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朗诵的伴奏.这首诗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bff93d07f143c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_(教案)
本站专注于优秀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发布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教案简介:(发布教案: 19:09:33,教案字数:,摘要: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一、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
【关于上一篇】
  摘要:
  教案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共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
  (转载教案请注明出处)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一、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一、整体把握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一、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一、《我爱这土地》一诗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二、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四、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读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等,体会这些诗中的思乡情绪。
五、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下面的朗读示例,供教学时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关于下一篇】
  摘要:
  人教……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2)人教课标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 诗两首课文研讨我爱这土地一、整体把握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
  (版权所有:教学园)
◎2011 yuanjiaoshequ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来源:编写&
作者:肖冬
四川德阳五中& 肖冬& 编写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难点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指导学生朗读: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第1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层: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
第二步,背诵《我爱这土地》,深度解读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明确: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鸟”――“诗人”;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
第三步,背诵《我爱这土地》,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本诗后你有怎样的收获?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预习《乡愁》,要求背诵,基本理解,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的资料。
&&& 学习《乡愁》,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情景激趣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指导学生朗读: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第二步,背诵《乡愁》,深度解读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使之具体化的?
明确:通过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来使之具体化的。
2.作者选取的四个意象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巧妙地表现了乡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作者在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第三步,背诵《我爱这土地》,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诗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本诗后你有怎样的收获?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布置作业:
预习《我用残破的双掌》,要求背诵课文,基本理解,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艾青的贡献
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留学法国并开始作诗,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上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此外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一位美国学者将艾青与聂鲁达和克梅特并举,称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位诗人。
艾青名字的来历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福建永春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逃难至江苏、安徽、上海、重庆。1947年中学毕业后入金陵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发表诗作。同年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军中当了3年翻译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1958年到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和1969年两次赴美教书。1971年返台,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其间自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1年。余光中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54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主编过《现代文学》和《文星》,参加现代派诗歌的论争和乡土文学的论战。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余光中的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稔》、《桥跨黄金城》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评著有《梵谷传》等。
走过战乱 乡愁淬炼余光中诗心
【联合报u记者徐如宜】
重阳,是诗和酒的日子,是登高避险的日子。九月九出生的余光中,也免不了颠沛漂泊;幸运的是,总有诗相伴。
余光中的波澜人生,总是在不停的选择中度过,有被动、有主动。抉择的歧路隐在滚动条般的藏宝图,一路摊开都是未知。
战争逃难 成了半个四川人
余光中的前半生,遇到两次战争。“这两次都是不容我选择的,只能接受。”第一次是中日战争,还是中学生的他,无从选择,就是逃难;一路从南京、苏皖边境、上海、香港、昆明到重庆,也因此认识了长江上游的风土人情。
四川人称这些逃难者叫“下江人”,余光中说,就等于今日有人被视为“外”省人,本地人总是有些排外,但他非但没被“排”掉,反而成了半个四川人,练出一口流利的川语。
来来去去 在台湾时日最久
第二次是国共内战。一九四九年大陆变局,余光中决定来台湾。「当时的选择是保守的,现在看来则是幸运的。」他说,如果当时留在厦门,路转着路,今时就不会坐在这儿了。来到台湾,不管政治怎样,总还是中华文化的社会;不像大陆,文革一兴,读书人不知怎么好。
之后在学人赴美浪潮下,余光中三度赴美,各待了一、两年,冥冥中就是要回台湾;去香港十年,又是回台湾,“我现在还是在台湾。”在台湾的时日,加起来是最久的,“这也是我的选择。”
香港经验 拓展对欧洲视野
在台湾、香港、美国三个地方都住得够久,也都「到位」。余光中认为,香港经验很受用,虽是左倾的社会,但让他更认识大陆、更接近西方;由于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也间接拓展他对欧洲的视野。
廿三年前,余光中到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向着西子湾的夕照,燃烧另一个金黄色的文学颠峰。
人生抉择 庆幸自己都正确
面对人生每一个重大抉择,余光中胸有成竹地说:“我,‘都’选对了。”
诗人的笃定,可能要让那些终日为错误选择懊悔怅惘者,捶胸顿足了。真的吗?是上天特别的眷宠,让您拥有每每正确选择的能力;还是说,其实是在每个抉择之后,您都告诉自己──这个选择是对的!
诗人[起眼睛,想了想,笑着说:“都是吧!”前者是幸运,后者靠智慧,既幸运又有智慧,夫复何求?
妻子选对 儿女自然就对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诗人说,妻子选对了,儿女自然就对了。
余光中在学府里研究西洋文学,于文坛却是创造中国文学。西洋文学与中文写作,是他的双元生命;在创作中又想把古典和现代调和起来。调和中西,兼拥古今,这种“双重的双元”,丰润了余氏的文学样貌。
他认为,中国文化要成长,就要接受外来的挑战;现代文学要成长,也得接受古典的考验。
解数学题 中文底子也要好
人靠语文表达思想,靠语文吸收知识。“中文不够好,就会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余光中举例,比如说一道数学:甲君有本金一百元,第一年损失了百分之十五,第二年就剩下的本金赚了百分之廿,到底输赢多少?这题于数学计算,不难,但总要看得懂语意方能解出。
鼓励青年 与中外古人交往
余光中表示,现今的文学传播,训练出许多“观众”、“听众”,而非“读者”。许多年轻人不看报、不读书、不写信,思想只会愈来愈狭隘。
他鼓励年轻人,多读书、多与古人交往;吸收多重文化,提升自我。至于如何与中外古人交往?“自然要透过文字。”所以,语文真的很重要,诗人不厌其烦地再次强调。
迷披头四 歌词对他影响大
拥有众多「粉丝」的余光中,是披头四和武侠迷。“披头四写的歌词,也是一种诗。”余光中说,音乐反映当地的生活,披头四的歌很活泼,能把想象和现实结合,深深影响他。
爱武侠片喜欢导演胡金铨
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年轻时喜欢看电影,特别是武侠片,沈浸在武侠世界里的忠义、侠客与忠良里。俩人最喜欢的武侠片导演是胡金铨。现在年纪大了,懒得出门,转而看电视的电影台。
“常没有一部片子是看完整的。”范我存说,不是错过上半段,就是看不到结局;运气好碰上回放,才终于从头到尾拼凑全。从吉光片羽中累积全貌,也是一种乐趣。
不再熬夜 妻子成了报时鸟
年过八十,也不得不服老。余光中说,以前常熬夜工作,现在谨遵医嘱。妻子成了报时鸟,每晚十一点准时催促,早早上床睡觉。笔耕不辍,还是等待天明吧!
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记者:你说过一句话,“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现在你的写作中还会有这样的情感吗?
余光中:说起来是淡一点,但原则上还是有。因为全世界都在全球化,全球化很容易让个人失落,很可能让一个民族的文化流失,所以在写作中强调自己作品中的历史感,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就是“蓝墨水的上游就是汨罗江”,中国所有的作家,所有的诗人都会从屈原的诗歌中寻求灵感,认同我们的文化来源。
记者:经常看你提到屈原,你对屈原情有独钟吗?
余光中:所有中国诗人提到屈原都会同情他,也会尊敬他,屈原高超的人格,那种几乎含有洁癖的自爱,应该是值得被大家敬佩的诗人。
记者:你有很长的时间在表达乡愁,你的文化的乡愁在中国几乎成了某种精神和情感的象征,我很想知道真实的乡愁在你内心的形状。
余光中:这跟我的经验有关。我出生在南京,9岁以前南京一直是我的家,9岁那年我逃过了一劫,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离母亲和我不过100公里。九年以后,为了逃避战争,我和母亲仓惶告别南京,也告别整个大陆。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到2000年的时候,我才重回石头城。后来我从台北又到美国,到了一个我完全陌生的社会和文化之中。乡愁对于我就是一种记忆。我写《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罗大佑给《乡愁四韵》谱了曲,那些写乡愁的字眼在他的音乐里经过变奏,听起来是蛮动人的。很多大陆读者对我的了解也就是从这些诗歌开始,大陆的同胞看到这些诗句的时候会想到我。
记者:乡愁除了是诗人的一种感伤情怀,是否也是文化断裂的标记?
  余光中:乡愁不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台湾的岁月结束以后我有5年在美国,在完全相反的社会和文化里。我第一次去美国30岁,那时候美国跟亚洲,跟台湾跟大陆都不一样,现在中国跟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就像上海,跟美国越来越接近,但那个时候差别非常之大,那种差别提醒我,我是中国人,我从东方来,我的文化跟美国的文化始终不同。我说过,当你不在中国的时候,你就成为全部的中国,当你到走到异国之地,所有的国耻都会贴到你的脸上,中国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那时候我对乡愁有了更深的体认。
  乡愁,如果仅仅是同乡会的乡愁那就简单,在美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同乡会,同乡的乡愁是人的基本常情。但是一个文人,一个读书人的乡愁就把时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的记忆,加上沧桑感,这种乡愁就比较立体。我们个人有小小的回忆,几十年而已,整个民族有几千年的记忆,大的记忆,那些记忆变成典故,变成神话,变成历史,那些历史你走到哪儿会带到哪儿,所谓的秦魂汉魄,宋魂唐魄就在你的身体里。
  记者:那你怎么看文化的全球化,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怎么样保持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这种保持是必须的吗?  余光中: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理想。其实所谓全球化真正说起来就是西方化。现在你看到很多中国人在穿西装,你有没有看到美国人在纽约大街上穿唐装,没有。这个所谓全球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化最主要的也就是美国化,当然也有可能日本化。在可见的未来,所谓的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保护和保持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当然是必要的。否则的话你会变成一个国际公民,国际公民也很好,但是你就没有自己的本位文化。联合国有那么多国家加入,是因为有一个国籍在支撑着,有一个国家的本位你才能加入联合国。全球化也是这样的,你有自己的文化才能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你学英文很好,可是你把中文忘记了,对于中文文化就是很大的伤害。如果你是空白,你投进去,你会染上别人的颜色,你没有贡献,也没有依靠。
相关文章 & & &
& (09月05日)
& (09月05日)
& (08月31日)
& (09月05日)
& (09月01日)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这土地的感情基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