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内容抽象思想,老师具有哪些挑战

吴江市北厍中学欢迎你!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激发思考,课堂提问——关于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有效师生互动的思考
激发思考,课堂提问——关于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开展有效师生互动的思考
来源:教师站 作者:佚名
8:07:39 17
来源:中国教师站教育论文网频道
摘 要:新课改以来,师生互动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提问是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前存在着教师提问重“量”不重“质”、问答无实质性意义等问题。有效的提问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师生互动的精神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问题是注意以下几点: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问题提出方式;把握难易度,留有思考空间;善于创设利于思考的问题情境。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例谈了关于课堂师生互动中课堂提问的体会。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思想品德课堂   
  一、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教育部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现状是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容易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师生互动不到位。学生在中考压力下,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学生主体地位无从谈起。这样既不利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的师生互动方式便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而在当前课堂上,很多教师仍然会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类似质量低、无实质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听取了同科级成员的授课以及反思自身的课堂,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提问往往重“量”不重“质”   
  以“满堂灌”为特征的应试教育课堂是遭人唾弃的,但以“满堂问”为特征的新课程课堂同样令人遗憾。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该课堂的互动效果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真正有意义的提问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并且在这种互动中,师生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启发,尤其是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在思考后有所收获,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提问不是仅仅流于形式上的提问和回答。笔者观察,教师的提问不重“质”往往是因为提问随意性很大,有的提问过于简单,没有经过精心准备。例如,在讲初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框题时,讲到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内容时,有教师会提问:“升国旗是不是一种爱国的体现呢?”“我们应该热爱祖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是比较随意的,每个学生都会回答同一种答案。没有经过推敲的提问,不仅没有实质的意义,还占用了课堂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2.教师与学生之间无实质性问答   
  在师生互动问答中,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此类不当提问也成为课堂师生互动形式化问题的症结之一。主要表现为教师提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就是“对”“是”“好”等,不用理会教师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不用经过大脑思考,就机械作答,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这样的互动是流于形式的师生互动,看似你来我往的很有活力的景象,实则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养成学生不爱思考的不良课堂习惯。例如以下一个案例:初二下册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中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资料展示】小冬是八年级学生,最近迷上了网络游戏,上课不专心,缺交作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一天他为了打游戏连续两天旷课,最后班主任告知家长。老师和家长问他为何逃课,他说:“上不上学是我自己的事,用不着别人管!”   
  师提问:案例中小冬说“上不上学是我自己的事不用别人管”,这种说法是不是错误的?
  生回答:是的。   
  师再问:受教育不仅是宪法赋予我们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宪法规定我们的必须履行一项基本义务。所以,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对不对?   
  生回答:对。   
  ……   
  上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回答整齐响亮,师生之生你问我答,十分热闹,看似符合课堂师生互动的表象要求,但是,归结其实质,这种互动真的有意义吗?这种互动完全是教师预设提问与学生形式化回答,学生不用进行任何思考便可作答,完全没有体现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生成性教学。这种互动过程无法实现让学生思考、让教师启发的目标,可以称之为“伪互动”。这种无真正意义的互动,仅仅表现在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提问问答为形式而形式。笔者观察,这种“伪互动”尤其多表现在初三中考复习课上,教师对着复习资料,分章分节,无需对授课内容进行特别的准备,教师在讲台上讲,让学生在下面画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只是对知识点机械的问答,这种授课的方式怎么会有实质意义的师生互动呢?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提问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师生之间无实质性问答,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在提问技能上出现了问题。那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对策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里,最为常见的互动方式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而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是具有激发思考的课堂提问,而不是为互动而提出的流于形式化的问题和无价值意义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含量,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是:   
  1.要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问题提出方式   
  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是主体,问题自然也应该是由学生自主提出。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中提出,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前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后者是教师在课堂中调整教学进程的资源。
  学生是提出问题的主体,但是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甄别、挑选、整合、归纳。笔者在参加中山市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时执教《竞争!合作!》,学生预习提出了60个问题,笔者根据课文和学情最后归纳为4个问题。这种问题的提出,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克服了提问重“量”不重“质”、“满堂问”的问题。   
  2.把握难易度,留有思考空间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宜。过于简单的问题,作为青春期的学生很多都不屑于回答,或者是闹哄哄的一片“热闹”,导致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过于复杂的问题,学生又无从下手,打击其积极性,导致课堂一片沉寂,不利于活化师生互动的开展。  
  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空间,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如,在讲到初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课中关于关注生存环境问题时,教师即可提问:你所知道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对保护自然环境你有哪些措施可以提出的吗?只有可以让学生有能力回答,并且有展示空间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在这样的提问,才能使得师生互动过程有了实现的意义。   
  3.善于创设利于思考的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适合问题的课堂是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师生之间无实质问答等问题的存在,正是由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得不到位。创设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1)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笔者常用的提问形式主要有:悬念式提问、递进式提问、纠正式提问、抛砖引玉式提问。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通过这样不同方式的提问,问出更有意义、更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熏陶情感。   
  (2)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   
  “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有合理的引导和推动,那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也会更为深入,学生的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强。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使其产生自觉学习的渴望,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认知水平。   
  (3)联系实际,不脱离生活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把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思想品德课知识转变为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在思想品德课创设问题情境时,只有将生活作为切入点,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达到知行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地为课堂师生互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学研究,2001(4)。   
  [2]陈爱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婷。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08.
八年级思品教学中有效提问思考
文章来源:/news/mtdl/1996678.html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构筑理想的课堂中谈到: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也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理想的课堂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在互动中学习。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筑理想的课堂更是我们老师所要追求的。那么如何来构筑理想的课堂?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会使用,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教师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不仅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1、课堂提问缺乏计划性,随意性较大;
许多老师在上课之前往往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有计划地去创设课堂问题,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问而问。一堂课多的时候提几十个问题,少的时候只提几个问题。而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的过于简单,多为“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又往往是低层次的,设问缺乏思维度。这种问题,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也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质量较低;
现在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很多教师就把这种“问题意识”理解为“课堂问题化”即可,而不注意问题的质量和有效性。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曾经听过一堂课,这位老师一堂课的问题多达30几个,其中“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是非型的问题就多达10几个,不仅使学生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回答,而且也没有任何效果可言。这样的课堂问题设计虽然使整个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但实际却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效果,提问质量很低。
我们知道,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去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我们现在的老师往往是不管是三七二十一,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却是同样的问题,不管课堂实际,不管学生实际。
3、课堂提问缺乏互动性,形式比较单一;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形成了一种“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往往是教师站在前面问,学生坐在下面答。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设计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上课时,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学生的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教案)上。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有效问题,这样的问题来自于学生中,因而是最实在的,最切实的。我们的教学往往是“解决问题”,而西方的教学却是“产生问题”,要越学越有问题,那才是“学问”。
4、课堂提问后的评价缺乏激励性,评价形式比较单一;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只根据教材、教学参考或自己的看法,确定答案。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答案一致时,教师便大加赞赏;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答案不一致时,便马上换一个学生来回答,直到得到标准答案为止。还有一些教师按自己的意图执教,当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之想法和思路时,教师不予理睬,甚至予以贬斥,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展示,缺乏足够的耐心,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应答”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多元评价”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用于课堂教学评价之中,实现“有效提问——客观应答——积极反馈——正确评价——跟进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 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1、善于根据课堂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简单的分,课堂提问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是非型、实际型、理解型、开放型。不同类型的问题,难度也不一样。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上应该综合运用这些提问类型,从而达到提问的真正效果。
是非型的问题没有难度,多为“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每位学生都能回答,多为集体回答,因此,在一堂课中可以适当地设计几个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地问题不仅可以营造良好地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将那些走神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当中,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要注意这样的问题不可以太多,太多的话会使学生疲于回答,到最后变成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是”、“对”、“懂”。因此,这类是非型的问题一定要掌握运用的“度”。
实际型和理解型的问题相对难度大点,是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这种类型的问题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我们知道,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度大点的问题就请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而难度较小的问题就请基础差点的学生来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来回答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开放型的问题多是在学生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因此给学生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有了发挥的空间,而不必拘泥于一个预定的空间内。问题一般可以设置为“你认为……?”“你的想法是……”
“你觉得……?”“你的感受是……?”等等,在实施二期课改以后,这一类问题在我们思想政治课上出现的频率较大,因为这种开放型的问题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要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在学生努力范围内的情景,使学生达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困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1)融问题于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对于听故事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因此,教师如果能把问题融于故事当中,不仅能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也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不至于是单纯的听故事。例如,在《纪律是集体生活的保证》这一框的导入部分,教师引入了一个《骑师与马的故事》,并在故事讲完之后立即提问,“为什么这匹千里马落的摔下悬崖,粉身碎骨的下场?”这样的导入设问已经是这堂课良好的开端了。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智慧之泉,源于生活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思考,进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产生问题,并探求答案。
如在《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这一框,本身“同学友谊”这个话题就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贯穿整框内容的三个问题:1、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的友谊是怎么建立的?2、根据你自己的交友经历,说说真正的同学友谊应该是怎么样的?3、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在与同学建立友谊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样三个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因此,他们有话可讲,也乐意讲,与此同时,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意见可能也会有所差异,这样能引起学生间相互的探讨、争议,从而摩擦出思维的火花。
(3)在自主探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各抒已见,互问互答,既能解决知识难点,又能沟通师生关系,使学生学而不倦,乐学其中。
如在《生活富裕不忘俭朴》这一框里,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辩题是“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还需要俭朴吗?”正反两方的学生各执一词,你争我辩,往往争得面红耳赤,虽然最终可能谁也不服输,但是他们享受了这一争辩的过程,大脑是在激烈运转着的,思维也是在跟随活动着的。教师在最后关键时刻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他们自然也就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3、善于抓住课堂教学当中的生成性资源,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思考价值;
为了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预设。也就是说,教师课前必须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是,课堂教学又是无法完全预设好的。课堂上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教师事先无法预料到的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课前设计好的提问作相应的变化调整,以充分挖掘课堂提问的思考价值。如果觉得课前设计的提问难度偏高,学生难以一下子解答,就不妨适时地将问题分解为几个有梯度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在解答教师预设的问题后又引出了新的富有思考价值的内容,那教师不妨适时地设计新问题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拓展。
如在《从兴趣走向成功》这一框,“成功”的含义在课本上的解释是“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达到目标后的一种欣慰感和满足感”。
教师向学生举例:比如我以前的成绩不好,后来经过我自己的努力,我进步了,那我就是成功了。
教师自以为已经解释得相当清楚了,学生应该没什么疑问了。没想到,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了:
(1)如果我是小偷,我偷到了东西,那我算不算成功呢?
(2)如果我对于自己成绩的进步没有感到一种欣慰感和满足感,那算不算成功?
教师先是一愣,接着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两个疑问。
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老师的点拨,得出结论,小偷的这种成功不算成功,成功含义中的“预期目标”应该是正当的预期目标,后者的成功也不算成功。因此,课本上的“成功”的含义是值得商榷的。
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是没有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的,但是又是相当有思考价值的。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抓住这种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那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也有利于对课文内容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提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收效甚微。知识本身的内涵很广泛,而且相互间联系紧密,如何把握知识的内涵,使设置的问题情境成为有效设问,我认为:
1、在提问内容上应注意:
(1)提问要有针对性;
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也就是问题要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可解决什么等要明确。同时,要考虑:哪些地方需要设问,应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最有效的,换个角度设计问题可以吗?这个问题是针对哪个目标设计的?等等。这样就可以减少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2)提问要有层次性;
不但要把问题设置得好设置得巧,而且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设置问题,形成“问题组”,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学生通过积极动脑,尝试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其实,有时答案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所增长的知识和能力。
(3)提问要有适度性;
课堂问题要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
2、在提问时间上应注意:
(1)注意层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都可提问,但提问是有时间层次的,一般说来;大概有: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过渡或转折时提问,将教材结构和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
(2)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注意整体。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它只有同其他教法有机配合,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示整体功能。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抽哪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提问的随意性破坏了整体性,影响提问的效果。
总而言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一丝不苟,锐意创新,使课堂提问真正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把握好尺度,运用有效提问激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使有效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模式的重要过程,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以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有趣教学法.pdf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有趣教学法.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And LegalSystemSociety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有趣教学法 丁妙云 摘要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学生学习目的模糊等原因,使教师教学面临极大挑战.为此, 教师有必要多方尝试有趣教学法,巧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充分调动学 生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思品课教学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
要求我们政治老师要有较高的鉴赏素质,还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为先决条件。”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过:“天才的秘密在于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可以而且应 强烈的兴趣与爱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帅可见,兴趣 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音乐情境导入创设外,也可以是“漫画”、“诗 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当 歌”、“故事”、“小品”,“幽默笑话”等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新 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 奇、有趣,从而诱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积极性。 的不明确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个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别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学的现象。为此,如何想方设法让学生对 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否取得长足进步,往往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 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个问题一直就困扰着笔者。为此,我在 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 教学中作了一下尝试,让有趣的教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程序设计抽象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