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像不像看中小学儿童美术教育 翻译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您现在的位置:&&
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的几点说明 关于毕业论文的几点说明 论文选题范围不宜过大,学生应根据美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自行选题(每人拟选2个),交指定指导老师审阅和修改。 一、写作范围: 1. 对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和社会美术问题的研究; 2. 结合美术在特殊儿童治疗中的意义与功用进行研究; 3.结合本人毕业创作中涉及的绘画技法、主题思想、图式、绘画理论等进行研究; 4. 对绘画流派、画家和当代美术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 5. 指导老师特别指定的其它选题。 二、写作说明: 1、毕业设计(论文)的命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培养方向。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覆盖知识面较广,类型多样化,分布合理。 2、提倡学生选题应与教学、科研和文化相结合,鼓励学生选作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材教法教学研究等题目,也可以选作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课题。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3、题目要有一定的工作量,深度、难度要适中。选题的广度、深度应符合学生综合训练要求。 对部分优秀学生适当加大选题难度。 4、毕业论文课题确定后,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确定课题。学生也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自拟、自定课题。 三、具体要求 (一) 论文表格填写要求(必须是打印的,不能用笔填写): 第一页:封面 宋体 小3号字 第二页:扉页 宋体 小4号字 (二)论文结构要求 毕业论文应采用汉语撰写;一般由六部分组成,依次为: 论文题目(标题);作者
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论文要求一式三份。 1、论文题目(标题) 应是整个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要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5字以内。当论文的内容比较丰富时,可以用副标题对正题加以补充。2、作者,指导教师姓名 注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 3、摘要(300字以内)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300字以内) 4、关键词(5个词以内)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词条。关键词一般列5个以内,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5、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部分。 6、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的,数目一般应不少于3篇,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以近期发表的杂志类文献为主,图书类文献不能过多,且要与论文工作直接相关。引用网上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及文章名称。 (三)正文字数 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 (四)论文书写要求 1、摘要 摘要(小4号,黑体)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一般为300字左右,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小4号宋体) 2、关键词 关键词(小4号黑体) 3、论文书写 毕业论文一律要求在计算机输入、以Word格式编排打印,行距1﹒5倍。要求正文用宋体,标题用黑体。毕业论文纸张为A4。页边距设置:上下分别为2.5cm,左侧为2.5 cm,右侧为2cm。正文插入页码,居中,页脚。 4、标题字号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字并居中。 1. 一、二级标题上下均空一行。一级标题4号黑体 二级标题4号黑体 三级标题小4号黑体 正文 小4号宋体 5、层次代码: 一、 ××××(空两格) (一)××××(空两格) 1、××××(空两格) (1)××××(空两格) 6、参考文献(小4号黑体)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要求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小4号宋体) [1]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部分参考选题: 浅谈中西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 论幼儿民间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普通美术教育生活化之研究 广泛的文化情境与美术欣赏教学 回归童心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 XX地区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浅谈小学美育 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小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的研究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思考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幼儿美术教育初探 中国山水画师承类型研究篇二:美术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美术教学硕士毕业论文 农村基础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综合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研究 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目标设计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影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 普通高中美术“X合一”教学策略研究 美术欣赏教学的新探索 论兴趣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多重作用及运行策略 回归美术的视觉起点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教学策略与美术课堂作业研究 通过直觉训练促进儿童美术教学发展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美术教学中的情和理 世纪新主题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析 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 论美术类院校英语教师信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 了解鉴赏内容 研究鉴赏方法 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心理学的策略研究 新疆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研究人文视野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评价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手工课在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安徽省寿县高中美术特长生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高师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幼儿园5-6岁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创新研究 四川美术联考生专业课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美术课程中“故事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索 论初中美术课堂的优化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在当代义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叶县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研究 中外美术史课程比较教学方法的研究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改革高师中国画教学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初中美术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探究 诗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美术治疗理念 枣强县高中美术人文教学研究 美术教学中的三种评价方式 高中美术生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之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与探究 初中生活美术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美术差异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形式下中学美术教学的研究 基础美术教育综合教学研究中学美术教学语言研究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图形联想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情境创设研究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现状研究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发探索与应用研究 培养多元文化态度与美术鉴赏教学实践研究 从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思考中小学美术教学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儿童美术教学中创意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临沂市城乡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条件的调查研究 新疆中小学美术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九江职业大学美术类课程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系统研究 读图时代学校美术课程中插图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中学美术“对话”式教学研究 中学美术装饰画的“趣味性”教学研究 美术特色高中思想政治课体验教学研究 银川市中小学民间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高中美术特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通过中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关于中学民间美术教学的探究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题思考 小学美术双语教学研究基于网络的中学美术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新课程美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建构主义美术教学模式下的欣赏课研究 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与美术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 上海市小学美术双语教学研究 土山湾美术教学策略析微 小学电脑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探究 高师本科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究 浅谈高职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创意美术活动在幼儿园的主题教学研究 试探美术类课外读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改下周口地区中学美术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研究 中学“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下的美术综合性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贫困地区高中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学素材多样性的研究 “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 PBL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研究 分组选项自主学习 邢台农村义务教育美术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组织形式视角下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问题研究 社会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教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篇三:美术教育论文参考选题 美术教育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历史与人物 1、地方美术教育史(如北京地方美术教育史);2、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3、中国美术教学大纲的历史研究;4、重要学者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孔子、王国维、鲁迅、梁启超、李瑞清、李叔同、蔡元培、丰子恺、徐悲鸿、陶行知、陈鹤琴、刘海粟、潘天寿等及其他现当代美术教家);5、港澳台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6、港澳台地区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7、中国美术教育学术机构和团体;8、中国美术教育刊物;9、中国美术教材发展史;10、中国美术教育的观念史;11、中国美术教育方法与技术的发展;12、中国美术的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3、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起源;14、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教育;15、中国的美育思想发展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6、中国专业美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7、中国师范美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8、建国以后国家颁布的与美术教育有关的文件研究。 外国历史与人物 1、 古希腊艺术教育思想;2、文艺复兴意大利的美术教育;3近代普通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4、重要学者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方法研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达〃芬奇、裴斯太洛齐、卢梭、赫尔巴特、罗斯金、朗格、皮亚杰、契斯恰柯夫、苏霍姆林斯基、加登纳、罗恩菲德、艾斯纳、里德、阿恩海姆等);5、发展中国家美术教育;6、发达国家美术教育;7、国外美术教育最新的研究成果;8、国际美术教育学术组织与团体;9、儿童研究运动与美术教育;10、19世纪的美术教育运动;11、美术教育的观念史; 12、国外的博物馆美术教育;13、艺术家的驻校;14、现代美术与美术教育;15、包豪斯的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6、西方学院美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7、西方师范美术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8、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9、布鲁纳的学科中心的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20、行为主义与美术教育;21、精神分析与美术教育。 比较研究 1、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美术教育比较;2、中外美术教育观念或方法的比较;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美术教育比较(目的、课程、教材、方法);4、中外写生教学方法比较;5、中美、中日、中俄、中法、中英、中德、中韩等美术教育比较;6、大陆与港泰澳美术教育比较;7、近代与现代美术教育比较;8、不同人物教学思想与方法比较(如徐悲鸿与刘海粟比较等);9、中外美术教育管理比较;10、中外校外教育比较;11、不同价值观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2、不同国家和地区美术师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比较;13、不同教育制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4、不同的美术文化对美术教育的影响;15、中外美术教师的工作环境、条件和待遇的比较; 16、中外美术教育资源的比较。 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1、美术教育学;2、不同层次、类型的美术教育学(大学、师范、中小学、儿童);3、美术教育心理学;4、美术教育社会学;5、比较美术教育学; 6、美术教育方法论(绘画、欣赏、工艺、雕塑和建筑);7、美术教育管理论;8、美术教育科研方法;9、美术文化与美术教育研究;10、美术教育体系研究;11、人文教育与美术教育;12、素质教育与美术教育;13、民族意识与美术教育;14、国际理解与美术教育;15、多元文化与美术教育;16、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17、美术教育观念的研究;18、审美能力与美术教育;19、观察能力与美术教育;20、记忆能力与美术教育;21、想象能力与美术教育;22、创造能力与美术教育;23、情绪、情感、意志与美术教育;24、道德教育与美术教育;25、认知能力与美术教育;26、智力发展与美术教育;27、生态环境教育与美术教育;28、跨学科教育与美术教育;29、经济发展与美术教育;30、美术活动课研究;31、美术教育的技术、材料研究;32、美术教育的课件设计;33、美术教学的评价; 34、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35、超常儿童与障碍儿童的美术学习研究;36、自闭儿童与美术教育;37、自学能力与美术教育;38、儿童美术发展阶段; 39、农村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对策;40、城市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对策;41、美术教育的资源研究;42、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研究;43、美术教材研究;44、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美术文化素质;45、学生美术学习心理研究;46、职业中学的美术教育;47、美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8、儿童美术研究;49、当代社会美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来自: 写 论 文 网: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究;50、非智力因素与美术教育;51、实践能力与美术教育;52、网络时代的美术教育; 53、美术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54、电脑美术教育研究;55、陶艺与美术教育;56、美术教育与心理疏导、心理治疗;57、新的方法论对美术教育的影响;59、人类学与美术教育;60、人类文化学与美术教育;61、后现代思潮对美术教育的影响;62、美术教学模式研究;63、性别与美术教育。64。不同门类的美术教育策略与方法研究。65.博物馆美术教育研究。66.社区取向的美术教育研究。67.美术教育出版物研究。68.地域性美术教育研究。69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研究。70.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71.生命教育与美术教育。72.自主性学习与美术教育。73.校内外美术教育研究。74.文化与美术教育。75.美术课堂控制能力。76.建构主义与美术教育。77.多元智能与美术教育。本&&篇:《》来源于: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2016/meishulunwen_.html
好文大家读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有效的教学技能---中小学美术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有效的教学技能---中小学美术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摘自发表书籍&&&&点击数:2645&&&&更新时间:&&&&
&&&热&&&&&★★★
【字体: 】
有网友从三个方面对他们正在使用的教材提出了非议:
1、教学内容组块不明确。 突出表现之一:课题没有紧扣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容易理清教材编写思路,最后结果就是我们的教学大而无当。比如,在无锡赛课中,明明主要内容是“中国苏州园林的艺术精髓”,教师定的课题成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明明是围绕“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教学,教师给的题目是《书》;介绍“维吾尔族服饰”又写了个大题目《民族服饰的色彩》。这种太多侧重人文性的倾向不能说不是教材的导向性导致的,因为我们教材当中很常见这样的课题方式。因而,“要加强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结构”,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
2、课程难度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一致性不明确。具体表现在:没有具体阶段性难度标准。我们经常看到,从教学结果的一种外在形式――作业来看,初中教材上出现的相关学生作业范例不见得比小学生的难度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小学的美术老师发现“初中生的作业还不如我们小学生的呢”呢。当然,课程难度的不确定性也和各版本教材混用有一定关系。
3、课程的理想与现实相矛盾。主要矛盾有:(1)教材中活动多,涉及工具材料多,而班级人数也多,教学无法实现;(2)教材设计过多倾向城市化,我们农村学校使用这样的教材迫于条件限制;(3)更适合表演性的教学(公开课),综合性探究华而不实,与常规教学不符;(4)对工具材料的复杂要求与义务教育学生缴费制度有矛盾;(5)众多的活动要求与教学管理的安全要求成一组矛盾等等
2001“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围绕着三个热点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订,从修订文本的表述中,我们得到了问题解决的钥匙:
1、“对“双基”的问题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应加强学习内容的规约性,即明确规定必学的内容”、“ 要使课程标准文本更加精致,进一步加强表述的逻辑性,做到精炼而通俗,便于教师理解”教学内容组块不明确
2加强学习内容的进阶性 课程难度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一致性不明确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表述要贴近实际理想与现实
附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本《说明》对“教材编写建议”进行了大的调整,具体是:(1)对新的教材观做了更准确表述,如“教材并非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丰富经验、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以及确立“教材系列”的概念,拓展教材的内涵。(2)综合考虑美术知识与教育功能的关系。(3)体现范例性课题的原则。(4)鼓励编写地方和校本教材。(5)针对近两年美术教科书编写中出现的弊端,特别强调“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5)通过调整结构和文字,增强表述的逻辑性。
从最理想状况而言,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需要教科书,这在许多美术教学公开课中可见一斑。从国外的经验看,美术教师素质、美术课程资源、美术教学硬件是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条件。但是,在当前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美术教学整体不受重视、美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国情下,美术教课书还应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因此,用正确观念和方法使用教科书,是每个美术教师的必修课。既不要把教科书奉为“圣经”,亦步亦趋,在教学实际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创造性的想法;也不要完全脱离教科书,把集许多专家学者智慧结晶的教科书搁置一旁,完全自主开发,以致事倍功半。
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倡教师自己开发校本教材和地方课程资源教材,就是本着对国家课程教材――教科书的补充和创造性使用而言的。从某种角度说,没有任何一种美术教科书完全符合特定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时,必须对原有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重组,进行优化,从而适应自身的教学实际。”
(引自 管慧勇 《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科书的思考》中国美术教育 2008.2 )
简单地来说,对于教材,我们需要整体地理解课标及教材、理清主线,在选定学习内容后,要把握教材的每个细小环节,利用教材的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设计教学。在理清教材之后,我们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结合实际,设计出有价值的教学。
教材内容:浙美版美术教材第16册“中国书法一、二”
课前构思:
&当看到本册中国古代书法单元时,我在想,太好了,作为镇江人了解中国书法条件真是得天独厚,我们拥有被人誉为“书法之山”的焦山,有着人们争相膜拜的“大字之祖”《 瘗鹤铭》,学生可以在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感受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家乡感到自豪。
我认为,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将书法内容拓展,而不是只拘泥于教材。我所选取的角度并不是沿袭书法发展演变这一脉络,而是从本土文化,从人文的角度进行综合探索。因而这个单元就有了三节课:
第一课 春游焦山碑林 恰好和学校春游活动――游焦山相结合,课后拓展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书法作品。让学生生动的领略镇江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历史。学生们学习兴趣浓郁,查找资料丰富。
第二课 研读经典 中国书法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初中的学生并不能完全领会,教师的适当分析、引导、演示,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体会。课后学生查找描写镇江的名句,进行临写。
第三课 体验拓展 请几位书写较好的同学给大家现场临写,同学评述,并欣赏更多名家作品。
课后分析:
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欣喜的看到学生的一些变化,在研读临写中透露出认真,严谨的神情;互评、赏析时不再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而是从作品中感受大小、实虚、正欹等变化带来的节奏、韵律、意境。这三节课并不能让学生学会书法,但却可以让学生粗粗学会欣赏,并通过欣赏学习书家书品,潜移默化,养心中正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志存高远。
(案例提供:镇江市第四中学 程玉飞)
1、教师缺乏美术教学目标,不能持之以恒地做到钻研教材、合理有效地吸纳整合美术课程资源。
目标的缺失体现在两个极端的状态中,公开课与常规课。本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却被有的人演绎成两种故事,这就是源于现实的干扰导致的教育理想的异化。公开课,因为关系着功利,导致着“行为艺术”的产生;因为自主性的强化,导致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因为要“成功”,学生俨然成了“行为艺术”的道具;因为是公开课,各方面的困境似乎都消失了。而“繁荣”的公开课之后,身心俱疲的教师更多的回到常规美术课中,美术课客观面临的困境仍然存在,面对本该是教育理想受众的学生,因为没有了功利性,也不是非要那么形式多样化了,内容也不需要那么丰富多彩了,于是很容易地就走向了另一种自由的极端,随随便便地安排教学计划,任意地选择教学内容,甚至一个学期只选择一个内容一种活动方式,甚至根据自己所长,全部上成技术课(比如电脑美术课、劳技课、动漫课等等)。因此,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常规课堂中的学生才是我们真实的教育培养对象,为了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要以公开课为方向,坚持不懈地钻研教材,适度而有效地吸纳、整合美术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节课。这才是美术教师的使命。
2、教师冒昧引入外部资源,导致自身教学失去了学科特点。
这个问题应了一个俗语“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由于对“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误解,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把大量的校外文化资源、其他学科的信息资源引入到美术课程教学之中,才能突出美术教学的文化特色。因此,出现了大量学科外部资源涌入的同时,学科内部资源却遭到了闲置,致使美术教学失去了学科特点,美术学科课程成了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课外活动”的现象。(例略)
3、课堂活动中盲目追求造型材料的多样化,新颖性,使学生在课堂美术活动中失掉对自身创造力的审美体验。
造型材料是否越新越好、越多样化越好?对于这些新的多样化的造型材料,学生在最初审美体验的兴奋之后,如果得不到大量的实践操作的强化,他们只会沮丧,因为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缺乏运用这些造型材料的能力,在揣摩无效之后就会放弃,也就是只会简单化处理,或者作业根本交不来。其实,我们今天遭遇到的这种造型材料“泛化”现象,与西方20世纪30年代,在自由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美国学校出现的现象惊人地相似。因此,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学生能力梯度来选择易于制作的常规材料为宜。
(观点摘自内蒙古张晓涧《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教育理想的追求》中国美术教育)
4、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容易流于表面化等。(例略)
(附文)可以开发的美术课程资源有哪些?课程资源开发的涵盖面很广,它包括了教材、图书馆、网络、美术馆、博物馆、地方自然、人文环境等资源,简而言之,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事与物,都可以作为课程的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利用。
课题《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教材见人美版15册,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内容。关于美术欣赏,教会学生欣赏评述的方法很重要,熟练应用方法才能为终身的欣赏奠定基础。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学方法用方法”。
首先剖析“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课题的意思,第一步就从法国原始艺术《马》入手,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相关介绍文字,领会美术名作欣赏的方法。第二步主要让学生来练习评述,“小试牛刀”进行接长龙回答,让学生认识《清明上河图》这幅我国宋代名画中蕴涵着中国古代的哪些文化特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艺术家等)。第三步从中西宗教建筑的构造外形特点来认识宗教文化的地域差异。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第四步的内容干脆从书上的《簪花仕女图》、“明清女装”“现代女装”、演绎成古今中外美女大搜捕学生汇报展示,阐明时代不同,美的载体也有很大的不同,环肥燕瘦正是这个道理,这个内容也是课前老师布置的课前调查。这个环节正是本课的高潮部分,学生更是从中体会到美女信息的深刻内涵。第五步则从结合当年(2004年)热点雅典奥运开幕式中的希腊文化,闭幕式8分钟中国元素来展示更宽广的美术领域―展示设计、舞台美术等中富含的文化信息。最后根据教材中鲁迅、梁思成、蔡元培论美术文化(课后体悟,不要求详解)来总结,思考练习题进行了相关资源的拓展:1、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只是工匠,而有的人却是大师?……
课题《彩墨画――校园印象》,改编教材,内容基础出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美术第16册《从心底接触自然》。
――秉承创新理念的教学构思
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同样,没有创造性取向的美术教学也不能促进艺术创造力的生成。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是绘画创作课,从几个方面实现了创新设计。
一 、本课教学构思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对课程的开发
我们由课题“从心底接触自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紧贴学生实际,确立了“校园印象”这一创作主题,并选择了适合学生表现的“彩墨画”创作方式。
画什么呢?一位画家对自己的作品是这样诠释的:“我爱好画出在记忆中的事物,因为那是经过转换、沉淀的想象,然后才能画出真正感动自己的地方,画出这种本质的所在,就不会被眼前的景物限制记忆与幻想。”于是我们课题的引出就是由《日出印象》―《镇江印象》―《校园印象》。对校园美景的综合探索是本课题的焦点,或画草图,或拍照片,或用短文描绘,全景看,特写看,变换季节看,平面软件处理后看,等等,总之课内外教会学生用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校园,引发他们对身边自然美的关注。“校园印象”这个切入点,既模糊了山水画和风景画的概念,又强调依靠直觉和想象对物象进行诠释,很适合彩墨画的创作特点,能抽象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激发学生热爱校园乃至投身大自然的潜意识。
怎么画呢?我们选择了彩墨画,这种美术语言是中华文化和创造思维的结合体。
香港少儿艺术教育研究者李志雄说:“利用少儿艺术教育,引领孩子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具有很多优势,中华文化宝库内的,资源极丰富,很多精彩故事、节日、食物、玩具、图像、符号……,无不能诱发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产生感激之情,首先培养孩子对前人文化的敬仰、尊重、爱护、学习的态度,在课题设计方面注意,留下创造空间,让孩子加入自己创造思维,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在传统文化上增添现代色彩。”
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为基线,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这是专家的论述。以学生的口气来讲,就是用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再加上丰富的色彩来画画,可以不受传统技法的束缚。它代表着当今绘画创作的一个新领域,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中国和西方的结合,对于我们的中学生则是母乳与杂粮的结合,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了。学者杨永青曾这样表述:“一旦将传统的技法和孩子们的原创精神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出充满灵气、妙趣横生并富有中国特色的杰作”。
其实学生运用笔墨和色彩时的大胆想象及创造精神正与彩墨画意象表现的本意相契合,对靠天赋直觉能力表现的学生来说,过多的笔墨技法反而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彩墨画教学开始从随意性的笔墨游戏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泼墨晕染的艺术效果,逐渐熟悉笔墨纸等工具的性能,由随意写主观的印象―识记写视觉的形象&―尝试以形传神的写意表现,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体验创作的快乐,而快乐最终由师生共同获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创造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课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直觉能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方式,对所关注的客体进行诠释,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知识,丰富和拓展美术学习经验,提高学生对美术信息及符号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绘画活动中运用这些符号语言凭着直觉画出有学生内心感受的美术作品。在这里,学生通过创作一幅画来抒发对校园美景的热爱,从而获得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则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创作为载体,进行着自己的教学创作,力求超越自我。
三、教学设计采用一种开放式的课型。
整个教学过程由“预备课”、“学生课外自主探究”和“正课教学”三部分构成。在预备课中,感受彩墨画名作特点,进行彩墨点线面的符号练习;之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发现校园中的自然,有丰富的形象和色彩,季节之美,获得真实体验,老师要及时将其所得设计到后面的教学中去,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在正课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创作素材,进行现代彩墨绘画方法的训练,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的校园印象。
――对教材的应用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教材中对这节的使用要求体现了一定的宽泛性:“表现的手法以绘画为主,兼可运用其他的辅助材料。绘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工具也应由学生自主选择,炭笔、水彩、水粉、油画、水墨等等,鼓励学生尝试互相配合使用,尽情表现自己的观感。”在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中,师生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探索,主要围绕中国水墨画畅快淋漓的笔墨、现代油画中意象鲜明的色彩、两者结合的彩墨画特点来认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彩墨画这种美术语言,并且实际运用来表达主题。这样的教学有着实际操作的意义,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而不流于泛泛;另一个方面,与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一致的,“教材作为一种参考提示出现,展示的是多样的学习资料和方式,教师要建设性地使用教材学习资源”。在此,教师对教材的应用在取舍中体现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课题《艺术与科学》――《科普美术:科幻绘画创作》
课题《艺术与科学》,教材见人美版16册。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本课题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价值。因为本校每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其中科幻绘画是主要的参赛形式,因而这个课题正好吻合科幻绘画创作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来讲,科幻绘画最直接地反映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直观浅显。本年级美术教师将美术课与创作辅导课结合,进行了科普美术活动。将历届全国范围的获奖作品与本校历届参赛作品一并欣赏,然后与创作辅导相结合,在科学的思考领域进行了艺术想象力的培养,实现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既有普及要求,又有提高的目标。在全年级借美术课普及科幻绘画知识,在常规美术作业的基础上,挖掘既有科学思想又有美术表现力的人才,然后进一步辅导,最后完成科幻绘画的创作。每一次都成果累累,已经是本校美术教学的保留项目。
“生活与艺术”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讨在初中开设“生活与艺术”课、有效进行“生活与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基本规律;
2、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活与艺术”课教学模式;
3、建设“生活与艺术”校本课程,完善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研究专题
1、探索在初中开设“生活与艺术”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方法。
2、研究“生活与艺术”对学生增强生存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品德的作用。
3、研究中学生家政、礼仪交往合作、生活科普等学习的方法。
4、研究“生活与艺术”对人文素养的影响。
5、研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意义
6、研究在艺术学科中加强生活意义教育的规律、方法
7、研究“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研究结果和分析
1、对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2、发展和优化了学生的生活观和艺术观
3、构建了另一种课程图式
美术学科中,学生学到可以为生活……
在生活教育中……需要有艺术……
4、形成一定的综合课程模式
在教第13册教材中我没有安排欣赏《格尔尼卡》,对于我的学生来说,它太抽象了,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吸引力。我曾试图引导他们讨论、探究“象征性”,但学生总是反问我:为什么要用象征,而不是写实,血淋淋的战争写实不是更震撼吗?为什么不论怎么看都觉得《格尔尼卡》难看,不顺眼?是不是画的难看就是有个性?是不是因为毕加索有名,难看的画也是好画?为什么要用功能代表残暴,马代表痛苦的人民?……等等。不知怎么样解释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问题。欣赏评述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让他们根据书上的注解理解《格尔尼卡》中的象征性不难,要让这么小的学生理解特定环境中,艺术家创造性的表达是这幅画的优秀之处,太难!如果不理解这点,又怎能理解这幅作品?《格尔尼卡》离他们似乎太远了。…… 最后,我用《秦始皇兵马俑》替代了它……
(四川成都新都一中实验学校 舒兴丽)
许多教师非常热衷于自选教学内容的使用,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用到的几乎都是自编的内容。而在谈到对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理解时,很多老师却显得很茫然,没有去好好研究过,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去涉及。如果让他用学生教材去上一堂课时,就显得很勉强,有时甚至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实际上反映了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偏差。教师过于强调使用自选内容,不乐意研究和使用教材,有的甚至完全摈弃教材。教学太过随意。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有能力按照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的。
(浙江常山县三衢中学 王晓红)
上面两段文字是关于教学内容替代问题的阐述。哪些原有的内容应该被取代?学生对现代美术不理解应该怎么办?新的内容就比被取代的内容更有价值吗?就美术学习内容来说,《秦始皇兵马俑》就比《格尔尼卡》更重要吗?
教材可以任意取舍吗?影响教师选择内容的潜在因素会是什么?学生的对教材内容的错误认识恰恰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问题出在哪里呢?
通读教材很重要,人美版初中六本书每一本都有一中外经典作品范例剖析课题,依次为《格尔尼卡》《捣练图》《春》《西方净土变之舞乐》《加莱义民》《秦始皇兵马俑》,我们分析一下不难得出1、3、5包含了西方现代绘画、西方古典绘画以及雕塑,2、4、6包含了中国传统绘画、壁画、雕塑。课标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外国美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形成多元文化观。”从而,我们发现,六个课题各有其作为范例的意义。放弃了对《格尔尼卡》式的西方现代美术的了解,学生们将失去美术必备知识,也失去了一种立体性思维的训练,失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等等,不一而足。从美术学习的角度来说,《秦始皇兵马俑》和《格尔尼卡》之间没有谁比谁更有价值的道理,九年级课程中有《秦》,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这也是对教材不熟悉的直接后果。
“教材并非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丰富经验、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范例性课题。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关于现代美术在课程中的重要性文见附录一《影响新课程中现代美术内容教学的潜在因素分析与对策》。
另外,撇开课程中西方现代美术内容的重要性不谈,显然,案例中学生对《格尔尼卡》的认识是“错误”的,而学生的错误认识恰恰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文见中国美术教育2006.5第26页)。泰戈尔有句哲理诗说的好: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附录一&& 关于现代美术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影响新课程中现代美术内容教学的潜在因素分析与对策(要删节)
【摘要】西方现代美术内容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正成为新课改美术实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影响其课程价值和教育功能发挥的潜在因素颇多,作者由此进行历史的溯源与现状的分析,并提出正确引导教学的对策,以期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现代美术内容潜在因素影响分析对策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省份的新教材都纷纷投入实验教学中。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特色,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靓点,即西方现代美术的内容(尤其是现代派美术中的名家名作,下同)作为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广泛的引进和充分的利用。根据粗略统计,有的教材分布在九年十八学期四大学习领域中的作家作品多达百余幅以上(如江苏少儿版、人美教版等)。应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给当前实验教学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和多元、开放的时代气息,符合美术新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质及其素质教育的广泛需要,体现了我们教材编写的崭新理念及其对西方现代美术内容的重要认识和理解。   但是。要把这些教材的靓点变成真正的教学亮点,关键在于课堂的转化,尤其需要将编者的认识和理解变成教者共识,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实施。然而,确确在这一点上,却是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教学的潜在因素,这之中既有我国历史上对西方现代美术理解和认识的先天欠缺,又有着长期的疏离与陌生,还有着后天的误读以及时代深刻烙印的长期强烈影响。这使得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曾经缺失了对其本质特征的客观了解与较为公正的认识.更缺失了对西方世界多元文化应有宽容和尊重,更谈不上视为审美教育的图像和素质教育的载体。今天,如果不正视这些潜在因素的影响,不重视我们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就较难获取这方面的改革成效现作分析与对策如下:     一、潜在因素及其影响      1、认识理解中的历史欠缺与陌生   中国人主动地去认识理解学习西方美术,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前后。但这些最早到欧美、日本学习的画家们,经历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或者说特点,即具有入世使命感和学以致用的实用理性态度,旦大多数回国后都从事美术教育,有着“美育救国”的理想。因此,这种时代的使命感和内在的入世精神,使他极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再加上对封建社会末期旧文人画的反感,使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欧洲古典的写实主义道路,这就使他们错失了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及时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其时欧洲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影响已渐弱渐微,而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在画坛上已取得了稳固地们,毕加索、马蒂斯、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等人正大张旗鼓地从事新的艺术探索。从这种现象看,中国最早的艺术家及其所开拓的现代美术教育,几乎开始之初就错失了向西方现代美术学习、认识、理解的时代契机。这不能不算是历史的欠缺或先天不足。这是其一。其二。上世纪30年代后期,纵使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浙、超现实主义等等。回国后,也遵从艺术为救亡斗争服务的时代要求,纷纷远离象牙塔而作出重新选择。而且,他们深植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即使在国外接受了西方文化洗礼仍割舍不了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探索。甚至运用西画之法表现传统题材。解放之后,他们晚年又都回归到传统绘画中去。这种种时代的局限所造成的影响,使得20世纪30年代,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刘海粟在江苏无锡展出他留法学习的印象派风格作品时,还不得不在说明书上规定观者须远离画面11步半,方可观赏。足见中国对西方现代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陌生和欠缺。      2、认识理解中的时代烙印与疏离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西方现代美术被拒之国门之外近30年。及至改革开放伊始,由于“两个凡是”令人们心存余悸,专家学者们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引进和介绍,显得极端的不自然。为了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革命思想。每介绍一个流派,必先为其贴上“资产阶级美术流派”的标签:流派的交替更迭称之为“走马灯”:创新被称之为“企图突破”或否定传统……否定“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增强识别能力”;某些绘画的发展称之为“恶性发展”、“无以复加”的“资产阶级艺术的堕落”。面对西方现代美术的蓬勃发展及其世界性的影响、国际性的主流地位,人们不仅没有懂得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也没有懂得它们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价值,就被烙上了那一时代的种种政治烙印。在当时,只要有其任何一个烙印,就足以打入十八层地狱,令其永世不得翻身。遗憾的是,此类必修课教材畅销至今,再版数百万之册。当年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如今正活跃在基础教育之中,带着这样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如何能以已昏昏而令人昭昭。从这一特殊现象看,西方现代美术内容的教学,还有着从教材建设到师资队伍培养的整体优化的问题,这也影响着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深化。     3、认识理解中的差异与后果   如果说西方现代美术在中国曾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的陌生与错失,50年代前后的隔阂与疏离的话,那80年代的所谓引进。实际上进行的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抵御和政治上的批判,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理解、学习吸收。而与之相反的是,西方古典美术在中国却经历了400多年的欣赏和学习。从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底(公元1601年1月)意大利传教士来华,献给明神宗三幅基督教圣像画开始,人们对西方高超的写实手法就一直惊讶、敬佩不已。这之中,写书赞赏的有明末著名文人姜绍书的中国画史《无声诗史》、1889年清代文人“左副都御史”薛福成的《巴黎现油画记》写诗赞赏的有清末“戊戌变法”的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1904年游意大利看拉斐尔的人物画归来后作):提倡“美育救国”主张借鉴西方绘画的有我国思想文化界精英、北大校长、国家教育总长蔡元培等等。这种长期的欣赏、理解、吸收和学习,促进了西方古典美术教学理解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学定势,也形成了绝对统一的审美标准“真实和优美”,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方法“直观欣赏”。人们对其运用得心应手,欣赏不已。就象某一新编教材欣赏课在其文字导入中所赞赏的那样:“当你走进博物馆或画廊,站在一幅肖像画前”(直观欣赏。作者注),即使面对的“是几百年前的画家绘制”的作品,我们都“仍然能惊叹于他们生动逼真的容貌体态。甚至能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观赏这样的作品。就如同跟画中人对话”(赞赏真实优美和一目了然的效果。作者注)。可见,西方古典美术在中国教学中的普及和影响是多么深入。   这种不同的经历和境遇、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积累和态势,最受影响的当然是现代美术内容的教学,它几乎形成了一个隐性的怪圈,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着连锁反应。譬如:由于我们在历史上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引进,曾经更多地倾向于批判而不是吸收,因此“扩大视野、增强识别能力”。几乎成了最重要的目标。这种极端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极左的政治批判,使我们很长一段时期内缺失了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客观研究和认识,也缺失了对其本质的理解和评价。而这种缺失,又导致了我们对其作为教育资源所具有的课程价值与教育功能的认识,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要求和效果的设定,甚至影响到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方法等一系列攸关教学成败的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长期存在和深刻影响,并不因为今天新一代人的课程改革和现代美术教育资源大量的引进而立即消失,它的潜在影响甚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教材编写,影响着相关内容的课程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不能为我们自觉和醒察。譬如:在近年初审通过的某册实验教材中,其“欣赏、评述”的外国肖像画,在涉及古典肖像内容时,则以1200字的文字篇幅赏析其6幅名作,平均200多字一幅。而在赏析有关西方现代肖像画时,则以500字的文字篇幅介绍10幅名作,平均每幅50字。其实。只要引导到位、评述中肯。篇幅大小、文字多寡并非非常重要。而且编者的6幅与10幅作品之比,本意也在厚今不薄古。问题是,前者既能够明确肯定古典美术(这里指绘画)的传统艺术价值,具有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又能够高度赞赏其写生再现的艺术手法.具有真实、优美地反映客观对象的显著特点。使人读后觉得欣赏目标明确,评述精当过瘾。而及其后者,本欲介绍其“更加精彩纷呈”,却用了一些“不那么”、“似乎”、“几乎”、“也许”的词句,让人觉得那份评述总是带有某些保留、缺憾和不踏实、不肯定之感。因此教学的目标、欣赏的重点、功能与价值的何在,远远不及前者给人审美的娱悦和洞开的美感。同样是欣赏却是两样的评述,足见,古典美术与现代美术内容在有关教学中的认识、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学的积累和态势也明显不同,这就势必影响新课程中的现代美术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对策及其应有认识和定位      综上所述,影响新课程中西方现代美术内容教学的潜在因素主要由历史认识的欠缺和时代的烙印所形成,因此,消除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客观评价西方现代美术。对其在新课程中的价值与教育功能作出应有的定位,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目的取向作出明确的认识,现作如下肯定以作指导教学的对策:     1、应有的定性和认识   西方现代美术是西方人类文化最新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西方人类现代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价值和教育功能   西方现代美术在其酝酿、产生、发展并成为影响世界主流方向的全部历程中,一直以创新、创造作为其最高价值,以标新立异赢得全球关注,它已成为现代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将其引入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符合我们课程的人文性质及其素质教育需要,其创新创造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课程价值与教育功能之所在。     3、有关理念和目的   通过对西方现代美术内容的有关接触和教学。通过东西方美术的比较、古典与现代的比较、各流派风格的比较,学生可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认识美术的特征、表现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培养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学生接受西方现代美术的熏陶,有助于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并作出自己的贡献。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西方现代美术内容极为丰富、形式极为多样,必须把倡导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的价值取向摆在显著的位置上,为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上的熏陶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西方现代美术内容在新课程中的最大价值和功能。
(南京师范大学周 渝《DVD电影评介》 2007年第3期)
创设情境:《格尔尼卡》――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
a& b & c& d& e
附录三& 《大提琴》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提琴》
(课例来自美术教育先锋论坛深圳市蛇口中学赵巨跃)一、导入&& 播放大提琴独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使学生进入一个提琴音乐的氛围,欣赏两分钟。 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大提琴演奏曲后,有什么感受?大提琴的音色特点有哪些? 同学们回答后进行总结:大提琴的音色悠扬,琴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特别人性和自然,能较好地反映人的情感。 大提琴的四根琴弦,具有四种特点。第一根琴弦a弦,发音华丽,富于歌唱性;第二根弦d弦,音色朦胧;第三、第四根弦,G弦C音色低沉响亮。因此,大提琴是近代管弦乐队不可少的次中音和低音乐器。 二、欣赏分析大提琴的构造和造型 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欣赏大提琴的造型。让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大提琴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总结: (1)造型华丽高贵,大方适度,色彩漂亮雅致。 (2)具有优美的曲线和弧面,造型显得柔美。 (3)有粗细的直线,直线的琴杆和琴弦,使提琴的造型柔中有刚。 (4)大提琴的比例感很适当,点、线、面均衡,显得造型完美,素有乐器中的美男子之称。 三、解构艺术造型的特点 所谓的解构艺术造型,就是打破原有的形状和形体,然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状和形体。例如:1994年中国北京举行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其中一个国外的美术大师现场表演艺术创作。艺术家把画布铺在地上,各种颜色倾倒在画布上,然后拿起一把漂亮的大提琴,高高举过头顶,奋力向倒满油彩的画布砸下去。琴应声而碎,油彩飞溅,画家稍加整理,一副现代的艺术作品顿时产生了。台下一片惊叹欢呼,这就是利用分解构成的艺术造型原理进行创作的。 解构艺术造型,其特点就是打破陈规,不受原有形象的束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形象。这种造型手法,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可以产生偶然性和新奇感。 进行解构艺术造型训练,可以启发智慧,激发人的潜能,使艺术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受训练的学生思想解放和更加敏捷,会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形式有更多的发现和创意。 四、利用电脑展示解构艺术造型的作品 1.利用大提琴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提琴时代》《花的旋律》 2.利用圆号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圆号新形象》《提琴与圆号》 3.利用蝴蝶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蝴蝶新组合造型》 4.利用鱼的造型,进行分解构成。 图:《多条鱼组合构成》 5.利用大提琴、圆号、蝴蝶、鱼的造型进行综合分解构成。 图:《自然交响乐》《圆号梦想曲》《一起为鱼儿伴奏》《大提琴时代的士高》 课堂练习 利用大提琴、圆号、鱼、蝴蝶的图案,进行分解构成练习。&(每位学生发一份图案资料,学生利用资料剪贴、拼接进行造型练习) 要求 一、分割的形状不能太碎,要尽可能保持大提琴、圆号、鱼、蝴蝶造型的特点。 二、重新组合构成画面时,注意构图的均衡、大小、轻重感,点线面有机的结合。 课堂上学生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马上展示给全体同学看,会对学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
《以新课程理念编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人美版)节选 作者:常锐伦 来源:实验论坛 日期:
教学内容体系与教科书内容结构
怎样构建完善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体系,而不是散乱课的拼凑和闪光经验课的简单汇编?这需要先从理论上确定出终身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骨干内容,并以此为线,将各种闪光的经验课串连起来予以整合,构建符合学生发展心理顺序的教学内容系列,使美术课程内容成为科学体系,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1)造型?表现
造型?表现是用绘画、拓印、雕塑等造型手段和方法,创造视觉形象,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和个人思想、情感的教学活动,旨在使学生获得美术创作体验、乐趣和认识、理解造型要素及其形式美法则,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显性内容――绘画以手绘线条图像、色彩搭配为基础,与表现学生生活经验与情感的各种形式内容相结合,构建绘画表现的造型训练系列课业。小学阶段,以手绘线条、色彩搭配整合绘画,拓展绘画领域,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这是他们从幼儿开始用的技法,小学仅是对其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中学将手绘线条图像、色彩搭配予以理论升华,强调实际应用训练。立体造型表现,以泥、纸、废弃物为主要材料构建训练系列,其主要考虑这些造型所需材料,在目前我国的国情下好解决,便于实施。
隐性内容――趣味、兴趣、情感、感悟、真善美、创新精神、美术表达的自信和尊重表达的个性。
(2)设计?应用
所谓“设计”是指根据实际需要,将构成作品的材料、元件或单元,通过策划、安排构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旨在功能适用、舒适,又给人以美观,且取得与环境与人相协调的艺术效果。设计可以是平面的方案,也可以是立体效果的方案。“应用”即实用于生活。这里的“应用”是对设计的指向性,强调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需要。联系实际应用的设计,需要动手制作的实践。这是预想、策划、创意、制作等整体构成的统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显性内容――根据我国国情,用卡纸和各种废弃物为主要材料,以剪、折、刻、划、切割、连接、拼合组装等技术手段和运用材质、色彩、装饰的造型手段作为设计造型的基础,构建与学生生活应用相结合的,合乎功能目的、合乎科学逻辑程序的能力训练系列内容。设计要注意以人为本,注意功能与创新、功能与美的关系,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如第15册第6课《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
隐性内容――兴趣、关心人、体贴人,关心社会视觉文明的责任感,科学精神,真善美品格,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3)欣赏?评述
欣赏?评述课,以对学习、理解美术和对视觉现象审美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
显性内容――小学阶段按照让学生广泛接触美术作品,扩大对美术领域的认识,了解美术的形式语言及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构建内容的层次系列:小学低年级,以学生经常接触的玩具、卡通片的形象和美术作品表现人的情感作为重点欣赏内容;中年级以学生接触的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语言――线条、色彩、肌理等为内容;高年级以介绍各门类的艺术作品及著名艺术家为内容。在每册对开页安排一件适合学生欣赏的经典作品。
在此基础上,中学阶段按两条线设计:一条线是“中外经典作品剖析”,我们称之为“鉴赏示范系列”。于每册第一展开页置放一件大幅作品及对作品整体介绍与评价,2~3页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细节分析以及创作过程与草图等[如第13册第1课《格尔尼卡》],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又为学生提供了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示范。另一条线我们称之“理论系统”,旨在使学生理解美术并自己建构评价观点,以《在美术世界中漫游》、《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艺术的多元化与风格的多样性》、《当代美术现象》、《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六课内容序列编排于六册。这样的系统性可使学生由小学阶段的对美术的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美术的理解。这种编排我们也将学生最感兴趣又最需要解惑的内容直面学生,锻炼他们对当代复杂的美术现象及当代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安排《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旨在提高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统一”的认识,努力成为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人才。
隐性内容――珍视人类文化遗产,民族情感,爱国主义,对多元文化包容的现代人格特质,关注美术。
(4)综合?探索
“综合”是基础教育共同探索的问题,旨在培养和提高人对文化整合的认识和追求。现在有人在实验“各种艺术的综合”或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上综合课。在目前情况下,如果美术教师不懂音乐而与音乐“综合”,可能对音乐有误导;如果几个教师联合上一个“综合课”,限于教师编制不可能长期进行。因此,本教材综合课立足于美术教师能独立实施课堂教学的综合,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考虑的综合:
显性内容――一是每个课题课业以围绕该课题的知识、技能、创造、应用、随堂欣赏、审美评述的综合。二是以美术为主的与相关学科的综合,例如第3册《漂亮的小钟表》是数学课与此时教孩子认识钟表时间的横向联系的综合;与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体育、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有侧重点的综合,例如宣传画、广告、标志等课业。三是整合地运用美术,策划美术活动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如第13册《策划一次校园活动》第25页],是以单元课呈现的,将以学生为主策划艺术节活动与该活动所需要的美术设计的面具、吉祥物、宣传品等综合为一个单元。这样就打破了过去单纯上面具课,而将其融入整个活动成为有目的性的一项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美术与整个文化活动关系的认识。
隐性内容――形成大文化观,美术与科技与文化综合运用意识,策划意识与能力,科学与艺术双翼齐备的人格。
(5)四类课业的交叉与融合
上述四个领域课业的总体比例大致为:造型表现占35%,设计应用占35%,欣赏评述占15%,综合探索占15%,但在各册教材中并不标示课的领域分类。为了便于交叉融合,例如,在“综合?探索”课单元,便糅进了相关内容的“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审美?评述”;在其它类课中,也融进了“综合?探索”。以此,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认识美术,认识美术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认识美术的价值,全面深刻地理解美术,培养学生整合地学习美术和思维的全面性、科学性。
参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
当前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山学区薛宏国)
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好多农村学校却因种种原因,一向被称为“小三门”之一的美术课程的改革却不容乐观,进展缓慢,似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的理念无法渗透到教学当中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推进的步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我国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重智育轻美育,大多数人眼里都明显有“主”“副”科之分,再加上在升学考试中很少注重美术成绩,使得美术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学校在课表上排了美术课,实际上却并未开设;也有些学校一到“关键”时刻,如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或是毕业考试,美术课就只好让位于主课。学生在业余练练笔,往往被家长和老师斥责为“不务正业”。这样,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教育,更谈不上通过美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农村学校美术老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缺员严重,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只好把美术作为“搭配”课,由喜欢美术或稍微懂点美术的老师兼任,许多学校的毕业班也因此取消了美术课,仅安排学生在业余时间画四五张画以应付检查。笔者曾调查过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其中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都没有掌握,绘画水平停留在小学一二年级水准,甚至连画素描怎样拿笔这样的问题都不知道,美术教育特有的美育功能也就根本无从体现。
(三)农村学生贫乏的美术知识影响课堂教学
多年来,农村美术教育一直遭受冷遇,学生的美术知识少得可怜,色彩没用过,明暗调子不清楚,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他们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一些很有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却感觉茫然,无从下手,无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似乎美术创作不是自己所能为的事,美术创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
(四)农村学生学具短缺无法教学
多数农村学生家长或因认识不够,或因经济状况限制,为学生准备的美术学具少得可怜,极个别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还能买一盒廉价的国画颜料或水彩颜料,其余学生几乎除了一支铅笔外什么都没有。这样,教师无论怎样创设情景,想法有多好,整节课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学生没有学具无法去尝试创作,又怎能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由于没有学具,学生感到学习美术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美术教育的作用也便大打折扣了。
二、解决的对策
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美术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普及教育,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必须满足人类个性均衡发展的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改变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主”“副”科之分。把美育与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其次要群策群力,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一方面,现有的美术教师应通过培训、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养力度,建设一支农村,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以填补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空白。
最后,应重视美术学科的地位,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美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学具问题,为学生学习美术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增加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效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成效。
参考案例:小学民间剪纸课程学习内容(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美术系 肖弋)
本课程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地方及校本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要求,建议每学期的学习课时为8节,以“民间剪纸活动月”的形式集中出现较好。以下节选造型表现部分内容。
第& 一& 学& 段
第& 二& 学& 段
第& 三& 学& 段
①随意撕出形状,再据形想象,贴上花纹装饰,体验“因材造形”、“信天游”等民间剪纸手法的独特之处。
②运用薄型纸材、剪刀等工具,采用对称折一次的方法大胆剪出植物、人物等外形,再剪贴纹样,体验剪刀与纸材共同造型的乐趣。
③运用简单的分色法表现撕、剪纸的色彩形式。
①认识各种传统的剪纸镂空 纹样,采用暗口镂空的方法,剪出简单的不对称形式的单独纹样,也可用“舍表求里”、“移花接木”民间剪纸手法进行大胆创作。
②运用不同的填色、染色方法表现剪纸的色彩形式。
①运用不同纸材(如各地土纸、电光纸、牛皮纸等纸材),采用穿刺镂空法和其他镂空法剪对称和不对称的单个人物纹样、动物纹样、建筑纹样及植物纹样。
②了解民间流行的“色彩口诀”,运用套色、拼色等方法,体验民间剪纸色彩的多样化。
①观看民间剪纸的中的锉花作品,学习2-3人的人物组合形式剪纸,运用割划刻纸、切凿刻纸以及锉花手法进行剪、刻纸。
②了解民间作品中居住装饰剪纸的造型特点,并尝试剪出不同形式的门笺。
③用喷绘等方法为剪纸作品着色。
①认识讨论民间美术中的“面面俱到”、“地位变更”等表现手法,了解人物与背景的关系,用适当的构图方式创作场面人物剪纸。
②学习阴刻的方法,将阴刻与阳刻结合进行创作。
学习较为复杂的拼色剪纸艺术仿照民间剪纸“聚零为整”的表现手法,创作以人物为主的构图复杂、尺寸较大的拼色剪纸作品。
文章录入:丁悦&&&&责任编辑:dingy&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镇江教研室 站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学美术教育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