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最高中国建筑秘鲁铁矿多少米

秘鲁有哪些地方好玩?
′小桃ˉ9010
秘鲁是一个拥有多个种族、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的国度.在这块土地上,西班牙征服者入侵之前居住着成千上万的本国人民,他们目睹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移民的到来.经过一段时间,秘鲁形成了多元文化并体现在:秘鲁饮食、手工业、音乐及舞蹈.在秘鲁,大自然赋予了这个国家多样的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秘鲁的海边沙漠、雄伟的安第斯山脉、茂密的丛林,使得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小气候”、植物和动物.为居民和自然条件的多样化提供了不同人之间丰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多种用地方法,并形成引人注目的文化和地貌的融合.因此旅游胜地秘鲁将常年提供给旅游者丰富的选择自由.
无雨之城利马
位于秘鲁西部沿海地区,濒临太平洋,里马克河流经利马北部.市中心海拔154米,人口749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8.4%.每年11月至来年4月最低16℃,最高28℃.最热的月份是2月,平均气温23℃,由于厄尔尼诺现象,1997年最高气温曾达35.5℃.6-8月一般在13℃-14℃间,最冷7月,平均气温16℃.终年少雨,是世界有名的“无雨城”,冬季多雾潮湿.利马气候适于温、热带作物生长,盛产柑橘、菠萝、葡萄、芒果等水果.
1535年1月18日,西班牙冒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来此,建立了利马市,并设立总督府,利马逐渐发展成为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的大本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746年发生的强烈地震,将此城市破坏殆尽.经过多年的努力,利马又在废墟上恢复起来.1821年秘鲁独立,利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利马的中心是马约尔广场(PlazaMayor,意为大广场,原称武器广场).广场中央的铜喷泉建于1650年.广场四周有总统府、利马市政大厦、大教堂等.利马老城的建筑仍保持西班牙的建筑艺术风格特色.秘鲁外交部所在地托雷塔格莱宫,建于1735年,是保存最好的殖民时期建筑.建筑面积1699平方米,外表美观,大门装饰着铜钉,室内保存着利马总督的马车、当年珍贵的油画和雕刻等.利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圣马科斯大学是秘鲁全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于1551年建校,是美洲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利马还有许多博物馆,其中黄金博物馆当列首位.
卡亚俄港与利马市相联,是秘鲁最大的海港,也是南美太平洋沿岸大港.秘鲁进出口货物总量中80%通过卡亚俄港转运,港口可同时停泊20多艘远洋轮船.
秘鲁瓦努科省首府.位于中部瓦利亚加河上游的山间盆地内,海拔1912米.153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古城乌努奎石头城附近建城,此即老瓦努科城,在现瓦努科城西56公里处,后迁现址.它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西班牙城市之一.城里有多座西班牙古老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有:圣克里斯托瓦尔教堂和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城中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古建筑.距城5公里处,有公元前1900年建造的古庙,庙中有双手交叉的石雕像遗迹,故称为叉手庙,是美洲最古老的庙宇.城内有中、小轻工业和食品工业.
老瓦努科城
老瓦努科城是秘鲁中部印加帝国遗迹之一.位于多斯德马约省,距瓦努科城140公里.曾被称为乌努奎城,也称瓦努科帕姆帕城.为印第安人城市,建于15世纪,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时,被遗弃.城内曾有3500座建筑物,并建有500多座圆形或方形的地窖.其中以雕刻图案的巨石建成的城堡最著名,这城堡占地2.5平方公里.
秘鲁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国首都,现为库斯科省省会.旅游胜地,以印加古迹闻名.“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意为“世界的中心”.位于比尔加诺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居高临下,四周皆崇山峻岭,林木葱郁,气候凉爽,秘鲁人称它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
秘鲁亚马孙地区
亚马孙河在印地安人语言中的意思是“撞碎独木舟之河”.它源于秘鲁,流经巴西入海,全长6400多公里,在秘鲁境内为680公里.它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最深处达240米,河水上涨季节每秒流量30万立方米.
伊基托斯一带的河面宽约3公里,水流平稳.西岸是依基托市,东岸是莽莽森林.河边没有大堤,没有正规码头,上下船靠固定的岸边的旧船或几根圆木绑在一起的小桥.为了防止河水上涨时淹没房屋,人们在河边架起木制小房,都用木桩支撑着,木桩露出水面至少要有2-3米,上面才是住室.居民以捕鱼和种植为生.他们种植香蕉、芒果、柑橘、木瓜等热带水果,也种水稻,但没有稻田,每年在河水下降的时候,把稻种撒在河塘边的浅水里,待水退出地面的时候,稻种自然发芽生长.当地把这样的水上村庄称为“贫穷的威尼斯”.
亚马孙地区除少数城镇外,分散在各地的1200个部落还处在刀耕火种状态.开发亚马孙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它同秘鲁其他地区的联系.现在从首都利马和依基托斯相向修建的公路还差100多公里才能对接,两市间公路交通需绕行北方其他省市.
伊基托斯市拥有20万人口,位居秘鲁热带森林的腹地,是亚马孙地区的商业中心,建城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早在本世纪初橡胶热年代,它就是种植园主和世商大贾挥霍的娱乐之地,一些雕刻壁画的欧式建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姿.橡胶热过后,依基托斯市经历过一个萧条时期.为了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秘鲁政府从60年代起开始在这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现在有4000种商品免税进口,使它成了半自由港.大量来自欧美、巴西的商品涌进依基托斯,这是它市场繁荣的原因.依基托斯还是除首都利马以外惟一有国际航线的城市,有班机飞往迈阿密.市内和市郊有不少设施比较齐全的旅馆.
皇家费利佩城堡
皇家费利佩城堡以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修筑的最大、最坚固的城堡著称,为典型的16世纪中叶欧洲城堡建筑风格,是西班牙王室建筑的最完整最有意义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位于卡亚俄海岸,守卫着整个卡亚俄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皇家费利佩城堡现为陆军军事博物馆,介绍秘军队组建和成长史,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武器装备、传统等,包括一座秘鲁军队创建者和1868年城堡保卫者弗朗西斯科·波罗内格西·塞万提斯上校纪念碑.
帕恰卡马克遗址
遗址位于利马以南20余公里处的“鲁林谷地”,在秘鲁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兴起,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毁坏.它原为前印加时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庙,后被印加王国征服,成为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以庄严、肃穆、雄伟而著称.帕恰卡马克是土坯和干打垒的泥土建筑群.地基由石块铺垫,墙壁上有一排上窄下宽的梯形窗式装饰.其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被称为太阳宫(或太阳庙),高6层,背靠大海,建在山顶上.大殿背后建有观象台,观看太阳出没并据此制定农历.在太阳庙另一侧的低洼处还建有月亮宫.印加时期这里集中了邻近地区的美女.她们从9岁起被选入宫中,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出落得最美丽的可被选为王妃;相貌稍逊者则作为宫女或教师.月亮宫内的通道犹如迷宫,宫内还修有水池、水渠供美女们沐浴.
国家博物馆简介
国家博物馆位于利马圣博尔哈区.大楼共9层,是一座造型和内结构颇具特色的建筑物.建成于1976年,最初为渔业部办公楼.渔业部迁出后成为国家银行大楼.1988年3月14日,根据秘鲁共和国关于建国家博物馆的最高法令,将此楼作为国家博物馆馆址.1990年2月19日开馆,同年3月1日向公众开放,从此成为秘最重要的文化场所之一.
1995年,国家博物馆划归国家文化委员会管辖,成为全国国家博物馆系统的组成部分.国家博物馆基本组成人员中技术人员多于管理人员,分别在国家博物馆领导委员会、研究部、收藏管理部、保管部、导游部等部门工作.地下室至4层为常设及临时展览场所.5至9层为办公室、图书馆、储藏室、安全系统等.
黄金博物馆
秘鲁黄金制品和世界兵器博物馆,简称黄金博物馆,位于利马市蒙特利科区,创建于1966年,是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馆.
该馆展品以农艺学家、金融家、外交家米格尔·穆希卡·加略家族收集的文物为主.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是16世纪以来的世界各国兵器,其中包括拉美独立战争英雄使用过的佩刀、拿破仑用过的兵器、中国古代刀剑,以及各国军服、铠甲、马具等,做工精良,造型优美.第二部分收藏的是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期间秘鲁出土的各种金、银制品、木乃伊、服饰、雕刻、陶制品,对了解秘鲁历史上著名的莫奇卡、奇穆和纳斯卡文化以及秘鲁古代土著居民的习俗、生活颇有帮助,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秘鲁南部古印加帝国的古城废墟,是秘鲁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类文化遗产.“马丘皮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西北112公里的高原上,四周崇山峻岭环抱.古城两侧为600米悬崖峭壁,下临湍急的乌鲁班巴河.面积13平方公里,海拔2280米.据估计建于四五百年前.
帕拉卡斯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利马南部247公里处,在伊卡省境内,距皮斯科城19公里,总面积33万公顷,是秘鲁太平洋海岸著名的旅游胜地.保护区内最引人入胜的去处是鸟岛.鸟岛由南岛、北岛和中岛及6个礁石岛组成.其中北岛最大,面积为64公顷,距海岸11公里.从帕拉卡斯海湾乘游艇1小时行程.岛上栖息着许多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和鸟类,主要有:海豹、企鹅、火烈鸟、海龟、海豚等,其中尤以为数众多的海豹最为壮观.一些胆大的海豹会在游船四周探头探脑,十分逗人喜爱.岛屿高处堪称海鸟的天堂,黑白两色的海鸟不尽其数,其中一种企鹅为当地所特有.岛上大量鸟粪,为优质肥料,是19世纪秘鲁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
据考古学家考证,帕拉卡斯已有5000年历史.从帕拉卡斯海湾到鸟岛的途中,人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小岛的坡面上有一幅巨大的图案,其形状像蜡烛台,也有些像仙人掌树.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过去为船只导航用的,也有的认为是外星人刻画的.这个图案是什么年代刻画的,其作用是什么,至今仍是个难解的谜.
自30年代帕拉卡斯为一法国旅游家发现后,前往观赏这一景观的游人逐年增多.近年来,秘鲁政府十分注意开发旅游资源,已将帕拉卡斯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雨量极少,终年阳光灿烂.
纳斯卡地画
美国人保罗·科索科在纳斯卡地区研究古印第安人灌溉系统时于1939年发现.位于秘鲁首都利马南300多公里处.是散布在250平方公里干燥沙质地表上的众多深几十厘米、长几百米到几公里不等的巨大线条.以笔直的直线和箭头型为主,也有其他几何图型和动物图案,如蜂鸟、卷尾猴等.因尺寸巨大,需乘飞机在空中才能看到全貌.有关线条的制作者和制作目的有许多猜测.主要推测认为,这是创造过纳斯卡文化的古印第安人的作品,是古代人奇特的天文日历;或是印第安人的灌溉系统;或道路,或与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甚至有人认为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飞船着陆标志.但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纳斯卡文化留下的陶器上的图形看,纳斯卡文化同巨型图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基本上可以肯定,线条出自创造纳斯卡文化的古人之手.1932年,德国妇女玛丽亚·莉切来到秘鲁研究印第安文化.1946年莉切定居纳斯卡地区开始对线条进行研究,后出版《秘鲁的纳斯卡-潘帕的秘密》一书.为保护线条,她每日清扫覆盖在上面的沙石,常年不辍,直至1998年去世.秘鲁政府特为她举行国葬,以表彰她以毕生精力保护这一文明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94年12月14日决定将这一遗迹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秘鲁第三大城,南部阿雷基帕省首府,秘鲁最古老城市之一.位于米斯蒂火山山麓、海拔2300米的山谷中.这里有白雪皑皑的米斯蒂火山,四周峰峦环峙、树木苍翠、景色清幽.相传古印加帝国最高统治者梅伊塔·卡帕克到达这里时,对左右赞扬说:“阿雷基帕”,意为:“好,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城名就来源于这句话.1510年,西班牙殖民者在这座印加古城旧址上建造了西班牙风格的城市.市内大多数房屋和教堂用白色火山凝灰岩建造,因此被称为“白城”.由于多次地震,城中教堂和房屋无高层建筑,居民住房平房居多,内院小、平屋顶、窗小.城市中心是武装部队广场,广场三面有拱廊,一面矗立着1612年建立的双塔顶的天主教堂,许多狭窄的街道从这里延伸.市内的圣奥古斯丁大学有考古学博物馆,馆内收集了许多印加帝国时代的木乃伊和陶器.还有卡德琳娜修道院、一所剧场和一些图书馆.市内的一所旧监狱中设有手工艺中心,这里传统的羽毛制品甚具特色,还有印第安人用羊毛、驼毛制成的地毯和斗篷.城附近有温泉和印加文化遗迹.
阿亚库乔城
秘鲁中南部的山城,阿亚库乔省省会和商业中心.位于西科迪耶拉山东坡,海拔2746米.周围有起伏的丘陵,西北距首都利马571公里.1539年西班牙殖民者建造此城时,称之为圣胡安德拉弗龙特拉,后来改名为圣胡安德利亚维克托里亚,也叫瓦曼加.1824年12月9日,拉丁美洲革命军将领苏克雷率军在城东北12英里的阿亚库乔村与西班牙殖民军决战,取得胜利,战后将此城命名为阿亚库乔城.这里的西班牙式建筑保持完好,宗教气氛浓厚,教堂很多,多饰以华丽的壁画.旧城围绕苏克雷公园建有教堂、市政厅、政府大厦.许多建筑物呈白色.这城市还以琳琅满目的市场和宗教行进仪式闻名.在殖民统治时期这里已是文化中心,有17世纪初兴办的瓦曼加大学、博物馆,在距城24公里处的瓦里,有印加帝国史前遗迹.
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为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之一.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传说水神的女儿伊卡卡爱上青年水手蒂托,结为夫妇.水神发现后,将蒂托淹死,伊卡卡复将蒂托化为山丘,自己则变成浩瀚的泪湖,印第安人将他俩的名字结合一起称之为“的的喀喀”湖.面积有8330平方公里,海拔3812米,水深平均100米,最深处可达256米.其中2/5在秘鲁境内.湖为群山环抱,景色秀丽,湖岸蜿蜒曲折,形成许多半岛和港湾.秘鲁境内有45条河流注入此湖,仅有东南角的德萨瓜德罗河为湖的出口.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印第安人称为圣湖.阿依马拉族认为,他们世代崇拜的创造太阳和天空星辰的神祗也来自湖底.在湖中及沿岸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暗青色的香蒲是湖区特产,它不仅给湖岸镶上了一条素雅的滚边,而且是编制小船、蒲席、围墙和盖屋的上好材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马丘比丘遗址_百度百科
马丘比丘遗址
(Machu Picchu)被称为的“失落之城”,距当时的都城120公里,坐落在最难通行的老年峰与青年峰之间陡峭而的上,海拔2400米。人们认为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征服时都有人居住。1911年,它才被美国历史学家发现,引起世界关注[1]
。绝佳的地理位置使成了理想的军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经是军事机密。马丘比丘精确的坐标是南纬13度9分23秒,西经72度32分34秒。
马丘比丘遗址简介
马丘比丘遗迹
马丘比丘被称为的“失落之城”,距当时的都城库斯科120公里,坐落在最难通行的老年峰与青年峰之间陡峭而狭窄的山脊上,海拔2400米。
在中,马丘比丘代表“古老的山巅”。数百年前,连接马丘比丘与库斯科的,只有群山间一条狭窄的印加古道。而今,当游客乘坐旅游列车到达这里时,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面前的马丘比丘,似乎随时都可能从狭窄的山脊滑下万丈深渊,而正是在这陡峭的、荒无人烟的山脊上,印加人建起了自己的城市。
作家曾说:“废墟不会阻碍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人们对这片废墟的向往,不仅因其隐秘而逝去的光华,更因这座古城记载着无与伦比的智慧。[2]
马丘比丘遗址建造历史
马丘比丘遗迹
人们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学的发现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修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个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祗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时就更少了。
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
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
19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整个4月刊来介绍马丘比丘,这处遗址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3年有大约400,000人参观马丘比丘,对大规模旅游对遗址带来的损害表示关注。秘鲁当局坚称这不是问题,遗址的偏僻会给旅游业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断有建议要在遗址修建缆车,但至今一直未获批准。
马丘比丘遗址地理位置
马丘比丘城建在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学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在山顶上马丘比丘的悬崖边,人们可以欣赏到落差600米直到乌鲁班巴河的的垂直峭壁。要消除,人们可以嚼古柯叶或“mu&a”,一种有香味的多项功效超过青霉素的草。
绝佳的地理位置使马丘比丘成了理想的军事要塞,它的位置也因此曾经是军事机密。马丘比丘精确的坐标是南纬13度9分23秒,西经72度32分34秒。
马丘比丘遗址建筑技术
马丘比丘遗址
马丘比丘城内有神庙、、堡垒、民宅、街道、广场等建筑,它们由纵横其间的台阶连接起来,有的石阶多达160层。并且,这些建筑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成,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们使用简单工具拼接垒筑而成。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印证。马丘比丘古城建在乌鲁班巴河边2500米高的上,整座城市大致分为以巨石圈出的一级级梯田的农业区、贵族住宅与神庙齐聚的上城区、民居与仓库并存的下城区。农业区位于城市东南,占总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有一条沟壑将它与城市区隔开。农业区约有一百块,此外还有排水渠、墙壁和其他农耕设施。整个城市格局呈现功能分明的区域划分。
马丘比丘遗址建筑风格
马丘比丘的全部建筑都是印加传统风格的: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美妙的接缝技巧,墙上石块和石块之间的缝隙连匕首都无法放进去,让人简直无法理解印加人是究竟如何把他们拼接在一起的。
让人注意的是,虽然印加人了解圆形(太阳神因蒂就是用它表现的),却并不把它运用在建筑中。建筑用的庞大数量石块究竟是如何搬运的至今是个迷。还有,虽然印加人不使用圆形,但却利用了斜坡。据信他们让成千上万的工人推着石块爬上斜坡。可惜的是印加人并未掌握文字的技巧而没有留下任何描述文字。
整个遗迹由约140个建筑物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这里还建有超过100处阶梯——每个通常由一整块巨大的花凿成。还有大量的水池,互相间由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和下水道联系,通往原先的。至今还没有人明白是如何能将重达20吨的巨石搬上马丘比丘的山顶。
马丘比丘遗址遗迹现状
马丘比丘遗址
考古学家判断,马丘比丘是印加王帕查库提于15世纪中后期建造的,面积9万平方米。城中宫殿、神庙、街道和水利设施等一应俱全。因被遗忘在高山丛林中数百年,至今一切还保留着当初的模样。1532年,数百名西班牙人攻入印加帝国,利用和印加王谈判的机会处决了他。之后,西班牙人开始在那里殖民统治和疯狂掠夺。也许正因为马丘比丘地势险要,才没被西班牙军队找到,逃过一劫。直到1911年,美国探险家在寻找民间传说中“消失的印加城市”时,因走错路偶然在荒山蔓草间发现了这个古文明的最后驿站。据说,被发现时,古城里散落着100多具骷髅,男女比例为1∶10。有人因此推断,马丘比丘是祭祀场所,因为印加人崇拜太阳,女人被视为太阳的贞女;也有人说,那里是当时贵族聚会之地,这些女人是供男人享乐的。
马丘比丘遗址上城区
马丘比丘 - 上城区
上城区即城市区,位于遗址的西侧,以神庙、和贵族宅邸为主。城市区的西部分为男子区和宗教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宫和大塔楼。这两处建筑的石墙非常精美,堪与库斯科的太阳神庙和贞女庙媲美。城市区的东部也分为两个小区:服务区和妇人区。服务区主要建筑有磨房区,是印加人为了加工粮食而建,此外还有相配套的房舍和仓库。位于妇人区的三门厅,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内含16个小区。帕查妈妈神庙也位于妇人区,是印加人供奉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帕查妈妈神的地方。
马丘比丘遗址下城区
马丘比丘下城区
马丘比丘的下城区是普通居民区和储物仓库区,这里的石造建筑材料和上城区相比,粗糙许多,建筑也不如上城区的宏伟高大,因此下城区又有“平民区”之称。平民区的尽头有一座研钵屋,这座石屋的地面上有两个类似研钵的圆坑。有学者认为这里曾是印加人用来研磨食物的加工厂。但是,后来的考证发现,印加人所用的研钵形状和这两个圆坑很不同。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圆坑在储水之后,是印加人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仪器”,研钵屋是设在下城区中的天文观测站。
神鹰庙是下城区唯一的神庙,其地面上有类似鹰头的石刻,神庙后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鹰展开的两翼,造型有如自然天作,栩栩如生。曾有人发现,在神鹰庙背后的“羽翼”里有造型独特的石龛,石龛中安置着木乃伊。
马丘比丘遗址石头城
马丘比丘是个,无论农业区、城市区还是太阳庙,每个建筑都由巨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块与石块之间没任何黏合剂,却严丝合缝,甚至连薄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些石头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吨,据说其中一块石头有33个角,每个角都跟毗邻的石头上的角紧密结合。如此精密的建筑、细致的规划、惊人的重量,真不知当时的人是如何将巨石运上山并细细分割打磨的。古城的平地上,我们看到一块被后人分割开的巨石。导游说,这是1960年,秘鲁一位专家想像着用当初印加人的方法分割的。他用铜器在巨石上打出些长方形小洞,塞进木头,再往木头里灌水,使其膨胀,从而让石头裂开。这种方法让人心存疑问,但在那个没有文字、仅靠口传来记载历史的时代,人的消亡就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后人只能凭想像来揣度当初的一切了。
马丘比丘遗址拴日石
古城中,最著名的是矗立在高山之巅的一块怪异巨石,被称为“日旯”, 印加人叫它“拴日石”。这块呈“凸”字形的石头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是印加人的灵魂。印加人认为,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印加人崇拜太阳,并把自己看成太阳的子孙。印加人历经几十年,将自己的城市建在高山之巅,就是为了离太阳更近些。每当太阳西下时,他们总害怕太阳从此跌落深渊,再也爬不上来。传说每年冬至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印加人就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这块巨石上。和玛雅人一样,马丘比丘的居民擅长天文,“拴日石”也的确起着观的作用,人们通过石柱的影子来判断日期和时间等,以安排播种和收获,其底座石的角还起着的作用。印加人拴住太阳的梦想,现在看来只是美好的神话,但这个神话如此动人。至于他们为什么最终遗弃了“拴日石”以及关于马丘比丘种种难解的谜,还是只是能用心去倾听历史的声音。
马丘比丘遗址印加神庙
马丘比丘有着众多的,其中的太阳神庙不仅是印加人祈祭太阳的场所,更是一座天文观测站。近年有考古天文学研究发现,每年夏至时分,太阳光正好由神庙东窗射入,十分准确地投影在庙中用来测量太阳升起点的“捆日石”上。另外,主神庙、三窗庙和圣器收藏室都是最主要的神庙。主神庙是一座三面围墙一面开放的建筑,其东西两侧石墙皆以巨石为底,并以打磨精细的石块垒砌而成,庙中还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坛。三窗庙位于主神庙旁,因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庙中立有一根石柱,据说是用来支撑屋顶的,石柱边还有一块代表天地宇宙的阶梯石刻,是印加神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丘比丘遗址祭祀规模
马丘比丘 祭祀规模
马丘比丘,是为了祭典活动而建于山巅的“祭典之城”,城市功能与普通的印加民居城市不同。马丘比丘的神庙建筑中有许多用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石刻,是印加时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观测中心。观测天文不仅对宗教教仪,而且对农事活动都非常重要。因此还有一些这方面的专长人员住在这里。这里曾经住过的一两万人中大部分是专门从事祭祀或与之相关的手工操作的妇女,她们或是纺线织布,或是酿造玉米酒。这些妇女是从全国选来充作印加王的女仆或祭司的助手。她们中的一些人也参加宗教仪式,但大部分人终日在作坊、房舍或神庙中忙于活计。除了这些女仆外,城中还有许多祭司,他们分别掌管某座神庙,主持宗教仪式。
马丘比丘遗址太阳崇拜
印加人的宗教信仰是太阳崇拜,他们自称是太阳的子孙,甚至把自己的城市修建在高高的山巅上也是为了更接近太阳。太阳崇拜是整个马丘比丘的灵魂。在印加人的城市中都建有一个神圣的日晷仪,用来标明太阳的运行情况,以便象征性地捆住太阳,防止它坠落。在马丘比丘城中心处的“栓日石”,就是这种信仰的体现。这块石头是直接用山顶的岩石刻成一块高约2米的长方形大石盘,石盘上有刻度,盘中心有一个突出的石桩,石桩随着太阳的运行在盘上投下阴影,指明一天的时间。印加人还通过它来确定季节。
马丘比丘遗址马丘比丘
西班牙人占领了印加后,大肆劫掠,无恶不作。1536年,当时的印加傀儡皇帝借机组军起义,事败后逃到安第斯山谷中的维尔卡邦巴。不久,那里藏有印加皇帝宝藏的传闻亦不胫而走。1911 年,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希望寻找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维尔卡邦巴,却机缘巧合地发现了更宏伟壮观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像是忽然间在地球上出现的一座古城,它的真正历史至今仍未有定论。也正由于这个原因,谜样的马丘比丘,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到此一窥的神奇。
马丘比丘遗址马丘比丘徒步旅游
最大的印加帝国遗迹,探访不一样的高原文明,感受睡梦中的马丘比丘;马丘比丘经历了繁华也经历过衰落,而在现在马丘比丘的古遗迹还依然矗立,而很多热爱户外旅游的人用脚步追随着古人的遗迹欣赏着历经千年还依然存在的遗迹。酷旅行印加古道徒步线路的出发点KM82站在安第斯山脉的脚下, 怀着激动、兴奋和敬畏的复杂心情,跟随着我们的资深向导,沿着乌鲁班巴河两岸,向着印加古道前进,一直徒步到位于维拉班穆巴营地,欣赏到Llactapata古遗址。
马丘比丘徒步
古道游最艰难的一部分,徒步三个小时到达第一个灰姑娘关口瓦米瓦努斯卡(Warmiwanusca)(海拔4200米),到达印加古道的顶端。在这里可欣赏到整个区域的全景(壮美的群山和冰川全景)。吃过午饭,步行向下到达帕凯马尤的营地。
马丘比丘徒步帕凯马尤营地
徒步前往Runkurakay古印加文化的遗址。继续前行来到Sayaymarca古遗址群,参观并在这里午餐。注意到在这里周围的自然景观和植被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植被稀疏的高山地带向亚热带森林过渡。接下来经过的是另一个重要的古遗迹建筑普亚帕塔马卡(Puyapatanarka),最后徒步到达今天的终点维内维娜营地。
维内维娜营地
早早出发赶到通往马丘比丘的大门(太阳之门)观看世界上最壮观的日出。出现面前,一侧是群山,一侧是四千多米深的峡谷,抬头是雪山,低头可见热带雨林。欣赏着马丘比丘古遗址在金色的晨曦中被唤醒。尽情的按动快门留下美好的记忆。
.凤凰网.[引用日期]
.加拿大华人网.
[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鲁标志性建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