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计算正极材料的首次不可逆比容量容量

 > 
新一代动力锂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获进展
来源: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目前,电动汽车面临续航里程短和安全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如果电动汽车拥有与燃油车相当的续航里程(~500公里),消费者驾驶电动汽车时将不再有里程焦虑,有利于实现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目前商业化的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一般在150Wh/kg上下,要实现续航里程翻倍,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必须翻倍至300-400Wh/kg。从技术层面看,采用更高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在目前已知正极材料中,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放电比容量高达300mAh/g,是当前商业化应用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等正极材料放电比容量的一倍左右,因而被视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理想之选。虽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具有放电比容量的绝对优势,但要将其实际应用于动力锂电池,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一是降低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二是提高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三是抑制循环过程的电压衰减。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刘兆平和夏永高领导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开发,在制备方法、组分优化、充放电机理和表面改性等方面做了系列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J. Mater. Chem. A 44; Inter. J. Electrochem. Sci. 70; Electrochim. Acta, ; Electrochim. Acta, ; J. Power Sources, , 128; J. Power Sources, , 530;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85; J. Power Sources, , 517; Electrochim. Acta : 317; J. Power Sources, , 683; Chem. Eur. J., 03; J. Mater. Chem. A, 930; J. Power Sources, , 7)。
2013年,该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新颖的气固界面改性(CN.1,PCT/CN),让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颗粒表面形成均匀氧空位,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此后,他们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利用各种先进的分析表征手段和理论计算,研究了氧空位存在下的锂离子脱嵌机制。其中,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教授朱溢眉、吴力军等利用先进透射电镜观察到氧空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教授孟颖课题组利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中子衍射证明了晶格氧空位的存在,德国明斯特大学博士王军利用原位电化学气相质谱研究了充放电过程中晶格氧的变化,邱报利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衍射/吸收光谱证明了氧空位并不改变材料晶体结构,孟颖课题组博士张明浩还通过DFT理论计算发现氧空位提高了材料晶格氧的活性。该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108,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该工作首次提出了通过提高晶格氧的活性来改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效率和倍率性能,为该材料改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该气固界面改性方法相对简单、可控且易实现工程化,这为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工程化开发提供了新途径。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利用此改性方法着力推进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中试开发。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先导A类项目“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专项“长续航动力锂电池”项目(XDA)、CAS-DOE国际合作项目“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解析与储锂机制”(174433KYSB)和宁波市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材料创新团队()的大力资助。
图1. 气固界面反应原理图和反应前后相应元素分布图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难 新型负极材料开了一剂良药
 &>&&>&&>&&>&正文
本文着重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对这些负极材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展望。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及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已被广泛用于3C电子产品(Computer,ConsumerElectronic和Communication)、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及船用领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170Wh/kg),约为传统铅酸蓄电池的3~4倍,使其在动力电源领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负极材料。&金属基材料1.1锡基材料目前锡基负极材料主要有锡氧化物和锡合金等。&1.1.1锡氧化物SnO2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781mAh/g)而备受关注,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次不可逆容量大、嵌锂时会存在较大的体积效应(体积膨胀250%~300%)、循环过程中容易团聚等&研究表明,通过制备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抑制SnO2颗粒的团聚,同时还能缓解嵌锂时的体积效应,提高SnO2的电化学稳定性。Zhou等通过化学沉积和高温烧结法制备SnO2/石墨复合材料,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达450mAh/g以上,在2400mA/g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超过230mAh/g,实验表明,石墨作为载体,不仅能将SnO2颗粒分散得更均匀,而且能有效抑制颗粒团聚,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1.1.2锡合金SnCoC是Sn合金负极材料中商业化较成功的一类材料,其将Sn、Co、C三种元素在原子水平上均匀混合,并非晶化处理而得,该材料能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提高循环寿命。&如2011年,日本SONY公司宣布采用Sn系非晶化材料作容量为3.5AH的18650圆柱电池的负极。单质锡的理论比容量为994mAh/g,能与其他金属Li、Si、Co等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如Xue等先采用无电电镀法制备了三维多孔结构的Cu薄膜载体,然后通过表面电沉积在Cu薄膜载体表面负载Sn-Co合金,从而制备了三维多孔结构的Sn-Co合金。&该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36.3mAh/g,首次库伦效率达到83.1%,7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仍可达到511.0mAh/g。&Wang等以石墨为分散剂,SnO/SiO和金属锂的混合物为反应物,采用高能机械球磨法并经后期热处理,制备了石墨基质中均匀分散的Sn/Si合金,该材料在2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可逆容量仍可达574.1mAh/g,性能优于单独的SnO或SiO等负极材料。&1.2硅基材料硅作为锂离子电池理想的负极材料,具有如下优点:硅可与锂形成Li4.4Si合金,理论储锂比容量高达4200mAh/g(超过石墨比容量的10倍);硅的嵌锂电位(0.5V)略高于石墨,在充电时难以形成“锂枝晶”;硅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不会发生有机溶剂的共嵌入现象。&然而,硅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循环性能下降和容量衰减,主要有两大原因:硅与锂生成Li4.4Si合金时,体积膨胀高达320%,巨大的体积变化易导致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中脱落,从而降低与集流体间的电接触,石墨邦,国内首家碳石墨全产业链电商平台----欲交流请加微信号:shimobang造成电极循环性能迅速下降;电解液中的LiPF6分解产生的微量HF会腐蚀硅,造成了硅电极容量衰减。&为了提高硅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通常有如下途径:制备硅纳米材料、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如Ge等采用化学刻蚀法制备了硼掺杂的硅纳米线,在2A/g充放电电流下,循环250周后容量仍可达到2000mAh/g,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硅纳米线的锂脱嵌机制能有效缓解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Liu等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了Si-NiSi-Ni复合物,然后利用HNO3溶解复合物中的Ni单质,得到了多孔结构的Si-NiSi复合物。&通过XRD表征可知,体系中存在NiSi合金,其不仅为负极材料提供了可逆容量,还与粒子内部的孔隙协同,缓冲硅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硅电极的循环性能。Lee等采用酚醛树脂为碳源,在氩气气氛下于700℃高温裂解,制备了核壳型Si/C复合材料,经过10次循环后复合物的可逆容量仍可达1029mAh/g,表明采用Na2CO3在硅表面与酚醛树脂间形成共价键,然后进行高温裂解,可改善硅与裂解碳间的接触,从而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性、减小不可逆容量损失。&钛酸锂尖晶石型钛酸锂被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负极材料,因具有如下优点:&
第1页&&&&http://www.autooo.net/autooo/power/tech//171729.html固相法合成SnSb合金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2006年中国固态离子学暨国际电动汽车动力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年
固相法合成SnSb合金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正锂离子电池目前商业应用的碳材料由于其体积比容量和质量比容量的限制,而无法满足高比能电池的要求。SnSb合金由于其高的比容量和相对稳定的循环性能而成为二次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热点。SnSb合金粉体多采刚液相还原的方法制备,由于液相法合成的SnSb颗粒细小、比表面积高,因而表现出较高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本文采用固相法合成了SnSb微米级粉体(图 1,2),合成方法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同时合成出的SnSb粉体表现出了较高的比容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M912【正文快照】:
铿离子电池目前商业应用的碳材料由于其体积比容量和质量比容量的限制,而无法满足 高比能电池的要求。5 nsb合金由于其高的比容量和相对稳定的循环性能而成为二次铿离子电 池的研究热点。Snsb合金粉体多采用液相还原的方法制各,由于液相法合成的Snsb颗粒细小、 比表面积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忠;田文怀;李星国;;[J];电源技术;2007年11期
付文莉;;[J];电源技术;2009年09期
王丽卡;[J];电池工业;1997年05期
冯瑞香,董华,艾新平,杨汉西;[J];电化学;2004年04期
吕成学,褚嘉宜,翟玉春,田彦文;[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吕成学,褚嘉宜,翟玉春,田彦文;[J];分子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孙竞晔;王莉;何向明;任建国;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J];科技导报;2006年08期
徐宇虹;巩桂英;马萍;张宝宏;;[J];电源技术;2007年02期
饶睦敏;黄启明;李伟善;;[J];电池工业;2008年02期
杨建文;赵江;陈永珍;钟晖;;[J];化学通报;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相;谢凯;郑春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刘雅敏;夏定国;;[A];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C];2011年
肖志平;王英;唐仁衡;肖方明;;[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孟元;刘春玲;董文生;;[A];11th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and Inorganic Synthesis Joint with 2th Dalton Transac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Book[C];2011年
吴宁宁;秦春梅;谢娇娜;刘建红;;[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柳红东;黄佳木;李新禄;刘佳;张育新;;[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王英;唐仁衡;肖方明;肖志平;;[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新禄;王皓;宋宏芳;杜坤;刘佳;柳红东;张育新;黄佳木;;[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康彩云;张乐;张方建;张瑜;;[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1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祖铁楠;[N];中国电子报;2000年
张兆军;[N];科技日报;2000年
马庆圆;[N];中国证券报;2011年
;[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新疆昊鑫锂盐开发有限公司
阿合买提·依明;[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兆军;[N];科技日报;2001年
郝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记者解广军;[N];鸡西日报;2011年
;[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刘作明;[N];鞍山日报 ;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娟;[D];中南大学;2010年
文钟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唐宇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高宏权;[D];中南大学;2010年
刘艳;[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侯柱锋;[D];厦门大学;2004年
相佳媛;[D];浙江大学;2011年
汪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王保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徐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丽波;[D];大连铁道学院;2002年
王宁;[D];西北大学;2001年
吴非;[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尹健;[D];中南大学;2005年
张盛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王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谢娇娜;[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杨六香;[D];南昌大学;2010年
吴来磊;[D];燕山大学;2004年
李桂峰;[D];河南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比容量硅酸盐及磷酸盐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pdf10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试行》。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组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声明人签名:臼昌才刁
.砂尉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螂:删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应
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
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
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签名:白黏乙
汐,;年月仟日目录
/??.??..?.?
第一章绪论?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特点。
.锂离子电池材料?..
..负极材料??一
..电解质与隔膜..正极材料?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实验和仪器方法?.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进展--《储能科学与技术》2016年03期
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因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有望成为下一代400 W·h/kg动力电池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本文简要介绍了本研究团队在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团队多年研发,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电压衰减被有效的抑制。同时,研制出基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新型24 A·h高容量锂离子电池,其质量能量密度达到374 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到577 W·h/L。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M912【正文快照】:
1电动汽车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新型战略产品,但目前电动汽车仍面临续航里程短,成本偏高和安全性等问题,这些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消除电动汽车里程焦虑,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实现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研究开发新一代300~400 W·h/kg动力锂电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簿胜民;[J];青海科技;2001年03期
陈立泉,黄学杰;[J];材料导报;2001年02期
刘建睿;王猛;尹大川;黄卫东;;[J];材料导报;2001年07期
夏君磊;赵世玺;周振平;张仁刚;刘韩星;;[J];材料导报;2001年09期
戴燕珊,冼巧妍,黄振茂;[J];电池工业;2002年05期
高一兵;[J];电池工业;2002年Z1期
胡广侠,解晶莹;[J];电化学;2002年03期
廖如红;[J];计量技术;2002年03期
薄胜民;[J];无机盐工业;2002年05期
徐保伯,刘务华;[J];电池;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崔少华;杨晓民;;[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高一兵;;[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黄学杰;;[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刘强;唐致远;;[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金慧芬;高俊奎;张绍丽;;[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王胜强;;[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唐致远;刘强;陈玉红;贺艳兵;;[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碧玛;[N];科技日报;2007年
记者 陈颖;[N];深圳特区报;2006年
冯健;[N];中国电子报;2009年
赵璟韬;[N];开封日报;2010年
广西 何国祯;[N];电子报;2013年
湖北 朱少华 编译;[N];电子报;2014年
曹雅丽;[N];中国工业报;2014年
王春明;[N];电子报;2004年
何志辉;[N];电子报;2005年
张长海;[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京州;[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曾程;[D];江南大学;2009年
周威;[D];安徽大学;2010年
袁立军;[D];安徽大学;2007年
孙彬彬;[D];安徽大学;2011年
胡新福;[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彭潇丽;[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梁庆钦;[D];清华大学;2011年
吴芬;[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李小艳;[D];安徽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可逆容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