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的中国巨变将发生在2016中有哪些感悟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后西藏有什么变化?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顺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西藏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昌都市新闻网群:|||||||||||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外观众“零距离”感受新旧西藏巨变
10:18编辑:admin来源:未知
评论:点击:
观众在展览上观看旧西藏农奴主对农奴行刑的部分刑具(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观众参观“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学余 摄
  4日的北京民族文化宫内,已进入第4天的“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展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再现西藏今昔巨变的160件陈列品、400余张图片和多部音像资料,让前来观展的中外观众“零距离”地感受到西藏700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所经历的历史沧桑。
  主题为“西藏历史与封建农奴制”的展厅里,循环播放的纪录片《西藏往事》与《达赖喇嘛》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他们中有戴着花镜的白发老人,有认真做笔记的黑发少年,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择地站立,聚精会神地观看影片。
  武汉大学退休职工蔡晓云看完录像后在留言簿上写道:“展览让我进一步感受到旧西藏的野蛮与黑暗,进一步了解到没落的政教合一制度如何扼杀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老兵吴忠国则作诗一首表达自己的感情:“西藏自古系中国,有效管辖元至今。达赖叛逃闹独立,十三亿人不允许!”
  从北京中路到八廓街,从琉璃桥到拉萨河大桥,从林芝机场到青藏铁路……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陈列品,一组组数据,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旧西藏农奴制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以及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取得的日新月异的发展。
  展板上的图表显示,从1965年到2007年,中央政府财政补助西藏高达万元,占西藏财力比重93.4%,地方财政收入1158909万元,占总比重6.6%。大量工程破土竣工,民生民计得到有力保障。
  韩居多,一位曾长期为著名藏传佛教高僧服务的司机,禁不住这样留言:“国家每年向西藏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发展,西藏的经济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人民过着美好的生活,这样的事实实在令人难忘。”
  主展厅内,一幅前有“祖国万岁”花坛的布达拉宫巨照引来许多中外观众合影留念。来华留学的马来西亚女教师朵然和同学是众多留影者的一个。她说,此前虽对西藏有些了解,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丰富、直观。对世界人民来讲,有力的史实、翔实的数据是讲述西藏故事最为有力的语言。
  记者在现场发现,来自美国、挪威、菲律宾和中东国家的10多位外国人也参观了展览。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前,他们一再驻足,感受着西藏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深深震撼。
  一直关心西藏问题的挪威理工大学教授阿诺夫·科斯塔德说,展览提供的资料足以表明,与50多年前相比,西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成千上万西藏人民从中受益。
  他指出,在西方社会,一直存在关于西藏的种种谣言。这次展览是对这些谣言的最好澄清和反击。
  适逢五四青年节,来自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利用第一个五四假期前来参观。在他们眼中,展览无疑是关于西藏问题的一个好课堂。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王苗苗对记者表示:“刚才看到西藏城乡建设和老百姓生活对比的照片,感觉很受震撼。”物理专业的樊跃龙在一旁补充说:“没有看过展览就真的不知道原来西藏的发展这么快,这样的青年节过得很有意义。”
  在参观完展览后,一位名叫鹿曼的观众留言说,展览以大量的史料充分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时候这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西藏近5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达赖集团所谓中国政府破坏西藏文化是一派胡言、谎言。
  来自新疆的赵欣表示:“展览不仅应在中国举行,也到世界各地举行,让全世界人民了解西藏的真实历史。”(责编:南卡)
频道周排行《六弦情缘》:琴声中流淌的西藏巨变发布日期:浏览次数:
中国民族报
]  本刊讯 (记者周芳) 琴播种了爱,歌收获了情,爱与情在弦上流出......新编现实题材藏戏《六弦情缘》取材于藏语小说《琴弦上的魂》,用西藏群众家喻户晓的一首民歌《朵雄的山》作为主题曲,以旧西藏西部的朵雄庄园为故事发生地,通过六弦琴艺人白珍和庄园少爷朗杰平措的故事,讲述了新旧西藏人的不同命运和遭遇,真实反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藏社会发生的巨变。
  8月24日晚,西藏自治区代表团带来的《六弦情缘》在长安大戏院倾情上演。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西藏代表团团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自治区政府顾问孟德利,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等与首都各界观众共同欣赏了这部精彩的藏戏。
  由中国戏曲学院李永志与藏族导演巴桑次仁、索朗占堆联袂指导,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编剧普尔琼担纲编剧,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班典旺久和藏戏名家梅多、大尼玛、索朗旺久共同出演的《六弦情缘》,讲述了一段藏族六弦琴引发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出身农奴的女主人公白珍与庄园少爷朗杰一见钟情,却被无情拆散。直至半个世纪后,放不下心中真情的两人终于等到重逢的那一天&&传统的农奴与少爷相恋的故事,因为有着西藏和平解放、改革开放这样的时代背景,而使其主题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这部剧用一把琴与一段真挚的感情,讲述了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六弦情缘》总导演李永志如是说。演员对于情节的把握引起观众的共鸣,现场不时爆发出掌声,演出结束时,掌声更是长达15分钟之久。
  《六弦情缘》原名《朵雄的春天》,本是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献礼作品。因首演非常成功,各方试图合力将其打造成一部藏戏经典,自2005年以来,该剧在演出中不断改进提升,通过传承藏戏传统程式、创新藏戏艺术手法、采用现代舞台元素等,将人的情感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整部戏看点迭出。
  《六弦情缘》基本延续传统藏戏表演的结构模式,分为序、6场主体内容和尾声3部分,但是在每部分都有创新发展之处。特别是对结尾的处理,弥补了传统藏戏歌舞常游离于剧情的缺憾。
  藏戏发源于雪域高原,素来唱腔高亢,曲调富于情致。在本剧中,不仅有慷慨激昂的音乐,还有柔情似水的曲调。音乐中融合了传统民歌元素和西洋音乐,特别是剧中的主题曲,编曲别具匠心地使用了童声,那种纯净、空灵的声音,犹如天籁,也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白珍的纯洁善良以及藏族人民的淳朴温厚。
  正在北京出差的藏族警察尼珍在看到其中农奴翻身那场戏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太震撼了,非常感人。&她为自己民族有这样的杰作而骄傲。
  退休干部郭先生是和老伴一起来看戏的,他说:&这部戏表现了浓厚的藏族风情,载歌载舞,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值得多看多演。&西藏的发展历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藏的发展历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中国报道:藏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
  主持人: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部,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有200多万人口的地区,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民创造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丰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特殊的宗教信仰。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中国政府一贯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高度重视藏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特别是在80年代以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维修了西藏的一批寺庙和古建筑,妥善保护了大批的文物,使西藏自治区成为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吸引世人关注的地方。
    新闻背景:5月的西藏虽然还不是最好的旅游季节,然而海拔近4000米的古城拉萨已经迎来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这是两个分别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旅游团,在浏览著名的布达拉宫,也们对西藏奇特的风情赞叹不已。
    美国游客:这里的美景比我想像得不知要好多少倍,真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英国游客:我来自英国,在英国学习,我读了许多关于西藏的书,我的老师也给我讲了一些东西,我的了解就这么多,我知道得不多,但是我想尽量多了解一些,人们到了这儿,知道得就更多了。
    西藏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是在飞机上看到的青藏高原的地貌,西藏自治区就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贯穿其中,区内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1座,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在西藏自治区内,自治区内河流纵横,高原湖泊遍布其中,地貌特征非常独特,除了雪域高原之外,在西藏的林芝地区还有茂密的森林,林芝因此被称为西藏的塞上江南。这些年西藏的交通发展了,人们到西藏的机会多了,对西藏有了更多的了解。吸引人们来到西藏的还有这一地区独特的藏族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体,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文化的特征,在西藏随处可见神秘庄严、重重叠叠、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藏族人基本上信奉的是藏传佛教。
    乃琼村的平措一家有八口人,四代人住在藏式建筑的小院里,他们还保持着吃糌粑、喝酥油茶的传统生活习惯。这是一般藏族人家里都悬挂的色彩鲜艳的唐卡,平措像大多数老年人一样,每天早晨早早地起来做佛事。
    西藏拉萨市乃琼村居民 平措:我们一般早晨起来先把手、脸洗干净,然后进行供物、点香、供水,这是我们藏族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没变,以前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说起藏族文化最丰富的体现就要数位于大昭寺周围的这条叫巴廓街的步行街了,它是围绕着大昭寺转寺而形成的古老的集市,走进巴廓街就像走进了西藏的历史,这里聚集了西藏和来自印度、尼泊尔的藏族手工艺品商人,货摊上有转经筒、各式手镯、藏式银器等手工艺品,还有藏族女装中常见的有特色的班甸,在巴廓街还有许多唐卡店,唐卡是藏族的一种传统的卷轴画,内容大多和佛教故事有关,据画师介绍,画一幅精致的唐卡要花45天的时间。
    次仁多杰先生在这条街上卖木制的藏式餐具已经有12年了,他的碗很受各大寺院僧侣们的欢迎。
    西藏拉萨市巴廓街藏族摊主 次仁多杰:这些碗是我们藏族人吃糌粑用的,都用这种碗吃饭、喝茶,用这种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据介绍,巴廓街每天的客流量有四五万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当地人汇聚在这里,这条街成为人们了解藏族文化的一个非常形象的窗口。
    记者:除了八角街这条著名的街道以外,在八角周围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据有藏族民族特色的老房子,90年代以后这些老房子成为政府重点保护的对象。
    这座叫拉让宁巴的典型藏式老院子据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院落窗户的样式以及楼梯的石板都足以证明它年代的久远,这间精美的房间据说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克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现在这座老院子里住了20多户普通人家。1997年拉萨市把这里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了维修。
    西藏拉萨市巴廓街居委会负责人 次成:97年到98年拉萨市文物局把这个院子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到了99年这个院子维修就花了将近60万,墙、柱子、房子里面的壁画都维修得很好。
    像拉让宁巴这样的老房子在拉萨市的老城区有上百座,拉萨市政府对它们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在大昭市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这些藏式老建筑也一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了全世界的保护。
    和大昭寺遥相呼应的雄伟建筑就是著名的布达拉宫了,布达拉宫兴建于1300多年前,座落在拉萨市的红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被视为是西藏的象征。布达拉宫历经多次扩建、重建和维修,形成了现在富丽堂皇、蜿蜒巍峨的建筑规模,它代表有了西藏的建筑成就,是西藏人民心中神圣的天堂。
    布达拉宫作为五世达赖以后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除了收藏达赖喇嘛的金制灵塔等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物之外,还是西藏自治区作为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见证。在布达拉宫的西大殿上悬挂的这一块匾额上面永年初第四个字是由清朝乾隆皇帝写的,西大殿墙壁上还绘有五世达赖应召进京被顺治皇帝应召并策封的情景,许多文物表明了西藏在元朝的时候就正式成为中央政府一个辖区的历史事实。
    1989年中国政府投资5600万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了第一次维修,这次维修的主要内容是抢险加固,西藏和内地许多人都参与了这一宏伟的工程,一期维修共历时15年,1994年布达拉宫维修全面峻工,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布达拉宫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更加绚丽多彩了。
    这是布达拉宫最大的大殿西大殿,有40多根柱子,维修的时候顶层全部进行了更换,地板也重新打过蜡,原来危险破旧的情形再也不见了,据说维修后的布达拉宫将至少保持300年,而中国政府拨款6000万的二期维修,也就是对山体的加固维修也已经排上了日程。
    除了对布达拉宫建筑进行保护之外,布达拉宫的文物保护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从91年开始,工作人员们便开始对文物进行整理登记,据专家介绍,布达拉宫有文物7万多件,现在80%已经登记清楚,而这些登记都采用的是藏汉两种文字来书写的,工作量非常大。这是五世达赖的灵塔,灵塔上镶有近2万颗珠宝,每一颗珠宝都要登记清楚。
    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研究馆馆员 达瓦次仁:这个是第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上面镶有一万多颗将近两万颗珠宝,我们在文物保护的时候首先要建立档案,每个宝物都要进行详细的登记,就是它的质地是什么、位置在什么地方、有多大(等内容),所以整个来说这个工作量很大很大。这些玻璃是后来加的,包括前面这个防护栏都是原来没有的,这是为了保护文物,过去就是直接可以跟人员接触,现在加了玻璃防罩以后,就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文物了。
    文物中最珍贵的要数这些藏文典籍了,据介绍布达拉宫所藏经书典籍非常丰富,有1300多年来的图书近10万册、2万多种,内容涉及医学、预算、哲学、佛教、诗歌等十多个学科,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做紧张的整理。同仁土登老人今年68岁了,他已经在这里做了24年的经书整理工作,他说这些经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他手上的这部经书是900年前的手写体。藏文典籍中所用的藏纸是西藏出产的一种草根加工而成的,韧性好、抗腐烂,布达拉宫在对以前这些散放的典籍整理的同时,把经书进行了妥善的保存。
    西藏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 强巴格桑:在这些方面国家投资了不少钱,旧社会也没有这么好的保存,在旧社会没有这么多柜子,我们现在柜子也做了,再有包经书的布也全部换了,以前没有布包着。
    据了解,八十年代以来西藏的一大批古建筑物和寺庙包括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色拉寺等在内得到了维修,中央政府共为此拨款3亿多元,西藏文化的丰富还在于西藏有历史悠久的藏医药和藏文字。据介绍,藏医药是中华医药宝库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症准,尤其适合生活在高原上的西藏人民。奇正藏药是林芝地区有名的藏药生产公司,药厂总经理阿旺旦增83年从西藏医学院大学毕业之后,在林芝地区创办了第一个藏药厂,采访他时他随手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叫藏马兜铃的藏药。
    西藏林芝奇正藏药厂总经理 阿旺旦增:这个药藏语叫藏马兜铃,主要生长在西藏,西藏主要生长在林芝地区,它一般生长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主要用于治疗乙肝等疾病,经过藏医特殊理论泡制以后才能在临床上使用。
    为了发展藏药,奇正藏药集团在原来的基础上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了无菌生产线,使传统藏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结合。目前奇正藏药仅销痛贴这一个品种的产值就达到了1.6亿元,有几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产品保护系列。
    离开藏药厂,随着悦耳的读书声,记者来到林芝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一班的课堂,老师尼玛正带着学生们上藏语课,尼玛老师也是来自牧区的一位藏族人。在林芝中等师范学校苦藏语文专业毕业以后来到这里当藏语老师,他正在给学生们分析一篇课文。
    西藏林芝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一班藏语老师 尼玛:这篇课文用汉语来讲的话是课间十分钟,课间十分钟这篇课文里面主要写的是两个学生手腕比赛。
    林芝地区第一小学有23个班,其中11个班实行这种藏汉双语教学的方式,央金是班里个头较小的一位小女孩,她说她很愿意学好藏文。
    西藏林芝地区第一小学五年级一班学生 央金:因为我们是藏族人,所以要学藏语。
    后来央金和她的小同学们为我们唱了一首藏语歌叫《母亲的女儿》,她说这是藏族人祝福的歌,高兴的时候都会唱。
    记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之一的藏族,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在努力发展西藏自治区经济的同时,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保持和发展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态度。《中国报道》记者薛爱民西藏报道。
    主持人:为了使您对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50年来的宗教政策和文化保护作进一步了解,记者还在古城拉萨采访了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女士。
    记者: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地区,而藏族在宗教信仰上大部分信仰的是藏传佛教,您作为一个藏族人,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宗教信仰在藏族人的生活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卓嘎: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56个民族长期在自然斗争中和现实生活中积累,然后构筑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民族她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她也是长期的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这里面有民俗文化,有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西藏的老百姓基本上他是信仰佛教,佛教这一项信仰的话它是一种怎么说呢?从生下来以后老人们灌输的一种信仰的东西,佛教现在老年人信仰宗教比较多,年轻人他由于上学,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他逐步地淡薄了宗教的意识,怎么样去学科学、学技术,来代替信仰佛教的心理。
    记者:我们知道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提倡的是宗教信仰自由,那么这些自由体现在哪些方面?
    卓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里头明确规定,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信教自由,不信教也自由,我们民族区域自治法里面也明确规定,老百姓信仰宗教自由,任何一个政治观点或者说他是民俗也好、阶层也好,他信仰宗教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西藏一直是忠实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西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法里头的一些规定,所以允许老百姓自己信仰宗教,不信仰也自由,信仰也自由,当然话又说回来,利用宗教信仰来搞一些破坏活动,这个也是法律不允许的,宪法不允许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里头也规定,信仰者要遵循宪法,遵循民族区域自治法,不能利用信仰宗教来搞一些破坏活动,这个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西藏是整个老百姓你看到八角街、到布达拉宫,信仰宗教的人特别自由自在的,没有什么强制,更没有政府去干涉什么,有的像国外的一些新闻媒体,还有一些是在境外的流亡政府,达赖他们那一伙总觉得我们西藏没有信仰自由,这个纯属于不符合事实,我们是藏族,我们出生在这个地方,生活在这里,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现在国外有些媒体为了自己的生活,就可以把是非颠倒,本来根本不是这样的,他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宣传西藏,偏激比较多,我觉得是比较偏激,所以这方面我觉得随着改革开放,西藏对内对外加大开放的力度,有更多的外国朋友到西藏来实地看,他就知道,百闻不如一见,他就知道不是这样,这个情况是有的。比方说有的外国团体到西藏来,开始他们也是比较偏激,总觉得我们中国政府对西藏实行了什么限制,实际上一看八角街,一看布达拉宫,那么多的群众自愿的在那里信奉佛教,自愿的点酥油灯,磕长头,带着偏激、带着有色眼镜的这些人到了西藏以后他的观点也改变了,是不是,我觉得凡是有良知的看了以后,他就觉得情况不是这样。
    记者:卓嘎主席,刚才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一直用的是汉语,那您的汉语是什么时候学的?
    卓嘎:我这个汉语是55年参加工作,然后跟着咱们进藏的解放军在医院里头开始参加工作,然后边工作边学,然后到了56年,中央政府送了一大批的贫困农奴的孩子到内地学习,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就到内地去学汉语文、藏语文,然后回来以后光学汉语文还不够,所以就学了一个专业,学的是医疗专业,就是当医生,然后回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到北京医科大学进行深造、学习,回来以后一直在西藏工作,和平解放以前也有极个别的学校,也有一些是私塾学校,也有藏政府办的几所学校,但是这个学校学习的都是一些有钱人的孩子,像我们这些贫困农奴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权利,尤其是女孩更没有这个权利,旧政府有那么一点点私塾和藏政府办的学校,它的入学率也只不过就是2%,而我们现在整个西藏的农牧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了85.37%,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数字,老百姓不仅自己有权利,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还可以学习,国家花了很多的资金办学,所以现在我们西藏的教育工作政府也是列入了优先发展的领域,目前在校学生大概是有32万多,除了这个以外在内地15个省市办了西藏班,所以教育工作我觉得是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改革开放的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教育重视程度也就逐步在提高,农牧民群众非常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
    记者:卓嘎主席,您刚才说您学的汉语,那么您在日常生活中用汉语用得多一些还是用藏语用得多一些?
    卓嘎:像我们藏族同志你想说汉语你就说汉语,你想说藏语的话我们就说藏语,一般情况下见到藏族人我们就说藏语,见到汉族人我们就说汉语,如果有的个别同志我们干部里头也有些学的英语比较好,需要用英语的地方他也可以说几句英语,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干涉。
    记者:主席,我们知道藏族的文物是非常丰富的,您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藏族的文物它有哪些方面的特点?保护它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
    卓嘎:西藏的文物在全国来讲是特殊的一种文物,我先介绍一下我们西藏的文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务院颁布了18个西藏自治区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说列入国家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8处,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为自治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有67处,这些都是完全受到了保护,这些文物包罗的内容特别多,历史特别悠久的一些有瓷器文物、有玉佩文物、玉石的文物,还有刺绣文物,西藏不产丝,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西藏现在保留的国家一级的文物里头刺绣的比例也比较多,这就说明西藏过去还不是封闭的,跟祖国内地、跟国际上还是很有交流的,这些玉佩,玉佩西藏自己可能有玉石可以生产,还有一些刺绣、瓷器,另外还有宗教的文化,还有各式各样的佛像,就是佛尊,这种佛像有镀金的、有镀银的,还有是合金的,这些佛像一尊佛它的价值就是价值连城,这些文物现在从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到萨迦寺,还有扎什伦布市,拉萨的三大市,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还有是山南的昌珠寺、桑耶寺,这些里头都是各式各样的文物,历代的文物,这些文物里头有很多的文物可以进一步说明过去中央政府元代的、清代的、历代的中央政府赠送给西藏自治区的一些非常好的东西,都保存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经过这几年政府花了大量的资金,对全区的文物进行了登记、造册,我们已经搞了四年,到现在还没搞完,这一点工作量也是很大,除了这个以外,除了这些文物以外,我们西藏的绝大部分的文物都在寺庙里头,寺庙里头除了文物还有大量的佛经,像萨迦寺,萨迦寺整个一堵墙就是经书墙,这些经书它是哪个年代的,它是属于哪个类型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过去国家拨专款维修了布达拉宫、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还有大昭寺、昌珠寺、桑耶寺、扎什伦布寺,反正比较大的一些寺庙都进行了维修,部分维修,有的是全部维修,这个方面是国家投入了巨额,我记得是3亿多元用于寺庙的维修,这对于老百姓来讲的话是非常感谢中央政府,因为他们信仰的寺庙能够焕然一新,里面的佛不受风吹日晒,能够完好的把它保存下来,对于信教群众到寺庙里头进行佛事活动也采取了完全(措施),比方说在搞一些电灯,有些比较黑暗的地方搞电灯、路灯,除此之外还修了一些路,现在群众觉得比过去条件好了,搞佛事活动也觉得比过去方便多了。
    记者:卓嘎主席,在十五期间对藏族文化和传统的保护有哪些方面的打算?
    卓嘎:在十五计划里头准备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进行二期维修,这个二期维修恐怕国家还要拿3亿多元,已经列入了十五计划了,国家也同意我们自己政府也觉得这项工作是造福于人类,把人类的遗产留下来,特别是像布达拉宫1994年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里头,所以我们更应该为中华民族争气,把藏民族的宝地一定要把它保护好,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七月份将发生巨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