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几种常见的过量化学离子方程式过量问题最好全面点,易考点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化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化学,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都非常地多,那么你知道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知识有哪些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化学离子方程式知识
  一、离子反应常见类型: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例:Ag++Cl-=AgCl&2H++CO32-=CO2&+H2O
  2、置换反应型:例:Zn+2H+=Zn2++H2&Cl2+2I-=2Cl-+I2
  3、盐类水解型:例:NH4++H2O==NH3&H2O+H+CH3COO-+H2O==CH3COOH+0H-
  4、复杂的氧化还原型:例:MnO4-+5Fe2++8H+=5Fe3++Mn2++4H2O
  另外还有生成物中有络合物时的离子反应等。
  二、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
  1、只能将强电解质(指溶于水中的强电解质)写出离子形式,其它(包括难溶强电解质)一律写成分子形式。如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a2++CO2&+H2O因此熟记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强电解质能溶于水是写好离子方程式的基础和关键。
  2、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如铜与浓H2SO4的反应,浓H2SO4与相应固体物质取HCI、HF、HNO3的反应,以及Ca(OH)2与NH4Cl制取NH3的反应。
  3、碱性氧化物虽然是强电解质,但它只能用化学方程式写在离子方程式中。如CuO与盐酸的反应:CuO+2H+=Cu2++H2O
  4、有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对于弱酸酸式根离子不能拆成H+和酸根阴离子(HSO4-除外)。如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HCO3-+OH-=CO32-+H2O不能写成:H++OH-=H2O
  5、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首先写好参加反应的离子,然后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再用观察配平并补齐其它物质即可;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先写好发生水解的离子,然后确定产物,再配平并补足水分子即可。
  6、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即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配平原子个数,还要配平离子电荷数和得失电子数。如在FeCl2溶液中通入Cl2,其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Fe2++Cl2=Fe3++2Cl-,因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应写成:2Fe2++Cl2=Fe3++2Cl-。
  7、不能因约简离子方程式中局部系数而破坏整体的关系量。如稀H2SO4和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出为:Ba2++OH-+H++SO42-=BaSO4+H2O就是错误的,正确应为Ba2++2OH-+2H++SO42-=BaSO4&+2H2O。
  8、必须考虑反应间的用量问题。因反应物用量不同,产物不尽相同,其离子方程式也就不同。例1:将少量Cl2通入H2S水溶液中:Cl2+H2S=S&+2H++2Cl-,将过量Cl2通入H2S水溶液中:4Cl2+H2S+4H2O=10H++SO42-+8Cl-
  例2:Ca(HCO3)2溶液与适量或过量NaOH溶液作用:①Ca2++2HCO3-+2OH-=CaCO3&+CO3-+2H2O若与少量NaOH溶液作用,则应写为:②Ca2++HCO3-+OH-=CaCO3&+H2O
  例3:澄清石灰水跟过量NaHCO3溶液作用:同例2①式与少量NaHCO3溶液作用,则同例2②式.
  例4:向Ca(H2PO4)2溶液中滴加过量的Ca(OH)2溶液:3Ca2++2H2PO4-+4OH-=Ca3(PO4)2&+4H2O向Ca(H2PO4)2溶液中滴加少量Ca(OH)2溶液:Ca2++H2PO4-+OH-=CaHPO4&+H2O
  例5: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沉淀恰好完全H++SO42-+Ba2++OH-=BaSO4&+H2O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沉淀恰好中和:2H++SO42-+Ba2++2OH-=BaSO4&+2H2O规律:当某电解质的正、负离子完全参加了反应,则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中该正、负离子的个数比,应与其电解质的组成比相同;当某电解质的正、负离子都参观加了反应,却未完全反应,则在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中,该正、负离子的个别数比与其电解质组成不相同。
  9、操作顺序不同,其离子方程式有时也不相同。
  例1:将少量盐酸滴入Na2CO3溶液中:H++CO32-=HCO3-将少量Na2CO3溶液滴入盐酸中:CO32-+2H+=CO2&+H2O;
  例2:在AlCl3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Al3++OH-=Al(OH)3&在NaOH溶液中滴入少量AlCl3溶液:Al3++4OH-=AlO2-+2H2O
  10、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离子反应,若微溶物是反应物而且浓度较稀,则写离子形式;如果浓度较大或是混浊液时,要写成分子式;微溶物是生成物时,通常用分子式表示,还要标上沉淀符号。
  例:将适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a2++2OH++CO2=CaCO3&+H2O石灰乳或(Ca(OH)2混浊液)和Na2CO3溶液反应:Ca(OH)2+CO32-=CaCO3&+2OH-AgNO3溶液和Na2SO4溶液混合:2Ag++SO42-=Ag2SO4&
  高中化学考点知识
  溶液中的离子共存
  1、离子共存条件:
  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它们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SO32-、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
  ⑶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的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
  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H+)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如Cu2+、Fe3+、Fe2+、MnO4-
  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如Fe3+、 Fe2+、HCO3-、NH4+、Al3+
  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如HCO3-、CO32-、S2-、CH3COO-、AlO2-
  例3:(2008&全国理综)在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4+、Ba2+、Cl-、NO3-
  B.K+、AlO2-、Cl-、SO42-
  C.Ca2+、Mg2+、NO3-、HCO3-
  D.Na+、Cl-、CO32-、SO32-
  【解析】由题意知,往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后,①Na2O2会与原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使溶液呈碱性,故NH4+、Mg2+、HCO3-不能与其大量共存,A、C不正确;②Na2O2有强氧化性,会氧化溶液中的一些还原性离子,如Fe2+、SO32-等,故D不正确。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
  1.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
  正确,银氨溶液久制易生成Ag3N极为易爆
  2.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
  3.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
  错误,PH试纸不润湿
  4.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
  5.为防止挥发,浓氨水、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
  错误,漂白粉不易挥发但易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6.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错误,先用干燥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7.一支25mL的滴定管中,液面所在刻度为12.00,则其中所盛液体体积大于13.00mL
  8.准确量取25.00mL的KMnO4溶液,可用50mL碱式滴定管
  错误,应用酸式滴定管
  9.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10.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
  (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测定溶解度(溶液)、制乙烯(反应液)、硝基苯(水浴)、苯磺酸(水浴)、酚醛树脂(沸水浴)、乙酸乙酯制备(直接加热)、水解(水浴)、糖水解(水浴)
  11.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的速度
  12.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
  错误,左物右码
  13.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密封,加热试管,溶液变红色,冷却后又变无色。确定溶液成分
  应为SO2+品红溶液
  14.只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己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
  正确,浓溴水
  15.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通常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由橙变黄
  错误,通常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16.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
  错误,应该使用渗析
  17.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预先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18.试管、蒸发皿、坩埚、锥形瓶等仪器均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错误,锥形瓶应当隔石棉网微热
  19.所谓硅胶,即硅酸胶体。硅胶变色为物理变化错误,硅胶为nSiO2?mH2O
  硅胶变色是化学变化,由于其中CoCl2的水合分子量不同而颜色不同 [CoCl2?H2O(蓝色)CoCl2?6H2O(红色)]
  20.饱和纯碱溶液可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渗析法分离油脂皂化所得的混合液
  错误,应当盐析。
猜你喜欢:高中化学 请写出过量离子方程式推导过程_百度知道
高中化学 请写出过量离子方程式推导过程
要写离子方程,首先你的会写化学方程。所谓过量,就是CO2持续与之反应。因此,根据第一步少量的情况,继续加碳酸即可。以第二个氢氧化钙为例:CO2+H2O==H2CO3,H2CO3+Ca(OH)2==CaCO3+2H2O将两个方程相加:CO2+H2O+H2CO3+Ca(OH)2==CaCO3+2H2O+H2CO3将左右两边相同的项目消去:CO2+Ca(OH)2==CaCO3↓+H2O然后转化为离子方程式,CO2是非电解质,CaCO3是沉淀不可拆,H2O是弱电解质不可拆。CO2+ Ca2+ +2OH-==CaCO3↓+H2OCO2过量,也就是CO2继续跟CaCO3反应。CO2+Ca(OH)2==CaCO3+H2O,这里是不足量的时候的反应。CO2+H2O==H2CO3,H2CO3+CaCO3==Ca(HCO3)2,这里是过量时的反应。但是过量,也是一步一步来的,不是瞬间就过量,不是一通入CO2就过量。它也是先从不过量,再到过量,所以要把前面不过量那里也加进来。把这3个式子相加:CO2+Ca(OH)2+CO2+H2O+H2CO3+CaCO3==CaCO3+H2O+H2CO3+Ca(HCO3)2消去相同的项:左右有1个水可以消去,1个H2CO3可以消去,一个碳酸钙可以消去剩余的就是:2CO2+Ca(OH)2==Ca(HCO3)2CO2是非电解质,不可拆。碳酸氢钙和氢氧化钙都是可溶的,能拆。HCO3-是弱电解质,不可拆。2CO2+2OH-==2HCO3-然后约分,就得到题目给你的那个方程了。不过平时做题的时候完全没必要这么干,非常麻烦。你只要反过来想,既然是CO2过量,你可以当做是把氢氧化钙加入碳酸中。直接就能想出来方程的写法。如果不好想,你把碳酸看做硫酸。
采纳率:84%
过量就相当于在少量的的离子方程式的生成物与CO2反应,生成的产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离子方程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最常见的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化学方程式集锦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最常见的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化学方程式集锦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最常见的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化学方程式集锦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
你可能喜欢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
关于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判断的几点讨论
 1、强弱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诸位请注意,此规律是有应用条件的,即仅限于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借此顺便提及,中学化学常见的氧化剂中,不时会见到关于O2和Cl2二者氧化性孰强孰弱的争执,有人依狄康法制Cl2,由“前强后弱”推出O2氧化性大于Cl2,忽视了反应条件及催化剂作用,而实际上我们也都知道,Cl2与H2O反应也能放出O2这一事实。
  2、同一还原剂与不同氧化剂反应,被氧化的价态越高,则对应的氧化剂氧化性越强。此规律经几道近年高考题考察后,越发地成为教学和命题的热点。但请诸位注意,不是所有现象都可套用此规律。依然以O2与Cl2为例,二者分别与Fe反应,显然后者被氧化得“完全”,而前者只能生成Fe3O4,于是得出结论,后者氧化性更强。结论没错,但请注意,Fe与纯O2反应只生成Fe3O4是因为高温下该氧化物稳定,而不是O2没能力将Fe完全氧化成+3价!
  3、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须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条件或状态不同,强弱关系可能不同。如H2S与I2,溶液状态下二者反应,气态时反应情况刚好相反。由此顺便提及,教材教辅中依照金属活动序判断金属单质还原性强弱(或其阳离子氧化性强弱)是有一定局限的,活动序应用的前提必须是在水溶液中!Na置换K就是一例。
  4、用反应速率来比较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是根本错误的!速率是动力学范畴,而强弱及反应趋势属热力学范畴,我们不能因为有人看到一个白色的小动物就说那一定是头猪。但是用反应速率可以讨论反应是否发生及进行是否完全(这一点在含氧阴离子上非常明显),比如Na和CuSO4的反应,Cu2+氧化性、数量均大于H+,但与Na反应速率慢导致被H+
“捷足先登”,这是此反应不能置换出Cu的重要原因。
  关于氧化剂、还原剂强弱判断,个人认为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很多,明确可否,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课改后模块教学要求也好还是具体操作层面,都没必要给学生总结太多的“规律”,注重培养训练学生化学学习及解题中的强弱意识、“优先意识”才是重点。
揭开化学世界的奥妙 手把手教你学好高中化学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意之间们就能触碰到化学的神奇之处。在我们周围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如铁钉生锈、煤炭燃烧、钢铁冶炼等等,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些物质变成了另一些物质的变化。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经常见到的汽车、自行车的轮胎、色彩艳丽的各种塑料、农业上用的化肥都是如何得到的呢?还有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妙。而我们通过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揭开化学世界的奥妙。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这门课呢?
  一、 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这一点而去谈学习方法,那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就会屡见成绩。这样就能够不断的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喜悦感,这就更促使我们精神振奋,乐此不疲地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这里有三种建议。
  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
  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
  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  对于所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的事情吗?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二、 注意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基础。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具体地讲,就是学生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的内容的初步了解。有备才能无患。
  为什么课前预习呢?因为预习有几个重大作用:
  a、提高听课质量。预习可以扫清课堂知识的障碍。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老师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以前学过与之相关的旧知识、旧概念,但是你却对这部分的内容不会了或者遗忘了,这时就意味着头脑中的知识序列出现了断裂,或者说学习阶梯中断了,其结果就是对新知识不能理解和吸收。因此,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准备好学习新知识时所必须的旧知识,从而为课堂学习扫清了障碍。
  对于化学的学习,课前预习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这样做就会不局限于老师的讲课速度,超前自学。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而且会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超前学习时肯定会存在不少疑问,或者是对一些问题存在比较肤浅的理解,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你就可以带着疑问去听课,并比较老师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与自己的理解有何不同。这样一疑一思,一对比一求证,会将知识在课堂上真正地掌握。
  b、提高听课水平。同学们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同是一个班的同学,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内容,但是每个人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却有很大差别。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不同的同学的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就是因为有的同学课前预习而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所造成的。课前预习过的同学,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这节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哪里要聚精会神地听,哪里不太明白,等等,心中有数。而课前没有预习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也许只听懂了一点点,而如果遇到了知识障碍就可能一点点都听不懂了。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课前不预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课后要补习的内容越多,就越没有时间预习。
  c、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心中对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知道老师的板书哪些书上有,不需要记,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内容,书上没有,应该记笔记,就不会产生不知道该如何记笔记的情况。有的同学因为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对老师的板书不知道哪儿应该记,哪儿不应该记,结果就不得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努力地去记录教师的板书。这样就不可能跟上老师的讲课速度,既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又不可避免地做了一些无用功。
  课前的预习的重要作用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下面介绍几种课前预习的方法。
  a、章略节详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的一章的内容时,先泛泛浏览一下整个一章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一节的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节的内容。笼统地掌握了一章的内容框架,预习和学习每节的内容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知识的联系。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章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点、难点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预习"氯气"一节时,我们已经对该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这一节,从而确定在听这一节课时的重点、难点。
  b、前后相联法
  知识是相通的,在我们有教材中,每章中的各节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的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前后相联预习的好处是:一、温故而知新;二、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读活。
  c、习题试解法
  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教材。教材后的试题,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试解,就能检测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氧气的制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试题的试解后,就能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制取氧气的原理;②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③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④分解反应概念、特点等。
  2、认真听讲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课中度过的。听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来获得的。因此,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学会听课。那么怎么做才能听好课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a、集中精神听讲,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只有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抓住知识的重点,在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听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板书,老师讲解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动作与表情,思想上与老师保持一致,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集中精神听讲的同时还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他们把学习比作送货进仓,认为只要自己打开了"仓门",就可以等着老师把货物送进去。这种想法是把自己放在学习的被动的地位上,是不对的。要提高听课效率,重要的是要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思考、提问,主动地去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
  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前提条件,如果学生不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去积极思考,主动消化和吸收,既使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再怎么好,也是无用的。其实,课堂学习和吃饭是一样的,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要听好课,就必须积极的去参与课堂上的全部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教师伯每一个提问,都积极去思考,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特别是对实验,更应该去认真观察和参与。
  b、紧跟老师的思路。
  不少同学上课时不是埋头自思,就是忙着做笔记。思想不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不好的听课方法。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老师保持一致,听老师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听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老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只在这样才能把握住听课的重点,不脱离教师讲课的轨道。
  c、要以理解为主,边听边记。
  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听懂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有的学生经常是不分主次,结果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课堂上是以听为主,想与记是辅。对老师的讲解要听清楚,听出重点,听出意图。原则上是先听清楚再思考,思考懂了再做笔记,不要只顾思考和做笔记而忘记了听讲或顾不上听讲,应该做到边听边记。
  d、不要挑剔老师。
  对老师的挑剔,不但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对该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接受与吸收,并且常常会因此而造成偏科。个别学生对老师的挑剔比较多,认为老师水平不高、讲课表情不好、动作不准等等。这里需要弄清一个问题,老师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一个"辅助",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的外因。老师的水平再高,也只能是"燃烧"自己,而不能照亮自己;一个老师的水平再差,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有收获。
  e、注意课堂小结。
  一节课下来,应该做一个课堂小结。想一想老师是怎么引入这堂课的,中间是怎样分析的,最后是如何归纳的,弄清来龙去脉。概括出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并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
  3、做好作业。
  如果说听课这一环节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那么作业就是侧重于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对于为什么要做作业的问题,一些同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是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这种观点是没有认识到做作业的真正意义。
  a、 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一种间接经验,比较抽象。而做作业则是一个具体和问题。它通过解决比较具体的问题,把具体的问题和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的知识联系起来。既把不同的具体总是归到一定的抽象的知识中,又把抽象的知识给具体化,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加深理解。与此同时,由于问题得到了解决,印象深刻,也会促进记忆。可见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在预习、听课、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深化的。
  b、能检查学习的效果。
  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就说明预习、听课的效果是好的,知识是真正理解了。相反,如果作业不顺利,或者无法独立完成,就说明对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没有真正的理解,这时就要想方法去弥补。
  c、可以促进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作业、练习、应用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应用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技能。另外,做作业还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开动脑筋,从而使我们的智力得到了发展,长此以往,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
  做作业时应该先复习,认真回想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最好能理出一个简要
的提纲,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开始做作业。做作业有几点要注意:
  a、 认真审题。
  做作业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审题,如果连题目都审错了的话,那整个作业无疑都是错的。
  b、 细心做题。
  做题是表达思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平时做题时保证书写的规范,思路正确,表达严密,准确无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考试时才能按照这个良好的习惯进行。
  c、独立完成作业。
  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就必须要独立做作业,自己思考,自己解决。
  4、复习。
  复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复习指把新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复习方法。
  a、总结规律法。
  知识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总结,来巩固和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学会总结规律有一个过程。首先,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联系,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把各个碎片知识理成线、织成网,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拓宽思路。然后仔细听老师的复习课,把老师的复习课与自己的相比较,肯定自己正确的地方,修正自己不准确的地方。
  b、 反复阅读法。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一些重、难点的内容还未掌握,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应该反复阅读,直到理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既读懂了新的内容,又联系了旧的知识,新旧结合,加强理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反复阅读并不是形式上的走过场,而是细细咀嚼、消化和吸收
  c、由厚到薄法。
  常听到有同学这样说,"越学越多,越多越乱"。产生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复习时进行综合和归纳,不善于在复习时去粗取精、提取精华。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读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过程是知识的不断丰富、积累的过程。而由厚到薄是则是质的飞跃。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由厚到薄呢?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纲目,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不管知识有多么的多,千丝万缕,必有主线。其实每堂课后的小结,就是这样的主线。掌握要领、抓住纲目,这是由厚到薄的一把钥匙。
  在复习的过程中,只要你善于归纳、总结,就能把整个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做到前后相联,融会贯通。当然,总结提纲,必须是自己动手,开动脑筋,不要求助于别人。只有这样,才可能够使书"由厚到薄"。
  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上面这几个方面,我们一定能学好这门课。
高一化学学习入门:“听好”化学课的三大要素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主要场所。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虽然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提问和其他行为要求,但其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听讲”。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想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1.听好课的三要素
  (1)恭听:上课听讲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严肃的学习态度,全神贯注,做到眼、耳、手、脑并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听讲的效率。
  (2)思维:听课时要积极开动脑筋思维,注意听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解题的规范要求。思索老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到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的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或操作过程、装置原理。其关键是要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只记结论。
  (3)记忆:思维的同时也在进行记忆。记忆要及时,并注意反复巩固,记忆也要讲究方法。如金属活动顺序表可分类三句: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为了帮助记忆,课堂上要适当做笔记,主要是准确记下老师板书的课堂小结、得出结论和讲解的特例等。对重点和疑难点要标记,课后研讨要突破疑难,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里条理分明而有系统,就达到了听课的目的。
  2.听讲的方法:
  听讲方法主要包括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和总结巩固这三个环节的学习,下面重点讨论新课的方法。
  和其它学科一样,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这四到各有其特点。
  对于眼到,除以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看得全面外,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分清主次现象,能迅速捕捉一瞬即逝或现象不够突出和不够明显,而又属于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的现象。这就要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要记住这些现象。不论好看有趣与否,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自觉提高和发展观察能力。
  关于耳到、心到,着重点是开动思维器官,听清和思索教师从现象、事实到结论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或演绎推理过程,以及说理、论证过程和操作及装置的原理等,也就是那些属于理解的内容。切实克服和改变不注意听和想的过程,而只记住结论的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耳到、心到的关键是发展思维能力,理解所学的内容。当然,在此前提下该记住的内容,还是要记住的。
  手到,主要的是按要求和规范,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至于笔记,要学会记要点、记提纲,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看、听和想。
  在检查复习时,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听同学的回答,看同学的操作。不要因没有检查到自己而不认真想、不注意听和看。当同学的回答、操作与自己的认识不一样时,更要想一想有无道理。
  总结巩固阶段,主要是会小结归纳,使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在头脑中条理分明有个系统,同时回忆看或所做的实验。
  听课的方法,初三和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各有他们的方法,教师应调查研究,肯定他们正确的好方法,指出他们的不足,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改进,提高听课的效果。
化学解题方法之“十字交叉法”的妙用
 在化学中凡可按a1x1+a2x2=ā(x1+x2)或(a1-ā)/(ā-a2)=x2/x1计算的问题,都可以应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十字交叉法”是化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何计算呢?首先应先写出混合两组分对应的量a1 、a2
和交叉点的平均值ā,然后按斜线作差取绝对值即得出相应物质的配比关系,其“十字交叉法”为:
  组分1: a1 ā-a2 x1 x1为组分分数
  ā —―= —
  组分2: a2 a1-ā x2 x2为组分分数
  “十字交叉法”适用的范围是:凡是具有均一性、加和性的混合物,都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但须注意,计算所得比值是质量比还是物质的量比,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十字交叉法”的计算:
  一、 相对原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和所占的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当仅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时有等式:A1W1+A2W2=ĀW,用十字交*法易于求解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这种方法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例1:已知氯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稳定的同位素35Cl和37Cl,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5、37,求自然界中35Cl所占的原子百分数(
  A、31.5% B、 77.5% C、22.5% D、69.5%
  解析:若设自然界中35Cl所占的百分数为x1,37Cl占x2,则有35x1+37x2=35.45(x1+x2)所以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Cl35: 35 1.55 x1
  35.45 — = —
  Cl37: 37 0.45 x2
  所以w(35Cl)=1.55/(1.55+0.45)&100%=77.5%
  二、相对分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两种气体混合时,质量守恒。即n1M1+n2M2=(n1+n2)M,M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可用“十字交*法”求解混合气体的体积比或物质的量比,这种方法叫做相对分子质量“十字交叉法”。
  例2 :某混合气体由CO2、H2组成,知其密度为O2的0.5倍,则混合气体中CO2与H2的体积比( )
  A、2:1 B、2: 3 C 、1:2 D、3:2
  解析: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设CO2的物质的量为n1,H2的物质的量为n2,则有44n1+2n2=32&0.5(n1+n2),可用“十字交叉法”
  CO2 : 44 14 n1
  16 — = —
  H2 : 2 28 n2
  可求得n1:n2=1:2,所以答案C正确。
  三、质量分数“十字交叉法”
  混合物中某元素原子或原子团质量守恒,且具有加和性,所以可用“十字交叉法”求混合物中某元素或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例3:含氯54.2%的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物,其中含NaCl的质量分数是( )
  A、50% B、35% C、75% D、60%
  解析:设氯化钠质量是m1、氯化钾质量是m2,依据氯元素守恒,则有60.7%m1+47.7%m2=54.2%(m1+m2),所以可用“十字交叉法”求解
  NaCl:60.7 6.5  1 m 1
  54.2 —& = —
  KCl: 47.7 6.5  1 m2
  所以w(NaCl)=6.5/(6.5+6.5) &100%=50%
  四、浓度“十字交叉法”
  溶液在稀释或浓缩时溶质的量守恒,如溶液浓度为质量分数有:m1a%+m2b%=(m1+m2)c%,或溶液浓度为物质的量浓度有:C1V1+C2V2=(V1+V2)C(稀溶液),所以混合溶液浓度的计算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例4:100g 10%的KNO3溶液使百分比浓度变为20%,可采用的方法( )
  A、蒸发掉 45g 水 B、蒸发掉50g水 C、加入10gKNO3 D、加入15gKNO3
  解析:采用方法有两种,其一:将KNO3溶液浓缩,即蒸发掉一部分水,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m2,则有100
&10%=m1&20%+m2&0%
  20%KNO3 20 10  1 m 1
  10 — = — = —
  水 0 10  1 m2
  m2=m/2=50g;
  其二:可向原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10%KNO3溶液 10 80  8 m 1
  20 — = — = —
  KNO3固体 100 10  1 m2
  所以80:10=100:x,得x=12.5g。
  以上是一些解题过程中常用的“十字交叉法”,另外还有密度,平均组成,反应热等“十字交叉法”,这就需要遇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化学学习技巧:巧用“联系路径” 告别死记硬背
 学生对于一些知识遗忘的重要原因常常是死记硬背的结果,没有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忘记了,根本不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知识的再现,这样问题自然就解决不了。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首先是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记忆知识。其好处是完全脱离简单的死记硬背,解决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问题,即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的知识点过关;其次是通过问题的联系路径再现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其优点是当一个知识点因时间过长而遗忘时,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又能通过寻找问题的联系路径来唤起知识的再现,达到再现知识点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再次通过获取的信息点联想知识点,建立知识点的联系链条,形成解题思路。其优点是通过审题对于题目中获取的每一个信息点进行联想,使每一个信息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建立联系,而这些联想到知识点的链条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化学学习的思维路径。
  一、原理: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
  H2OH++OH-
  1.25 ℃,——→c(H+)H2O=c(OH-)H2O=1&10-7——→ Kw=1&10-14
℃,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4.25 ℃,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5.25 ℃,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6.升温100℃——→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
=1&10-6&1&10-7——→Kw=1&10-12
  7.100 ℃,加CH3COOH、H+——→平衡向左移动——→c(H+) H2O=c(OH-)H2O
  8.100 ℃,加NH3&H2O、OH-——→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
℃,加Al3+——→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10.100
℃,加CO32-——→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6
  二.利用上述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1.25 ℃时,pH=1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2: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1]&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3,即c(H+)H2O=10-13&1&10-7。
  2.25 ℃时,pH=13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3: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3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OH—)H2O
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4,从而得出c(H+)H2O=10—13&1&10-7。
  3.25 ℃时,c(H+)H2O=10—13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13——→&1&10-7——→平衡向左移动——→抑制水的电离——→加CH3COOH、H+、NH3&H2O、OH-
  若为酸,则pH=1;若为碱,则pH=13。
  4.100 ℃时,pH=4的H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7:HCl为强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c(H+)H2O]&c(OH—)H2O=[10—1+c(H+)H2O]&c(OH—)H2O,
  因为7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4]&c(OH-)H2O=10—12,从而得出c(OH-)H2O=10-8,即c(H+)H2O=10-8&1&10—6。
  5.100 ℃时,pH=11的NaOH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8:NaOH为强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6
  ——→Kw=1&10-12=c(H+)H2O&[c(OH-)+c(OH-)H2O]=c(H+)H2O&[10—1+c(OH—)H2O],
  因为8中c(H+)H2O=c(OH-)H2O&1&10—6,所以c(OH—)H2O
忽略不计,Kw=[c(H+)H2O&10-1]=10-12,从而得出c(H+)H2O=10-11&1&10-6。
  6.25 ℃时,pH=3的NH4Cl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NH4Cl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NH4++H2ONH3&H2O+H+——→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7.25 ℃时,pH=11的CH3COONa溶液,c(H+)H2O为多少?
  [思维路径]
  利用原理4:CH3COONa为盐——→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CH3COO-+H2OCH3COOH+OH-——→溶液的OH-是水电离产生的——→c(OH-)H2O=c(H+)H2O=1&10-3&1&10-7
  8.25 ℃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7——→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10;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9.100 ℃时,c(H+)H2O=10—4时,该溶液的pH为多少?
  [思维路径]
  c(H+)H2O=10—4——→&1&10—6——→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水的电离——→加强碱弱酸盐或强酸弱碱盐
  若为强碱弱酸盐,则pH=8;若为强酸弱碱盐,则pH=4。
  10.25 ℃时,pH=3的溶液,其溶质可能是什么?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为多少?
  [思维路径]
  pH=3的溶液,
  其溶质可能是酸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c(H+)H2O=c(OH-)H2O&1&10-7
  ——→Kw=1&10-14=[c(H+)+c(H+)H2O]&c(OH-)H2O=[10-3+c(H+)H2O]&c(OH—)H2O,
  因为2中c(H+)H2O=c(OH-)H2O&1&10-7,所以c(H+)H2O
忽略不计,Kw=[10—3]&c(OH—)H2O=10-14,从而得出c(OH-)H2O=10-11,即c(H+)H2O=10-11&1&10-7。
  其溶质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H+)H2O=c(OH-)H2O&1&10-7
  ——→溶液的H+是水电离产生的——→c(H+)H2O=1&10-3&1&10-7。
高一化学解题方法:如何“巧攻”推断题?
  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分为顺推法、逆推法、猜测论证法、迁移法、分割法、枚举法。
  化学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它主要体现在对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关联系,对有关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和自学能力的综合考察。这类考题能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具有很高的区分度和很好的选拔功能,在历年的高考卷中重现率为100%,其基本形式有:无机框图题、有机推断题。
  1. 无机框图题
  无机框图题由于题目字数少,题意及所提供的信息新颖且简洁,因此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其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
审读——仔细读题,审清题意。读题,包括阅读求解要求。求解要求,往往亦能给考生以重要的启示,这点不能忽略。“读审”是解题的基础。
  (2)找析——找准“题眼”,即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及所学旧知识,应用正逆向思维、发散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找析”是解题的关键。
  (3)解答——看清要求,认真解答。“解答”是解题的落脚点。
  (4)检验——看推理是否符合题意。“检验”是解答正确的保证。
  在上述各步中,最重要的是第(2)步:找解题的突破口。找到了“题眼”,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第(4)步也不要忽视。
  寻找解题突破口有下列一些途径:
  (1)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寻找
  (2)从典型性质去寻找
  (3)从反应现象去寻找
  (4)从反应类型去寻找
  (5)从反应条件去寻找
  2. 有机推断题解答有机推断题的一般方法为:
  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捕捉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联系旧知识合理迁移、灵活变通。
  其基本步骤为:首先分析要合成的有机物属于何种类型,它带有什么官能团,它与哪些知识和信息有关。其次是根据现有原料、信息和有关反应规律,尽可能合理地把目标有机物解剖成若干片断;或寻找官能团的引入、转换、保护方法,或设法将各分子拼接衍变,尽可能找出合成目标有机物的关键和突破点。最后采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最佳方案。
四大法宝巧妙简化化学反应中的计算步骤
中学化学常见的计算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涉及化学反应的计算,②直接根据概念公式的计算。而根据化学反应的计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学生在学习和计算过程中容易对化学方程式产生过分的依赖,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写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计算结果。但这种常规解题方法,环节较多,过程较复杂,出现差错的机会较多,同时也会因纯数字运算占用时间。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抛弃这种常规地解化学计算的方法,教会学生去巧妙地寻找化学变化中计算量之间的关系,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还能减少出错的机会,提高解题效率。下面用例题介绍几种常用的运用关系式的方法。
  一、多步或多个反应寻找相关计算量的关系式
  例题1:在铁和氧化铁的混合物15g中,加入稀硫酸150mL,标准状况下放出1.68LH2,同时铁和氧化铁均无剩余;向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未见颜色变化。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Fe2+完全转化成Fe(OH)2,共耗去了3mol&L-1的NaOH溶液200mL。求原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涉及5个关联反应的计算题,且习题中提供了5个数据,若按照常规解法就显得很复杂,也容易出现错误,而寻找计算量之间的关系式去求解就很简单。下面介绍关系式法解题的思路过程,读者可试着先用常规解法求解此计算题,再与以下用关系式解题法比较,就能体会到化学反应计算中运用关系式的简便.
  解1: 设原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C
  根据题意和反应关系,最后生成的FeSO4 中的SO42-全部由H2 SO4转化而来,即中和过量的硫酸物质的量和FeSO4
物质的量应该等于原硫酸物质的量,根据硫酸与NaOH的反应和FeSO4与NaOH的反应得:
  H2 SO4 ~ 2NaOH
  C&0.15 3&0.2
  C= 2 mol/L
  解2: 根据题意和反应关系,最后所有H2 SO4中的SO42-最后全部转化到Na2
SO4中,同时NaOH中的Na+也全部转化到Na2 SO4中,根据Na2 SO4中Na与SO4的对应关系,就可导出上述H2
SO4与NaOH的对应关系式(2NaOH ~ Na2 SO4 ~ H2 SO4 )并求解。
  例题2:取由镁粉、氯化镁、氢氧化镁、碳酸镁组成的固体混合物28.8g,放人269.5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溶液的质量为291.5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思路分析:此题一共涉及四个化学反应,如果用常规解法,就很繁琐,也容易出错,但只要分析涉及的四个反应就可得如下的关系式:H2SO4
∽ MgSO4,根据此关系式,求出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MgSO4)的质量。
  答案:22.6%。
  例题3 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所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 。
  思路分析:此题的常规解法是,分别设定钠、镁、铝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然后求出结果,显然,求解过程相当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找出钠、镁、铝与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式,从对化学方程式的依赖中走出来?解题过程就会十分简单。以金属铝与足量的硫酸反应为例,根据相关化学方程式存在以下关系式:2Al ∽ 3H2,即Al与H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式为:n(
H2)=3/2&n(Al),由此可推出具有一般意义的金属与酸反应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式:n( H2)
=金属化合价/2&n(金属)。根据此关系式不难看出: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所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实际上就等于三种金属的化合价之比。答案:1:3
  二、根据原子守恒,求找关系式
  例4:将2.4克某+2价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用足量CO还原,反应生成的CO2全部通入足量石灰水中,得白色沉淀3克,则该金属是:
  (A)Zn (B)Cu (C)Fe (D)Pb
  思路分析:设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O,根据反应:RO + CO===CO2+ R,可得关系式:RO
∽CO2,又由题目可知白色沉淀是CaCO3,根据题目中的一系列转化得如下关系式:CO ∽ CO2 ∽
CaCO3(碳原子守恒),最终得出已知的计算量CaCO3和未知的计算量RO的关系式::RO ∽CaCO3
  这样就使计算过程大大简化。
  答案:(B)Cu
  例题5 红磷在氯气中发生燃烧反应,若参加反应的磷与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8
,充分反应后生成物中PC15与PC13物质的量之比是:
  A. 3: 5 B. 5: 3 C. 3: 7 D. 1: 2
  思路分析:此题若按常规解法,是很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的,但依题意:n(P):n(C12) =1: 1.8,直接就可得到关系式:
P +1. 8 C12 ∽ mPC15 + n PC13,且m+ n=1,5m + 3n =1. 8
  答案:(C)
  例题6:O2、CH4、Na2O2放入密闭容器中,在150℃下,用电火花引发反应,待反应结束后,测得容器内压强为零,向所得固体加水无气体产生,则原容器中Na2O2、O2、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思路分析:此题也涉及三个化学反应,O2与CH4生成CO2和H2O,CO2和H2O再分别与Na2O2反应,由题意可知反应后产物仅有Na2C03及NaOH,故直接写出总的关系式:
  x Na2O2 + yO2 + zCH4 ∽ z Na 2C03 +
4zNaOH(由C、H原子守恒,得出Na2C03、NaOH前面的系数为Z、4Z);再由Na原子守恒: 2x= 2z+ 4z
  由O原子守恒:2x+ 2y= 3z+ 4z
  答案:6:1:2
  三、遇到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应根据电荷守恒,得出关系式
  电荷守恒即电子得失守恒,在氧化一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一还原反应,还是原电池或电解池中均如此。
  例题7:已知酸性条件下,KMnO4是常用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被还原为Mn2+
(无色),又知KMnO4(H+,aq)可将SO32—氧化为SO42—。则某酸性溶液中含KMnO40.50mol,逐滴滴入5.0mol&L—的
Na2SO3(aq)至KMnO4(H+,aq)恰好完全褪色为止。试计算加入的Na2SO3(aq)体积。
  思路分析:此题若按常规解法,要写出化学方程式较难或较麻烦,但利用电荷守恒就能轻易得到反应的关系式:KMnO4(H+,aq)被还原为
Mn2+的过程是得到5个电子,而 SO32—
氧化为SO42—的过程是失去2个电子,根据得失电子相等(即电荷守恒)的原理,KMnO4与Na2SO3反应的关系式应为:2KMnO4 ∽
5 Na2SO3,根据此关系式计算就能简化这道计算题。
  答案: V = 0.25 ( L)
  例题8 用石墨电极电解5OOmL
NaNO3和Cu(SO4)2的混合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逸出11.2L(标准状况)气体,阳极逸出8.4L(标准状况)气体,求:
  (1)原混合溶液中Cu2十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2)电解后溶液中的H十 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可得:阴极得到Cu和H2,阳极得到O2。
  依得失电子守恒得: n(Cu) &2 +n(H2)& 2 = n(O2)&4
  解得:n(Cu)=0.25mo1
  当阴极产生H2,说明溶液中Cu2+全部被还原
  所以:C(Cu2+)=
0.5mol/L,而由溶液中电荷守恒(Na+、NO3—)没有变化,因此相当于H+取代了Cu2+,
  C(H+) = 2&C(Cu2+) =1.Omo1/L
  四、寻找其他量的关系式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除了存在一些以上的原子守恒定律关系、物质的量关系、电子转移关系(化合价升降关系)外,还存在一些很有价值的质量守恒、离子电荷守恒(和体积关系、物质组成的比例关系等,事实证明:这些守恒和关系在化学计算中很有价值,经常应用,就能使计算既快捷简单,又正确。
  例题9 质量为29 g的丁烷,在高温下按以下三种方式发生分解反应:
  (1)C4H10 C2H6+C2H4; (2) C4H10 C4H8 + H2 ;(3) C4H10 CH4 +
C3H6,且C4H10按上述三种方式分解的比例为5:2:3,则C4H10完全分解后,所得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多少?
  思路分析:这道题并不难,运用常规计算,过程就相当复杂,最后需要套用有关摩尔质量的概念公式进行计算。但认真分析C4H10的分解特点不难发现,无论C4H10按何种方式分解,不同分解方式的比例如何,C4H10总是一分为二。因此,利用反应过程的质量守恒,既然反应前后量不变,反应后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2倍,则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C4H10摩尔质量的一半,即29
  例10 有一些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含水2.8%,K2 C03
37.3%,取2g该样品投入10g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中,反应后,中和多余的盐酸用去质量分数为3. 65 %KOH溶液100
g,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得到多少克固体?
  思路分析:此题数据纷杂,反应多步。若一步步逆推,不仅费时费力,容易出错。若用守恒法分析,无论是KOH还是K2C03,与盐酸反应最后均生成KCl,即最后生成的KCl与HCl物质的量守恒:
n(KCl)=n(HCl) 。
  答案:7. 45 g
  在计算中运用关系式的方法,既能简化化学计算的过程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也很有益处。要掌握这个方法,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挖掘化学变化前后存在的各种有价值的量的关系,同学们在平时的化学计算中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精于积累,真正学会用关系式去求解化学计算题。
三大典型解题技巧 妙解化学选择题
 化学科中的选择题中有些看似不知如何下手,但掌握了技巧之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1、若向100mL的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3.36L,测得形成的溶液中Cl-离子和Br-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75mol/L B 1.5mol/L C 2mol/L D 0.3mol/L
  解析:因为Fe2+的还原性强于Br-离子的还原性,所以Cl2先氧化Fe2+,再氧化Br-
  2Fe2++Cl2=2Fe3++2Cl-
Fe2+氧化完时,Br-:Cl-=2:1,只能在氧化一部分Br-,则最后溶液中只有漾离子为Fe3+,阴离子为Br-和Cl-且物质的量相等,都为0.3mol。根据电荷守恒有:
  nFe&3=0.3&2 nFe=0.2mol 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答案为C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和Mg3N2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 2mol/L的盐酸中,再用20mL
0.5mol/LNaOH溶液中和多余的盐酸。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碱,把氨全布蒸出,用稀硫酸吸收,稀硫酸增重0.17克。则镁带的质量为(
  A 0.2克B 1.2克C 2.4克D 1.8克
  解析:Mg MgO Mg2N3 MgCl2 NaCl NH4Cl NH3
  根据氯原子和电荷守衡:
  2&n(Mg2+)+n (NH4+)+n(Na+)=n (Cl-)
  2&n(Mg2+)+ +20&10-3&0.5=60&10-3&2
  n(Mg2+)=0.05(mol) m(Mg)=24&0.05=1.2(g)
  答案为B
  3、9.8克 Fe
、Mg混和物溶解在一定量的某浓度的硝酸中,当金属完全溶解后,收集到0.2mol的NO气体(假定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可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为(
  A 18克 B 20克 C22克 D 24 克
  解析: Mg Fe Mg2+ Fe3+ Mg(OH)2 Fe(OH)3
  可生成氢氧化物的质量即金属的质量和氢氧根离子的质量的和,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即Fe
、Mg所失电子的量,又为氮所得电子的量,HNO3NO
,生成NO0.2mol,HNO3共得电子0.6mol,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即为0.6mol,m(氢氧化物)=9.8+0.6&17=20(g)
  答案为B
另辟蹊径 另类思维巧解化学计算题
 所谓另类思维即非常规性思维。在某些化学计算中可以不用常规的计算方法,而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则能找到更佳的解题方法。
  例1.在一定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A和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气)+2B(气)===2C(气),反应达到平衡时,若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相等,则此时A的转化率为()
  A.50 %   B.60 %   C.40 %   D.70 %
  常规思维:根据化学平衡的一般计算方法,设A、B、C三种物质的变化浓度分别为x、2x、2x,然后利用“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相等”,列出方程式,解出A的变化浓度x,从而求出A的转化率。
  另类思维:按非可逆反应考虑,设均为1mol的A、B,则只有0.5molA参加反应,转化率为50%,但由于是可逆反应,所以A的转化率应小于50%,
  例2.R2O8n-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2+氧化成MnO4-,若反应后R2O8n-变为RO42-,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 2,则n的值为( )
  A.1   B.2   C.3   D.4
  常规思维: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守恒的原则,2mol还原剂Mn2+
氧化成MnO4-,失去电子的总数为10mol,那么5mol氧化剂R2O8n-变为RO42-,应得到电子为10mol,由此解出n值。
  另类思维:由于氧化剂R2O8n- 还原为RO42-,R2O8n- 中R的化合价要降低,已知RO42-中的化合价为
+6,所以R2O8n- 中R的化合价 & +6 、且&
  例3.相同温度压强下,1体积HCl和9体积H2O(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经完全冷凝后,所得盐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
  A.10%   B.18.4%   C.4.9&10-4%   D.80.2%
  常规思维: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1体积HCl和9体积H2O(气)可以看作1mol HCl和9mol
H2O(气),利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计算。
  另类思维1:在发现了 HCl和 H2O 的式量比约为2:1后,可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改换为的HCl分子个数比的计算。即:1 /
(1+4.5),估算得B。
  另类思维要依据坚实的化学知识
  另类思维强调的是思维换位,需要对思维对象的融会贯通的理解。下面几道例题的解法,是从数学的思维角度转换到概念的思维角度,因此必须以坚实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否则易繁琐或出现失误。
  例4.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
  A.小于0.45 mol          B.0.45 mol
  C.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大于0.90 mol
  一般思维:根据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 + 2H2SO4 == CuSO4 + SO2 +
  H2O,2mol H2SO4中有1mol H2SO4作氧化剂被还原,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有H2SO4
0.9mol,则被还原的H2SO4为0.45mol。但答案错误,是由于思维不到位。
  另类思维:随着浓硫酸与铜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浓度不断稀释,而稀硫酸不与铜反应。则被还原的H2SO4一定小于0.45mol。选A。
  例5.密度为0.91g&cm-3的氨水,质量分数为25 %,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12.5 %     B.大于12.5 %
  C.小于12.5 %     D.无法确定
  常规思维:按100g氨水计算,其中NH3为25g。加水稀释后,NH3的质量不变,利用稀释公式或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来计算。如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方法如下:氨水的体积为100g
/ 0.91g&cm-3,与氨水等体积的水的质量为
  1.00 g& cm-3&100g / 0.91g&cm-3,则稀释后的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另类思维:可假设向氨水中加入等质量的水,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25%的一半为12.5%。 但由于氨水和水的密度不同,且r NH
3& r H2O,所以加入等体积的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12.5%。
  [能力训练]
  1.将Mg、Zn、Al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生成标准状况
  下的H22.8L,则原金属混合物三种金属物质的量之和是( )
  A.0.125 mol   B.0.10 mol   C.0.15 mol   D.0.20 mol
  2.与2.7g Al完全反应的稀HNO3最多溶解Fe的质量为( )
  A.2.8g   B.5.6g   C.2.7g   D.8.4g
  3.某金属单质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假定只有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
  的单质与被还原的HNO3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为( )
  A.NO2   B.NO   C.N2O   D.N2
  4.在100 g 浓度为18 mol&L-1密度为ρ(g / 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
mol&L-1的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
  A.小于100 mL    B.等于100 mL
  C.大于100 mL    D.等于100 /ρ
  5.在25℃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S g,把S g无水硫酸铜粉末加入到(100
+S)g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得到一定量的蓝色晶体。若将此晶体溶解成饱和溶液,应加水的质量为()
  A.(100 +S)g         B.100 g
  C.(100 S9 / 25)g     D.(100 s16 / 25)g
  6.现有乙酸、乙醛、甲酸甲酯、2-甲基-2-戊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15.3%,则氢的质量分数为( )
  A.84.7 %   B.72.6 %   C.12.1 %   D.6.05 %
  7.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3.2g,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O2密度的1 /
2,将这种混合气充入一盛有足量Na2O2密闭容器中,再通入过量O2,并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充分反应,最后容器中固体的质量增加了()
  A.3.2 g   B.4.4 g   C.5.6 g   D.6.4 g
  8.将m1 g Zn加到m2 g 20 % HCl溶液中,反应结果共放出n L
H2(SPT),则被还原的HCl物质的量是()
  A.m1 / 65 mol     B.5m2 / 36.5 mol
  C.m2 / 36.5 mol    D.n / 11.2 mol
  9.同温同压下,某烧瓶中充满O2时,称重为116g,当充满 CO2气体时,称重为122g,若充满某气体时,称重为114
g,则某气体的式量为( )
  A.28   B.60   C.32   D.44
  10.FeO、Fe3O4、Fe2O3组成的混合物,测知Fe、O元素质量比为21∶8,则 FeO、
  Fe3O4、Fe2O3 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2   B.2:1   C.1:1   D.1:1
  11.CS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SO2,今有0.228 g CS2在448 mL O2
(标准状况)燃烧,充分反应后,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A.112 mL   B.224 mL   C.336 mL   D.448 mL
  12.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 & ②   B.① & ②   C.① = ②
  D.不能确定
  ★13.
甲、乙两个电解池均以铂为电极,且互相串联,甲池盛有AgNO3溶液,乙池中盛有一定量的某盐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测得甲池电极质量增加2.16g,乙池电极上析出0.24g金属,则乙池中的溶质可能是()
  A.CuSO4   B.MgSO4   C.Al(NO3)3   D.Na2SO4
  [答案和提示]
  1.B H2为0.125mol,金属的物质的量必小于0.125mol。
  2.D 由于Fe3+ 还要溶Fe,所以Fe的物质的量一定大于0.1mol。
  3.C 不论是几价金属,由于它的物质的量为偶数,所以失电子总数一定为偶
  数,则硝酸中+5价N得电子总数也应为偶数,但硝酸的物质的量是奇数,那么N 由+5价需降为奇数价,得电子总数才会为偶数。
  4.A 物质的量浓度大的硫酸,其密度大,物质的量浓度小的硫酸,其密度小,
  但都会大于水的密度。
  5.B 其实就是把S g 无水CuSO4直接加水配成饱和溶液。
  6.C 乙酸、乙醛、甲酸甲酯、2-甲基-2-戊烯的分子中C、H的个数比均为1:2,其质量比为6:1。
  7.A Na2O2与H2O反应生成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从关系式
  Na2O2→2NaOH 、Na2O2→Na2CO3,可发现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和CO的质量。
  8.D 只有含n的选项是正确的。
  9.A 该气体的式量一定比O2和CO2小。
  10.CD 根据Fe、O元素的质量比,得出Fe、O的原子个数比为3:4,所以只要FeO、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D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12.C 由于气体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相同,在标准状况下,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一个定值。
  13.A 只有Cu2+参加电解反应生成Cu
承前启后:衔接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三大要点
 高一年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高一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难点知识。因此做好高一年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高、初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想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一一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⑦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以上有关高一年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高一化学物质的性质
 第一第二章涉及的物质性质不多。所以从第三章开始(不需要掌握的没有做详细介绍.)
  钠:银白色质软的金属,常温下极易与氧气反应,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
  氧化钠:白色固体,密度大于水,碱性氧化物,不稳定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密度大于水,碱性氧化物,较稳定
  碳酸钠:白色粉末,俗称纯碱,苏打.易容于水.热稳性较好.
  碳酸氢钠:白色细小晶体,俗称小苏打,较易溶于水,热稳性较差.
  铝:银白色有光泽金属,化合价+3。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
  氧化铝:白色晶状粉末或固体,两性氧化物.(只与强酸,强碱反应)
  氢氧化铝:白色胶状沉淀,几乎不溶于水,但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吸附色素.两性氧化物(只能与强酸,强碱反应),可用作胃药,中和胃酸(HCl)
  氢氧化亚铁:白色絮状沉淀,难溶于水,弱碱,不稳定(放置于空气中,容易与水,氧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难溶于水,弱碱,较稳定.
  合金不作详细介绍,主要掌握:合金是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融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硬度大,熔点低,密度小(相对于组成其的纯金属而言)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硅: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熔沸点高,良好的半单体(但自然界中不存在硅单质,需要人工处理才能得出),性质不活泼
  二氧化硅:稳定性强,熔点高,不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是酸性氧化物(特殊:可与氢氟酸反应)立体网状结构,所以不存在单个的二氧化硅分子.
  硅酸:弱酸(酸性比碳酸弱),不稳定(加热分解可得二氧化硅和水)
  注:硅酸加热分解可得二氧化硅.但二氧化硅由于不溶于水,不能直接得硅酸.
  硅酸钠:水溶液成为水玻璃,常用作肥皂填料,木材防腐剂(防火),黏胶剂
  氯气:黄绿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毒.具有强氧化性(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为7).
  氯水:弱酸,不稳定,具有强氧化性(因为次氯酸是强氧化剂,能用与杀菌消毒和漂白)新制氯水有3种分子(氯气分子,次氯酸分子,水分子)有4种离子(氢离子,次氯酸根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
  注:氯气和二氧化硫均有漂白性,但两者以1:1的比例通入水中.两者均失去漂白性.
  二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有毒,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复原,所以此漂白性为暂时;与高锰酸钾,溴水退色是因为反应了)
  一氧化氮:无色,无味有毒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不溶于水(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二氧化氮: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与水反应.
  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唯一可以让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铵盐: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都能受热分解,有些可分解得到氨气.
  硫酸: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难挥发,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强酸性.
  硝酸: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强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再褪色.与金属反应生成NO2(与浓硫酸一样,常温下钝化铁,铝)
  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与金属反应生成NO
高中化学中有机物的各种官能团及其性质一览
 1。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醇:官能团,醇羟基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团,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能被氧化成羧酸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酚,官能团,酚羟基具有酸性能钠反应得到氢气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羧酸,官能团,羧基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酯,官能团,酯基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醇、酚:羟基(-OH);伯醇羟基可以消去生成碳碳双键,酚羟基可以和NaOH反应生成水,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二者都可以和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醛:醛基(-CHO);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可以和斐林试剂反应氧化成羧基。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
  酮:羰基(&C=O);可以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
  羧酸:羧基(-COOH);酸性,与NaOH反应生成水,与NaHCO3、Na2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硝基化合物:硝基(-NO2);
  胺:氨基(-NH2).弱碱性
  烯烃:双键(&C=C&)加成反应。
  炔烃:三键(-C≡C-)加成反应
  醚:醚键(-O-)可以由醇羟基脱水形成
  磺酸:磺基(-SO3H)酸性,可由浓硫酸取代生成
  腈:氰基(-CN)
  酯:酯(-COO-)水解生成羧基与羟基,醇、酚与羧酸反应生成
  注:苯环不是官能团,但在芳香烃中,苯基(C6H5-)具有官能团的性质。苯基是过去的提法,现在都不认为苯基是官能团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或称功能团。
  卤素原子、羟基、醛基、羧基、硝基,以及不饱和烃中所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等都是官能团,官能团在有机化学中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作用。
  1.决定有机物的种类
  有机物的分类依据有组成、碳链、官能团和同系物等。烃及烃的
高中课本中化学物质的俗称及其化学式小结
 一、硫酸盐类:
  1.皓矾: ZnSO4.7H2O
  2.钡餐,重晶石: BaSO4
  3.绿矾,皂矾,青矾: FeSO4.7H2O
  4.芒硝,朴硝,皮硝: Na2SO4.10H2O
  5.明矾: KAl(SO4)2.12H2O
  6.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7.胆矾、蓝矾:CuSO4.5H2O
  8.莫尔盐:(NH4)2SO4.FeSO4.6H2O
  二、矿石类:
  1.莹石:CaF2
  2.光卤石: KCl.MgCl2.6H2O
  3.黄铜矿: CuFeS2
  4.矾土:Al2O3.H2O、Al2O3.3H2O和少量Fe2O3 、SiO2
  5.磁铁矿石: Fe3O4
  6.赤铁矿石:Fe2O3
  7.褐铁矿石: 2Fe2O3.3H2O
  8.菱铁矿石:Fe2CO3
  9.镁铁矿石:Mg2SiO4
  10.苏口铁:碳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
  11.白口铁:碳以FeC3形式存在
  12.高岭石: Al2(Si2O5)(OH)4 或(Al2O3.2SiO2.2H2O)
  13.正长石: KAlSi3O8
  14.石英:SiO2
  15.硼砂: Na2B4O7.10H2O
  16.脉石:SiO2
  17.刚玉(蓝宝石.红宝石): 天然产的无色氧化铝晶体
  18.黄铁矿(愚人金):FeS2
  19.炉甘石:ZnCO3
  20.智利硝石:NaNO3
  21.滑石:3MgO.4SiO2.H2O
  22.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CaCO3
  23.孔雀石:CuCO3.Cu(OH)2
  24.白云石:MgCO3.CaCO3
  25.冰晶石:Na3AlF6
  26.高岭土:Al2O3.2SiO2.2H2O
  27.锡石:SnO2
  28.辉铜矿:Cu2S
  三、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4.液化石油气:C3H8,C4H10为主
  5.焦炉气:CH4,CO,H2,C2H4为主
  6.裂解气:C2H4为主
  7.爆鸣气:H2和O2
  8.笑气:N2O
  9.裂化气:C1~C4的烷烃、烯烃
  10.电石气:C2H2(通常含H2S、PH3等)
  四、有机类:
  1.福尔马林(蚁醛): HCHO
  2.蚁酸:HCOOH
  3.尿素: (NH4CNO)或 CO(NH2)2
  4.氯仿:
  5.木精(工业酒精):CH3OH
  6.甘油: CH2OH-CHOH- CH2OH
  7.硬脂酸:C17H35COOH
  8.软脂酸: C15H31COOH
  9.油酸: C17H33OH
  10.肥皂:C17H35COONa
  11.银氨溶液:[Ag(NH3)2]+
  12.乳酸:CH3-CHOH-COOH
  13.葡萄糖:C6H12O6
  14.蔗糖:C12H22O11
  15.核糖:CH2OH-(CHOH)3CHO
  16.脱氧核糖:CH2OH-(CHOH)2CH2-CH3
  17.淀粉: (C6H10O5)n
  18.火棉,胶棉:主要成份都是[(C6H7O2)-(ONO2)3]n 只是前者含N量高
  19.尿素: CO(NH2)2 NH4CNO为氰酸铵(互为同分异构体)
  20.氯仿: CHCl3
  21.油酸: C17H33COOH
  22.银氨溶液:[Ag(NH3)2]OH
  23.脱氧核糖:CH2OH-(CHOH)2CH2-CHO
  五、其他类:
  1.白垩: CaCO3
  2.石灰乳、熟石灰:Ca(OH)2
  3.熟石膏: 2CaSO4.H2O
  4.足球烯: C60
  5.铜绿:Cu2(OH)2CO3
  6.纯碱(碱面): Na2CO3
  7.王水: HCl,HNO3 (3:1)
  8.水玻璃(泡火碱) :Na2SiO3
  9.小苏打:NaHCO3
  10.苏打:Na2CO3
  11.大苏打(海波):Na2S2O3
  12.盐卤:MgCl2.6H2O
  13.雌黄:As2S3
  14.雄黄:As4S4
  15.朱砂:HgS
  16.石棉:CaO.3MgO.4SiO2
  17.砒霜:As2O3
  18.泻盐:MgSO4.7H2O
  19.波尔多液:CuSO4+Ca(OH)2
  20.钛白粉:TiO2
揭秘高中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应用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苏丹红、红心鸭蛋、孔雀石绿、瘦肉精等事件公诸于世,家装材料、皮革鞋类等的甲醛、苯含量超标的屡次暴光,化学品及含有化学品的物质使用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来自农作物的化学品是大家渴望的化学品。
  一、污染预防比污染控制或防治更重要
  从人类意识到环境污染开始,到现在已经发明不少新方法处理废弃物、治理污染点或减少有毒物的暴露等。但这些都是污染控制,而不是污染预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跟在污染的屁股后面追,因为我们消耗再多的时间与金钱都赶不上它的脚步。因此,我们应从另一条路出发,抢在其之前将它拦截。
  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污染预防法案》,明确提出污染预防这一新概念,即环境保护的首选对策是在源头防止废物的生成,这样就能避免对化学废物的进一步处理。
  二、农作物化学品体现了污染预防的新理念
  使用谷物生产的化学品叫农作物化学品,许多农作物化学品对环境的破坏作用远远低于以石油、煤、天然气、海洋资源等为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当然某些农作物化学品对我们人类可能是有害的,但大部分却是对人类无毒无害的。
  由于农作物化学品是以植物为原料生产的,因此像自然界将枯死的植物分解处理掉一样,自然界同样也能将农作物化学品分解,使其消失。试想一下,当一棵树倒地以后,极小的微生物在该树的树叶和树枝上开始工作直到树完全腐败烂掉;大部分由农作物化学品生产的产品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例如,一种以谷物为原料生产的化学品(如聚乳酸树脂)所制作的手套,只要填埋几个星期就能很快被分解并最终完全消失,医院的外科医生每天都要使用几十副这种手套;相反,一种由石化产品(即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一类化学品)制作的塑料(聚乙烯等)手套可能会残存成百上千年而不会腐烂消失。
  因此,来自农作物的化学品能体现污染预防的新理念,是从源头消除污染的一项措施,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
  三、农作物化学品的生产
  生产许多农作物化学品的初始原料是富含能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糖和淀粉。为了将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并合成能用于制造新型塑料(聚乳酸)的农作物化学品,首先要将特种细菌放入装满玉米的大瓦罐,细菌通过玉米发酵将玉米中的碳水化合物转换成乳酸,然后再用这种乳酸制造农作物化学品。所以,细菌为人类做了将碳水化合物转化成有用分子的所有工作,但是最艰难的工作还在其后面,发酵过程产生的酿造物是含有各种成分的混合物,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其中我们需要的成分(如乳酸)从这些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科学家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分离玉米发酵后的混合物,开始时,他们使用一种新的塑料薄膜作非常细密的滤纸,当混合物通过这种塑料薄膜时,滤纸能够将我们需要的乳酸留下,而让其他物质通过。
  四、一种农作物化学品——溶剂简介
  溶剂无处不在,如在工厂的许多流程中,需要使用溶剂来清洗电子零件;在回收处理废报纸时,也要使用溶剂来除去油墨;在家庭生活中,人们也常使用各种方法去污剂(溶剂)来清除油污和涂料。
  仅在美国,每年消耗的溶剂就超过400万吨。目前这些溶剂大多是石化产品,而且可能是有毒的。科学家早就知道,真正安全的溶剂应该是用农作物化学品来制造,但要从农作物中获得这样的溶剂,其过程繁杂且价格昂贵。因此,尽管来自农作物的溶剂是绿色环保的,但如果其价格过于昂贵,对使用它们的人来说,就毫无意义。
  作为化学家,他们的挑战就是要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一种古老的生产过程,必须找到更便宜的方法制造出绿色环保的溶剂。印度的达特博士及其同事已经找到了一种用玉米制造各种有效溶剂的优良方法,其生产所花费的成本还不到原来生产方法的一半,而且该方法的能耗也只有原来的90%。不久的将来,美国人所用的大部分溶剂很可能被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更清洁、安全的溶剂所替代。这些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如指甲油去除剂、油漆消除剂、包装厢内的填充剂、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清洁剂、乙醇汽油等。
  用像玉米那样的天然产品生产出的化学品来代替安全性较差的其它化学品是十分令人满意和高兴的事情,很难找到像由玉米制成的溶剂这样的化合物,它们既具有丰富的用途,又无毒害,而且还能在自然界中自然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然而,目前我国在此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希望有志于成为化学家的同学不妨努力学习,大胆探索、研究,争取有一天,你们也能发明更先进的制造农作物化学品的方法,也许通过你们的努力,以玉米为原料制造的能源发动汽车、以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可乐等将变成现实。
高中化学实验十项基本操作中的“对”与“错”
 部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 "错"与"对"
为迎接初中毕业生升学实验操作考试,我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基本操作的指导与训练。现指出较普遍出现的错误,并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1. 试管的握持
  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
  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毛笔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氯化铝和过量氨水反应离子方程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