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简单易学手指游戏里面“伏厉”是指什么?

当前位置: >>
张延生易学入门
第 3 页 第一课 研学易学的方法和途径 要解决如何研学易学的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要 了解产生易学思想方法历史时期的环境、条件及其特 点。 “伏羲”是我国古代母系氏族后期,父系氏族开 始时期,氏族社会的“傣族”部落的首领。 “傣族” 是我国历史上早期文化程度最高的氏族之一。分布在 海岱之间(岱: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一带。古称 为“岱宗” ) 。即今山东一带。先期其主要是以渔猎 为生。古代史书上称其酋长为“伏羲” ,又称作“庖 牺” (考“ 牺”之义,表示其为出渔猎社会而进入 牧畜时期) 。相传中国历史上是这位伏羲“画卦” , 即创造了以象数为基础 一卦的形式来描述、表达世 间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方法(其中卦象之“象”就 是象形之像。这种象法是符合认识论的表述方法的。 只有先看见、感悟到事物的“形、像” ,才能区分事 物之间的异同。然后,才可能通过数理统计等规律将 其上升为卦理。最后,又通过卦理来指导实践) 。 我们汉文字在我国历史上,产生的虽然较早(在 殷商时期就有了比较完善的雏形) 。可是在伏羲时期 用文字表达意思的方法还没有产生。由此说明,中华 民族汉文字的产生要比易卦的产生晚近三千年。大家 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由卦象的内涵意 义加之参考万物的具体形象创造出来的。再加上“书 第 4 页 不尽言,言不尽意” ,有些事情完全用语言和文字是不能全面, 完整、准确地表达清楚的。故而后来儒、道、医等学术,还是将 “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之易卦的表述方法继承和发扬下 来了;还有一个原因,汉字往往是一字多音,一字多意的。完全 用训诂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易学思想方法(特别是仅用文字训诂的 方法) ,等考证到坟墓中的甲骨文后,就发现无法再从文字意义 上去了解易学思想方法了(也只能了解到殷商时期人们对易学思 想方法理解的只言片语) ,也就无法正确、全面地理解伏羲当时 创卦的真实意义。故而仅此以训诂考证来研究易学是很难全面了 解易学的真实面目的。因此,我提倡,弃传统之法先不用(几千 年了,方法真是太多,太现成了) ,自拓学径,即不从训诂,经 文辞句入门,而由“象数”及传说中开窍,于实践中寻理,反 窥经文领悟,反复如是,且结合现代科技、哲学及工作、生活等 实际,反复研探、实践。期望易理再探,易华重现。 第 5 页 第一节 传统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 正因为伏羲氏创卦在“原始公社之社会” 。他们是生活在原 始公有制社会时期。当时人们所关心的是整个氏族人群,如何在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下,整体和谐的生存问题。故而他们对人与大 自然的共性、共通性的规律,感受体会得最深刻。自然这也是他 们创卦表意的重要原因。经过国内外长时期大量的实践证明,易 学理论是各行各业,各种领域都能通用的一种理论。因此,其适 用于“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范畴、范围、界限等任何环境条 件中。 近几十年,自汉森堡、玻尔、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的诺 贝尔奖金获得者,多自称是受了易学思想的启示,而建立的数 学、几何、物理模式,并且付诸于试验得以印证其正确性的。所 以, “易学是封建迷信”之说可以说是一种糊涂观念。虽然易学 经历了周文王、孔子等近三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加工” ,可是创 造易学的伏羲时期,却还没发展到封建社会,是带有原始共产主 义因素的社会。因此,易学中包含了很多共产主义、唯物辩证、 集体主义及顾大局的思想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以自我性为主的私有制。人们 关心的多是一些集团、宗派、地方、个人等的局部利益或个体利 益。那种人类与大自然必须遵守的共性的规律很少有人去考虑、 关心及研究。科学理论与实践也大都是门类分割得非常细杂。因 此,各门、各科、各类等的共性问题,多无从下手且无法进行研 究。出现了大量的专家(非复合性的专门、单项、单科性的专 家) 。所以造成现代科学每科、每门等局部都“很科学” , “很先 第 6 页 进” ,但从大局、整体、长远方面来说,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大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人类整体免疫的低下、空 调病、艾滋病等恶性病的大量产生等等,原因就是因为现今缺少 一个各门各科都能通用的、共通性的、共同遵守的理论体系作为 主体指导思想。可是,不仅在中国的古文化中,在古希腊文化、 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玛雅文化等古文化中,都能找到这 些文化的共通的规律性。 很多的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大自然的规律时,往往只相信他 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及其仪器设备。只要他们不理解、又得不到 他们的仪器设备印证的,或者监测不到的,他们一概否定!他们 没有想到,这样做也是一种迷信,迷信他自己掌握的片面的死知 识及片面的死手段。充其量是一种“拜物教”的延伸而已。按 易学首要思想之一“变易”思想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一成不变的孤立事物存在。所以“易传”中讲: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 道鲜矣! ”这要求人们的认识也要不断地跟上事物的发展,各个 领域的知识要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也要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因 此,要求我们思想中要建立一种从微观到宏观、长远的整体观。 这也是我们祖先区别于其他一些民族,在姓氏文化中,将姓放到 前面,名字放在后面;加减乘除法要由高位向低位进行运算的原 顾大局因 的思想。也是顾全大局、局部服从全局的集体主义 思想的体现。易学中这种思想体现的最深刻。 譬如: 六十四卦(六爻卦)就其整体来讲,是表示一个大的周期 规律;其每一个卦(六爻卦)就是这个大周期规律中的一个局 部规律(也包括六爻卦中的每一个三爻卦) ;每一爻又是这个局 部规律中的一个个体规律。 据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博士推测,有两万年之久的中华 第 7 页 “阴阳文化”的代表,其“太极图”中: 既有整体的 “粒子性”与 “波动性”特性 ;还有局部的阴 和阳“鱼”特性 ;又有“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的 “鱼眼”的 个体特性。 假如 ,将 “鱼眼”看做是一个整体 ,其中还有阴阳可分特 性等等。 这也是量子物理学家玻尔“对立物是互补的( ”互补性概念产生的依据。 平时我们说: “站得高,看得远” 、 “旁观者清”的思想,也 是由易学中的太极思维方式启示而来的。我们说: “无处不太 极! ”即是,我们不管看什么问题,观察什么事物,总要与其周 围的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区分。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范 畴、范围、层次、角度等来选择参照系(坐标系) 。不同的具体 情况、范畴、范围、层次、角度等,其坐标系及坐标原点(即比 较,对称中心)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也可能你的全部坐标系,包 含在我的坐标系中(只是我坐标系中的一部分) ;也可能你坐标 系的整体,被看做了我坐标系的一个点或原点(站在更大范围, 更高层次上看问题,将你的系统的整体规律,看做为是一个新的 起点 思想方法与物理学中的“黑箱理论”相似) 观察 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坐标系及坐标原点。 比如: 西方用 作为表意符号。而我们的祖先却创 造了用乾( ) 、兑( ) 、离( ) 、震( 巽( ) 、坎 ( ) 、艮 、坤( ) “卦”的形式作为表意符号。 我们这八种符号就可以系统、全面、整体、准确地,有规律地表 述、类比、归纳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与关系等。既可以从抽象的总 体高度,又可以从具体的实际状况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方法有别 于其他表述符号方法。它在任何系统、环境中,其规律都能通 第 8 页 用。 “易传”中讲: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纹与地之宜,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于是始做八卦 以类万物 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这就说明了伏羲及后嗣们创卦表意的原 因及目的。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卦的全面整体性特性。 譬如:一个三个爻的乾( ) 卦: 从【抽象意义上】 ,它可表示健全的、完美的、圆满的、纯 粹的、有很强自我性规律的、稳定的、大的、循环往复不息等事 物。 【具体讲】 ,可以表示天、西北方、寒冷、立冬时节(阴历 九、十月之交) ,每天晚上 到 点钟等;还可表示任何事物的 右后方、右下方等方位。 从【具体意义上 它可以表示由抽象意义延伸而来的任何 事物。 可以表示【动物中】的马;马中的良马,瘦马或者跛腿的 马。 就 人类社会 而言,可以表示上层的人物。如:王、君 王、各种各级领导人物与阶层等;也可表示一个局部社会、团 伙、组织等的头领;如:乞丐的头子或山大王之类、社会团体的 领导等。 在一个【家庭成员构成】中,可以表示家庭中岁数大的或 最大的老人。如:通常表示男性的祖父、曾祖父、叔叔、伯伯、 舅舅、父亲等。从“古”与“老”的含义可知,也可表示女性 的 祖母 、曾 祖母 、外 祖母 、姑 、姨 、老 祖宗 等〔 当然 ,以 坤 ( )卦对应会更确切一些] 。 就【一个人个体 来讲: 可以表示其【身体外部】的头部、所带的帽子、右足、右 下腹、右下颌,眼鼻嘴等脏腑器官和肢体的右下侧、右后侧等; 第 9 页 就【人的身体内部 讲:可以表示骨骼,圆关节,大肠等 以及任何一个脏器与部位的右下侧、右后部等; 就其【人的整体体形 来说:可以表示是瘦型人。 就【自然形状】来说:因为“乾主大始。 ”其即可以表示一 个起始点(原点) ;又可表示二维平面的圆形;还可表示立体形 状中的球形。 【颜色上讲】 :可以表示橘红色(大赤色) 、橘黄色、金色。 【物态讲 :可以表示化学性质稳定的金;玉、钻石、宝石、 水晶等纯净结晶体之类。 【 从 数 上 讲 】 :可 表 示 为 ( 先 天 八 卦 序 数 ) 、 ( 后 天八 卦 序数、洛书数) 、 和 ( 河 图 数 ) ;在 不 同 的 表 意 系 统 中 ,其 具 体数意又大不一样,等等。非常有规律性 一虽然所处的层次不 一样,但在同一层次中,其表意意义与规律不变。 其他“八经卦”易象不多议了,有我的专著《周易卦象》 和《易象延》中“八卦之象”一节论述。请参阅。 那么,我国祖先为何能创造出至今仍让全世界人类(包括科 技界)都震惊的学问来呢? 不是说我们老祖宗时期的科技如何发达所至,是因为一种结 绳记事的记事方法,使他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并统计归纳出,这 类,这类,这类事物跟 有关系;那类,那类,那类事物于 有 关系等等。很容易就建立起按层次,分门别类将事物分成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类型。再经过 长期的实践修正,确定八卦结构分布、 “河图”及“洛书”结构 分布、 “干支”结构分布等场效应类型。然后再通过数理将其一 一对应 建立起以数学 、几何(平面、立体)模式表述一切 事物的分布、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场(效应)构架模式。通过 数理之间的简单运算,就能寻找到事物之间的主要矛盾。抓住解 决事物的主要矛盾(因为没有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一切事 第 10 页 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其他矛盾在其连带下迎刃而解。故“抓 主要矛盾”是易学中“易简”思想的最终和最高的体现。 用数理模式来表述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状态,一般人认为是 当今计算机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方法。可是,这比起我们祖先通过 易 经 八 卦“,河 图 ” “,洛 书 ” “、干 支 ”等 数 理 模 式 来 表 述 一 切 事 物的数理方法,要晚数千年之久。大家都知道,我国民间留传的 很多进行简单“四则运算”比当今计算机还要快的速算、手算、 珠算等方法(一个九十九阶的双幻方,用珠算 天就完成了。而 美国用大型计算机将一个 阶的双幻方完成,则用了一年多的 时间。 【注】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今世界计算机的计算速 度已较前快多了) ,其计算的基础理论,基本都来源于“河图” 、 “洛书”的数理模式;也来源于(易学中“易简”的思想 将 千变万化的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按层次,按其场的特点,分门 别类的分成八个大类型。比较这八个大类型的场效应关系,就能 很快的抓住事物的本质性规律。 )可是,我们当今的某些主流学 科,却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分门别类的复杂化了。它割裂了事物之 间的联系性,孤立(绝对)地看问题。因此,也就很难找到事 物之间的总体性的共同和共通性规律性了。 第 11 页 第二节 传统中“纯”客观“纯”物质的自然观 世间是不存在所谓“纯”客观、 “纯”物质的事物的。这里 所以这么说,只是借这个“纯”字来强调观察问题及事物的时 候,尽量要做到客观、唯物;尽量减少或不带有主观臆想和唯心 成分。只有这样做,才容易找到事物的真实、本质的规律。而易 学就是一种表述一切事物客观规律性的学问。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不 管 是 佛 家 的“ 悟 空 ” “、遁 入 空 门 ”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 ,还 是 道 家 的“ 无 妄( 望 )无 助 ,无 中 生 有 。 ” “ 无 为 而 无 不 为 ” “,无 为 而 治 ” “,无 欲 ” ,或 是 儒 家 的“ 易 无 思 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乃至气功及各种修炼中 所 讲 的“ 渺 渺 兮 ” “、恍 恍 兮 ” “、惚 惚 兮 ” “、似 有 似 无 ” “、无 中 生 有” 、 “混混沌沌”等状态,都是在告诫我们在观察、了解、分析、 研究事物之前,头脑思维相应处于的一种状态 讲的是一种观 察、了解、分析、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头脑处于这种状 态就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观察分析事物之前,我们的大脑思维中无 任何唯心成分的干扰。你自己的脑场稳定,当外界事物相对你在 运动的时候,你就能感悟到它有(差异性)规律性所反映出的客 观规律。这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形象)思维的强调。因为感性 (形象)思维是一种客观思维方式,但这种感性(形象)思维不只 是靠眼睛来识别,还要靠“悟性”来感“悟” 。靠眼睛识别,往往 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因为眼睛是感知可见光中不同频率的电磁 波的,而且是事物表面反射过来的电磁波,事物内部的电磁或其 他辐射则往往是无从感知的) 。因为观察事物的层次、角度、位置 等不一样,眼睛在感觉过程中会产生误差,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 第 12 页 质。何况眼睛还是一种片面感官,它只能感知到电磁波广阔的长 河中从红到紫范围内的事物。从片面感官得来的片面信息,经过 大脑片面的处理,难免得出不片面的结论。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之前,先将我们曾具 有的一切“旧”观念、 “旧”概念、 “旧”思想等放到一边。专 心致志地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它是什么状态及规律就承认是 什么状态及规律。再经过反复的实践、修正、充实、提高,得出 切 合 实 际 的 正 确 结 论 。 然 后 ,再 将 这 结 论 与 过 去 我 们 掌 握 的 “旧”概念, “旧”规律, “旧”理论等进行比较,得出进一步的 结论。可是,我们这种不耐稳定的人,往往会有强烈的个人欲望 和期望参与观察分析事物;愿意也习惯带着原先我们掌握的知 识 、观念 、模式等去观察分析事物 ;愿意及习惯运用固定 “省 事”的照搬模式来观察、分析、认识事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 有知识、有文化的 “科学家”在针对边缘科学问题时 ,常常会 犯认识错误的原因。在古今中外使用易学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 客观事物规律的大量实践中,所以判断指导失误,绝大多数情况 都是由于有个人的感情、欲望及旧观念等因素参与所致。故而越 熟习,越了解的事物,往往越容易判断失误。 易传中讲: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 “道也屡迁,变动不 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就是要求我们要根据时空关系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 能一成不变的,先人为主地用固定的模式去观察、分析、研究问 题,否则,一定会犯错误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 空关系中 ,没有任何一个孤立存在的事物 。所以 ,我们必须能 “ 知 变 ” “、应 变 ” “、适 变 ” ,才 不 会 被 无 时 不 在 发 展 变 化 的 客 观 时空规律地变迁所抛弃。因此,我把这种时空对应规律叫做“对 应统一规律” ,而不是“对立统一规律” 。 “对立”只是事物“对 应”关系中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其全部。 第 13 页 第三节 传统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的概念在我国传统学术中,它是与世界上通常哲 学中所讲的“形而上学”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我国近代哲学 理论中, “形而上”被加上了一个“学”字,就变成了“形而上 以固定不学” 变的方式来看待一切事物了。实际上,易学中 所讲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是指我们应站在什么层次(立 场、观点、位置等)来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则。我们大家 都知道:所有超出具体形象、范畴等,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精 神、世界观、思想、理论、公式、公理、法则等,全都是“形而 上 , ,的 。 比如,力学公式: 。它可以指导、判断任何具体的质 量 ,加速度 与力 之间的关系及其大小、比率等。可以说, 此公式的内涵性很大 不拘泥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力、质量和加 速度的状态。 所有“形而下”的具体事(器)物,都是受“形而上”的 规律所制约的。因此,要求我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首先着重 要解决的是掌握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世界观或思想方法论。在掌 握了这种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靠其指导,我们去认识世界 及创造各种具体技术、方法及物质等。 比如:我们传统的中医学。自汉朝到民国之前,所能收集到 的中医书籍就多达 万卷以上。如果我们是个“天才” ,能从生 下来的第一天起,每天读完一卷(一卷还不一定有多少本呢) , 一直到我们死,一辈子也读不完! 那么,中医怎么才能学好呢? 第 14 页 看看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各时期的中医书,你就会发现:几 乎每部书都在讲“阴阳” “、五行” “、四诊” 、 纲” 。通过人 身上存在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就把一个人给统一起来了。不管是男 人、女人;老的、少的;汉人、各民族人;中国人、外国人等, 都按这些由易理发展来的中医哲学原则(按类比、旁通、归纳 等)进行诊治。这比现代西方把人分成数万个课题的医学研究方 式,找出其共同、统一性整体规律要容易得多。因此,要学好中 医,首先你得先是个哲学家(因为哲学是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 科学。人体科学及医学又是涉足广泛领域的边缘科学) 。在这些 哲学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人、经络、穴位、药物,药性、种药、 采药、制药、诊断、治疗等,都按这些原则类比、分类、归纳。 只要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随意发挥 怎么用都可 以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治。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首先不只是以 学其具体针对性技术为目的,而是以学习其思想方法为根本目 的。比如:在用方药治疗的过程中,同一种病,不同的人用同一 种方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子也行,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也是 中医中“经方派”与“时方派”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经方派”用的是整体免疫性治疗方法 适用性广泛。 “时方派”则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 案 针对性较强。 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而已。中医的其他门派多的是, 但 都 不 离“ 阴 阳 ” “、 五 行 ” “、 四 诊 ” “、 八 纲 ”这 些 诊 治 基 本 哲 学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由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 一”规律原则发展来的。 “天有阴阳,时有损益,人事有否泰。上古圣人作《易》 , 以同患中古。圣人忧患而《易》兴。羲之有《易》 ,总兴神农之 ‘本草’ ,黄帝之‘素问’ 。其欲出民忧患一而已。所以《易》之 有辞,医之有方。为末流防淫之设。而医之有方, 《易》之 第 15 页 辞,为古之仁民之政。是以医言损, 《易》也言损。 ‘损’即损 也。医言蛊, 《易》也言蛊。蛊即‘蛊’也。医言感, 《易》也 言感。 ‘咸’即感也。医言伤, 《易》也言伤。 ‘夷’即伤也。医 言痞, 《易》亦言否, ‘否’即痞也。医言, 《易 亦言蒙。 ‘蒙’即也。心肾交为‘既济’ ,心肾不交为‘末济’ 。阳伤阴 过小( ‘小过’ ) ,阴伤阳过大( ‘大过’ ) 。脉洪之似‘丰’也, 脉浮之似‘涣’也,脉细之似‘兑’也,脉涩之似‘节’也。 外解之似‘解’也,内补之似‘益’也。治本之似‘复’ ,治标 之似‘央’也。固精之似‘无妄’也,补中之似‘大畜’也。 养安之似‘颐’ ,似‘需’ 、似‘渐’也。攻却之似‘师’ 、似 ‘剥’ 、似‘噬 ’也。医心医身,医国医天下一而已矣。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医易相通”原则之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除了为君王出谋划 策之外,多都喜爱琴、棋、书、画。他们通过这些爱好来提高自 己的思维层次。 比如: “画”中的“写意画” 。利用内含性很强的中国式毛 笔(笔尖墨浓,笔肚墨淡,利用毛笔对墨汁的吸附性,可掌握其 吸附量的多少) 、纸(内含阴渗特点) ,再加上墨汁,简单的几 笔就能很形象的反映一种意境(这比西式的水彩、水粉、油画等 画法简单得多) 。同一幅画,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联 想。可是, “画”还离不开靠形象和色彩给人以启迪的方式。 “书”则以“象形文字”的汉字为基础。它把具体事物的形 象、特点,简化成了简单几笔就能反映事物形象、特点的汉族文 字。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或发音不一样,其表达的 意思也不一样 同样的一个字可以表达几个甚至更多的意思。 所以,我们中国人,一辈子,一般情况下,能掌握三四千个单 字,除了搞文史,考古,诗词歌赋、戏剧之类的职业,不管干什 么工作,基本就够用了。我国很多的俗语、谚语、歇后语、成 第 16 页 语、谜语、对联、诗词歌赋等,用很少量的一些文字和词句,就 能表达寓意很深刻的哲理 。再加之,以传统的毛笔在宣纸上书 写,利用楷、篆(大篆、小篆) 、隶、草(章草、行草、狂草) 、 甲骨等笔法、技法的融会运用 ,简单的几笔 ,字里行间那种气 势 、意境就都反映出来了 。现今计算机时代 ,人们已经开始发 现,汉字的录入及处理往往比其他的各种文字都简单、容易、准 确,且速度也快。故而有可能在未来的不久,内涵性很大的中国 汉字、汉语将成为新的“世界语” 。 当下 “棋”的时候 ,双方对垒 。一方考虑了几十分钟,才 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棋。结果险胜对方。在我们直观感觉上只见到 了一个棋字儿在棋盘上一动(很简单) 。可是在下决心走这一步 棋的时候 ,我们的头脑中却要考虑几十乃至几百步以上棋的结 局。可以说,这一步棋的内涵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很多 大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都喜欢下棋的原因之一 锻炼自 己多方面(内涵很大)的思维能力。 当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直观感觉了。也 用不着瞪着眼睛去观察,而往往要闭上眼睛来欣赏了。音乐可以 根据不同的音符、旋律、不同乐器的演奏等,达到启迪人们思索 的目的 。同样的一首乐曲 ,不同的人演奏,用不同的乐器或方 式 、在不同的环境场合下演奏 ,给人们的感受可以是大不相同 的。同一首乐曲,又适合于很多场合下运用,给人们的感觉都是 那么和谐。因此讲,音乐的内涵是相当大的 由一种抽象的思 维去启发具体的联想,并对人类及社会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 用。它把复杂多变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只用几个音符的变化,就 全表达出来了。这与我们用“阴阳” 、 “八卦”等“易简”表述 方法对一切事物进行表述,是何等相融。 由此看来 ,我国古人 “形而上”的追求的目的 ,是为了让 我们能掌握一种既简单明了又是高层次,大内涵的思维方式。中 第 17 页 国有些古话: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 “谦虚谨慎”以及易 学中的“劳谦,君子有终。 ”等都是这种内涵思想的写照。因 此,我国古人的衣着多是宽大舒适的。这于西方的那些自我暴露 性的“三点式”衣着及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书中常有“无为而无不为” 、 “无为而治”之说。这是什 么意思呢?显然,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我们人类自 己辛勤地劳动,才能有所成就与改变。只有严格进行约束,我们 的社会、自然、环境、身心等才能得以安定、平衡与和谐。那怎 么可能不经过任何的努力与作为,就能达到治理目的的事情发生 呢!前一句话实际说的是,我们要掌握一种各种行业都能共通实 用的道理。即掌握一种世界观、方法论。非常主动、自愿客观地 而不是唯心强行地去认识、适应、运用这些事物的规律性,就什 么事情都能办得到。后一句话说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祖祖辈辈不 管整个社会如何地发展,都应该连续不断地进行某种信仰(世界 观、方法论)及社会公德的教育。靠这种全社会自觉维护的舆论 及信仰的力量,就能将社会治理完善,达到安定( 《周易大传》 中有“武夫不弑而治”之说。其道理就是通过运用易学“一阖 一辟”的哲理动员全社会的自觉监督力量来治理社会) 。 不管什么社会,什么主义,都要靠人去完成,去实施。人要 完成这些奋斗目标,就要靠自己具有的才华和德性。人的才华、 道德、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等,靠教育才能获得。所以中国古代 传统特别注重对人的教育与培养。从小,一进学校的大门,学的 就是《三字经》 、 《百家姓》 、 《名贤集》 、 《二十四孝》等书。也 就是说我们一入学,首先要接受的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且了解 受教育的意义、责任;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了解自己民族的辉煌 历史、传统;要尊老爱幼、精忠报国( “礼、义、廉、耻” 、 “忠、孝、节、义 “ 齐 家 治 国 平 天 下 ” ) 、顾 全 大 局;学 习 历 史 上民族英雄人物的事迹等 注重精神上的充实。因为精神的东 第 18 页 西是“形而上”的。 人类对自然社会、事物的影响,是靠人的言行来完成的;而 人的言行,是靠头脑的指挥来实现的;而头脑是靠其世界观、方 法论来推演的。所以头脑中的思想方法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要求 是最重要的。这些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思想等,全都是 精神的 “形而上”的。所以说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条件下, 人总要有那么点精神(支柱)才行。 有科学,人类才能有文明。人类只要自觉的运用科学思想, 改造事物成功 按事物客观规律实践成功,人们就会说你具有 道德与文明。就而今现实社会中,从某些意义上讲,仍然还是有 精神文明(理论认识及指导) ,才能有物质文明(实践及其成 果)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不能分割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 践,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有正确、迅速且宏大的效果的。无论 什么执政党或在任何领域中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事物(形而下 之器)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如果追求物质的满足,那将是永远不 能得以满足的。故而,其能决定社会是否会安定平衡的心理状 态,也永远不会平衡。既而,社会永远不得安宁。如果是追求精 神上的充实,就一句话: “人穷志不穷! ”他就会,宁愿自己饿 死、冻死,他也不会去偷、去抢、去杀人。不但如此,还可以激 励自己靠艰苦奋斗的实际劳动去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而不会靠 一种侥幸的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去改变自己的处境。这句话可以 鼓励全社会去实干。 “严于律己” 、 “身教胜于言教” 。易学大家 邵雍所著《黄极经世观物内篇》曰: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其 行;天下将乱,人必尚其言。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其诡谲 之风行焉..言之于口,不如行之于身。 ” “天下将治,人必尚 其义;天之将乱,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 则攘夺之风行焉。 ” “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故世治笃 实之士多,世乱则缘饰之士众。笃实鲜不成事,缘饰鲜不败事。 第 19 页 成多兴国,败多国亡,家也由是而兴亡也。 ”正如我们的前辈, 复合型专家型的高级领导干部张协和先生对广大青少年所说: “荡除虚夸浮华之恶习,弘扬求真务实之正气。全国青少年应警 惕这一点!代代相传。 ”这都是易学与传统文化“重行”思想的 经验总结。 张协和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亲身参加各项科研 活动的经验,他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和 世界高科技文化的广阔前景。本着科学随文化而进步的信念,对 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对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提出了 殷切希望。 年他预言: “第三次人类文化大繁荣将主要是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高科技文化两者精华的结合。这种有 机结合将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当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并成为人类进步的榜样 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将成为第三次人类文化大繁荣 的旗帜。 ”愿他的遗愿能早日成为现实。 第 20 页 第 22 页 第 23 页 第二课由“易传”内容看易学的主要思想 易学不只是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的学问。 虽然,远古的人类用它来占卜、算卦,但是随着历史 的发展,人们通过大量且长时间(数千年)的实践 印证,从中发现了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性。并且将这些 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规律,总结、归纳写成了带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哲书 《周易》及《周易大传》 等。当然,易学除了这些以儒家推崇的易著之外,还 应包括伏羲《先天易》 、 《连山易》 、 《归藏易》 、 《医 易》 、 《道家易》 、 《佛易》 、 《养生易》 、 《武术易》 、 《军事易》 、 《建筑易》 、 《数理易》 、 《科学易》等易 学与易说。 所以说,易学是各行各业、各个学科和领域都能 使用和通用的一种知识。 易学主要包含了哪些思想呢? 易 学 包 含 的 主 要 思 想 有“ 变 易 ” “、易 简(”有 的 书中称作“简易” )和“不易”这三大思想体系。 下面通过“易传”中的某些词句来分别论述这 三种思想。 第 24 页 第 一 节 变 易 “变易”思想,在易学的整个理论思想体系中,体现的是最 显著和最明确的 。 (易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 、变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且永远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 事物产生( “本卦 的同时,同时就预示了它的变化( “变 卦” 。有的叫“之卦 和 终 结( “ 对 卦 ” 。有 的 称“ 错 卦 ” “、 旁 通卦 。一个事物终结的同时, (其“变卦” )又预示了新的事 物的产生 。新生事物的产生又预示了它的发展和消亡 (其“变 卦”的“错卦” 、 “旁通卦” )..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地发展、转 化着。这种思想自然也是符合现代的“物质不灭定律”的。 “易传”中曰: “ 在 天 成 象 ,在 地 成 形 。变 化 见 也 。 ”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 变 化 者 ,进 退 之 象 。 ” “一阖一辟为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变而通之以尽利。 ”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 “ 变 化 者 ,趋 时 者 也 。 ”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易传”中这些深刻的话语,都充分地说明了易学思想是以 “变”的观念,作为其看待与对待事物及其规律的主导思想的。 第 25 页 第 二 节 易 简 “易简”又名叫“简易” 。按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复杂问 题简单化。哲学上叫“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易学所包含的内容广泛而深刻。 “ 易 传 ”曰 :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 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 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 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 “ 易 广 矣 。大 矣 。 ” “易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 ”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 “易传”中的这些话语,充分说明了事物及易学内涵的复杂 性。如果没有一个简明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不可能认识清楚 万物的规律的 。如果能按易学中的“易简”指导思想去分析事 物,处理事物,就能达到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的目的 抓住事 物的主要(共同、共通性)矛盾。 比如:现代医学研究一个人,大概有数万个课题 形成了 一门相当复杂的科学系统。如果将这数万个课题的共性找出来, 是非常困难的 几乎是现在科学不可能做到的。正如我们前面 第 26 页 提到的那样,我们的祖先在易学“统一场”的理论指导下,把 复杂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 等,通过简单主要的十二条经络之间的关系就统一起来了。 “易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 学的思想方法,就能很简便地找到其规律并得出结论。 “易传”中说: “易者,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 从则有功。有功则可大。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易学是一种非常容易了解和学习的知 识。任何事物只要将其复杂特性转化归纳成为有代表意义的简单 的特性,事物相对就会变得简单了,近而也就能得心应手、随心 所欲的研究、分析和了解、认识它了。事物简单的话,大家也就 都能很容易地了解、学习和掌握它。从而大家也都感到可“亲” (热爱、喜欢) 。能亲近(愿意、喜爱、接受)了解事物之间的 规律,并且能按事物的规律办事。那么事情就容易成功。事情容 易学习、了解、掌握和成功,当然这事情也就容易推广。因此, 事物就可以发展壮大(普及) 。 所以,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最好不要把事情复杂化。事 情越简单,矛盾越突出,解决起来也越容易。过去我们的部队靠 简单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多好管理。现在部队各大军种、 各个兵种等成千上万条管理条例。由于矛盾不突出,反而不好管 理了。一个领导,你记都记不全这些“条例” ,那怎么又能去检 查、对照、督促、落实呢。而且“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事物 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着。管这一边就得放另一边。管的越多,实 际放的也越多。任何事物又都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的。总有一 天,管的又得放弃不管,放开的那面又得管起来..麻不麻烦。 再说,任何事物又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着 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多定一个条条,这个条条又会与原来成千上万个条条形成成千上 万个矛盾。这些矛盾又如何才能达到统一呢?按现在通常的思想 第 27 页 及理论水平恐怕是根本没法统一的。因此说,光靠条条框框来管 理人事、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是不全面但是是必要的,还 必须加上思想上、意识上的共识才行。 而我们现时代的人们,由于对利润和技术、金钱的盲目追 求。放弃了不“实惠”的长远、宏观、整体看问题的思想。以 至于对待事物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为了眼前利益,根本就不 可能抓住事物的主流和大方向。因此,现在很多事物从局部看, 都是很好、很科学的,可是从长远、整体看,都是很不利和不很 科学的。由于抓不到大方向,所以,现在社会就形成了利用炒作 某些所谓的“虚拟” (假设的)概念来骗钱的风气。将假设、假 想的东西,作为真实的现实来对待。你说人类这会儿够多傻。还 真有不少的人还觉得自己这样做,是“超前意识”和“高科技 水平”的体现。 第 28 页 第 三 节 不 易 “不易”的思想,是易学中的另一个主导思想。 上面我们讲到易学的主导思想是 “变易”的思想 。也就是 说,易学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这里怎么又出 来一个 “不变化”的思想呢 ?这个 “不易”思想 ,在这里并不 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发展变化的。这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虽 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但是不管它的系统 再大或者再小 ,其变化的基本(根本)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对应统一规律”是不变的。 “易传”曰: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 虑 。 ” 这里充分说明了易学思想认为,一切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各 有不同 (个性 、特殊性 、偶然性等)的规律、结构、状态等 , 但从其哲学的本质意义上来讲,其基本的本质道理(包括规律) 都是一致的。由此思想又延伸出了“太极” 、 “对称” 、 “互补” 、 “均衡” 、 “稳定”等对事物认识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对 中国传统文化地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 29 页 第 四 节 学 《 易 》 的 顺 序 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易经”经文,都是古人运用易学 知识指导实践时的事实记述(不一定都是成功的记述,也有失败 的记述) 。由于年代久远,以及中国汉文字的广泛内含性(一字 多音、一字多意、语言文字的地域特点) ,学起“经文”来就比 较困难了。为了能使大家能较快地掌握易学的哲理内容,从孔子 时期就将其“经文”及内容归纳提高到世界观、方法论上来学 《易》了。故此,孔子及其门生在六十四卦“经文”的后面又加 上了“十传” (又称“十翼 。将其亲身学《易》 、研《易》 、 用《易》的感受与体会附于“经文”之后。告诉及警示他人和 后人学《易》 、效法《易》的思想和方法。 因此,要想学好易学知识,就必须先掌握“十传”中所告 诉我们的道理。 “十传”所讲的就是研学易学必备的一些基础知 识。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了, “易经”的“经文”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学《易》不能一开始就以研读“经文”为主。否则,越 读越容易糊涂。 下面我将“十传”的具体内容归纳说明一下。为大家在学 习中,提供掌握重点的方法。 “系辞上传” : 主要讲的是为什么要创立“八卦” 、易学学说,以及易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列举了“易经”中的某些例子来说 明这些世界观及方法论的根据。 “系辞下传” : 具体举了些“易经”中卦爻辞的例子,来讲解了易学的世 第 30 页 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讲解了如何利用易学知识指导我们的日 常实践。 “彖辞上传”和“彖辞下传” : 通过运用“大象”的概念,从六十四卦,每一个六爻卦的 整(总)体上来讲,这一卦的总体概念及其状态、意义。 这里的“大象” ,实际上主要是指: 乾为天、坤为地、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 水、艮为山所反映的内容。 “ 象 传 上 ”和“ 象 传 下 ” : 通过运用“小象”的概念,从六十四卦,每一个六爻卦内 的局部(三个爻的“经卦”或每个爻)状态,来解释其具体意 义。同时,它还解释了卦、彖、爻辞为什么是这个意思的原因。 “文 言传 ” : 因为“乾坤易之蕴邪” 。乾坤两卦(六爻卦)是产生“易 经”六十四卦的基本、基础卦。所以,此“传”主要是解释乾 坤两卦的含义及规律的。 “说 卦传 ” : 因为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三个爻的 “基本卦”上下重叠组合成的。所以,要了解任何一个六爻卦的 含义,必须得先了解每一个三爻卦的抽象及具体的意义。 “说卦 传”就是解释组成六十四卦的八个“基本卦” (又称“八经卦” 、 “八卦” )各自抽象及具体含义的。 “序 卦传 ” :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该“传”就 是为我们解释六十四卦的发展规律的。即六十四卦为什么如此排 列的道理。只要我们能遵循这个顺序处理事物,将无往而不胜。 “杂 卦传 ” : 是打乱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用最精练的词语,归纳了任何 第 31 页 两个互为“反、对卦” (六爻卦)的卦义。使我们对六十四卦的 卦义能简便易记。它运用了最简单的文字,表述了一个六 卦具 有代表性的基本意义。同时也比较了各卦意义之间的异同。 我们学习易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其卦辞、爻辞及其经文、词 句的。而是为了通过熟记这些经文、词句内容,达到我们能深刻 地学习“易经”中每个六爻卦及六十四卦的思想逻辑过程以及 其逻辑思维方式、方法。按现代的语言说,就是掌握一种客观地 研究、分析、认识事物规律的方式与方法。 正如宋代的易学大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下》一 文中所言: “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 。孟子之 言未尝及‘易’ ,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人能用 ‘易’ ,是为知‘易’ 。 ” 第 32 页 第 34 页 第 35 页 第三课 卦的生成 古往今来,有关易卦的生成与生成方法是很多很 多的。这里就不作一一的介绍了。 我们所见到的很多的六十四卦“卦变图” ,实际 上它并不是“生成”图,而是“变化”图 。可是, 往往有许多易学爱好者,却将其误认做“生成”图 了。 为了能掌握按正宗的易学规律成卦,我们就不能 离开易学中的主导思想进行卦的生成。 要想了解卦的生成及生成规律,就必须先了解构 成卦的最基础的部分 “爻”的表述特点及规律。 第 36 页 第一节 阴阳爻概念的产生 易学最基本的思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 律” 。连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而今,各门各科及各个领 域内的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基本也不会违背这一最根本的哲学 思想。这也是使许多西方现代科学家们最感惊奇的事情。 这种“阴阳”学说,按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博士的考 证“,据现 在有 两万年 之久了 ” 。 因 此 ,我 们 的 祖先 根 据 “阴阳 ” 的 思 想 ,发 明 了用 阴 阳 “爻”的表述方法来表述世间一切事物及其对应关系与规律,借 以表示阴阳“对应统一”的两类事物。 这其中,阳爻,用“ ”来表示。 其表示刚、硬、热、向上、明、天、动等积极上进、充满活 力的主动性事物。 阴爻,用“ ”来表示。 其表示柔、软、冷、向下、暗、地、静等消极待动、缺乏活 力的被动性事物。 有人盲目跟着西方的某些历史学家屁股后面学舌。说这阴阳 两爻“充分的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男女生殖器的崇拜。 ”这真是一 派胡言!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大家都知道是“炎皇”文化、 “黄河”文化、 “龙”文化等文化。怎么又出来个既浮浅又片汤 的“生殖器”文化?!这男女之间的生殖器能充分反映“仰则观 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整个宇宙长河中的 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吗。稍稍动点脑子想一想,也不会得出这么糊 第 37 页 涂的结论来。 我们不可完全否定在我国历史上,有个别的时期和个别的氏 族或个人可能有过“生殖崇拜” ,但这并不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易 学文化的主流文化。中华文化是一种内涵性极其丰富的文化。讲 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大内涵思想。绝不是这么不 知羞耻 脱光了算的暴露性文化。 关于“爻”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后面有大量的论述。 下面我们来看看卦的生成及其生成规律。 第 38 页 第二节 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成 一、按易学中“ 阴 阳之谓道”和“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规律 来成卦 八卦生成图 这其中, 以“太极”派生出来的阳爻( ) 为 基础 ,生 成了 乾 ( ) 、兑( ) 、离( ) 、震( )四个“经卦” 。 以“太极”派生出来的阴爻( ) 为基 础 ,生成 了巽 ( ) 、坎( ) 、艮 、坤( )四个“经卦, , 。 这一阴一阳两个爻,组成三个爻的卦。一共也只能是这八种 变化(排列)情况。 这中间形成的这“八种场(卦) ” ,可以分别归属于“五行 属性”的“五种态” 。 乾( ) 、兑( )两卦, “五行”属“金”性。 第 39 页 坤( ) 、艮 )两卦, “五行”属“土”性。 震( 、巽( )两卦, “五行”属“木”性。 离( )卦“ 五 行 , ,为“ 火 , ,性 。 坎( )卦“五行”属“水”性。 下面我们在依这“八经卦”各自为“太极” (基础) ,再生 成六十四卦。 例:以“经卦”乾( )卦为“太极” 。生成八个六爻卦。 以乾卦生成八个卦图 再例:以“经卦”离( )卦 为“ 太 极 ” ,生 成 八 个 六爻 卦。 以离卦生成八个卦图 第 40 页 以其余“经卦”为基础的六种成卦方法,照此类推。大家 可以自己去画一画。这里就不多占篇幅了。 由于不同的事物,参照系中所选择的“太极” (对比基础) 不一样,最后所形成的规律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乾( ) 卦系列中的事物(六爻卦) ,是由“经卦”乾( )卦这个基础 所形成的。一共有八种结构状态。一个“八经卦”就能生成八 种结构状态(六爻卦) ,这样八个“经卦”一共可以生成 六 十四种结构状态(六爻卦) 。这就是六十四卦的一种生成过程和 其易学思想基础。 按此规律形成全部六十四卦的生成图如下: 太 极 六十四卦生成图 这样生成的六爻卦,一般被称作“重卦” 。又叫“别卦” 台湾 的某 些学 者称其 为“正式 卦” “、基本卦 ” 。 第 41 页 第 42 页 二、按“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焉”的思想成卦 按现在(数理)科学的说法,就是运用“矩阵”的方法来 搭配成卦的方法。 (也就是说,将八个“经卦”按其序数顺序横排一排,再竖 排一排。横竖各排各顺次拿出一个卦来上下搭配成六爻卦。 ) 假如:确定横排列者,都作为搭配的上卦。则竖排列者,即 搭配为下卦。即得下图。 六十四卦矩阵图 这样就形成了六十四卦。这种思维方法对现代的计算机逻辑 方法、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特别是对基因的排列及基因的分类 构成的认识,都将起到关键性的突破作用。 以上这种六十四卦生成图,其中还包括宋朝易学家邵子(邵 雍)的“六十四卦因重之图” (又名“先天六十四卦方图” )和 邵子的“六十四卦循环图” (又名“先天六十四卦圆图” ) 。 三、按“乾坤生六子”的思想成卦 “ 易 传 ”曰“:乾 坤 易 之 蕴 邪 ” “。乾 坤 易 之 门 户 ” 。都 说 明 了 乾坤两卦是产生其他卦的最根本的两个基础卦。 “文言传”中也 第 43 页 说明了这个道理。故在“八卦”的基本生成规律中,就产生了 “乾坤生六子”的思想。这在“说卦传”第 “乾坤生六子”的思想产生八卦有两种情况(方法) 。 一种是由乾( )卦形成。 另一种是由坤( 卦生成。 下面分别展示其产生的规律。 ①由乾( )卦产生: 乾( )卦中,只有一个爻发生变化。 共有三种变化情况。 最下面一爻变。得巽( )卦。 其中间一爻变。得离( )卦。 最上面一爻变。得兑( )卦。 乾( )卦中,有两个爻同时发生变化。 共有三种情况。 下面两个爻同时变。得艮( )卦。 上下两个爻同时变。得坎( )卦。 上面两个爻同时变。得震( )卦。 乾( )卦中,三个爻同时变化。 只有一种情况。 上中下三个爻同时变。得坤( )卦。 这样就得到了八个“经卦” 。 ②由坤( )卦产生: 坤( )卦中,只有一个爻发生变化。 有三种情况。 最下面的一个爻变。得震( ) 卦 。 其中间的一个爻变。得坎( )卦。 最上面的一个爻变。得艮( )卦。 坤( 卦中,有两个爻同时变化。 章中有所论述。 第 44 页 下面两个爻同时变。得兑( )卦。 上下两个爻同时变。得离( )卦。 上面两个爻同时变。得巽( )卦。 坤( )卦中,三个爻同时变化。 只有一种情况。 上中下三个爻同时变。得乾( )卦。 这样也得到了八个“经卦” 。 “乾坤生六子”产生的八卦之中, 乾( )为父亲。 坤( )为母亲。 震( )为长男。 坎( )为中男。 艮( )为少男。 巽( )为长女。 离( )为中女。 兑( )为少女。 这其中,乾( ) 、坤( )两卦为“老阳” 、 “老阴”两 卦。 “乾为父” , “坤为母” 。只有父母才能生出子女来。其他六 卦能不能变化出八个“经卦”来呢?也可以变化出来。但是, 这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没听说儿女能生出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的 现实。所以,乾坤两卦就确定为是表示可以变的卦爻。而其余六 个“经卦”中的男卦(震、坎、艮)和女卦(巽、离、兑)都 被确定为是不可变的卦爻。 按“易传”中的规律, “阴卦多阳,阳卦多阴” 。则 震( ) 、坎( ) 、艮( )三卦中,阴爻多而阳爻少。 故为“阳”卦。 表示阳(男)性事物。由于阳性事物应该是阳刚之气(阳 爻)多才正常。现在却是阴柔之气(阴爻)多。故其名为“少 第 45 页 阳” 。说明是少了“阳”了。 巽( ) 、离( ) 、兑( )三卦中,阳爻多而阴爻少。 故为“阴”卦。 表示阴(女)性事物。由于阴性事物应该是阴柔之气(阴 爻) 多才 正常 。现在 却是阳 刚之 气 (阳 爻) 多 。故 其名 才曰 “少阴” 。意思是说,少了“阴”了。 “易传”中说: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 ”还有我们经常说的 “含三为一” 。这里不只是说易学的道理和卦理中包含了“天地 人”三才的内容。实际上我们仔细地看一下阴阳爻各自的构成, 就会发现阴爻( )中间空出来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将阳 爻( )可以分成三等份。因此,阳爻除了整体表示 以外, 还可以表示 。而阴( )爻则表示 。这说明阳爻( )本身 就是“含三为一”的状态。 这中间, 【阳爻( )除了内含着( 的素数内容外, 还包含着( 的奇素数内容。而阴爻( )则内含着( 的偶素数内容】 。 我们将其阴爻为 和阳爻“含三为一”之 数带入“八经 卦”中,则得: 乾( )卦为 数。 为阳(奇)数。又称“老阳” 。 坤( 卦为 数。 为阴(偶)数。又称“老阴” 。 震( ) 、坎( ) 、艮( )卦为 数。 为阳(奇)数。 又称“少阳” 。 巽( ) 、离( ) 、兑( )卦为 数。 为阴(偶)数。 又称“少阴” 。 因此一般在“摇卦”中,才规定了“老变,少不变”的原 则。这也就是“蓍草法”中“ 、 “ ”表示变爻, 表示不变爻的依据之一。这也是古代产生“数字卦”的数理根 据之一。 第 46 页 由此数理之间的一些关系,确定了卦的生成特点。 一般卦的生成是由下往上逐个排列卦爻(阴爻或阳爻)的。 拿六十四卦中的六个爻的卦为例。 其最下面的那个爻为一爻。一般称作“初”爻。 然后,其爻位之数二、三、四、五、六爻顺次往上排。 最上面这个第六爻,一般称作“上”爻。 为了从文字上能一目了然地判断某个位置上爻的阴阳(刚 柔)性质,按照“老变,少不变”的易卦及爻变的原则,将阳 爻( )的爻位数之前,冠之以“九”字;将阴爻( )的爻 位数之前,冠之以“六”字。这样就构成了每个爻的专用代名 词 “爻 题 ” 。 例如:风雷益( )卦。 第六爻是阳爻。定为上(六)九爻。 上(六)九爻 第五爻是阳爻。定为九五爻。 九五爻 第四爻是阴爻。定为六四爻。 六四爻 第三爻是阴爻。定为六三爻。 六三爻 第二爻是阴爻。定为六二爻。 六二爻 第一爻是阳爻。定为初(一)九爻。 初(一)九爻 在以上的这些爻中间, 凡是“爻题”前或后标有“九”字者,说明此爻是阳刚之 “阳 爻 ” 。 凡是“爻题”前或后标有“六”字者,说明此爻是阴柔之 “阴 爻 ” 。 另外“九” “六”还表示的是“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六 十四卦中,哪个“爻变”了,才是该爻“爻辞”所表达的意思。 以上发明“爻题”的做法,是为了标示“爻”的【性质】 。 而初、二、三、四、五、上则表示的是“爻”的【位置】 。 第 47 页 四、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易学原则成卦 实际上这就是用我们平时所说的“游魂卦”的方法来成卦。 也就是长沙“马王堆”墓地中所发现的一种易卦的成卦方法。 即“京房易”的一种成卦方法。这种方法的排列,特别像所谓 轶失的“归藏卦”的排列。也有可能其就是“归藏卦”的一部 分内容或“归藏卦”的全部生成过程。 其具体方法是: 六十四卦的形成,是由“八纯卦” [即乾为天( )卦、坤 为地( )卦、兑为泽( )卦、离为火( )卦、震为雷 )卦、巽为风( )卦、坎为水( )卦、艮为山( ) 卦]自身内部地变化规律所变化成的。 我们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例如:由乾为天( )卦来变化。 乾为天( )卦的一爻变。变成天风媾( )卦。这又叫 “一世卦” 。 乾为天( )卦的二爻变。变成天山遁( )卦。这又叫 “二世卦 , 。 乾为天( )卦的三爻变。变成天地否( )卦。这又叫 “三世卦” 。 乾为天( )卦的四爻变。变成风地观( )卦。这又叫 “四世卦” 。 乾为天( )卦的五爻变。变成山地剥( )卦。这又叫 “五世卦” 。 再将乾为天( )卦的“五世卦” 山地剥( )卦由 四爻往初爻方向变化: 山地剥( )卦的四爻变。变成火地晋( )卦。这又叫 “游魂卦” 。 第 48 页 火地晋( )卦的全部下面三个爻同时变。变成火天大有 )卦。这又叫“归魂卦” 。 具体变化如下图。 ( 八个“八纯卦”都按这种变化规律变化。每卦再变化出七 个卦,加上原来那个“八纯卦” ,一共是八个卦。八个八种卦, 第 49 页 一共是六十四个卦。 以上讲的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成规律。当然还有很多变化 方法。但那些方法都不是按着易学本原的道理来生成卦的。因 此,才说那些“卦变”图是易卦的“变化图” ,而不是易卦的 “生成图” 。 比 如: 由一个阴爻和一个阳爻的六爻卦“复” )和“媾 ( )两卦变化来的 个卦,直至四个阴爻和四个阳爻组成的 “大壮” ( )和“观” ( )卦各变成 个六爻卦,加上“乾” ( ) “坤” ( )两卦而形成的“古卦变图” ; 李挺之的“卦变反对图” ; 李挺之的“六十四卦相生图” ; 朱熹的“朱子卦变图” ; 虞翻的“虞翻卦变图” ; 来知德的“错综图” ; 朱风林由十“辟卦” [去除“乾” ( ) “坤” ( )二纯 “阳”纯“阴”卦]所变化而构成的“朱风林升降卦变图” ; “六十四卦变通之图” ; 这些卦的“变化” 、 “变通” 、 “致用”图都是“卦变图” , 而不是“生成图” 。这些卦的“卦变图” ,各有各的变化特点。 都有各自变化的哲学、逻辑规律。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的去了 解、去学习和去研究的。它们各自的逻辑变化,能给我们分析和 掌握易卦及事物的变化规律及思想原则,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思想 方法与思路。 我们为什么讲这么多的易卦生成法呢? 因为,易学思想主要是靠易卦及卦爻之间的构成和变化来反 映的。因此,易学的思想和方法论的内涵,全都体现在其“象” 第 50 页 (卦、爻之象)的变化上了。又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有些事情是只用语言和文字是说不清楚的。并且汉文化的“象 形”文字,虽然其内涵性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其受所表示的事物 形象的限制,其表意的范围是有局限性的。为了能尽量的扩大表 意的内涵性,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以卦的 形式来表述世间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并且“观象系辞” 。将自己 的感受、体会和认识,总结归纳成卦、彖、象、爻辞,以供他人 及后人“所乐而玩者”参考学习。 易学中所说的“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的这个象,指的 就是“卦象” 。 【卦,是表述大的或较大范围内的整体变化的】 。 卦中的【爻,是表述整体中局部具体变化的 这其中,局部具体的“爻”变了,整体卦的结构状态 “卦”也就随之改变了。 “卦”变了,随之的“象”所表述的内 容也就随之改变了。 “象”变了,所对应的数理关系也随之改变 了。这就是易学中,卦、爻之间不可分离的对应关系。事物不在 大小,都能对大局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 关键是取决于它在整 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及状态。 在易学思想中,每一种卦、爻的变化,它都反映出来的是一 种思想方法。我们学习易学就是为了学习、了解、掌握这些思想 方法。为此,我们就要丢弃那种“读死书,死读书,泥于古,而 死于句下”的传统学易方法。因为,只去死记硬抠易学中的那些 字词句章,可这些字词句章都是前人的体验和实践的记述。往往 都有一些局限性(这种针对性很强地体验与实践,可能你一辈子 都遇不到) 。如果只从这些有针对性的局限性的认识出发,会将 我们的思想禁锢起来。反而使我们更不容易理解易学内涵的真谛 之所在了。 我们就是背诵《周易》及“易传”的全文,其目的也不是 第 51 页 为了显示自己的易学水平而死背其内容的。背的目的是为了能将 其前后的各种思想方法串起来,使我们对易学及其思想、规律等 能有个总体、全面、统一的思想概念及认识。 下面我们来看看构成卦象的爻象及其特点、规律和表述的思 想内涵与方法。 第 52 页 第 54 页 第 55 页 第四课 爻象与卦象 “ 易 传 ”中 曰“:爻 也 者 ,效 天 下 之 动 者 也 。 ” 其意思是说,爻是干什么用的呢?是【表示和仿 效天下变化的事物的。 】 “ 易 传 ”还 说“: 爻 也 者 ,效 此 者 也 。 ” “ 道 有 变 动 ,故 曰 爻 。 ” “ 爻 有 等 ,故 曰 物 。 ” 意思是说,天下各种事物的变化和变动,都可以 由爻的变化及状态来表述。 “爻有等”说明爻在卦中 不同的位置上,其表示不同或相同类型和不同或相同 范畴、范围、领域、性质、层次、状态等的事物。 “易传”中说: “六爻 相杂,唯其 时物 也。 ” 说明每个爻所反映的是一定 (特定)时间条件 下所对应的具体事物的特定位置和状态等。时间变 了,所对应的爻位(时空位置)也往往有所变动。 那么,所表述的意义也就有所改变。 “发挥于阴阳而生爻” 。 说明爻的变化,是通过它所处在卦中不同位置的 “阴阳”性质来体现的。在不同位置上的“阴爻”或 “阳爻” ,或者是在相同位置上的“阴爻”或“阳爻” 所表述的内涵内容和意义常常是大不相同的。 “八卦 相重,爻在 其中 焉。 ” 这也是易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 即上下两个三爻卦相重 重叠在一起,组成一 第 56 页 个六个爻的卦。所以, 《周易大传》中“系辞”曰: “因而重之, 爻在其中焉。 ” 相重的目的是干什么呢? 是为了使卦的表述系统增大。使它(卦)的内涵内容增多, 且更形象、更具体、内涵内容更丰富。原来三个爻的结构形式, 所能表(描)述的范围小了一点(可是,更接近事物的总体或 本质内涵) 。六个爻的结构模式,其表(描)述的范围会更大、 更具体、更细致一些(更接近于事物的具体状态与内涵) 。 这样做系统大了,内涵也多了,反映事物的规律也就会更充 分一些。使事物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细节等都能反 映的更充分、更细致、更具体一些。针对性也更强一些。 看到卦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爻的变化。因为爻的变化所反 映的具体内容,是对应于一定时间条件下的那个具体事物的。 《易》 “系辞”日: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如果不懂得易学 的这种时空对应性思想方法及原则,就会出现以下的现象。 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不断地提 问这个问题时,运用易学方法进行推导或判断,会出现得出各种 不同的答案来的原因。因为在用易学思想推导事物规律及其结果 的时候,由于许多人不懂得时空对应性是不可分割的道理。即不 知道时间变了,所对应的空间结构及其内部规律相应的也会发生 变化。故而会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判断一个固定的问题。因此, 造成使人无所适从的局面。 比如:不懂得时间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规律判断的 正确性。 因此才造成了,他(她)一会儿问一下: “我这次考试及不及格?” 回 答“:不 及 格 。 ” 待会儿再问同样的问题: 第 57 页 “我这次考试及不及格?” 坏 了 ,时 间 一 变 。答 曰“:能 及 格 。 ” 待会儿又问: “我这次考试及不及格?” 再 答 曰“:不 及 格 。 ”. . 因为不同的时间将对应在不同的(变)爻的位置上。所以, 变爻表示的是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对应的那个具体事物。你原先那 个时间决定你来问考试及格不及格这个问题。下个时间段客观上 已不再对应表述你考试的问题了。可是,你还是硬套用它原来判 断考试问题的那个判断格式去回答,可能往往回答的判断结果就 不准确了。因为时空对应关系已发生了变化。 所以《易经》 “蒙”卦曰: “蒙者,蒙也。非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初 告。再三渎,读者不告。终吉。 ”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意思是:你就像蒙昧无知、迷迷惘惘的小孩一样,遇到事 情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就来求问于我。 “初筮告” 。第一次 求我给你判断的时候,我告诉你事情的结果。 “再三渎” 。再三 的请求我不断地为你判断同一件事;或者不严肃、连续地、不尊 重事实采取怀疑态度地再三求问同一件事;以及要求判断结果随 自己意愿的。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易学推导方式的。 “读者不告” 。 再也不能给他(她)推导判断并告诉他(她)结果了。也就是 说,不能再为他(她)推导判定同一件事了。 “终吉” 。这才能 保证你所判断的结果,最终都是正确的。 因为,最初来找我为你判断事物的趋向及结果时,你没有什 么太多的杂七杂八的各种主观意识。那时只是你没有什么办法 了。一个心思地只想了解你最关心的那件事情的最终结果。所 以,正好与大自然当时的时空规律相符合(对应) 。故此你才在 这个特定的时间找我来为你推导判断这件事情的。等过了一会儿 第 58 页 以后,你不相信我所判定的结果(因为我所判定的结果,可能没 符合你自己主观的想法) 。你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已不是原 先那种只求得到客观结果的客观的心理状态了。此时,已经是以 主观意识为主的唯心状态。你头脑中的那种意识场也已产生了变 化。而大自然的那种时空对应的场,也由于时间的变化,空间结 构及其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时推导判断的场的结构状 态,已不是对应于你原先要求判断时,所对应的那件事的结构状 态了。已是对应于其他事物状态的那种场了。再加上,你不相信 时的这种主观唯心意识场的干扰,已经对客观对应状态的“场” 产生了干扰。故而,也已经破坏了易学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因 此,在推导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时空结构状态不能完全对应相符 的情况。 平时我们大家也会发现,越是喜欢算卦的人。他(她)的 事越不容易判断准确。往往最喜欢“迷信”算卦的人,他(她) 们的命运也往往是很不好的。因为找这个人算,算完了;过会儿 又去找另一个人算;另个人算完了,再去找别的人算 。算一 次,一个样;再算一次,又是一个样。这样算多了以后,心里反 而就更乱了 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结果什么也干不成。由于 思想被搞混乱了,况且心里也没了底。再加之心理(脑)场也 乱了,心里更没主意了,因此什么也不敢或不知该怎么干了。 有人说: “上次那人给我算了,说我能发财。结果这次又找 你来算。算过之后,你确说我不能发财。 ”推算的人一听就火了, 说: “你对自己的事也太不关心,太不严肃认真了!你是不相信 这种推导判断方式的。如果你相信这种推导方法的话,就不会接 二连三地找那么多人去为你推算了。 ”这只能说明被推算的人自 己的心理状态是紊乱的。即(生理及脑)场是紊乱的。所以, 别人往往也很难找到与他(她)对应的客观(场)状态。因此, 也很难给这个场进行“卜筮”及找到与这个场的规律相对应的 第 59 页 结果来。 时间和卦象(空间及其结构)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 时间,就有与其对应的空间(卦、爻)存在。这也是易学所反 映的立体的时空对应性关系。 “八卦以彖告,爻象以情言。 ” 意思就是说,一个六爻卦的总体结构意义,是以组成该卦的 “八经卦”所反映的“彖”象的变化来反应它的变化的,并以 “大象”的形式反映其规律。通过感知、感觉、感悟“大象”的 含意,来反映事物内涵的细微变化及具体情况。 【 “彖” 】从较大的方面及概括地表述(反映)事物与其规律 性。 【 “ 爻 是从小的、局部的方面及形式,具体表述(反映) 事物及其规律。具体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想法、一定的感觉、一定 的感情、一定的情绪等。同时, “爻”象所反映的也是大自然中 最基本的“阴阳”性质及其规律的变化。 《易》 “系”曰: “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 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 其意是说,虽然易学的道理经过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也出 现过各种不同的认识及理解。可是它的发展与变化,往往都不拘 泥于一定的变动格(模)式。 “周流六虚” 。一个意思是指易学 能表示上下(天地) 、左右、前后、东西南北中这么一个立体结 构的事物模式。另一个意思是说,这个立体模式,实际在卦中是 以六个爻位的位置来表示的。无非是通过上下两卦或由下(初) 爻变到上(六)爻,还是由上爻变到下(初)爻这种不固定的 变化方式及阴( “柔”性)阳( “刚”性)爻之间的相互对应转 化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六个爻之间的变化及上下变化的规律不 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爻位上是不是都是同样性质(同是“刚” 性或同是“柔”性)或是不同样的性质的爻 每一个爻位上 第 60 页 都必须是阳爻或者是阴爻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变爻” 的变化也不一定都变化在哪个爻位上。它们的变化是通过什么反 映出来的呢?“刚柔相易” 。通过阴爻和阳爻的不同性质的变化 来表述其“刚” “柔”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这些变化来反映卦、 爻 之 间 的 规 律“。不 可 为 典 要! ” “。典 要 ” ,即 典 型、典 故、只 有 这样、必须一定如此之类的意思。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可以把 这些变化或哪一种、哪一类的变化形式、格式、方式、方法等, 当做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程式)而被记取。即不能是 “死”的表述格式。学易学不是说学“死”的什么知识,而是学 习一种“知变”且灵活“应变” “适变”的活性知识。所以要 “唯变所适” 。只有以变化的眼光,具体事物(问题)必须具体 来看待、对待它及它的规律。这才是最适宜地观察、分析、认 识、研究、掌握事物及其规律的根本方法。 故而,在易学中充分体现了它【是一种变化的“知变”性 学问】 。而且这种变化是“唯变所适”的。只有根据变化了的状 态、环境、条件等,适应其变化,才是最适应的惟一的思维方式 和方法。因此,易学【还是一种“适变” 、 “应变”的学问】 。 这不仅是卦的适变性学问,也是爻的适变性学问。爻也是需 要“唯变所适”的。一定的爻的变化,适应于一定时间条件下 的一定的状态(情况) 。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出现的一定的变 化,都是相互对应的 没有任何能孤立存在的事物。要想学好 易学就必须掌握并记住这些时空对应性规律。 《 易 》 “系 辞 ”曰“:蒹 三 才 而 两之 ” “、易 之 为 书 也,广 大 悉 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 “说卦”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 这都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指的是六十四卦中,任何一个六爻卦的结构分布原则。 第 61 页 也就是说,得到了一个六个爻的卦。比如:是得到了一个乾 为天( )的六爻卦。它所对应表述的是“天地人”三才的分 布结构状态。易学将大自然各种事物进行了分类。基本上分成 天、地;分成虚的、柔的(阴爻) 、实的、刚的(阳爻) ;还分 成了“阴”的、 “阳”的。并将人类自身也放到(纳入到)这些 系统中间去进行综合地分析和研究(而不是像现在的一般科学方 法一样,将人类从自然科学领域中孤立出来进行研究) ,因此, 形成了比较全面、完整、统一的研究体系与模式。在研究了天地 之道(规律)的同时,也研究了人类和我以及我自己。即我把 我和我所处的天地之间的自然(事物)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 通盘研究。不像现在人们的“试验性”研究方法,它往往是采 取运用相对绝对时空的概念去孤立的研究事物及其规律。即研究 某一个事物时,一般不考虑这个事物与其他相应时空中的别的事 物之间的联系。只考虑被研究对象本身状况及其规律性。即研究 者本身的状态与别的事物环境、状态等联系一般不去考虑。 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不是这样。它把大自然(事物及事 物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始终放在研究任何事物的首位。始终注 意事物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按易学“易简”思想的启示,借以 找出事物的共性或共通性特点。即始终抓住及掌握事物的主要矛 盾趋势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是“至广大”性的研究模 式(具体从“至精微”的“研几”人手) 。在大范围之内来研究 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这是由于研究方法产生时的“所有 制”大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在“易卦”中,一个六个爻的卦体, 其上面(五、上)两个爻可以表示“天”及天上的事物; 下面(初、二)两个爻可以表示“地”及地上、地下的事 物; 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生物。所以中间(三、四)两 表 第 62 页 示“人”及与人类相对应且存在的事物。 “天”也是“以象告之” 。其“象”一般是反映天象、天道、 宇宙、事物系统等规律的。乾为“天” 、为道、为自然界中的大 道理。什么是“大道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在天之道曰 ‘阴与阳 , 。阴阳的“对应统一规律”是事物的根本“大道理” 。 这个根本“大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已经存在及运用了两万年 之久。至今仍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科技思维支柱的 作用。 “阴“”阳 ”是 怎 么 来区 分 的 呢 ? 举乾为天( )卦为例来说明。 中国古时候,在“易卦”的结构中,是以一(初) 、三、五 的奇数位,表示阳(刚)性的事物;以二、四、六(上)偶数 位,表示阴(柔)性的事物。 “在天之道曰阴与阳” ,是说,通过“阴阳”来反映、体现 与感受“天道”的规律。 在这里指的是六爻卦中,最上面两个爻的性质特点。即上面 两个爻之中,上(六)爻位置,应是表示“阴”性事物的位置; 而五爻位置,应是表示“阳”性事物的位置。 “在地之道曰柔与刚” ,通过“刚柔” (软硬)性质来反映、 体现与感受“地道”的规律。 在这里指的是六爻卦中,最下面两个爻的性质特点。即最下 面两个爻中,二爻这个“阴”位,应是表示“柔”性事物的位 置;初(一)爻这个“阳”位,应是表示“刚”性事物的位置。 中间“在人之道曰仁与义” ,通过“仁义”来反映、体现与 感受“人道”的规律。 在这里指的是六爻卦中,中间这两个爻的性质特点。即中间 这两个爻之中,四爻这个“阴”位,应是表示人之“仁”性的 位置;三爻这个“阳”位,应是表示人之“义”性的位置。 第 63 页 这样就把大自然及事物与事物和人之间的总体规律及性质 【统一表示在一个六爻卦中】了。 因此,在“易经”乾为天( )卦之中, 初(一)爻为“潜” 。为“潜龙勿用” 。 指的是潜藏于下面的事物。 地 第二爻曰“田” 。为“见龙在田” 。 指的是“地”及潜藏于“地”下的事物。 第三爻曰“君子” 。为“君子终日乾乾” 。 “君子”指的是人的事情。 人 四爻曰“或跃渊” 。为疑惑、迷惑、盲目行动。 这还是指的是人的行为。 第五爻曰“天” 。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指的是“天”上的事。 天 第 六( 上 )爻 曰: “ 亢 ” 。 “ 亢 龙 有 悔 。 ” 再高,高高在上骄傲自满,就要向相反方面发展了。讲的 是,高于“天” (自然的、大的本质性规律)上的事,就是另一 回事了。 这是不是讲的是“天地人”三才的内容。从乾为天( ) 卦的爻辞内容之中,反映出了易学的“天地人”三才的哲理思 想。 《易》 “系辞”中,还曰: “二爻多誉,三爻多凶,四爻多 惧 ,五 爻 多 功。 ” “ 其 初 难 知 ,其 上 易 知 。 ” 将这些爻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哲理,掌握弄明白之后,就能深 刻地体会到“易卦”之中爻之间的规律性了。 第 64 页 按“天地生”三才来解释大自然与事物的构成及其规律, 当然这也是能充分地解释清楚的。 “天行健” ,一切事物的变化, 都是靠大自然及事物本源的“天”道(时空)规律所制约、所 控制的。它创造了一切。所以它是“多功”的。 “天道”可以构 成大自然中的一切及其规律,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及状态 形成并成功地构成了一切事物。所以说,它是有“功”劳 的。 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生灵。其上面,有天打五雷轰,风、 寒、湿、燥、热、雨、雪、干旱等气候的无情报复与危害;其下 面,地上有无情的水火(包括火山爆发) 、地震、洪水、山崩地 裂等的威胁。在这无情的天地之间,人类要达到与其和谐的生 存,是非常艰难的。弄不好,不知怎么搞的,违背了大自然的规 律,人类就得走向死亡或毁灭。故而,一天到晚提心吊胆、 “夕 惕若厉”地过着日子。看看天,看看地,看看周围,是不是大自 然又要有什么变化。除此之外,还要判定这些变化它是不是又会 给人类自己造成什么危害。这都说明了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在 不断地变化着的。在这不断地变化过程中,人类的命运是被大自 然中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所控制(制约)的。 “二爻多誉” 。况且六爻卦中的二爻又是“地”位。说明人 生活在大地上,由于“土(地)生万物” ,会给我们人类提供各 种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人类对地及地球这种“厚德载物”的敦 厚性质很满意。到了秋季,大丰收。人们心里自然很高兴。 “今 年又丰收了! ”这是人们对地球自然生态贡献的又一种赞誉。所 以,常常要用各种形式来庆祝丰收。大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 切基本条件。因此,它就会受到人们的赞誉。 在整个的六十四卦中, 第二爻的爻辞,多数都是赞美、赞誉之辞。 三爻的爻辞,大部分都是“多凶” “多难”之辞。 第 65 页 四爻的爻辞,多为犹豫不决、犹疑、疑惑、莫名奇妙之辞。 五爻的爻辞,因为其为“王”位、为“多功” 、成功、 “王 天下” 、老子天下第一、胜利之“尊”位。自然它的爻辞也是各 类“多功”及“成功”之辞了。 用“多誉” 、 “多凶” 、 “多惧” 、 “多功”这么简单的几个 字,就抽象出了这么深刻的寓意概念。 那么这些辞及这些概念是怎么抽象出来的呢? 是 根 据 我 下 面 要 讲 的“ 承 ” 、 “ 乘 ” 、 “ 比 ” 、 “ 应 ” 、 “ 据 ” 、 “中” 、 “正”等爻位之间的关系及“则非其中爻不备”延伸来的 “ 互 卦 ” 、 “ 连 互 ” 、 “ 半 象 , ,等 等 这 些“ 爻 象 ” 、 “ 爻 变 ” 、 “ 卦 象” 、 “卦变”的规律来确定的。 一个卦(包括三个爻、四个爻、五个爻、六个爻甚至十几乃 至数十爻的卦) , 【从天到人再到地,全部都能进行反映及表 述 】 。 其中, 【 “ 三 爻 卦 是以初(一)爻,为地; 二爻,为人; 三(上)爻,为天。 “八卦”以这种分布表述方式对“天地人”三才进行了表 述。 而【 “六爻卦” 】则是以前面我们讲过的“三才”规定进行 反映及表述。 因此说,卦能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任何范畴、范 围、条件、环境、层次等系统中,进行对应性反映及表述。 下面具体讲讲“爻象”的表述规律。 在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一书中,他把“象”分成了 七 种 易 象 。即“ 八 卦 之 象 ” “、 六 画 之 象 ” “、 像 形 之 象 ” “、 方 位 之 象 ” “、 爻 位 之 象 ” “、 互 体 之 象 ” “、 反 对 之 象 ”共 七 大 类 。我 第 66 页 们下面讲到的易象将比这七种要多一些。 下面我先讲“六画之象” 。即“六爻之象” 。也就是讲讲六 个爻所组成的卦象。 六个爻组成的“六爻卦” ,又称“六画卦” 、 “重卦” 、 “别 卦”等。名字的叫法虽然不同,但其本意指的都是相同的。 下面首先先讲“六画之象” 。 第 67 页 第一节 六画之象 “六画之象” ,顾名思义是表述六个爻组成的卦中,六画 (爻)之间的关系、状态及特点的。 六个画(爻)处在不同的爻上,即处在不同的爻的位置上。 它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吉凶、悔吝等是不一样的。 在“易经”中并没有“祸” “福”之辞。 “祸福”是人们平 时算卦中常常使用的词。 “易经”经文中可没有提到过这些词。 “易传”及“经文”中,提到的只是些“吉” “凶” 、 “悔” “ 吝 ” 、 “ 元 、亨 、利 、贞 ” 、 “ 天 垂 象 ,见 吉 凶 ” 、 “ 爻 象 见 乎 内 , 吉凶见乎外”等之类的描述吉凶的词语。并没有“祸福”一词。 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祸福”是他人自行加于“易经” 的概念。 以上那些“易经”中的“断词”之辞,只是为了让人们通 过这些辞意的不同,来辨别事物的好坏程度的不同,从而决定如 何取舍而用的。这与“祸福”的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 比如:有人认为发了财是福,生了病是祸。没发财时,原来 有些见不得人的事,还能掩盖着。可是一发财,正赶上清查个人 所得税之类,反而查出问题来了 原来还有那么多肮脏的事。 弄不好得上法庭、进监狱了。那可就成了祸了。事情都是辩证 的。好坏也是相对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完全好的或者是完全 坏的。好坏及其好坏程度得看相对什么来说啦。 比如:就疾病和人来讲: 对疾病是祸(凶) ,对人来讲就是吉。 对病、病菌、病毒、变异细胞来讲是吉的话,对人来讲就是 第 68 页 祸(凶) 。病发展的越严重的话,人越倒霉。 事物都是这样相辅相成的存在着。同样一件事情的好坏,得 看你是相对什么事物、什么条件、什么标准来说啦。 “易经”中 的好多辞,有些人看了后就会说: “ ‘易经’中的这些辞,竟是 些自圆其说的辞。好与坏都让它说了! ”当然好坏都让它说了。 “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事物的好坏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 喽。但这要看是从什么角度、针对什么事物来讲这个好与坏了。 从某个角度讲是好,从另一个角度讲可能就是坏。 “一阴一阳之 谓道” 。任何事物都是“对应统一”的。没有任何一个能孤立存 在的事物。 “易经”中的这些辞不是为了自圆其说的。实际上,是因为 观察、分析事物时,由于大家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 同的范畴、不同的位置等,所得到的结论和概念往往是大不一样 的。就像那次我所讲到过的“杯子”的概念一样。处在较宏观 的位置上确定它叫“杯子” 。由于其用途不一样,又可以有不同 的概念与名称。用它来喝茶时,叫“茶杯 用它来喝酒时,叫 “酒杯 用它来喝水时,叫“水杯” ;用它来凉水时,叫“凉 杯”等等。有人从“杯子”的制造及构造上讲,又产生是铝矾 土和釉质组成的概念;再往下又会产生元素、分子、原子、原子 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基本粒子..概念。你说这些概念哪个 正确、哪个对?我说,都正确。都对!就看你是针对什么层次、 什么角度、什么范畴等来说了。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观察分析者所处的范畴、层 次、位置、领域等不一样,对同一件事物所得出的结论及概念往 往是不同的;好坏的概念自然也是不同的;认识到的状态及规律 也是不同的。这不是为了自圆其说,这是规律性而已。就像相声 里说的一样:有人问算卦地说: “看我是哥儿几个?”算卦的回 答说: “你孤独一枝。 ”结果,一会儿他给你孤独出一枝,一会 第 69 页 儿给你又孤独出一枝的,老“孤独”下去可不行。此例子所说 的意思就是:算卦者的回答是,你哥儿是一个也行,两个也可 以,三个也行 ,十个八个的都行。反正多 “孤独”几回就都 “孤独”出来了。这只是语言上的一种游戏。而易学讲的道理可 不是这种情况。相声里讲的这件算卦的方法叫自圆其说。所以叫 “相声” 。咱们这里可不是说相声,而是讲的是易学科学。 下面讲讲卦“爻”的具体结构、变化规律与特点。 正 我们一般常见与常用的一个卦,共有六个爻。 也就是说,一个卦它有六个不同的位置。 那么,你处在六个爻位的不同的位置上,会有不同的分布、 结构状态及特性。 易学思想认为,一切相同或不同的事物都应该处在自己应该 处在的位置上。 比如:你是干车工的。就应该在车工的位置上好好地努力 干;他是厂长。他就应该在厂长的位置上好好地干;我是当人事 科长的。我就应当在人事科搞好人事方面的工作;技术员、工程 师,就应该干好技术员、工程师的技术工作..每个人都应当干 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家配合在一起,靠我们大家组成的和谐之 场,创高额利润(众人捧柴火焰高嘛) 。随之大家各自的收益也 会增加。实际上,这是靠各部门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合力、协调 一致才取得的成果。 如果,我是个车工,却天天想我应该是厂长才对;厂长说: 我应该去干会计。结果,厂长去当会计了。可是他从来也没学过 和干过会计的工作。把厂里的财务弄得是一塌糊涂。当车工的去 干厂长的工作。因为从来没领导过他人。到了领导岗位上,各种 复杂的人事关系;上面压下来的各种指标及任务;下面厂里的职 第 70 页 工有意见不愿干;职工要求提高待遇..他夹在两头的中间,难 受的要死。最后,也可能就急出了什么不治之症 给急死了。 因此, “要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 。不应该去的位置就别 去。能干什么就在什么位置上干什么工作。各有其位,各当其 所。各自都努力地干好各自应该干的工作。大家互相体谅、互相 帮助、协调一致,把整个的任务完成好。 易 学 中 ,爻 位 的“ 正 ” 、 “ 不 正 ” 、 “ 当 位 ” 、 “ 不 当 位 ”实 际 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家不管干什么,都应该知道自己什 么时候、什么事情、什么环境、条件,自己应该处在什么位置上 及状态下。同时,大家互相也都要知道各自应处在什么位置上。 这就是搞好各个领域、各项工作最基本的道理。因为我们的易学 文化产生在原始共产主义的伏羲氏族时代 是带有共产主义思 想因素的时代。故而,易学中“当” “不当”位的逻辑思想,它 也是我国古代传统中,顾大局的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 初、二、三、四、五、上,一个卦有这么六个爻。 一、三、五为奇数。在我国传统的概念中,其对应可以表示 阳性的、刚性的事物。 二、四、六为偶数。在传统的阴阳概念中,其对应可以表示 为阴性、柔性的事物。 假若,爻是处在一(初) 、三、五阳数爻的位置上,就称其 为“阳位” 。表示的是阳性事物、刚性的事物应该处在的位置。 如果,爻是处在卦中,二、四、六(上)阴数爻的位置上, 就称其为“阴位” 。这应该是阴性事物、柔性的事物所处的位 置。 如果,阳爻处在一(初) 、三、五爻的位置上;阴爻处在 二、四、上(六)爻的位置上,这在易学爻位的性质中,被称 做 为“ 得 位 ” 。又 叫 做 : “ 得 正 ” 、 “ 当 正 ” 、 “ 当 位 ” 、 “ 位 正 ” 等。一般表示为吉、好、正确、应该、正当、合理之类的意思。 第 71 页 假若,二、四、上(六)爻这些阴爻所应当在的位置,被 阳爻所侵占了;反之,一(初) 、三、五爻这些阳爻所应当占据 的位置,被阴爻所占据了。这种情况,在易学爻位的性质中,被 称 为“ 不 当 位 ” 。又 叫 做“: 不 得 位 , , “、 失 位 ” “、 位 不 正 ” “、 不 正位” 、 “失正”等。这是指阳爻处在了阴爻应该所处的位置上, 阴爻呢,又处在了阳爻应该所处的位置上。它们都处在(占据) 了自己不应该所处的位置上。这一般表示为不吉利、不好、不正 确、不应该、不正当、不合理之类的意思。但表示的可不一定都 是“凶”的概念。因为不应该的事,不一定都是凶险之事。 除了“当位” 、 “不当位”的概念特点外,从其卦象上看还 有一种特点。 比如:一、三、五爻的位置上,虽然都是阳爻,但是处在一 (初)爻位置上好的程度,不如处在三爻位置上好的程度更好; 处在三爻位置上好的程度又不如处在五爻位置上好的程度会更 好。即【阳爻越靠近五爻越好】 。因为五爻即是“多功”之位, 又是“得正” 、 “得中”之位,又与二爻“相应” ,上下同心,是 “君” “王”之位的“尊位” 。故而,它是卦中六个爻之中, 最 好的一个爻位】 。因为它是一、三、五数之中,最大的一个阳数 ( “素数” 。是最稳定的数) 六个爻数中阳气最充盛的位置。 阳爻处在这个位置上,当然是最好、最适合的地方啦。 可是,如果是阴爻,其概念就反过来了。就不是这个规律 了。 “阳”以“天”为本。阳以升发为好。故而越阳越好。 “阴”以“地”为本、为主。阴以沉降凝聚为好。故而越阴 越好。 因此,在“易卦”中,从上到下,六(上) 、四、二爻, 距离二爻的位置越近越好 。越远越差。它是这么一种概念。 阴爻如果“当位” ,但是处在四爻之位或上(六)爻之位时,不 第 72 页 如二爻之位更好。与阳爻的特点比,它是相反的规律。即“阴” 性事物好坏的概念与“阳”性事物好坏的概念,从位数上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单易学手指游戏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