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之秋》水浒传读书笔记300字字

田园之秋读后感300字_百度知道
田园之秋读后感300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田园之秋》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文章吧
当前的位置: >
  《之秋》是一本由陈冠学,的平装,本书:38.00元,:304,特从上的一些的,对能有。  《田园之秋》读后感(一):不言亦不语   有些,无需,却让你的下来,让你到真正的静心。   三月二十二日收到此书,于今日看完 ,所花甚长,对朱银芳深感。   要掌握此书的,于我而言仍需重温几遍方能。   我的识字在此书面前, 。   翻阅,展书静读,识字能力顿的是提拉一了,   区也是填补了许多, 是之事。   陈冠学以,
  分初秋篇、 仲秋篇 、晚秋篇三 ,   与田园之画相穿插,于我们眼前铺展开一幅幅日常,   让你到的田园之风。   有些我们过,却未曾像他那么。   不知谁会向陈老师夜半行至,到一只地在他面上绕了几圈,   好似他是否这幢住屋的,实在是太。   秋,本就合人,不仅因它,也因它在炎夏之后带来阵阵,   更因它是候鸟的,尤其是冬留鸟来的季节。   陶使 梦卿 燕鸻 夜鹰 长眉 鹌鹑 虎鸫 野鸲
  绵鸲 蓝鹟 乌鹙 树鹊 翠鸟 苍鹫
斑鸻 田鹬 家燕 报春 伯劳 黄莺
  草鹡鸰 领角鸮 灰鹡鸰 黄鹡鸰 白眉鸫 赤腰燕 黄尾鸲 流苏鹬 伯劳狸 绿绣眼 乌嘴觱   蓝矶鸫雌鸟 蓝矶鸫雄鸟 极北柳莺 灰山椒鸟 小环颈鸻 等相携而来 ,   看着它们这样,也就自然跟着。秋因为它们也就不了...   虽多变,却是含着笑。我们大部分只注意到天气是阴晴,却未花多少于地面,也不曾到它永远带着。其实随便哪里,这都着它的美,只是的罢了。   而不是便是劳心,或有劳力兼劳心的。劳力再苦总归是劳力,卖不到好,只要节省些,总熬得过去,做哪一都是这样。而劳心就不一样,吃不成吃,困不成困,比劳力的人苦上不知道多少倍。有时对于的并不是在于时间的、的,而在于工作的。不合乎生命的工作,往往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极轻的工作量下给予生命极深的耗亏。   书中这种由悟出的,。的生活就是多的,比起外面的世界,生活显得得多了。其实没有的生活,哪会有的呢?   许多反复的又会伴随着,这就是所谓的。有些,不能想太多,去感受吧!  《田园之秋》读后感(二):陈冠学的田园  当代,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人们在拼命的同时,心中却对越来越远去的田园生活无限和。可怀念归怀念,向往归向往,又有谁能真正放下眼前的一切到田间地头,彻底和隔离,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年呢?   还真有!这就是台湾的、总编辑、陈冠学。   80初,陈依然辞去教职,回到屏东县新埤乡,做了一个的,并写出了在台湾界的《田园之秋》。   初读《田园之秋》只觉得都是平常,,无非就是一些啊,草啊的,可是细细,你就会,这里有着最不简单的。静心读书,就像听的田园三部曲,涤荡,让人沉醉。   《田园之秋》采用日记的形式,从九月一日记起一直写到十一月三十一日,共分初秋、仲秋、晚秋三个部分,了在家乡的,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享受和,也给读者展示出一个、的台湾场景。   日记形式的最大地承载了作者文字的,每篇文字可长可断,可记叙,可,可抒情,可,还可,收放的也有了最好的。所以,整本书看下来,给人一种、、而又的。   我想,这得益于作者立足田园、的。作者在远离都市、靠近的搭一,和一头、一只狗、一只猫,几只鸡构成了最简单的家,每下地,读读书,看看,教认认字。作者安于“一灯如花,一室如斗,一虫如泉,一士如僧“的生活,耕田,拔草、浇水、卖东西,亲力亲为,平时靠着地里的菜蔬果腹,偶有来才去买点东西待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之友,倒有三五之交,这种安闲的田园生活作者身在其中,不觉其苦,反倒。   作者已然经历过都市的,如今回到,不仅没有,反倒很沉迷。他赞美这种田园生活,甘愿做一个农夫,并沉迷其中。他用身心记录田园,也用身心田园。书中几乎每篇日记中都于台湾天气的,关于所处地的、尤其是鸟儿的变化,作者把鸟儿当,,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份子,和,甚至为了让鸟儿有的可吃,为了保持自然,他还特意种了两畦草!没有对田园的,他怎么对山番薯花那么在意,他怎么能听出每种鸟儿的鸣,他怎么能对中的一株草,一都那么在意!   他觉得村中的人都质朴可爱,人与人之间充满和。尤其是乌短仔提前算族亲的,那种、知命的观,不仅作者意外,估计读者读到这里也会一笑的。土鳖仔三十二岁了没拿过钱,结个婚丈人只要二十斤大饼(后来作者自己加了十斤),两块布就成了。这种、简单的真真是让现在为了动辄十万、十几万的。卖鱼的送货到家,凭账取钱,没赖账;一到的,几家合力,共收共卖,那种和谐的更让我们这些在中的人恨!   读着这些零散的记叙,你仿佛来到台南,亲身领略到了那里清新的天气,看到了那些的绿草,听到了那些啁啾的,体验到了台南特有的,他们种什么,收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自出而作,,有着最天然的作息,就像台湾最真实最有的生活记录。   但作者毕竟不是的农人,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田园给了他生存的物质,也给了他的和的。作者在田园的环境中,体察自然,,也人生和社会。他体验到了田园的,希望能保持住这的环境,不要再对自然和环境掠夺。   他也社会和。在十一月七日到十日的日记中,他和伸张了关于和社会的问题,关于的问题,等等足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并未有一刻的停歇。他对于农人的和质朴,对于大自然的身怀,所以他“一切政府一切”。这种到底如何,姑且不论,但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对于哲学的和探究。   作者立足田园,赞美田园,也思索田园,他用质朴的文字描绘出一幅陶渊明式的田园。看着一篇篇仿佛用浸过的文字,你会觉得整个身心都舒缓了下来,顿时许多。   另: 说实在的,我不是关于生死和社会的思考这几天的日记,是我不太的东西吧。我作者那些关于的描写和记录,既生动又有本地特色,再加上的,真是绝配!尤其喜欢那种式的。   又另:有人说,陈冠学的《田园之秋》假模假式的,不是真的田园。我觉得吧,如果一肯的都市生活在农一待就是二十年,这本身就很不。,可以自己先。   再另:其实,很喜欢这种写格,但因为不,所以在中没有提及。但一定要说出来。   《田园之秋》读后感(三):田园,细察慢品  初见《田园之秋》这本书,是被书的吸引。的一片,熟透的让人。我中的秋天,应该就是如此的金黄片片。看见页尾的人一栏中,台湾人、吴念真的吸引住了我,他对这本书的推荐语是:“《田园之秋》所提供的是一个能把降到的人的生活,我常常透过《田园之秋》的。”台湾最会讲的人对这本书的是这么的高,心中不免多了一丝。   花了好久时间细细,觉得读的太快,好似都对不起这田间的美景。陈冠学先生自诩是在田间的,自嘲诗人又没有拿的上手的。作者喜欢在农间劳作,的来养活自己,是这份农人的淳朴打动了我。我觉得作者不像诗人,倒像是研究动物和植物的,还是一个令我的。   但凡是现在在城市中的人,快的生活对于城的人来说,一点都,赶公交赶赶,哪种不是在路上拼命。要是想让这些人停下来云雀的,看看植物的生长,或许还会招来鄙夷和吧!作者在田园勤恳的生活了两年,单是靠着鸟鸣就能分得清好几种不同的鸟类,辨别得出三十几种鸟的。看着路边的植物,都能叫出这些的来。对于这样的,着实是佩服的。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对于所有小的鸟都认为是麻雀,多的鸟儿就叫不号了。   在农间生活的两年时间,作者一直是用自己的生活着。时常会起来夜读,伴着家里的啼鸣的,倒觉得是一件十分大快朵颐的事情。公鸡、、花狗、家猫、牛兄……农舍附近的所有,都是作者的。他与这些动植物,怀着和大家一起生活。从农舍的种种事情,可以谈到生活态度,可以谈到孔孟之道,庄子之论,可以阐释哲学里的真实说,说以及对整个人类的,恐怕我这个的文学还,每每作者涉及到这些的时候,我总是云里雾里的都不能参透详细,苦了作者的内涵不能十分被我。这是我唯一的地方,关乎这些的文字,我却不能,实在有愧作者的一番了。   我对于陈冠学先生是一点都没有的,所以只能透过这本书来一点印象。看过这本书,我觉得他不仅是个很懂生活的人,能透过大自然看人生的大哲,还是一个治学的人,不仅很细心的里面做编注,连最后的和附记的内容都在勘误以前出版的之处,认真的态度让我着实敬佩。这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整本书除了陈冠学先生的令人折服之外,插图也为这本书增添了,插图里面的每种的动植物,给了读者更加的印象,或许下一次,我看到小个子的鸟,都不会误以为全是麻雀了吧!   不要都是匆匆忙,一辈子真的很短。关注一边的美景,一朵花、一只鸟、一片云……或许你的不是美景,而是当时看美景的。给自己慢慢品味的时间,多多大自然,带给你的或许是另外一片天地。  《田园之秋》读后感(四):守拙归园田,皆有情  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   ——读陈冠学《田园之秋》   三年前,我从小城伊宁搬到了边境的。工作之余,读读的书。四周均是的田野,冬天是茫茫,春夏是莽莽浓绿,秋天又是的金黄。相熟之人,都说我在隐居。   但看过陈冠学先生的《田园之秋》后,我知道他们是戏言。离隐居,我还差得远。   《田园之秋》是台湾大家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余年在耕读之余写下大量自然散文中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一本日记,也以命之,某年九月一日逐日记至十一月三十日,从初秋到仲秋,再到晚秋,陈先生都以冲淡的文字予以记录,每日一记,长则数千字,短则百余字,或长或短,秋日的田园牧歌就得以呈现。   这是作者文字的。   我在看《田园之秋》时,常常忍不住要把它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苇岸的《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以及程虹的几本美国文学经典丛书做,谁优谁劣明眼人自是一眼可以看出。我感的是,他们写下这些文章时的,就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作者的田园生活,用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容再也不过。草木,接触的人畜,无不是极的朋友,赤牛哥、花猫、花狗以及众多虫鱼,写起来都饱含。在此,比起梭罗等人来,自是稍胜一筹。   田园生活,在作者看来,“说是倒是忙碌”,“说是闲逸也是闲逸”,躬耕劳作得以后,阅读、、思考,这都是生活的记录。观察的之一,就是作者记录下的许多声音。   作者写的许多种声音中,记雨声之美,虽只有二三十字,胜过千百言,读几遍都忍不住动容,才发现:哦,雨声原来如此美。他还将雨滴和读书连起来写,写得真美: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滴了一整天的雨,翻了一整天的书。这样的文章,也只有在田园的陈冠学能写得出来。   此外,作者还记下了数种鸟鸣,他写猫头鹰鸣声,就从侧面写起,“听见猫头鹰的鸣声,照例看书时放不下书,洗涤时停了洗涤,躺着之时停了思维,一心只沉迷在它的声音说开出的深邃之境”。谁会想到,被我们憎恶的猫头鹰叫声,还有如此优美的时候。果真是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耳朵。   草木有情人有义,帮作者捡拾番薯的们,在小溪里争着饮上游的水时的情景,就让人想起饮水对清流的诗句。也是作者的田园生活的趣味所在。这样的趣味在放牛时也常有:成人放牛唯一的好处,就是牛吃草质,人闻草香;但牧童放牛就不一样了,“牧童与牛是田野间不可缺的风景”。   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人都奔现代化而去过一种劳心不劳力的高压力生活,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向田园,过一种“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关,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简直就是天堂。   田园生活,夜晚最适合读书,作者也常常夜读。九月五日,他读完了一部书,“正好鸡啼头遍。在此起彼落的半夜鸡啼声中,我满足地熄了灯,也不看壁钟是几点几分”,夜读至黎明的经历我也常有,只是少了鸡啼声。   如果把此书,仅仅看作一本自然散文,那是低估了它的价值。在这些之外,更多的还有关于生活美学、哲学,人文情怀在文字之中。   《田园之秋》这样的书,读过使人安静,适合每日读几篇文章、赏几幅画,尤其睡前在如豆青灯下,“借着灯光给撑开了一角夜色,读了几页书”,放罢书,便可睡个安慰觉。   《田园之秋》读后感(五):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  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   ——读陈冠学《田园之秋》   三年前,我从小城伊宁搬到了边境线上的农场居住。工作之余,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宿舍四周均是大片的田野,冬天是茫茫白雪,春夏是莽莽浓绿,秋天又是汹涌的金黄。相熟之人,都说我在隐居。   但看过陈冠学先生的《田园之秋》后,我知道他们是戏言。离隐居,我还差得远。   《田园之秋》是台湾散文大家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余年在耕读之余写下大量自然散文中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一本日记,标题也以日期命之,某年九月一日逐日记至十一月三十日,从初秋到仲秋,再到晚秋,陈先生都以冲淡的文字予以记录,每日一记,长则数千字,短则百余字,或长或短,秋日的田园牧歌就得以呈现。   这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我在看《田园之秋》时,常常忍不住要把它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以及程虹翻译的几本美国自然文学经典丛书做比较,谁优谁劣明眼人自是一眼可以看出。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写下这些文章时的心态,就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作者的田园生活,用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形容再也妥帖不过。山川草木,接触的人畜,无不是极要好的朋友,赤牛哥、花猫、花狗以及众多花鸟虫鱼,写起来都饱含感情。在此,比起梭罗等人来,自是稍胜一筹。   田园生活,在作者看来,“说是忙碌倒是忙碌”,“说是闲逸也是闲逸”,躬耕劳作得以温饱后,少不得阅读、观察、思考,这都是生活的记录。观察的结果之一,就是作者记录下的许多声音。   作者写的许多种声音中,记雨声之美,虽只有二三十字,胜过千百言,读几遍都忍不住动容,才发现:哦,雨声原来如此美。他还将雨滴和读书连起来写,写得真美: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滴了一整天的雨,翻了一整天的书。这样的文章,也只有在田园的陈冠学能写得出来。   此外,作者还记下了数种鸟鸣,他写猫头鹰鸣声,就从侧面写起,“听见猫头鹰的鸣声,照例看书时放不下书,洗涤时停了洗涤,躺着之时停了思维,一心只沉迷在它的声音说开出的深邃之境”。谁会想到,被我们憎恶的猫头鹰叫声,还有如此优美的时候。果真是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耳朵。   草木有情人有义,帮作者捡拾番薯的孩子们,在小溪里争着饮上游的水时的情景,就让人想起饮水对清流的诗句。也是作者的田园生活的趣味所在。这样的趣味在放牛时也常有:成人放牛唯一的好处,就是牛吃草质,人闻草香;但牧童放牛就不一样了,“牧童与牛是田野间不可缺的风景”。   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人都奔现代化而去过一种劳心不劳力的高压力生活,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向田园,过一种“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关,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简直就是天堂。   田园生活,夜晚最适合读书,作者也常常夜读。九月五日,他读完了一部书,“正好鸡啼头遍。在此起彼落的半夜鸡啼声中,我满足地熄了灯,也不看壁钟是几点几分”,夜读至黎明的经历我也常有,只是少了鸡啼声。   如果把此书,仅仅看作一本自然散文,那是低估了它的价值。在这些之外,更多的还有关于生活美学、哲学,人文情怀在文字之中。   《田园之秋》这样的书,适合每日读几篇文章、赏几幅画,尤其睡前在如豆青灯下,“借着灯光给撑开了一角夜色,读了几页书”,放罢书,便可睡个安慰觉。  《田园之秋》读后感(六):劳力、不劳心的生活  新京报 江楠   闲暇能维持生命不僵化,供人明德省过,不断培养一个人充实其克胜邪恶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台湾乡土散文兴起,众多散文家开始描绘山林田园生活的闲逸与,并以此反思都市文明的种种弊端。陈冠学即是这一风格中产量丰沛的作者,而其代表作便是《田园之秋》。   陈冠学193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曾任编辑和教师多年,上世纪80年代他辞去教职,重归田园,过起晴耕雨读的书生农夫生活。散文集《田园之秋》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年中从初秋到晚秋的田园生活,有农时农事的记载,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晨昏读书的心得。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北京再次重度雾霾,走在街上空气弥散着焦煳的味道,在这样灰暗的空间中烦躁的心情无法摆脱,此时再看陈冠学笔下的乡间更被触动:“浅蓝的晴天上抹着几丝薄纱也似的白云,空气如此澄澈而清凉。如今回想起来,早在十多天前无怪早晚已仿佛有了秋意,甚至中午日光遍照之时,也一样带着清泉似的气息。”更让人动容的是这种田园生活带给陈冠学的纯朴心境,“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不奢求,不贪欲,过着无所,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   陈冠学对于农人生活的倚重,自有其思想渊源,他曾师从牟宗三,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田园之秋》中陈冠学常常提到庄子、老子,以此批判现代的政治文明,反对工业社会将人降为工具,整日过忙忙碌碌、不知所谓的生活。他在一篇日记中特别说到闲暇的重要性,认为闲暇能维持生命不僵化,供人明德省过,不断培养一个人充实其克胜邪恶的力量,“没有从容不迫的生活,哪会有天厚的性情呢?”   在这篇日记中,陈冠学提到了《吕氏初秋》上的一句话:“迫生不如死。”我想“迫生”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吧,但我们当然是不能选择死的。可对于已经生活在工业文明中的都市人,又怎么能活得更平静、更愉快呢?也许我们可以试着过过陈冠学笔下诗人的生活,“真正的诗人的生命在于超越生存事态以上的心灵,而不在于其血肉之躯。”陈冠学认为这些诗人才是的真有睛者,他们不会被已有的欲望、概念束缚,“见所即见,闻所即闻,觉所即觉”。   观点: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睁开眼睛,也总要有意识地减少奢求贪欲,为自己挣得一点精神世界。陈冠学延续的是《击壤歌》中体现的中国古代传统,当我们被各种信息所填充,在都市中为物质所困而疲于奔命时,《田园之秋》或能带来返璞归真的提醒。  《田园之秋》读后感(七):大隐隐于野  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瓦尔登湖》,读罢我感觉此言不虚。   这书其实是陈冠学老先生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从初秋、仲秋再到晚秋这三个月间家乡台湾屏东县某村落乡野田间的种种美好的事物。   何为美?美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美!作者辞去教职,毅然投身于自然之中,隐居田园,勤耕雨读,与美比邻而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老先生对清静无为的老庄哲学的无比推崇。虽然有些议论我并不以为然,但还是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比如作者倡导无政府主义;又比如人们总觉得表象与本质,前者是虚,后者为实。作者却说,阳光,鸟鸣,花香,这些最纯粹,最直接的事物才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馈赠,人类越来越忽视它们,而费尽心思想着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   总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去看的书,优美的文字加上漂亮的插图,每一篇都美得像一幅画一样。  《田园之秋》读后感(八):水槛随笔  最近在读台湾散文作家陈冠学的《田园之秋》,散文集被冠以中国版《瓦尔登湖》之誉,虽不免有腰封“标题党”之嫌,但读过几篇后,那份宁静乡野之趣,确实撩拨我的心弦。田园牧歌的生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记得第一次读《瓦尔登湖》,还在上初中的时候。课间翻开书页,便一头扎进湖畔那个澄明恬美的世界,如痴如醉,一个人久久徘徊在自己的世界中,周围的嬉闹嘈杂全然与己无关。如今《瓦尔登湖》的内容大多已散失在记忆中,但当时沉醉的感觉,却是至今难忘。   不过,已经很久没能体会这般定力和专注感了。“多线程任务”模式开久了,似乎渐渐习惯了在各个频道间快速切换的节奏,眼前电脑、桌旁手机,不时弹出的邮件、信息提示音,心思如浮萍般四处云游漂流。   同样寻不回的还有儿时无羁无拌的想象力,前两天整理房间,无意间发现了小学五年级的一份小说习作。“智斗大巨人”的故事,洋洋洒洒写了三页A4纸,还煞有介事地配上插图。故事有科幻有穿越,有战争计谋,还有功能完备的新型坦克友情出场。略略惊讶自己当时已经知道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感叹如今再无这般想象力。条条框框束缚多了,儿时的很多东西就丢在了成长的道路之上。   也许每个都市人心中都有一块田园,不能像陈冠学、梭罗、陶渊明那样告别尘世,归隐田园,但“说走就走的旅行”一直是很多人所心心念念的。就像北岛的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那方田园,其实就是我们成长中丢失东西的失物招领处。   二十多年前成书的《田园之秋》,至今读来令人神往,回味无穷。   进屋里拿出了月饼,提了一壶开水。汉朝人大祭用清水,美其名为“玄酒”,我不饮酒,如今饮玄酒,名称不也是酒吗?于是我一个人坐在田中央,和天下之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安详地转着,祝福的光照临遍地,我也披满了一身,虽即背后照出的是孑然的孤影,我仍十二万分地受下老天这亘古的美意。   此情此景,岂不美哉?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篇随笔后贴心地为读者辟了一块名词解释区,文中出现的罕见植物动物名,都一一音注解释。对于我这样五谷不分的读者来说,实在是福音,也顺便习得不少生物学知识。   但愿我们的田园,我们的土地,日益复活。   但愿我们丢失的东西,终有一天寻回。  《田园之秋》读后感(九):《田园之秋》:在最美的地方品读自己   《田园之秋》是一本很美的书。作者以诗人的方式,在丰饶的台南乡野中描述着生命多姿的存在方式,也在对万物的体察中,收获有关自己的生命意义。   我们无法抗拒这样明澈的文字,就好像我们即使离家再远再久,也无法拒绝来自故乡的呼唤。   “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陈冠学在台湾可谓是传奇人物。生于并长居台湾屏东县新埤乡的他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曾师从牟宗三先生。大学毕业后陈冠学曾辗转任教南台各地初、高中及任高雄三信出版社总编辑。1980年代初辞去教职,隐居田园,勤耕雨读,致力於写作。。除刻苦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致力文学创作外,也专注功力于台湾地理变迁、移民拓荒历史、台语正字声韵研究。一生著作颇丰,但令他家喻户晓的,还是这本包含对土地深切热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田园随笔”的散文集《田园之秋》。   随着时代的演进,“隐居”这个词渐渐成为现代人可望不可即的梦境主题。一方面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越发激烈,使得我们在都市里的“家”中很难觅得宁静。亚当o斯密说“主体幸福感的特征,甚至唯一可能的特征,是‘内心的平静’。”我们似乎是在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异乡奔波,追逐的目标却是幸福。   但我们却没有勇气离开城市,离开人群,离开主流社会,仿佛一旦离开我们的生命便将走向终结。人们始终依赖于享受都市生活里微薄的来自物质的快感,像一个暴君,剥夺着心灵幸福的可能。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人们专注于抱怨世事艰难,却不曾想这份艰难,刚好是自己加诸给自己的稻草。   “迫生不如死,闲暇不可缺”   木心曾这样总结中国文人的思想源头,如果把西方思想的源头概括为来自古希腊的“酒神精神”和希伯来文明中的“节制与坚韧”,那么类似地,中华文明的源头则是“克己复礼”的儒学与“自在逍遥”老庄之学。前者入世,后者出世,刚好代表了文人的两种生命状态。当出世不能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老庄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便解释了为何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学说可以长期共存,甚至一同被推崇和发扬。   《田园之秋》作为一本以日记体写就的作品,表现了闲居田园的陈冠学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对于现代人,这种“清闲”乍看上去令人羡慕,然而我们自己却无法给自己这样的清闲,一方面是迫于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我们只有伪装成忙碌样子,才能从内心的空虚中解脱。而仔细品读本书后我们不难发觉,陈冠学的田园生活是“清闲而又充实”的。他一面躬耕于田野,一面与花鸟虫为戏;繁杂的体力劳动让他的脑里得到了解脱,于是在雨天,在静夜,或者在一个安谧的午后,他可以肆意地徜徉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打扰他的宁静,他可以在这样的时光里,让灵魂轻舞飞扬。   “迫生不如死,闲暇不可缺。”   充实的闲暇,源于内心的轻灵,却又有益于它的丰盈。   “万物静观皆自得”   吴念真说,《田园之秋》所提供的是一个能把欲望降到最低的人的生活境界,我常常透过《田园之秋》学习生活态度的改变。   小时候我们梦想做一个征服者,凌驾于万物之上,俯瞰这个世界。而当现实渐渐在我们眼前展开时,失落感会带给大多数人的,不只有真实,还有伴随而生的悲观——你终究无法改变什么,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你是无能为力的。   所幸,让人生臻于完满,你并不必拥有整个世界——你可以主宰你的心灵,这已经足够了。你的玫瑰园,可以是一片经由自己修整后可以在秋天丰获的菜畦;你的皇家乐队,可以聘用田间枝头的鸟虫来担当;你的美丽新世界,可以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若要使生命绽放,你需要一个最美的地方,只有在那里,你才能遇见自己最美的心灵。  《田园之秋》读后感(十):在早春向往田园之秋  手边书越来越多,想读的却越来越少。   拿到这本《田园之秋》,只翻看几页,就知道这是我的“菜”了。乡村,秋色,植物,安静而温暖,我知道我一定会找出读它的时间。   读书,有时书里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记住,最多记一个场景。读书,于我更多是体悟和感受。远在台湾乡下的田园之秋,竟让我联想起万里之外阿勒泰的冬牧场。李娟笔下的冬牧场,不是寒冷,是温暖而单纯,简单却快乐。二位都是灵性作家,与自然相通。这样的书,最适合一个理想的下午,不必赶着补觉,不必关心粮食和蔬菜,甚至忘掉自己是一个哺乳的母亲。有这样一段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阅读时光,是多美妙的事啊!   自足是亦是一种丰盈。即便我不说出这书中的任一句话,每每想到它安静地躺着家中,只待我有时间便可以抽出翻看,便觉得我拥有了整个的田园的秋天。
深度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笔记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