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民生资金最大效益兵教兵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月份课题总结修改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四月份课题总结修改1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范文十篇】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范文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语随意、语速快、讲述难分主次,把握不好“精讲多练”的尺度。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课堂中,语言不精确、欠科学的现象依然很多,而自己往往不易觉察。虽然对自己要讲的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话的速度过快,语调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语言层次不明,缺乏适当的量化处理,形同堆物,无主次之分。有时候自己都可以感觉到自己讲的知识点有时过于重复,有时又粗枝大叶,不是那么的详细。这还需要自己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二、 正确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有的新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复地做完整示范,虽然教师的动作优美,而学生却不能接受。在课堂上,只顾照书发挥,不注意学生的脸上表情,使课堂气氛沉闷。即使安排些体现主体地位的活动,也往往因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有些新教师经常运用“提问法”,以此作为调动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却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教师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这种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法当然难以取得实效。
三、 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
新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依照参考书的方法设计直叙,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出较新颖的练习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因此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四、 注重形体语言,情绪不稳定。
这也是新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有不少教师课堂上专注于讲授、示范、指导,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姿态、表情、情绪对学生和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学中或是弯腰弓背、精神不振,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是游戏学生们也丝毫没有竞争意识。教师或因教态过于庄重,表情过于严肃,忽视了动作、表情等人类第二语言的作用,给学生的听课和参与情绪带来不应有的压抑感。心理障碍也是新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现象,情绪波动大、心态不稳定往往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上述问题,且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纠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龄短、经验少等主观原因外,还有某种客观原因。如,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某些不协调,特别是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缺少有助于教学基本功提高的训练活动课,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实践机会少,造成许多毕业生专业知识过关而教学素质不过关。某些中学日常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及相关性的“评课”,也往往碍于情面,批语不痛不痒,难以对症下药。因此,学校平时开展的考核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为青年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健康氛围。作为青年教师,也应多与同行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听他人的课,不仅要取其长,也要认清其不足,引以为鉴。养成勤写教后记的良好习惯,经常课自省自悟,还应坚持在课后进行一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辅助性训练。
课堂教学调研报告
下港中心小学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学生、教师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堂上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从兹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二、把“自主”变成“自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有的新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复地做完整示范,虽然教师的动作优美,而学生却不能接受。在课堂上,只顾照书发挥,不注意学生的脸上表情,使课堂气氛沉闷。即使安排些体现主体地位的活动,也往往因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有些新教师经常运用“提问法”,以此作为调动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却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教师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的作
用。这种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法当然难以取得实效。
三、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四、小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合作前没有认真思考,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是学习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差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五、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 新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依照参考书的方法设计直叙,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出较新颖的练习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因此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六、教学手段墨守成规。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活动
下港中心小学
2012年10月
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活动,活动以随堂听课为主要形式,重点关注老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讲,而不注重学生的多种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目标达成度检查的方式,信息的反馈。那么评价一堂高效课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容量要大。2、目标达成度:包括过程达成度,结果达成度。3、看学生的参与面。提问时看学生的参与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二、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下港乡教育指导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
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多媒体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我校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五、重视小组合作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四人一组或同桌二人小组,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大,兵教兵,提高了教学密度。小组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方便学生学习讨论,而是方便检查作业。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作为班主任,我在给学生排座的时候关注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高矮,二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排的座位要适合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每个小组前后桌四人为宜。如果是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较差的。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当然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2、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3、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
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六、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活动中,教师们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课堂教学策略,真正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使学校变成了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面对新课改,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以前旧的教学手段,不能一味的抛弃和遗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都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去探索、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引导传授;数学趣味性;科学评价体系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课程改革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对传统落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对数学教学本质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在此,本人就针对这些误区,和大家一起探讨、寻求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
一、过度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提问太频繁,一节课全是单调的重复性的“提问—回答—提问—回答”,很没意思,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让学生感到很乏味. 课堂提问局限于部分同学参与,老师提了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发言,可是有的老师一节课总是叫学习好的或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课堂活动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位同学,没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尽管一次次把手举得很高,却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这些同学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 于是,这些被老师冷落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建议改进措施:
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本人应有求知的热忱,具体表现在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善用教材. 另一方面教学时还要随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就可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二、由“满堂讲”,变成“满堂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当学生习惯了总是由老师来提问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主动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 这不能不说是从“满堂讲”的误区中又走向了“满堂问”的误区.
范文四: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机械套用课堂模式,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对课堂模式机械的套用,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
1、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使师生活动有形无实、活动场面造作矫情,学生只有简单的行为参与而没有真正的思维参与,当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一问一答的简单化方式, “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2、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3、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4、探究的泛化。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在实验区的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了。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都用这种学习方式。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同样有创新也有继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摆正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关系。
5、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
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意识缺乏,教学效率不高。
一方面是来自学生自身的问题,存在学习行为的被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提出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等现象普片存在。
另一方面教师一直以来我讲你听、唯我唯书的教书风格也从某种层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思维定势,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举手视而不见,学生讲不如我讲快捷、清楚。对学生的思维缺乏耐心、爱心,表面上看来为绝大多数同学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最优解法、也赢得了效率,但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难,毁起来太容易了,他的兴趣受到了抑制不说了、别的同学也不敢说了。
范文五:论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应对或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质量普遍得到提升。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一些课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倚轻倚重,教学无特色的弊端更是严重。
(选修课)在大多数大学生心中“选修课就是为了修满学分而不得已为
之” 。目前各高校对公共选修课大都有一定的分类标准,一般包含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各高校基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跨学科、跨专业选修5~6门课程,每门课程20~30学时,占1~2个学分,平均每学期一至两门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科之间互相渗透、文理交融。我校在校生人数均达万人以上,如此多的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修满选修课,必须有数量充足的公共选修课可供学生选择。
由于对自身水平及课程本身缺乏一定的认识,大学生在选择公共课时往往还具有盲目性。有的学生选课存在“随大流”的现象,结果是一些选修课爆满,而有的课程门可罗雀。而在整个市场经济影响下,学生选课时重应用课程,如工商管理、计算机等,学习起来也相对认真;而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名著赏析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往往成了学生消闲解闷的选择。此外,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还表现在选择时往往只重老师之“名”,缺乏对自身接受水平的清醒认识,接受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尽管学生在上公共课时由于盲目性选择存在诸多的误区,但是我们很难看到有专门的老师或辅导员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建议。很多人选课的时候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先打听清楚如哪个老师评分松,考核不严等;选择选修课时往往首要考虑的,不是专业和兴趣,也不是老师的学术水平,只求拿到高学分,取得高分数。如此一来,很多大学生功利性地选了一些课程,却因为“不感兴趣”或者不认可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而频频逃课,或者敷衍了事。选修课老师评价成绩的标准更是奇怪,需要花钱去买他们自己写的书,而这些书完全没有用处,课上的PPT里的内容已经很详尽,却还要起花20~30的钱去买一本除了期末永远都不会去翻的书。还有的老师甚至在开课的第一节,就明确指出“一般有买书的期末就会过,否则自己看着办”,我的一个同学修了五门课已经买了五本书。当然,也不能否认一些负责老师的存在。
教与学是双向的,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抱着混学分的想法,导致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即开课前一两次人数很多,中间越来越少,考试前人数又多起来。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这与学生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可能会有冲突,但是少数学生会以此为借口逃课,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也会影响其它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很多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对我校选修课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要想进一步改善选修课的这种现状当然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1.网上选课时,没有关于课程内容的介绍,使大家在选课时非常盲目只能是望文生义。等上课后才发现与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这样不仅自己没有选上感兴趣的课程,而且使真正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同学与之无缘。因此学校有必要在选修课的网页上建立一个有关课程简介的相关连接以及老师对选择这门课程的一些建议如:学这门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它的最大亮点是什么?以及那些学生最适合选这门课等等。2.老师不要为了局限于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要增加和
学生的互动。 注重用一种对话式的交流方式,用心与学生沟通;课下亲切礼貌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进而接受这门科目。
(公共课)公共课属于必修科目学习部要经常地抽点,这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但还有很多忍受不了无趣的公共课而翘课的学生。总体上是比选修课有保证的,但那低下的课堂效率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课堂上学生心不在焉:听歌,读闲书,发短信,交头接耳,,,,“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了大部分大学生的信念。再讲讲个别选修课的座位形状,拿我们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来说,是在致广楼的300人教室,每次进去能看到该门课时,是呈现很规律的月牙型。中间一列几乎全空,学生全部往两侧偏后延伸。再如我们大一时候的军事理论,大家为了抢后排的座位不惜早来占座位。老师在上面讲得口沫横飞,我们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上公共课的人按座位前后秩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座在最前面几排的人,他们说是为了祖国的“四化”,实际上是为了拿高分获取奖学金,所以他们上课积极主动,基本上不会旷还有极个别热爱马克思的人。第二种座在中间,此类成分比较复杂,有不敢旷课不得不来的,有陪女朋友来上课的,有在看小说、打游戏的;第三种是座在最后面的,此类人通常会早退,拿手好戏就是点名之后学土行孙从后门溜走。如果实在是没事干,就爬在桌子上睡觉,除了听课啥都可以干。就我个人而言,一些课我宁愿在图书馆自己看都比在课上有效率。
出现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共课本身的内容陈旧,思想乏善可陈,即使是年轻老师,讲起来也像是“孔夫子说教”,缺乏激情,照本宣科让学生视之如鸡肋。老师讲课,对课堂下面的情况大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顾坐在话筒前面自己讲课,很少甚至不予学生交流。产生了很强的距离感。即使老师提问,没有人主动回答愿意回答(有主动的大多是因为有加分作为奖励),老师也因此遭遇冷场,慢慢地放弃与学生的交流。这些都变相地纵容了学生。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共课都是大班授课,他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发问、讨论的权利与机会。一个大课堂中有100多号人,怎么交流的起来。还有另一门公共课我想单独说——英语,关于它的设置上它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我们07级的4个学分变为现在08级的6个学分,四、六级考试,英语单词、卷子全部把学生牵着走,在其他公共课甚至是专业课上都捧着英语书。很不合理,呼吁减少英语课的比重。
虽然公共课存在着这些弊病,可我们无法否认公共课在对专业课以外知识漏洞的弥补。对于师范生而言,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公共课尤为重要。要提高课堂效率,最可取的是公共课采取小班教学,这样才能有互动讨论的可能性。学校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吸引优质的教师上,或者将老师培养成优质教师,让他们学会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将乏味的公共课上的不乏味,摆脱“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自身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对公共课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很多学生不愿学习公共课的原因在于觉得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自己兴趣的切合点,把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自己体验到公共课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专业课)由于我们是中文专业,就从自己的专业学科出发,谈谈专业课中存在的问题。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对文学史知识的介绍和对作家作品自言自语的评介,仍是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氛围。因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课堂强加给他的知识,
是考试要他记住的知识,远未转化为具有学生丰富感受和体验的个人知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外,受教育者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受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除从语文教材中接触的文学作品外,对语文教材之外的文学作品,阅读十分有限。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文学课程,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涉及的作品量大,加上学生还要应付其他课程,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年时间把规定的必读作品都读完。其次,因为发展需要,学生奔波于各种证书,四六级、计算机考级oooooo学生不可能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到第四学年,许多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心思早已不在课堂上。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又如何能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再次,考试的有效驱动,专业课老师大多“心慈手软”, 考试都是由任课老师在临近考试时划出“重点”或压缩“范围”, 甚至干脆将考试的题目一股脑透露给其弟子们,考试者只要依照着老师的临时指点,稍加准备便保证能轻松过关。这样的考试,想挂科都有难度。学生自然是乐在其中,课堂效率也未必摆在第一位了。得承认,我们所有人一起真正认真上课的时间,就在停课前的两周,因为是划重点的黄金时间,如获至宝背上半个月就又迎来了一个美好的假期。真正学到多少东西的人不多ooo
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定文学课程的必读篇目,使进入课堂教学的必读必教篇目发挥举一反三的样本功能,进而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 为了保证高师中文专业培养的人才“术业有专攻”,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上,正确处理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关系,确保专业课教学时数和质量,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比较扎实的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要利用好专业课“小班课教学”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效的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强调好的纪律,而应适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专业课程的一个典型特点是课时总数少,相邻课时间隔时间长。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内容衔接性,具体的我们可以做到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做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并在下课前五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另外,还可在每一章内容结束后进行章小结。课时允许的话还可做期中总结及期末总结。通过多轮次的重点知识复习,必然会帮助学生牢固深刻的掌握住所学知识。定期地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业及测验完成情况等。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测有课堂检测和单元检测,课堂检测一般采用问答的形式,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而不是一期一考的固定模式。
无论是选修课、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高效率的教学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永恒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就一定能实现这一理想的目标。
范文六: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具有年轻、专业知识较为厚实、工作积极性高、上进心强等特点,在岗位上也能担负重要的教学任务,任课时数多,作为青年人,好学上进,急于成才,尽快成为一名受同行认可、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是我的迫切愿望,但经过一段实践我的业务素质发展得很不平衡。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缓慢,我自己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症结所至,所以就难以找到提高素质的突破口,根据自己在听课中掌握的情况,将目前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常见病症汇报如下:
一、用语随意、语速快、层次不明、讲述难分主次,把握不好“精讲多练”的尺度。
作为新教师,我在课堂中,语言不精确、欠科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自己往往不易觉察。尤其是体育术语的误用、甚至不用,给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带来了困扰和混乱。有些教师对要讲的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话的速度过快,语调缺少抑扬顿挫,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体会。语言层次不明,缺乏适当的量化处理,形同堆物,无主次之分。我在讲解动作时,过于追求面面俱到,每一个细节都讲深讲透,但头绪繁杂,又难分主次,课堂容量过大,时常是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拖堂”。虽然有时候我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却应接不暇,理不清线索,听的多,练习次数少,分不清动作的重点,掌握不了动作技术,难免产生厌倦情绪,特别是小学生很厌倦讲的多而活动少的体育课,在教学的摸索中,我慢慢的琢磨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多的体育课结合游戏进行,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我在教学中往往“心中无人”,备课时,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对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识水平缺少考虑,在教学时只是重复地做完整示范,虽然教师的动作优美,而学生却不能接受。在课堂上,只顾照书发挥,不注意学生的脸上表情,使课堂气氛沉闷。即使安排些体现主体地位的活动,也往往因方法简单和单调而流于形式。虽然我经常运用“提问法”,以此作为调动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却因设问难度过高,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教师不能适当对学生加以启发诱导,时常是自问自答,难以起到开启思路的作用。这种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教法当然难以取得实效。
三、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
我在授课过程中,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简单机械的重复,依照参考书的方法设计直叙,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出较新颖的练习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因此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虽然偶尔的在课堂中能闪现出火花,那也只是一些课堂中能出现,而我的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多钻研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问。
四、注重形体语言,情绪不稳定。
我在课堂上专注于讲授、示范、指导,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姿态、表情、情绪对学生和课堂气氛的影响。教学中或是弯腰弓背、精神不振,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是游戏学生们也丝毫没有竞争意识。教师或因教态过于庄重,表情过于严肃,忽视了动作、表情等人类第二语言的作用,给学生的听课和参与情绪带来不应有的压抑感。心理障碍也是我在课堂上的常见现
象,情绪波动大、心态不稳定往往影响着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
经过自己的不断思索总结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且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纠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龄短、经验少等主观原因外,还有某种客观原因。如,南通大学的体育科学学院学习的四年中的体育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某些不协调,特别是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差,缺少有助于教学基本功提高的训练活动课,虽然学校开了选修课和必修的术科课,但是我在读大学期间,课堂实践机会少,造成了专业知识过关而教学素质不过关。而且我在大学实习的学校是一所省重点高中,实习学生与现在所教学生年龄差距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也很大的不一样,这使我在现在的教学中是一步一步的进行摸索。有幸的是学校给我安排了老教师进行的帮教使我受到了很大的益处,在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已经能较好的适应现在的本职工作,当然也离不开体育组其他的教师的关心和悉心指导。作为青年教师,我应会与同行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听他人的课,不仅要取其长,也要认清其不足,引以为鉴。养成勤写教后记的良好习惯,经常课自省自悟,还应坚持在课后进行一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辅助性训练。
范文七:〔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现象;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13)   12—0046—01   教育部门组织的评优课在“新课改”的贯彻落实中拉开了帷幕。评优活动,既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课,又是新课改实施的汇报课,还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课,自然有很多亮点也有很多看点。与此同时,课堂上普遍呈现出的一些现象也值得我们探究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监控。学案是每位授课教师的必要教辅资料。有些教师一上课即下发了一份学案,认为学生只要独立自主地完成学案,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把课堂完全放下,任学生自由发展。整堂课学习内容没有整体感,能力训练没有层次、梯度,巩固练习没有宽度、广度。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监控管理。   2.学生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及时调控。小组合作学习是每堂课的亮点。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室里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是 “活而无序”。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开始依次听取完各组的汇报, 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及时、适时的调控指导。   3.学生探究学习缺乏教师的宏观掌控。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有疑不知、有惑不解的情况。在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时,很多见解听起来很独特很有个性,实际上脱离了学习文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偏离了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而有的教师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害怕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味地鼓励学生开放性的思考,无原则地认同学生的观点,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缺乏教学的宏观掌控。   二、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反思   以上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日常教学中,虽然表现在学生行为上,但根源在教师素养上。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自身的日常教学。   1.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教师如果不注重提升自身学习意识,不深刻领会新课改精髓,不转变教学思维,就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内容灵活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而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小组学习,即使讨论再热烈也不会得出含金量高的结论,只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其实,新课改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学习意识,自身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适应新课改。   2.教师要特别重视课前准备。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目标之一,而教师是高效课堂的总指挥师。所以,高效课堂,教师课前准备是关键。首先,课前要准备学生的学习小组。小组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也是教师常组织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编组就成为实施小组学习的前提。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达标要求的不同,小组人员配置也应不同。总的要求是差优互补,人尽其才。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学习小组的编排质量直接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及质量,也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进度及新课改实施效果。其次,课前要准备教学文本的研读。一堂高效优质的课,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是前提,而备好文本则是关键。教师课前如果对所学文本研读不透,那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精彩表现就很难因势利导,对课堂上拓展延伸或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   3.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点。首先,虽然新课改强调学科渗透,但各学科有各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思想性,要立足在语言文学探究方面,而不要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成为文综学科的延伸与边缘,也不要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混同为政治学科的思想教育。其次,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果点评要有原则、有标准,符合学科要求。比如语文探究性学习,学生个性化的认识要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观、价值观、是非观。
范文八:当前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的探讨也日益激烈。课程作为学校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决定了学生究竟学什么。而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生活的主体,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程设置是否恰当关系着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受教育情况,对学生的现在以至于一生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但是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都存在许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试着解决。
关键字:课程设置、教学目标、
一、当前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当前的课程依然以智育为主的文化课程,而对学生的道德、审美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并不是非常重视,造成了许多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知识的工具,自我休养存在严重问题,学生往往形成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在教学方面教师把教仅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或者说把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训练看成是教学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内容,忽视了能力训练、情感意志的培养。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教
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 这一点,值得我们十分重视。
2、课程以文本为主,教学难以因材施教
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而高考的评价方式又是致力于学科成绩,所以当前的课程任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而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的活动或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的考点知识,每一位同学同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而在当前班级授课制当中由于时间和压力教师就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的效率也难以提升。
3、课程难、深,教学难以创新。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高考上线率,现在的学校在文化知识方面最求难、深,学生对此理解起来相当的困难,这就造成教学互动性的缺失,教学只能采用“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学生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学习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它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对其它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发问和发现,重知识传授轻体验、感悟,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其发展的功能价值就无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落实。
二、解决对策
1、制定好教学目标
新课改要求教学目标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统筹兼顾并且不能只是注重形式要将教学目标真正融入课堂之中。然后要明确目的和目标的区别,目标更加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有详有略的进行。我们知道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灵活性,教学是两个过程那么学的目标也必须要明确,学生应该如何学,以什么方式才可行,要学到什么程度,只有教学都兼顾起来才能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难题。
2、注重课堂创新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教授,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我们知道体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更是领悟知识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领悟,没有领悟就不可能有创新。“听懂”是浅层次的、消极的、继承性的学习,“领悟”才是深层次、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可能,就应该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
3、建立师生互动关系
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有了很大变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学的一大重点。我们说教学,单纯的教或学都无法完成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中心人物。教学过程是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以一个指导者的角度去进行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课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上得有活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必定会主动地进入课堂,积极地思考问题,而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必定会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学习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4、教学适应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飞速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因此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传统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现下有许多教师发现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信息多种多样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跟不上就无法为学生解答问题,这样就必然会造成课堂秩序的失衡。而教师拘泥于教材这就会使学生所学知识无法与社会现实衔接,这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运用于现实。比如说: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习了电力知识对知识掌握也比较好,但是却出现了不会换电灯的情况。因此当前的教学必须要注重与社会现实的发展相适应,也只有这样当前的素质教育才能有效的实施。
范文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摘要: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具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合作学习,并不是桌子简单拼凑;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切都迁就学生;用好教材,而不是“只有”课本;探究性学习不能泛滥,接受学习并非过时;落实“三维目标”,并非是淡化“双基”。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反思
问题之一: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这样的情境创设效果如何?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
【案例】某教师在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米老鼠头像+例题,再次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米老鼠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米老鼠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米老鼠的出现,就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反思】以上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如果追求表面形式,
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问题之二:“桌子拼拼”──合作学习的实质是这样的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课标思想指导下,在课改的口号声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案例】当前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时两两相拼,有时三张桌子相拼,学生来了以后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后来听得多了,才知道由于要进行合作学习。这使我茫然,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嘎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问题之三:“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学习就得一切迁就学生吗?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这些道理教师们都很明白,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道理,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
【案例】这是一节美术素描课,上课前,教师问: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随声附和,准备好了;然后教师展示一只瓦罐,接着说:“今天,我们就画这只罐子,同学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完后,学生作业展示:有的画得像坛子,有的像酒瓶,有的像圆柱体,有的什么也不像,,,,教师都给予表扬──“画得真好”“有创意”。
【反思】像上述片段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却“淡化出场”,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缺乏必要指导,从而使有些学生对如何画罐不得要领,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又乱画一通,不成样子,最终都没有掌握画图技巧,这样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能把自主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 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为之。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不背离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当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误解或曲解文本思想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对文本的自我解读权;在不脱离教学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得到保证,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之四:刻意“只有”课本──用教材教就不要求品味教材吗?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这话本身没错,然而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
【案例】我们在平时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教材。
【反思】上述现象是把过去的“以本为本”一下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了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为此,新课标提倡教学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
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思考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大大削弱了。
笔者认为,“用教材教”首先是“用”,而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凭空来,就用教材做一个媒介,做一个跳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是淡化教材,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上述这种随意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对的、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问题之五:随意探究“泛滥化”──接受式学习真的过时了吗?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
【案例】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岩”字怎么记,学生说“岩”是上下结构,上面山字头,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灿烂的“灿”去掉“火”,下面是研究的“研”去掉“开”;教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岁月的“岁”去掉“夕”,下面是碉堡的“碉”去掉“周”,,,,
【反思】探究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上,像上述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类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问题之六:落实“三维目标”──意味着要淡化“双基”教学吗?
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
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
【案例】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景阳冈”,教师把教学重点确定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结果怎样?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说话这些基本环节,教师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讨论,列表,发言,模拟打虎,讲水浒故事,热闹非凡。媒体软件,拓展迁移,德育渗透,应有尽有。
【反思】这堂课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旁征博引,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过了头,而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大量减少,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是对新课改的误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底线,至少应让学生学会几个词,会仿说几句有文采的话。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积累了多少字词?能仿照文中的比喻说几句比较有文采的话吗?当然不能。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没有很好理解课文,就引导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新想象,这些脱离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追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空洞的、虚无的。
必须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有缺陷,必定会影响人的发展。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尚未实现,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对新课标的精神吃的不透,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在追求形式上做文章所造成的。在我们走进新课程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范文十: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
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生活的主体,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
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
课堂教学同时也占据了教师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教学观仍根深蒂固。首先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
系,而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是典型的教师中心的教学。它是体罚与背相体罚的理念基础。目前还有一种更令人担心的倾向那就是“心罚”。提问题居高临下的,直让学生回答不上为止。“心罚”比“体罚”更有危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疏远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志们:一个不懂得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的老师,再高的业务水平也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来,著名心理学家海德早就揭示了这个规律。
其次教师只管“教”,不管“学”,他们理解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是把书
讲完,并不去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情感,也不去考虑知识本身的价值取向。
2 .教学目的和目标比较单一。首先教师把教仅理解为“传道、授业、解
惑”,或者说把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能训练看成是教学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内容,忽视了能力训练、情感意志的培养。我们的教师应该是“既传学习之道,更传做人之道;既授课堂学业,更授立身基业;既解攻书之惑,更解成长之惑”。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然而我们的教师对此研究得不够,往往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一堂课的任务也要写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正确的废话”,对实际的课堂教学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我们十分重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首先必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是教的目标;其次,要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内容采取什么方式才是有效的,这是学的目标,这些目标都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测定、可评估的。我们的教师往往习惯于机械化操作,做重复劳动。过去怎么做的,现在就怎么做,而缺少反思意识。只有对教学的反思,才会有教学的进步。
3.教学内容过于封闭。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来自于教材、教学
参考书,而对学生的经验、需求、活生生的自然与社会、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最新的书报杂志、教育资源库和互联网)重视不够,未能在课堂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使课堂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隔绝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也背离了当前高考命题和改革的方面。高考越来越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当前的热点、焦点,更多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知识的重构、迁移的能力。因此,我们这样的教学就只能是低效的,在高考竞争中必遭失败的。
4.教学方式单一。“满堂灌”或“一问一答式”、“机械训练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我们把它称之为“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它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对其它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发问和发现,重知识传授轻体验、感悟,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其发展的功能价值就无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落实。
5.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长期以来,我们还是以一个本子、一支粉笔打天下,既便有时使用投影仪,也大多是作为小黑板使用。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八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该说“信息化”是教学现代化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它既是目前我们教育的劣势,更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
总之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成绩差。
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所谓“教学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明晰新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转变“领导者”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能够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
1.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没有合作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的中心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关系的辩证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是教和学的中心人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主体,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当教师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进行指导时,这时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倘若教师不尊重“沟通”与“合作”的伙伴,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倡导建立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严格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我们认为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态度确立作为教育的三大任务加以整合,必须水乳交融地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态度教育必然是空洞说教,单纯的能力培养必然是空中楼阁。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合。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应用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珍爱知识。
3.体验是领悟与创新的前提。体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更是领悟知识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领悟,没有领悟就不可能有创新。“听懂”是浅层次的、消极的、继承性的学习,“领悟”才是深层次、积极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可能,就应该让学生去体验事实,体验问题、体验过程、体验结论。
4.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探究是指敏锐地感受问题,紧紧追问原因,大胆地假设可能,认真地证明结论,是一种能动的、创新性学习。现在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成为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基础知识是比较牢固了,但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在的高考命题原则是“不拘泥于大纲”,以能力立意,对学生学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合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
解和表达,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为此,
一定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把世界引进教室,让课堂走向社会,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范风险 提高效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