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学校的物理老师,初三了,物理学帅的一塌糊涂涂,还有机会学好吗?

热爱物理,从初三开始能有怎样的规划?
本人初三,妹子。预计今年高中能通过自主招生进入省重点的理科实验班。小学上科学课是就会开始喜欢物理。但也有人劝诫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学习物理什么的(当然,我也没太理)想问问,从现在开始能做一些什么有意义的或是平常生活中不太做的事来提升自己,以免以后后悔?
能发现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是好事,很多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但是话说回来,题主其实也根本不了解究竟什么是物理和物理研究。如果题主说的规划是以后想从事物理科研的话,我的建议是题主先踏踏实实地学好高中的课程。我以为题主的首要任务是本科进入(国内外)一个优秀的物理系进一步进行深造,因为在二流物理系沦为民科或者半途而废的概率会比较大。这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一点。如果题主学有余力可以尝试物理竞赛。高中物理竞赛和本科低年级的普通物理契合度还是很大的,这有利于题主进一步了解物理学,培养题主的兴趣。但是也不要把竞赛看得太重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我身边有很多物理竞赛金牌但是最终对物理失去兴趣的同学。物理不等于物理竞赛中的题海、技巧,物理研究也不需要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完成规定的题目,而且也不要指望在竞赛中学到什么真正的物理。至于科普读物、高等数学什么的,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有关科普读物,我很喜欢Maxwell的一段话:在通俗读物中,任何科学知识都可以出现,但总是以一种十分粗略而含混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然,这是基于这样的希望:将科学概念用大量的通俗语言稀释后,那些无法接受复杂概念的读者也会被科学词汇的填饱而心满意足。这样,通过粗糙的阅读,学生可以不费思索地占有许多科学术语。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只有当他(她)不得不放弃学习一门本来可以很好地学下去的学科时才会显示出来。专业著述给人造成的伤害要小得多,因为人们只在必要时才会认真阅读它。在那里,从基本方程的建立到书的结尾,每一页都布满了带有上标和下标的符号,没有一段易懂的文字可以让读者喘口气的。与其浪费时间读营养不良的科普,不如读一点严肃的物理教科书。有关高等数学,了解一些微积分的基本知识对于高中就够了。在大学题主自然会学到应该掌握的数学。总而言之,微积分、大学物理都还是很简单的。答主高中学化学竞赛,在高三以前都以北大CCME为自己的目标。后来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物理便果断转投物理系了。答主高中没学过物理竞赛,但现在在物理系比绝大部分物理竞赛保送的同学学得都好。物理不是一个需要提前花很多功夫学习学科。如果题主高中的基础足够扎实,对物理充满热情,以后的学习、工作自然会如鱼得水。最后送题主一幅漫画。有关教科书的推荐:答主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学过大学物理,所以也并不清楚有什么特别适合高中生的物理教科书。就我所知赵凯华的“新概念物理学”系列可能还不错,尤其是《电磁学》完全是面向高中生的一本书。有关Feynman的讲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Feynman讲义不成体系,如果没有学过一遍普物就去读讲义并不合适。里面有些内容写得甚至不甚准确,对初学者有害。但是如果有系统学习普物的基础,Feynman的讲义是很好的补充。里面有一些很精妙的想法,而这些绝大部分是初学者所不能理解和体会的。微积分答主高二用的是同济的高数自学的,网上找了一份习题指导把课后习题都做了一遍。应该说同济的这两本书讲解清楚,不追求严格性,难度非常适合高中生。有关书籍的推荐,还可以参考这个问题:下面李巨格同学的回答说的我觉得尤其好。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数学系老师曾经是IMO金牌。他有段时间和我聊天的时候总是和我说:“我怀疑你不应该相信任何书、任何人说的话,包括我。”当时的聊天背景似乎是在问怎么才能做好数学,不过我觉得这对物理也是适用的。应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且养成习惯。这不是说要偏激主观、刚愎自用,而是要防止成为一个没有独立思想、随波逐流的人。如果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轻信他人,那几乎是没有办法做出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来的。
最应该做的是保护好你这份爱好的火种!
女生?喜欢物理?
你一定会被大多数人泼冷水的。
送你下面几句话
根据统计学规律,大多数人认同的看法一般是不会错得很离谱的。
所以你应该要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
而根据人口素质呈正态分布的事实和统计学规律,大多数人认同的正确看法,同时也将是个平庸的看法。
所以你也不必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过于惶恐。
要知道,能发现自己的爱好是极其宝贵的幸运。
学会和内心的自己对话,学会独立自由地思考,学会保护你的爱好。
,对于物理。
还可以送你几句话。
爱好这个东西,一定要有简单易懂并且无关功利的理由,这样才能坚持得长久。
把物理和功利心挂得太紧之后,它的很多乐趣就会离你而去了。
我记得我在初中那时候,曾花了不少时间搞鼓出一种可以控制特定飞行姿态的纸飞机。并且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力学知识去成功解释了它。
这种当时不足为他人道的东西,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快乐。
选了物理的话,基本上你前面的道路将越来越困难。不过相应的,你前面的风景也将越来越漂亮。
大可完全把自己交于你的内心,试试自己可以走到哪一步吧。
做你想做的事,按照你喜欢的方法。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学什么东西,怎么学,都还不是一个多么紧急的问题。从大方向来说,去一个好学校,尽量争取好的教育机会都是重要的。但要想做一个物理学工作者,或者更进一步成为一个以思考为生的学者,别人怎么说都不重要,你得学会自己作出判断。Grothendieck说过这么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有机会在向我召唤的数学世界里认识很多人,既有我的‘长辈’,也有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他
们都远比我聪明,远比我有‘天赋’。我羡慕他们的才能,运用新思想就像玩把戏,仿佛从摇篮里就开始熟悉它们了——而我自己却感觉笨拙甚至痴呆,痛苦的徜徉
在崎岖的路上,就像一头笨牛面对一座望不到头的大山——那尽是我决心要学的东西,也是我觉得无法理解本质的东西,无法追随到底的东西。其实,我本人几乎没
有什么特质能算聪明学生,既不能赢得竞赛的名声,也不能轻松消化多数可怕的学问。实际上,多数我判断比我聪明的人,都成了著名的数学家。不过,从
30年或35年后的观点看,我可以说他们在我们今天的数学留下的印记还不太深刻。他们都做过很多事情,通常还是很美妙的,不过那些都在他们之前就已经开始
了,而他们也没想破坏它们。他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了那些看不见的牢固的小圈子,将特定环境的世界划定在一个给定的区域。想要打破这些界限,他们必须重新发现
自身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和我一样的)能力:忍受孤独。你的年龄,正是从懵懂茫然走向分化和个性的时间,你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东西容易学,习惯可以改,与人相处的技巧可以磨练,难的是坚持自己的本愿和品味,保持孤光自照的勇气。而这困难的,才是作为学者真正的骄傲。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物理的过来人,作为一个在物理专业全国TOP3完成本科的过来人深感自己有责任回答这个问题。物理的核心任务是理解物理现象,创造物理理论。1.尝试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在未知面前,我们的知识永远都不够,这是我们会不停地面对的问题。我是那种从小就喜欢物理的人。初二正式学物理前我就开始看各种物理科普书,那是非常爽的一个时期。那么多未知又有趣的知识可以去探索。你可以不知道怎么做洛纶兹变换,但是你依旧能理解洛伦兹变换和伽利略变换的区别所带来的震撼。就算是最伟大的那一群物理学家在他们小时候都没有足够的知识理解那么多问题,但是他们从不会因此惰于思考。人类在知道万有引力之前必须知道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我们不需要做受力分析就能定性地预测物理结果。我们是在对这个世界有着直观和基本的理解后才能发明种种理论,抽象种种模型的。费曼说过,在计算之前就应该凭借物理图像定性地预计结果,这样才算是理解。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人类原有的知识总是不足的,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物理实质、怎么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原有的物理图像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举个例子,玻尔选择用经典物理中的液滴模型来描述原子核的状态,他将原子核视为一个由核子构成的液滴,再用经典理论加一定修正后去描述这个微观系统。他会这么做,是因为他大学时代里做过专门的液滴研究。他原本就具备对液滴的深刻了解,在他真正着手原子核液滴模型之前他对原子核性质和液滴性质有已经有定性的认识了。即使不用计算他也能知道这个液滴模型会很管用,而且原子序数越大与实验结果相符的越好。这就是理解一个问题的含义。2.保持独特的创造力。爱因斯坦在一本书里说过,科学是人类智力创造的活动。每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都是很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面对quantum theory这样一个全新的理论,玻尔和爱因斯坦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他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实验结果,他们面对是同样的新理论,玻尔创造了伟大的哥本哈根诠释来理解整个量子理论,而爱因斯坦的物理图像里永远也容不下掷骰子的上帝。爱因斯坦至少是物理学界TOP2的巨匠,他不能给出量子理论的诠释不是因为爱因斯坦没有足够的创造力,而是因为玻尔和爱因斯坦都有着独特的创造力,他们才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虽然爱因斯坦不能给出哥本哈根诠释但是他可以先后完成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就是玻尔没有办到的事了。可以说,要是物理学中没有一次次这样伟大的针锋相对(地心说对日心说、光的波动学说对粒子学说、哥本哈根诠释对非哥本哈根诠释等等),没有各位大家贡献出各自独特的创造力,物理学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3.学会鉴赏/鉴别物理。鉴赏/鉴别物理可以让一个物理学家从普通走向一流,从一流走向伟大。经常有人把这个称谓”物理直觉“,直觉背后其实是洞察力。 不要受权威和流行言论干扰,立足于物理最基本的层面,分辨出哪些是基本的物理事实哪些是别人的物理分析,自己去获得对物理现象最朴素的理解。Quantum Mechanics预测的所有的结果都和实验相符,这个可以算事实(truth);现在几乎所有物理教材在讲授量子力学时都是默认使用哥本哈根诠释,这个诠释会帮助我们理解quantum mechanics/theory,但是它并不能给出新的预测,这个就只是别人的分析了。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辩的就不是物理实现,而是物理诠释。得布罗意可以把量子力学从波动方程的形式变成经典力学加一个“量子势”干扰,这样他就不需要什么哥本哈根诠释了,这个世界又变成有经典力学描述的世界了(仅仅多了一个势能项目)。得布罗意的这套东西叫得布罗意分线性量子力学(相对应,薛定谔方程是一个波动方程,线性的)。假如使用波姆诠释的话,我们甚至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得到测不准关系,不确定性不再是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啦,电子又可以有轨道啦,从此上帝也真的不用掷骰子啦,也能满足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啦!简单来说就是,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不可违背的事实,哪些是可以拆掉重建的理论。再来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谈论的轨迹这个东西,人走的轨迹,地球绕太阳转的轨迹。那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轨迹吗?更进一步说,我可以问某个电子的轨迹是什么?在哥本哈根诠释的世界里电子没有轨迹,人也没有轨迹,地球也没有轨迹。经过一次测量,我就可以知道某时刻该电子的位置,但我永远不知道它是从那条路从上一个位置到这一个位置的!它可以在离开上一个位置后又绕了银河系一圈才到下一个位置!所以说,轨迹是人类物理模型/物理分析的产物,位置才是最基本的物理事实。轨迹只是人类智力创造的产物,我们不需要它来描述这个世界时,轨迹就不存在!说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什么叫鉴别物理,你也能明白鉴别是多么重要的一项能力。如果还是觉得不够,那就顺着再说一点。上面提到了”测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测量?应该怎鉴别测量在不同理论中的意义?在经典力学里,没人有闲工夫管什么测量,测量不测量系统都一样,代入方程就知道了。在一些得布罗意非线性量子力学里,测量一样没用。但是在最主流的哥本哈根诠释里,测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算符。坑爹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不知道一个测量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于是我们也不知道波函数从那一刻起开始摆脱受到测量算符的作用开始坍缩,我们只知道它最后会坍缩到某个本征态上。这就是我本科时期导师的研究领域。作为国内量子理论物理学家TOP5的大牛,他研究的东西真是high爆了。回到正题。建议题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把以上三点放在心上。看什么书、学什么课反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高中物理和大一的物理课都可以算是基础物理,用什么教材看什么书自然会有老师教你的。很赞同上面一些答案的:1.考到一个TOP级物理系,剩下东西你可以在那里学到2.高中时学一学物理竞赛,否则高考物理简单到会让你缺少锻炼的3.自由自在地学习吧,好好享受物理!请一直保持下去!要是有必要的话,以后再写一写国内外物理专业学生的出路。今晚就到这儿了。希望有帮助。
谢邀。感慨万千。首先反对一切性别歧视,题主在问问题的时候就不应该透露妹子的身份……具体的细节比如读什么书,该怎么学我不想多言,因为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题主还年轻,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几个关口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总的来讲有三个关键节点:1.是否参加物理竞赛?进入好大学是学好物理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国内和国外的中学环境不同,在国外你完全没有必要把竞赛和课业对立起来,因为在美本的申请过程中永远不是一项因素决定申请成功与否,如果高中gpa,SAT,EC,Essay几大因素里若是有三项特别突出,另一项只要说得过去申请结果绝对差不了。参加竞赛的话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gpa了,不过凭打竞赛的智商应付课内那点东西结果也绰绰有余了。每个申请者在申请前都会权衡自己的优劣势,然后尽量将优势最大化,这也是申请官希望看到的。但若在国内并且决定高考,那要想明白,如果你不是轻轻松松IPHO金牌或者全国一等的料,那就一定在高一的时候要做出觉悟:竞赛高考二选一。(如果你只是想把竞赛当作一个体验拓展视野,那大可不必在上面投入过多精力)如果你想把它当作通向北清的敲门砖,那就一定要下狠功夫,拿到国一报送。因为高考和竞赛国一是理科生通向北清唯二的两条路,每一条路都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一句话,现在拿竞赛做就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拿自己举例,我高中在人大附理科实验班,物理至少能在班里保持头几名。当时和家里商量是否要打竞赛,我妈表示反对,担心我花太多时间用在刷题上,耽误课业。那时候高考比竞赛相比,出成果的风险要小得多,遂放弃。到现在我依然对这个决定表示遗憾,并不是说去打竞赛就一定能出什么成绩,只是失去了一次提前体验更大的物理世界的机会。当然也有同学对物理“也比较”感兴趣,但竞赛上只是浅尝辄止,最后倒也不会影响高考,可惜大学选择了几乎不相关的专业。幸运的是我始终还是对物理抱有虔诚的热情,大学也在学自己最喜欢的学科,尽管没有接受最正统的竞赛培训。竞赛就是一场赌注,赢了并且依然兴趣盎然,那么更广阔的舞台在等着你;赢了但失去动力,权当一场体验,大学继续寻找方向;输了,reset。2.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就本科而言,进入国内顶级物理系,你将体会到世界级的peer presure;进入国外顶级物理系,你将得到顶级教授授课,以及无与伦比的实验条件。怎么选?看自己了。但无论是否出国,一定要学好英语。3.是否读phd,是否留在科研界?关于这点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只是大一新生,对phd和科研的了解仅限于数据和文章没有亲身体会。节选几段《立足本土规划科研生涯》作为参考1.做研究生、博士后的目的作选择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没有一个选择是百分之百最好的选择。每个人性格不同,有人喜欢冒险,有人喜欢稳扎稳打,性格特征对选择是有影响的。首先,如果选择的不是科研道路,那么在这里做研究生、做博士后这么多年,是否就是浪费了青春呢? 我认为,离开科研的选择,不代表已浪费了过去几年的时间。做研究生、做博士后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拿个学位、出几篇论文,而是接受一种怎样解决问题的训练。科研题目就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要训练怎样有逻辑地、一步一步地在现有条件或者在创造出来的条件下把问题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力。在企业界、在各种与科研无关的行业中,都需要这种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出几篇论文更重要。提高这种能力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目的。现在研究生、博士后很多,社会的进步需要这么多高级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科研背景的人才。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是这样实现的。我们国家现在有大量的研究生,这不会产生就业问题,而是培养了大批有科研训练的人才。这些人才大部分不会留下做科研,而是分散到其他各行各业。因此,研究生、博士后离开科研并不代表浪费了过去的科研时光。除了解决问题的训练外,做研究生、博士后还接受了另一项能力的训练,那就是与人合作的能力。社会上几乎任何一种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好的。即使是成立一个小企业,也要招募一批人,领导大家做出一番事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这种能力,是研究生、博士后阶段另一种重要训练。将来过了几十年回头看看,会发现现在学到的真正有用的本事,就是解决问题和与人合作两项能力。2.是不是适合做科研现在,再来谈谈如何决定是不是继续做科研?怎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在科学界,有两种工作人员。真正有创新性的、对科研推进有关键贡献的人是很少的,也许不到10%。评判自己的工作,如果与同一领域的同行(同学、同事)比较是前10%的,表示将来可以做出独立创新性的工作,应该继续做科研。但是不是科学界就只需要这10%?不是!其他90%的人不是最顶尖的有开创性的科研人员,但一般性、支撑性的科研同样重要,没有他们,创新性的工作就做不成。这些工作也需要有相当资质的人来完成。我认为,如果与同领域的同行比较,自己的工作是前30%的,那么虽未必有开拓性,但也可以对一般性、支撑性的科研有所贡献。换句话说,在座的同学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比较适合继续做科研工作。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属于这三分之一?要做好科研需要一些条件。这些要求不是很高,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第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基本的逻辑思维大多数人都有,但部分人这方面能力比较差。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很快把事情的因果关系看清楚,能整合多种信息,把各种概念进行较有逻辑性的组织,并据此作出推理。我相信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在座的同学应该都有,只是程度上会有差别。第二,要有耐心和毅力,能承受或享受做科研的过程。做研究经常是处于挫折之中的,在没有解决问题之前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能否耐心对待挫折,甚至喜欢这种过程?事实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并不总是一直在情绪的谷底。今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明天、后天再解决一个小问题,这些小的收获,能否使自己高兴并坚持做下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在做研究生、做博士后时不能学会承受或享受做科研的过程,就不适合继续做科研。因为,将来在自己的独立实验室,科研过程中的挫折会加倍地落在身上。第三,愿意与他人愉快有效地合作。有些人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或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这些人或许可以成为很有成就的画家或作家,但现在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闭门造车,他一定要与同行交流,与研究生打交道,与博士后打交道。要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否则就不适合科研这行。这里我想强调两点。第一,这三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学来的。做研究生或博士后的目的就是在学习、获取这些能力。如果在此期间仍不能学到或者没有真正的兴趣去学习,那么最好放弃科研生涯。其次,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坚持追求目标的毅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是成功的关键,这对科学研究尤其重要,因为科研工作时程较长,收获来得较慢。选择科研工作或教育工作如果觉得自己可以继续留在科学界,我建议有三种选择:第一,从事科研,以教学为辅;第二,从事教学,以科研为辅;第三,从事科研管理。这里主要讨论第二种选择,即以从事教学为主。研究生或博士后期间学到的科研经验对于将来的教学工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高质量的教学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我们急需大量高质量的教师进行全心全意的教学,而把科研工作放在第二位,或者比较次要的位置。美国研究型的大学不过一两百所,还有很多的博雅教育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这种大学顶多培养到硕士,没有博士教育。它们的教师都是全心全意地教学,有些有很高的水平。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是适合从事研究的人才,也培养了下一代适合各行各业的人才。大学里很多最好的通用课程的教科书都是这些全心全意教学的老师写的。他们的研究经验常常来自于暑假期间的全时研究,这种研究经验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所以,如果到一所二流的学校工作,即使科研环境不好,也还是可以做很好的老师,教育出很好的学生。对整个社会来讲,从长远来说,这种贡献不亚于自己的科研成功。在社会上,地位都是相对的。在个人的环境里,在自己的周围,赢得大家的尊敬,工作得到好评,这种成绩获得的满足,可能远远大于科研得奖的满足。3.该不该去一个二流的大学或研究单位我访问过不少二流大学,发现很多学生都是人才,但确实没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博士后出站,到一个地处较偏远的、科研不那么发达的大学去做科研或教学工作,我感觉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需要一些勇气,一种精神,拓荒者的精神。想想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比如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冯德培、张香桐、王应睐等前辈,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科研环境非常艰苦。所有条件都需要自己去争取和创建,那就是拓荒。他们没有完全成功,因为科学事业需要有延续性,而他们的工作不断受到干扰。中国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生教育是1917年从协和医学院成立开始的,第一个进行基础研究的机构是1928年建立的中央研究院,但是协和医学院的工作在太平洋战争之后就中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央研究院的工作也基本停止,在后方颠沛流离,虽然也有些小的成果,但总是断断续续。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政治运动严重干扰了科研的连续性。张香桐先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世界权威,回到中国并没有能长期做基础研究,“文革”期间靠着做针刺麻醉,保护了一批人在实验室工作。到了十五、二十年前,国家才开始有能力、有经费连续性地支持研究工作。另外一个例子,1990年代回来的年轻科学家,也是有拓荒精神的。当时中国科学院很多研究所百废待举。裴刚、吴家睿和许多其他年轻科学家回来时,经费、硬件、软件都没有,都需要他们自己建立。现在发展到这种条件,是基于他们的拓荒精神。我相信吴家睿一定会感到很有收获,他自己的科研牺牲了不少,但上海生科院的各种设计,很多是他做的。像这种类似拓荒的工作,在现在这个时代还会有很多。如果现在到一个二流学校去工作,就是一个拓荒者,就相当于当年的王应睐来到上海,或十五年前吴家睿来到上海生科院一样。在百废待举、经费短缺的环境下,要以拓荒者的精神,把科研、教学发展起来,在座各位的贡献就非常重要。或许现在看不出来,十年、二十年之后就可以看出来了。而且,不要以为到了二流学校,就是失败。本来中国一流的机构就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研究生、博士后,所以一定会扩散。一定会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扩散不仅不是失败,反而是一个很好机会。个人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差一点,但精神上的收获将远远大于物质上的获取。4.在科学界做科研管理工作最后,我想谈谈第三种选择,即可以不做科研,但可以留在科学界做管理工作。管理工作有很多种,科学院、大学里都有,这需要有科研基础和经验的人员。科研管理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领域,要能不断配合并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有效、合理的科研管理是科技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管理工作与科研、教学工作一样,是可以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来选择的。管理工作的能力要求与科研工作是一样的。做过科研工作,学会逻辑思维,知道科研工作的困难与挫折,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这会在管理工作上对科研人员有更好的帮助。选物理,意味着走每一步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祝题主好运!
好好学习。
仿佛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
首先你要确定你是真喜欢物理么,本人大四物理狗,周围有些同学当年就是很喜欢物理,上大学后被虐的死去活来,大呼后悔……
你只有初三,不着急~我觉得你先好好上课好了,如果热爱可以高中参加竞赛感受一下~
当然,我建议你读一下《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对大学所学内容有大体了解,这本书数学的东西不多,物理概念比较清晰……如果你觉得有兴趣就还好,如果这本书看不下去还是算了……
最后还是建议你好好考虑……学物理真的是很枯燥,做科研更是,去中科院面试的时候,看见很多学长日复一日,没有周末,假期都有可能不回去……如果不是真有兴趣,确实很难熬……
(纯属个人意见……不要抽我脸啊……我是新用户啊)
已经有好多很好的答案了.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一些闲闲散散的话. 1) 保持好奇. 有好多可以疑问的东西. 知识含量之少如初中, 你仍然可以问"什么是力", 什么是质量", "什么是能量", "什么是动量". 这些看来平常的概念, 理解起来并不那么顺当. 回想起我少年时, 我才发现这些本应激起我无限学习欲望的问题, 统统被自己的"习以为常"所遮盖. 这些问题也许太难, 太根本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 仍然有很多可以通过思考, 查阅文献, 学习, 计算..., 所解决的实在问题. 要感知这些问题的存在, 而不是被教科书牵着走, 在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不要被书本的框架所局限. 好奇是引领你学习的好老师. 2) 数学是表达物理的语言, 物理是启发数学的动机.我大学时并不喜欢很抽象的数学. 也不肯化时间在抽象的概念上. 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才渐渐意识到"抽象的废话(abstract nonsense)", 并不是废话. 艺术的展现途径是合适而精确的语言. 数学之于物理, 大概也是一样的关系. 另一面, 物理的发展也给数学带来了很多启发. 承载物理的时空本身就是数学里"空间"这概念的源头, 物理学中所感兴趣的概念, 就往往成为揭示空间结构的工具. 3) 关于中学竞赛.物理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它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小问题供你思考. 参加竞赛, 或是与竞赛相关的活动, 也许对的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但是, 物理竞赛并不是真正的物理理论, 它离真正的物理还很远, 风格也完全不同. 保持警惕!以上都是空话. 我抑制住了自己为这些观点提供任何论据的愿望. 毕竟不是写作文, 摆上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章, 名词, 或许更让人反感吧. 之前提供答案的朋友们的很多观点, 我都是支持的. 他们说过的, 也就不再重复了. 即使如此, 还要大大地赞同一下: 独立思考, 批判地接受所谓"老师"们的"教导". Have fun!
看到这个问题,于我心有戚戚焉。自曝性别也要回答一下。作为一个曾经同样热爱物理学的妹子,我大概也是初二初三的时候发觉自己非常热爱物理,如今人生过了20多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年大学选校因年少傲娇,保送的时候没有北大的名额了,我说如果不去北大学物理那我干脆就不要学物理了——所以没去物理系——从此物理是路人。多年后居然成了一个“学文的”。。。顺便说一句我当时是物理竞赛保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15、6岁的时候容易做出非常不理性的选择,而当年我爸妈因为我是个妹子,觉着妹子不学物理也无所谓起码不会太累,所以也没怎么拦着我……现在我仰天长叹,当年乃们这也管那也管,这等大事怎就不管了捏!!!-------------------------------------------------忆往昔结束,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尽管初三的时候对学科的感受确实没什么代表性,但是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是很好的,可以在高中阶段好好培养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兴趣,以及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未来的难题。初中物理,起码在我上初中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难点可言……真正检验是否有足够能力应付未来的难题这件事情只能在高中进行。请在高中阶段系统的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如果觉得毫无难度,可以进行物理竞赛方面的学习。竞赛用书有很多,10来年前的事情了,我印象不太深了。当年做过的书大体上包括:金牌之路、白皮(我忘了叫什么名当初都叫它白皮……)、绿皮(我也忘了叫什么名……)、还有一个划分着“电磁学”“力学”等等的小册书,忘记谁写的了(对不起T_T)。。。另外还有舒幼生的《物理学难题集萃》,这个书如果你不冲击全国决赛,看看就好,不用太放在心上。学校发的内部材料n摞,如今已经全部还给物理老师。假如面对这些书籍、习题以及资料,你还没有对物理学感累不爱,那个时候你就可以确认你的确是真的热爱物理的了。一般来讲理科实验班都会专门有一批被称作“竞赛生”的人,你会碰到很多高手的,如果万一技不如人,请不要灰心,想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物理才是最重要的。物理竞赛在省赛期间就会有实验考试了,通常来讲,在此之前你们会接受本地大学的实验培训,这个期间你可以窥到大学物理的冰山一角。实验还是比较有趣的,我觉得在实验培训期间,趁机学好如何系统书写实验报告是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另外能在高中阶段能在规范的指导下做物理实验也是很难得的机会,如有可能,请珍惜。从长远角度来看,你可以在高中阶段开始探索一下微积分等高等数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仅就物理竞赛而言,可能不太提倡对高等数学的使用,你可以先搞明白小量分析(这个基本上就是微分推导),然后再学高数。大学物理中基本上也不关初等数学什么事了,如果你hold不住高数以及接下来的n门数学课,那还是别跳大学物理这个大坑了。。。另外如今的高中数学可能有一部分微积分的知识——这个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还是很有欺骗性的一角,请去买一本正规的大学高数或数分教材来看,如有余力,再看看高等代数。我相信你在高中阶段应该没有看实变泛函以及常微分的余力……对于物理方面的书籍,好多人推荐费曼,我觉得对于初高中学生没有必要。但是你可以浏览一下《大学物理》这类的基础大学教材,有一个概念和基本了解就好。起码知道大学物理大概都在学什么吧。历经以上种种(或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你依然对物理有热情,请一!定!一!定!在(无论是参加高考还在保送)上大学的时候选择物理系!!!不要听从家长们说:1.女孩纸学物理会很累; 2.物理学不热门等等歪理,也一定不要像我一样因为一些内心过不去的坎冲动的选了别的专业。。。上了大学你就会发现,遵从自己的兴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兴趣的学习非常容易丧失目标——当然也有人为了人生的其他目标而学习,那是很好的,起码不会迷失吧。如果在高中阶段你依然很确定你喜欢物理,FOLLOW YOUR HEART. 再说的世俗一点,在中国的大学中,转换专业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像物理学这种要求理论知识的专业,如果你大学毕业后悔了,从物理系转申某些热门行业或专业(对我说的就是金融),并不存在技术性壁垒——但反过来是不可能的。大体上就是这样的。一言以蔽之,在高中阶段看一点靠谱的书籍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对物理学有兴趣。千万千万不要根据科普读物以及科幻小说来衡量是否有兴趣以及能力这件事。
学好coding和数学。。。随时准备转行。有空来更新。看到前面好多答案对于初三的小孩子太高端了,我就现实一点吧。======================================================================我没有参加过物理竞赛。但是在学统计物理之前我都是一路轻松过来的。统计物理应该是个分水岭吧?高中物理啊,大一大二的普物啊电动力学经典力学热力学光学流体力学啊都是基础,这些都不算啥。主要是要学好数学和coding。高中课程里的那点知识太小太单薄了。至少在高三以前课余时间都是很充足的。如果兴趣浓厚真的到了热爱的程度,那么你从初三的暑假就可以先把高中数学浏览一遍。高一就可以把三年的东西都刷完。(对于竞赛党应该是个普通节奏吧)然后就可以开刷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了。熟练了这两种基本工具你会发现大部分普物经典力学电磁学的问题可以轻松解决。但这意味着你才刚刚进入近代物理的大门。如果你搞得快,可以高三开始以前熟练微分方程的解法的话,流体力学啊,热力学也不会很难了。而且微分方程是更高等的理论物理的基本工具,比如量子力学,比如相对论,比如非线性。我在还没有熟练很多数学基础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黑洞是可以理解为微分方程的解的。我再补充一个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承上启下,既能够接通初等数学,又能够给高等代数打好基础,而且范围广泛,进可以攻高代,退可以研算法走CS的路。本身对于一些连续碰撞的题目来说用离散数学的一些方法还要好解些。看到前面有答案一开始就说高代我认为还是来得太快了,基础越扎实后面就可以越跑越快。否则老是要倒回去重新复习一些东西事半功倍。至于数学分析啊,数学物理方法啊,大学再开始没有问题绝对不建议好高骛远。一旦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以后是难以纠正的。在高中阶段知识体系没有完全形成而又缺乏指导的时候主攻一些大学课程是有风险的。绝对是高中阶段就能看懂的微积分教材:也绝对是高中水平能看懂的线代:也绝对是高中水平能看懂的线代:也绝对是高中水平能看懂的离散:也绝对是高中水平能看懂的离散:By the way这本跟GTM那本advanced linear algebra长得很像。千万不要搞错了。。By the way这本跟GTM那本advanced linear algebra长得很像。千万不要搞错了。。说一说coding。不管怎样以后跑模拟就是离不开了。不管你用什么语言,不过就物理的话,从C类语言学一点就好,后面主要还是用matlab用得多。我在学经典力学的时候平抛啊,碰撞啊,双星啊,驻波啊好多模型都用C模拟过。理解的深度就是不一样,而且很直观啊。在我知道wolframalpha之前我求Riemann sum都是用C跑的。说一说英语。国内的很多东西普遍水平还是没有办法和国外相比,国内几个顶尖大学的物理系虽不乏名师,不乏实验室,但是一旦高中毕业发挥不好去不了杀伤力就太大了。如果要出国的话英语就更重要了。大学本科好多基础教材中文英文我也看过,在此阶段我个人觉得英文教材要比中文教材好。基础打劳牢后迟早要到刷文献刷期刊的那一步,大学本科刷arXiv,然后跟着sci就得看了。还有各大会议的文献。所以物理科学研究的工作是很枯燥的,刷文献,跑模拟,开会,peer review。基本上生活就围着这么转。没有绝对的情怀和天赋物理研究工作的旷日持久是很难忍受的。而且在天赋面前情怀是很卑微的。(这句千万不要喷我)我自认智力平庸,所以我转系了。我不后悔,我依然喜欢物理但是死在了统计物理的手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塌糊涂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