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小学语文课堂实录方面的学者注重课堂的是咧

语文课中的有效教学
语文课中的有效教学
『』『』『』
【】【】】&赣州诗梦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2、直面课改偏差,构建高效课堂
上传: 罗诗孟 &&&&更新时间: 17:19:50
&&&&&&&&&&&&&&&&&&&&&&&&&&&&&&&&&&&&&&&&&&&&&&&&&&&&&&&&&&&&&&&&&&&&&&&&&&&&&&&&&&&&&&&&&&&&&& 江西省上犹第二中学 罗诗孟&& 邮编:341200
【关键词】& &&直面&&&& 偏差&&&&&& 构建&&&&&& 高效 &
【摘& 要】& &我省的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反思七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局面确实焕然一新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与分析当前的语文课改,我们感到新课改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并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四点举措。
&&& 我省的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八个年头,反思七年来的语文课程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确实焕然一新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与分析当前的语文课改,我们却分明感到理性的缺席。有的学者辩证地评价为: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和满堂夸;四个虚假&&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这无疑是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出现的重大偏差:
(一)重外在形式,轻双基训练
&&&&&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堂课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为此,教师们则绞尽脑汁以各种教学手段活跃来活跃气氛:有唱有跳,有写有画,有图片展又有课本剧,有故事表演,又有动画视频。总之,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但,如果我们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一角度来审视这样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活跃的形式中掩藏着虚弱的双基:字词句的积累,听说读写的训练,还远远没有到位。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重个性阅读,轻教师引导
&&&&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体验。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充分张扬学习的个性,以求达到教学的更佳效果。于是,随之而来的&你想先学习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读读&,&谈谈你的看法&等充分体民主的用话频频在课堂上出现了。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教师也就跟到哪&&于是乎课堂上增添了不少情趣,学生发言多了,争论也也增加了。可是,到头来,课堂却成了混沌,主要内容也被&民主&争论掉了,我们的教师却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成了新版的&放羊&课,教师不是&导演&却成了旁观者。
(三)重合作探究,轻内在组织
&&&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努力实施的今天,如果教师未曾正确理解&合作探究&的内涵,只是一味盲目地去模仿,那只是只流于形式的象征性地表演,只会冲淡课堂教学的效果。要知道小组合作活动不仅是让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各自嗡嗡片刻,更要紧的是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
(四)重媒体展示,轻情感交流
&&&&&& 众所周知,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有些老师,却过分的依赖课件,将&辅助&变成了贯穿课堂的&主教&,课堂成了影视观摩课,学生成了忠实的观众,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情感的时间就这样耗费在观看上。因此,多媒体一定要恰当运用,才能相得益彰,倘若舍本求末,喧宾夺主,这样只会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就事与愿违了。
面对新课改出现的这些偏差,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强化文本意识
&&&&&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石。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正确地解读和使用文本。首先,理解编者意图,结合实际,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有效的建构。其次,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出创新的教学内容。再次,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的载体作用,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学习,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
(二)优化教学环节
&&&&&& 教学环节就是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个具体步骤。
优化教学环节,从操作层面讲,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组织课堂教学过程,适时适度地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以期发挥45分钟的最大效益。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和关键,要优化教学环节,除了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氛围外,主要是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时间。教学环节一般包含以下步骤:(一)自主阅读,(二)质疑释惑,(三)合作探究,(四)讨论交流,(五)欣赏评价,(六)拓展训练,(七)回顾小结等内容。优化的教学环节是成功地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根本保证。
(三)注重课堂训练
&&&&&& 强化课堂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一堂课如果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听讲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起来的。只有强化课堂训练,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 要强化课堂训练 ,当然不是&满堂练&,而是要&循序而导、穿插训练&。具体表现为三个精心:一是精心设置训练的目的,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其动口、动手、动脑。二是精心选择训练的内容,把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美育熏陶、智力开发等纳入训练范围。三是精心安排训练的方式,阅读、写作、答问、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努力形成灵活和谐、生动活泼的训练方式。
(四)改革教学方式
&&&&&& 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在理性践行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反哺意义。如重视&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重视&字斟句酌&;致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致力&基础落实&;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兴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倡&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 如今,新课改已经步入了一个总结、反思、提升的缓冲时期。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偏差,避免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要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髓,从而打造我们既&鲜活&又&高效&的新课堂。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本色语文思想在课堂里的绽放
  关于一堂优秀语文课的特征,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即使到现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者教师们都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黄厚江老师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中从本色语文思想出发提出真正好课的三个前提:(1)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这样做;(2)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教师都可以这样做;(3)每一所普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这样教。[1]诚然,他的语文课没有新奇炫美的因素,没有看似热闹积极实际只是作秀的因素,有的只是“家常菜”的朴素与诚挚。   黄老师本年度4月在徐州高级中学执教的《葡萄月令》即是如此。对于这堂课笔者粗略划分了几个环节:激趣导入(提问“什么是‘散文中的散文’”)、初读感知(包括朗读课文段落并点评、归纳语言特点和行文结构特点)、深入探究(包括把散文压缩为精短的说明文、解释题目、探究作者的情感和升华主题)和简单的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汪曾祺的其他散文)。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整堂课都由黄老师简单而富有启发性的小问题一步步推进,中间没有生硬的衔接和明显的环节划分,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师生配合融洽,共同享受语文课堂和谐的快乐。   黄老师的本色语文思想在《葡萄月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强调“读”书,强调问题探讨的意义,强调语文课堂学习的平等意识,强调师生关系的自然和谐和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一、重视“读”书——把“读”作为文本理解的手段和途径   黄老师将自己的阅读教学思想概括为三个“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文活动为主线,其中,他坚持把“读”作为文本理解的手段和途径。[2]执教《葡萄月令》时,他先让学生选一个部分朗读,让其他学生点评,同时伴有自己的点评,他要学生读书时注意对文本语言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葡萄月令》语言的特点,他自己也说:读能感受语言,可以理性地鉴赏分析语言。在读的过程中伴随问题的探讨,理性的分析,既能感受散文语言的轻缓与简单,又能分析出散文语言的拟人化、方言、口语化、短句多等特点,从而初步地感知文本,为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线做良好的铺垫,可谓水到渠成。不仅仅是让学生读,黄老师自己也读,尽管他的普通话不算标准,但是他在这节课高潮朗读汪曾祺女儿文章中的一部分时,却让人钦佩。那是一段不算太短的文字,黄老师读得抑扬顿挫,非常从容,既给学生构建了阅读支架,充分理解了作者对葡萄热爱的原因,又示范了散文的朗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语感。同时这也给了语文老师们一个严肃的教学示范——语文教学是需要朗读的。   不仅是朗读,黄老师更加注重阅读,他在《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这篇长文中阐述了语文教师文本阅读的三重境界:陌生阅读、多元阅读和发现阅读,强调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发现。他经常说:没有教师的阅读生成,就没有课堂的教学生成;没有教师的智慧阅读,就没有智慧的阅读教学。[3]可见,读书对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问题为谁而问——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散文中的散文是什么意思?”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够准确时,黄老师解释:第一种意思是最能代表散文的特点和品质,第二种意思是散文中的极品和精华。提出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黄老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今天所教的《葡萄月令》——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使学生想要赶快一睹大家的风采。同时,根据学生回答的“形散神不散”作出了简单的回应:那是一般散文的特点,很多大家的散文是不具备这样的特点的,同学们要试着跳出这个概念。黄老师提出问题有一定的目的,待问题解决后,他也针对这个过程产生的其他问题作简要的说明,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慢慢地得到提升。这对于有些老师的“只解决自己提出的预设的问题而无视课堂生成的问题”要好太多,这种“好”具有即时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时性指使学生在该课堂里对某个生成的问题茅塞顿开,潜移默化指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不断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黄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问题探讨是文本理解的主要途径,问题探讨一方面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他非常关注问题提出的目的,明确指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为谁而问》一文中他说:“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问题为谁而提。因为,即使问题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设问,但却是为学生的学习而问,那就很有意义。”[4]在实际教学中,黄老师始终是自己理论的践行者。   三、平等意识的展现——实实在在的评价   黄老师问学生什么是“散文中的散文”,有个学生回答的是“奇葩中的奇葩”,奇葩是特别出众的意思,那么奇葩中的奇葩意思就不言而喻,只是黄老师要的是一个清楚明白的基础意思,于是他说“你很聪明,你用了一个比喻,用比喻呢,一般是种智慧的说法,但是用比喻呢,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是越说越模糊,越说越虚。”在这里,黄老师一方面表扬了这位学生善于将不太好表达的意思用比喻表达出来,是一种“智慧的说法”,另一方面,指出用比喻带来的问题,就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虚,既给予学生肯定,又道出此说法的不足,让学生在自信中反思自己的说法,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比喻这种说法在解释字词句意思时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简单的三两句点评,却给学生带来这么大的收获,确实是不同于一般老师的“很棒的,非常好,不对,再想想”等毫无意义的评价。其实这体现了黄厚江老师大众意识中的平等意识,给学生以学习意义上的真正的尊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又不迁就学生,还恰到好处地给予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给予其他老师深刻的思考。   四、自然和谐的课堂——师生课堂交往中知识的统一   笔者展示一段教学实录:   师:哪位同学读出了它(指文本)的语言特点?   生:我发现他(汪曾祺)喜欢描写颜色。   师:哦,喜欢写颜色。请坐,(转向其他学生)她的回答很敏锐,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要你们找什么特点的啊?语言的特点。他喜欢写颜色呢,实际上还是内容的特点。你(还是刚才那位回答问题的女生)能不能说出语言的特点?
  生:他写的树具有拟人化了。   师:拟人化,对,这是语言的特点,非常好。   ……   本年度4月份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场著名教授王荣生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术语或者概念。很多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时没有认真地思考,即使学生的答案偏离问题也没有及时地纠正,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课堂中师生知识的不一致,极其容易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的状况。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这是为了不抹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笔者认为,一方面存在一部分教师不能明确自己问题中的术语或概念,因而无法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这种行为矮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夸大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容易造成课堂的松散,使教师成为旁观者。   黄厚江老师在面对学生的答案偏离自己的问题时,能敏锐地觉察出来,不仅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答案属于内容特点,更能准确地回答语言的特点。这种在学生理解偏题时的适当指导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能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交往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对语文术语或者概念的充分掌握,需要较高的语文专业素养。黄厚江老师不止一次撰文陈说或在讲座中疾呼:语文课首先是语文课,有三个基本特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实践为主要活动,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根本目的,各种探索、创新都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5]所以师生要共同保持语文术语或概念的一致性,实现课堂的自然和谐,在和谐统一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黄老师认为,教师的课程意识要立足于课堂,在课堂里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在课堂里形成的,因而黄老师特别注重课堂,他的课堂也蕴含着他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本文只是粗略地介绍了几个小的方面,黄老师的思想精髓远不止这些,他坚守的本色语文,将给予更多的教师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2][5]洪劬颉.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黄厚江语文教育思想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05).   [3]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J].语文学习,2007,(10).   [4]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J].语文建设,2006,(02).   (程欢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用手机扫描以上二维码直接访问此文。
系统分类:&>>&语文课堂三大“时髦”该降降温了文章来源: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作者:吴华&&发布时间: 10:54:33 && 发布人:谢文婷 &&浏览:123次显示:【
】民国时期的教材到底什么样?对“孔融让梨”“愚公玉山”等传统故事的多元解读究竟带来了什么?多媒体、慕课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首届语文教育论坛今天闭幕。两天的论坛期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等著名学者和著名教育家于漪等不约而同地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时髦”现象开炮。
-------------?-----------
时髦一:鼓吹民国教材
孙绍振: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
谈到最近一段时期的“民国教材热”,今年78岁的孙绍振颇不以为然。“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
“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很多东西也还记得。”孙绍振回忆说,当时的课本,很多内容不仅称不上美文,而且蹩脚文章不少。
孙绍振回忆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时,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
孙绍振还即兴背诵了几段小学课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有些还夹带着方言,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美化民国时期的课文是胡扯,毕竟当时很多批判的文章今天还在呢!”
至于近来流传甚广的《开明国语读本》,孙绍振则表示,这并不是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是“读本”,也就是课外读物。名家之所以编这套读本,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语文教科书太糟糕。
孙绍振说,语文教材确实不好编,如今问题也不少,但并不能因此就“把歪理当真理”,接受一些无端的指责。
“还有一些学者和书商,一边攻击学校的语文教材,一边组织编写给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看,也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因素。”
时髦二:传统故事重新解读
孙绍振、于漪:这是脱离文本的过度解构
“孔融让梨是否剥夺了其他兄弟谦让的机会?”“愚公移山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当下不少传统故事都被重新“多元解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孙绍振表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如今的课堂上似乎是被鼓励的,学界不少人士甚至认为,在教学方式上,中国老师要向美国老师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但在孙绍振看来,诸如美国学生对于“孔融让梨”的很多讨论,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本的解构——是一种脱离了文本的解读。
“这是西方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性思维不能划等号。如果说这是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们老师们在全盘引进、模仿西方的教学方式前,是否也应该对这种‘批判性思维’进行一下‘批判性思考’?”孙绍振说。
于漪也认同这种看法,在她看来,这种多元解读是用解构主义的办法把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进行了脱离文本的误读,语文课堂如果一味照搬,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时髦三:多媒体、慕课等高科技
温儒敏:滥用多媒体会伤害孩子阅读兴趣
陈平原:慕课是“不因材而施教”
现在不论什么学科,也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经司空见惯。对此,温儒敏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
“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
温儒敏表示,他最近到一所中学听课,没有黑板,就用先进的多媒体屏幕,需要什么照片或材料,只需在上面点一下就都出来了。比如讲曹操的《观沧海》,什么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等,全都是从网上下载拼凑的,老师讲到那里,在屏幕上点一下,就都出来了。
“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
温儒敏甚至表示,在语文课上滥用多媒体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语文课还是不要太时髦了。”
陈平原则对近年来大热的“慕课”提出自己的看法。“慕课的基本理念是尽可能传播到每个一个人,最大的特点是不因材而施教。”他认为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的趋势是小班化,十几个人。我必须看着学生的眼睛才能讲的好课。”
陈平原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至少语文教育是这样。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而不能像工业一样批量生产,迅速出炉。
“你可以培土、浇水、施肥,但要种子自己长出来。如果给个配方就能做出来,那就不是语文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