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飞向太空的资料历程中,有什么里程碑事件?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教学设计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教学设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据国外媒体报道,殖民火星、征服太空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但寒冷缺氧、充满致命辐射的太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科学家指出,或许对人类自身进行有针对性的基因改造才是唯一出路。
  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以每小时25000英里的速度飞向太空。两个月后,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开始在月球上行走。从那以后,再没有人能够飞得那么快,走得那么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为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做准备,但如果我们的后代对严酷的火星地表环境不屑一顾,那么离开地球的将不是智人,而是另一个更聪明的物种。现在的我们并不适合火星环境。
  对于进化生物学家来说,“适应度”是自然选择的一种衡量标准:物种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平均倾向。从解剖学上来说,现代人类是在大约30万到20万年前的非洲与微生物共生进化而来的,并迅速走向了全球各地。我们非常适合地球环境,但太空环境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是不利的。这里又冷又没有空气——而这在人类面临所有问题中还是最微不足道的。真正的问题是无数的压力因素,尤其是宇宙辐射,宇航服和飞船为人类提供的保护很少。
  地球的磁场和大气保护我们不受电离辐射的影响,这种辐射像致命的风一样在太空中流动。由于缺乏磁场和大气层的保护作用,在火星地表生存或乘坐宇宙飞船时,长时期高能量的银河宇宙射线或突然性的太阳耀斑爆发会杀死人体细胞,或者破坏我们的DNA链并摧毁碱基对。死亡或功能不良的细胞会导致心脏病或认知能力下降。而辐射对DNA损伤更严重:细胞试图修复自身的残骸,但错误的修复会不断累积,导致细胞产生突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癌症和遗传性疾病。
  超越近地轨道和范·爱伦辐射带的长期太空飞行超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可接受风险”的范围。除了一系列不太可能实现的技术难题——包括加速航线、航天器内部的辐射屏蔽、火星地表下的居住空间以及匆匆返回——我们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火星任务毫不相容。目前来看,在火星或更远的地方建立永久殖民地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不少严肃生物学家,包括一些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论证人类是否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来进行太空旅行。他们的质证引发了在下一个人类进化阶段,关于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等更深刻问题。
  他们的提议也极具讽刺意味。我们人类物种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我们对扩张的狂热。据我们所知,其他的人类物种并没有这种特别的扩张性;我们生存了5000年的表亲尼安德特人从未离开过欧亚大陆。对我们来说,探索是一种疯狂的冲动。想想看,有多少脆弱的小艇和独木舟出发了,只是发现新大陆的渴望就让我们占领了所有海洋上的岛屿。
  火星是下一个新大陆。但我们或许不得不使用我们所有的技术来创造一个继承物种来满足我们征服未知领域的渴望。
  正如哈佛大学遗传学家、领先合成生物学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所言:“降低太空风险的一个可能途径似乎的确涉及到成年宇航员的生物工程。”他已经确定了40多个可能对长期太空旅行有利的基因(也会对那些留在火星上的人有利)。清单上的基因有提高抗辐射能力的CTNNBI,以及形成后坚硬骨骼上的LRPD5,还有能够让人们在氧气含量较低的环境中生存的ESPA1。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能够使我们更聪明、记忆里更强、不会产生焦虑的基因。其中甚至还包括一种名为ABC11的基因,这种基因赋予了其拥有者一种“较低体味”的特性,这种特性在有限空间中无疑是一种友好的特性。毕竟根据最近空间站一位宇航员的说法,一艘载人宇宙飞船闻起来就像是监狱。
  丘奇与抗衰老研究员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等其他著名生物学家共同创立了哈佛医学院空间遗传学联盟,其目的是研究太空中的人类健康并促进技术进步。他设想了“病毒传递的基因疗法,或者微生物组或表观基因组疗法”来改变宇航员的生物学特征。他说:“我们对抗辐射、骨质疏松症、癌症和衰老的机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了解。”丘奇强调,许多的类似基因已经成为制药公司的目标,相关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用基因疗法作为宇航员的预防药物并不牵强。
  基因疗法可能会让我们更适合太空,但如果我们想要殖民新的世界,人类或许需要孕育出一个新的种族。遗传学家克里斯·梅森(Chris Mason)在康奈尔大学韦尔学院(Weil Cornell)的实验室参与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项研究。该项目选取了一对双胞胎宇航员,其中一个宇航员在太空中呆了一年,而另一名则留在地球上,研究人员对其生理特征进行观察。在研究的基础上,梅森提出了一个太空殖民的“500年计划”。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扩展我们对基因组学的认识,包括决定哪些基因应该标记所谓的“请勿打扰”。
  在其计划的第一阶段,梅森正在将人类细胞与一种名为Dsup的基因结合起来,这种基因是缓步动物特有的,可以抑制DNA在辐射中断裂。缓步动物能在真空中生存;也许它们的基因也会让我们更适合太空环境。他的实验室还对p53基因进行了人工构建,这种基因对预防癌症有积极影响,梅森希望能将其植入人体细胞。大象体内有许多p53基因的副本,因此很少死于癌症;而向人类基因组中添加p53基因的副本可能会保护我们免受太空辐射。梅森不那么具有推测性的研究中包括编辑耐辐射球菌(有时被称为“柯南细菌”),这是一种多极菌,能够通过改写受损的染色体在寒冷、脱水、酸性和极高的辐射下存活下来。梅森希望这种微生物能以植物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皮肤、肠道或宇宙飞船的表面,保护我们免受致命太空射线的伤害。“微生物群落是一种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东西,”他说。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多具有科幻色彩的项目。哥伦比亚大学的哈里斯·王(Harris Wang)想要诱导人体肾脏细胞合成人体无法生成的氨基酸。人类细胞想要能够合成所需的所有有机化合物并健康成长需要大约250种新基因,但如果我们的组织能够由这种细胞组成,宇航员完全可以通过喝糖水茁壮成长,完全解放自己:太空探索任务不再需要携带笨重的食品或相关设备。其他科学家则建议使用光合太空飞行器,或编辑太空部队的生理特征,这样他们就可以毫不畏惧地向往深空中的高地,因为这是他们真正的终点。
  如果人类希望离开地球,我们就需要与众不同。但如果我们可以如此彻底地改变自己,我们到底应该这样做吗?对于一个宇航员种族来说,他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优生学产物。梅森认为,改造人类有一种绝对必要的尝试。他500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在多个恒星系统中建立适宜居住的环境,以避免因一个太阳系的灾难性事件而导致人类灭绝。”他解释说,“无论你的道德优先级是什么,你必须首先存活下去。”
  在阿波罗10号和11号任务后不久,《塞穆勒先生的行星》(Mr. Sammler’s Planet)一书出版。作者索尔·贝娄(Saul Bellow)在文中问道:“这个地球在未来多久还将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多久?哦,上帝,你敢打赌会是永远吗?难道这个巨大的蓝色,白色,绿色的行星不会被吹走?”也许是时候想想那些可以离开家的孩子们了。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我们自身的进化,而不是把我们的命运交给时间、机遇和死亡,这些都是关于进化历史的仆人。当然,离开地球的继承者与我们和尼安德特人的区别是一样的。“将会有新的物种形成,”梅森说,“不是如果,而是什么时候。”
责任编辑:su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cnBeta.COM
地址/ADDRESS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经济日报社综合业务楼A座
许可证及证号:京ICP备号-1
版权所有:中国科协《三体》——那些想象中的事儿 - 简书
《三体》——那些想象中的事儿
本科就读哲学系的我从来没有过关于宇宙的思考,身为文科生的我对物理学方面从未有过丝毫兴趣,但是看完《三体》的我,白天出门是老是抬头望望太阳,夜晚出门就望望星空,然后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不着边际的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事情,还老是计划着找一些物理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书来看看。《三体》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不是因为它的情节与多么曲折与丰富,而是因为作者的想象,对遥远世界、未来科技以及人类发展方面的想象,整本书叙述的是地球遭遇末日危机外星人入侵,人类拼命反抗最终毁灭宇宙坍缩的故事,叙事宏大,时间空间维度跨度大。故事太长,可以回味的地方太多,我只想谈谈原文中我印象深刻的几句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1.宇宙不是童话《三体》第二部的开头,奄奄一息叶文洁对着罗辑说了两个词——猜疑链和技术爆炸。这使得后面的情节发展一直围绕着这两个词。第二部的名称是《黑暗森林》,个人觉得黑暗森林这个词的概念很有意思。从猜疑链开始,加上技术爆炸,最后延伸出黑暗森林法则,这个推理的公式与逻辑带给我很大的震动。第一,什么是猜疑链,如下:“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形成一条链,即猜疑链。”第二,在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的基础上,罗辑向我们阐述了黑暗法则,何为黑暗法则,如下:“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人类从来不曾间断对外星人的探索,带着和平真诚的愿望,而在书里面,探索意味着危险,发现意味着灭亡,更别提友好交流了。宇宙对我们来说依然是未知的,充满巨大诱惑力的,由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我们似乎并不能判断,这种诱惑的危险性。在这本书中接下来的叙述中,人类终于发现,宇宙中除了三体之外,还存在千千万万个智慧文明,由于猜疑链和黑暗森林法则的存在,每个外星文明都来者不善,宇宙实质上是一个极其冷酷的宇宙,地球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学会隐藏,但是地球与三体星系的通信联系,在宇宙黑暗森林中人类这只小鸟骤然暴露在火光之下,等待着数不清的潜伏在暗处的凶狠的猎人猎杀。而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不足以抵抗这种猎杀,甚至到最后,连逃跑的技术都没有,于是整个地球、太阳系到最后走向了覆灭,成为了三维空间的一幅巨型尺度的二维画面,整个地球,人类、生物、海洋、文明,都成了宇宙中的清明上河图。2.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集权只需要五分钟。这是黑暗战役中幸存的“青铜时代”号的被告塞巴斯蒂瑞安接受人类控告“反人类罪”的时候的辩词。人类出动两千余艘战舰截留来自三体的探测器,人类的战舰全军覆灭,仅剩两艘侥幸逃离。在自身供给以及配件不足以支撑逃离的情况下,青铜时代号袭击量子号,获得量子号的食物以及配件补给,与此同时,量子号上的所有人的遗体也成了青铜时代号的食物。所以,人类认为,这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践踏,这是人类的屈辱,‘青铜时代’上的人必须接受最终的审判。在审判青铜时代号上除舰长外唯一拥有阻止或终止攻击系统权限的军官塞巴斯蒂瑞安时,军官说道:“‘青铜时代号’号在得知自己永远流浪太空的命运后,也建立了这样一个集体极权社会,知道我们用了多长时间吗?五分钟,真的只有五分钟,那个会议只开了五分钟,这个极权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就得到了‘青铜时代’号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当人类很正流落太空时,极权只需要五分钟”所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青铜号逃离后,地球已经是回不去的地方,由于对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背叛,他们也深知,地球上面翘首等待他们胜利的喜讯传来的人们不会接受,广袤孤寂的太空中,生存成了唯一的目的,脱离了地球的人,成为了宇宙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宇宙中,又有一种普遍适应的道德准则,但是猜疑链与黑暗森林法则抹去了一切可能,只有生存才是最终目的。所以,“青铜时代”号上的全体军人在短短的五分钟的时间内,最本能的生存渴望让他们的怀有几乎相同的信念,五分钟形成的极权社会有其必然,当舰队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出现时,全舰上下的目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被命运所捆绑在一起,选择了生存的选项。尼尔·斯科特舰长字法庭最后的陈述:“我没有太多可说的,只有一个警告:生命从海洋上登上陆地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碑,但是那些上岸的鱼再也不只是鱼了;同样,真正进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们,当你们打算飞向太空再也不回头时,请千万慎重,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你们想象的大得多。”我记得我做过的一到考试题,题目是“假如你是一个海外探险者,当你进入一座小岛,一群殖民者正在对原住民进行射杀,但是为了‘欢迎’你的来访,殖民者交给你一个权力,如果你选择射杀原住民其中一个人,那么除他之外的其他人就可以活,如果你选择不射杀,,那么所有原住民人都会死,你的选择是?”我答案是选择射杀某一个人,我知道什么是生命平等,但是我还是希望尽量有更多的人活下去。换到书中对“青铜时代”的审判上面来,我觉得“青铜时代”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的道德选择是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情境的,在当时的情况条件下,如果“青铜时代”不选择袭击“量子号”,那么“青铜时代”就会被“量子号”袭击,出于保存地球仅存的战舰的目的来说,不论“青铜时代”做什么选择,都应该得到理解,虽然理解,并不一定是原谅和宽容。只可惜当时处于盲目自大与盲目乐观的地球人类是不可能会考虑到这一点的,而这一种盲目自大与乐观,也影响了后来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3.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书里面借用歌者表达了地球文明的蔑视,在歌者的眼中,人类只是一个发展比较低级的物种,不懂隐藏无知无畏,狂妄自大,需要尽早清理,二维箔事件使得地球最终对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罗辑冬眠后醒来,技术的进步让人类对三体危机充满着自信,过度的自信,新世界的乐观与盲目自大让面壁人罗辑成了历史上的笑话,人们相信,人类终将会打败三体,从此再也没有威胁。三体探测器到达后,拦截的战舰全军覆灭,人类科技力量不堪一击,失去寄托的人们又一次恐慌,人类就像小孩,在罗辑咒语的实现后又再一次期待着罗辑这位救世主的拯救。当罗辑成为执剑人构成对三体世界的威慑后,人类又似乎一次看到了希望,三体的技术传播和文化渗透让人类失去了理智的思考,天真的人类认为,美好的世界又要开始了,三体危机不足为惧,在程心成为执剑人三体启动对地球的攻击后,地球人类陷入又一轮绝望。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处于幼年的人类文明曾经打开家门往外看了一眼,外面无边的黑暗吓住了他,他面对黑暗的广袤和深邃打了个寒战,紧紧关上了门”末日恐慌危机中,人类文明这个小孩自始至终都没有长大,面对危机的过程中始终缺乏理智冷静的思考,合理缜密的谋划以及长远的布局,在进化过程中又变得极其敏感与脆弱,又极易膨胀,每次的失败过后都从未认真反省过自身,每次重大的关乎人类命运的决定都交给错误的人,这样看来,人类文明的灭亡不可避免。《三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玩味的东西,比如云天明的童话,三体人的脱水,三体游戏,生态环境的恶化等,我感叹童话妙绝的逻辑与隐喻,惊奇于三体人充满趣味的脱水操作,感受到三体游戏的神秘与深邃,此外,生态环境恶化的描写也让人触目惊心。对这本书,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科盲,不会深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我只是一个小说的读者,陶醉于作者瑰丽的想象中,但对于很多人所批判的文学架构情节转换方面的瑕疵而言,是没有多大感觉的。
一二三四五六七,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一次读《三体》是一年前刘慈欣刚获大奖时,这部史诗带给我的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如今闲来无事再读一遍,把这部长篇巨著回顾一下,一方面让自己随时能唤起当时的痛快淋漓,一方面也给大家安利一下这部我最爱没有之一的科幻巨著。读完这份简介,相信爱好科幻的你一定会找来原著再次细细...
2010年年底三体系列全部出版,2011年3月全文阅读完毕,非常震撼也感觉到绝望,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不在那么盲目乐观,这是中国的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前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写不出来科幻小说,因为我们的精神被严重压抑,以前只在网上看那些意淫的穿越小说玄幻小说,偶然在网上看到三体的...
很多人都听说过《三体》这本书,最近有幸读过。一开始觉得这本书的很多部分都十分枯燥,但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做铺垫,书中有很多吸引我的观点,当得知结局后再重新看前面的部分,会发现书变得比较有趣。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我个人认为刘慈欣的文笔还是比较差,在文字描述方面明显不足。而且看的...
很无耻地将一些老文搬到简书来。 简叔大大不会不高兴吧? 终于把《三体III》看完了。 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小说,《三体III》是让人震撼的;作为一部幻想小说,《三体III》是惊艳的;作为一部带有科学元素的幻想小说,《三体III》是大师级的。 【三体】 《三体I》的核心主题,是...
很多人推荐国产科幻巨作《三体》,在网上看到的书单中也不乏这本书的踪影。终于在2017年的2月看完了这套书,分《地球往事》、《黑暗森林》及《死神永生》三册。《三体》的确让人脑洞大开,学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天文学及物理学知识,同时故事中出现的政治哲学、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更是引发我...
家里有两只喵星人,一只白喵,一只橘喵。 白喵,叫仔仔,男孩子,2016年1月从一个姑娘那里领养来的,因为那姑娘怀孕了,不能养。仔仔当时两个月,又瘦又小,但是很乖,生平第一次怀抱这么毛茸茸的小东西,好生惊喜! 橘喵,叫小短腿儿,昵称短短,2016年7月从学校实验室捡来的。因为...
1、 会令你为难的人,本身也不见得有多在乎你,任何一种关系的维系,一定是你情我愿,相互体谅,所有勉强自己的行为,都坚持不了太久。只有一头沉的关系,肯定走不远。 2、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不是所有向你伸出的手,都必须要拉一把,善...
爱是什么,香吗 好吃吗? 同一句话,有人说你哈哈一笑, 有人说你却很介意。 同样的离开,有些人你只会当路过, 有些人你却痛不欲生。 因为,当没进你的世界,他不过是个路人。而他进了你的世界,便是你最重视的。 所以,一句话伤人与否,并不看说什么, 而是看重视与否。有时候伤害, ...
1.使用yum命令安装 : yum -y install mysql httpd mysql-server php-mysql php mbstring 启动服务 service php start service mysqld start 关闭防火墙 service ip...
作者:迅雷 春光舔我遍身酥, 柳眼惺忪鸟雀呼。 已醒黄粱银化雪, 犹怜赤子药烘炉。 城中虎豹食人肉, 海外鲸鲨画地图。 欲向牡丹花下死, 来年富贵色香殊。 郑州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飞向太空旅程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飞向太空旅程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9:35:3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飞向太空旅程
关注微信公众号&里程碑/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中国航天有四大里程碑: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升空探测-嫦娥奔月
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
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基本资料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
编 辑:《中国航天》部
中国刊号:CN11-3630/V航天员简介航天员——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条件。青铜时代★里程碑之一
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白银时代★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黄金时代★里程碑之三中国航天史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探月时代★里程碑之四
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里程碑之五
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20世纪航天发展1956年2月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
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院。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获得成功。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研制。
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日21点35分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 安 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获得成功。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日21点3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日下午18点23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力。载人飞船中国航天史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一号&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日&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
神舟八号&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担任指令长火箭发展新中国建立后,领袖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的存在。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那一年2月,钱学森先生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4月,航天&工业委员会成立。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下,在酒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航天发展之初中国航天史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出的“东风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但是发射失败。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导弹盾牌。
有人说,当初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挺立,靠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大庆油田,一根就是“两弹一星”。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4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起草了《关于人造卫星方案的报告》。4月29日,国防科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同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同年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
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日,“长征二号”首次发射时由于火箭上一根控制信号导线在巨大的震动中折断,火箭在起飞20秒以后姿态失稳。当看到自己创造的似乎有的心血结晶在一瞬间变为烈火中纷纷坠落的残骸时,许多人几乎不相信眼前的现实,航天人流下了从不轻易流的眼泪。距第一次“长征二号”空中爆炸近一年后的日,第二枚“长征二号”和卫星送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11月26日11时27分52秒,火箭再次喷出火焰时,这次火箭卫星不负众望。卫星发射三天后的11月29日10时53分,返回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原计划与星体分离。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世界航天史的奇迹: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即回收成功。苏联是在秘而不宣地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虽是大大方方,却是发射到第13颗卫星时才掌握该项技术。美国宇航局局长1979年来华时,参观了当年研制卫星的部分实验室和工厂。参观结束,他问那些带他参观的中国人:“你们领我看的这些东西是真的吗?”
中国在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之后不久,开始正式策划卫星通信工程。后来称为“331”工程。
这时人们发现手中现有的火箭派不上用场,必须研制新型能飞得更高更远的运载工具。日,七机部下发了《关于改变“三三一工程”运载火箭名称的通知》,将火箭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征三号”。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与14年前上天的“东方红一号”相比,用途已从政治转为实用,它可以传送电视、电话、、数据等多种信息,作用可以覆盖中国全部领土领海。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大量的地面试验设备。
1983年一切准备就绪。一个庞大的试验队护送新的火箭和新的卫星来到新的发射场。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准备,日,新的“长征三号”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二号卫星开始发射。
火箭起飞一切正常,顺利飞到四百多公里的高空。但意外出现了。故障原因很快被找到并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就在这个时候,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整个发射队伍不撤回,尽快发射第二发。这是中国航天史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大胆的决定。
4月8日,第二枚长三火箭点火升空,顺利将卫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但卫星进入椭圆轨道仅是成功了第一步,还要利用星上的发动机把卫星一步一步推到距地球近36000公里的静止轨道上。
日18时27分57秒,卫星定点在125度的赤道上空,所有仪器工作正常。中国人在地球之外36000千米的高空放上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日,中国再次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太空发展时代中国航天史80年代,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上的空间试验成为各国热点。太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的商业发射任务。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参与国际航天市场竞争,与国际太空发展同步的时代。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
机遇有时会不期而至。1986年,被称作世界航天史上的黑色灾难年。继1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事件后。紧接着一系列的事故让世界火箭发射市场几乎瘫痪。一时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卫星厂家和用户都着急起来。天上运行的卫星寿命将尽,地上好的卫星排成长队等待发射,而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日期尚不能确定。卫星的制造商们想起了一年前曾被他们冷遇的中国火箭。航天事业起步其实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这一年的3至4月期间,航天工业部代表团在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推销活动。在十几天旋风般日程安排中,先后与十几家宇航公司进行了接触,连续进行了多达24场的中国火箭宣讲。
1986年,在美国的著名的麦道公司的谈判室里,两名中方专家在舌战13名美国技术专家后,终于让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人手中有真家伙,从此美方对中方的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认真和尊敬起来。
1987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成功回收后,该公司的相关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日9时40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日下午18时23分,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日,发射瑞典科学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协议。新航天时代中国航天史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
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得也更加充分。21世纪航天发展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中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中国研制飞船的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公元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到此结束。
飞天已从敦煌壁画中走了出来。嫦娥工程中国航天史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神舟六号日
22:15—22:17&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10月12日
00:27&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03.583&神舟六号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火箭逃逸塔分离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52&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02:10&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08:29—08:31&2名宇航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18:40&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9:43&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着陆场站测控设备飞船
20:19&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两名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绕月探测工程/中国航天史
概述从最初提出探月,到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正式实施,中国绕月探测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初步实施阶段1991年,中国航天专家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制定方案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日,国防科工委任命五大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
日,完成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
日,完成地面应用系统方案制定。
日,完成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
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日,完成测控系统补充18m天线总体技术方案。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日,“嫦娥一号”卫星月食问题得到解决。一号试验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日-19日,完成发射场适应性改造与建设验收。
日-6月2日,测控利用欧空局Smart-1卫星开展USB与VLBI综合测轨试验。
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m天线通过验收。
日-9月16日,完成卫星系统与地面应用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日-9月28日,完成卫星系统与测控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m天线通过验收。
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热平衡与热真空试验。
日,完成星箭对接、分离试验。
日,月球探测中心组织各系统开始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活动。
日,运载火箭完成出厂测试。
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日,“嫦娥一号”卫星通过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评审。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日,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调整为2007年下半年。
-6月10日,完成“嫦娥一号”卫星任务1:1全过程演练。
日,“嫦娥一号”出场评审。发射实施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定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卫星。
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场。
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场。
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择机执行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日上午10时,庆祝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中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嫦娥二号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研制过程11月6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于2010&年发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经正式立项,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中国的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卫星一样,主要进行绕月探测飞行,因此卫星的重量都是在2吨左右。由于两颗卫星探测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研制人员对用于探测试验的有效载荷做了调整。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在发射完嫦娥二号卫星以后,就要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和月面车,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大家看到这个一比一的月球着陆器的模型,这个是月球车的模型,在这里它可以模拟月球着陆器释放月球车的全过程。
专家说,月球着陆器可以对月球表面进行月壤分析,月球车可以在距离着陆器5公里直径的范围内进行巡视探测。主要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月面巡视技术,同时还有月面巡视的无人自主导航技术。
中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三期完成,要突破“绕”“落”和“回”三大关键技术。相关数据——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七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2010年中国第10次航天发射。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将嫦娥一号近14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
——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
——火箭系统和卫星系统共有8万多个元器件,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达200多种。十大使命(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
二、验证距月面1&0&0千米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0&0千米×15千米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中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奔月”时刻表日11时:正式进入发射程序日11时许,正式进入发射程序,也就是不可逆程序。同时举行最后一次气象“大会商”,做出可执行气象报告。
13时30分:为火箭加注液氢
气象报告出炉,如果可以按期发射,那么在火箭发射前5.5小时(也就是10月1日13时30分许),开始低温为火箭加注液氢。为保证火箭的,加注工作要维持到发射前最后两分钟才断开。
17时:进入射前系统
17时许,真正进入射前系统。此时,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此时开始不断传达、下发。这一节预示着火箭进入了最紧张阶段。
18时20分:塔架平台展开
倒计时40分钟(18时20分),2号塔架回转平台从上而下逐级展开。
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
倒计时15分钟(18时45分),人员开始撤离,最后一批勤务人员离开2号发射塔架,撤离到塔架附近的山洞掩体。
18时58分27秒: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倒计时90秒(18时58分27秒),转电。即从地面供电转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将连接在系统上的电缆插头拔掉。
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倒计时60秒(18时58分57秒),准备点火发射。
18时59分17秒: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倒计时40秒(18时59分17秒)01号指挥员报告倒计时。
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
倒计时10秒(18时59分47秒)点火倒计时,01号指挥员开始读秒。
18时59分57秒:点火
倒计时0秒(18时59分57秒)点火。
19时整:嫦娥
3秒后(19时整)火箭托举“嫦娥二号”成功起飞。
19时25分53秒:星箭分离
(火箭升空1553秒后)火箭和卫星成功分离。
19时57分36秒:宣布发射成功
指挥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发射成功。“零窗口”发射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时,“零窗口”一直是关键词之一。所谓“零窗口”,即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
在“零窗口”发射时火箭的发射时间几乎没有调整的余地,通常采用定时控制火箭点火的办法来实现“零窗口”的发射。如果火箭不能准时发射,则要推迟发射,等待下一次发射窗口,甚至要推迟一天或若干天才能发射。所以“零窗口”发射对火箭可靠性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向媒体表示,“嫦娥一号”的发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在这35分钟内都可以发射。但在最后一分钟发射与在第一分钟发射相比,相比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很大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不能正常发射,就只能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第二年重新确定发射窗口。探月工程据国防科工局介绍,考虑到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
“绕”: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关键技术,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并初步建立中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落”:2013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主要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研制和发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对着陆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等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
“回”:2020年前(三期),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突破采样返回探测器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技术;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进行试验室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在“绕”“落”“回”均成功实现以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人登上月球的计划。
嫦娥三号在文昌发射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征地工作正式启动,“嫦娥三号”有望在文昌发射。
今天上午,文昌市委、市政府举行征地工作初征仪式,全市共有18个征地工作队开赴龙楼镇、东郊镇等地进行土地调查摸底,并将在半年时间内确定最终的征地方案,为航天发射中心的顺利运转做好准备。征地工作将按照“和谐征地,自愿拆迁”的原则进行,在确保国家大局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据了解,征地工作完成后,被转移的当地群众将被妥善安置在航天发射中心的附近,政府将出资为群众建造住房和铺面,并对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保证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和发展。
另记者从有关权威人士处获悉,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建成后,将有望发射“嫦娥三号”,届时,文昌和海南人民将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航天工业管理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9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2:30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向太空》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