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翻译在线漫谈:怎样有道翻译在线更地道

推荐到广播
14785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yunhang2012)
(大里小里子)
第三方登录:浅析语用意义的翻译:隐含与明示
浅析语用意义的翻译:隐含与明示
学习啦【英语相关】 编辑:张琼
&&& 关键词:语用意义;翻译;明示;隐含&
&&&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具有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或语义内涵与言外之力,对应语言学上的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舍弃字面意义(语义意义)而传递源文的交际意图(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可分为六类,即言外之力、隐含意义、修辞意义、所指意义、情感内涵及言外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隐含或明示源文的语用意义的取决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本功能,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传播媒体等。&
&&& 1、言语行为理论&
&&& 俗话说&行动胜于雄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强调的是&说&与&做&的区别。然而,Austin却指出&说&和&做&没有绝对的界限。Austin认为所有的,除了它的本身字面的意义外,还具有言外之力。&
&&& Austin (1962)设想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他把言语行为分为:表述性(locutionary)言语行为、施为性(illocutionary )言语行为、成事性(perlocutionary)言语行为,或称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亦称言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以言指事是&关于说某事的行为&( an act of saying something)、以言行事是&在说某事过程中实施的行为&( an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和以言成事是&通过说的结果或作为说的结果所实施的行为&( an act performed BY or AS a result of saying)。一般说来,话语的言中行为传达的是其字面意思,言外行为传达的是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或功能。一旦交际意图为受话者所辨别,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或反应,发生言后行为。人们只要说话,上述三种言语行为都会同时实施。&
&&& Austin的言语行为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Searle (1975 )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Searle认为,有时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和句子意义不一致,或者说,话语除了字面用意之外还有非字面的施为用意。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沟通,除了能让听话人明白话语中的字面意思之外的用意,他所依靠的是他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为了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我们需要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双方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根据Searle,言语行为包括两部分:语义内涵(propositional content)与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
&&& 言语行为的字面意义和交际意图,或语义内涵与言外之力,对应语言学上的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语义意义和语义内涵、言中行为相关联,而语用意义和言外之力、交际意图相联系。交际意图并不总是和字面意义相一致,的交际,领会交际意图才是关键,因为它与说话者的交际目的密切相关。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舍弃字面意义(语义意义)而传递源文的交际意图(语用意义)。&
&&& 2、语用意义的分类与传递&
&&& 语用意义可分为六类: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会话隐含(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修辞意义(figurative meaning)、所指意义(reference)、情感内涵(emotional tone)及言外效果(perlocutionary effect).&
&&& 言外之力对等言外之力指的是交际的目的或价值。无论口头或书面的交际,总有其目的,否则就毫无意义。人们常言外之力此指代语用意义,因为它是语用意义中最常见的。如果言外之力不被接受者理解,言语交际则失败;同样,如果的语读者不能领会源语的言外之力,翻译则不成功。因而,好的译者总是先辨别源文的交际意图,再传递其言外之力,以达功能对等。&
&&& 如果A想在河里,B对他说:&
&&& (1) A: Let&s,swimming in the river.&
&&&&&&& B:&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 甲:我们去河里游泳吧?&
&&&&&&& 乙:你知道这里有急流吗?&
&&& B的回答是一个疑问句,很明显,B并不是问A是否知道有急流,而是一个警告。由于这里的语用意义不难理解,直译原句,在获得形式同一的情况下,可传递等同的言外之力。&
&&& (2)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
&&&&&&&&&&&&&&&&&&&&&&&&&&&&&&&&&&& (老舍:《柳家大院》)&
&&& When people meet, they pass the time d day with each other,just to show their good neighborly feelings.&& (7.hang Guyi)&
&&& &吃了吗?&在这里仅仅是一句问候,而&pass the time of day with each other&正好传递了言外之力而非字面意义。如果直译为&have your meal,则会失去语言的寒暄功能,达不到言外之力对等。&
&&& 隐含意义对等根据H. P. Grice (1967)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有四大准则(一):量的准则、质的准则量、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与话语内容相关,即&说什么&,最后一条准则讲的是&怎么说&。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再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一方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的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Grice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为&会话含意&。如:&
&&& (3) A:Where is my fish?&
&&&&&& B: The cat looks happy.&
&&&&&& 甲:我的鱼哪儿去了?&
&&&&&& 乙:小猫看起来挺高兴的。&
&&& 这个会话违反了关联准则,似乎B的回答与问题不相关,但听者不难理解:&猫吃了鱼&。我们知道翻译必须传递会话用意,但因为直译能同时传递源文的字面意义与会话用意,我们就直译。然而,当遇到差异,其隐含意义不能被的语读者理解时,我们就有必要明示其隐含意义。如:&
&&& (4)甲:哎,小李,你和你女朋友关系怎么样了?&
&&&&&& 乙:没说的,您就等着吃糖吧!&
&&&&&& A:& Hi,Mr,Li,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girl friend?&
&&&&&& B:&& Very well, and 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soon.&
&&& 中国人结婚请客吃搪,于是&吃糖&就成了结婚的代名词,可是,这一文化西方人未必知道,因而,将&吃搪&的隐含意义译出,以获得信息功能对等。&
&&& George Yule (2000: 45)认为隐含意义并不只是存在于会话之中,它们并不依赖于特别的会话语境来阐释。如:&
&&& (5) I think he is married and has a lioness at home.&
&&& 他结婚了,家里有个母老虎。&
&&& 这里,&U~&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他的妻子。中的兽中之王是狮子,汉语的兽中之王是老虎,译文读者可以推断出同样的隐含意义:他在家很怕老婆。&
&&& 修辞意义对等修辞意义产生于修辞手段的运用,如:比喻、夸张等。同一语义内涵可以用相同或不同的意象来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与的语中的文化意象相同,或能被的语读者接受,则保留其文化意象,相反,则以别的文化意象替代或意译出其修辞意义,以达修辞意义等。如:&
&&& (6) Give them some advice if you like, but it will only b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 你高兴的话,可以给他们一点忠告,不过这只是对牛弹琴。&
&&&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来自《圣经》,它的比喻意义正好与&对牛弹琴&巧合。源文中的文化意象改变了,但获得了修辞意义对等。&
&&& (7)接着他们用绳子五花大绑,把节振国捆得像个棕子似的,又是一阵拳打脚踢,节振国嘴里、鼻孔里鲜血直冒。&
&&&&&&&&&&&&&&&&&&&&&&&&&&&&&&&&& (王火:《赤胆忠心》)&
&&& They gave him&good cuff and kick, trussed him up like a fowl,and went on walloping and kicking him again till his mouth was bloodily pulp.&
&&& &棕子&是汉语中的独有的文化意象,如果西方人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直译的话,会令他们困惑不解,因此,译者改变了文化意象,将&粽子&转译为西方人熟悉的&trussed fowl&(烹烤前被捆紧了的鸡、鸭),传递了相同的比喻意义。&
&&& 所指意义对等传统的语义学上的&所指&是指词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我们这里的&所指&是指语言形式在具体语境中的所代表的意义(包括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如文学作品等)。所指是保证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如代词this,that的运用等。如:&
&&& (8)& While the mistress of the home is gradually subsiding from the fast stage to the second, take a look at此home.&
&&&&&&&&&&&&&&&&&&&&& (Zhe Gift&the Magi by O. Henry)&
&&& 我们不知&the first stage&和&the secad stage&指的是什么,因此,我们只好求助于上下文:&
&&& &11tere was clearly nothing to do but flop down.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 So Della did it. This r instigates& the moral reflection that life is made up d sobs, sniffles,and smiles, with sniffles Predominating. &&
&&& 现在,我们知道&the first stage&指的是&flop down.the shabby little couch and howl&&而&the second stage&指的是&instigate此moral reflection that life is made up d sobs, sniffles, and smiles, with sniffles Predominating &.因此,可译为:&
&&& 趁女主人大哭一场后慢慢静下来对人生大发感慨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家吧。&
&&& (9 ) &that two d the greatest politicians in British history,Churchill and Disraeli , were two d its most devastating wits is .no co-incidence. In Britain, you have little hope d being此first without being the second.&
&&& 丘吉尔和迪斯雷利是英国上最杰出的两位家,同时他们也是最为犀利的辩才,这绝不是偶然的。在英国,你要想成为第一的话,就必须从第二做起。大部分读者对于&the first&(第一)和&the second&(第二)所指什么困惑不解,事实上,这里的&the first&指的是&the& greatest& politician& , and }} the second&指的是&its most devastating wits&。要使读者理解译文,只有明示所指意义,译为:
&& &&在英国,你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你首先就必须是一位智者。&
&&& 情感内洒对等在翻译过程中,某些有情感内涵的中性词,要根据上下文,添加适当的色彩义素:褒义或贬义,以充分表达原文的语气。如:&
&&& (10) To begin with, not all the English hold fast to English-ness.Some important and irdluernial men carefully train themselves out of it-politicians, academics, bureaucrats, ambitious financiers and industrialists, can be found among these men -and a horde of others, shallow and foolish, wander away fiom it, shrugging off their inheritance.&&&&&&&&&&&&&& (English Men by J. B. Priestly)&
&&& &polititian&可译为褒义的&政治家&,或贬义的&政客&;&ambitious&可译为褒义的&有雄心的&,或贬义的&野心勃勃的&。在源文中,已有几个贬义的词语和表达,因此,我们把这两个词也添加贬义义素,译为:&
&&& 首先,并非所有的英国人都保持着&英国人的气质&。某些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如政客、学究、官僚、野心勃勃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均属于此列,他们无不精心使自己摆脱&英国人的气质&。还有一批浅薄愚盘之辈甚至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要将这一遗产彻底抛弃。&
&&& (11)But all things,women, they swim in fidelity, from wave to~.(The Egoist场George Meredith)&
&&& &&女人总是女人,她们朝三暮四,犹如鱼儿戏水一般。&
&&& 译文将&朝三暮四&比喻为&鱼儿戏水&。&朝三暮四&意指反复无常,属贬义;&鱼儿戏水&意指悠然自得,欢快舒畅,属褒义,两者矛盾,故不如译为:&
&&& &&女人毕竟是女人,她们朝三暮四,水性杨花。&
&&& 言外效果对等 Davis (1980: 39)区分了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外起因(illocutionary cause)、言外效果(illocutionary effect)o[Z}Leo Hickey的&言外效果&( perlocutionary effect)对等。Nida的&功能对等&(fimctional equivalence)与Newmark的&对等效果&( equivalent effect)相类似。Newmark权妞寸等效果为一种理想结果,而非翻译的目的。Leo Hickey认为译者应致力于提供译文读者类似于的语读者所获得的效果的机会。根据金隆提出了等效原则,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译文读者获得与源文读者相同的理解与感受,包括具体事实,主要精神,意境气氛。我们认为,言外效果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在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获得的类似于源文读者的反应、效果等。在翻译、文学翻译、广告翻译,或是翻译一些笑话时,我们往往改变形式,以求言外效果对等。如:&
&&& (12)他自卸了妆,悄悄地进来。(《红楼梦》)&
&&& She tiptoed in therein her nightclothes.&
&&&&&&&&&&&&&&&&&&&&&&&&&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 此处&卸了妆&意指脱了外衣,与&in& her night clothes&(穿着睡衣)异曲同工。以&穿&表&脱&,不一样的形式,给读者同样的想象,传递了同样的信息功能。&
&&& (13)出手不凡钻石表。&
&&& Buy a Diamond brand watch, if every second counts for you.&
&&& 这是一则手表广告,从形式与字面意义都来看,译文与原文不等。但是,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潜在效果,激发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对钻石表的,产生了购买欲望,我们认为这则广告的翻译产生了对等的言外效果。&
&&& 3、语用意圈明示与隐含&
&&& 怎样处理翻译中的语用用意以达语用对等,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钱冠连(1997)以(红楼梦》的英译本为例,谈到了他的语用观:原作者叙述语言中隐含意图与人物话语的隐含意图,必须保留在译文中;不能&没收&与取消某个隐含意图;不必平添一个语用隐含或将原来的语面上的明显义译变为语用隐含。他认为,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明示了,译变对了,便堵塞了读者的想象,译变错了,便无异于毁灭了原来的创造。何(1997)则认为:&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一如果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减少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上的困难,译者不妨照顾译化为主,可以直接译出意图。&由此可见,他们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钱冠连强调忠于原文,而何自然则以读者为中心。&
&&& 首先,文本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表情功能文本、信息功能文本、呼唤功能文本、功能文本和寒暄功能文本。除了一些纯口语表达外,很少有文本是单一功能的。一个文本往往同时兼有几个功能,但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功能。我们认为,表情功能的文本和美学功能的文本的语用隐含应得到保留,因为语言修辞和语言美感是这些文本的特色之一,译者的主要责任是传播源语文化。这时,正如钱冠连所说,取消隐含意图就等于取消了作品的文学。信息功能文本和呼唤功能文本如不被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就会导致信息被误解甚至曲解,语用隐含则应明示。寒暄功能文本中的语用隐含在不被的语读者理解其用意时,也应明示。&
&&& 其次,根据Christians Nord的目的论(Skopostheaie ),翻译的目的是翻译过程的主要原则。我们认为,有时因特殊的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这种情况,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隐含或明示语用涵义取决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译者,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传播媒体等因素。如:&
&&& (14)(贾雨村被革职后将家人安置妥当,)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胜迹。&
&&& (杨)Having settled them there he set off,the wind on his back, moonlight in the sleeves&,to,the famous sights of the empire.&
&&& (H.)...set off, free as the air,on an extended tour of some of the more celebrated places of scenic interest in our& mighty empire.&
&&& 在杨的译文中,&担风袖月&的隐含意义保留在译文0the wind on his back, moonlight in the s1&里,保留了文学的修辞与美感。而David Hawkes变隐含的&担风袖月&为明说..,似乎更地道,易于被目的语读者理解,直白易懂。
本文已影响 人
[浅析语用意义的翻译:隐含与明示]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209人看了觉得好
882人看了觉得好
998人看了觉得好
【英语相关】图文推荐稍微了解一点科学的人都知道,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语言是不够严格精确的。这些语言既有规则(譬如句子要有完整的结构,英语中过去发生的动作要用过去式),又没有规则(譬如不规则动词,以及某些约定俗成而“毫无道理”的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活力和创造力,就在于能够灵活游走于这种有/无规则的矛盾之间,“搭配”出不曾出现过,但意义完整的词句。
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积淀”、“积弱”之类的词语,就是这种搭配的结果;语句的例子就更多,比如“漂亮得一塌糊涂”,按常理“漂亮”和“一塌糊涂”似乎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搭配使用,读者却觉得“写得很棒”。在阅读这样的词句时,读者依据的是母语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是有规矩的,不能随意乱来。“漂亮得一塌糊涂”说得通,“漂亮得难以收拾”就不通了;“千锤百炼”可以调换成“百炼千锤”,但“千炼百锤”就非常别扭了。
这种判断的本能,并不能以严格生硬的规则取代,而必须在长期的语言运用当中领悟。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不是问题,但在翻译中,就成了问题。因为译者在表达时要受到原文的约束和影响,难免把原文的思维“照搬”过来;加上作为工具的词典往往只能提供僵化解释,结果译文非常生硬晦涩。做的稍好一点的,或许能看懂,但是很别扭。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er/or后缀的翻译。
er/or是英文中常见的后缀,其英文解释是the person/thing that(does the action indicated by verb),在英文中,这是方便、简单、统一的用法:无论什么动作,加上er/or后缀,就可以表示相关的人(或物体,这里暂时只讨论人)。翻查英汉词典,通常的解释就是“xx者/xx的人”,解释多一点就成了“xx者”,这样翻译的意思是对的,真正用到翻译里却不见得合适。
我们可以想想中文语境中er/or对应的各种说法,总结这个后缀的多种翻译:
~人:公诉人(prosecutor),委托人(settlor),工人(worker)
~师:培训师(trainer),律师(lawyer)
~者:译者(translator),读者(reader),作者(author)
~员:演员(actor),官员(officer),接线员(operator)
~官:指挥官(commander),法官(judger),翻译官(translator)
~手:水手(sailor)
~士:战士(soldier),辩护士(defender)
~民:农民(farmer),选民(voter)
~方:资方(employer)
~主:雇主(employer)
~工:水管工(plumber)
~匠:木匠(carpenter),工匠(artificer),油漆匠(painter)
~家:画家(painter),摄影家(photographer)
此外还有些名称,从字面完全看不出“与人相关”,其实我们都知道指的是人:导演(director),司机(driver),园丁(gardener)……
小小一个er/or,意思并不难理解,在翻译时却可以变出这么多种的花样,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耐烦的译者会觉得,统一用“xx者”就好了,结果就是:“最佳男演员”变成了“最佳男表演者”,“敲门的是水管工”变成了“敲门的是修水管者”,“德国鬼子带了个翻译官来”变成“德国人带了个译者来”,“劳方/资方关系”变成“被雇佣者/雇佣者关系”,“对选民负责”变成“对投票者负责”,“园丁对花朵的关怀”变成了“种花草者对花朵的关怀”。如果这样的翻译凑到一起就更加滑稽:原文是“三个演员要演一场戏:强盗看到两个画家便去打劫,哪知道这两个人力气都很大,一个之前是水管工,另一个之前是农夫,强盗只能自认倒霉。”,翻译之后会变为“三个表演者要演一场戏:抢劫者看到两个作画者便去打劫,哪知道这两个人力气都很大,一个之前是修水管者,另一个之前是种田者,抢劫者只能自认倒霉”。
看到这里有些人会说,原因是中文太麻烦了,英文就没有这样的问题,英文的规则清楚多了。这当然是偷懒的诡辩,因为任何语言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想想英文的“星期一”到“星期六”,从“1月”到“12月”这样的简单名词吧,都是形式各异的一大堆,哪像中文可以“归化”到整齐的形式,更不用说那一大堆的不规则动词,每个都得记住过去式、过去分词。
所以做翻译,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会遇到这种“不够整齐”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有点像用石子铺路,每颗石子都是不规则的,各个面有各个面的形状,铺路工的职责就是妥善安放每颗石子,铺设出平坦的路面。如果er/or后缀是一颗石子,那么“~者”是它的一个面,“~工”是它的一个面,“~师”、“~员”也是它的面。在翻译时,译者需要仔细掂量,让最合适的那个面出现,以最合适的“外在形式”将意思容纳到译文里,才能真正做到通顺。
不满足于意思的生硬表达,还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面来表现,这是译者的职责。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平时必须多思考,努力领悟语言“不规则”背后的规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此外,在阅读时多留意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在翻译时也可以更有把握——如果多加留意就会发现,radicalist 有时应该翻译成“激进派”而不是“激进主义者”(虽然-ist似乎约定俗成就是“主义者”),而international community也不是“国际社群”而是“国际社会”(虽然community似乎跟“社会”没关系)。
劳方/资方 -& 被雇佣者/雇佣者;原文刚好反了。
radicalism-&radicalist
开门-&敲门
捉个小虫:一个之前__水管工,另一个之前是农夫----1024----
为了方便大家查看文章,新做了一个全文目录。
使用方法:
回复:h& & 就能查看所有文章
----1024----
今天周六,大家有没有出去休闲呢?
中午休息期间逛了下亚马逊,想起前几天给MAC装了Kindle的阅读客户端,于是去里面挑了两本电子书,一路结账、付款、推送,非常流畅,一本《翻译漫谈——怎样翻译更地道》定价6元,一本《MacTalk.人生元编程》只要人民币2块9毛9,在推送文章前刚看完了《翻译漫谈》,明天给大家推送一篇《书呆子》吧~~
昨天讲到了实习生的“三无”悲剧理论,这一切总结起来就是不靠谱。但这远非重点,重点在于那些没有实习经历且仍未意识到自己“不靠谱”的朋友,最后走上职场,往往在瞎忙。
简单介绍下我们回到公司后的工作环境,封闭的会议室,但进门的那一侧的墙是玻璃,所以可以随时看到外面办公区的状况,我又很喜欢观察人,每次“头脑风暴”累了就望望“窗外”的世界。我们一行人开始几天上班的时间还是挺早的,与其说是工作积极性高,还不如直了了的告诉你学校宿舍太热,早起来公司避暑才是真实的缘由。
既然有了“狗牌”(虽然只有一张),我们就不再需要前台学姐的帮助了,但由于只有一张的缘故,经常需要集体行动。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这“狗牌”的事儿了,每人发一个“狗牌”倒不是怕来访的客户误闯“机密”工作区,而是为了隔离联想与ThinkPad两个事业部的人,大家都知道联想“蛇吞象”的故事,但现在你去商场,还是会发现TP专门有店面进行销售,几乎不会看到销售TP的地方出现其他联想的产品。
联想在今年还有过一次裁员的经历,很多人都不明白刚拿到世界第一宝座的联想,为何会做出裁员的大动作。按照高层的解释是做战略部署,不在未来战略考虑内的部门都将全盘端掉,也有部分是“移植”,但看到那么多联想人被裁掉,还是分外感慨啊。
联想的TP与联想本身分离,主要还是由于高层决策的不同,一个高端产品一个平民产品要由一个智囊团去做战略部署,两头抓的难度着实太大。至于为什么两个部门要这么严格的进行分隔,我暂时也无法给出答案~~
说完“狗牌”,再回到我们所在会议室,我们早早到达会议室,陆陆续续的就有同事来上班了,此时大概9点有余,各个帅哥美女依次落座,打开电脑,查收邮件、观察昨日的销售数据,这大抵就是一个销售人员一上午的工作了。再到下午,中午休息也没有很多人休息(确实一点都不累啊),总有一两个人往来于打印机与会议室之间,这大多数是在准备下午的例会,反正我对例会是深恶痛绝啊~~
在公司,每日同事们的工作大抵如此,但还是有很多人抱怨工作幸苦,我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瞎忙忙瞎综合症”。
所谓“瞎忙”即每个月或每个季度的大部分时间内,白领们都在做重复性的工作,我的意思不是说工作很“弱智”,有些工作很需要技巧,但重复性的工作就让我想到这和以前的“职校技工”有何区别,有时候他们比你还熟练呢,所以对于公司来说,大多数职员的“投入-价值”比非常低。
再说这个“忙瞎”,“月末审查”、“季度考核”让平时“瞎忙”的各位乱了手脚,马步蹲的不好,打起拳来非常的“飘”,这就是都市白领的状态了,经历了这么一段加班熬夜的时间后,再回到“瞎忙”期,打个重口味的比方就是:撸完管,酣不酣畅,酣畅,痛不痛快,痛快,但点起一根街边报亭5块钱一包的蹩脚烟,吞云吐雾却如有所失的赶脚。你按照这样子的情景想像做出的表情,基本和你每晚在公交车站看到的刚下班的都市白领的表情相差无几了。
“瞎忙”侧重点在“忙”,同样的时间支出,却还是无法让自己精神丰富,钱包鼓鼓,问题在什么地方?
“忙瞎”侧重点在“瞎”,熬夜无数,毛孔变粗,却总是盼不到那两把钥匙(车、房),症结又是什么?
上面的两个问题很复杂,但好在我们都是从学生过来,我推荐大家看一下罗振宇老师的“罗辑思维”,最新一期的《读书人的新活法》,我们总得脱掉“读书人”的外套,那么到时候又该如何活的精彩呢?希望你能在那期节目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思考)。
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知道**IT百问**
===只做最真实的自己===
微信公共号IT百问
关注方式:
1、打开微信搜索微信号ID:itbaiwen
2、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回复m查看文章列表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26184次
排名:千里之外
原创:36篇
(23)(5)(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道翻译在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