的账单也将随后邮寄到你家里。
政府效率低下,收费不菲也就罢了,澳大利亚的社会服务更是让人不忍直视。想安装一个网络?对不起,大多数网络公司只负责给你装网,至于路由器的调试,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网络出问题了,你先得给网络公司挂电话,然后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自己调试路由器,公司要确定不是路由器的问题后才会派人上门&&等等,派人可不是马上派噢,一周、两周、三周的等待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派人来了,不意味着能给你解决事情,一个人解决不了,要等下一个来,那就要重新预约&&反正本博为了维修网络愣是废了快两个月的时间,浪费了数小时的电话交流时间及电话费用(每分钟一澳元,自己算去要多少话费吧)。此类家政服务类型就不谈了,反正价格高昂,服务水准低下就对了。至于餐馆、宾馆和KTV,大家有机会到悉尼、墨尔本这两个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走一遭就清楚了,价格绝对比钱柜高几倍,而服务则绝对是中国三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店铺水准--美国的服务也好不到哪去,欢迎身在美国的朋友继续补充。&服务&之外,再看看社会治安。别的地方不谈,一个只有400多万人的悉尼,一年数百起的枪击案是家常便饭,至于偷、打、抢、杀案件更是屡见不鲜。再加上歧视、骚扰神马的,中国留学生已经不堪其扰的发起过多次抗议活动了,可结果呢?也就是没结果了。
除此之外,民主问题是不能被遗漏的。这是中国的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公知们不是说有民主就有权利,有自由和有安全吗&&为了感受民主,我数次前往国会,认真聆听上下两院的讨论。可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了不尽的失望--一群没有执政经验的靠卖嘴皮子为生的政客们,除了会在镜头前搔首弄姿、口是心非的进行表演外,就再无别的能力了。至于辩论的&结果&,要么是执政党已经内定好的方案,要么就是永远的僵局。民众的所谓权利,也就是被迫在两党中选择一个自己不那么讨厌的--在澳大利亚,投票是法律强制的,然后绝大多数候选人又都来自工党和自由党,民众别无他选。投票,已经成为了一种没得选择,却又不得不选的僵化程序。所谓的权利,不过是因为没有权利拒绝投票,然后必须进行一次相对没有那么讨厌的选择。更可怕的,这种制度下,两党间因为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往往很难达成共识,议员们不断浪费着纳税人支付给他们的工资、信任,重复着没有实际意义的争吵和辩论--架反正是吵了,事也是办不了的,能做的,就是等待下一个热点来取代过去的热点,或者就这么的僵持下去。即便一党凭借自己在议会的多数席位通过了某个执政方案,新的执政党上台后,可以很快的将其推翻,从头开始&&民主所造成的混乱、低效率、不作为和资源浪费,对于发展中国家恐怕将是空前的灾难--当前中东、东欧一些国家的困境或许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以列举的东西太多,以上这些都只是澳大利亚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它们属于社会的&阴暗面&。我从不否认这里有很多的美好,环境好、生活安逸、工作学习简单、收入水平较高等等,可它也和中国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不满。这不该是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吗?因为看到了发达国家的更多的现实,对中国的包容度也就渐渐提升了。中国没有那么好,可真的也没有那么差,各有千秋,不是吗?
第三、&越出国,越爱国&是因为感受到了更多的&未来&。如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民众因为享受到了西方阵营把持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垄断世界资源,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所带来的福利,长期处于&不劳而获&的状况,渐渐的出现了许多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寄生虫。在澳大利亚青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竞争意识薄弱,奋斗状态全无,酒、性和毒品就是他们的信仰--别问我怎么统计出是很大一部分的,你来生活几天就会明白了。这种安逸的环境下,培养不出太多有毅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群,而那些没有毅力、竞争力和战斗力的人们,就是这个国家的&未来&。相较之下,现在的这个中国,强大的社会压力迫使大家都要去努力的求生存、求生活,使得每一个人的神经都如扭紧了的发条,随时可以迸发出无尽的潜力。是的,这种状态会让人觉得很累,会逼着人去拼搏、去成长,可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中国的下一代&&他们,是中国的&未来&。将这两个人群进行对比,如果你还以为西方国家能够长久的居于霸权、领先和优势的地位,那我也只能尊重你的固执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等道理,在国家层面,恐怕也是成立的。
除了下一代的差别外,以澳大利亚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政客、民众,有很多仍处于一种虚弱的骄傲的状态,他们高昂着头颅俯瞰着世界,将自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救世主,他们习惯了以自己的思维、价值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不愿意去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尤其是来自于不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等,造成了他们在思维上的僵化&这与百年前的晚清非常的类似。如果说百年前的&开眼看世界&让中国逐步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窘境,那么,这些西方国家,恐怕正在&固步自封&的道路上渐入佳境。看看澳大利亚从总理到外长到议员,再到土著人对中国的扭曲的认知,我们不难感受这些人骨子里的那份&骄傲&。相反,中国因为自身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遭受着国内外严厉的批评,所以一直保持着一颗虚心向全世界学习的心,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保持着强劲的前进和发展势头。两种趋势,两种&未来&。可以预见,当西方国家无力继续掠夺如此多的世界资源时,它们的国内也将逐步陷入混乱--瑞典南部的骚乱、法国的动荡、英国的飘摇&&数不胜数的例子,它们只是开始。面对这样的&大势&,我为何要看衰中国,看好外国?
第四、&越出国,越爱国&是因为开始对中国的现状进行相对冷静、客观思考。在&愤青&阶段,我对中国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对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接收阶段,尤其&偏爱&于美化西方,否定中国类的信息,久而久之,我自然而然的闭塞了双目,堵住了耳朵,&消极&成为了我精神深处最真实的写照。出国后,因为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现实,这就我打破了之前对西方社会的一切偏听偏信和盲目崇拜的状态,让我能够强迫自己去更冷静、客观的看待现在的这个中国。我个人的经验,想要在中国社会负面消息层出不穷的现状中找到冷静、客观的思考点,恐怕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去努力:1、反观发达国家在发展阶段是否出现过与当前中国类似的问题;2、思考与中国同步的发展中大国有没有比中国发展得好的?;3、正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是越来越小了?;4、观察中国是不是一直在锐意改革?改革速度是否落后于其他国家?;5、看看西方媒体在攻击什么,在赞誉什么(冲着它们平日针对、抹黑中国的情况,它们的观点反过来看基本就对了)。经过了这五个问题的思考后,我对中国的处境、现实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也就有了更深的敬意,进而从一名愤青转向了一名坚定的自干五。
第五、&越出国,越爱国&是因为割舍不断的中国情。抛开以上所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即便在我对政府持最消极状态的时期,我也是不允许外人说中国的不好的,这恐怕就是我&爱国&最大的源动力吧。出国以后,由于更直接的感受到了一些国家在政治上对中国的敌意,这让我的肩上莫名的多出了一份责任感。每每听到媒体上播放的中国的负面新闻,以及有引导性的报道时,我的内心总会非常的纠结和难过,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哪怕一点点的曲解、扭曲。随着这份责任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凝重,我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感情就越炙热:建国65年的它,虽然已经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就,可它真的还是有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西方国家的政客们无法解决的,也不想解决的--中国真正崛起了,那对他们将是不可接受的噩耗,他们如何能真心对待中国,对待中国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也必须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在不断的实践和自我革新中实现。过去的65年里,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可在中国共产党和众多共同执政的各党派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依旧以令人惊愕的效率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当前,新的困难不断出现,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拼搏、奋发向上、锐意改革的精神却依旧充沛、饱满,这难道不是我们坚定爱国信仰的最好支撑吗?中国是我们的家,离开了它,我们将失去所有,不爱它,我们还能否找寻到那点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简而言之,我出国了,所以更爱国了,这就是现实。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鼓励更多的朋友稍微存点钱,努力走出国门(2万块钱走遍欧洲的攻略网络上很多,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算太大的负担吧?),多去亲眼看看和亲身感知一下外面的世界,而不要总是活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美化西方的文字而感动,为一些恶意抹黑中国的内容而愤慨。因为,这种情况最终造成的社会动荡、国家混乱等情况伤害的不是别人,只会是作为普通百姓的你和我。再退一步,从个人层面上来看,愤怒、发泄是人类最低级的情感表达,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的成熟,我们是否也应当适时的提升一下自己呢?越出国,越爱国,这就是我的理解,欢迎有更多的朋友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参与#我和国旗合个影#的活动。爱国,无需含蓄,爱国,请尽情表达!
雷希颖,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阿布
相关推荐: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为什么出国后“变得”爱国了?
00:00  来源:《廉政t望》  作者:阎半刀  共有评论条
&&&&去年,美国《外交政策》调查了94名女性和92名男性,他们都是曾经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过的中国公民,大部分年龄在18岁至29岁之间,以20岁左右为主。值得关注的是,有55%的受访者称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所改善。出了国的中国人,在更加多元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再回头审视自己出身和成长的国家体制、社会环境等,将对自己国家的现实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真的很不可思议,出国前还是彻头彻尾的大愤青,出国之后变成了‘自来水’(不请自来的造势水军――编者注)。”今年初,一名叫“Wenlan&Dai”的网友在Facebook上发布了一条言论,在“留学党”中引发了一场讨论。
&&&&“Wenlan&Dai”并不是“留学党”中的少数。在他的言论底下,多名留学生在回复中写下自己出国后成为“自来水”的相似经历,其中有不少都在&“吐槽”国外生活的各种不便利,以民生问题为主,东西不好吃、治安不好、生活单调、物价高……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WenlanDai”的这种转变,也发生在很多其他出国人群身上。
&&&&2014年,微博线上活动“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在国庆前后引发热烈反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网民上传自己与国旗的合影,并附上了自己对中国的祝福话语。
&&&&这个活动的发起人,是当时在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雷希颖。活动中有共鸣,也引来不少谩骂和争议。针对这些不同的声音,雷希颖在微博文章和后来的媒体采访中,回顾了自己从一个“愤青”转变为“自干五”的历程。“自干五”,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自带干粮的五毛”,常常成为爱国青年对自己的一种自嘲,在近些年来的舆论领域中,也被他们赋予一种骄傲、自豪的内涵。
&&&&出国前,他对任何维护国家的言论都嗤之以鼻。“2011年‘7?23’动车事件发生后,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彻底激怒了我。”按他的说法,这是他的“愤青阶段”。
&&&&“在愤青阶段,我对中国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对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接收阶段,尤其偏爱于美化西方、否定中国类的信息。久而久之,我自然而然地闭塞了双目,堵住了耳朵,‘消极’成为了我精神深处最真实的写照。”雷希颖说,出国后,因为看到了西方社会的现实,打破了之前对西方社会的一切偏听偏信和盲目崇拜的状态,“让我能够强迫自己更冷静、客观地看待现在的这个中国。”
&&&&出国定居、移民的人,也对此有深深共鸣。“我非但不会劝人不要移民,我还要鼓励他们移民呢,因为对于移民海外的国人,我有一个粗略的估计:一出国,就爱国,这个比例至少有70%,那些在国内骂得越多的人,出去后往往转变得越快,因为他们把国外想象得太好了,他们对欧美的印象是电影和广告上看来的,和真实的西方差距太大了,结果出去后失望者众多。”学者张维为曾在演讲中表示。
&&&&张维为曾在多个场合指出发达国家的诸多不便利之处,引起海外华人移民的强烈共鸣。比如他认为,从上海的浦东机场或者虹桥机场起飞,到纽约的纽瓦克机场降落,就如“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
&&&&最近三十多年,中国大城市的基础建设飞速发展;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很多城建和规划早已步入“老化”阶段。也难怪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2008年访问上海、北京、大连后曾如此感慨:“相比之下,纽约更像第三世界”。
&&&&随着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出国旅游也越来越普遍。不过,随着出境旅游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少数国人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也被曝光,以至于一些国家的公共场合都用中文写着&“不准随地吐痰”的警示语――这让一些人感到,西方社会对自己似乎“不那么友好”。
&&&&去年,入住巴黎ComfortHotel酒店的武汉一家旅游团的游客们,意外地看到餐厅、电梯内张贴着简体中文告示:“亲,欢迎您的到来。请勿带走钥匙和枕头。”这令大家面面相觑,感到特别刺眼。
&&&&经过认真商议,团员们决定展开一次“护脸行动”,力劝店方取下有损中国游客形象的告示。该旅行团成员们最后写了一封致中国游客的公开信,倡导同胞们文明旅游,用中文公开信替换掉中文告示。“离开酒店时,除了美好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公开信用恳切的语气写道。
&&&&多元视野中确认自我
&&&&在异乡,个人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身份认同,往往会变得更加强烈。
&&&&在社会学的视野中,身份认同是在社会结构与社会情境中,通过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而形成的。到海外后,陌生的文化环境会不断加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在多数时候,当他们在身处异国的文化碰撞之中,“中国人”的身份标签,更是撕不掉的。
&&&&在一个社会中,处于弱势和少数的群体,往往会对身份归属这类问题显得更为敏感。
&&&&小到吃穿住行的习惯,大到三观的内容取向,都可能成为文化冲突的表现。对于海外华人、中国留学生等群体来说,出国后的他们要在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环境中生活下去,文化冲突是必然经历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华人文化是一种相对“弱势”的文化,“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就更加明显了。
&&&&另一方面,出了国的中国人,在更加多元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下,再回头审视自己出身和成长的国家体制、社会环境等,将对自己国家的现实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日本学者加藤嘉一到美国留学后,也观察到中国留学生对中国体制比出国前表现出更多自信。
&&&&“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主义容易诱惑年轻人,但我想即使对此怀有敬意,也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中国实行美国的民主体制不现实。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好。”加藤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记录一名留美中国女生的看法。
&&&&这种对国家体制的自信在一些&“精英学生”那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出国后,广阔的视野加上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使这些学生对“国家强大”有更深的认同感,而且他们也愿意身体力行地去传播中国形象。
&&&&7月,从哈佛大学归国的24岁“女学霸”许吉如走红网络。在北京电视台的《我是演说家》栏目中,她把国家稳定和强大与个人所追求的“安全感”联系起来,发表了一段名为《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赢得许多现场观众和网友的共鸣。
&&&&“当听到Lina说羡慕我能回中国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Lina是许吉如的叙利亚同学。动乱国家同学的观点让许吉如感慨,“中国公民拥有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安全感”。
&&&&许吉如还用自己的行动,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认识自己的国家。在美国,除了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讲解中国发展的现状,她还和室友创办了一个茶室,在社交圈子中成了一个不同文化的交流平台――比如向她的同学、朋友解释什么是“一带一路”。
&&&&“只有当他们理解了文化背景才可能产生共鸣;只有当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换言之,如果是他处在这样的情境下也会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甚至接受。”许吉如说。
&&&&被偏见激发的情怀
&&&&所有的文化都会对其他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想象。当这些想象是负面的,又导致了负面的评价,就构成了偏见。海外华人遭遇的偏见,往往就可以溯源至这样的文化心理机制。
&&&&不少留学生就反映,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记得有一次去一名韩国同学家,临走的时候,同学的妈妈让我带上几块香皂,说&‘你在中国都没见过这些吧,这个是用来洗手的,能洗得很干净’。”一名叫丁丹的留学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这件事让她有了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更加客观、理性地去思考中国的一些问题,少了以往在国内看什么都不顺眼的偏激。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的博士生HenryChiuHail发现,很多中国留学生抱怨,美国人对中国情况不了解,却喜欢对中国的时事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造成了双方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们会变得对祖国更加认同。
&&&&Hail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调查了18名从中国大陆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和助理教授。受访者普遍表示,到美国之后对中国的认同感觉更强烈。这些留学生觉得,美媒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美国人视他们为外国人,永远不会完全接受他们。因此,留学生更迫切地希望看到中国正面的形象。
&&&&说到底,这种变化,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Hail的研究认为,当中国留学生感到中国遭受西方媒体和抗议人士的攻击或者自然灾难的伤害时,就会激发他们对中国的忠诚和情感联系。
&&&&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我们的心需要去归属于不同的共同体;而一到国外,“中国人”这种身份就成了我们面对异乡环境和社会的一个主要身份。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启动了我们内心的防御,留学生们则比留在国内的人更加直接地面对这些中伤。
&&&&“塑造一个遥远的、颠倒的、另类的、可笑的中国想象,是西方集体想象中将中国形象他者化,完成西方现代文化自我认同的最典型的方式。”在一本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著作《天朝遥远》中,学者周宁写道。
&&&&对直接暴露在偏见中的海外中国人来说,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就是他们自己;对国家形象的冒犯,常常就是对他们自己的冒犯。
&&&&(摘自《廉政t望》阎半刀)□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下一篇:没有了
往期期刊:
--请选择--
地址:山东青岛太平路33号电话:6 编采:2 广告:6 发行:5电子邮箱: 邮编:266001Copyright @. 读报参考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后想出国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