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解答材料二中所提出的&quot 如何转成引号;为什么改&quot 如何转成引号;,&quot 如何转成引号;往哪儿改&quot 如何转成引号;,&quot 如何转成引号;为

(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4分)(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4分)(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
(1)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2分)分析: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2分)(2)示意图:(2分)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1分)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以得出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结合商鞅变法的意义可以得出: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依据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即可以得出,第二问需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加以回答,即促进了民族融合(3)依据所学知识隋统一的条件为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一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两次改革共同的地方即为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试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中国具有悠久的法制历史。自秦朝以来,中国历朝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自成体系的法律体系。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二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洪武三十年颁布的《大明律》是中华法系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有关经济、行政、军事和司法制度方面的立法,较之前代更为发达;……在量刑上,明律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将所谓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定为常赦不原的“十恶”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不同特点。从秦到汉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律》与秦律相比有哪些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社会法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中吕]卖花声·怀古①
美人自刎乌江岸②,战火曾烧赤壁山③,将军空老玉门关④。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文章中就是引号,没有显示“”,而显示的quot
quot.是一个缩略形式,有两种1,quotation 2,quoted
1,quotation:名词...
通“湄”。水边,河岸 [bank of waters]
明月珠子,玓瓅江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这个表示 ""
那是因为你在发贴的时候引号没有用全角,所造成的
回答完毕!
表示问你“想杀人”的意思,就是说标点符号都没有个,读时没有停顿,一口气上不来就要死人呀。
大家还关注当前位置:
>>>(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
(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4分)(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4分)(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分)
题型:改错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2分)分析: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2分)(2)示意图:(2分)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1分)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1分)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以得出商鞅变法的两项措施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结合商鞅变法的意义可以得出: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依据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即可以得出,第二问需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加以回答,即促进了民族融合(3)依据所学知识隋统一的条件为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一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两次改革共同的地方即为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主要考查你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郑国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郑国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与过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的变化:生产工具不断改进;过去: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统一度量衡,在秦国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个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于商鞅被害。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的发展和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经推行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
维护旧的奴隶制
用封建代替奴隶制
旧奴隶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南门徙木立信:徙木为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商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郑国渠: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位置示意图(汉代时期):郑国渠的修建背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发现相似题
与“(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8190869028198129178376179642187649【考点】;;;;.本题考查共产主义政策和苏俄实施新济政策的.本题考学生综合分析括力.故答案:俄国十月革命.沉重打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了国会主义动的展,鼓舞殖民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题主要查生的以致用能力,言之有理.对材料一二的分析十命建立了世历史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产主义策在一定时发挥着重大作用,到不适应产力展时,又实新经政策可以看出,社会发展要符合国情,要顺历史发的潮.战时共产主义策苏俄实新济政策.社发要符合国情,顺历史发展的流.(言有理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策主要考查学分析归纳和综合运历史实的力.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沉默是金老师 难度:0.60真题:1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17414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论证
您现在的位置:&&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论证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江苏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历史高考模拟卷训练1历史高考模拟卷训练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A.按时段分类交易 B.已经出现了夜市 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
D.市场初显专业化 2.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 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 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3.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庸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4.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②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③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 ④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 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 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 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剑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6.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指出:“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起组织新政府的任务: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的,经慎重考虑之后,早就制订出来了。??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这表明孙中山 A.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B.认为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C.指出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7.1930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发布皓电,称“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起见,“国 历新年应改为休业五天,即十二月三十一日起至一月四日止”。据此,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新年放假五日。材料表明 A.当时国人都以农历安排生活B.政府以放假的形式推广国历 C.政府开始确定元旦为国定假日 D.元旦逐渐成为国人的传统节日 8.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为如此。下列标语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B
CD 9.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 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 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 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10.右图是上海工商业界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新 中国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是为了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完善工业体系 B.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C.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建立 D.调整生产关系巩固私营企业地位 11.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都 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 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 方式。”与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互不干涉内政 12.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 学题词“三个面向”(见右图)。“三个面向”的 实质是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13.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 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从中可以看出雅典公民 A.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B.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 C.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D.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 14.儿位历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个有关近代英国的话题,以下是他们谈话内容的片段: 甲: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和奴隶贸易,从海外获取了远超他国的财富 乙:在英国避难的加尔文教徒敢于创新,他们中涌现出许多企业家和发明家 丙: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丁:被剥夺了土地的劳动者沦为乞丐和流浪者,他们为了糊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
请问他们讨论的话题是 A.英国殖民帝国地位确立的原因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D.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15.一般米说,美国政府是权力执行机关,不是监督机关,它主要受国会和最高法院权力的 监督。但美国资产阶级认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政府在接受监督的同时,还应有自卫能力。这在1787年宪法中表现为 ①总统拥有“立法否决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A.①② B.③④
D.②④ 16.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兴起了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一大批作家从民族历史中寻找题材, 发扬民族精神,反对封建制度,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解放个性,赞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对这一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D.德意志的统一 17.马克思在1861年向朋友介绍某本书时这样写道:“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 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对“这本书”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B.使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C.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D.该书的作者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 18.右图揭示了美国年间 A.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 B.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C.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D.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 19.“(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 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 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 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 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 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
B.现实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20.《新全球史》写道:“1996年10月,关联社公布一条题为‘伊朗对芭比娃娃的反击’的 消息。这条消息说伊朗生产出萨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 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见右图)??”。伊朗 此举的本质意图是 A.抵抗美国文化产品对伊朗市场的经济侵略 B.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并打入国际市场C.发展民族经济,抵消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D.保护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的伊斯兰价值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21.(13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两方自然科学和人 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 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这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 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樊树志讲明史: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
“1862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 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一,指出两位作者审视“西学东渐”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一、一,概括指出当时“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积极影响。(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22.(13分)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 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白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 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 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 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3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十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发展历程。(2分)
23.(14分)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 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 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材料二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欧洲和日本。到20 世纪50年代,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美)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成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 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篇二:201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历史试题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 历史试题2014.3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A.按时段分类交易 B.已经出现了夜市 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
D.市场初显专业化 2.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 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 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3.唐太宗曾对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护己之短,遂成冤隙。或苟避私冤,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对庸太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之间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与门下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与门下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第1页(共13页) D.中书、门下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4.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②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③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 ④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剑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6.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指出:“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起组织新政府的任务: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的计划,经慎重考虑之后,早就制订出来了。??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这表明孙中山 A.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B.认为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C.指出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7.1930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发布皓电,称“为提倡国历,转移人民习尚”起见,“国历新年应改为休业五天,即十二月三十一日起至一月四日止”。据此,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新年放假五日。材料表明 A.当时国人都以农历安排生活B.政府以放假的形式推广国历 C.政府开始确定元旦为国定假日 D.元旦逐渐成为国人的传统节日 8.标语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为如此。下列标语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第2页(共13页)AB
CD 9.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 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 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 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 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10.右图是上海工商业界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 新中国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是为了 A.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完善工业体系 B.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C.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建立 D.调整生产关系巩固私营企业地位 11.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D.互不干涉内政 12.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右图)。“三个面 向”的实质是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13.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 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作一点显著的事业”。从中可以看出雅典公民 第3页(共13页) A.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B.绝对服从于城邦的需要 C.有着强烈的政治需求D.在城邦中失去了自我 14.儿位历史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个有关近代英国的话题,以下是他们谈话内容的片段: 甲:英国通过对殖民地的无情掠夺和奴隶贸易,从海外获取了远超他国的财富 乙:在英国避难的加尔文教徒敢于创新,他们中涌现出许多企业家和发明家 丙:英国逐步确立了以议会制和内阁制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丁:被剥夺了土地的劳动者沦为乞丐和流浪者,他们为了糊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
请问他们讨论的话题是 A.英国殖民帝国地位确立的原因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
D.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15.一般米说,美国政府是权力执行机关,不是监督机关,它主要受国会和最高法院权力的 监督。但美国资产阶级认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政府在接受监督的同时,还应有自卫能力。这在1787年宪法中表现为 ①总统拥有“立法否决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对宪法负责 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A.①② B.③④
D.②④ 16.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兴起了全国性的文学运动,一大批作家从民族历史中寻找题材, 发扬民族精神,反对封建制度,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解放个性,赞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对这一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D.德意志的统一 17.马克思在1861年向朋友介绍某本书时这样写道:“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 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对“这本书”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B.使马克思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之上 C.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D.该书的作者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存在着不足 18.右图揭示了美国年间 第4页(共13页) A.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 B.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C.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D.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 19.“(他们)想纯粹依照视觉描 写物体。例如画苹果不为是 它是圆的、呈红色等概念性的知识所囿限,而只是按照眼睛所看到的情景来描写。因而所描写的大自然,任何时候全是属于画家本人所感觉的。”材料中的画家们属于 A.浪漫主义流派
B.现实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20.《新全球史》写道:“1996年10月,关联社公布一条题为‘伊朗对芭比娃娃的反击’的 消息。这条消息说伊朗生产出萨拉娃娃,旨在击败德黑兰商店橱窗里的美国芭比娃娃(见右图)??”。伊朗此举的本质意图是 A.抵抗美国文化产品对伊朗市场的经济侵略 B.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并打入国际市场 C.发展民族经济,抵消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D.保护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的伊斯兰价值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 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两方自然科学和人 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 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这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 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第5页(共13页)篇三:2015年哈三中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年哈三中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4、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25、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工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需专制集权理论 26、北宋汴京“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表明 A、专业交易地点开始出现 B、汴京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 C、城市商品贸易规模巨大 D、官商分利推动了商业繁荣 27、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地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28、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B、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A、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关 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 D、国际关系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变化 30、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三个世界”。他指出,“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 B、从国家现实需要出发来处理国际关系 C、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D、开始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 31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部容许当事人自立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这体现了诉讼中的 A、 公力救济原则 B、不告不理原则 C、形式主义原则
D、公开审判原则 32、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在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国王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没有(来自: 写 论文网: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论证)实现的是 A、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 B、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C、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 D、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33、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他们已有更进步的业务手段,如复式薄记、汇票、商业和保险。“这一时期”是指 A、中世纪的早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D、十九世纪晚期 34、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联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联政权的骚动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 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35、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制定了一套经济政策: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定,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些政策 A、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复苏发展 B、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具有合理性 C、使凯恩斯主义退出经济主流地位 D、凸显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0、(25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件、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干罗经、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末清初,西学传播范围,主要限于士大夫中间,如徐光启、李之藻、扬廷筠、王征等,他们与传教士合译了许多西方著作。1775年,耶稣会被解散,西学传播第一阶段结束。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东来,是第一个新教来华传教士。....揭开了第二阶段西学东渐序幕。鸦片战争结束后,传教士的活动从南洋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1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了解、吸纳西学,有的以独立身份参加译书工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渗透从沿海向内地更大范围扩展。从1860年到1900年,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主动吸纳西学,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到1911年清朝覆亡,是西学东渐的结束期也是高潮期。这一时期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方式上从以前直接翻译引进,变为由日文转译,转口输入西学为主要途径。 ---摘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刚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相比,有哪些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3分)
41题(12分) 材料 北美史学家时常抱怨,中国也有“教科书问题”,总是腰斩他们的“革命史”,把一部完整的美国革命史按照自己的口味裁剪成一段“亚非拉人民腰解放”的早期历史,视野所及,似只有从1775年到1782年的独立战争,却将更为重要的1782年至1787年的制宪历史弃之不顾。另有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要理解这场革命,仅仅延伸至1787年也还不够,这场革命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独立战争,第二段落为制宪活动,第三段落是从费城制宪到1800年杰斐逊大选获胜,政党轮替执政,人类第一次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接。美国革命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段落,那就不是革命,而是一场战争,甚至仅仅是一场内战;同一民族内部母邦与移民之间发生的分裂性内战,并不是外来异族统治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民族战争”,这场“内战”后来之所以发展为“革命”,是在“内战”结束之后的第二、第三段落,从1787年至1800才从容开展。 -------------朱学勤《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中译本序)》 指出材料中中美两国史学家关于“美国革命史”的不同叙事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两种叙事模式。(评价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合理,论述充分)
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明初卫所军士的来源,大抵可分为“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类。明代军士地位十分低下, 因为“谪发”作为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有相当数量。.........因此“人耻为军”成为当时人的普遍认识。明朝中期以后,军职冒滥,占役严重,军士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卫所军士逃匿日多。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军籍属于都护府,民籍属于户部。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实行募兵法。募兵无特殊户籍,虽领饷银,但不世袭,也无固定驻地。正统二年(1437),使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日粮四斗。这样的民壮属地方军,系招募而来。最初,募兵只在军事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多充实沿边军事力量。嘉靖以后,明朝便以募兵为主力,卫所军只留虚名,置而不用。??万历末年,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因辽东用兵,明政府因此募兵更多,国库日绌。募来的兵未经严格训练,战斗力较差,又不能按时发饷,结果也是和卫军一样,逃亡相继。天启时,各地所募兵逃亡的日益增多。募兵制的弊端到明末已暴露无遗。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卫所制相比,募兵制在军士管理方面发生哪些变化?(8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募兵制。(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日至日,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阿卡迪亚”会议,双方再次确定“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并一致同意继续重视苏德战场。为了共同谋划和指挥两国的军事行动,统一供应军事物资,会后决定成立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及军火分配部。会议拟定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首先与日由罗斯福、丘吉尔、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李伟诺夫和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分别代表各自的国家在白宫签署了这一文件。次日,宣言被放到国务院里,再由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的大使依次签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卡迪亚”会议召开的背景(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卡迪亚”会议的意义(9分)
答案 DACDB
CA 40.(25分) (1)(12分)传播者主要是新教传教士;传播方式有译书、报刊、学校、留学等多种方式(多样性); 传播内容包含近代西方整个知识体系(系统性);受传对象达到社会各阶层(广泛性);影响区域由通商口岸-沿海-内地(渐进性、广泛性);影响程度具有全方位、全局性、根本性(整体性);由被动传入到主动学习。 (2)(13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了政治变革和民主化进程;推动了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41.(12分) 中国史家认为美国的革命史就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美国史家认为美国革命史既是对旧制度的推翻和否定,也包括新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美国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独立国家的建立,更突出的表现在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史的叙事模式,是在革命史观的指导下,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研究历史(强调改朝换代的意义)。认为1783年,美国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开始独立发展道路,是美国革命的突出成果。 美国史的叙事模式,运用现代化史观,强调推翻旧制度后,美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发展。美国革命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推动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破旧立新)。1787年,在邦联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情况下,《1787年宪法》出台,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符合美国发展的需要。1800年,政党政治确立,两党轮流执政,两党制的确立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和平的局面下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发展。 美国式叙事模式更强调长时段、完整关注美国革命的作用和影响。 45.(15分)(1)(8分)军士不世袭;没有军籍;受地方行政管理;流动性大。 (2)(7分)原因:明代军士地位低下;卫所军士逃跑多,士兵缺乏;卫所制下对军士限制严苛。所以募兵制取代卫所制。 评价:募兵制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一定程度缓和社会矛盾。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士兵逃亡问题。 47.(15分)(1)(6分)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加深了同英美等国的矛盾;为了商讨对策,拟定作战计划,加强合作。 (2)(9分) 会议确认并完善了“先欧后亚”战略方针,为美国和英国的全面合作奠定了基础; 《联合国家宣言》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战后联合国的创建打下了初步基础。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2016/huibaocailiao_.html
好文大家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uot 如何转成引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