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鄞州区教育有6大改革皇后成长计划2扩展包,会影响今后的升学吗

您当前所在位置:&>&&>&&>&&>&&>&
宁波市教育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二)自考助学班
(二)普通预科班
(四)证书教育
(五)岗位培训
(六)进修及培训
二、中等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人)
毕业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 其中 :民办普通高中
&&&&&&&&&&&&&&&&&&&&&&&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二)初中阶段教育
&&&&&&&&&& 其中 :民办普通初中
&&&&&&&&&&&&&&&&&&&&&&& 民办职业初中
三、民办普通小学
四、民办幼儿园
  200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81所,在校生110.29万人,教职工7万人。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8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6.86%,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108.3%,比上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全市普及高中段教育取得新突破。2003年,全市初升高进入最高峰,共有8.5万人参加中考,比上年增加1.5万人。经过挖潜扩容等多方面努力,共扩班300班,使全市初升高比例达到90.29%,市三区达98%以上,基本上满足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的要求。普高与职高的招生比例基本稳定在1:1。2003年全市高中毕业生31834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报考普通高校25243人,报考高职院校6591人,普通高校实际录取21656人,报名录取率达85.9%,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单考单招高职共录取5425人,报名录取率为82.2%。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比上年提高 4.5个百分点。
  通过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围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了十六大精神学习宣讲活动,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教育创新”征文评比活动;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对300多名党支部委员以上校领导干部、工会主席和部分政治教师分五个专题进行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培训。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按十六精神就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交流了经验,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党建工作的要求。在庆祝建党82周年的系列活动中,表彰了2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2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19名优秀共产党员。高校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干部、教师“进家庭、进寝室(食堂)、进社区”的调研活动。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通过实施“高校建设园区化、县(市)区‘四中心’学校一体化、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带动了危旧校舍的改造和学校周边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市共开工建设各类学校校舍75万余平方米,投入资金达8亿元。全市有65%的乡镇已基本建成了“四中心”学校,乡镇一级的初中和中心小学建设工作也基本完成,高中段学校的布局调整正在积极推进。在市三区,市教育局与市规划局联合编制了新一轮《宁波市三江片基础教育设施规划》,启动了宁波九中、中泰、甬江职高迁建、新建的选址工作。在北仑区试点实施了“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
  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普及。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并进行了示范点建设;启动了全市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申报工作。建成市教科网的硬件平台后,进一步完善了各县(市)区教科网中心建设与管理,中国教科网宁波城市节点正式开通。随着学校硬件的改善,以信息化为抓手,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办学层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通过抗击“非典”工作,学校卫生防疫工作和安全工作得到改善。在“非典”期间,市教育局紧急拨款80万元,为学校配发喷雾器、消毒液、红外线测温仪和紫外线消毒灯等防护用品。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饮用水的卫生工作,市教育局投入200余万元,为直属学校配置了标准的饮用水设施。暑假期间,又投入250万元,对20所直属学校的食堂进行维修改造。11月,召开了全市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会议,市教育局与卫生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宁波市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办法》。市、县(市)区、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校防疫领导组织,形成了覆盖全市教育系统的学校卫生防疫防范工作网络。《宁波市学校安全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已于11月6日获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于日正式施行,使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理有了明确的专项性地方法规。
  东西部对口支援工作。2003年,共选派26名教师赴贵州黔东南州、西南州及新疆和田地区支教,加强对西藏自治区比如县的教育支援工作和与贵州对口学校的帮扶结对,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新疆班招生计划。宁波市教育局被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等7家单位评为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单位。
撰稿& 徐祥贤
  [基础教育]& 2003年,全市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段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比例分别达到55%和60%。有81879名流动人口子女在宁波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公办学校接纳42351名。
  继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大了中考改革力度,改进中考内容和方法,控制考试难度系数,综合测试采用开放式题目,社会实践能力列入中考成绩,并推行特长加分。改变过去单一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从制度机制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教师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特长。
  积极开展县、乡(镇)、学校三级道德教育试点工作,探讨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新型有效的教育方式,会同市司法局、综治委联合召开全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表彰了一批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市中小学已基本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出台了新的《宁波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宁波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开展宣传落实工作。
  2003年,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回顾了近几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状况,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开创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新局面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扩大城区省示范普通高中首批定向招生推荐名额,进一步规范了全市普通高中的学籍管理,强化了对普通高中办学行为的监管。
  继北仑区在2002年秋列入国家级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后,2003年,全市进一步推进新一轮的课改工作。3月17日,在北仑区召开了全市省级实验区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北仑区教育局介绍了课改实验工作进展情况。2003年秋季开始,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慈溪市和市本级的小学、初中的起始年级已进入省级课改实验阶段。
  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宁波市“十五”校长培训管理职能分解实施意见》;在教职工实行聘任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宁波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直属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的试行办法》,完善了对教师的考核使用管理与奖惩制度。同时推出了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旨在通过骨干教师的有序流动,打破骨干教师学校所有制的体系,让更多的学校与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03年有2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
  2003年,进行了宁波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镇海中学的《“场线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等9项成果,鄞州中学的《“启发引导,问题探究”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17项成果,慈溪市实验小学的《小学数学教学“四化”特色及其成效的研究》等25项成果,分别被宁波市政府授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至2003年底,全市中小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小学由2002年的901所,调整到790所;初中由226所调整到223所。小学、初中的校均学生数分别达到573与1005。全市省级示范性学校(幼儿园)继续增加,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达26所,另有12所报省教育厅待批;省级示范小学、初中达65所,另有32所报省教育厅待批;省一级、二级、三级示范高中分别达到10所、13所、12所。
撰稿& 高祖祥& 徐祥贤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200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7万人,职普招生比例保持在52.8:47.2。。2003年全市中职毕业生2.1万多人,城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当年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部分学校就业率达到100%。
  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成立了由教育、财政、劳动等成员单位组成的宁波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8月5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宁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市教育局发出《关于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与衔接的通知》。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落实县(市)、区职教统筹经费、扶持全市紧缺专业等政策措施,为全市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重点职业学校和现代化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有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25所,其中包括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2所(其中2所待公布)。慈溪、余姚、鄞州、宁海、象山、镇海六县(市)、区已建成或基本建成集“职教、成教、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校,北仑区、奉化市正在规划中。截至2003年,全市综合性职业学校建设总投资已达7亿元,占地面积131公顷。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块状特色经济,培育了一批服装、机电、涉外服务等特色专业和专业性特色学校。职业学校共开设20大类80多个专业,覆盖了全市一、二、三产业的全部行业。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17个,市现代化专业13个。在2003年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会议上,宁波市教育局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象山职业高中被评为全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先进单位。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就业与升学并举”的培养模式。召开了全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探索新时期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探索以“军事化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熏陶”的三元整合模式,以专业技能为突破口、专业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特色德育模式等系列化品牌德育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分层教学模式,开展多元教学,适应不同教育需求。开拓中西部教育合作,与陕西省进行中职学校合作办学招生,采用“2+1”形式进行教学(即前2年在当地学习,后1年在宁波学习和实习,并在宁波就业)。
  加强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一方面,倡导职业学校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进企业、进车间的“两进”活动,实现学校与工人、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的“三合一”。另一方面,鼓励学校按产业化运作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经常接触企业生产流程。象山职业高中、宁波外事学校等依托专业创办了多家产业实体,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此外,市教育局于年底启动了以“走进企业,了解需求,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主题的牵手百家企业活动。各职业学校也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0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总人数为132.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1.23%,其中参加长训的人数为22.9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8.86%;全市社区教育培训人数达81.1万人次,创建5790个学习型组织。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了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要求,从2003年起,市和县级在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山区移民。根据这一精神,市教育局会同市农办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职业培训、农民实用科技培训、农民文化学历教育等有关农民培训工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顺利完成199名优秀农民免费进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农科院培训进修工作。二是全面启动对被征地人员培训工作,2003年,全市成人学校培训被征地人员达79351人次,开设了计算机、车工、编织、家政服务等30多门职业培训课程,培训后就业率达64%,为全市农村城市化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充分发挥10个市级“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示范培训基地的作用,抓了200个“燎原计划”项目的实施,惠及农户达60930户,辐射年产值达万元。另外,余姚第二职技校、宁波水产技校、象山职业高中、奉化职技校等职业学校开设涉农专业实行免费教育,全年招生人数达382人。
  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进一步深化。继鄞州区之后,海曙区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市农村社区教育学院增加到12所,全年共增加投入4200万元,建筑面积增加12000平方米。海曙、江东、江北三区社区教育得到普及,资源共享程度提高。2003年底,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所有街道社区教育专干全部到位。江北区区属学校全部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由省政府批准的鄞州区社区学院于3月挂牌成立。慈溪、余姚、象山、镇海等县(市)也加强了社区教育试点工作。12月,江东区还举办了首届社区教育节,使社区教育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影响。
  成人中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出台了《关于成人高中实行教育改革的意见》,文化课程由原有的语文、数学、政治、地理、历史五门课程,调整为法律常识与职业道德、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市民英语、计算机基础、社会科学常识或自然科学常识七门课程,从2003年秋季开始,成人高中新生实行注册录取,学习期限最短为一年半,单科考试成绩六年有效。
  市民学英语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成立了市民英语培训基地,市民(包括外来民工)可免费参加培训。据统计,全年培训总人数达到5000余人次,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10%,中青年人群约占60%。
撰稿& 张建君& 卢伟芝
  [高等教育]& 2003年,宁波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省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甬高校达到14所,其中包括2所本科院校、1所本科独立学院、9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成人高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增长28.8%,其中本科在校生达31212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03年新增硕士点18个,硕士学位点达到27个。全市高校纵横向科研经费超过9000余万元。全国共27所试点高校在甬设了35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已接受教育部院校设置专家组的本科院校设置评估。
  宁波高等教育在规模数量发展的同时,坚持了“以条件定发展,以发展促办学条件改善”的原则,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以实施高校名师工程为龙头,加快高校师资队伍建设。2003年评选了第二批宁波市高校名教师,宁波大学陶祥兴等10人荣获宁波市首批高校名师称号。加快了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步伐,2003年共培养、引进教授48人,副教授277人,博士36人,硕士301人。在甬高校专任教师达到4768人,2003年,全市共拥有院士6人,正教授 304人、副教授1420人、博士169人、硕士1162人,生师比16.9:1。全市高校固定资产总值万元,生均3.58万元;建筑面积229.31万平方米,生均28.4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3277.4万元,生均6605元;图书资料441.4万册,生均56册(不含电子图书)。2003年加大了学科建设投入,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省内领先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全市高校已有教育部示范性专业3个,教改试点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扶植学科9个,市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扶植学科 5个,市级重点专业18个;并对市级第二批17个重点学科、首批18个重点专业进行了年度检查,并制订实施了《宁波市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强化了学科建设全过程管理和评后管理,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2003年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对各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组织专家组对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了评估检查,实行校外学习中心的年检、年审制度,严格了招生广告的审核,以规范远程教育的办学。
  建立高校教学督导制度,规范教学管理。2003年进一步完善了市级教学督导制度,规范高校教学管理,初步构建了宁波市高等教育市级、校级和院系三级质量监管体系,保障了高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成立了高校《基础数学》和《体育》两个公共学科教研大组,对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基础学科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大对高校教学评估的指导,市高校教学督导组分别对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和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教学工作预评估,使这4所学校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教学工作的评估。2003年宁波大学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组织评选了第三届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奖,宁波大学的《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等40项课题获奖。
  探索高教园区资源共享,完善高教园区功能。2003年,高教园区(南区)的公共图书信息中心和体育馆基本建成,从下半年起,在高教园区(南区)五所高校试行了10门特色、精品课程的互选,学分互认,高教园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由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建设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将落户高教园区(南区),该校区规划用地60公顷,在校生规模6000人。高教园区(北区)建设继续推进,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在原宁大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新成立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高等专科学校迁建工程已立项,占地91公顷,计划投资13亿元的工程已进入进行前期准备和方案设计阶段,力争2004年开工建设;高教园区(北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和完善,建成后的高教园区(北区)将成为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科技孵化为载体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为全面建成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城市和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贡献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进一步扩大涉外经贸、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海洋和法律等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同时,高校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科研工作,建立科研配套经费,鼓励高校申报国家、部、省和市级科研立项,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一大批应用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2003年,在甬高校教师在一级学报发表科研论文237篇,其中有70篇被SCI收录,18篇被EI收录,另10个科研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完善大学生助学帮困体系。关心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就学,落实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和结对帮扶等措施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帮困助学的新途径、新方法,组织大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筹集2000余个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2003年在甬高校助学贷款总额为355.4余万元,受益1621人次,确保了每一个勤奋好学的大学生不因贫辍学、因贫失学。宁波市教育局又拨专款70万元,设立了宁波市政府奖学金,用于奖励和帮扶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撰稿& 冯雪蔚审稿& 沈健光
(责任编辑:)鄞州热门小学生源井喷无奈扩班_新浪浙江教育_新浪浙江
鄞州热门小学生源井喷无奈扩班
来源:现代金报日07:31字号:|
  去年,海曙外国语学校生源井喷,导致不得不扩班。今年中小学招生政策尚未明了,但是生源再次井喷的事实又真实地摆在了眼前。
  昨天记者了解到,鄞州中心城区小学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鄞州中心城区一年级本地新生的人数在去年基数上猛增,让几所热门小学和政府部门无从招架。更为严峻的是,业内人士指出,类似情况今后可能还会发生。
  [ 调查 ]
  买学区房不料生源爆满,担心孩子入不了学
  家住轻纺城附近的一对年轻夫妇,为了让两个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去年在城市花园小区买了一套房子,两个孩子就能读对口的堇山小学。
  “这本是件开心的事情,女儿要上一年级了,我们还计划接老人过来负责孩子的接送。但现在据我了解,这个学校似乎生源爆满,到这里买学区房的人实在太多了。现在女儿是否能够挤进,还是未知数。过几年儿子能不能读,就更是未知数了。”孩子的爸爸告诉记者。
  像这样担心的家长还有很多。
  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堇山小学今年计划招生6个班,总共240人。目前户籍登记的适龄儿童却有399个。
  不仅是堇山小学,中河街道的宋诏桥小学、华泰小学、东湖小学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今年,该街道所辖小学计划招收一年级新生1125名,而仅满足户籍和房产“双证”条件的本地生初步统计人数就达1362名。
  “今年服务区学生实在太多了,远远超过了各学校的容纳能力。如果算上只有房产单证的学龄儿童,学位总缺口甚至达到了500多人。”中河街道教辅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扩班带来师资紧张、教室紧缺,运转压力加大
  生源猛增只是突发情况吗?“其实是从去年开始显现的。”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
  占地18亩的东湖小学,原先设计的是18个班级,现有33个班级。为了接纳更多的本地学龄儿童就学,从去年开始,校方把原来的科技教室、象棋教室、书法教室、美术教室全部改成新生教室。由于同样的原因,宋诏桥小学通过拆建、改造增加了33个班级,达到57班,平均每班超过46人。华泰小学把教研活动室和会议室重新装修,作为教学场地。而这个问题在堇山小学更加突出,堇山小学原设计班级36个,但为满足户籍生就学需要,经过两年招生已经达到12个班级,估计今年要达到22-23个。以这样的趋势下去,堇山小学后面的招生会受到影响。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鄞州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段学生数占到全区新增数90%,达到7324人。
  更让中河街道所辖各小学校长担心的是,扩班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师资紧张,教育用房紧缺,学校拥挤不堪,安全隐患凸显,运转压力加大。
  [ 原因 ]
  “金猪宝宝”扎堆生,买学区房“暗择校”
  为什么会出现热门学校生源过于集中的情况呢?这是偶然的吗?
  宁波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客观上讲,一方面跟当年的“生肖宝宝”和“奥运宝宝”有关系,据介绍,今年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好是2007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或2008年出生的“奥运宝宝”。由于当年出生的孩子数量多,扎堆生造成“扎堆升”,所以今年入学压力特别大。另外,前些年城区建设过程中教育配套缩水,许多小区早已竣工入住,而周边却没有义务段学校配套。
  另外,为什么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热门学校?
  相关人士分析认为:鄞州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规模较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都较高。由于零择校政策,不少家长通过买学区房等途径“暗择校”,以求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从而导致生源向家长看中的学校集聚。
  不少教育界人士预测,这样的情况绝非偶然,宁波其他地方今后也可能会出现。
  [ 应对 ]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户籍和房产查验更严格
  对这个状况,鄞州会如何解决?
  “政府已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资源。”鄞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中河街道为例,今年将再投入5000多万用于学校的基础建设,宋诏桥小学、东裕小学的体艺综合楼正在抓紧建设,孙马学校新建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相信未来几年辖区小学生入学紧张情况能有所缓解。
  本月29日,中河街道教辅室将在宋诏桥中学安排学龄儿童秋季入学预报名。届时,学龄儿童户口(须在规定时间期限内迁入)和家庭住宅房均在小学教育服务区的报名者优先考虑录取,只有房产单证的报名者由街道视情况统筹安排。
  街道教辅室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街道对入学儿童的户籍和房产查验鉴定将更加严格。
  记者还了解到,如果实在容纳不下,将计划到就近学校借场地,但是具体事宜并没有敲定。鄞州将就中心城区就学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商讨解决方案,妥善解决资源紧张问题。
  [ 声音 ]
  教师资源均衡化,引入民资进入教育领域
  难题如何破解?
  宁波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徐晓虹说:“就目前看,这是政府出台零择校政策后出现的负面效果,让‘明择校’变成了‘暗择校’。家长怀着改变子女命运的热忱,选择购买学区房。这是个综合性难题,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认真面对。”
  她分析说:“家长择校的动机,除了关注校舍环境、教学设备外,其实更在于对优秀老师的强烈需求。现在政府在探索‘教师流动制’,以实现教育均衡。如果能做到教师编制、教师待遇一致化,实现教师的经常性、合理、有序流动,同时真正取消‘重点学校’,做到区域内每个同类学校教育经费保障、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均衡化,才能实现真正教师资源的均衡。也可以考虑大力扶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形成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并存的教育格局。不仅向社会提供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私立教育资源。”
  宏观上引导
  微观上克服
  鄞州中心城区小学生源井喷,好多小学叫苦容纳不下,这个状况反映了很多现实,但我并不特别担忧。
  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自己觉得好的地方去,生源井喷,说明鄞州的义务教育质量搞得很好,名声在外,比如只有鄞州的普高是免费的。人流流向哪里,证明了这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很好,人们对这里的未来很有信心。
  再则,鄞州这些年吸纳了数万外来务工者子女就学,为宁波各区之最,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地生源学生就学。但所有外来务工者家庭是很感激鄞州教育部门的,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心就踏实了,大家也就乐意为鄞州的发展出把力。
  我很开心看到孩子扎堆上学的状况,希望孕育其中,未来前景光明。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像海绵一样吸纳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有学上。这看似是个难题,但我以为,这个问题必能解决。
  正如目前在做的,学校扩班,增加教室。但这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科技教室、书法教室、美术教室等也很重要,一旦尽量改成新生课堂,会影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而且学生人数太多,也带来管理隐患。我觉得,鄞州甚至可以考虑新建几所中小学,全面扩容。因为,几年后,“单独二胎”们也要读书了,要有长远眼光。
  其次,可以考虑在较大的区域内调剂生源,比如跨街道、甚至跨区;可调剂的不仅仅是学生,优秀教师也可以跨区域调剂,教师资源努力均衡化,一定程度上学生资源也会趋向均衡化。再则,一些地方存在“一房多户”问题,也推动了生源扎堆问题,这也应在户籍管理上加以引导。
  改革的年代,总有新问题出现,眼前的问题看似棘手,但教育管理部门不可一叶障目,宏观上引导,微观上克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鄞州一定会继续走在前列。
教育热点资讯排行
总编:毛亚明
邮箱:yaming@.cn
策划:蒋琢
邮箱:jiangzhuo@.c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力扩充计划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