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可以做什么增加聚氨酯pu的硬度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439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doc)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doc)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0|
上传日期: 09:59:5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进展(毕业论文doc)
关注微信公众号你现在的位置:
资讯总量:172778
网 www.123.com 讯:  《聚氨酯、、聚乙烯泡沫生产安全技术规程》规定了聚氨酯(PU)、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泡沫塑料生产的安全技术规程。下面我们来了解聚乙烯泡沫塑料标准。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标准状态:现行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软质聚醚型聚氨酯泡沫,以可发性聚苯乙烯为模塑成型的泡沫和模压成型的聚乙烯泡沫塑料加工工业企业.用其他工艺生产的聚氨酯、聚苯乙烯、聚乙烯亦可参照执行。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 https://www.pvc123.com/news/
本文链接:https://www.pvc123.com/news/paomosuliaobiaozhun.html
免责声明:本文"聚乙烯泡沫塑料标准简介"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PVC123无关。环球塑化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77 邮箱:
48小时评论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东莞市盟大塑化科技有限公司&&服务热线:&&交易平台:&&&&
&&塑化网.com&&
ICP经营许可证:&环球塑化网-塑料化工产业价值链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百强&&
流量统计:今日PV[0] | 昨日PV[545843]
传递塑化产业商业价值杭州恒翔金属物资有限公司 
聚氨酯发泡板|彩钢夹芯板|彩钢压型瓦|聚苯乙烯彩钢板|pu夹芯板|pu保温板|聚氨酯防火板|屋面板墙面板|隐藏式墙面板|内衬板系列|咬合式屋面板|楼面钢承板|聚氨酯防水板|聚氨酯保温板|pu墙面板
杭州恒翔金属物资有限公司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钱江南岸萧山市区。地处浙赣杭甬二大铁路交汇处,杭甬、杭金衢、杭州绕城高速综合出口处,104国道边,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五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公司拥有最选进的全自动PU(聚氨脂发泡板),多功能瓦楞复合及平面夹心板流水生产线。各种型号彩钢瓦及墙板的自动生产设备。
公司凭着设备齐全,技术雄厚,质量领先,价格低廉,信誉至上而深受广大用户青睐。产品远销广东、福建、江西、安徽、南京、江苏、上海等大中城市和地区。恒翔金属以品质诠释附合现代生活,欢迎各地客商用户来人来电洽谈。
杭州恒翔金属物资有限公司
联系人:高先生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萧绍东路188号【
本公司精品推荐
本公司最新产品
2018同分类下最新注册公司
杭州恒翔金属物资有限公司 分类号:TB324U D C:密级:非密华东理工大学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耐磨耐黄变聚氨酯树脂的研究指导教师姓名: 刘远中 申请学位级别: 论文定稿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 学位授予日期: 硕士 2012/5/23 高级工程师昊海化工 工程领域:材料工程论文答辩日期:呈里!蛰堡里!生里华东理工大学答辩委员会主席:胡爱国 评 阅 人:张杰教授 教授王新灵教授 徐强 高级工程师@#$%DZX03*&^% 灿l…m啪m舢圳吣㈣mlY2271 325作者声明我郑重声明:本人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 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除文中明确注明和引用的 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 并对所写内容负责。论文作者签名:砂乎短功侈年2/月z,驴日@#$%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工页耐磨耐黄变聚氨酯树脂的研究捅要本论文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不同系列聚氨酯(PU)树脂,研究了结构对耐磨耐黄变性能 的影响。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根据材料黄变机理,选择了不黄变型脂肪族异氰酸酯制备了无需添加抗紫外老化剂的溶剂型聚氨酯树脂,并分别研究了软段结构、硬 段含量以及混合扩链剂比例对聚氨酯树脂耐磨耐黄变性能的影响; (2)使用纳米znO改性脂肪族聚氨酯树脂,合成了耐紫外光性能良好的耐磨纳米PU复合材料。 分别用PCDL、PCL、PBA和PTMG二元醇合成了具有不同软段结构的脂肪族聚氨 酯树脂。研究结果表明,聚酯型Pu耐磨性能比聚醚型PU好,由PCDL合成的PU膜 的100%、300%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最大,耐磨性最好。四种不同软段结构的PU膜耐 黄变等级都达到8级。 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PU膜的100%、300%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增加,耐磨性能 增加。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PU膜的氢键化程度提高,PU膜中软硬段间相分离程度增 大,膜的耐紫外老化性能提高。 随着扩链剂中异佛尔酮二胺(IPDA)比例的增加,PU膜的100%、300%定伸应力 和拉伸强度增加,耐磨性能增加。随着扩链剂中IPDA比例的增加,PU膜的氢键化程 度减小,PU膜中软硬段间相混合程度增大,膜的耐紫外老化性能提高。 采用原位法成功合成了PU/ZnO复合材料。结果表明,ZnO的加入,显著提高了 PU弹性体耐紫外老化性能,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脂肪族聚氨酯;结构与形态;耐磨性;耐黄变性;复合材料@#$%DZX03*&^% 第1I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tudyonwear.resistant and yeUowing-resistant AbstractpoIyurethaneAseriesof s01Vent style p01yuremane(PU)onresins were prepared by prep01ymerprocess.The e仃ect of p01yurethane steucture were studied.The work included twothephysicalpropenies of polythalle resinsparts,(1)Aseries of yellow—resistant polyurethaneresins for leathers were prepared and studied. extenders aIld the content of hard segment resins were measured andonThe e仃ect of soR segments,the ratio of chain the stnlcture and propeIrties of polyurethane polyurethane ZnO peroxide nanocomposites characterized.compared.(2)Thewith excellent abrasion resistance weresynthesized锄dFour kinds of PU with dif五:rent soR segmems were prepared with PCDL,PCL,PBA, a11d PTMGaspolyol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01yurethaJle basedononpolyester had bett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an the polyurethane basedstress at l 00%andpolyether.The300%strain and tensile stren酉h of PU prepared淅th PCDL was me best,meanwhile the wear.resisitance was the best. The stress at 1 00%and 300%strain and tensile stren舀h and the wear-resisitance of PU resin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rd segment content in the PU.The degree of hydrogen bonding of the PU films increased with me increase of hard segment,me degree of separationbe帆eensoR and hard segments in the PU alsoincreased.MeaJlwhile theyellowing resistallceand anti UV aging properties increased. The stress at l 00%and 3 OO%strain a11d tensile stren垂h and the wear—resisitaJlce of PU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PDA content in the PU.The de伊ee of hydrogen bonding of the PU film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rd segment,howeVer,me degree of separation bet、Veen soR and hard segments in the PU increased.The yeUowing resistance and anti UV aging propenies of PU increased. Finally,the polyurethane Zn0 nanocomposites were symhesized by in situ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ZnO nano-panicl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PU,me abrasion resistaJlces,tensile strength,elongation appreciably.at breal(andr姆dityof polyurethaneenhancedKey words:aliphatic polyurethane;stmcture aJld mo印h0109y;wear resistance;yellowingresistance;composite materials@#$%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工I页目录第1章绪论……………….……………………..11.1聚氨酉旨(polyurethane,PU)....………..……….…….1 1.1.1聚氨酯概况….………….………….…………..1 1.1.2聚氨酯结构特点…………..………....……....…1 1.1.3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原料…………………………..2 1.1.4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2 1.2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结构…………………………….3 1。3聚氨酯弹性体的黄变…………….……………………..4 1.3.1聚氨酯黄变的影响因素……..………..……….…..5 1.3.2解决聚氨酯黄变的方法……………….……………7 1.4聚氨酯弹性体的耐磨性….……..…….….……………..8 1.4.1聚氨酯耐磨性的影响因素……….….………..…….8 1.4.2提高聚氨酯耐磨性的方法……………………….….9 1.5无机粒子增强聚氨酯弹性体……………………………..10 1.5.1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10 1.5.2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特点….………………………..1l 1.5.3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12 1.6聚氨酯皮革发展………….……..………...…………13 1.7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4第二章二元醇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152.1实验部分……………………………………………15 2.1.1实验原料及精制….………………...…………..15 2.1.2模型化合物的合成…….……...….………..……16 2.1.3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16 2.1.4试样的表征….………...…….…....……...….1 7 2.2结果讨论….....……………………………………18 2.2.1结构形态……..….……...………........…....18 2.2.2老化测试………………………………………24 2.2.3物理性能……..…..……..………….....….…26 2.3结论...……....………..…………....……...….29第三章硬段含量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性能的影响….….30@#$%DZX03*&^% 3.1实验部分………….……………………..….……..30 3.1.1实验原料及精制…..…….…...…...……………30 3.1.2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30 3.1.3试样的表征…….....……...…...………….….31 3.2结果与讨论..………………………..………………31 3.2.1结构与形态……...……..……..………………31 3.2.2物理性能……….……….…………………….36 3.3结论……..……..…..…….....……………….….40第四章混合扩链剂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性能的影响…...414.1实验部分....…….………………………………….41 4.1.1实验原料及精制…………………………………4l 4.1.2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41 4.1.3试样的表征...………………………………….42 4.2结果讨论…………………………………………..42 4.2.1结构形态………………………………………42 4.2.2物理性能………………………………………49 4.3结论…....……..….………………………………51第五章纳米ZnO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影响……525.1实验部分…………….……………………………..52 5.1.1实验原料………..…………….………………52 5.1.2纳米粒子改性……....……..…….…………….52 5.1.3原位聚合制备PU/Zn0纳米复合材料…….……………52 5.1.4测试与表征………………………..…………..53 5.2结果与讨论.......………………………..…...…….53 5.2.1结构形态…..…...………………………..…..53 5.2.2物理性能………..…………….………….…..56 5.3结论………………………………..……………..59第6章全文总结.....…….……….….…………..60 参考文献..…………………….…………………61 致谢………...………….……………...………68@#$%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l页第1章绪论1.1聚氨酯(polyurethane,PU)1.1.1聚氨酯概况 聚合物因其力学性能优异,热力学性能稳定,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聚合物合成技 术的发展及应用而得到发展,并在生产以及生活中应用广泛。到现在为止,聚合物发展 迅猛,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均已赶超金属材料【l J。 聚氨酯(PU),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及弹性,耐磨性良好,耐冲 击、耐低温,在60℃.120℃均可长期使用【2。5J。正是因为上述独特性能,工程塑料聚氨酯 在某些方面作为金属机器零件使用而取代金属材料。目前,市场上聚氨酯产品因其合成 材料的多样性而呈现多元化【61。聚氨酯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涂料以及表面涂饰等行业【7,81。 在生产生活中,以芳香族异氰酸酯TDI及MDI等为原料为主,所制各的产品在市场 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这类产品的缺点是耐候性差,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暴露在目光紫 外线的照射下或长时间受高温影响,会引起自动氧化反应,导致产品变色发黄,聚合物 降解、发脆,即影响了产品的美观性,同时其理化性能也逐渐降低,严重的会失去使用 价值,产品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J。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环保型水性PU涂饰剂受到人们广泛的追捧Im】。但溶剂型PU,在 柔软性、光泽及延伸性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一些外层涂饰的使用上,用 量较大【ll】。 1.1.2聚氨酯结构特点 PU弹性体的分子链中含有异氰酸酯基(-NCO)和氨酯基(-NHCOO-),它是由异氰酸 酯、多元醇及扩链剂聚合而得到。其中扩链剂包括小分子二元醇和二元胺等。PU分子链 由软硬段所组成,如图1.1所示。?-—-?-卜{ardJW……,Segment《HS) Segment(SS)Sotthydr08en—bOnd structure in HS hydrOgen—bondstructure………”beteenHSandSS图1.1PU弹性体内部微相结构图Fig 1.1 Microstructure and the morphologies of PUE聚酯或聚醚组成软段,异氰酸酯及交联剂组成硬段,这两种链段在热力学上是不相 容的。硬段分子含有提供质子的仲氨基基团以及接受质子的羰基基团,软段分子中存在 能接受质子的聚醚氧基和羰基基团。当硬段之间接近时,其电子轨道很容易重叠,导致 在硬段间形成氢键。硬段中的仲氨基与软段之间则易形成硬一软段间氢键,这种分子问@#$%DZX03*&^% 第2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氢键使得硬段嵌入软段中,限制了软段分子链的运动,使PU中软段的Tg随氢键化程度 的提高而升高。 PU材料的硬段性质决定了PU具备塑料性质及强度等性能,软段性质决定了PU具备 橡胶性质及弹性等性能,正是由于作为物理交联点的硬段和具有高柔韧性的软段共同作 用才使得PU具备耐冲击性、耐磨性、高弹性、高拉伸率、电绝缘性、拒油性等优点【l 21。 因此人们通过对不同原料的化学结构、规格品种进行调整以及采用不同的比例去改变硬度、弹性、亲水性等,合成了具有各种用途和性能的Pu材料产品【13J。1.1.3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原料 溶剂型聚氨酯弹性体主要是由聚合物多元醇、多异氰酸酯和扩链剂在适当溶剂中制 备而成。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比如改变反应速度,改善加工性能等,通常在制备过程中 加入催化剂、填充剂、增塑剂等配合使用。 l、聚合物多元醇 聚合物多元醇是聚氨酯弹性体软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平均官能度一般为2或者2.3, 相对分子量在一般在400—6000左右。目前最常见的多元醇分为聚酯型和聚醚型。 聚醚型聚氨酯中主要在硬段之间形成氢键,促进材料的微相分离,从性能方面来看, 除了断裂伸长率和耐水性较好之外,其他性能很大程度上不如聚酯型聚氨酯【141。 以聚酯型多元醇为原料制备聚氨酯时,软段中的羰基与硬段中的NH基团之间形成 氢键,促进于材料的相混合,很好的发挥硬段的补强作用,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都较好【15】02、多异氰酸酯 多异氰酸酯是组成PU弹性体硬段的重要部分,其分子结构类型显著影响PU弹性 体的结构性能。主要分为两大类:芳香族异氰酸酯和脂肪族异氰酸酯。芳香族多异氰酸酯中常用的有TDI、MDI、NDI等,这些异氰酸酯分子结构刚性较大,导致由其制备的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脂肪族异氰酸酯常用的有HDI、H12MDI、IPDI等, 主要应用于对光稳定要求较高的的PU材料中。 3、扩链剂 在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小分子二醇或二胺等物质起到扩链的 作用,这就是扩链剂。扩链剂主要分为胺类和醇类两大类。醇类常用的有乙二醇、丁二 醇、己二醇等。胺类常用的有乙二胺、3,3.二氯一4,4.二氨基二苯甲烷(MOCA)、异佛 尔酮二胺(IPDA)等。 1.1.4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1.一步法,将所有制备所需原料混合进行反应形成聚氨酯材料。 2.两步法,又称为预聚体法,首先将聚合物多元醇与异氰酸酯进行反应生成低分 子量的异氰酸酯封端预聚物,然后按比例添加扩链剂反应形高分子量聚氨酯。合成步骤见.图1.2。@#$%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图1.2预聚体法合成PU弹性体步骤图Fig 1.2 The synthetic method of PU by prepolymer method1.2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结构 PU的微相分离是由于软段和结晶性的硬段之间存在极性差异,导致软硬段在热力 学上表现为不相容现象,即具有自发相分离,此时硬段聚集形成微区,并分散在软段所 组成的连续相中。PU弹性体的结构性能同时受到硬段以及软段共同影响【l圳。关于PU 聚集态结构目前有相对较完整的理论,这就是微观相结构理论。硬段的分子链问由于氢 键、范德华力以及内聚能的作用而聚集在一起,以微区单元存在,它们的T叠高于室温 从而在室温下呈现玻璃态,可形成多种形态,称为硬段相,在PU体系中起着物理交联@#$%DZX03*&^% 第4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的作用;同时软段相互聚集在一起作为Pu材料的基体,它们的Tg温度远低于室温, 因此呈现橡胶态,也可称为软段相。同时这两相在一起程度上有一定混合,微区间的重 合相称为过渡相。 影响PU材料微相分离有很多因素,从分子本身来讲,这些因素包括软段的极性、 结晶性、化学结构、组成比配、硬段的长度以软硬段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m】。从外 部合成条件讲,这些因素包括合成工艺、热处理条件和溶剂等的影响。硬段分子链的极 性越大、结晶性越大、PU材料的微相分离程度越大。例如脲键与氨酯键相比,PU中的 脲键与软段的溶解度参数差异更大,导致PU中软硬段间的相分离更大。脂肪族异氰酸 酯所形成的PU中硬段与软段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因而使得更多的硬段溶解在软段中, 从而使PU微相分离程度较低;对于芳香族异氰酸酯所形成的PU中硬段与软段的相容 性差,从而使得软硬段的微相分离程度较高,从合成的工艺上看,与一步法相比,预聚 法及半预聚法合成的PU中硬段长度分布较窄,也就是说PU中微相分离程度较大Il&19】。 选择溶剂不同,溶剂与合成PU的各组分的溶解度不同,导致PU中具有不同的微相分 离程度;一般来说,溶剂的溶解能力好,降低了PU中组分的不相容性,PU的微相分 离程度减小【201。热处理的温度升高,处理时间长,Pu中微相分离程度降低。 对PU弹性体微相分离研究很多。李娟等【2l J以4,4 7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H12MDI)/1,4.丁二醇(BDO)为PU硬段,分别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聚己二酸 丁二醇酯(PBA)为软段合成了硬段含量(质量分数)为23%~50%的聚氨酯弹性体。用 热分析DSC及红外测试(IR)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U的微相分离,并研究了其力学性 能,结果表明,硬段的含量对H12MDI型PU弹性体软段Tg影响小;随着硬段含量增 加,PTMEG型PU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程度先降低后增加,而PBA型PU弹性体的微 相分离程度降低。 Fumkawad等12r2J以1,2.二乙氧基乙烷二异氰酸酯(TEGDI)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PU 弹性体,对其微相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表明TEGDI和其它异氰酸酯合成的PU 弹性体相比,合成的PU更加柔软。 Koiio等lz3】也采用1,2一二乙氧基乙烷二异氰酸酯(TEGDI)、PTMG为原料合成了不 同的PU弹性体。结果表明,与HDI合成的PU弹性体相比,TEGDI合成的PU相分离 程度更低,且具有更高的断裂应力和更低的弹性模量,这种TEGDI合成的PU弹性体 在功能性涂料、泡沫和胶黏剂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1.3聚氨酯弹性体的黄变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PU产品,例如PU固化剂、弹性体、发泡剂、PU革或PU漆, 所选原料一般是TDI或MDI。但是,无论选择TDI还是MDI做原料,由于苯环上直接 连接着异氰酸酯基团,容易跟临近的NCO键形成共轭,当受到光、热、氧,特别是在 紫外线的作用时,会引发氨酯键的分解,生成芳胺,芳胺上的苯环经氧化重排后,生成 醌式结构等发色基团,这使得生产出来的PU制品易发色变黄,不能长期保持白色。随@#$%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着PU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工艺的不断完善,客户、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是在不 断地提高,耐黄变的PU产品是行业的需求,也是市场的要求。 1.3.1聚氨酯黄变的影响因素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PU产品,例如Pu固化剂、弹性体、发泡剂、PU革或PU漆, 所选原料一般是TDI或MDI。但是,无论选择TDI还是MDI做原料,由于苯环上直接 连接着异氰酸酯基团,容易跟临近的NC0键形成共轭,当受到光、热、氧,特别是在 紫外线的作用时,会引发氨酯键的分解,生成芳胺,芳胺上的苯环经氧化重排后,生成 醌式结构等发色基团,这使得PU制品易发色变黄。随着PU行业的不断发展,研发耐 黄变的PU产品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1、多元醇的影响:合成PU的原料中多元醇中含有不饱和度基团时,PU中的不饱 和键在使用过程中会被逐渐氧化,形成醛酮和羧酸结构,都进一步导致PU老化降解,并形成黄变基团,导致Pu料发生黄变,其黄变机理【24J如图1.3所示。:p<Ⅳ魁。叭oH堕卜I。HO 0.萨卜型一L0图1.3多元醇黄变机理Fig 1.3 yellowing mechanism of p01yols2、异氰酸酯的影响:生产PU所用的异氰酸酯一般是选用TDI、MDI或者其混合 物,当受到波长大于340nm的紫外光照射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状况下,异氰酸酯中的苯 环会被逐渐氧化,形成醌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改变导致PU制品发黄‘24粕1。MDI及TDI的氧化过程㈣分别如图1.4或图1.5为示意图。@#$%DZX03*&^% 第6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OO卜L卜m弋>c即(卜舻LR三卜0沪m誓>c鼎卜bR三 卜Lp心心卜LRO卜L旷腊弋>心N卜0R上《n闩0lb\盘嗣巴,\==∥0O图1.4MDI黄变氧化过程DrocessFi21.4 YellOwin2 and OxidatiOnOfMDI譬H3NHC0一—一NHcoR扩≮沪NHeO一lOe飓叮潮铲一NH2图1.5TDI黄变氧化过程Fig 1.5 1yellowing and oxidation process of TDI3、氨基甲酸酯键的影响:氨基甲酸酯键的断裂有两种方式。在N.C键上断裂时, 可形成氨基自由基及烷基自由基,同时生成C02。在C.0键上断裂时,可形成氨基甲 酰自由基及烷氧自由基,而氨基甲酰自由基分解生成氨基自由基和C02。氨基甲酸酯键 断裂机理[27_281如图1.6所示。@#$%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U一N卜c.沪吣一—’~NH?+一C№?+CqQO0—N降一e一0一C№一—一一NI{卜C-+O0i一CH20?—HN芝.璺型一NH.+co’图1.6氨基甲酸酯键断裂机理Fi91.6 Fracture mechanism of urethane该键断裂会生成N-N、CH=CH、C=0等生色基团,导致材料的吸收波长移向长波 方向,宏观上使材料发色或使其颜色加深。另外,一些n、兀共轭效应的非生色基团也 可能会使材料发生或使其颜色加深。 4、添加剂的影响:为了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比如为了提高拉伸性能和抗冲击性 能,经常在PU中加入聚合物多元醇,这类多元醇也容易使材料变色。主要机理是形成 共轭聚亚胺结构,这是由多聚合物元醇中的丙烯腈链节内环化反应产生的一种高发色结 构【241。 1.3.2解决聚氨酯黄变的方法 原材料的质量、催化剂及其他助剂的影响、以及配方的合理性、工艺的成熟性等各 方面都会引起PU弹性体黄变。一种解决方法是从原料上入手。在多元醇选择上,为防 止双键被氧化,可选用不饱和度低的多元醇,防止因不饱和度大,导致引起自由基的引 发、链增长和歧化。在异氰酸酯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没有苯环共轭效应的异氰酸酯,可 通过添加少量高活性催化剂弥补其活性低的缺点。 解决黄变问题,最本质的办法是不用TDI、MDI,而采用HDI或是IPDI等脂肪族 异氰酸酯作为原材料,但是其价格比较贵,耐化学性差,刚性不够等缺点限制了其在 PU上的推广。 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是,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充惰性气体尽可能隔绝与氧气的接触, 或者是采取表层喷漆等方法。更实际的方法是添加抗氧剂与紫外线吸收剂,可有效地防 止与延迟PU发生黄变。抗氧剂的种类繁多,从中选取适用的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支 持与经验积累。抗氧剂的分类,一种是主抗氧剂:捕捉过氧化自由基,主要是受阻酚抗 氧剂;~种是辅助抗氧剂:分解氢过氧化物,主要是亚磷酸酯类、硫代酯类。 造成PU氧化黄变的因素还有紫外线,来源主要是太阳光,因此, PU需要在户外使用时,可以在PU产品中添加一定量的紫外线吸收剂,可以很好的吸收阳光中的紫外 线,防止PU发生黄变。而且,紫外线吸收剂与抗氧剂一起使用,能起到一个协同效应。@#$%DZX03*&^% 第8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聚氨酯弹性体的耐磨性 材料接触表面在相对运动中由于机械作用、或伴有化学作用而产生的不断损耗现 象,材料的磨损由其机理分类,有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磨料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冲击磨损、侵蚀和气蚀等类型阻301,对于聚合物来讲,主要是粘着磨损、表面疲劳磨损、磨料磨损。目前一些通用塑料如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 (PS)、聚氨酯(PU)等,应用较广泛。 1.4.1聚氨酯耐磨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磨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摩擦件材料、负荷、滑动速度、温度、润滑情况、 对摩材料性能、表面粗糙度、相对分子量、结晶度、添加剂、辐射、防护情况等。最终 影响材料的耐磨性能的还是其综合机械性能,不能从任何单方面考虑,如表面硬度只是 一个摩擦系数的反应,并不能代表硬度越大,磨损就越小。 1.分子量的影响 PU弹性体的平均分子量是决定弹性体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平均分子量高,PU弹 性体的断裂强度、断裂延伸率就越高。随着PU分子量的提高,分子链的柔顺性提高, 同时断裂韧性提高,但是当分子量到达临界分子量(Mc)时,分子量的增加对材料的 断裂韧性影响就不大了。 2.软段的影响 软段对PU弹性体材料的弹性及低温性能影响很大,对撕裂强力、拉伸性能和模量 也有重要作用。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极其重要的参数。聚醚型PU的低温性能要优 于聚酯型PU,这主要是聚醚与聚酯相比,链间相互作用力弱,聚醚PU的软段比具有 相应甲基单元数和分子量的聚酯PU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两种类型PU的软链 段规整度都能提高材料的结晶度,且应变诱导结晶都能改进PU材料的抗拉强度与抗撕 裂强度,也能增加聚合物的滞后特性【3l,321。当低分子量聚合物与异氰酸酯、扩链剂的嵌 段比固定后,软段分子量增加会降低材料的模量,并提高了伸长率。Wang等[33】用乙二 胺做扩链剂,合成了PTMG为软段的MDI基PU弹性体,表征了硬段含量以及嵌段长 度对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由分子量为2000 PTMG合成的弹性体与由分子量为 1000PTMG合成的弹性体相比,微相分离程度更好,且软段相纯度更高,PU弹性体的 性能主要依赖于硬段含量。总之,Pu弹性体的软链段类型、分子量和Tg都将影响PU 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继而影响力学性能。 3.硬段的影响 PU材料中,硬段由异氰酸酯及扩链剂组成。常用的异氰酸酯有MDI、TDI、HDI、 PPDI、NDI等,常用醇有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等,常用胺为乙二胺、MOCA、DETDA 等。硬段影响Pu材料的的抗张强度、硬度、模量、撕裂强度以及高温使用性。 4.扩链剂的影响 扩链剂显著地影响PU材料的物理性能。相对来讲,扩链剂选二元胺比二元醇所制备@#$%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的PU弹性体物理性能要优异些。究其原因,可能是引入的脲键参与了氢键的相互作用, 脲键极性比氨酯键强。因此,通常芳香族二元胺做扩链剂比脂肪族做扩链剂所制备的PU 弹性体,其强度要高些。通过改变扩链剂的结构和含量来改变PU链中的硬段结构和含量, 会导致其硬段作用(物理相互作用)发生很大改变。同时由于扩链剂的相对分子量小、链 节短,所以增加其用量,聚氨酯的硬度、断裂强度和模量均有所提高。 5.氢键作用的影响 氢键的键能在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氢键度是指键合官能基团浓度与 该基团总浓度之比。PU弹性体中软硬段间的氢键可以提高软段的Tg,并且T。随氢键的 增加呈上升趋势。非氢键PU材料两相分离较完全,软段相纯度较高,导致k较低,而氢 键PU材料的软硬段间形成氢键,硬段混入软段相中,限制了软段的活动性,导致T。升高。 6.合成方法的影响 当用一步法制各PU材料时,聚合与扩链反应同时进行,硬段的生成过快,导致硬 段在软段中均匀不分布,物理交联点分散不均,集中在一起,影响了PU材料性能。而 两步法制备PU材料时,反应分步进行,虽然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反应活性弱,但是可 以有充足的时间反应,反应完全后,所得的预聚体再与扩链剂反应,这样PU材料结构 较均匀,并且在硬段间容易形成氢键,同时软硬段间的强电负性基团也容易形成氢键, PU材料的力学也随之显著提高。 7.耐热性的影响 PU材料受摩擦时,局部会产生热量。若热力学性能不好,局部温度过高易导致PU 材料分解。相比醚基来讲,羰基的热稳定性比较好,因为醚基上的a一碳原子上的氢易氧 化,这就是聚酯型PU耐热性能比聚醚型PU好的原因。PU软段上的存在较多的双键会降 低PU的耐热性能,引入异氰酸酯环和无机元素可提高PU的耐热性能13 4|。 1.4.2提高聚氨酯耐磨性的方法 1.通过改变相分离程度来提高其耐磨性能 在PU材料中,软硬段的不相容性使微观相分离结构明显,软段提供弹性,硬段相起 到增强填充和交联作用,使材料具备优良的机械强度、高硬度、耐磨和耐化学腐蚀性【3引。 2.通过软硬段的调整来改善 当软段分子量增加时,易引起PU弹性体的模量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Ophir等【32J 以聚氧化丙烯醚二醇/TDI/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或二邻氯二苯胺甲烷 (MOCA)制备弹性体,材料的模量、撕裂强度、硬度随软段分子量提高而降低,但耐 磨性随之提高。针对PU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要求,例如最高使用温度、强度、耐候性、溶 解性等,可选用不同的硬段类型。同时PU弹性体的性能也受异氰酸酯结构的影响。例如 MDI基PU在力学性能上呈现出格外柔顺性。2,6一TDI与2,4.TDI相比能对称结晶,可能提 供规则有序的硬嵌段和可以观察到高温转变。 Lee【36】等人用预聚体法合成PU弹性体,其中软段为PTMG2000,扩链剂选取BDO, 异氰酸酯分为选取与MDI、HMDI、TDI、IPDI、HDI等,结果显示不同的异氰酸酯,PU@#$%DZX03*&^% 第10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能也不尽相同,芳香族异氰酸酯的性能普遍高于脂肪族异氰酸酯,其中MDI基PU有最 好的抗张强度和撕裂强度,从耐黄变性来讲,脂肪族异氰酯酸优于芳香族异氰酸酯,以 HMDI和HDI耐黄变性最好。体系中硬段含量高达40%的脂肪族异氰酸酯体系,硬段与 软段接近完全相分离,Tg接近纯软段的Tg。 Raiun等人【371对热塑性PU弹性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嵌段比例的升高,PU体系 中硬段含量升高,弹性体的杨氏模量、断裂强力、硬度升高,断裂伸长率下降。 3.扩链剂的选择 谢富春【38】选取乙二醇、BDO和1,6.己二醇作为扩链剂,研究了其对聚醚基PU性能的 影响,结果显示当扩链剂分子链越短,PU材料的的微相分离程度越高,且力学性能越好, 以BDO扩链为例,随其用量的增加,弹性体的性能提高,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加用量性能 反而下降,混合扩链剂有助于PU材料综合性能的提高。邹鹏p9J讨论了不同结构的小二 醇以及PU中刚性链段分子对聚氨酯PU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小二醇的结构和数量 可以有效调节聚合物的硬度、模量、撕裂强度以及其他性能, 理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4.耐热性能的改善 PU材料的热分解是从硬段开始的140】,这些硬段基团包括脲基、氨基甲酸酯基、缩 二脲、脲基甲酸酯基,在无氧条件下,它们的初始热分解温度分别为:160~200℃、140~ 160℃、115~125℃、100~120℃,因此PU材料中含脲材料键时,耐热性能好,所以当 在PU结构中引入脲键,将极大的提高材料的耐热性,氨基甲酸酯基的热分解温度与母体 化台物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芳香族异氰酸酯低于脂肪族异氰酸酯,芳香族醇低于脂肪 族醇。 软段含有脂肪侧基时,能够增强主链的刚性,在高温时阻碍分子链段在高温下内旋 转,可以提高PU材料的的耐热形变性,将苯环或含较大脂肪侧基的二醇聚合物引入多元 醇中,同时提高其结晶性,都会使其在室温下失去流动性或粘度变得很大,在没有溶剂 的情况下,难以在室温下合成PU。改善聚氨酯弹性体的耐热形变性能的方法有许多种,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产品的性能指标和工艺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确定可行的工艺路 线。 1.5无机粒子增强聚氨酯弹性体 1.5.1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Gleiter提出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并首次合成,纳米材料在磁 性、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和烧结等方面呈现各种各样的优异特性,因此,将 纳米材料用于制备功能材料的前景十分光明,而且单一的均聚物或共混物已经不能满足 市场及工业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但改变了复合材料传统的 旧面貌,而且还逐渐形成了纳米复合材料新的领域,这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复合了 高分子的性能,例如韧性好、易加工,同时又具备无机粒子性能,例如刚性、功能性等, 二醇扩链剂是影响PU物@#$%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即满足了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这一新领域的不断发展。第1l页社会不断发展对高分子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及日趋多样化,客观上促进了纳米复 合材料的产生。金属、陶瓷、聚合物三大材料可自身或相互形成一系列性能各异的纳米 材料。相比金属及陶瓷领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猛, 并且研究日趋深入、广泛。 采用新的工艺路线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是推动其发展的首要条件【41421。深化和改进 现有的制备方法,研究合理的合成方法,深入研究制备机理、制备工艺、影响因素等基 本理论问题,将纳米复合材料工艺稳定化,并能将实验室的学术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 是纳米复合材料发展的必经之路【43 J。 精细的结构表征是获取纳米复合材料结构的首要工作,是纳米材料发展成熟的基本 保障,对其合成方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发展纳米复合材料要重视其结构表征工 作m】。把握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两个关键,一是认识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界面, 二是控制粒子在聚合物中的分散,精细的结构表征是解决解决关键问题的基础在于结构 表征,这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同时也是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开发需要正确建立 的基本要素【45】。目前为止,人们研究纳米尺度基本现象的工具和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水平 还只是初步的,尚有许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回答,只有随着相关基础和应用科学发展, 才能推动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向前发展【4酬。 纳米复合材料中无机粒子与聚合物相相互作用力大小决定着材料的综合性质,这 都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物理稳定性、物理性质的表现、纳米相组分特殊性质的发挥等M 7|。 纳米组分相与其他组分材料复合难易程度取决于纳米组分相的表面结构。结构相似相容 原理、静电吸引原理以及氢键作用原理对认识复合机理有指导作用【4引。纳米微粒表面基 团、表面结构与其它组分材料存在结构相似、静电作用以及氢键作用,则复合容易【49l。 在定性认识纳米复合材料机理的前提下,开展纳米复合实验基础上的热力学、动力学研 究,发展复合力学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有助于认识、发展和丰富纳米复合材 料复合机理p训。 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了纳米复合材料发展的热潮,受到了国内外工作者的普遍关 注,将纳米技术应用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微米/纳米复合、纳米陶瓷粉与高分子材 料复合,纳米/非晶复合、提高材料性能,但是就目前看,关于纳米材料定量研究较少, 而且理论还有待完善;纳米复合材料丰富多彩,利用纳米材料特殊的磁、光、电等性质, 开发出难以记数的元器件,将在信息、能源、医学、轻工、农业、航天、航空、交通等 众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涉及国民经济、国防的各个领域【5IJ 1.5.2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特点 无机纳米颗粒/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有机聚合物材料、无机材料、无机纳米材 料、无机填料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等所不具备的性能p引。 1.同步增强增韧。即发挥了无机粒子的增强特性,同时又使聚合物基体的韧性提 高。魏凤琴等用改性过的Si02与高密度聚乙烯复合,并研究了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无机@#$%DZX03*&^% 第12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粒子Si02在基体中的分散,结果显示:纳米Si02对高密度聚乙烯有增强增韧作用,并 且随着无机相含量的增大,增强增韧效果越强【531。赵贵哲应用微胶囊包覆对无机粒子 Si02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后制备聚丙烯(PP)/Si02纳米复合材料,同样研究了粒子分散 性及力学性能,研究显示:纳米Si02在基体PP中达分散均匀,在复合材料中起异相 成核作用,提高了PP材料的结晶度,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43%,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07%【541。可见,纳米复合材料能够综合组分材料性能的优点,达到同步增强增韧效 应。 2.新功能效应。纳米复合材料是通过纳米材料改性有机聚合物而赋予复合材料新 的功能,纳米材料以纳米级水平改性均匀分散在复合材料之中,没有官能团,但可以直 接或间接地达到具有新功能的目的。这些新功能包括热稳定性、阻隔特性、阻燃性等基 本理化性质以及导电、光学、磁性、抗菌等功能特性方面。中科院化学所制备的尼龙 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比纯尼龙6提高了约70~90℃。当二氧化硅质量分数 为10%时,聚酰亚胺/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比纯聚酰亚胺提高了34℃【5 5|。 何海蜂等用纳米导电纤维填充NR胶乳制得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当导电纤维用量从 1份增加到8份时,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下降了2~3个数量级,介电常数增加了2个数 量级【561。 3.高强度和高模量。普通无机粉体材料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有机聚合物基复合材 料强度和模量,纳米材料增强的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能够更大范围更大极限地提高材料 强度和模量。纳米填充颗粒加入量很小,即可使聚合物的强度和模量明显提高。纳米材 料的粒径越小,其赋予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模量越高。 1.5.3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聚氨酯应用广泛,聚合过程中调节硬软段含量或加入无机填料不能同时增强和增 韧,在强度提高同时,弹性、断裂延伸率会下降。 李丽霞等博7J用一步法原位制备纳米CaC03/PU复合材料,研究显示改性后的PU 复合材料耐撕裂强度明显提高,硬度增大、断裂伸长率下降,但是SEM结果和粒度分 析发现纳米粒子在体系中的分散程度比较差,未能达到理想的分散状态。Chen【58】等利 用引人聚羟基己内酯合成了新型的PU/C1ay复合材料,结果显示PU/Clay的综合性能大 幅度高,但是加入量过大会使PU/Clay失去弹性而转变为结晶性塑料。曹琪等【59】则通过 机械搅拌与超声波分散,将纳米CaC03和由端羟基聚丁二烯和二异氰酸酯聚合而成的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直接共混,制备了填充型PU,其SEM及性能测试表明,超声分散 对纳米CaC03在基体中的分散和复合物性能的提高方面更为有效。王建华等【60】分别采 用一步法和预聚体法制备Pu/OMMT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分散方式对OMMT层间距以 及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0MMT用量对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 高速剪切分散法和超声波分散法均可使PTMG分子链进入0MMT片层间,增大其层间 距,预聚体法制备的PU/OMMT纳米复合材料拉伸性能优于一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聚氨酯皮革发展第13页上个世纪50年代,在日本以及意大利等多个国家首先用聚氯乙烯(PVC)合成出人造革,其成本低廉,为人们所喜爱。随着聚合物合成技术的发展以及制造皮革技术的不 断创新,PU也与1950年开始工业化生产。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PU工业发展迅猛,并与 80年代从日本引进新的技术建成了Pu人皮革等装置。目前我国Pu人造革产量一直快速 增长,在生产生活中的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目前看,我国的PU人造革的发展, 在品种、档次以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需求量稳步上升,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而PU 革作为一种民用化工产品,市场潜力很大,特别是在中、高档产品的需求的方面前景更 为广阔;另外,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价廉,相比其他国家来讲,生产成本低,市场竞 争力提高,同时我国国家政策有良性的引导,并修订PU革行业标准,为企业结构调整, 以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PU人造革相比于PVC人造革具有独特的优异性能,由于PU人造革独特的软段与硬 段结构,硬段在软段基质中作为增强填充相,而软段又为材料提供高延展性、高弹性、 耐低温等性质。PU人造革比PVC人造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适用条件广泛,无论高温或 低温其舒适性均比PvC优良。随着人们对PU材料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功性能产品逐 渐被开发出来。 从国外经验看,人造革经历了真皮,真皮和PVC人造革共用,以及PVC人造革被PU 合成革和超纤皮革替代三个阶段。国外已经到了第三阶段,PVC人造革由于环保、健康 等问题已被国外禁止使用,但是国内仍在被允许之列。随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以及人 工制革技术的更新,PU皮革逐渐演变成为独立于真皮皮革产业之外的一个新产业。 PU皮革应用广泛,例如在服装工业、制鞋工业、箱包产品以及各种运动手套、皮球 等体育用品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占领了人造革的中档产品市场。白色或浅色皮革 可应用在高档的手套制品、沙发以及汽车内饰品等方面,但由于受各种环境音色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黄变现象。因此,耐黄变PU涂饰剂的研发成为热点之一。与此 同时,PU涂层在实际使用中耐磨性也显得十分重要,这甚至成为决定PU涂层材料使用 寿命的主要性能而受到重视。@#$%DZX03*&^% 第14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近年,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常用于汽车内饰的浅色皮革得到了快速的推动, 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高档汽车皮革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皮革材料 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摩擦磨损,因此本课题提出了耐磨型聚氨酯弹性体的研究。另外,浅 色皮革在使用过程中的最常见问题就是黄变,不但影响材料的美观,而且也可能进一步 发生连锁反应导致材料丧失基本的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耐黄变效果良好的溶剂型耐磨 聚氨酯弹性体,主要工作从以下方面展开: 研究了软段羰基密度、硬段质量分数、混合扩链剂比例以及纳米粒子添加质量分数 对溶剂型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GPC、DSC、FTIR、WAXD、AFM、 TEM等手段研究了聚氨酯弹性体形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创新点:(1)本课题在研制耐磨耐黄变聚氨酯弹性体的工作中,选择了不黄变型脂肪族异氰酸 酯H12MDI与二元醇、扩链剂,制备了无需添加抗紫外老化剂的聚氨酯弹性体。(2)研究了软段链段中羰基密度对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硬段有序结构对材料老化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脂肪族混合扩链剂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使用纳米zn0改性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合成了耐紫外光性能良好的耐磨纳米PU 复合材料。(3)(4)(5)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1章,绪论 第2章, 二元醇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第3章, 硬段含量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第4章, 混合扩链剂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第5章, 纳米Zn0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第6章, 全文总结@#$%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第二章二元醇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聚氨酯材料由硬段和软段两部分组成,硬段二异氰酸酯、扩链剂的小分子和软段的 多元醇结构对于两相的微相分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11。传统聚氨酯弹性体多以芳香族异 氰酸酯如TDI、MDI作为硬段,产品力学性能优良、耐磨性能、耐腐蚀性、耐曲折性好 №2|,应用领域广泛。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聚氨酯产业的发展,浅色 皮革常用于汽车坐垫及内部装饰。但是浅色皮革容易发生黄变,不仅影响美观效果也影 响了使用效果。脂肪族聚氨酯因为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和紫外光稳定性【6引,同时具有优良 的力学性能,大量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的表面防护。由于分子结构影响,脂肪族 聚氨酯较芳香族聚氨酯力学性能差,研究的重点在于芳香族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Boretos等人【删用聚己内酯多元醇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耐磨 性能。最近,Sorulenschein【65】等用半结晶聚酯二元醇作为软段探索了低硬段含量聚氨酯 材料性能的增强作用,研究证明结晶的软段对材料起增强作用。然而芳香族聚氨酯由于 易黄变限制了其在漆膜方面的应用,研究者们也越来越重视不黄变聚氨酯的研究。Ma∞6J 等人用MDI和HDI做硬段,并研究了他们对聚氨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发现HDI做硬 段的聚氨酯相分离程度更大,有更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Rogulska【6 7】等人也得到同样的 结果。c.“68】等人用H12MDI和IPDI做硬段合成了聚氨酯树脂,发现H12MD由于其对 称的结构特点做硬段时形成的分子间氢键作用更强。 本章用四种二元醇为软段来制备不黄变H12MDI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研究了二元 醇羰基密度对聚氨酯弹性体微观结构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2.1实验部分 2.1.1实验原料及精制 聚碳酸酯二元醇980R(PCDL,Mn=2000)、聚己内酯二元醇(PCL,Mn22000)、 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二元醇(PBA,Mn-2000)、聚四氢呋喃二元醇(PTMG,Mn32000), 工业品,羟值56mgKOH/g,日本大赛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使用前11 O℃下真空脱水 2h,四种二元醇分子结构如图2.1所示。@#$%DZX03*&^% 第16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H。一H2c}。一世一。一七cH2习霉HH。一H:c巾。一!11cH2埔HoH卜cHzto七HPTMGHo*cH:々岂一。斗cH:to一拦乇01cH:古oHPBA图2.1不同二元醇的分子结构Fi92.1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dinIerent type of polyol4,4一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工业品。1,4一丁二醇(BD0),化学纯, 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使用前用无水硫酸钙干燥24h后加钠片蒸馏提纯,收集 120~122℃馏分,然后用4 A分子筛干燥备用。异佛尔酮二胺(IPDA),化学纯,德 Degussa.Huls公司生产,使用前用氢氧化钠干燥24h后蒸馏提纯,收集132~134℃馏分, 然后用4 A分子筛干燥备用。二甲基甲酰胺(DMF)化学纯,上海强顺化学试剂有限 公司,使用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24h后,减压蒸馏,收集53~55℃馏分,然后用4 A分 子筛干燥备用。 2.1.2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1)H12MDI/BD0模型化合物 将0.1m01BD0的DMF溶液(质量分数为20%),在常温下加入0.1mol H12MDI的 DMF溶液(质量分数为20%)中,然后缓慢升温至80℃,保持反应3h。用二正丁胺滴 定法测定反应终点后,将样品放入60℃烘箱中挥发溶剂24h,然后在80℃真空干燥2h 至恒重。样品在室温下为透明固体。 (2)H12MDI/IPDA模型化合物 将0.1molIPDA的DMF溶液(质量分数为20%),在常温下加入0.1m01 H12MDI的 DMF溶液(质量分数为20%)中,然后缓慢升温至50℃,保持反应1h。用二正丁胺滴 定法测定反应终点后,将样品放入60℃烘箱中挥发溶剂24h,然后在80℃真空干燥2h 至恒重。样品在室温下为白色固体。 2.1.3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首先将计量的聚酯二元醇加入1000ml三口烧瓶中110℃下真空脱水2h,降温至 60℃加入计量的Ht2MDI,缓慢升温至85℃,在氮气保护下反应3h,直到预聚体NCO 含量达到设计值,降温后得到预聚体。将预聚体降温至60℃,溶于计量好的DMF中, 将计量好的扩链剂BD0加入预聚体中,在80℃下搅拌扩链1h,最后在60℃下滴加IPDA 的DMF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1h,得到聚氨酯/DMF溶液。分别合成了固含量为 30%的PCDL、PCL、PBA、PTMG四种不同软段的聚氨酯溶液,制备的具体配方见表2.1。将聚氨酯溶液倒入预热的四氟乙烯模具中,在60℃下干燥48h,然后在110℃下真@#$%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空干燥2h至恒重,得到厚度约为1mm的聚氨酯膜片。耐磨性能测试样品用干法制革的 方法,于基布上涂层一定厚度的聚氨酯,在60℃下干燥30min,120℃下干燥30min至 恒重。表2.1不同软段结构的聚氨酯弹性体配方Table 2.1Reci印esof polyurethane elaStomer withdi能rentsoR segmentS2.1.4试样的表征 (1)模型化合物的表征 FTIR:将模型化合物DMF溶液涂膜于KBr盐片上去除溶剂后,用Nicolet5700型 FTIR分析仪进行测试,采用TGS检测器,分辨率4cm一,扫描64次。 DSC:采用美国TA公司的Modulated DSC.2910进行扫描测试,测试温度范围: 一110~250℃,N2保护,升温速率为10℃/min。 (2)聚氨酯弹性体的表征 GPC:样品配成15mg/ml的DMF溶液进行测试,以DMF为流动相,流速为5mI/min, 温度为40℃,美国Waters公司2695型凝胶色谱仪。 粘度测试:用DNJ一79(同济大学机械厂)测试在恒定转数下,25℃下的表观粘度。 FTIR:将弹性体样品涂膜于KBr盐片上去除溶剂后,用Nicolet5700型FTIR分析 仪进行测试,采用TGS检测器,分辨率4cm~,扫描64次。 DSC:采用美国TA公司的Modulated DSC.2910进行扫描测试,测试温度范围: .110~250℃,N2保护,升温速率为10℃/min。 拉伸性能测试:参照标准GB/T528.98将样品裁成标准哑铃型试样,用SANs公司 微机控制电子拉力试验机在25℃下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拉伸速率为50舢刚min,拉伸至 试样断裂,每种试样进行5组平行测试。 耐磨性能测试:参照标准GB/T1768.2006将制成的皮革进行耐磨测试,测试质量磨 耗。所用仪器TABER耐磨耗性试验机(GT-7012.T)高铁检测仪器公司,磨轮类型CS一10, 转速60r/min,砂轮负载10009,摩擦圈数1000转,用分析天平测量磨耗质量取三组数 据平均值得出结果。 耐黄变测试:参照标准HG/T3689.2001,将样品条置于340r吼的UV灯箱内60℃ 连续照射168h,以标准GB250.2008用IS0105九级变色灰卡测定黄变程度。@#$%DZX03*&^% ——————————————_—————————————————————————————————————————————————————————————————————一—— 一第18页生查里三垄堂堡主堂垡笙茎2.2结果讨论 2.2.1结构形态 图2.2是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的GPC测试曲线,GPC和表观粘度测试结果列于 表2.2中。表2.2表明,四种软段聚氨酯的数均分子量为21~23万左右,而分子量分布在1.8~1.9之间。> 芝0246810121416Minutesa:PU-1,b:PU一2,c:PU-3,d:PU一4图2.2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GPc测试曲线Fi92.2 GPCcurvesof of PUE with difrerent soR segments表2.2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GPC和粘度测试结果Table2.2 GPC and印parent Viscosity results of PUE with di仃erent soR segments从粘度测试数据可以看出,PTMG聚醚软段的聚氨酯溶液(PU.4)样品粘度最小,这 是由于聚醚中的醚氧基相比聚酯的酯基柔性更大,可以提供聚氨酯更好的流动性。而聚 酯二元醇所制备的聚氨酯溶液由于链段的相对刚性以及分子间较强的氢键作用因而粘 度较大。 在预聚体合成时用二正丁胺滴定法测试了聚氨酯预聚体的NC0含量,结果表明,@#$%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其NC0含量达到6.20左右与理论值6.18基本相同,说明成功合成了以NC0封端的聚O氨酯预聚体。加入扩链剂后,为验证一HN一旦一NH一基团的生成和Nco基团的消失,继续对合成的聚氨酯样品做了红外分析,如图2.3所示。300020001000WaveNumber,cm。1a:PU—l,b:PU。2,c:PU一3,d:PU‘4图2.3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FTIR图谱Fi92.3 Infiared spectra of PUE with difl、erent soR segment加入扩链剂反应完成后,2270cm。1处的吸收峰基本消失,说明NCO基团基本反应 完全。1680cm’1处的强吸收峰归属于脲键中C=0基团的伸缩振动峰,3310~3350 cm“OIl处的强吸收峰归属于NH基团伸缩振动峰,这两个特征峰的出现验证了~HN一岂一NH一基团的生成。 聚氨酯中的极性基团氨酯羰基或者脲羰基很容易与给电子基团NH键之间强烈的 氢键,氢键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中最重要的一种,对分子的构型以及聚集态有直接的 影响作用【69】。在聚氨酯的红外图谱中,氨基区域中的NH键可以与羰基、醚氧基或者酯 基烷氧键之间形成不同形式的氢键【7 0|,这些氢键作用影响吸收峰的波数向低波数峰位移 动,发生“红移”。因此,可以根据峰位的移动情况来分析分子问的作用力强弱,对材 料内部相结构进行研究。理论上NH键区域最完整的反映聚氨酯中各种氢键的类型以及 在材料中的分布,是分析分子问氢键化作用最理想的谱带。但是事实上,氨基谱区的氢 键作用非常复杂,不仅有顺反异构【7l】造成多重的谱带、泛频谱带,而且多种谱带之间发 生重叠,使得其各自难以分辨。所以,近年来研究者更多的采用羰基区来研究聚氨酯中 的氢键化作用。 为了定量分析样品中的不同氢键化程度,用硬段模型化合物H12MDI/BDO和 H12MDI/IPDA来研究PU中羰基区各子峰位的归属。对模型化合物进行FTIR测试并用 二阶求导法对两种模型化合物的红外谱图羰基区进行分析,如图2.4所示。@#$%DZX03*&^% 第20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11B∞178。17∞17401720/八巨匦\]/_{。‘/\一、、,7、、、.17∞16∞1∞0164016201∞0 Wave Number肥mV址№nun屯eHcml图2.4模型化合物HMDI.BDo、HMDI.IPDA的羰基二阶导数图谱Fi92.4 Second deriVatiVe spectra in carbonylregion of model polymer HMDI—BDO、HMDI-IPDA研究者曾经着重研究羰基峰处的不同峰位,分别对应氨酯羰基或脲羰基形成的不同状态吲(表2.3),然后根据本章的模型化合物对它们的特征子峰谱带进行归属分析,结果列于表2.4中。表2.3羰基红外吸收峰谱带归属 T曲Ie2.3WaVe Assignment Of abso叩tion bond in carbonyl region of FTIR spectra Ass i gnment 0rdered Ordered I hydrogen bonding ofureanumber(cm一1)1630~1639 1640~1649 1650~1659 1660~1669 1670~1689 1690~1710 1710~17251725—V 1740carbonyl carbony 1 carbonyl carbonylI I hydrogen bond i ng ofureaDi sordered Ihydrogen bonding ofureaDisordered II hydrogen bonding of Freeureaureacarbony l0rdered hydrogen—bonded urethane carbonyl of urethane carbonyl Di sordered hydrogen—bonded carbonyl Free urethane carbonyl of urethane carbonyl@#$%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l页表2.4模型化合物子峰归属结果TAble2.4 Assignment of absorption bond in carbonyl region of model polymer图2.5为四种不同低不饱和度二元醇做软段制备的PUE的羰基区域图,从羰基吸 收谱图中明显看出,谱图显示羰基区存在多重谱带,1660cm’1处开始出现明显的强吸收 峰,归属于氢键化的脲NH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同时聚酯型PUE高波数处的氨酯羰基 峰比聚醚型PTMG软段PUE吸收峰强,这是由于聚酯二元醇中增加了酯羰基,吸收峰 位置重叠引起增强。158016001620164016601680仃001720仃40仃60178018001820Wave Number,.cm。1a:PU—l,b:PU一2,c:PU-3,d:PU一4图2.5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羰基红外图谱Fig 2.5 FTIR spectra in carbonyI region for PUE with difl’erent soR segments根据模型化合物对子峰归属结果对羰基区1620cm。1至1740cm。1处多重红外图谱进 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分峰,如图2.6所示。@#$%DZX03*&^% 第22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御圃j /,,、√“ \j∥回1lj竺型叠.j{丝兰兰二鉴../A/j\N/,、 /X飞/厂、,、\600165017∞ Wavenumber,cm17501800图2.6聚氨酯羰基区的l呵瓜谱图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Fig 2.6 FittingcurVesof least squares analysis in carbonyl region of PUE由于聚酯型软段中的酯羰基与氨酯羰基的FTIR吸收峰相互重叠,因此对脲羰基进 行氢键化程度的分析。通过峰面积计算分析脲羰基的氢键化程度,对脲羰基的分峰拟合 结果列于表2.5中。表2.5中脲羰基完善的氢键化程度(xo,uA)、部分完善的氢键化程度 (XD,uA)和总的氢键化程度(XB,uA)定义如下(其中UA为脲羰基):y 一“D,‘埘∑[彳,P口(D,.沈厂Pd)+彳,.e口((加o,(据,Pd)+彳,.P口(夕PP) ∑Area(diSordered、)圣丝!!竺!竺型!!!望!——一——。?~。圹瓦瓦丽忑历F赢瓦面忑历F赢瓦丽X B L诅=X 0uA+XDL慵其中Area(ordered),Area(disordered),Area(free)分别代表的是:完善氢键 化、不完善氢键化、游离的脲羰基的峰面积。@#$%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5脲羰基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果第23页从结构上分析,聚醚软段中极性较弱的醚键与硬段之间形成氢键作用较小,所以聚 醚型PU软硬段的相容性比聚酯型要差。由表2.5中脲羰基氢键化程度分峰结果可以看 出,PTMG软段制备的聚氨酯样品(PU.4)硬段间中氢键化程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聚醚 软段中存在柔性醚氧基团,相对于聚酯软段有更小的极性,与硬段间NH键成氢键作用 较弱,而使样品有更好的相分离程度,因此硬段间脲羰基更多的聚集并且氢键化。三种 聚酯二元醇制备的PU样品氢键化程度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从上述三种聚酯结构重复 单元可以看出PCDL、PCL、PBA中刚性极性基团酯基基团的密度逐渐减小,随着软段 极性基团的减少软硬段间氢键化作用减弱,有助于软硬段的相分离。因此从有序氢键化 程度和总氢键化程度来对比,氢键化程度PU.1>Pu.2>PU.3。 图2.7列出了模型化合物以及不同软段合成聚氨酯弹性体的DSC测试曲线,其扫 描结果列于表2.5中。从DSC图谱和数据表中可以看到,HMDI.BDO硬段模型化合物 在188℃出现吸热熔融峰,H12MDI/IPDA硬段模型化合物在88℃左右出现宽泛熔融峰, 这主要是由于IPDA结构不规整导致的硬段区域产生不同程度的有序结构。四种样品中 在.72.4 ̄.26.86℃出现了明显的二级转折曲线,这对应的是软段相区玻璃化转变温度。 对比模型化合物的DSC曲线,四种样品在135~138℃出现了吸热熔融峰,说明样品均 有了比较好的相分离产生了硬段有序区域,由于硬段间不同的有序部分形成了吸热熔融 峰。这些峰可以表示分别归结为短程有序和长程有序。聚醚型聚氨酯明显出现了最高温 度和最大熔融焓的吸热熔融峰,这说明聚醚型聚氨酯样品中硬段有序化排列最规整,相 混合更少,这与FTIR分析结果一致。聚酯软段样品从有序结构吸热熔融焓来看,DSC 结果一致显示出强烈的规律性,软段羰基密度越大的样品,熔融焓越高,说明相分离程 度PU.1>PU.2>PU.3,与红外分峰结果分析相符。@#$%DZX03*&^% a.150.100.50O50100150200250300Temperalure(oC)a:PU.1,b:PU一2,c:PU一3,d:PU一4,e:H12MDI/IPDA,f.H12MDI/BD0图2.7模型化合物以及不同软段合成聚氨酯弹性体DSC曲线Fi92.7 DSCcurvesof model polymer and PUE with difrerent soR segments表2.6模型化合物和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的DsC扫描结果Thble2.6 DSC results f'or model polymors and PUE with di自Ferent sott segments2.2.2老化测试 对样品在60℃下连续紫外光照射168h进行老化实验,老化前后对样品做GPC测 试(见图2.8),结果列于表2.2中,发现紫外光老化前后四种PUE分子量都有下降, 说明样品在老化过程中链段发生了断裂。其中以PTMG制备的PU.4样品分子量下降最 大,但三种聚酯型PU样品的分子量变化相对较小,证明聚酯型PU的耐紫外老化性能 较好。@#$%DZX03*&^% >乏0246810121416MinuteSbetore aglng:a:PU—l,b:PU?2,c:PU‘3,d:PU一4aRer aging:a’:PU-1,b’:PU一2,c 7:PU一3,d’:PU-4图2.8聚氨酯样品老化前后的GPC曲线Fi92.8 GPCcurVefbr PUE and PUE aRer UV aging图2.9是对老化前后样品的FTIR图,老化前后C.H伸缩振动与N.H伸缩振动两个 区域振动峰发生较大变化。根据GPC结果分析样品发生了降解,而聚氨酯的紫外线降 解中氨基甲酸酯基有两种断裂形式【27,281分别是N.C键的断裂和C.O基的断裂,最终都 生成氨基自由基、烷氧基自由基和C02。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Wavenumber,cm。bef.ore aging:a:PU一1,b:PU一2,c:PU-3,d:PU一4 aRer aging:a’:PU-1,b 7:PU一2,c’:PU-3,d’:PU一4图2.9不同软段聚氨酯老化前后红外曲线Fig 2.9 Infiared spectra of before and aRer UV aging PUE with dif诧rent soft segment@#$%DZX03*&^% 第26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00~3500cm。1处主要是N.H键的伸缩振动峰,包含游离部分以及氢键化部分,2800~3000cm。1处主要是C—H键伸缩振动峰,1630~1740 cm‘1处主要是C=O基的伸缩振动峰。对老化样品的红外图谱分别做C.H伸缩振动与N.H伸缩振动峰面积比、C—H伸 缩振动与C=O伸缩振动峰面积比,结果列于表2.7中。从老化前后这两组峰位的比例 明显可以发现:相对于C.H键来说,在老化后N.H键和C=O键都明显的减少了,证明 氨基甲酸酯老化过程中发生了断裂。但是样品前后红外数据对比数值之间并未发现明显 规律,这可能与样品老化层厚度与有关。表2.7不同软段聚氨酯老化后c_H与N-H峰的峰面积比 T曲le2.7 Thearearatio of C-H to N—H and C—H to C=O for PUE with difrerent soR segment before and aRerUVaging2.2.3物理性能 图2.10是不同软段制备的聚氨酯弹性体应力.应变曲线,测试结果列于表2.8中。 从表2.8中可以发现,聚酯型PU的PU一4样品,但PU.4样品的断裂伸长率最大。比较 三种聚酯型PU样品,可以发现,由PCDL制备的PU.1样品的拉伸强度和100%、300% 定伸应力最高,可能与PU.1样品中脲羰基中的氢键作用程度较高以及PCDL中的酯基 密度较高,刚性较强有关。@#$%DZX03*&^% ∞∞∞加 一∞A乏一∞ ∞b∞ 佃。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S”ain%a:PU—l,b:PU一2,c:PU一3,d:PU.4图2.10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力学应力.应变曲线Fi92.1 0 Mechanical stress—straincurveOf PUE withdi虢rentsoR segment表2.8不同软段制备的聚氨酯的力学性能‘rable 2.8 Mechanical propenies of PU with difjFerent son segments表2.9列出了PU样品的Taber磨耗测试和经过紫外光连续168h照射后的黄变测试 结果。表2.9结果表明,聚酯制备的聚氨酯耐磨性能均高于PTMG制备的聚氨酯,由 PCDL制备的PU一1耐磨性能最好。将PU样品条置于340nm的UV紫外灯箱内60℃照 射168h后,用标准比色卡比对变色级别,发现五种PU样品色牢固级别均可以达到8 级,有较好的耐黄变性能。表2.9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的Taber磨耗和耐黄变等级1hble2.9 Taber abrasion and yellowing resistance state of PUE with di伺’erent soft segments@#$%DZX03*&^% 第28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1是对PU样品紫外光老化168h后的应力.应变曲线,测试结果列于表2.10 中。从表2.8和表2.10中数据可以发现,经过60℃UV老化168h后,聚酯合成的PU 样品的100%、300%定伸应力和拉伸强度均能保持90%左右的程度,而以PTMG合成 的PU.4样品老化后基本失去了力学性能。这个结果证明,由聚酯作软段合成的脂肪族 PU具有良好的耐紫外性能,但由聚醚合成的PU样品的耐紫外性能较差,这与紫外老 化后聚醚型PU一4样品的分子量急剧下降(见图2.8),而聚酯型PU分子量下降幅度不 大有关(见表2.1)。Fumkawa【73】合成了聚酯和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室外老化试 验发现,聚酯二醇合成的PU弹性体耐老化性能明显高于由PTMG合成的弹性体,这主 要是由于聚醚PU中醚键易氧化成氢过氧化物,在老化过程中发生醚键的断裂,导致其 力学性能急剧降低。a:PU-1,b:PU一2,c:PU一3,d:PU一4图2.11不同软段聚氨酯弹性体老化后应力.应变曲线Fig 2.1 l Mechanical stress‘straincurVeof PUE withdi毹rentsoR segment aRer UV aging表2.10不同软段制备的聚氨酯的力学性能TabIe 2.8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UE with difkrent soR segments aRer UV aging@#$%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结论第29页(1)采用预聚法合成了不同软段的脂肪族聚氨酯,耐黄变效果好,色牢固等级8 级。聚酯型聚氨酯力学性能普遍高于聚醚型聚氨酯,其中以PCDL为软段的聚氨酯力学 性能最好,耐磨性能最好。 (2)聚醚型聚氨酯中较完善氢键化程度和总氢键化程度高于聚酯型。聚酯型聚氨 酯中氢键化程度随软段羰基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微相分离程度增大。 (3)聚酯型聚氨酯耐紫外性能高于聚醚型聚氨酯,力学性能保留程度高。@#$%DZX03*&^% 第30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硬段含量对脂肪族聚氨酯弹性体结构性能的影响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是由多元醇,异氰酸酯和小分子扩链剂合成的线型聚合物,其 中由异氰酸酯和扩链剂组成的硬段在材料中可能以非晶存在也可能形成结晶,结晶的硬 段对软段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作为刚性结构决定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硬段含 量对软硬段微相分离程度有很重要的影响,Eceiza等【‘74】人合成了聚碳酸酯型聚氨酯,结果发现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相分离程度增大,拉伸模量增加,断裂伸长率下降。Ch吼【7 5J等合成了不同硬段含量的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结果发现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材料表现 出高的机械拉伸性能和熔融温度,硬段间的氢键作用对软硬段微相分离有很大的促进作 用,从而赋予聚氨酯材料的特殊性能。 然而芳香族异氰酸酯由于易变黄以及在UV条件下降解的原因,限制了其在涂层方 面的应用,因此很多研究者关注耐黄变的脂肪族聚氨酯涂层。Ma【66】等人以HDI和MDl 分别合成了不同硬段含量的聚氨酯,在结果中肯定了氢键对材料相分离的重要作用,也 通过对T。和Tm的研究发现两种异氰酸酯制备的聚氨酯相分离都与硬段含量有关,但是 没有定量的表征硬段间氢键的含量与材料性能的影响。 前一章主要研究软段种类对弹性体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本章选择耐磨性好的PCDL 为软段研究不同的硬段含量对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影响。 3.1实验部分 3.1.1实验原料及精制 聚碳酸酯二元醇980R(PCDL,Mn=2000),羟值56mgKOH/g,日本大赛璐化学工 业株式会社,使用前110℃下真空脱水2h。4,4一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工 业品。1,4一丁二醇(BD0),化学纯,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使用前用无水硫酸钙 干燥24h后加钠片蒸馏提纯,收集120~122℃馏分,然后用4 A分子筛干燥备用。二甲 基甲酰胺(DMF)化学纯,上海强顺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使用前用无水硫酸镁干燥24h 后减压蒸馏,收集53~55℃馏分,然后用4 A分子筛干燥备用。 3.1.2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 首先将计量的聚酯二元醇加入1000ml三口烧瓶中110℃下真空脱水2h,降温至 60℃加入计量的H12MDI,缓慢升温至85℃,在氮气保护下反应3h,直到预聚体NCO 含量达到设计值,降温后得到预聚体。将预聚体降温至60℃,溶于计量好的DMF中, 将计量好的扩链剂BD0加入预聚体中,在80℃下搅拌扩链1h,得到聚氨酯/DMF溶液。 分别合成了固含量为30%的不同硬段含量(33%、36%、39、42%)聚氨酯溶液,具体 配方见表3.1。 将聚合物溶液倒入预热的聚四氟乙烯模具中,在60℃下干燥48h,然后在110℃下 真空干燥2h至恒重,得到厚度约为1mm的聚氨酯膜片。耐磨性能测试样品用干法制革@#$%DZX03*&^% 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的方法,于基布上涂层一定厚度的聚氨酯,在60℃下干燥30min,120℃下干燥30min 至恒重。表3.1不同硬段含量的聚氨酯弹性体配方TabIe 3.1 Reciepes of polyurethane elastomer withdi航rentcontentof hard segments3.1.3试样的表征XIm:使用日本RIGAKU的D/MAX 2550VB/PC转靶X射线多晶衍射仪测试,Cu靶K0【射线,九=1.5405,扫描速度为1。/min,范围为5-80。。 其它参阅第二章 3.2结果与讨论 3.2.1结构与形态 图3.1是不同硬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的GPC测试曲线,GPC和表观粘度测试结果 列于表3.2中。表3.2结果显示,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合成的PU分子量增加,表观 粘度显著增大。810121416Minutesa:PU.33,b:PU一36,c:PU-39,d:PU一42图3.1不同硬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GPc测试曲线Fi93.1 GPCcurVesof of PUE with diH’erent content of hard segments@#$%DZX03*&^% 第32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2不硬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GPc和粘度测试结果1hble3.2 GPC and apparent viscosity results of PUE with dia’erent content of hard segments图3.2是不同硬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的红外测试图谱,2270 cm‘1附近所对应的.NCO 的伸缩振动峰已经完全消失,可见H12MDI中的NCO基团己全部反应,而1740cm。1左右和3300~3400 cm。1处是氨酯键羰基的典型特征伸缩振动峰。用对称性好的H12MDI 做异氰酸酯,小分子直链二元醇BDO做扩链剂合成的聚氨酯弹性体,硬段分子内部间 由于链段规整产生明显的氢键化结构,使氨酯基的峰位将向低波数移动。导致与游离的 氨酯基峰位不同,因此在图3.2中,NH基红外吸收峰分裂为波数为3300以和3400cmo 左右的两个峰。 图3.2中谱线3300~3400 cm。处的NH伸缩振动区域显示,3400 cm一左右对应非氢 键化NH基的伸缩振动的肩峰区域,NH基伸缩振动的吸收峰由于氢键化作用向低波数 移动,出现在3300cm。1左右。随着合成的PU硬段含量的增加,NH区的振动峰逐渐向 低波数移动,同时3400 cm‘1处的肩峰强度也明显的减小。这主要是由于聚氨酯弹性体2中硬段中的极性基团一NH一和一F—o一很容易形成氢键结构【76】。300020001000Wavenumbe r,cm。1a:PU一33,b:PU-36,c:PU.39,d:PU一42图3.2不同硬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FTm图谱Fig 3.2 Inftared spectra of PUE with diff-erent content of hard segments@#$%DZX03*&^% 此外,氨酯羰基在1730 cm。1左右的主要吸收峰,也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从高波数向 低波数方向移动,说明体系中与氨酯羰基氢键化的NH基含量增多。这是因为,硬段含 量的增加使体系中合成了更多的氨酯基团,那么在规整性高的硬段区域就有了更多的质 子受体与给体,造成得整个硬段氢键化程度的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氢键化程度对微相 分离结构的影响,着重研究1690~1740 cm。1的氨酯羰基区FTIR吸收谱图,如图3.3所示。16201640166016801700172017401760178018001820Wavenumber,cm一1a:PU‘33,b:PU一36,c:PU‘39,d:PU。42图3.3不同硬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氨酯羰基羰基红外图谱Fig 3.3 FTIR spectra in urethane carbonyl region f.or PUE with dia-erent content of hard segments图3.3显示,四种不同硬段含量弹性体样品的氨酯羰基峰都较明显的分裂为两个峰, 证明弹性体内部氢键化羰基的出现。将图3.3中的氨酯羰基区进行傅立叶自卷集后得到3 个峰。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分峰技术对羰基区曲线进行拟合分峰,根据子峰面积比来定 量研究样品中氢键化程度,分峰曲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聚苯乙烯亚克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