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散步优秀教学实录录刚过冬天的母亲看到此景有何感受

《散步》教学案--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美感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案--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美感 教案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案
--以小见大话亲情,举轻若重道美感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同时,因为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希望能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其一,是课外阅读,希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兴趣调动起来;其二,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多媒体投影“散步”)
&&&&(于细微处见真情。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强化发现&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师: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六、比较:验证发现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师:《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九、板书设计:
(板书图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科学,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课的板书,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散步》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10:28:00
发布者:吾爱
微信号:yazhuqingxin.
优秀案例评选
《散步》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初中语文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搜索作者莫怀戚的有关资料、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课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23课。本单元要点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品味作品中含蓄隽永、富有哲理的语句,从而间接地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内容
《散步》是一篇散文,是一曲生命的颂歌,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本质的一种冷峻思考。学习本文的关键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最终领悟作者借散步表达的深意,有两处关键需要注意:一是面对分歧时所作的决定;二是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处蕴含的深刻含意,以理解文章关于亲情、责任及生命的主旨。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教学本课时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并受到文美、德美的熏陶。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在生活中的小事中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培养尊老爱幼的品格。
3、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体会文章朴实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讨论、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找同学配乐朗诵一段文字。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微笑着的闪着泪光的双眼;是耳边亲切的问候;是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携手夕阳;是全家人围成一桌在中秋之夜享受天伦。
幸福是无拘无束没有任何负担的心理。
幸福是知他懂他信他爱你宠你疼你,毫无疑问。
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激动的时刻是幸福的。只因我们能真实地享用生命的馈赠,从而品尝生命的真实。 记住幸福,留下快乐。
【百度MP3】/programs/view/xpeu-SpdzxM/isRenhe=1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分享他们一家浓浓的亲情.
2、作者莫怀戚
【百度搜索】/view/62352.htm
3、出示学习目标:
4、检查预习生字、词。 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二)新授
1、先听读这篇课文。
【百度视频搜索】/programs/view/PelbE_q_yQw/
过渡: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呢?
学生自由回答。
   幸福、温馨、和谐、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体会的很到位,不管是幸福、温馨、尊老爱幼,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和谐。【显示并板书:和谐】
2、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语句,教师指导。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3、复述内容
请一二名学生以小男孩的身份来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以小男孩的身份)
爸爸劝奶奶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奶奶依从了&我&&在不好走的地方,爸爸背起奶奶,妈妈背起&我&。
三、探讨质疑,感受亲情
1、&在散步的时候,小男孩一家发生了什么事儿?&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合作探究问题。
(1)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画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可以说每个人都做得好,因为爸爸孝顺奶奶,奶奶慈爱亲切,妈妈温柔贤惠,&我&聪明乖巧。)
(&我&家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我&听爸爸的,爸爸听奶奶的,奶奶听&我&的,妈妈听爸爸的,大家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有亲情&&互亲互爱。)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晚辈来说,是&尊老&;对长辈来说,是&爱幼&。
(2)在面对分歧时,爸爸为什么&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爸爸是家庭的顶梁柱,现在&我&与奶奶发生了&歧路之争&,大家都听爸爸的,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还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爸爸会&一霎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中说&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爸爸不在乎&我&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表明爸爸不爱儿子,只是拿奶奶和&我&比较来看,奶奶年事已高。可见,爸爸十分孝敬奶奶,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奶奶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4)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爸爸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我&走小路,那么,奶奶会怎样想?
(5)第七段描写奶奶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它写出了春的气息,是春天在召唤我们,生命在呼唤我们,表明了&我&走小路的原因。)
2、学生集体朗读第八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文章最后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它实际含蓄地写出了在一个家庭中我们父母的责任,他们特有的心理感受,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世界&,很有象征和比喻意义,突出了我们父母那种深沉、庄严的感觉,生活的使命感,表现了一家的和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3、教师小结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就会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四、品赏语言,学习写法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优美的语言?为什么?(学生分小组学习、自由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教师特别提示)课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对称美。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有的浓,有的淡。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生共同品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儿,作者却能反映出一个重大的主题,这样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你能找出文中有预示性的句子吗?
(学生交流、回答)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师阐释)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3、为了反映这样一个主题,用&散步&为题好不好?你还可以用其他的题目吗?
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评判,鼓励创意。如责任、深沉的爱、和美的一家等。
教师小结: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拟定标题。只要标题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本文用&散步&作标题很好,一是朴实,二是题目不太大,三是不过于直白地点明中心。
五、拓展延伸,体味亲情
(播放公益广告视频《妈妈洗脚》):一位年轻的母亲端着一盆热水去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年幼的儿子看在眼里,也端来一盆水,说:&妈妈,我也为您洗脚&&&
【百度视频搜索】/v_show/id_XMjY4ODEyNTI=.html
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亲情无处不在,它不仅在莫怀戚先生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每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你用心观察。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庭中的亲情故事。
六、布置作业
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七、课堂小结
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同学们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让爱住我家》结束本课
【百度视频搜索】/v_show/id_XMjcxNzkxNzU2.html
板书设计:
我和妻子 和谐
七、教学反思:
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的故事。故事虽简单,但蕴含的哲理却不一般。它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承继了人类文明的优秀品质,更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伦理间感受到内心的震撼、灵魂的净化。
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找教案&&微信号
微信:yazhuqingxin.
周一至周日 8:00-20:00《散步》教学实录:(一)
《散步》教学实录:(一)
执教:陈治勇
两节课连上,所以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上的感觉也很畅快。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我想把课文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题目“散步”是从什么角度拟题的?如果换成其他题目,你会怎样给它重新取题目?
师:我们先来说说文章为什么取名《散步》?
邵思妤:文章是以所写的事情来命名的,他的主题就是“散步”。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主要内容吗?
邹政杰:我和家人一起散步。
师:在哪里?
邵思妤:在田野。
师:重新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生:我和家人一起在田野散步。
师:其实在散步的背后,透露着更深层次的内容,你们能按照你的理解给文章重新命名,并简单说说理由吗?
王婷:背上的世界。我从文章最后一句“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得出的。
师:这句话说明了?
王婷:说明母亲和儿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张亦博:我取名“亲情”,因为文中写到冲突的时候,母亲就顺从孙子,还有我和我妻子背上母亲和儿子的语言描写都流露出了浓厚的亲情。
师: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
李品池:我取名“母子”,因为“我”和母亲是母子,妻子和儿子也是母子。
师:讲的是这四人之间的故事,两代人的故事。
张棋涵:我把它扩展一下就是“妈妈和儿子”,因为文中写道:“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两个妈妈和儿子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师:嗯,“妈妈和儿子”这朴素的取名蕴藏着亲情的流泉。
周小迪:我取“选择与解答”,因为一是母亲,二是儿子,都是听从于他的,所以他这个选择权是非同寻常的的,作者很难选择,后来他选择了顺从母亲,这体现出作者的孝心。而母亲又选择了顺从孙子,这就体现出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亲情。
师:你的“选择与解答”不仅包含着我的选择,也包括母亲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体现了相同的情感——爱。
王靖皓:我取“孝与爱”。孝就是我与母亲,爱就是妻子和儿子,
林丹丹:我选择的第一个题目是“爱护”,在走小路的时候,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而且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这体现了他们对背上两个人的爱护。第二个题目是责任,母亲选择大路,大路平顺,儿子选择小路,小路有意思,在这个时候,我是一家之主,担当着抉择权,所以此时他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林慧:一开始我和他们的想法差不多,后来我想怎么选一个词把这些想法综合起来,所以我选择了“家人”。像亲情、责任、爱护等都从“家人”开始出发的,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是一家人,王婷说“背上的世界”,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家人,是我们一生的挚爱,所以说有了他们就有了整个世界。丹丹说“责任”,“我”在家里是一个顶梁柱,肯定要背负起家里所有的责任,所以“责任”也是“家人”的一种体现。
师:一个“家人”涵盖面很广。
金晖:我想到的是“生命.路程.孝与爱”。
师:好漂亮的题目,等会好好聊。
朱俊豪:我选择“背起”,因为妻子背起儿子,我背起母亲,在这种背的过程中透露出“我”对母亲还有妻子对儿子的爱。
王博:我选择“大路与小路”。大路是“我”对母亲的爱,小路是“我”对儿子的爱,当“我”选择大路表达对母亲的爱时,母亲又将这个爱传递给了儿子。
师:一个诗意的题目,大与小之间,有着爱的传承。
朱德炜:我选择“一亲情可浓,两背意更深”。前者指亲情之浓,后者指责任之大。
师:好有才气和创意的题目,令人眼睛一亮。(掌声响起)
金晖:老师我来解释我的题目“生命.路程.孝与爱”。整篇文章一直都在讲关于生命的事情,因为母亲已经十分年迈了,从“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可以看出母亲在这个冬天过得十分的艰难……
师:孩子们,请把刚才关于熬的句子画出来。继续。
金晖:“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到一样东西——生命!”此外,“我”的儿子十分幼小,母亲又十分的年迈,他们的生命历程很遥远,所以我第二个词我用了“路程”,因为他们走过的路各不相同,人生的坎坷也各不一样,他们在生命长河当中的经历更是不同,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母亲可能快到终点了,“我”应该更向着母亲,让他把生命最后的一小部分精彩地走完,所以最后“我”让母亲的路程变得更加美好,所以这里能看出最后的爱,这体现出“我”的孝,而母亲的抉择更体现出对孙儿的爱。(掌声)
师:一个富有哲理的题目,一个意味深长的解答!我们就顺着金晖的“生命”走进《散步》的生命吧!让我们将刚才划起来的句子读一下吧。(生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我的母亲又熬过了……)
师:我听出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关注到了句子的重音,有些词你们进行了特别的强调,现在请你们按照句子朗读的节奏,语气,重音等要求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你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需要说明理由。
周小迪: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我的重音为“又”,“熬过”。因为母亲已经是暮年,她的身体也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天气一凉就很容易生病,好不容易春天终于到了……
师:你能抓住你的重点词“又”“熬”来说说吗?
周小迪:我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没有痛苦的生命的期盼。
张棋涵:“熬”字写出了母亲整个冬天都在煎熬,表明她生活的艰辛,说不定哪一天她就突然离世了。
师:这么难熬的冬天,母亲最终熬过来了,这表明了母亲生命的……
张棋涵:坚强!顽强!
师:一个“熬”字写出了母亲生命的顽强!
林丹丹:“又”字写出母亲生命快枯竭,但一次次都读度过来了,这个“又”字体现了作者看到母亲好不容易熬过冬天的情形,强调了母亲的艰辛以及作者看到母亲痛苦地煎熬时的不忍。
师:这个“不忍”后面隐藏的是作者对母亲的?
林丹丹:对母亲的爱。(师示读此句从感情上启发)
王荣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度过严冬安然无恙的欣喜、庆幸。
师:是啊,一个“又”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生命的顽强,比其他老人更加长寿的欣喜。
金晖:这个“又”字还包含着作者内心的一丝感动。因为母亲“熬”的动力来源是因为家里还有儿子,还有孙子,她渴望能够活下来再和他们相聚一段时间,不能就这么抛下他们走了。
师:母亲顽强的生命背后是亲情的支撑啊!她不忍舍弃天伦之乐,能忍多久就忍多久。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来重读这个句子。(生读)
林丹丹:我选择“太迟太迟了”,也许这个春天还是和往常一样来的不迟,但这个重复的词语显示了作者觉得母亲“熬”这个严冬时,时间过得无比漫长,体现了作者心理的难过,背后流出的是对母亲深深的爱意。他希望母亲能挺过,希望母亲能陪她再度过另一个冬天。
师:让我们按强调“太迟太迟”这个词语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吧。(生读)
李品池:我强调“总算”,这个词可以看出冬天在作者眼中无比漫长,也流露出他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以及对春天已经到来的欣喜。
师:这个“总算”里,有着抱怨,有着期盼,有着欣喜。这是一言难尽啊。让我们以“总算”为强调词读一下这个句子。(生读)
张亦博:我选择“太迟太迟”,好像作者很担心他母亲生命的消失,作者说很多老人都挺不住,所以他会很担心,“我”的母亲会不会挺不住呢?
师:作者希望母亲的生命能更长一点。
张亦博:然后春天总算来了,作者就高兴死了,然后就疯了般要带他母亲出去散步(生大笑)。
师:是啊,作者没用“活过”,“度过”,没用“挨过”,却用“熬过”,那一种欣喜若狂,对母亲生命顽强的感叹。
金晖:我觉得“严冬”的“严”字也体现出母亲的艰难,和对冬天的抱怨和隐隐的憎恨,严冬如同死神,还好母亲和它做斗争,然后挺下来了。
师:不是“冬天”而是“严冬”,一字之差,拥有的却是情感啊。
王婷:从“许多老人挺不住”也可以看出母亲生命的顽强。
师:对比,显示了对生命消失的惋惜与对母亲生命顽强的喜悦。
王荣镭:我选择“很好”。
师:有意思,说说看。
王荣镭:这个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熬过严冬迎来春天的很欣喜的情感。
师:真是字字总关情啊。
王博:我选择“但是”,之前有些老人都挺不住了,他担心自己的母亲,生怕母亲哪一天离去,“但是”来了转折,透出生机,春天快要来了,内心流露出了高兴:母亲终于可以幸免于难了。
师:刚才我们把这个句子炸了一下,炸出了句中的香味,现在我们再用饱满的句子很深沉地来读一下这个句子。(生读:“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师:我们读出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顽强,以及生命能坚持下来的欣喜
金晖:我关注到了“挺不住”,这个词说明那些老人都不在了,但作者不用“死”,因为他内心深处深怕母亲走了,心中有点发慌,写出了他心中十分的……
师:作者不用“死”而用“挺不住”,是否也写出了他对年老生命的一种?
金晖:敬重!和对母亲生命的珍爱。
张亦博:“挺不住”说明每一个生命都在坚强的挣扎着,但最后都“挺不住”,说明了生命的艰难。
师:刚才这个段落,我们品出了生命的艰难,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顽强。其实文中很多地方也写了生命,你能在找一找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