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学要点与对联要求及注意事项项

 &&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
  合掌是指一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
  比如:
  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
  请看: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世字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
  例如:
  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
  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
  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
  比如:
  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律了。
  【六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
  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
  比如:
  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
  【八忌上重下边轻】
  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之一。
  比如:
  听铁马声声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
  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副对联的美感。
  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
  比如:
  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
  【九忌初学用癖典】
  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使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使人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更多精彩对联推荐:
对联禁忌相关推荐轻松对对联技巧点拨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_百度知道
轻松对对联技巧点拨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关对联基本知识如下:  一、历史渊源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汉族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4]婚庆对联源文件__PSD分层  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主要分类  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5]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对联教学计划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学习对联注意事项学习对联注意事项不是Lc百家号学对联“三十六忌”【一】动 机1、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6、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便不想钻读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二】句 式7、忌句子长短不一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这不是“对联”。有的联书收入,是贻误初学者。8、忌节奏不相称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三】音 韵10、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此说既适应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应非律诗对偶句式。例如我的“祖国颂”百佳联:日出东方九万里就无哪个重谈冷;● ○  ● ○ ● ○斗悬北国两半球难得有人不道明。○ ●  ○ ● ○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例如:“金盾杯”全国征联赛有个出句: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11、忌同声(同调)落脚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12、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只能说“大多”,因为对联“美”是多方面的。【四】字 词16、忌同位重字例如:“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但有少数情形,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没有这个“之”,文句照样流利,实际是仿骈体形式,最好不用。17、忌异位重字如当代某君一联:九州创空前伟业;万马图无量前程。又如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字,不一定都是词,要靠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如“垃”与“圾”合成,才变为“垃圾”一词。能否独立表达语意,是字与词的分水岭。除了少数字,绝大多数字的含义不是孤立的,可以活用,一字多义,以造语的表达意义来定“词类”,遣词如果机械化,便会出现“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19、忌“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舍此,谈不上“字眼”。例如我的“百杰”联:最最亲,惟共产党摧三山建国治国;·   ·真真好,乃红太阳泽万物裕民强民。·   ·“最惟真乃”四个字,是显示整个境象轮廓的画笔。删掉,既不真又无情,可以说“不成对联”。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开路”的观点。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可以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例如:一日/无心/出;群峰/不敢/高。(泰山绝顶联)定主  状 谓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辨别的标准是: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可以拆开或加进有关成分。如“繁荣”可以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五】结 构22、忌“不学语法”曾遇到这么一回事: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进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句子的正常结构是:定+主│状+谓 (定+宾) 补语─────┼───────────主语部分│  谓 语 部 分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可以超越一个。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但要注意:谓语后边的连带部分,带了宾语就不带补语,相反亦然,没有“主谓宾补”的句法。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23、忌“事物结构随便”例如某水库联:四面山青花鸟俏; (花鸟乃一植一动)一湖水碧鸭鹅欣。 (鸭鹅乃二家禽)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诗有偶句: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对象。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可以对“龙凤山川”,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不过,难谈上“工整”二字呀。24、忌“主次颠倒”古代有如下一联:子能登父业;臣未报君恩。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程度、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近见新作:“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可以随意布局。25、忌“长联结构呆板”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六】内 容26、忌上强下弱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27、忌前后重复例如: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如我的一联:墙高不塌根基正;室陋无奇墨迹香。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君的“地名巧对”:黄石黄冈黄果树;黑河黑水黑龙江。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30、忌奢华浮躁例如一婚联:缔良缘两户英雄儿女;成佳偶一双模范夫妻。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分夸张。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人谓华而不实。【七】其 它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有关贬义词,宜禁用。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欣鼓舞,奋发向前。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32、忌“无创意”撰作动笔做联,先要根据题目(自拟或他拟),设计一个或几个方案。所谓方案,包含创意及方式等等。然后据此寻找有关资料(如典故、史实)。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不断提高到精品。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脱化式的作品,多数不开拓,少数由于创意豁达,也惊人。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33、忌“口号式”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如“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要通过冶炼把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融合在字里行间,以文学手段来展现。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情感是思想性的结晶,作品既要代表大多人的心思,也有“我在其中”,联中无我是空白一片。写什么内容是客观物体,借写这种物体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是“发射”情感时刻的去处。情感当然有深浅程度,这个不能要求一律。所谓“情境意义”,是作品的深层意义。35、忌“错用标点”标点(不指书法)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如我的一副格言联:日暮应先将胆放;峰高未必碍人攀!收入某书时,下联用的是句号,从而“点评”末尾说“有弱于上联之嫌”。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除了问号、叹号外,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停顿的,上联尾打逗号,下联尾打句号;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尾都打句号”。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不分两行而连着排版或插在文中,连对联的意识形象都被抹煞了。如古胜迹联:疏烟流水自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除了“问、叹”号收尾之外,长短联上尾必用分号,下尾必用句号。36、忌“古今”声调混用首先看两副实例:(1)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联中均无入声字,但不能说“古代有今声对联了”。(2)花满九州香四海;雨滋万木绿千山。(当代·标明今声)出句无入声字,对句中有“木、绿”两个入声字,并非“入转平”,古今皆仄。一说是今声,一说是古声,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以上二例,实质都是古声。另一种情形,出句亦古亦今,要求对句“古今皆宜,但忌混用”。如:邪教害人,弟子自焚师冷笑;科学驱昧,瘟神名裂众群攻。这种类型,我把它叫“半古半今”。正确而无争议的“今声”作品是什么呢?上下联都应使用“入转平”(含少数古平转今仄)的字。例如:税费改革,农村气象春风柳;职责明确,公仆情怀夏日莲。“入转今平”的字,用到上下联音步(或联尾)而对仗,这才是“今声对联的正统”。前面的情形,应该说是混用。使用古声或今声,应由爱好者自择。文:李先鸿图: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不是Lc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不是要你跟随匆匆的脚步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对联》教学教案
《对联》教学教案
【www.ruiwen.com - 对联】
  设计理念  本设计意在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读读、想想、猜猜、联系生活实际等形式多样的方法识字、学词,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对联这种形式,诵读对联,积累,丰富语言。  2在诵读对联中认识13个生字;会正确、规范书写10个生字。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通过书写表达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  读文识字,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对联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老师:在黑板张贴一副完整的对联,课件一套,红纸,黑色彩色笔若干。  学生:课前搜集对联。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过春节的热闹气氛。  2谈话揭示课题。  孩子们,过年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联(教师指向张贴在黑板上的对联),学生齐读课题。  3以形象的对联入手,初识对联。  (1)抽学生读:“春回大地,春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家新”。读了对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认识对联。(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上联、下联,别看简简单单的对联,它包含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初读,识字学词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  3检查识字、学词情况。  (1)将生字放在五颜六色的气球中逐一让学生认识。  “联”、“六畜”、“财”、“茂盛”、“风调雨顺”,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字音。  “爆”、“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扩词。(当学生说到“爆炸”时,老师相机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远离爆炸,渗透安全教育。)  “稻米”、“六畜”,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猜猜进行理解:“稻米”还可以叫什么?“六畜”指农民伯伯饲养的六种牲口,请孩子们猜一猜有哪些。(通过这一形式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轻松理解了难点词的意思)  “茂盛”:结合窗外的那棵高大的黄桷树进行说话练习。  (2)词语(四字词、三字词教学)。  过渡:对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词语,藏在灯笼里,孩子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将四字词、三字词分别放入灯笼  里让学生认读,在读中体会含义)  “爆竹声声”、“梅花点点”,读了这两个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过年的热闹场面,听到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看到了朵朵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展示它的美丽,散发着它的芳香)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组词语是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的,在读中体会农民伯伯给我们送来了什么?(丰收的粮食、肥壮的牛羊)  “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读好了这些词语,你想把它们送给谁?(生:我想把它们送给做生意的人,祝他们生意红红火火)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边读边体会,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学生的理解加以鼓励,教师不作具体讲解)  “三字词”教学,在朗读中记忆、积累。  三、朗读指导  过渡:学好了生字词,下面老师把它们送回到对联的家中,老师相信你们会把对联读得更好。  1配乐朗读。  (配上喜庆吉祥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读文氛围,学生很容易入情入景地读好对联)  (1)配乐自由读。  (2)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对联进行朗读,并读给小伙伴听听,小伙伴读得好的,给他画上一面小红旗进行奖励。  (3)抽学生读、评读、赛读。  (4)男女生以对对子的方式朗读对联。  2按节奏朗读。  过渡:读好了对联,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对联有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两两相对,每句字数相等,根据前面的词语教学,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对联中都藏有四个字的词语  和三个字的词语。  (2)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将对联分成“××××/×××”的节奏指导朗读。(师:我们读对联时,不仅要有感情地朗读,还应像那样,读出对联的节奏,读出韵味)  (3)教师引读,学生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3游戏——对对联。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对联与黑板张贴的对联有什么不同。(缺少横联)教师相机出示四句横联(辞旧迎新、欣欣向荣、恭喜发财、普天同庆),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将横联添加在课文中的对联上。  (2)学生汇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对联。  四、拓展交流  1学生交流在课前搜集的对联。  2教师出示搜集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进行拓展迁移。  五、书写指导  过渡:孩子们,读了那么多对联,又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你们想把这些对联送到红纸上去吗?但对联中有两个调皮  的汉字娃娃,想让你们把它俩写得漂漂亮亮的,它们才愿意回去,教师相机出示生字“顺”和“盛”。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用不同的颜色填写,利于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在书写过程中强调这两个字间架结构的摆放应紧凑,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美观。  3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写生字过渡到书写对联(将课前准备的红纸、黑色笔分发到各小组,小组合作书写一副完整的对联,包括横联,学生可以写书上的对联,也可以写在课外搜集的对联)。
本文来源:
瑞文网 ruiwen.com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节贴对联注意事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