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法解决问题先求出什么再求出每份是多少最后用各部分量所占的分数什么每份数是求出

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2

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π×直径×=2×π×半径×

圆柱体表面积 =侧面积+2×底面积=底面周长×高+2×π×半径的平方= c×h+2× πr2

圆柱体 =底面积×=π×半径的平方×

圆锥体=1/3×底面积×=1/3×π×半径的平方×

熟记下列正反比例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成正比例关系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例关系

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3、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4、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5、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常见的π值【一】 

常见的π值【二】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小学数学总复习各模块知识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折扣*:商业用名词,几折就是十分之几,成数,几成就是百之几十。

注意:百分数、折扣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而分数除倍比关系外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多位数的改写和省略    省略“万”或“亿”位后面的尾数

2、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添上%

1、整数的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从高位看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2、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两个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小数部分从高位看起,依数位比较

3、分数大小比较: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不同,先通分再比较。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定义:(小学阶段研究“数的整除”时所说的数一般指非0自然数)

a除以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

偶数奇数(能被2整数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三)数的运算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加法: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减法: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退一当十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结果中的小数点和加减的数的小数点对齐。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计算。

3、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1、从个位乘起,依次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

2、用第二个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3、再把几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按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

2、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1、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2、有整数的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3、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除数是整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要多看一位,除到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数是小数: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3、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除法 被除数=×除数

4、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1)   用字母可以表示我们学过的自然数、整数、小数、百分数……

(2)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地表达数学概念、运算定律和数学计算公式。还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

(3)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5)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是一个比 ,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5、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1、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法

(1)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逐步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

(2)综合法: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出未知。

(3)分析综合法:将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方法。当已知条件中有明显计算过程时就用综合法顺推,遇到困难时再转向原题所提的问题用分析法帮忙,逆推几步,顺推和逆推联系上了,问题便解决了。

  2、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1)审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里的数量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列式,算出结果;

(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二)典型应用题(有一定解答规律的应用题)

(1)   求平均数问题的特点:把各“部分量”合并为“总量”,然后按“总份数”平均,求其中一份是多少。

(2)   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规律:关键是先求出“总量”和“总份数”,然后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数”,特殊情况可用“移多补少法”解答。

(1)归一应用的特点:从已知条件中求出“单一量”,再以“单一量”为标准去计算所求的量。归一问题通常分为正归一和反归一。

(2)   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首先求出一个单位数量,然后以这个“单位量”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算出若干个“单位量”是多少,这是正归一的解题规律。或用除法算出总量包含多少个“单位量”,这是反归一的解题规律。归一问题还可以用倍比问题的解题方法求解。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即:“一个数×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已知条件:表示单位“1”的量;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又称:分率)

所求问题: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又称:部分量)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单位“1”的量×分率=部分量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即“多少÷几分之几”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部分量÷分率=单位“1”的量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用除法。即“一个数÷另一个数”。

已知条件:表示单位“1”的量;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部分量)

用等式表示三量的关系:部分量÷单位“1”的量=分率

把工作总量用“1”表示,工作效率用单位时间内做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根据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就能求出合作完成的工作时间。

三量之间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用字母代替应用题中的未知数,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比和比例应用题包括:比例尺、按比例分配、和正反比例应用题。

1、比例尺中解题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要分配的总量×各部分量的分率=各部分量。

(一)量、计量和计量单位的意义

事物的多少、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这些可以测定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叫做量。把一个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量相比较叫做计量。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1、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重量单位及其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2、常用时间单位及其关系

每月31天的有1、3、5、7、8、10、12各月;每月30天的有4、6、9、11各月;平年全年365天,平年二月28天;闰年全年366天,闰年二月29天。











3、人民币:1元=10角  1角=10分

(三)同类计量单位之间的转化

(一)平面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线段: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

线段的长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有两个端点)

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平行线。

   (没有端点)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叫做互

            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有一个端点)

2、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钝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 

  平角:180度的角

  周角:360度的角

(1)三角形:由三条线段首尾相互连接围成的图形

按角分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4)特征及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有三条边,三个角,内角的和是180度

同圆内半径相等,直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二)立体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1、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区别与联系


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组(有3组,分别叫长、宽、高)互相平行的4条棱相等


6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上、下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沿高展开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有无数条高

底面是圆形,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只有一条高。

3、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统计表包括:总标题、纵栏标题、横栏标题、数据资料栏、数量单位、制表日期


1、整理数据,画出横、纵轴,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2、根据数量多少画直条

3、写名称、制表日期、图例

1、整理数据,画出横、纵轴,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2、根据数量多少描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3、写名称、制表日期、图例

不但可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1、计算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再算出与各部分所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2、取适当半径画圆,用量角器量出各扇形的圆心角,作扇形。3、注明各扇形表示内容和所占百分比,并用不同的标记加以区别,4、写上标题及制图日期。

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及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除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