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管不同部位导致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概率排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治进展
来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作者:李 骏 等
中心静脉置管是现代重症医学救治危重患者的常用方法,目前应用十分广泛。尽管这些导管提供了必要的血管通路,但也将患者置于局部和全身性感染并发症的危险之中,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并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CRBSI)更为常见,明显延长了ICU住院时间并增加了医疗费用。本文就近年来CRBSI的发病机制、微生物学、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如何根据病原体对CRBSI进行治疗做一概述。 一、感染率与导管类型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统计,ICU内医院获得性感染中约20%为血流感染(BSI),其中近87%与中心静脉导管(CVC)有关。而ICU内BSI的病死率为20%~60%,与BSI死亡有关的最常见危险因素是年龄、病情程度及是否接受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周围静脉导管常用于血管通路的建立。尽管周围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但由于此类导管应用频繁,故导管感染的并发症仍有相当多的年发生例数。CVC的日感染风险是外周导管的20倍。大多数CRBSI与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尤其ICU内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和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比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低。肺动脉导管的血流感染率与CVC相似,据报道,感染率最高的是短期无涤纶套导管及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导管(8.0%,4.8/1000 d)、主动脉球囊反搏(3.0%,7.3/1000 d)和左心室辅助装置(21.6%,2.1/1000 d),而完全植入式导管CRBSI发生率最低。日感染风险方面的危险因素除了血管内植人物的类型外,还与医护人员的经验及教育、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的临床状态有关。全胃肠外营养、三腔导管和置管部位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微生物与导管相互作用、导管接头严重微生物定植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二、发病机制及微生物学 导管接头及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表面微生物定植是CRBSI病原体的主要来源。皮肤定植的微生物从置管部位迁移至皮下隧道并定植于导管尖端是外周短期留置导管常见的感染途径。导管接头污染可导致长期留置导管的管腔内细菌定植,其他感染途径还有感染部位的血行播散及少见的输液污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分别来源于皮肤(65%)、导管接头污染(30%)及其他途径(5%)。 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一种机制。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几乎所有的CVC中都有嵌人生物膜基质的微生物定植。从导管生物膜分离出的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通过CVC的液体管理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静脉输液时革兰阳性菌(G+)(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生长不良,而革兰阴性菌(G-)(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则持续生长。BSI的发生率与导管尖端微生物数量相关,后者对生物膜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生物膜脱落可造成血管栓塞。促使生物膜形成复杂的结构是由细菌细胞间密度感知信号系统交换的过程所致。 真菌中最常见的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是白色念珠菌。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增加与日益广泛应用医疗植入物相关。白色念珠菌中不同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不同。成熟的念珠菌生物膜呈现出复杂的三维结构和广泛的立体不均匀性。生物膜的架构可能不尽相同,这依赖于生物膜形成的基质和生长条件。念珠菌属的生物膜已经显示出对临床主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其中包括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 近期欧洲的研究发现,血管内导管分离出的病原体中最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0%-51.5%),其次为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细菌少见。而黄伟等研究报道病原体分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35.6%,洋葱波利霍尔德菌占28.8%,肺炎克雷伯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G-菌各占6.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真菌各占1.7%,与国外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另一项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发现真菌(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在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总体粗病死率列第1位,在定植菌感染率列第2位及在病原体中列第3位。在年间导管相关性感染中G-杆菌占19%,相比之下年降至14%。与ICU相关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所占的比重正日益增加。美国报道了一组从2006年1月到2007年10月上报至CDC国家医疗安全网络的数据,提供了耐药菌株在植入物相关性感染中的发生率: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为56.8%;屎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菌株为78.9%,而在粪肠球菌中耐万古霉素菌株为7.5%;铜绿假单胞菌中耐头孢他啶和喹诺酮类、耐哌拉西林、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分别为30.7%、17.5%和25.3%;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分别为29.2%和10.8%。 三、诊断 CVC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培养、革兰染色和吖啶橙白细胞试验,也可仅用拔除导管的方法。CRBSI的临床表现有寒战、发热、置管部位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此外,还可出现医院获得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及其他迁徙性感染的相关症状。由于缺少特异性和敏感性,故不能仅以上述症状或体征做出诊断。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Maki半定量培养,留取导管尖端5 cm、细菌生长>15 cfu或导管肉汤定量培养细菌生长>102 cfu考虑导管病原体定植。至少1次经皮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出相同病原体才能确诊CRBSI。尽管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指南明确推荐拔管后行导管尖端培养,但欧洲肾病最佳实践(ERBP)对这种既费时费力又增加医疗费用却收益低的方法提出了质疑。 若根据血培养定量,经导管接头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3倍以上可诊断为CRBSI。若根据阳性时间差,经CVC留取血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时间至少早2h可诊断为CRBSI。如果不能从外周静脉留取血标本,则推荐从不同的导管腔各留取一份血标本进行培养,其中一个管腔血培养菌落计数至少为另一管腔的3倍时可能为CRBSI。然而,ERBP认为在许多血液透析患者中难以获得周围静脉通路,或者更倾向保护未来的静脉通路。在透析过程中,许多发热患者需要留取血培养标本,此时往往有较高的血流量通过导管,经血液透析回路所收集的血标本提供了与周围静脉血相似的结果,故周围静脉血标本可以忽略。 四、治疗 CRBSI的治疗首先考虑拔除导管,出现与外周静脉导管相关的疼痛、硬结、红斑或分泌物时应拔除导管。怀疑短期CVC感染或动脉导管感染,若有不明原因的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的红斑或穿刺部位的脓性分泌物均应拔除导管。长期留置CVC或静脉输液港的患者若遇以下情况应拔除导管:严重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经72 h抗菌药物治疗仍存在BSI或穿刺部位脓肿。 在非复杂病例中,需要长期应用且静脉通路有限(如血液透析)或有再次置管禁忌证的患者,可尝试保留导管,应用抗菌药物封管。该方法需针对病原体向导管腔内缓慢输注高浓度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溶液要求抗菌药物浓度为1~5 mg/mL并加入50~100 U肝素至足够的容积灌入导管腔(一般为2~5 mL),导管不用时每隔一定的周期需将抗菌药物溶液注入或封人导管腔。抗菌药物封管常与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共同治疗CRBSI,若经治疗72 h后血培养仍为阳性,应及时拔除导管并反复进行血培养。 在等待血培养结果的同时,初始经验性治疗需覆盖葡萄球菌及G-杆菌。此外,有股静脉置管的危重患者,当怀疑CRBSI时,经验性治疗应覆盖念珠菌。一旦明确病原体,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CVC的保留与否、抗菌药物类型、应用抗菌药物封管及疗程均取决于病原体的种类。 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CRBSI中最常见的病原体,可能与其易于粘附在导管材料表面有关。如果置管患者有一次单独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同时导管培养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均阳性可以确定患者存在BSI,并且导管为感染源。至少两次血培养阳性,其中包括一次外周静脉血可确诊为菌血症。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低毒力微生物,单纯拔管后感染有可能得到控制,但患者大多需静脉应用抗菌药物1周。此外,若为无血管内或外科植入假体的非复杂CRBSI者,血培养证实无菌血症发生,可以拔除导管不使用抗菌药物,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按照IDSA指南,若保留导管需要抗菌药物封管治疗10-14 d,可控制80%的感染;然而,如经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有菌血症或发热,必须拔除导管。在门诊治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致CRBSI患者时,当血培养阴性并且无全身性感染征象后,口服抗菌药物(如氟喹诺酮类或利奈唑胺)联合抗菌药物原位封管24-48 h有成功治愈的报道。 路邓葡萄球菌引起的CRBSI临床少见,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迁徙性感染,治疗方法与下述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CRBSI相似。 2.金黄色葡萄球菌:CVC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风险增加。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肾病患者(尤其鼻腔带菌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导管感染的高危因素。 如果怀疑非隧道式CVC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的感染源,应拔除导管并更换位置重新置管。如有证据表明隧道或置管部位感染应拔除隧道式导管。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非复杂CRBSI或全身性感染者在拔除导管后至少应该治疗10-14 d。若已拔除导管并且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发热和/或菌血症大于72 h,强烈提示复杂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部分外科手术置入导管或无其他可用的血管通路或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可尝试保留导管并至少抗菌药物封管治疗14d。抗菌药物封管联合全身治疗已应用于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CRBSI患者,这类感染常由于静脉输液港和长期置管所致。未拔管或延迟拔管可增加BSI并发症的风险。 所选抗菌药物类型应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而定。对甲氧西林敏感者,首选抗葡萄球菌的半合成青霉素或一代头孢菌素。对于MRSA,全身及局部抗菌药物封管治疗中万古霉素是最常用的药物;万古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2μg/mL的MRSA占优势的单位,可选择达托霉素。然而,近期发现在体外试验中,暴露于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会使达托霉素MIC增加,加之万古霉素有诱导交叉耐药的可能性,故有人提议部分MRSA菌血症患者中将达托霉素作为一线用药。哪一种选择更好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在一项应用利奈唑胺与对照组(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双氯西林)治疗CRBSI的开放随机对照试验中,两组各363例患者,其中利奈唑胺组中菌血症者151例(42%),而对照组为136例(37%)。给药后82 d内利奈唑胺组78例死亡(21.5%),而对照组58例死亡(16%)。该研究显示利奈瞠胺组较对照组死亡风险更高[38]。在治疗G-菌/G+菌混合感染中利奈唑胺显示出劣势。在仅有G+菌感染的患者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同样安全有效。根据这些研究结果,美国FDA对利奈唑胺发出警告,不推荐利奈唑胺治疗MRSA所致的CRBSI。同样,2011年IDSA成人及儿童MRSA感染临床实践指南中也未推荐利奈唑胺用于MRSA菌血症的治疗。 3.肠球菌:20世纪80年代早期CVC相关性肠球菌菌血症的比例就已开始显著增加,英国报道该比例高达35% 。由于缺乏临床相关数据,增加了治疗肠球菌性CRBSI的难度。加之肠球菌可粘附医用高分子材料并形成生物膜,从而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CRBSI不同,继发性肠球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如果置人人工瓣膜患者出现心内膜炎或持续菌血症的临床表现时,需要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IDSA指南中对肠球菌性CRBSI,建议单用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或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对氨苄西林及万古霉素耐药的CRBSI患者,据药敏结果可选用利奈唑胺或达托霉素。如为非复杂感染长期留置导管患者推荐静脉抗菌药物联合抗菌药物封管治疗7~14d。 4.G-杆菌: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成人血管内植入物G-杆菌感染率已经下降,但对新一代头孢菌素耐药和产碳青霉烯酶的多重耐药G-杆菌感染率升高的现象仍需关注。全身性感染、危重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均是G-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有关治疗G-杆菌CRBSI的资料有限,Hanna等研究发现,G-杆菌所致CRBSI的治疗失败率和菌血症复发率升高与保留导管相关(P<0.001)。有研究表明,如果CRBSI引发G-杆菌菌血症,尤其由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这类有形成生物膜倾向的杆菌所致,拔除CVC是明智的选择。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致CRBSI少见,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中出现。拔除导管至关重要,拔管者存活率为92%,而未拔除管者存活率仅为54%。 对于部分有相关禁忌证(如新建血管通路受限、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等)且必须靠导管维持生命的患者,近期有关抗G-菌药物封管(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他啶)联合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怀疑多重耐药的G-杆菌定植或感染的CRBSI患者,应使用两种不同种类抗G-菌活性药物进行初始治疗,待培养和药敏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接受全身使用抗菌药物联合抗菌药物封管治疗后,仍持续存在菌血症或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要评估BSI和迁徙性感染,并需在拔除植入物后继续静脉内抗菌药物治疗至少7~14 d。 5.念珠菌:血管内导管或其他医疗植入物可增加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风险。念珠菌属在植人物相关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中列第2位,并与最高病死率相关。许多前瞻性研究显示,保留CVC可使患者预后恶化。在一项404例留置CVC的念珠菌血症患者中,CVC留置时间大于72 h则预后不良。因此,一旦疑似或确诊念珠菌血症应尽快拔除CVC,并行导管尖端培养及药敏试验指导治疗。在有限的静脉通路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出现念珠菌血症,若CVC准备短期留置,可在原位更换导管并送培养;如导管定植菌与经皮血培养为同种念珠菌则需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血症患者使用氟康唑或棘白菌素类药物较两性霉素B更为安全有效,目前,念珠菌对三唑类耐药率较棘白菌素类高。所有念珠菌所致CRBSI均推荐抗真菌治疗。非复杂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血症的疗程应在最后一次血培养阳性后持续2周。有关抗真菌药物封管治疗效果的数据有限。与细菌感染相比,念珠菌性CRBSI采用抗菌药物封管治疗更难以根除。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含有乙醇的封管液在体外研究中似乎有效,但对于保留导管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封管的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五、结语 CRBSI是个医源性难题,它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显著增加病死率。一旦发生感染通常需要拔除导管。如有相关禁忌证不能拔除导管,抗菌药物封管是一种易于实施的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对保留导管有帮助,同时应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针对所怀疑的病原体(通常是葡萄球菌),待培养结果回报后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tianyusheng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细菌感染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抗菌药物封管在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04期
抗菌药物封管在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预防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封管在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预防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1月于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封管组)60例和观察组(抗菌药物封管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留置导管时间、不同部位置管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及封管后的血清hs-CRP、IL-1β、IL-8、NO及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s-CRP、IL-1β、IL-8、NO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菌药物封管在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治疗中的多个考核项目,血清炎性因子也呈现较低的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72【正文快照】:
静脉留置导管是近年来临床血液透析中应用较多的血管通路之一,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且在透析过程中也有血流大等特点[1],对透析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静脉留置导管感染作为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预防留置导管的感染非常重要[2]。为此我们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仕艳;汤颖;李荣英;;[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汤颖;钟一红;丁小强;陈利明;邹建洲;刘中华;沈波;;[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年05期
金建生,张明,叶洪,林庆友,李频;[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4年04期
钟莉萍;;[J];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09期
马祖等,郑智华,张涤华,叶任高,郝元涛,娄探奇,毛晓玲,刘岩,张弘,汪华林,付君舟,余学清;[J];中国血液净化;2004年07期
李海波;候洁;高伟;马立民;陈宝龙;李兰;徐捷;;[J];中国血液净化;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庆俭;钟秋;;[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年11期
陈丽;;[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年07期
李美霞;;[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年02期
黄小红;;[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年04期
王景丽;贺惠琴;;[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年05期
陈璐;唐浪娟;胡利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年02期
马伟平;池向耿;刘东成;许月嫦;禤杏华;林小君;;[J];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10期
王淑芳;梁魏平;;[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11期
万卫红;陈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4期
吴鹏;来玉民;刘妮妮;;[J];齐鲁护理杂志;2011年1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薛武更;[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王丽;[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建挺;[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洪英礼;[D];延边大学;2011年
佘燕朝;[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辛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路晓光;[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魏震;[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何静;[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周兴刚;[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阚子云;[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霞,常秀侠,李春梅,杜娟;[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09期
兰美娟,沈富女;[J];实用护理杂志;1999年05期
欧阳凌霞,陈江华,张萍;[J];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5年03期
曾文淼,朱宁,张凝,范敏华;[J];中国血液净化;2005年07期
曹娅丽;王世相;;[J];中国血液净化;2006年11期
李海波;候洁;高伟;马立民;陈宝龙;李兰;徐捷;;[J];中国血液净化;2007年05期
袁康,张延霞,岳素琴;[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云朝霞;许淑梅;陈静;;[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乔梅,刘光伟,赢书宝;[J];实用护理杂志;2001年01期
曹正江;高小红;武英;沈艳华;郭勇;;[J];武警医学;2007年04期
陈志锵;[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1年04期
陈志锵;[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2年02期
马志芳;向晶;;[J];护理研究;2009年15期
蒙莉;;[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20期
王善仍,季龙振,彭佑民;[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0年02期
聂玉光;[J];临床医学;2005年10期
关萍;;[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明增;郏雪萍;陈霄峰;;[A];2008年浙江省肾脏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闻阳;满守则;;[A];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焦莉平;袁林;沈颖;;[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刘晓军;高伟;陶秀云;;[A];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于涛源;张益民;;[A];第三届全国急诊创伤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王泽卫;;[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黄芳;;[A];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陈文璇;刘岩;洪涛;;[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何爱贞;;[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王兴春;程小丽;;[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于磊 通讯员
李爱学;[N];淄博日报;2010年
沈颖;[N];北京日报;2000年
湘雅医院急诊科教授
罗学宏;[N];大众卫生报;2001年
主任医师 徐大基;[N];卫生与生活报;2009年
张人杰(作者系成都军区总医院(鸿桥医院)血透中心主任);[N];四川日报;2001年
朱勤;[N];辽宁日报;2009年
刘静;[N];医药经济报;2010年
邱爱芬 刘有堂;[N];医药经济报;2005年
李建辉;[N];中国医药报;2005年
崔军强;[N];科技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冬;[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朱薇;[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孟建中;[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许静;[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郝淑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朱明德;[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姜枫;[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彭侃夫;[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邹川;[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肖振卫;[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蓓;[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袁东;[D];山东大学;2005年
张伟;[D];郑州大学;2004年
郑文博;[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徐元恺;[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李涛;[D];延边大学;2011年
何小燕;[D];暨南大学;2004年
杭宏东;[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王苏杭;[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郑慧渊;[D];暨南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欢迎来到千里马论文发表网
当前位置: >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发布时间: 11:41
摘 要: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原因。结果:深静脉置管434例患者,平均置管时间8.4 d,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21例,感染率为4.84%,患者经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减少危险因素,加强操作过程,缩短深静脉置管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血管导管;感染;预防
&深静脉留置为静脉脆性大、年老体弱不能固定体位、长期化疗患者,减轻了外周静脉输液的痛苦,减少了外周静脉炎的发生,也为长期静脉营养提供了良好通路。笔者对2010年1月~4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锁骨下静脉置管434例,男229例,女205例,年龄32~93岁,平均52.3岁。其中患者置管252例,患者置管99例,ICU患者置管83例,深静脉平均留置时间为8.4 d。中心静脉抗菌导管均是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其中使用单腔管留置386例,双腔管留置48例。1.2& 深静脉留置方法:患者均给予锁骨下静脉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后采取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穿刺成功后即在贴膜上注明置管日期,2次/周按规范更换贴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天评估患者置管保留的必要性,补液结束后及时封管,如停止静脉补液即拔除置管;每天观察置管处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有无脓性分泌物,置管外露长度。如患者出现局部感染征象,进行局部分泌物及血液培养,即时拔除深静脉留置管。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排除导管感染因素外,拔除深静脉置管并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及血液培养。根据药敏结果予以抗生素治疗。1.3& 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血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诊断:①深静脉留置部位有脓液存在,或有蜂窝组织炎的临床表现;②深静脉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理化因素所致);③操作经血管侵入,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2 结果2.1& 血流导管相关感染与深静脉置管时间的相关性:434例置管患者平均置管时间为8.4 d,发生感染21例,其中局部感染17例,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为8.97%。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4例,其中3例置管时间均>10 d。血管相关性感染病例与置管时间,见表1。表1& 血管相关性感染时间与置管感染率2.2& 血管相关性感染:血液和导管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5株,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血管相关性感染病例中病原菌分布:表皮葡萄球菌5例(33.33%),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13.33%),大肠埃希菌2例(13.33%),卡通布兰汉菌2例(13.33%),产气肠杆菌1例(6.67%),白色假丝酵母3例(20.00%)。3 讨论血管相关性感染,国内国外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美国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总发生率为5.0%~26%,其中CRBSI发生率为2.3%。本院434例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21例,感染率为4.84%,其中血液感染4例,感染率为0.92%,血管相关性感染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1]。血管相关性感染因素:①置管时间:锁骨下静脉的感染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②个体差异:患者年龄较大、免疫力低下(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低下)、皮肤完整性受损等发生深静脉置管后感染概率较大;③操作因素:操作者置管的熟练速度,完成操作所需的时长、次数及无菌观念是否严格都与深静脉置管后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④置管:置管后贴膜更换时间、封管流程、无菌操作等与感染发生率相关;⑤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直径、材料、硬度等也是感染诱发因素。血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①缩短置管的时间:根据重点部位感染管理(SOP)要求,每天评估置管的必要性;②增强患者体质:对年龄偏大、免疫力低下、恶性肿瘤患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③规范选择导管:根据患者不同个体差异,选择导管型号,尽可能进行锁骨下静脉进行穿刺;④规范置管管理;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定期更换贴膜,加强导管接口护理,减少输液污染,保持插管部位干燥等[2-3]。预防血管相关血流的感染关键是减少发生感染相关因素,包括术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置管时机、操作熟练度,置管后加强置管操作环节与过程维护的管理,正确选择留置静脉和导管类型,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患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预防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显得尤为重要。4 [1] 王& 进,梁& 军,肖永红.2008年血流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J].中华医药感染学杂志,):2399.[2] 李为民,李培军,姜& 楠,等.心血管术后危重患者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细菌培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74.[3] 常银环,窦艳玲.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防范管理[J].吉林,):2464.[收稿日期:&& 编校:朱林]
千里马论文网:/yx/lc/111986.html
医学论文最热期刊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鄂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