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和家务习性的科学什么意思

生态学概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生态学概论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Untitled Document
一、简答题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学是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对象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包罗万象,而是以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视角即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静态结构分析与动态规律把握来研究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并由此入手研究社会的结构
、功能和发展过程的规律的;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社会学研究的特点表现为视角上的整体性与综合性、变动性与现实性,方法上的规范性与表意性(定量与定性)。
2、什么是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在最抽象的意义上可以被称为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有机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基本特征为:1、群体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但组成社会的人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马克思认为是靠在生产中的分工关系结成,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关系结成不同的群体,从而建成构出社会,这一点表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不同。2、制度规范性。群体生活决定了制度规范出现的必然。行为规范和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为基本目的,而它的真正用意和效能在于协调群体生活。3、系统性。表明了人类社会在构成上的复杂性。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如生产技术系统、经济关系系统、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等。同时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部分和子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4、能动性。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个重要特性,它表现为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改造社会使之更趋于合理。
3、试说明广义的社会化与狭义的社会化。
  答:狭义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广义的社会化则是指上述社会化过程持续于人的一生,包括童年、青少年、中年甚至老年。而狭义的社会化仅指童年和青少年的社会化。
4、什么是再社会化?
  答:再社会化是对在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中未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目的是改变这些人已经形成的那种反文化的人格,使他们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传统意义上说,再社会化仅指对有离轨行为者的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亦将补偿教育与对长期失业者的训练视为再社会化的内容。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请解释说明。
  答: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是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自我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社会化的产物,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经过社会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个体才能顺利进入社会,
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遵循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未经社会化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成为承接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第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个体要承担和胜任某一社会角色,就必须学习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业技能,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对角色的理解。
6、什么是社会地位?什么是社会角色?二者的关系如何?
  答;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每个人都在一定社会中结成多种社会关系,都可能获得多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则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是因社会地位而确定的,一个人先获得地位,后扮演角色,也就是按人们对该地位的期望要求行事,亦即扮演在该地位上应该扮演的角色。
7、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社会角色?
  答:角色扮演包括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即角色扮演者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即角色扮演者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的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要实现对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者必需首先具备布景和道具,布景和道具不仅是角色扮演必需的物质条件,而且是角色的标志,证明了角色的有效性。很好地设计布景和道具是成功扮演角色是重要条件;其次角色扮演者需要适当的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衣着和仪表是人们识别和承认角色的外在标志,言谈举止是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人们识别角色的主要依据。因而,适当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是成功扮演角色的重要内容。最后需要台前台后的区别表演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台前表演是表演者正式展示给观众的内容,是有序的、得体的,而台后表演则是台前表演的准备,是不愿让观众看见的内容,所以在角色扮演中,一般应防止观众到台后来。另外,一个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还需其他社会角色的积极配合。
8、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并请比较说明。
  答:社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体。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开端,为个体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它培养了个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个体对感情的最初体验。在所有社会化途径中,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最为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学校是个体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场所。在学校,个体形成系统的文化知识和社会价值观,并最早开始接触组织化的群体生活,学习遵守组织规范、遵从权威,学习处理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为个体今后进入正式社会组织奠定基础;同龄群体是在年龄、兴趣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较接近的个体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它是正规社会化之外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同龄群体中,个体逐渐增强独立的自我意识,学会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同时,个体在群体亚文化的影响下,还会形成较强的群体亚文化意识,发展出丰富的个性;工作单位是个体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正式的社会组织内,个体学习职业技能、内化组织规范、协调工作关系,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并通过工作实现自我理想和价值,确立社会地位。它是成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另外,工作单位还是检验和发展家庭与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大众传媒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以新闻、舆论和娱乐方式对个体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对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进行引导和暗示。
9、什么是转型社会?
  答:是指社会结构处在转变过程中的社会状态。人类社会时刻都处在变动之中,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则是指社会进入了一种变动态势显著的&质变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和历时的过程,因此在经历转变过程中的社会呈现出一种与&稳定&时期所不同的特殊的状态,具备一系列相应的特征。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迁与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有其具体的内容与特征,但转型社会仍有一般意义上的共性,其基本特征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活、从制度结构到价值观念与标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旧并存、新旧交替,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社会问题异常增多,社会整合度降低、社会失范现象加重,同时转型社会也是一个最为呈现活跃状态和最具创造活力的社会。
10、什么是先赋角色?什么是自致角色?
  答: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是由遗传、血缘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角色。如性别、年龄、种族和亲族等。自致角色,又称成就角色,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的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虽然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但必要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外在因素。自致角色与先赋角色的范围和数量往往是相互消长的。自致角色的大量涌现,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反映。
11、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答:有关社会互动的重要理论主要包括:①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有米德、库利、布鲁默等。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人具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是社会存在的根据;在各种符号中,语言是自我形成的机制,人在互动中主要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在人际互动中人们学习符号的意义并将其内化,发展出自我。社会内化的同时个体不断外化;人的行动是能动的,而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映。人在符号互动中学会行动的限度,并在这一限度内有目的的自由选择行动;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即根据&镜中我&不断调整自我,这也是一种符号互动。互动双方都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互动中通过协商定义着自身和对方。②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和埃默生。主要包括霍曼斯的微观交换理论和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③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的互动,在互动中人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角色规范,如果一方角色失调,互动就会中断。而且在互动中,人们还通过扮演他人而对对方的符号意义进行理解并判断他人的反应;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互动是角色存在的前提。④参照群体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自我的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都受个体的参照群体的作用。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所属的群体,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并将其作为自身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个人的参照群体与其实际从属的群体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关机制,从而揭示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12、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工业化,即社会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体的结构变为工业为主体的结构的过程。第二是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及城市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发展并使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成为主体的过程。第三是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指社会在结构上进行新的分化和新的组织,出现新的功能,整个社会结构和组织发生新的分化与新的集中的调整过程。第四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与理性化,即指社会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人们更看重现实生活,日常交往行为及关系更加受理性的约束而非重视感情关系;现代化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目标差异的缩小、强力扩散和体制化。具体说就是进行现代化变迁的地区、国家在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更加趋于&一致&,用今天比较流行的术语就是全球化。同时这种世界化的趋势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强力扩散传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把有利于这一现代化发展的活动方式以制度的方式接受下来,使之成为具有法制权威的社会规范。
13、什么是实证主义?什么是反实证主义?二者的区别何在?
  答: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相对立的两种观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被经验证明了的知识才是科学。②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纯粹客观的,同时社会现象背后也一样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所以③做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它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科学只回答真与假的问题,不能回答美与丑、善与恶的问题,因此事实和价值的区分是社会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论从欧洲传入美国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表现为研究理论的模式化,即理论构架的建立和把研究过程变为可以操作的固定程序;反实证主义则是与实证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和理论观点,反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社会现象在本质上与自然现象无法等同,社会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可重复性,因此社会学应当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②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③既然社会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意识的和不可重复的能动性主体,所以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无视人的主观意识并要求社会学家排除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仅仅做纯粹客观的事实研究,这将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主张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作出分别处理。
  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在对社会研究方面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实证主义倡导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精神、科学精神,这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分强调实证方法甚至机械地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无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不可取的。反实证主义看到实证主义主义的这一缺陷,正视社会学研究对象及社会科学研究无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价值关联,具有积极的意义。事实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正如一些反实证主义所理解的,我们应该在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方面做出区别,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尤其是让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真正发挥出它的科学价值和作用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14、何谓文化?何谓文明?二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的英文表达为&culture&,本意为&耕耘,耕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词义历经扩展,现在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是人类所创造的区别于动物的一切,但是人类本身及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一个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人类早期所表现的文化创造是微弱的,距离动物世界并不遥远,而随着创造的积累,越来越显示出人类智慧的光芒,使人类真正告别了动物形态而进入充满人类灵性的时代,显示出人类的文明,所以有时文明是文化的同义语,但更确切地说,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人类文化的历史有数万年甚至更多,人类文明的历史却只有几千年,占文化史的几时或几百分之一。
15、试析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答:&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对文化模式评价时的两种倾向。文化中心主义,亦称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某个民族或个人常易于将本民族或本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视为是最好的、优于其他民族和群体的,并常将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中心和标准,用于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文化中心主义,认为各种文化模式是不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说,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各种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16.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答: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孰劣的文化。例如在美国文化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教育,价值观念中的强调独立性重视现实讲究实际性,创造性和奋斗精神都是它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吸毒、赌博、卖淫等等则是其文化中的糟粕。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作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玩笑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等。例如,我们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国家用刀叉,有人说刀叉容易使用,有人说筷子有益于人脑发展。其实,它们是中性文化,并无严格的好坏之分,又如,中国人通常以握手互致问候,而西方人习惯于拥抱,这也难分优劣。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17、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答: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形成的压力。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18、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答: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关系形式。非正式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成员对于情感的需求,而在互动中结成正式结构之外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的利益群体。这种在组织正式结构中的非正式的利益群体,一方面能够使组织成员获得认同和情绪上的支持,在工作中得到帮助,从而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在结构上缺乏一定灵活性的正式组织应付外界环境的突变。但另一方面,当非正式结构的利益和目标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结构会有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19、什么是科层制(官僚制)?并对其特点进行评述。
  答:科层制是由马克斯?韦伯所总结的一种在现代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权力依职能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它是近代社会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它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有正式的规章和规则以供成员共同履行和遵守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③有权力的分层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④组织成员间按正式的组织规则发生公务关系并照章办事而不允许私人关系和感情搀杂其中⑤组织成员的认知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科层制的结构和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说是根据组织目标合理分解组织权力,提供组织内部各方面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组织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但是科层制事实上并非如理想的这样尽善尽美,而是同样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例如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等级森严,任何行动都受到正式规则的严格束缚,使得组织成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容易滋生墨守成规、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组织沟通容易出现障碍,从而导致组织效率的低下。
20、什么叫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也叫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首先使用这一概念,用于指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变迁速度上所发生的时差。该理论认为,有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我国现阶段社会正处于重大的变革、变迁中,因此文化各部分失调即文化堕距的现象十分突出,例如不少地区虽然引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但由于技术知识、人的素质、观念等滞后,而限制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就应该注意文化各部分协调的问题。2015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章节讲义: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指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9年提出的。生态学(Ecology)最早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oi.kos(住所或生活所在地)和Logos(研究或讨论),Oikologie从字面上解释为研究生境的科学。Haeck.el提出的定义为:&生态学是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显然,Haeckel在此强调的是相互关系,或称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此后,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l909年,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瓦尔明(E.Warming)认为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结构、生命延续时间、分布和其他生物关系之影响&;俄罗斯6.A.keB/Iep院士给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活中的植物在与其结合的特定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互作用中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特点&;一些动物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和家务习性的科学。俄罗斯Haymob的生态学定义是&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至后来欧德姆(E.P.
  Odum)认为应把生物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他的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他本人因此而荣获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泰勒生态学奖。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诸学者给生态学下的定义很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的研究重点是自然历史;第二类是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第三类是生态系统生态学。
  这三个类型代表了生态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强调不同的基础生态学的分支领域。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但生态学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变化,生态学的定义不能局限于当初经典的涵义,结合近代生态学发展动向,归纳各种观点,可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和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加,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生态学原属于生物学的一门纯理论学科,由于研究领域的日益扩大,不再限于生物学,而且渗透到地理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各个部门,从而使生态学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要把生态学知识普及到每个人,做到家喻户晓。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早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有机体(个体)。随着生物学向宏观方向变化,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生物,也不是环境,而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一生态系统。其实,从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看出,无论是经典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还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都是研究一定实体(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当然,这个包含生命成分的实体有大有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实体内的层次及组成要素也有简有繁,具体情况视研究目.的而定。
  (1)个体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个体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生物体与环境间能量、物质的交换,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关系,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以确定某个生物种对生态因素的稳定性与趋向性的界限,探讨环境对有机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影响。就植物来说,是研究植物个体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生理变化反应与环境的关系,就动物而言,是研究动物个体的适应性、耐受性、食性、迁移、繁殖、生活史等。
  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不管差异多大,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它们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一方面生物种要从环境中获取其生活必须的物质资源以构建自身有机体,同时还要获得能量资源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其生存和活动时刻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又时刻对所处的环境产生各种反应,并影响环境。生物间差异及生殖隔离的产生、形状迥异的生物的形成正是生物对千变万化的环境适应的结果。由于环境的变动和一个种的分布区内环境的异质性,常常会引起物种形状的改变或分化。所以生物种是在生物界的漫长历史中进化产生的,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的产物,它不能脱离其生存环境,每一物种多在自己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和环境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体生态学就是在个体水平层次上研究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由于个体生态学涉及生物个体的生活及生物种的生存和进化,所以可定义个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
  (2)种群生态学
  种群是组成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集群。因此,在一定地段上群落中的一个种的所有个体就是一个种群。在自然界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种群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阐明各个生物种群的存在条件和分布状况,在不同的群落生境中,各生物种群的存在方式、结构、增长等动态特征。研究的重点是种群的数量与结构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和调节机制。
  例如种群有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有年龄结构和性比;有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格局等等。动物种群生态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是动物生态学的主流。
  (3)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所谓群落是指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组成的统一的整体。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群落中各个种群的关系,群落的自我调节和演替等。
  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从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个不同角度来研究。其中以植物群落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群落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是在植物群落研究中获得的。植物群落学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及其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目前对植物群落的研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该学科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因为动物具有移动性,所以动物群落的研究较植物群落困难。但群落研究中涉及复杂的食物网,包括各个营养级及其相互作用,必须有更高营养级的消费者参加,有关生态锥体、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等原理的发现,没有动物群落生态研究是不可能的。而形成群落结构和功能基础的物种间相互关系,诸如捕食、食草、竞争、寄生等许多重要生态学原理,多数也由动物群落研究开始。对近代群落生态学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些原理,如边缘效应、岛屿效应、中度干扰假说对形成群落结构的意义、竞争压力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等都与动物群落学的进展分不开。因此,最有成效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应该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
  (4)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生活环境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自然系统。生物群落从环境中取得能量和营养,形成自身的物质,这些物质由一个有机体按照食物链转移到另一个有机体,最后又返回到环境中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又转化成可以重新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这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各个环节都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学者坦斯利在1935年明确提出的。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的人口、环境、资源等威胁人类生存的挑战性问题的出现,使得生态系统研究也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主流。而生态学已从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上升到举世瞩目的地位,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生态科学。
  (5)景观生态学
  景观是以相似的形式在一定面积上重复出现的具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区域,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如草原、森林、山脉和湖泊等)的图像。景观生态学就是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景观结构包括组成景观的要素(地形、水文、地质、气候、土壤、植被和动物)和组分(森林、草地、农田、果园、水体、聚落和道路)的种类、大小、形状、轮廓、数目和它们的空间配置。景观结构及其变化对生态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要素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组分间的流动等。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通常是在各种图上进行的,其结果也包括各种各样的图。它最主要的数据收集途径是使用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和其他遥感技术配合野外抽样调查以取得所需要的更详细的信息。景观生态学的许多研究内容需借助3S技术,即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已经取得的数据可以进行多种分析,其中空间格局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6)全球生态学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就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而言,这是一个关键的世纪。近几个世纪人类对地球面貌改变的速度急剧增加,它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达的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我们这一代人具有很高的生活水准;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对于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现代生态学家从全球尺度上研究生态学现象,以保证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正如一些科学家所指出的,21世纪的人类是历史上能以高度发展的现代技术和工具,从全球规模研究生态学,即全球生态学的一代人;同时也可能是具有此种机会对地球变化方向做出重要影响的最后一代人。
  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全球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大尺度大气一海洋系统对于生态系统的全球影响;
  第二,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人类活动通过人工固氮对于全球尺度氮循环的影响;
  第四,人类活动通过增加大气二氧化碳对于全球温度的影响。
  进行全球尺度生态学研究除了要有新的研究工具和途径外,最为重要的可能还是科学文明的改变,这涉及的是科学家本身的精神文明。这就是说,为了有效地进行全球变化这样复杂的课题,科学家必须充分意识到各种学科的价值,并且能在多学科的队伍中进行有效地合作研究。大尺度的全球变化研究也要求建立国际的合作队伍。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基本上只研究生态的自然属性和动物生态的某些社会特征,属于传统生态学。但由于生态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的三重性,因此生态学必然要走上以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学的轨道。
  以上从纵的方面概述生态学研究内容,从横向方面来概括,生态学研究以下内容:
  第一,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种、种群、群落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这些不同级别水平的结构、动态的特征或规律,彼此问的关系及调控,如种的分布、种的数量变动、种的行为、种的进化、种际关系,以寻找生态系统中种群的适应结构,并采用生态技术控制有害种群的发生和蔓延,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
  第二,自然及人工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及不同营养水平生物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充分发挥生物圈的潜力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的需求。
  第三,能源和环境方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运用生态工程,监测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四,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以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寻求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五,不断探索生态学研究方法,联合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多种学科,以生态学为桥梁,吸收数学、物理、化学的新方法,运用计算机、遥感、系统分析等近代技术,使得对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由描述性、实验性转向解析性、综合性,从简单的描述回归模型发展到较大的动力学模型,分析表达复杂系统中各组分的定量关系,宏观与微观结合,为宏观决策提出科学依据和手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多、范围广,似乎包罗万象,甚至有人认为生态学没有任何特殊研究对象。事实上,生态学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即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有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要么集中于特定的区域,要么利用一定的方法解决特定的问题,但相对每一个研究领域或问题都有其明确的界定,这个特定的区域就是生态系统,特定问题也是一定生态系统内的问题。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_态系统。
  从前面生态学的定义以及拓展变化可以看出生态学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早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低层次是有机体(个体),随着生物学向宏观方向的变化,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宏观方向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各组织层次中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生物,也不是环境,而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生态系统。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都在不断扩大,已形成了庞大的学科体系。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
  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有: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还有更具体的生物类群,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和兽类生态学等;此外,还有独立的人类生态学。
  (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
  按生物栖息场所及生境类型划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又包括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和沙漠生态学等;水域生态学包括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和河口生态学。更具体的划分有: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山地生态学等。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
  按研究方法划分有: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等。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
  按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划分有: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能量生态学和地理生态学等。
  (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
  按应用领域划分有: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炎类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等。
喜欢数:0|人气:18|评论数:0
阅读本话题的考友还阅读了以下话题:
我要模考网举报
如果您对此用户上传有任何意见,请填写以下相关的意见或建议给我们,我们会认真处理每个意见或建议,谢谢您的参与!
举报信息:
该上传内容答案有错
该上传侵犯版权}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