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有些不舒服 呕吐 不停的不停地拉肚子怎么办 头疼四肢无力 本来过了好长时间好点了 吃完(硫酸庆大霉素碳酸

您好,欢迎登录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吃完午餐后,就躺下睡觉,睡醒后肚子不舒服
匿名用户&&&&
| &&&&浏览3741次 &&&&| &&&&提问时间: 17:07:50 &&&&|&&&& 回答数量:
病情描述:
中午在学校吃完午餐,过了几分钟就躺下午睡了,睡醒后感觉肚子怪怪的,也不是肚子痛那种,就是感觉怪怪的,不舒服那样,这是怎么回事?
病情分析:
请根据患者提问的内容,给予专业详尽的指导意见。(最多输入500字)
指导意见:
请给出具体的运动,饮食,康复等方面的指导。(最多输入500字) 0/500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病情分析:
考虑主要是由于睡眠之后血液供应直接到脑和肝脏,胃肠道供血相对缺乏,消化吸收不良故不舒服。
指导意见:
建议饮食清淡,少量多餐,多吃含纤维素丰富的食品,同时可以服用益生菌改善腹部不适。
病情分析: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考虑你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可以用药缓解。
指导意见: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建议你吃点健胃消食片或者是乳酶生帮助消化,多喝水,注意保暖。
咨询相关专家
擅长:内科护理综合
擅长:心理科综合
擅长:内科疾病
育儿|两性|男性|整形|养生|老人[转载]向脾胃要健康(2)
消化性溃疡与情绪很有关系
有些病人胃内常会有一种灼痛感,这其实是热灼胃阴的表现。试想,一个人的胃内有火,就会“烧伤”胃黏膜,因而出现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我们统称为消化性溃疡,在中医里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发作时,表现为上腹部特别的疼,且反复发作。有时还表现为胀痛、灼痛,或有刺痛感,或伴有恶心、呕吐、吞酸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
除了饮食因素会诱发消化性溃疡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那就是不良情绪也会让人与溃疡结缘。可以说,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身心性疾病。
有一位胃溃疡患者与我谈起他最初发病时的情形:当时他们一家人正在兴高采烈地吃饭,他在老家的母亲突然打来了一个电话,说自己的老父亲病重。听到这一消息后,他嘴里的饭再也吃不下了。当他匆忙坐车回到家时,他的父亲已经过逝了,这让他悲痛不已。
此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心情过度悲伤,再加上工作劳累、内心抑郁,他以前的好胃口也没了,身体也是日渐憔悴。最初只是不爱吃东西,有时吃完后还呕吐,常伴有胃酸、腹胀,感觉全身没劲、提不起精神,紧接着上腹部开始疼痛,到医院确诊后是胃溃疡。后来,我对症为其进行针灸治疗,并嘱其一定要保持好心情,刚开始效果还不错。但是由于他始终沉浸于悲痛中,病也是时好时坏。
我们的研究表明,除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以外,情绪因素在溃疡病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在生气、愤怒、痛苦等情绪状态下,胃液分泌增多,胃酸增高,胃蠕动增强,而供应胃及十二指肠的血管痉挛。如果胃酸持续增高则容易引起胃黏膜及十二指肠糜烂,导致溃疡。美国的一家医院曾对400
名胃肠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情绪不好而患病的占74 %;俄罗斯一家医院也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有54%
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是因精神创伤引起的。
我有一位老友,是一所大学的教授,退休后被一家外企请去做顾问。说实在的,他本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但是由于自己退休后无所事事,又闲不住,再加上家人的劝说,他勉强答应下来。
由于对工作的不熟悉,使得他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到了年终,他面对一大摊子工作,开始不断的加班,没有注意休息,结果
有一天他的胃部溃疡处血管大面积爆裂,导致胃部大出血。经过医院的极力抢救,才保住了一条命。
其实,现代人又有几个不像我这位老友一样呢?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环境的改变,人们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劳心劳身,事业不顺心,再加上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问题所致的不良情绪常会导致或加重消化性溃疡。
中医中也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胃肠疾病中的作用。明代虞抟在其编著的《医学正传》中指出:“胃脘当心而痛……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现代都市的上班族其生活压力之大人所周知,这样因情绪致肝伤的现象也非常多。一旦肝伤,则肝的疏泄功能就会失常,饮食就不能被正常消化。不能正常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逐渐会变成一种热能,也就是我们说的“火”。有些病人胃内常会有一种灼痛感,这其实是热灼胃阴的表现。试想,一个人的胃内有火,就会“烧伤”胃黏膜,因而出现溃疡。
当你内心有气、无法排解时,我推荐您一个小办法:将你自己两手掌手掌心向里置于两肋,然后徐徐下推,如此反复,可舒缓肝气。每次可进行半小时左右,只要能长期坚持,我们的气也就顺了。此外,还要多按摩肝经上的太冲穴、行间穴,以舒肝气。
一旦患上了消化性溃疡,我们也不要过于焦虑,我们只要在正常使用药物的同时,保持心情愉快,疾病自然轻松治愈。为了身体健康,更为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遇事不大喜大悲。
思伤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以怒胜之
一个人在想一件麻烦事时,很容易变得烦躁,容易发火。这时你一定要让火发出来(不要太过),这样你就会克制过度的思虑。
脾,可以说是受情志因素影响最大的脏器之一。
《黄帝内经》认为,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在这里,“思”有思虑、思考的意思。原本一个人有点心事,或偶尔思考一件事,对身体的生理活动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过思就不行了,过度思虑会影响我们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素问•
举痛论》如是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思虑太多,精神过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运行,以致“思则气结”。
“思则气结”就会伤及脾,使得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气郁结,运化失健,发生胃脘痞闷,吃东西不香,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不适。脾是后天的根本,脾伤则气血生化乏源,因此,还会出现心神失养等诸多疾病,像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都是这种情况。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现象: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或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在百思不知其解,或冥思苦想后,就会感觉吃东西也不香甜。再有,我们常说的“相思病”,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可是他们家里人死活就是不同意,不让他们见面。小伙子天天思念这个姑娘,最后饭也吃不下,人也瘦了。这都是思虑过度伤了脾胃,脾胃虚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人体所摄入的物质,人就会变瘦。
还有,很多孩子在高考期间,也会吃不好、睡不香,这也是思虑太过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记忆力,除了学会健康用脑,不能过度疲劳外,还得健脾益智。这时可以在高考之前多吃一些山药、芡实、香菜以及一些豆类食物,以健脾利湿。
“思伤脾”的问题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当中最为普遍,为什么呢?你看那些干体力活的工人,一说吃饭,大家都是狼吞虎咽的,吃得特别的香。因为他们有胃口,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想,就是累了、饿了、该吃饭了;而那些干脑力劳动的人,一说吃饭则多是
有心没心的。因为他们整天都在思考,思多了伤脾,脾胃也不爱干活了,自然也不爱吃东西了。当然,“思”是广义上的,并不只是用脑思考才算,它还包括精神上的高度专注等。
如何解决“思伤脾”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中医五行的角度出发,中医五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在五行中,肝属木,在志为怒;脾属土,在志为思。肝木恰好能克脾土,也就是说怒气能克制思虑。一个人在想一件麻烦事时,很容易变得烦躁,容易发火。这时你一定要让火发出来(不要太过),这样你就会克制过度的思虑。
《续名医类案》有这样一个医学小故事:有一个女孩子与母亲从小相依为命,后来这个女孩子嫁人了。没多久,母亲去世了。这个女孩子悲痛不已,相思成疾。一个人就像丢了魂儿似的,身体常感无力,且嗜睡,胸膈烦闷,吃了几次药也没有效果。后找到当地一位名医,该名医诊脉后认为此病是由相思而得,不是药可以治好的。
后来,这位名医想了一个办法。当地人十分相信女巫假托降神讲的“祸福”,于是医生就让这个女子的丈夫买通了巫婆,让这个巫婆编了一套瞎话:“你(该女子)与我(
前世有冤,所以你故意托生于我,想谋害我,我的死完全是你害的。现在你这个病也是我施的法术,你我生前是母女,死后是冤家。”这个女孩子听了以后大怒:我因思念母亲而病,母亲却反过来害我,我还思念她做什么。于是她慢慢地把思念母亲这件事就忘了,后来她的病也好了。
可以看出,养脾的关键在于避免思虑过多,要劳逸结合。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强求。
学会笑是给脾胃的最好礼物
为了让我们的脾胃变得更坚强,我们应该学会用笑来面对现实生活,不管生活是苦还是甜。当我们笑的时候,可以收缩腹肌,消除消化管紧张,改善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问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你不开心时为什么不选择笑一笑呢?忧愁也是过一天,快乐也是过一天,何不快乐过一天呢?为什么要自己给自己找不开心呢?
当我们得了病后,痛苦的感觉可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情绪不好又会加重我们的病情,两者互相影响。比如某些癌症、心脏病、高血压明显是情志不畅所致。而那些平日里爱笑的人、乐观的人很少得癌症和心脏病。
从中医角度来看,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肝失疏泄太过,就会出现肝木克制脾土的现象,进而出现不爱吃东西、嗳气、呕吐等脾胃症状。这些都是情绪不好惹的祸。
有一个国外的医生曾做过一个不良情绪对胃肠影响的实验,结果:当病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并且许多的胃酸腐蚀胃黏膜;当病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黏膜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胃的活动也减少。可见,一个人不开心会影响他的胃肠功能。
为了让我们的脾胃变得更坚强,我们应该学会用笑来面对现实生活,不管生活是苦还是甜。当我们笑的时候,可以收缩腹肌,消除消化管紧张,改善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问题。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元朝有一个书生娶了一个漂亮的夫人。这个书生对夫人特别疼爱,而夫人也是知书达理之人。两个人非常的恩爱,可是好景不长,这个夫人得了一场大病死了。自此,这个书生沉默不语,且茶不思饭不想,吃什么也没有胃口。家人为其找了很多的医生来看,也没有看出什么结果。这时名医朱丹溪听说了此事,很为这个小伙子的痴情感动,便主动来为其治病。朱丹溪为其把完脉后,就直接对书生说:“从脉象看你是有喜了,问题不大,吃几副药就好了。”刚说完,书生哈哈大笑,他笑朱丹溪徒有虚名,居然为自己诊出喜脉来,简直是太可笑了。后来,这个书生经常拿这件事当为笑料,遇人就说,说完就笑……没想到,笑过几次后,他感觉自己又有活力了,以往的抑郁都一扫而空了,且胃口也好了。后来,这个书生也明白了朱丹溪的良苦用心,特登门拜谢。
笑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当我们开心欢笑时,仿佛在进行深呼吸,可以充分补给身体氧气,增强心肌供血能力。很多人是不是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笑过之后,就会觉得浑身血液畅通,感觉精神倍爽,这是因为笑可以促进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
还有科学家通过血液样本对比实验发现,观看喜剧后人体血液中和压力有关的激素大幅度下降,压力激素下降达到70%。这进一步说明,笑具有增强人体正气、减轻压力的作用。
笑能改善心情,但是笑也要有一个度。有些人是不适合大笑的,比如说患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人、心肌梗死病人在发作期或恢复期以及心脏内有血栓者,都不宜大笑。这种情况你若再大笑,肯定会出问题的。还有胃溃疡严重者也不宜大笑;做了胸腔、腹腔、心管、心脏等大手术不久的人都不宜大笑……
当然,笑只是让一个人心情变好的手段,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不管生活有多苦,也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坦然面对、开心面对,事情总会有所转机。
著名社会活动家赵朴初 2 岁高龄时作了一首《宽心谣》,大家可以读一读:
&&& 《宽心谣》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需要时刻关心和照顾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起居有规律,避开寒暑,节制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保持健康,否则就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说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壮的正气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内,任何邪气都是不可能侵犯的,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正气虚弱的原因造成的。而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健旺,则我们的正气强盛,身体自然健康。一代宗师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这说明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
《脾胃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一节指出:“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大致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起居有规律,避开寒暑,节制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保持健康,否则就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我们一年四季如何照顾好脾胃、使之不受邪呢?
&&& ◇◇
春天如何养脾胃
春天本来就是肝旺而脾弱的,脾土被肝木所困,容易致脾胃输送、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腹胀、腹痛等毛病。因此,春天除了疏肝利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健脾养胃。养脾胃需静心,使肝气不横逆,脾胃安宁,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运转,以达到健脾养胃的目的。
根据春气升发的特点,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舒肝健脾胃。脾胃的饮食调养上,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早有说法:“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此,春天里我们最好少吃点酸味食物,多吃点甜味食物,以养脾脏之气,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山药、莲藕、萝卜等。此外,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升发,这就要我们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助阳外泄,使肝木生发太过而克伤脾土。
秋季适当多喝一点粥,也是非常好的补脾胃的方法。在我们中医养生里,古人提倡立秋开始每天早晨就应该多吃粥,粥最健脾,可以帮助脾胃滋阴,以助人体阴阳平衡。
秋季还可以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养肺健脾。
&&& ◇◇
冬天如何养脾胃
到了冬季,天气变得寒冷了,我们身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抵抗力也慢慢降低。此外,由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复发。因此,冬季要就温热避寒凉。平时要做到早卧晚起;多晒晒太阳,以使身体温暖;衣着上要保持宽松暖和,外出时要戴帽子或扎围巾;饮食上要适当多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我们可多吃些甜味的食物,以为身体提供热能,抵御寒冷。如各种糖、蜂蜜、蜜饯、甜饮料等。但甜食不宜多吃,否则不仅容易使人发胖,还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减少食欲,甚至影响心肾功能。正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所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由于冬天天气比较冷,人们不愿意外出运动。身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也会影响消化功能,造成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因此,“冬练三九”这个古法,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冬季里还可以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气海穴、肾俞穴等,以强肾健脾。
总的来说,我们一年四季都要养好脾胃,脾胃好了,我们才能吃嘛嘛香,才会开心过好每一天。
长夏湿邪在作怪,健脾除湿是关键
很多人为什么在阴天多雨时,总是感到闷热、全身无力、火气大或压抑、头昏脑涨、身体沉重?这就是因为湿气过重。
我们知道,南方人相对来说要比北方人能吃辣的,南方人几乎是无辣不成席,尤其是大夏天,他们也是以辣为食。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习惯。爱吃辣的地方一般是气候潮湿,吃辣可除湿。而南方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比较潮湿,尤其是夏天更是如此,多吃辣椒可排除掉体内的暑湿。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夏季炎热多湿的气候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造成伤害,而不是说暑天来了我们就不用出门了、不用上班了,那样的话,是造物主的失败。但凡事不能过,如果夏天的气候变化超出一定的限度,气温过高、湿度过大,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强烈,我们的身体自然就无法适应了,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此外,如果我们身体本身对湿对热的适应能力下降,即使气候变化基本正常,湿热之气也会变为不利因素。
夏天以湿为主气,尤其是长夏季节。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因此,湿邪很容易阻遏气机,阻碍体内气的运行。湿邪还有“沉重”的特点。空气中湿度增高,会阻碍人体的热代谢,在高温高湿状态,大气中含大量水汽,皮肤汗液难以蒸发,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即阻遏了正常气化功能。很多人为什么在阴天多雨时,总是感到闷热、全身无力、火气大或压抑、头昏脑胀、身体沉重?这就是因为湿气过重。
前面我们说过,脾最怕湿邪,湿邪很容易损伤脾之阳气,造成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湿困脾土”。如果脾的运化不好,消化吸收就不好,就会出现不爱吃东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是说,各种因湿气所致的浮肿、胀满等病症,大多与脾有关。当一个人表现为面黄肌瘦、嘴唇没有光泽、经常腹胀、舌苔表现为黄腻、大便溏泄不成形时,那么这个人多是脾虚了;而且湿邪比较盛,已经影响了身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了,所以他还可能会有贫血、浮肿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进行调治,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四君汤、香砂六君丸等进行辨证调治。
腹式呼吸是养脾胃的法宝
腹式呼吸其实是对腹部进行了一种良性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胃腹运动,改善消化机能。腹肌又是排便的动力肌,可以说腹式呼吸也是治疗便秘的良方。
大家知道,乌龟为什么长寿吗?原因之一是它们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它们的寿命有的可达1000 年,够长了吧!
我们人类呼吸有两种:一种是胸式呼吸,另一种是腹式呼吸。我们人类在学会直立行走以后,就逐渐变为胸式呼吸了,而胸式
呼吸其实是不利于肺的健康的。因为我们在进行胸式呼吸时,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大部分的中下肺叶的肺泡都在那里“原地休息”。时间长了,中下肺叶得不到锻炼,长期废用,容易使肺叶老化,弹性减退,呼吸功能变差。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连带反应,最终导致我们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各种病痛也会随之而来。
那究竟什么是腹式呼吸呢?所谓的腹式呼吸就是让腹部参加呼吸的一种呼吸方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吸气时用鼻子吸,除了胸廓扩张之外,让肚子也鼓起来;呼气时用嘴,随着胸廓回缩,肚子也回缩。使用腹式呼吸会全部调用了肺脏的能量,全身获取的氧气更多,很好地滋养了我们的脏腑。
明代养生学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记载:“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其中养生之道就包含了腹式呼吸、提肛、吞津3个要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腹式呼吸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单从呼吸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化无疑是一种悲哀。因为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在没有站立起来行走之前,也就是说在爬行阶段,是以腹式呼吸为主的。你可以看看身边的婴儿(尤其是刚刚会爬的孩子),观察他睡觉的呼吸方式,那就是典型的腹式呼吸。但是人随着学会了直立行走,胸式呼吸便成了主导。
我们单从脾胃的角度来看,腹式呼吸其实是对腹部进行了一种良性按摩,这样可以促进胃腹运动,改善消化机能。腹肌又是排便的动力肌,可以说腹式呼吸也是治疗便秘的良方。
平时怎么做腹式呼吸效果最好呢?我们在开始吸气时全身用力,直吸到不能吸为止,然后屏住气息4秒钟,这时你的身体会感觉有些紧张,接着再利用8秒的时间缓缓地将气吐出,吐气时宜慢且长,但不要中断。做了几次之后,你浑身就会有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腹式呼吸要做到深、长、匀、细。深,就是每次一呼一吸都要尽全力;长,时间要拉长,节奏要放慢;匀,呼吸要保持匀称;细,就是要细缓,不能粗猛。
此动作什么时候练习都可以,但最好在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床上练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对于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腹式呼吸还能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让人精力充沛。当你工作累了,或是堵车了,或是与人生气了,都别忘了来几次腹式呼吸,它能帮助你变得平和。
灸脐法善治脾胃病
肚脐内通五脏六腑,是抵御外邪的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很多女孩子一到了夏天就喜欢穿露脐装,虽说这是一种追求时尚的体现,也彰显了现代女孩那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但这却暴露了与我们身心息息相关的肚脐。
&&& ◇◇
肚脐是抵御外邪的门户
这小小的肚脐,中医称之为神阙。“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门,所以神阙又有“命蒂”之称。你看那瓜蒂连着瓜秧和瓜果,没有了它还有瓜吃吗?我们都知道,小孩儿在没出生的时候就是靠着脐带从母体里吸收营养的。多么相似啊,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神阙是我们身体的重要穴位了。
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之说。肚脐内通五脏六腑,是抵御外邪的门户,它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消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肚脐也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很多女孩子经常出现痛经或月经不调的问题,这多是她们穿露脐装惹的祸。肚脐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就会导致月经血流不畅。对于这种情况,我先来告诉女性朋友一个补救的小方法,很管用的。就是取葱白2
0 克,生姜125 克,将二者切碎,然后与食盐2 0
克同炒,趁热装入布袋里,用这个布袋敷在肚脐上。注意,也不要太热,以免烫伤。药凉了后可以再炒热再敷,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做两三次。
男同志们平时也要少露背裸胸,一是不雅观,二是容易使肚脐受寒。夏天里,很多人晚上祼着身子开风扇,睡着了,到了半夜就会感觉肚子痛,有时还会拉肚子,这是因为寒气从肚脐而入,影响了胃肠功能,出现了这些症状。因此,我们肚脐处需要经常保暖,不能给风邪以可乘之机。
&&& ◇◇
艾灸肚脐令人寿
因肚脐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我们可以借助于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艾灸肚脐。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都穆,他在所著的《都公谭纂》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永乐年间,嘉兴有一个叫金晟的刑部主事。在一次抓差办案时,捉住了很多的强盗。金晟看完资料后发现强盗的头目是一个年龄很大的老者。但从外在表现上看这个人毫无老态,而且“面如童子”。金晟有些怀疑,于是又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的确如此。后来金晟就问这个犯人为什么如此长寿,这个犯人就说了,说自己小时候遇见了一个异人告诉自己“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显然,灸脐长寿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那么,肚脐对于脾胃方面的病为何有功效呢?中医认为,肚脐周围属脾和小肠,所以通过刺激此穴能治疗由脾阳不振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病。神阙临近我们的脾胃部,在五行中又属土,而治疗五行属土的脾胃病,选用灸脐法治病,可谓是“对症下药”了。
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
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千万别烫着。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 次为1
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每次灸15
分钟左右,隔一天进行1 次,每月灸10
次,冬至开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温里通气的,有些人感觉肚子胀,大便却排不下来,若属于虚寒无力者,可使用此法来治。
需要说明的是,脐部有损伤、炎症者及孕妇不要使用灸脐法,饱腹或空腹也不宜使用此法。
此外,通过按压肚脐,我们还可以判断是否有无脾病。《脾胃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有云:“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无则非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脾胃受病,有一种症状特征,就是病人在按压肚脐时常感觉到脐周的搏动,并且搏动的地方又硬又痛。有这种症状的就表明脾胃已虚。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中医的神奇,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灸脐法却能治好很多的病!
葛花饮养胃又解酒
解酒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通过发散药物(如葛花、葛根)来进行发汗;另一个就是通利小便。
身边有很多的好友都酷爱饮酒,每次醉酒后的那个难受劲儿,让他们连呼下次再也不喝了,可是每有酒席仍是推杯换盏、一醉方休。有两个好友就是因为经常酗酒,最后一个患上了肝硬化,一个喝出了胃下垂。而两个人刚刚40
岁,多么好的年华,就这样毁在了酒上。
当然,酒并不是一无是处。古人认为“酒为诸药之长”。它性温,味甘苦辛,有散寒气、通血脉的功效。《素问•
血气形志》中指出:“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这里的“醪药”就是指药酒。古人认为,酒适当地用、适当地饮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因此,饮酒的原则应该是宜偶小酌,莫久贪杯。有人说过量喝酒会伤肝,其实酗酒伤害最大的就是脾胃。
&&& ◇◇
经常酗酒生百病
酗酒为什么会伤脾胃呢?《素问•
厥论》中指出:“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大意是说,饮酒进入胃以后,络脉先满,而经脉气虚,等卫气平稳后,营气才能充盈于经脉。脾的功能是帮助胃输送营养到全身的,如果我们饮酒太多,酒的热性就会损伤脾的阴气,阳气会乘虚而入,造成脾的功能失常。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使消化功能减弱,二是导致脾不能很好地营养四肢。
《素问•
厥论》接着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慷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多数经常醉酒和饱食后行房事,造成酒和食物停留在脾胃而无法正常消化,久而久之,就会化生为热,出现全身发热、小便红赤等症状。酒本身性热而猛烈,肾阴这时候也会受到损伤,阴虚则阳气亢盛,因此会出现手足发热的症状。
过量饮酒严重的还会引起酒厥。什么是“酒厥”?《证治汇补•
伤酒章》载:“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酒厥就是过量喝酒,酒气上攻,神明失主,以烦躁、欲吐、气喘、酣睡昏厥、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疾病。
此外,饮酒对于心脑血管都有一定的影响,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 ◇◇
葛花饮是解酒的“金牌明星”
虽说饮酒有诸般的不是,可是让一个爱酒的人戒酒却是一件难事。
有人问,平时朋友聚会、参加酒宴,难免会喝多了,这时怎么办呢?《脾胃论•
论饮酒过伤》一节中提到了两个方法:“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
这里所说的方法,一个是通过发散药物(如葛花、葛根)来进行发汗;另一个就是通利小便。这两个方法都是通过在上的肺宣发卫气,调解汗孔开合;在下的肾气化蒸腾,通利小便来分别消导湿邪的。
中医认为酒的气和味都属阳,可挥发,如果平时喝多了酒,损伤了脾胃,这时可用葛花、葛根等有发散作用的药物来解,等出了汗就会好了。
先说葛花,民间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说,葛花可清热解毒,分解酒精,健胃养肝。按理说,葛花解酲汤(由莲花青皮、木香、橘皮、人参、猪苓、白茯苓、神曲、泽泻、白术、白豆蔻仁、葛花、砂仁组成)解酒的效果最好,但是其做法很麻烦。如果你是酒桌长客,可以找专业的人为你配制。如果你只是偶尔小醉,可以用葛花(10
克)泡水饮,解酒的效果也不错。再说葛根,其性凉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的功效。用葛根30
克,煎水饮服,解酒效果比葛花稍差一点儿。
此外,通利小便可以解酒。很多人喝酒尤其是喝啤酒时不爱上卫生间,实在忍无可忍了才起身离座。其实喝酒时多去几次卫生间排排尿也是一个很好的解酒的方法,多排尿有利于解酒毒。如果没有便意,你可以饮一些西瓜汁、西红柿汁、绿豆汤等,这些食物都是清热解毒、助排尿的。
醉酒的人若想及时醒酒,我们可以采用在耳尖放血的方法。先对耳尖局部皮肤进行消毒,然后用消毒的三棱针或采血针对准耳尖迅速点刺,然后轻轻挤压出
3~ 5滴血,再用消毒棉按压针孔止血片刻。一般1 次就可醒酒。
&&& ◇◇
会饮酒也是一门学问
1.酒宜温饮。清人徐文弼则提倡饮酒宜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
2.酒不可夜饮。古人提倡“酒不可夜饮”,但是现代人好像与古人恰恰相反,下班后随便在路边的大排档要上几瓶啤酒、来几个肉串,便打发了一夜好光景,这实属于自己找病啊!为什么古人提倡不可夜饮呢?这是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的危害;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很多人喝多后睡觉,前半夜可能睡着了,但是后半夜就容易醒来,且再也不容易睡着了,而且还头痛,这就是夜饮带来的危害。
当然了,最好的解酒药就是少饮酒。“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祖训,我们应当牢记!
夏季多出汗容易伤心伤脾胃
出汗多不仅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寒。
很多人喜欢在炎热的夏天运动,而且动辄就是一身大汗,认为这样更健身,其实这是错误的。运动出汗以微汗为宜,尤其是在夏天。微微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调和营卫,有利于气血调畅。
夏季里大量出汗对身体有哪些影响呢?我们中医里有“汗血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指,“心在液为汗”,这说明汗是很重要的体液,为津液所化生。因此,一旦出汗过多,就很容易耗津伤血,并伤及阳气,导致人体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烦渴、尿少等症状。
有人可能说了,既然汗为津液所化生,那么我们运动完了就多喝些水或饮料来补充体液,不行吗?是的,喝水、喝饮料,的确是补充了体液,可是我们损伤的阳气去哪儿找呢?
出汗多不仅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寒。
《脾胃论•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一节说:“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甚为寒中。”意思是说,人体在出汗时,就像是大自然下雨一样。阴寒会滋生湿气,湿气厚重就会化而成雾、露或者雨水。雾、露、雨水是自然界阴湿寒冷并向下运行的地气。人如果汗出过多,就会损耗我们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被耗损过多,阴气就会相对过盛,就有可能会出现中焦脾胃虚寒之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汗与湿同属阴,虽然湿气和汗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都具有阴寒的性质。阴寒易伤脾胃,因此对于爱出汗的人来说,我们要注意适当多补充一些盐分,可以适当喝点淡盐水;平时多吃健脾补气的药食,如山药、党参、北芪等。此外,大汗淋漓后,容易感受外邪,此时应及时擦去汗水,更换衣物,避免受风着凉。
我们说出汗多了容易伤脾胃,反过来讲,脾虚的人湿气重,也比别人更容易出汗,特别是手和脚。这是由于脾虚者体内的湿气是往下走的,以四肢尤其是脚部更容易出汗。
一般来说,白天爱出汗为自汗,与脾肺气虚有关,这时应多吃一些补气健脾的食物,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山药、红豆、浮小麦就是不错的食物。夜间爱出汗多是盗汗,与肾阴虚有关,这时应以补肾健脾为主,我们可以多吃一些人参排骨汤、冬瓜汤,可以滋阴敛汗。
清淡的饮食养脾胃
我们在调理脾胃时,一定不要吃太咸的食物。中医认为,咸能走血,助长火邪,消散肾水真阴。
我们前面说,中医里的“咸”除了包括食盐外,还包括现在讲的“矿物质”。中医认为,咸有补益阴血、泻下软坚散结等作用。咸还有“重镇”的作用,在这里“重镇”意指除了可以温补肝肾,还可以降血压,减低大脑睡眠中枢供血量,让太亢奋睡不着的人可以安眠入睡,有很好的镇静功用。主要代表性食物有牡蛎、海螵蛸、石决明等。
《黄帝内经》中说“咸入肾”,“肾者,通于冬气”。因此,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我们在冬天里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咸味食物,以补养肾脏,如海带、紫菜、海蜇等都是非常好的食物。当然,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滥食咸味食物,否则会损伤心脏,同时对脾也不利。
多食咸会伤害心。在《素问•
五脏生成》中早有一说,文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思是说,如果过多地食用咸味,就会伤害心脏,因而引起血脉凝涩不通畅,使本来红润的面色变为黧黑。
那么,过食咸怎么又会伤脾呢?人在冬天里适当吃一些咸味食物,可调节肾脏功能,使之阴阳平衡,不虚不实,但如果吃得多了,则反而会使肾之阴阳失调,肾阳不足;而脾阳是依靠肾阳的温养作用才能主运化的,肾阳不足,就会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会出现五更泄、食谷不化等症。
《脾胃论•
脾胃将理法》一节也提到:脾胃“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就是说,我们在调理脾胃时,一定不要吃太咸的食物。中医认为,咸能走血,助长火邪,消散肾水真阴。
脾胃是喜欢清淡的,无论是大咸、大甜,还是大辛、大酸、大苦,脾胃都不喜欢。清淡要做到多蔬菜、多水果、少油腻、少厚重,还要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饱餐后性生活更伤脾胃
肾为先天之本,一个人的肾气一旦衰弱,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会因为失去了肾阳的温煦而变得虚弱。
众所周知,房事跟肾有关系。但如果将房事和脾胃放在一起,很多人可能感觉会很牵强。其实,这两者并不牵强。
中医认为,肾藏精,如果一个人纵欲过度,就会造成肾精不足,继而肾阳衰弱。我们知道,肾为先天之本,一个人的肾气一旦衰弱,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会因为失去了肾阳的温煦而变得虚弱。
如果一个人本身患有脾胃方面的疾病,在性生活上更加慎重。尤其是要提醒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平时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以免加重病情。
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饱餐后再进行性生活,对脾胃影响更大。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有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加班工作,每次下班到家都已经很晚了。回到家后,丈夫早已做好了晚饭,狼吞虎咽吃完晚饭后,她就迫不及待想上床睡觉了。可她的丈夫却“性”致勃勃,就这样两人勉强开始了。可是没多长时间,她就感觉自己的胃疼。后来,两人改换了体位,胃疼还是没有缓解。丈夫焦急地问:“为什么这几天,每到关键时候你的胃就疼呢?”她也很奇怪:“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一做爱胃就疼……”
第二天,两人来到医院,检查结果是慢性胃炎。我们知道,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像这位女患者的情况,多与他们长期饱餐后立即进行性生活有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饮食过饱后胃肠道的工作量会加大,本来身体需要很多的血液去参加胃肠道的工作,以促进消化。但因房事时性器官也需要充血,此时再立即进行性生活,就会出现胃肠道与性器官共同争血的情况,从而导致胃肠道缺血,时间长了就很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
除此之外,喝多了酒行房事,也是养生之大忌。酒容易乱性,又易损伤脏腑。酒醉入房,很容易耗竭肾中精气,其危害更大。正如《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大醉入房,气竭肝肠。丈夫则精液衰少,阴痿不起;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
性爱应该是和谐,和谐的性爱要有充足的准备,同时还要有一个好环境、一个好心态。
生病起于过用:过度劳倦导致脾胃失常
过度劳倦伤及脾,脾受伤而先病,脾便不能为胃传输运送水谷精微,胃也紧跟着就会生病。脾与胃生病的先后虽有可能不一样,但受邪的病机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说的过度劳倦,并不是单纯指体力劳倦,还包括脑力劳倦、饮食劳倦(吃得太多)、精神劳倦(精神压力太大)等。
过劳会伤身也会伤心,《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便道破了生病的天机:生病起于过用。
《素问•
经脉别论》这样说:“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其意是说,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不断运动变化,而发生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我们平时吃得太饱、过于劳累以及精神刺激太大造成的,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素问•
宣明五气》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经常不知疲倦地用眼会耗伤血,因为肝藏血,目为肝之窍,而肝受血方能视,久视就会伤血。这种情况在电脑族和学生族中最为普遍。
久卧伤气:就是我们的身体由于长时间久卧会造成气血流通不畅,不仅肢体筋骨、五官九窍之气会渐趋衰弱,而且还会累及内在各脏腑之气,最后会出现身体懒散、精神不振等问题。
久坐伤肉:前面我们说过,坐得太久了,会导致肌肉无力。
久立伤骨:我们在站立时主要靠腿与腰的支撑,而腰为肾之府,站立过久,导致腿与腰过度疲劳,伤及肾和骨。
久行伤筋:肝主筋,足受血而能行走,但是久行就会伤及筋。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因“过用”所致的。
那么,过劳又是怎么伤脾胃的呢?《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指出:“劳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其所生病之先后虽异,所受邪则一也。”过度劳倦伤及脾,脾受伤而先病,脾便不能为胃传输运送水谷精微,胃也紧跟着就会生病。脾与胃生病的先后虽有可能不一样,但受邪的病机都是一样的。
一个人过用体力,会出现中气受损、脾胃功能减退、出现胸闷气短、浑身无力、不爱说话、胃纳减退、胃脘部有重坠感的症状。
同样,一个人过度用脑,也会耗气伤脾。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晚上加班工作或伏案看书,这样会使脾胃运化迟滞,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痞满、不爱吃东西或吃完后也不容易消化。此外,过度劳累,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有可能会加重其病情。
我们知道“生病起于过用”,可是现代人却从不注意这些,拼命加班工作、拼命使用身体,最后导致身体因劳所伤,更有甚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过劳死。
当有些人把过劳当成是一种习惯时,他们离生病就不远了。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只有我们学会放松自己的身心,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休整后的工作或学习精力才会更加充沛,效果才会更好。
谁是真正的“元凶”:药物中毒最先损害胃气..
得病了,我们必须要做到治养结合,并学会正确地使用药物,辨证地使用药物,以防药物中毒。
俗话说,得病了要“三分治七分养”,养什么呢?其实就是养胃气。为什么不说“七分治三分养”呢?因为治疗需要用药,而用药其实是在伤胃气。胃气一伤,人不能吃东西了,就像带兵打仗一样,后方粮草一断,前方自无战斗意志了。可以说,损害身体的真正元凶是药物中毒。
现在有些人,得病了动不动就吃药,好多人吃药跟吃饭一样。是药三分毒,我们的肝脏是解毒的,你吃了这么多药,要增加肝的多少负担啊?肝火旺直接伤害脾胃,从中医五行来说,这是肝木克制了脾土,久而久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什么脂肪肝啊、各种肝炎啊、各种胃病啊、高血压啊、糖尿病啊……就都来了。
滥服西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当属胃肠的反应。一般来说,一些对胃肠道黏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会引起恶心、呕吐等问题。比如说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产生恶心、呕吐,偶尔还会让人出现腹泻;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
有人可能会问,多吃一些中药、补药,总行吧?!我还是那句话:是药三分毒。和西药一样,中药、补药我们可以用,但是要适度,要符合中医的辨证观。有这样一位年轻人,本来身体挺好的,前不久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支人参,自己煎汁服用了,结果到了晚上就感觉胃胀、胃疼得受不了,还出现了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流鼻血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是因为过服人参所致,他很长时间一直都吃不下东西,见什么都没有胃口。很显然,这是伤着胃气了。
我们楼上住着一位李大妈和她的小孙子,因为孩子的父母经常在外出差,所以大多数时间这个孩子都由李大妈一个人照顾。有一年夏天,李大妈在电视里听说小孩子在夏天里吃六神丸不会生疮疖,于是她就让小孙子每天都吃点六神丸。虽然小孩子没有生疮疖,可却因为吃多了六神丸,导致孩子不爱吃东西,而且整天没有精神。
这可吓坏了李大妈,她找到了我说明情况后,我说:“李大妈,药不能乱吃啊。六神丸虽说是清凉解毒的,可是不能像您这样天天给孩子吃啊,这是把孩子的脾胃给伤着了。”看着李大妈心急如焚的样子,我也安慰她,孩子现在这种情况还没有什么大问题。我给孩子开了一些调补的药,再让他改善饮食,慢慢就调过来了。我再次说明一下,滥用像六神丸这种药,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大家服用时一定要小心。
在中药中,还有一些苦寒药,久服会伤人体的元气,损伤脾胃功能。中药理论自古就有“苦寒伤胃”之说。像板蓝根,药性本身是苦寒的,用于清热解毒,适合一些体质强壮、容易上火的人吃;但如果你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发黄且经常拉肚子,则不宜久服,否则会引起胃痛、怕冷、食欲不振等症。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身体虚弱,想通过补品来补一补,可是没想到吃了后就口舌生疮,经常失眠、腹胀,还拉肚子。这在中医里叫“虚不受补”。在这里,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你看,由于脾胃被那些补药给塞满了,脾主运化的功能失灵了,而补品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不得不说,有些病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要使用“七分养”的方式去纠正。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靠食养、动养、心养等方法去克服严重的疾病,这就必须加用药物。我所要强调的是,得病了,我们必须要做到治养结合,并学会正确地使用药物,辨证地使用药物,以防药物中毒。
摄养、远欲、省言:养生三大家常方
日常养生要记住:摄养、远欲、省言。
李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著有“摄养”、“远欲”、“省言箴”三大养生方,这同时也是“未病先防”的方法。那我们如何做到这三点呢?
&&& ◇◇ 摄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慎起居,适寒温,防止外邪侵袭。比如说:平时洗澡或出汗时不要对着风,以防风邪侵袭。
天气寒冷的时候,应该积极调动身体的阳气来抵御风寒。
如果穿得太少,身上感觉很冷,呼吸短促,这时要添加衣服。如果还是感觉呼吸不畅,可用一碗热水熏蒸口鼻,这样就会缓解呼吸短促的问题。天热的时候,要记得多饮凉开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天冷的时候,可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
总之,养生应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细节决定健康。
&&& ◇◇ 远欲
名利和身体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呢?金钱和身体哪个又对我们重要呢?显然,身体对我们是最重要的,否则有再多的名利和金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又有什么用呢?
人有欲望本无可厚非,有的人的欲望是客观的、有节制的。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重名图利,不择手段地去追逐财富,结果欲望太多、太重,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更有甚者将自己引向了歧途。
因此,养生不仅仅要养好身,还要养好心,这就要求我们远名利、远物欲,不要为其所羁绊。
&&& ◇◇ 省言
古人认为,天之三宝是日、月、星,地之三宝是水、火、风,人之三宝是精、气、神。我们养生养什么?用老百姓的话说其实养的就是一个精气神儿。《脾胃论》中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要养好精、气、神,就要求我们平时少说话,否则话说多了会耗伤我们的精、气、神。古人养生,强调安心静坐,少语寡言,养神存精,以享天年,也就是这个道理。
简单的山楂汤治好了小儿厌食症
对于平时消化不良、不爱吃东西的孩子来说,适当多吃点山楂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要多吃,多吃反伤脾胃。
与过去的穷苦日子相比,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孩子厌食的越来越多了。很多家长常来找我诉苦,有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每次吃饭都是全家人哄着吃。”还有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一吃饭,就喊肚子疼,倒是吃零食从不间断。”这些问题显然让家长很苦恼。
&&& 一般来说, 3~6
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厌食的状况。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病、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都可能是厌食症的原因。但是,大多数小儿厌食并不是由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中医也认为,小儿厌食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所致。比如说,饮食品种过于单一。进食过肥甘厚的食物,吃蔬菜少,暴食,偏食,饥饱无度,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这时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身体变瘦、精神劳倦、面色焦黄、烦躁哭闹等问题。
&&& ◇◇
小儿厌食了莫忘山楂汤
前一段时间,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小患者来看病。这个小孩子今年刚岁半,看上去显得又瘦又小、爱哭,半年来不爱吃饭,手足心热。平时吃饭很是费劲,倒是喜欢喝水,晚上出汗较多,有时肚子疼,经常发烧,大便干燥,而且多是两天才排便一次。我看她嘴唇干红,舌头也较红,表面光滑没舌苔。再了解了孩子的日常饮食后,我认为她这种情况多是平时贪吃甜腻、辛辣食物导致脾胃津液受损所致。
后来,我建议家长为其做几次山楂汤服用试试。我把做法和用法简单向她说了一下:取山楂片20 克,大枣10
枚,将二者烤焦呈黑黄色,加入鸡内金2 个,再加入适量的白糖煮水,频频温服,每天2~
3次,连服两天。另外,嘱咐家长让孩子少吃甜腻、辛辣食物,多吃一点蔬菜和主食。即使孩子不想吃,也要想法儿让他多吃一些主食。过了两天后,孩子家长打来电话,自然是千般感谢,万般赞美,说孩子现在吃东西比以前强多了。
在这里,山楂有消食的作用。《本草通玄》中指出:“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积,故幼科用之最宜。”过去我们看,谁家的孩子不爱吃饭了,家里人都会给孩子吃点糖葫芦、山楂糕开开胃就好了。
因为山楂能消食,小孩吃点山楂,不会积食存食,也就不会有内热。大枣则可补中益气、安中养脾,而鸡内金则有消食健胃的功效。三者合而为一,可健脾止泻,消食化滞。
当然,山楂汤不是说想用就用的,你还需要找专业的医生为您的孩子对症开方。对于平时消化不良、不爱吃东西的孩子来说,适当多吃点山楂还是不错的。但是不要多吃,多吃反伤脾胃。名医朱丹溪说过:“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儿童厌食并不是一两付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多方面配合,最主要的是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孩子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玩时就去玩,不要太限制孩子,但也不要太放纵孩子,尤其是零食这一块要有所控制,零食吃多了肯定会影响吃正餐。家长在给自己的孩子做饭时,也要讲究烹调方法。一定要给孩子的饮食是细、软、烂的,易于消化吸收的。大家知道,脾胃是怕生冷的,孩子本身脾胃就虚弱,所以更怕生冷食物,因此孩子更要少吃生冷食物。
&&& ◇◇
揉足三里、摩腹、捏脊,巧治小儿厌食
我再多啰嗦几句,治疗小儿厌食,还可以从穴位入手,可先揉足三里穴,再给小儿摩腹,然后再进行捏脊。
揉足三里的时候,可以用食指轻轻地揉,两条腿上的足三里穴都要揉,每个穴位揉3分钟左右。
对小儿摩腹时,可在小儿吃奶或进食半小时后再进行。家长先把手掌搓热,一只手放在小儿的腹部,从腹部的右下方做顺时针的摩动,用力要轻,稍稍带动皮肤即可。速度不用过快,每分钟30
下,连续摩腹 分钟即可。
捏脊时,先让孩子趴在床上,家长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孩子脊背上的皮肤,轻提,然后轻放,如此反复,从下方往上方提,把脊背的皮肤都捏一遍。一般遍即可,每天做1
次或隔天做1 次。
先按摩足三里,再摩腹,最后捏脊,每天晚上临睡前给孩子做1
次,此套动作最适合脾胃气虚引起的小儿厌食症。患有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的孩子,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或者大便不成形。
除了饮食和经络外,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适量的活动,良好的心情……这些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是保证孩子身体健足三里穴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小儿厌食。向康的必然条件。
当然,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对四缝穴放血效果也很好。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李志刚穴位养生方》那本书。
健脾美白当数三白汤
三白汤可以调和身体的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进而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最适合那些由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的女性朋友使用。
有些女性朋友总是感觉自己的脸色有些差,浑身没劲儿,精力也不如以前集中了,以为是工作太累造成的,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差所致。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好的人,精神状态良好,肌肤也是比较白净、津润、丰腴;相反,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显得没精神,整个人也显得瘦弱无力,皮肤也没有光泽。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差的时候,身体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就会自发进行调节,少吃东西以减轻脾胃的负担。而且,脾胃功能较差时,再好的东西吃进去也不能被充分吸收,容易造成气血生成少,不能滋养皮肤,所以脸色看上去很差,显得没有血色和光泽。
可见,要想使自己的皮肤富有光泽、要想皮肤变得白皙,就得增强脾胃的功能。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一款美白中药方:三白汤。
三白汤是由白芍、白术、白茯苓、甘草四味药材组成的养颜汤。明代著名儒医李梃在其《医学入门》中记载的三白汤是这样的:“白芍、白术、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温服。”这个方子最初是用来治疗伤寒虚烦的,后来人们发现它还有补益气血、美白润肤的功效,于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人认为此汤可以调和身体的气血、调理五脏的功能,进而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最适合那些由气血虚寒导致的皮肤粗糙、萎黄的女性朋友使用。
为什么三白汤有如此功效呢?我们先看看其中的成分。
白芍味甘酸,性凉,归肝、脾经,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之功。《医学启源》中记载:白芍“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脾、肺、肾经,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肤除臭的效果,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口臭以及皮肤皲裂等。
我们看这几种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归脾经,都有补脾胃的功效,脾胃好了,肌肤自然就靓丽了。裂等。
如何使用呢?我们可以先到药店买回这4种药,然后用水煎汤喝。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太麻烦,这时你可以自制泡茶袋。具体做法:用白术、白芍、白茯苓各150
克,甘草75克,分别研成粗粉末,并将这四者混合均匀,装入30个小包中,每天拿1
包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好了,从现在起,女人的快乐和美丽便从三白汤开始!
补中益气汤:源自《脾胃论》的名方
补中益气汤有两大作用:一则能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就会痊愈;二则能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药到病除。
在中药汤剂中,补中益气汤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方子。这个方子最初来源于《脾胃论》,如果说起这个方子的功用,一本书恐怕也说不完。因此,我今天简要地说一说。
补中益气汤是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组成的。方子里的这几位“英雄”,可谓个个身手不凡。
其中,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水消肿的功效。什么是“固表”?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朋友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特别爱感冒,就可以用黄芪(生)来固表。黄芪本身对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等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人参,大家都知道,那是补气的,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对于劳伤虚损以及久虚不复者有非常好的调补作用。
当归是补血、活血的名药,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等证。
陈皮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燥湿化痰的作用,可治脾胃气滞胸闷、脘腹胀满等。补中益气汤中补气药物较多,若一味补气,势必造成壅塞,人体会接受不了而造成气郁症状,如胸闷、腹胀等,此时稍加点儿理气的陈皮、人体气机就顺畅了。
升麻升阳明之气,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可治气虚下陷等证。李东垣指出:“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
柴胡升少阳之气,有舒肝理气,升阳解热的作用,可治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等。
此外,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温中健脾,调和诸药;生姜温中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安中养脾。
综合全方来看,这个方子一则能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就会痊愈;二则能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药到病除。
现代药店里的补中益气丸就是由补中益气汤演化而来的,只是方中的人参变成了党参,但党参具有补益中气的功效,因此效果是一样的,且补中益气丸在使用上更加方便。
当然,好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补中益气汤温补效力较强,所以,并不是每个脾虚者都适合的,如阴虚内热者是忌服的,我们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医嘱。
生冷食物伤脾胃,可用半夏枳术丸来治
如果你偶尔一两次因贪食生冷之物而伤了脾胃,我们可以找半夏枳术丸来帮助,但是如果你就是一个经常爱贪食生冷的人,那么恐怕是再好的药也要失效了。
每年夏季一到,我的诊室里就多了一些胃肠病患者,这些病人多是因为天热贪凉、为了解暑降温,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伤了脾胃,出现了腹痛、腹泻等症状。
可能很多人到现在还不理解,生冷食物都包括哪些?从字面上讲,生冷食物就是包括生的和冷的食物。生的如生瓜果、生吃的蔬菜等,以及生硬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冷的食物不仅包括冰棍、冰镇饮料以及凉菜、凉饭等,还包括本身属性寒凉的食物,你像我们前面表格里提到的田螺、柿子、香蕉、猕猴桃、西瓜等,都属于寒凉食物。
很多人到了夏天就爱吃西瓜,而且嫌西瓜不够凉,还要放在冰箱里冻一冻。这样的西瓜大量吃下肚去,我们的脾胃岂能受得了。有一年夏天,一位姓李的先生到我这来就诊,他说自己每天感觉口渴的时候,就吃冰镇西瓜,有时候一口气能吃掉半个,后来就感觉胃不舒服,并有腹胀和腹泻。
像李先生这种情况属于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因此我采用了《脾胃论》里提到一个方子:半夏枳术丸为其调治。《脾胃论》里提到了这个方子的做法:“半夏(汤洗七次,焙干)、枳实、白术以上各二两。研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添服不妨,无定法。”此药稍增加用量也没有妨碍,服用时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因此很方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古时的1
斤等于16 两,所以古时的1 两相当于现代的30克左右。
为什么这个方子有这个功效呢?半夏有利水化湿、理气降逆的功效,善治脾胃湿痰;枳实辛行苦降,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白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善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等证。三者结合善治因冷物内伤所致的脾胃病。
最后,我套用这样一句话:“医生治得了病但治不了命。”如果你偶尔一两次因贪食生冷之物而伤了脾胃,我们可以找半夏枳术丸来帮忙,但是如果你就是一个经常爱贪食生冷的人,那么恐怕是再好的药也要失效了。
鸡内金帮营养失衡的孩子找回健康
鸡内金是补胃的,它有消食健胃的功效,还能涩精止遗。《滇南本草》载,鸡内金可“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在生活中常听老人们说“吃啥补啥”,比如说“胃痛了吃蒸猪肚”、“心脏病人宜吃猪心”、“贫血了多吃肝”……这些有没有道理呢?有一定道理,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以脏补脏”。但是我们要辨证地看,因为中医是最讲究辨证的。如果你本身患有脂肪肝,你再多吃肝类等高胆固醇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
早在唐朝时期,名医孙思邈就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比如说,肾主骨,就用羊骨粥来治疗腰膝酸软之肾虚证;肝开窍于目,以羊肝来治疗夜盲;男子阳痿,命门火衰,肾阳不足,可用鹿肾医治。很多古代的医学著作里也都记载了行之有效的以脏补脏法。如《圣济总录》中用羊脊羹来治疗下元虚冷(多为肾阳不足、肾虚寒);《太平圣惠方》用羊肺藻治疗消渴(
糖尿病);饮膳正要》用牛肉脯治疗脾胃久冷、不爱吃东西……
那我们今天提的鸡内金和这些有什么联系吗?我们先来看看鸡内金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鸡内金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鸡肫吧,嚼起来很脆、很好吃,这其实是鸡的胃,它的外面有一层金黄色角质内壁,那其实就是鸡内金。将其剥离后,洗净晒干,便成了中药。
根据“以脏补脏”理论,鸡内金是补胃的,它有消食健胃的功效,还能涩精止遗。《滇南本草》载,鸡内金可“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她5岁的孩子来找我看病。她说自己的孩子体质比较弱,从小一直面黄肌瘦,精神也不好,头发还是黄黄的,平时也不爱吃东西,稍微吃多一点还不消化。我为其细细检查后,发现他这是小儿疳积,平时吃东西不注意,伤了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后天生化乏源,营养不足。
像这个孩子这种情况,我们就可对症下药,平时用鸡内金粉(一般中药店都有零售)调理就行。《要药分剂》指出:“小儿疳积病,乃肝脾二经受伤,以致积热为患。鸡肫皮能入肝而除肝热,入脾而消脾积,故后世以此治疳病也。”鸡内金比较腥,如果直接给孩子吃,他肯定不愿意吃,这时我们可将鸡内金研成粉末(每次3~5克就行了)放在粥里煮食,也可以将其和面粉混合做成小饼吃。
对于患有疳积的小孩子来说,吃鸡内金可健脾胃,同样对于大人来说,平时吃饭没有节制,过吃生冷的食物、酒肉等,也会伤食。这时不妨吃上两回鸡内金,既能消食积,又能补益脾胃。
我们自己在家也可以制作鸡内金,我们把鸡杀了后取下鸡内金,洗净,晒干。在炒制鸡内金时,最好用土炒。脾是属土的,《本草求真》指出:“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因此,鸡内金经土炒后既可矫正气味利于服用,更可增强健脾消食的功效。
当然,单纯的药物调治只是把我们的身体扶上正路,但在这条路上以后能不能走得好还得靠自己: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才是根本。
甘草是药中之国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很多生长在农村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没事的时候约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山坡上、沟壑旁挖甜草根,然后将其晒干卖掉。刚挖出来的甜草根那种甜甜的味道很多人到如今还记忆犹新,而这甜草根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甘草。
中医认为,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它本身气和性缓,可升可降。医生在处方中写的甘草,生草指的是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润肺和中,像我们平时的咽喉肿痛、胃肠道溃疡以及食物中毒啊,都可通过它来调治。而炙草就是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并炒至成的。炙甘草能补三焦之元气,像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等都可以通过它来调治。
一般情况下,甘草在临床上并不起主治作用,它的最大作用是辅助其他药物发挥功效。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称为“国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国老”是什么级别的人物?是帝师,帝王的师父,是辅助帝王的。甘草在诸多中药中便有这个作用,看似不起眼儿,但是它能让主药完全发挥它的作用。比如说,它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就组成了我们常用的四君子汤、理中丸等,可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证;还有前面我们说的,它与白芍、白术、白茯苓同用便成了美白圣药三白汤。
很多人在夏天里受暑湿影响,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腹泻症状,这时可到中药店买“六一散”服用。所谓的“六一散”就是由滑石6 份与甘草1
份组成。我们可以将其用水煮开后喝下,有利湿止泻之功。当然,你服用前最好找医生为你辨别体质再对症下药,若是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
甘草也不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或什么人都能用的。如果经常使用此药,有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水肿、食纳呆滞等症状。因此,“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人人都应该精神百倍:亚健康从脾胃调治之法
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90%
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过度用脑、工作压力大、无规律的饮食、无法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直都是很有意思的,就拿“疾病”这个词来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就是疾病,是一个对象。但是中医里把“疾病”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疾”,另一个是“病”,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对象。
在中医里,“疾”指的是不容易觉察、不容易发现的小病。可能你本身已经感觉到了身体不舒服,且局部出现不健康的颜色等很多细微变化,但是在西医那里通过各种检查仪器却又检查不出来是什么问题,此时你的状态就是“疾”的状态。
如果你不重视“疾”,不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疾”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那就是真实的“病”了。很多人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说他有“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没听他的话。扁鹊第二次见到蔡桓公,说他有“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时的“疾”已经发展成“病”了,蔡桓公最后也死于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医学管它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前面我们说过,“上工治未病”,中医里的“未病”就相当于现代的亚健康。亚健康的人常有这些症状:浑身感觉没劲儿,特别容易疲劳,头脑不清醒,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感觉头痛、耳鸣,常失眠,不爱吃东西,或吃完了肚子不舒服,胃痛,经常便秘……
有这样一位高级白领,在北京一家外企作高管。她属于典型的工作狂,平时加班熬夜是常事儿,饮食一点儿不规律。仗着自己年轻体力好,平时也没感觉什么问题。可是当过了35岁后,她就感觉自己一年不如一年了。平时总是觉得很累,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脾气也越来越差,经常对下属发火,晚上还常失眠。刚开始她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可是去了几次医院也没检查出什么结果。说没病吧,她又感觉全身都不舒服;说有病吧,又找不到具体的地方。
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像她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大城市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特别多。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90%
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过度用脑、工作压力大、无规律的饮食、无法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从中医来看有很多种类型,今天我就一些常见类型给大家讲讲如何调养。
&&& ◇◇
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的调养
在各种亚健康人群中,以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为最常见。
亚健康的人多情绪不好,因为亚健康本身属于心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即亚健康多为情志所伤,我的一些患者中就有很多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病人。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典型的现代版林黛玉。平时做事小心谨慎,遇事也比较敏感。每次因工作的原因被老板批评了,都会抑郁好几天。而且同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跳了几次槽后,感觉还是这样。此后不久,她就感觉自己浑身无力,休息后也没有缓解;有时望着窗外独自黯然神伤,常无缘无故地叹息;经常感觉两胁胀痛、胸闷腹胀,平时也不怎么爱吃东西。多次去医院检查无果。找到我后,我为其诊脉后发现其脉沉细,再看舌,舌边有齿痕,苔白。
像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我们说过,情志与肝关系密切,肝脏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经常抑郁,就会影响肝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致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出现上述情况。
她这种情况在调治上应以疏肝健脾为主。我建议她平时多从肝经上的太冲穴向行间穴进行按摩,再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平时还要多吃一些舒肝健脾的食物,并保证心情快乐,这样慢慢就会调理过来了。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的调养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也是一种常见类型,这种情况多是由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饮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就会损伤脾胃之气,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精血化生无源,就会出现心血不足。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平时过度劳累,过度思虑,就会劳伤心脾,耗血伤神。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两个方面: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烦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晚上容易做梦且容易醒来,有时候还会出现心律不齐的症状。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会出现脘腹胀满,浑身无力,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也吃不多。脾虚不能统血,女性朋友就会出现月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等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的亚健康,我们在调治上应以健脾养心为主。选穴上,我们可以取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以及心经上的神门穴和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平时我们可对这几个穴位分别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没事的时候就按按。
在药物上,我们可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进行调补。
&&& ◇◇
肾虚精亏型亚健康的调养
亚健康与肾虚也有关系,此型的亚健康多表现为腰膝酸软,浑身无力,情绪低落,伴有腹痛,脾胃消化不好出现恶心、呕吐等问题。男性朋友还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朋友则会出现性欲减退、白带异常等症状。
肾和脾是先后天之本的关系,先天之本是需要后天之本来温煦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通过养脾胃来调治肾虚精亏型亚健康。
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对于肾阴虚者,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并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健脾补肾阴;药物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吃六味地黄丸。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多按摩或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肾阳,同时加按足三里穴和中脘穴,以健脾补肾阳;药物上可选择金匮肾气丸。
从脾胃调养亚健康,还要避免我们人为因素损伤脾胃,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于嗜好五味食物导致脾胃元气受损;平时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少忧思,多开怀,少抑郁,多快乐。
脾胃差容易与感冒结缘:感冒从脾胃调治之法.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
身边总有一些朋友经常感冒,后来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易感因素就是体质太差。从中医角度来看,有些人体质不好与他们脾胃功能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体质的好坏是“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体质雏形一旦构成,内结脏腑经络,外联四肢百骸,只有源源不断地得到后天之本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供养和补充,才能逐渐发展为皮坚肉满、血脉和调的健壮体质。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因此,我们说,脾胃与体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体质不好的人,免疫功能自然低下,尽管一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全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和弱,但是脾胃功能不好,就会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现代人饮食无规律,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本来已使免疫力长期处于低下状态,再染上感冒之后,不能让体质得到真正的恢复与调养,从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出现反复感冒的问题。
一般来说,脾胃虚弱会造成气虚体质,而气虚体质的人比较容易感冒。气虚主要是元气虚弱。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
气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短气乏力,不愿意说话,特别容易感冒,感觉劳累。这些气虚体质的人会经常性的感冒,每次感冒了都要去医院打几次吊瓶,打完针后当时好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感冒了。
可以说,气虚感冒是感冒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此类型感冒发病后恶寒重,发热轻,体温一般在38℃以下,骨节酸楚,肌肉疼痛。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胃气虚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气虚感冒主要在于脾胃不足,卫阳不固,最好的办法是以补脾益胃,升举阳气,
兼以疏散外邪。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此病。
&&&&&&&&&&
不管是脾气虚所引起的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感冒,我们都可以取风池、列缺、外关、
大椎、合谷诸穴进行治疗。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取穴时,用拇指、食指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至枕骨下缘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有酸麻感,即为此穴。
顺便在这里多说一些,我在临床上也曾单独使用此穴治疗感冒。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风池穴上贴蒜片。把新鲜的蒜头去皮,切成3毫米的薄片,然后将左右两个风池穴处擦洗干净,涂上凡士林油,把蒜片贴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固定好。个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一般三五天就能见效。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穴善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症,四总穴歌中便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
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它在前臂背侧,腕背上2 寸处。
大椎穴是督脉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大椎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时,把头低下,在脖颈上能看到一个特别突出的骨头,此处的下部凹陷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因此大肠经上的穴位可以治肺的病。
这几个穴位是治疗感冒的基本穴位。平时感冒了,我们可以找这几个穴位进行辅助治疗。每天对这几个穴位分别按揉,每个穴位按揉 3~5
分钟,以有酸麻感为宜。
高血压并不可怕:高血压从脾胃调治之法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很可怕,需要终身服药,其实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本身,我们只要规律用药,正确使用穴位,并做到生活有规律,血压是可以控制的。
当人们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到了医院后医生们会先给我们量一量血压。很多人可能从没问过血压究竟是什么呢?量血压有什么用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流动着的河水会不停地冲击两边的堤岸,这时河水就会对堤岸产生一定的压力。而我们体内的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心脏和血管推动血液在这个回路中不停地流动。当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时产生一定的速度和压力,这个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医学上称之为“血压”。心脏收缩时的血压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的血压叫舒张压。
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压应低于140/90
毫米汞柱。在清醒安静状态下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单一或均超过以上值,则说明我们患上了高血压病。
中医里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结合其症状分析应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临床上将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常归于肝肾,然而我们发现有些常见脾胃病导致高血压,经用调理脾胃等方法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调养
我们先来看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是如何从脾胃入手来进行调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或腰膝酸软,舌质较红,舌苔黄干或薄少,脉弦紧而长。前面我们说过,“治肝者当先实脾”,治疗肝病当先使脾气充实,因为肝气过盛会克制脾土,导致脾出问题。因此,对此型高血压我们应以清肝泻火、健脾益气为主。
要清肝泻火,我们可取百会穴、太冲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行间穴、侠溪穴;健脾益气我们可以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
百会穴属于督脉,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相交,古人称之为三阳五会之所。头是诸阳之会,刺激百会穴可以醒神开窍,可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头昏、头痛等症。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它能够调动肝经元气,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要穴。“风池”有“蓄风的池子”之意,凡是跟风有关的病症(高血压与风邪有关),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高血压并不可怕:高血压从脾胃调治之法
肝俞穴属于膀胱经,是肝的背部俞穴,有疏肝利胆、降火退热的功效。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 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侠溪穴也是足少阳胆经上的要穴,主治头痛、目眩等问题。它位于足背外侧,当第4 、第 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穴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风云际会的重要穴位,而这三条经都与高血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而肾藏精,精又生血。因此,治疗高血压选此穴一点儿错都没有。
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多进行按摩,用手指或按摩棒、笔帽等分别对每个穴位进行按压3 ~5 分钟,天天坚持。
&&& ◇
◇痰湿阻滞型高血压的调养
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里,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已得到公认,而脾的运化失调造成的痰湿阻滞则常被忽视。
我们知道,肝火过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后,饮食的消化、运输就会发生障碍,造成水湿内生。临床上则表现为头晕目眩,胀重疼痛,心悸胸闷,失眠多梦,不爱吃东西,呕恶痰涎,或见脚部出现浮肿,舌胖大,苔白腻。
水湿夹热,时间长了就会生痰;肝木克脾土太过,久了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痰湿热积滞于血管就会使血管变硬,肝气太旺夹肝阳上亢则交感神经紧张度高而使血管挛缩,两者互相作用共同引起了血压的持续升高。
我们在选穴调养时,应以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解溪穴为主。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一般的胃病它都能治; 内关穴主治胃、心、胸的病; 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
解溪穴是胃经要穴,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功效。它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取穴时,先用大拇指按这个交接处,然后抬一下脚尖,马上就会有一条硬筋把手给弹开了,硬筋旁边的窝即是此穴。
以上几个穴位平时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 3~5 分钟或艾灸15~30 分钟,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很可怕,需要终身服药,其实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本身,我们只要规律用药,正确治疗,并做到生活有规律,血压是可以控制的。
脾胃失调惹“脂”上身:高脂血症从脾胃调治..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惹“脂”上身。
我们平时所说的“血脂”是血液中各种未与脂蛋白结合的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和各种脂蛋白的总称。其中,对人体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那什么是高脂血症呢?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的全身质代谢异常的一种病,它也叫“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惹“脂”上身。
高脂血症在中医里同样也没有此病名,从中医“补土派”的观点看,脾胃失调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两个原因:一是现代人经常吃一些肥甘厚腻的食物,二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两者使脾失健运,转化为痰浊。我周围也有很多高脂血症的朋友,他们多是因为平时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所致。我为他们进行过针灸治疗,但是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志,所以病情也是时好时坏。二是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之阴阳虚弱,相火妄动,致使肝阳上亢,肝木太旺克制脾土,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湿热郁结,内生痰浊。因此,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高脂血症的直接原因都是脾胃失调,致使内生痰浊。这种情况多见于肥胖者,平时经常感觉头晕、胀痛,胸脘痞闷,严重的还会呕恶痰涎,浑身沉重、没劲儿。我们在进行经络调养时,应以健脾化痰为主,可选中脘穴、脾俞穴、内关穴、丰隆穴、足三里穴。
中脘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它有健脾和胃,加强体内运化的功能,因此是降脂的首选要穴。
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它位于背部,当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丰隆穴可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升清降浊,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中的脂含量。我们在临床观察通过针刺丰隆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尤其是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更强一些。
足三里穴能统治脾胃的一切疾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脾胃。
内关穴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且对心功能作用有明显的效应。我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内关穴后复查,发现血脂大都趋于正常。
对这几个穴,我们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对身体进行保健,每天每穴按摩3 ~ 5分钟,天天坚持,会有一定的化痰降脂功效。
我们还可以对足三里穴、神阙穴、悬钟穴进行艾灸,以化痰浊。悬钟穴是胆经要穴,是身体的髓之会穴。人体有8大会穴,即由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8个穴位。悬钟穴是髓之会,骨髓在这里汇集。悬钟穴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穴之一。此穴在小腿外侧下部,外踝尖上3
寸,腓骨前缘。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外踝尖向直上量取3寸( 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此穴。
对以上3个穴位,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15 ~ 30 分钟,每天或隔天灸治1 次, 7~10 次为1 疗程。
当然,高脂血症发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一个药方或几个穴位就能治好的。这几个穴位无非是巩固效果的,是起辅助作用的。此外,要改善血脂状况,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从脾胃调治之法
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生活中我们要是听说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吃惊与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夸张。
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并发症而已。但我们若是及时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给并发症发作的机会,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看过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病名叫“脾瘅”。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 ◇◇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 1.多饮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
我曾接待过这样一位病人,他的餐前血糖高达18.7,平时他的饭量倒还正常,就是爱喝水。他说自己感觉口渴,每天最少要喝两暖壶的水,晚上排尿也比较多,整天感觉全身无力。像这位病友一样,很多糖尿病病人也会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我常用针灸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
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
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
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 2.多食
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的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
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停的拉肚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