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在关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最关注什么

即兴演讲:在你的课堂教学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 gnzja的博客 - 连云港教育博客
FriendLink
即兴演讲:在你的课堂教学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9:53:26 | By: gnzja ]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你的课堂教学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体现教师价值、展示教师风采的舞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对课堂的关注有以下两点。
一、关注课堂的预设。高质量的课堂生成源于高质量的课堂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情况可能是千变万化、复杂多变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上课之前,我们要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设计、PPT课件以及学生的分组实验器材的准备。同时、课堂的预设要体现基础,关注过程与方法,体现梯度、体现能力。
二、关注课堂的生成。预设为生成服务,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课堂的有效活动,来关注课堂的生成。随着课堂自主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课堂上学生讨论、质疑、反驳的机会会越来越多,正是因为这些精彩的互动,才有了课堂的生成。当然,课堂的生成有教师可预测的生成,也有教师事先可能没有预测到的动态生成。课堂上有生成,才能收获。
阅读全文(787) |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如何理解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讲析理解法
讲解法是很多老师采用的教法.但这种教法,很容易流于注入式教学方法,突出了老师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对于学生学习中难以通过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实例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最好能做到举一反三。这种方法最好针对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老师要讲的深入透彻,这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扫描下载二维码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huajiea000c8
我在语文教学中最关注的是,我应该采用什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理解所教课文的中心内容,和作者为了表现这一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其次,要重点考虑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再其次,要考虑学生可能要提出文中的疑问,作为老师应该如何给予正确的解答.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要重点考虑以上问题.回答不知道是否妥当,欢迎指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发布时间: 09:58
发布者:冷月妖娆
浏览数:543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拓展王巧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文本为载体,进行适当的有效的升华和拓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这就是语文教学拓展。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在教学中应改变教师简单地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粉笔解决课堂教学的现状,大力拓展更大的课堂空间——教师“教”的空间和学生“学”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体现一定深度,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独特的分析和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深度,灵活运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加深,引导学生思维力和理解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称为“深度课堂”,它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教学。 二、 什么是有效拓展   拓展的有效性要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的当前发展,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拓展指的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能够使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和谐统一发展。   三、目前课堂有效拓展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理念,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注重向课外拓展。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模仿秀”也流行起来,漫无目的,不着边际,高耗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脱离文本,曲解文本   没有深入理解课文,离开了教材向课外拓展,作所谓的课文内外的衔接,拓展原本是课文本身生长出来的花朵,却成了旁枝蔓叶。更过者则是另起炉灶,歪曲了文本的原意,不是从言语层面解读,却从人生或生命等其他层面解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老师煞费苦心,学生却如坠雾中,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收获可想而知。   2. 匆匆忙忙,一闪而过   教师认为每课必要拓展,即使课堂容量再大也不能放弃,到头来只是蜻蜒点水,过眼烟云,纯粹是为拓展而拓展,为延伸而延伸,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收效甚微。结果是课堂教学中的其他环节也不能很好地开展,真可谓是顾此失彼。   3. 多多益善,多乎哀哉   教师过分地看重课外拓展,总想在一堂课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都贯穿拓展,有时在课堂的最后要出现三四个小题,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取舍,过多的拓展在有限的时间里难以完成,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4. 形式单一,落入俗套   教师简单地认为拓展只是出现在文本解读之后,出现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每一节课总是将这个环节固定化,使课堂模式化,缺少变化的课堂难以生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更是在学生学习处于疲劳状态时经常链接题目,既有选择,又有阅读,有的阅读题与当前文本几乎没有关系,这种为答题而去阅读的所谓拓展让学生觉得乏味单调,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发展就没有了。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很缺乏。提高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记住:拓展的本质在于引发学生学习、自我发展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知识到能力各方面都可以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也只有如此,才能达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四、有效拓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课内到课外,从知识到能力,拓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实施有效拓展,实现有效拓展,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但我们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  1. 语文性原则   语文性,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语文教学有效拓展的首要原则。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  2. 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重要的,如果背离了正确方向,所谓的拓展就是无效拓展。
3. 实际性原则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我们教师仔细斟酌的。具体说来,有效拓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  (1)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2)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3)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确定好拓展的时机,把握好拓展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自然而然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  4. 适度性原则   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提高,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过度的拓展则免不了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成为其前进的绊脚石。拓展的方式也应有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一味地追求热闹浮躁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放得开也要收得快,不可喧宾夺主。五.有效拓展的方向与途径 (一)有效拓展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拓展,其内容应该紧扣文本的中心,应该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涵;其方向可以概括为:①拓展文本的语言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感;②拓展文本的知识层面,活跃学生的思维;③拓展文本的情感层面,升华学生的情感。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积累、比较、评论、创新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有效拓展的具体操作1、拓展延伸——把握时机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里老师可简介当时敌人是如何大举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情况,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深刻了解这五位战士临危受命和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之艰巨,意义之重大。学生对后面班长所做的决定就容易理解了。(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苏教版的教材在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这样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学生的主动性,长久下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地提高。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这样的拓展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的初衷……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1.自然拓展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4)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2.适度拓展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同时,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再如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3.巧妙拓展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学生深深地被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三)、拓展延伸——类型丰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主题是由语文阅读教材而来。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
1.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情境欣赏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进入到主题情境中去,了解并体验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及文化信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虚拟网上游——《中国名胜任我游》,让学生扮演导游或游客,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阅读,了解、体验某一名胜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文化气息、风俗习惯等,从自己特定的视角形成独特的感受与观点,向大家描绘和阐述,在拓展阅读的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感悟哲理类拓展阅读,就是通过收集阅读大量与主题有关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文体特征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如《感受中国寓言》是学生学习了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后的拓展阅读,主要学习目标为:阅读某一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体验寓言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3.文学欣赏类拓展阅读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欣赏散文、诗歌、随笔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学习后的《冰心散文鉴赏》就属于欣赏式拓展阅读。五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笔之独特,笔下的意蕴之美。后续的拓展阅读可以开展《冰心散文欣赏》的主题学习,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点和进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六、有效拓展的前提与保证   教师在拓展的过程中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课内所学,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有效拓展的实现,教师是有力的保证与前提。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师用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如果就课文讲课文,学生手里的水始终只有一碗,而不会成为一涓弯弯细流。   1. 充分利用教材和参考书,做好拓展的文章   课后练习与教师用书中有很多可以用于拓展的材料,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读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评论等进行拓展,要学会变通,采用让学生易于掌握、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拓展。   2.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要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我们还有更多的拓展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这些方面的拓展都“逼”着语文教师势必要多多学习,才能使语文信息之路畅通,使学生思维火花迸发,使拓展延伸与教学过程得到和谐融合。   推开课堂的窗,窗外的风景一定更加美丽;走出课堂的门,门外的世界一定更加丰富。希望通过今天的探讨能让我们能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拓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欢迎您的到来!
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者:欧阳小青
发布时间:日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可见,注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减小乃至消除因由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哪些类型及成因呢?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哪些处理之策呢?下面就此略作探讨。 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解读。 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处理之策。
[关键词]:关注&& 学生 个体差异&& 解读& 处理之策
《语文课程标准》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注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减小乃至消除因由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对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哪些类型及成因呢?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哪些处理之策呢?下面就此略作探讨。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解读
因为学生在气质、智力、性格和感情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学业上不同的能力倾向,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各种成绩全优;(二)是语文单科成绩突出;(三)是语文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但尚有潜力;(四)是语文成绩差。
不同的智力,体现出不同的能力倾向,但智商的高低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绩大小。所以说语文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证明学生智力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埋怨学生无能,而要重视研究如何认识学生、分析学生,有目的地去开发学生的智能。
上述所列(一)类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求知欲、上进心强,独立、自觉地学习已成为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凡是能理解的,这类学生都不希望教师多讲,而希望教师的讲课能扩大广度和深度,他们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老师没教过或其他同学所没掌握的东西。(二)类学生语文单科成绩突出的原因,就在于对语文怀有特别的爱好,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这部分学生多与语文教师感情协调一致,课堂精力集中,主动教师配合,可以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三)、(四)类学生,是语文教师重点研究和工作的对象,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可塑性最大。中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他们的直觉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凭直觉的好恶,而非理性分析,一旦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和意向就会兴味索然。这两类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学习凭一时兴趣,却缺乏持久力和自制力,注意力易转移,故造成学习成绩不稳定。另一方面,他们中也有一部分情感受教师的感情或自己的某次测试结果所左右。有些学生平时很用功,但测试成绩却偏差,问题在于不能较好地掌握方法,往往语音、语法与句子及课文的听、说、读、写独立地分割开来,单纯钻研语法点或死课文,记住了却不能灵活运用,换了一种测试形式便措手不及、无所适从。时间久了,误以为自己的努力不如他人而丧失信心。
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语文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师方面原因有:1、教师对教材教法的处理未能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2、教师主观判断学生差,这种判断会使学生本人失去上进心;3、教师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方面原因有:1、学生的兴趣不同;2、学习的目的不同;3、求知欲望不同;4、过分依赖教师以致未能适应教师的教法。环境方面原因有:1、父母的知识层次不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2、家庭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不同;3、班级人数过多,教师难以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处理之策
现代教学观认为科学、准确地考查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在于师生的心理是否协调,而心理协调的基础便是师生的情感协调。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有效地减小乃至消除学生差异性产生的消极影响,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的两级分化现象,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 &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前进的心理动力,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入门向导,这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激发学习的学习情感,并能同教师的情感协调一致,使其兴趣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让学生念生词、读课文,然后就自己讲一通。学生感到乏味,学得疲劳,收获不大,这类课堂教学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时间久了便会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设法达到情感上的一致,使课堂上兴趣盎然,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与学生由学习效果引起的间接兴趣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因材施教是搞好心理协调,减小学生差异性对语文学习消极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处理教材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多数,兼顾两头,针对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要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在平时的测试中,要安排较大的比例的基础和较易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千万不可只顾及尖子生而丢下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都还不够强,在课堂训练和测试中一旦失败,便易产生消极情绪。而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又恰是导致落后与掉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要从正面予以引导,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给予分析对比,指出不足,激励上进,使其树立信心。
(三)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分析与归纳,如教学生字词,首先要求他们拼读准确,引导他们分析新词的读音特点和用法,然后再通过句、文来记忆意思和用法。教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进行自学预习,先粗读,然后精读,要求学生做到眼勤、耳勤、手勤和口勤。同时要让学生知道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记忆的方法,使教材和教法变得有趣,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帮助学生与自身的不良习惯作斗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提高学习成绩创造条件。
(四)加强课外辅导,弥补课堂不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从目前的中学学校情况看,班级大,人数多,教师在课堂难以面面俱到顾及每个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稳定或偏差的学生进行小范围或个别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是促使其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在细心观察和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他们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对语文从根本抓起。比如每天给这部分学生另外布置作业并予以批改分析,了解他们当天的听课情况以及在单元测试前的重点辅导等,让学生一步步走上轨道。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语文教学双边活动的特点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创造一种亲近和谐的教学气氛,搞好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克服学生差异性能对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力争把每堂课上成有效课。
上一篇:[ 12-31 ]
下一篇:[ 01-04 ]
没有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