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题什么意思,结果是多少?

操作系统概念第七版习题答案(中)
3.1 论述短期,中期和长期调度之间的区别.
Answer:a.短期调度:在内存作业中选择就绪执行的作业,并为他们分配CPU。
b.中期调度:作为一种中等程度的调度程序,尤其被用于分时系统,一个交换方案的实施,将部分运行程序移出内存,之后,从中断处继续执行。
c.长期调度(作业调度程序):确定哪些作业调入内存以执行.
它们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它们的执行的频率。短期调度必须经常调用一个新进程,由于在系统中,长期调度处理移动的作业时,并不频繁被调用,可能在进程离开系统时才被唤起。
3.2 问:描述一下内核在两个进程间进行上下文功换的动作.
Answer:总的来说,操作系统必须保存正在运行的进程的状态,恢复进程的状态。保存进程的状态主要包括CPU寄存器的值以及内存分配,上下文切换还必须执行一些确切体系结构的操作,包括刷新数据和指令缓存。
(书中答案)进程关联是由进程的PCB来表示的,它包括CPU寄存器的值和内存管理信息等。当发生上下文切换时,内核会将旧进程的关联状态保存在其PCB中,然后装入经调度要执行的新进程的已保存的关联状态。
3.3考虑RPC机制。考虑的RPC机制。描述不可取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或者不执行的”最多一次”或”到底一旦“语义。说明在没有这些保障的情况下,可能使用的一种机制。
Answer:如果一个RPC机制无法支持无论是“最多一次”
或“至少一次”的语义,那么RPC服务器不能保证远端程序不会引起多个事件的发生。试想,如果一个远端程序在一个不支持这些语义的系统上从银行账户中撤回投资的资金。很可能一个单一调用的远程过程会导致多种服务器的撤回。
如果一个系统不能支持这两种语义,那么这样一个系统只能安全提供远程程序,这些远程程序没有改变数据,没有提供时间敏感的结果,用我们的银行账户做例,我们当然需要“最多一次” 或“至少一次”的语义执行撤销(或存款)。然而,账户余额成其它账户信息的查询,如姓名,地址等,不需要这些语义。
3.4 图表3.24里显示的程序,说明A行将会输出什么?
Answer:当控制回到父进程时,它的值会保持在5,而子进程将更新并拷贝这个值。
3.5 问:下面设计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系统层次和用户层次都要考虑到.
A,对称和非对称通信
B,自动和显式缓冲
C,复制发送和引用发送
D,固定大小和可变大小消息
Answer:A.对称和非对称通信:对称通信的影响是它允许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有一个集合点。缺点是阻塞发送时,不需要集合点,而消息不能异步传递。因此,消息传递系统,往往提供两种形式的同步。
B.自动和显式缓冲:自动缓冲提供了一个无限长度的队列,从而保证了发送者在复制消息时不会遇到阻塞,如何提供自动缓存的规范,一个方案也许能保存足够大的内存,但许多内存被浪费缓存明确指定缓冲区的大小。在这种状况下,发送者不能在等待可用空间队列中被阻塞。然而,缓冲明确的内存不太可能被浪费。
C.复制发送和引用发送:复制发送不允许接收者改变参数的状态,引用发送是允许的。引用发送允许的优点之一是它允许程序员写一个分布式版本的一个集中的应用程序。Java’s RMI
公司提供两种发送,但引用传递一个参数需要声明这个参数是一个远程对象。
D.固定大小和可变大小消息:涉及的太多是有关缓冲问题,带有定长信息,一个拥有具体规模的缓冲课容纳已知数量的信息缓冲能容纳的可变信息数量是未知的。考虑Windows 2000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带有定长信息(&256bytes),信息从发送者的地址空间被复制至接受进程的地址空间。更大的信息(如变长信息)使用共享内存传递信息。
4.1举两个多线程程序设计的例子来说明多线程不比单线程方案提高性能
答:1)任何形式的顺序程序对线程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形式。例如一个计算个人报酬的程序。
2)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空壳”程序,如C-shell和korn shell。这种程序必须密切检测其本身的工作空间。如打开的文件、环境变量和当前工作目录。
答:用户线程之间的上下文切换和内核线程之间的相互转换是非常相似的。但它依赖于线程库和怎样把用户线程指给内核程序。一般来说,用户线程之间的上下文切换涉及到用一个用户程序的轻量级进程(LWP)和用另外一个线程来代替。这种行为通常涉及到寄存器的节约和释放。
4.3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多内核线程的多线程方案比单处理器系统的单个线程方案提供更好的性能。
答:当一个内核线程的页面发生错误时,另外的内核线程会用一种有效的方法被转换成使用交错时间。另一方面,当页面发生错误时,一个单一线程进程将不能够发挥有效性能。因此,在一个程序可能有频繁的页面错误或不得不等待其他系统的事件的情况下,多线程方案会有比单处理器系统更好的性能。
4.4以下程序中的哪些组成部分在多线程程序中是被线程共享的?
c.全局变量
答:一个线程程序的线程共享堆内存和全局变量,但每个线程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组寄存值和栈内存。
4.5一个采用多用户线程的多线程方案在多进程系统中能够取得比在单处理器系统中更好的性能吗?
答:一个包括多用户线程的多线程系统无法在多处理系统上同时使用不同的处理器。操作系统只能看到一个单一的进程且不会调度在不同处理器上的不同进程的线程。因此,多处理器系统执行多个用户线程是没有性能优势的。
4.6就如4.5.2章节描述的那样,Linux没有区分进程和线程的能力。且Linux线程都是用相同的方法:允许一个任务与一组传递给clone()系统调用的标志的进程或线程。但许多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XP和Solaris,对进程和线程都是一视同仁。基本上,这种使用notation的系统,一个进程的数据结构包括一个指向属于进程的不同线程的指针。区别建模过程和在内核中线程的两种方法。
答:一方面,进程和线程被视为相似实体的系统中,有些系统代码可以简化。例如,一个调度器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的进程和线程,且不需要特殊的代码,在调度中审查有关线程的进程。另一方面,这种统一会使进程资源限制更加困难。相反,一些额外的复杂性被需要,用来确定哪个线程与哪个进程一致和执行重复的计数任务。
4.7由4.11给出的程序使用了Pthread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在程序的第c行和第p行分别会输出什么?
答:c行会输出5,p行会输出0.
4.8考虑一个多处理器系统和用多线程对多线程模式编写的多线程程序。让程序中的用户线程数量多于系统中的处理器的数量,讨论下列情况下的性能意义:
a.由程序分配的内核线程的数量比处理器少
由程序分配的内核线程的数量与处理器相同
由程序分配的内核线程的数量大于处理器数量但少于用户线程的数量
答:当内核线程的数量少于处理器时,一些处理器将仍然处于空闲状态。因为,调度图中只有内核线程的处理器,而不是用户线程的处理器。当程序分配的内核线程的数量与处理器相同时,那么有可能所有处理器将同时使用。然而,当一个内核块内的内核(因页面错误或同时援引系统调用)相应的处理器将闲置。当由程序分配的内核线程的数量大于处理器数量时,封锁一个内核线程并调出,换入另一个准备执行的内核线程。因此,增加多处理器系统的利用率。
第五章 CPU调度
5.1为什么对调度来说,区分I/0限制的程序和CPU限制的程序是重要的?
答:I/0限制的程序有在运行I/O操作前只运行很少数量的计算机操作的性质。这种程序一般来说不会使用很多的CPU。另一方面,CPU限制的程序利用整个的时间片,且不做任何阻碍I/O操作的工作。因此,通过给I/O限制的程序优先权和允许在CPU限制的程序之前运行,可以很好的利用计算机资源。
5.2讨论以下各对调度标准在某种背景下会有的冲突
a.CPU利用率和响应时间
b.平均周转时间和最大等待时间
c.I/O设备利用率和CPU利用率
答:a.CPU利用率和响应时间:当经常性的上下文切换减少到最低时,CPU利用率增加。通过减少使用上下文切换程序来降低经常性的上下文切换。但这样可能会导致进程响应时间的增加。
b.平均周转时间和最大等待时间:通过最先执行最短任务可以使平均周转时间最短。然而,这种调度策略可能会使长时间运行的任务永远得不到调度且会增加他们的等待时间。
c.I/O设备利用率和CPU利用率:CPU利用率的最大化可以通过长时间运行CPU限制的任务和同时不实行上下文切换。I/O设备利用率的最大化可以通过尽可能调度已经准备好的I/O限制的任务。因此,导致上下文切换
5.3考虑指数平均公式来预测下一次CPU区间的长度,使用以下参数值会有什么影响?
a.a=0和t=100毫秒
b.a=0.99和t=10毫秒
答:当a=0和t=100毫秒时,公式总是会预测下一次的CPU区间为100毫秒。当a=0.99和t=10毫秒时,进程最近的行为是给予更高的重量和过去的就能成相比。因此,调度算法几乎是无记忆的,且简单预测未来区间的长度为下一次的CPU执行的时间片。
&&&&&&&&&&&&
&&&&&&&&&&&&&&10&&&&&&&&&&&&&&&&
P2&&&&&&&&&&&&&&&&
1&&&&&&&&&&&&&&&&
P3&&&&&&&&&&&&&&&&
2&&&&&&&&&&&&&&&&
P4&&&&&&&&&&&&&&&&
1&&&&&&&&&&&&&&&&
P5&&&&&&&&&&&&&&&&
5&&&&&&&&&&&&&&&&
0P1P2P3P4P5
a.4GanttFCFSSJFRR1
5.5下面哪些算法会引起饥饿
a.先来先服务
b.最短工作优先调度
c.轮换法调度
d.优先级调度
答:最短工作优先调度和优先级调度算法会引起饥饿
答.a.实际上,这个过程将会增加它的优先权,因为通过经常得到时间它能够优先得以运行。
b.优点是越重要的工作可以得到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优先级越高越先运行。然而,结果将由短任务来承担。
c.分配一个更长的时间给优先级越高的程序。换句话说,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时间片在RR调度中。
5.7考虑一个运行十个I/O限制任务和一个CPU限制任务的系统。假设,I/O限制任务一次分配给一个I/O操作1毫秒的CPU计算,但每个I/O操作的完成需要 10毫秒。同时,假设间接的上下文切换要0.1毫秒,所有的进程都是长进程。对一个RR调度来说,以下情况时CPU的利用率是多少:
& a.时间片是1毫秒
& b.时间片是10毫秒
答:a.时间片是1毫秒:不论是哪个进程被调度,这个调度都会为每一次的上下文切换花费一个0.1毫秒的上下文切换。CPU的利用率是1/1.1*100=92%。
b.时间片是10毫秒:这I/O限制任务会在使用完1毫秒时间片后进行一次上下文切换。这个时间片要求在所有的进程间都走一遍,因此,10*1.1+10.1(因为每个I / O限定任务执行为1毫秒,然后承担上下文切换的任务,而CPU限制任务的执行10毫秒在承担一个上下文切换之前) 。因此,CPU的利用率是20、21.1*100=94%。
5.8考虑一个实施多层次的队列调度系统。什么策略能够使一个计算机用户使用由用户进程分配的最大的CPU时间片。
答:这个程序可以使分配给它的没有被完全利用的CPU时间最大化。它可以使用分配给它的时间片中的绝大部分,但在时间片结束前放弃CPU,因此提高了与进程有关的优先级。
a.&&0时所得的是什么算法?
b.&&/SPAN&&0时所得的是什么算法?
答:a.FCFS
5.10解释下面调度算法对短进程编程度上的区别:
c.多级反馈队列
答:a.FCFS----区别短任务是因为任何在长任务后到达的短任务都将会有很长的等待时间。
b.RR-----对所有的任务都是能够相同的(给它们相同的CPU时间区间),所以,短任务可以很快的离开系统,只要它们可以先完成。
c. 多级反馈队列和RR调度算法相似——它们不会先选择短任务。
5.11用Window XP的调度算法,下列什么是数字优先的线程。
& a.相对优先级的值为REALTIME_PRIORITY_CLASS的属于实体优先类型的线程
& b.相对优先级的值为NORMAL_PRIORITY_CLASS的属于NORMAL类型的线程
c.相对优先级的值为HIGH_PRIORITY_CLASS的属于ABOVE_NORMAL类型的线程
5.12考虑在Solaris操作系统中的为分时线程的调度算法:
a:一个优先权是10的线程的时间片是多少?优先权是55的呢?
b:假设优先权是35的一个线程用它所有的时间片在没有任何阻止的情况下,这调度算法将会分配给这个线程什么样新的优先权?
c:假设一个优先权是35的线程在时间片结束前阻止I/O操作。这调度算法将会分配给这个线程什么样新的优先权?
答:a:160和40
5.13传统UNIX调度在优先数和优先级间成反比关系:数字越高,优先权越低。The scheduler recalculates process
priorities once per second using the following
function:该调度进程利用下面的方程重新计算进程的优先权一次一秒:
Priority = (Recent CPU usage / 2) +
Base where base = 60 and recent CPU usage refers to a value
indicating how often a process has used the CPU since priorities
were last recalculated. 优先权= (最近CPU使用率/ 2
) +基本数
这里的基本数这里= 60,最近的 CPU使用率是指一个表明优先权从上一次重新计算后开始进程被CPU使用的情况。
Assume that recent CPU usage for
process P 1 is 40, process P 2 is 18, and process P 3 is
假设最近进程p1的CPU使用率是40个,p2是18
,p3是10。当优先权重新计算后这三个进程的新的优先权是什么?What
will be the new priorities for these three processes when
priorities are recalcu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does the
traditional UNIX scheduler raise or lower the relative priority of
a CPU-bound process?在此信息的基础上,传统UNIX的调度会不会提高或降低CPU限制的进程的相对优先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三年级第六册教案[1]_甜梦文库
三年级第六册教案[1]
教学过程 一 位置与方向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 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反思及点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本第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第 1、2 题。 ,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能正确运用词语描述出构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同学们,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你们都长高了,新学期,我们重新安排了座位, 现在请你看一看你座位的前、后、左。右是谁!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 的教室,楼下是几年级的教室。 (2)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 的位置呢? 2.导人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吗?每天早上当太阳从地平线 升起的时候,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就会把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国各地乃至 世界各国游客每天清晨都会来到天安门广场参与这一庄严时刻。 提问;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 (2)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地方升起来?(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3)猜――猜,晚上太阳落山在什么地方?(晚上,太阳从西边落下) (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站的?(面向东)1 教学过程 你们背对的方向是哪里?(背向西) (6)请学生伸开双臂。 提问:把两臂张开后,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7)请你向旁边的同学说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8)讲述前、后、左、右与东、西、南、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1)说一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2)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提问: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图书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多功能 厅在操场的什么方向?花坛在操场的什么地方? 3.学习两组相对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所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站) (4)观察:家所外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又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站) (5)发现:由此找们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垂相对的。 (6)说一说,捧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哪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大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例 1 填完整。 (1)提问:小明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怎么知道的? (2)同位互说,操场四周的建筑各在什么方向。 (3)把结果填在书上。 2、课本第 6 页“练习一”的第 1 题。 (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酉、北方都有什么? 3、课本第 6 页“练习一”的第 2 题。 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家具放在了房间的哪个方向上? 4、出示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平面图。 5、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6、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天安门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 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知道了东与四、南 与北是相对的方向:并通过努力,以操场为参照物找到自己家的位置。反思及点评2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课本第 4 页的例 2。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圈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绘制校园录意图。 2.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 教具准备: 四张卡片(东,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回忆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方向。 (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 左 下 东 南 北 西 上 右 后 (3)指名说出我们学校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导人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同学们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识: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讲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在教学楼的上方贴出卡片“北” )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位置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确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 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6)小组交流。(7)集体反馈。(8)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寒绘制韵,这样标准统一, 简单清楚。当我们看―‘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再根据所给方向, 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设计 尝试操作: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 2.确定图上的方向。 3.和同伴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反思及点评3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课本 5 页例 3 及“做一做“, “练习一”第 3、4 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用(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概念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正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在课桌上结合地图的方向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用语言描述出铅笔盒、书、教具位于所在桌面的什么位置。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教师家访) (1)出示:家访 (2)理解图意。 , (3)叙述图意。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内容。 2.解决问题。 (1)观察社区内有哪些建筑物。它们的位置都在哪里? (2)图中是否给定一个方向,你从哪看出来的? (3)你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吗? (4)你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可以,先向北再向西。) 3.学习例 3。 (1)出示,看清图意. (2)根据图意用卡片在桌子上摆出四个方向。 (3)说一说各建筑物的位置, (4)想一想:根据围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请同学分别问答。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课本第 5 页“做一做” 。 (1)完整看清图意。 (2)提问:通过观察,你看清图中确定了哪一个方向?(北)你能由此辨认出另外三个 方向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3)出示“做一做”中前两个问题。请同学读题、观察,思考。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在图中标出四个方向。再思考题中的问题。 (4)分别请同学回答这两个问题。 (5)提问:根据图意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课本第 6 页“练习一”的第 3 题。 (四)思维训练 1.课本第 7 页“练习一’的第 4 题。 (1)投影出示中国地图。4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2)从地图中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 (3)观察地图,除了北京,还有哪些地方? (4)介绍我国的五座名山。 (5)具体说一说这五座名山的地理位置。 (6)尝试填空。 (7)集体订正。 2.说一说你上学的路线。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出其余三个方向非常重 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选择所行路线。反思及点评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课本第 8 页的例 4 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 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培养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寻宝游戏。在 9 个方格分别各有一个物品,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2、导人新课。 教师:以前我们辨认的都是正北、正南、正西、正东四个方向,但是在生活中, 有许多物体摆放不是正对着这四个方向时,我们又该如何去辨认呢?今天我们就来研 究这种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 4。 (1)出示指南针。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指南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实指南针在我们 生活中用途很大。去陌生的地方,指南针可以帮我们指明方向;爬山时,它可以帮 我们定位,寻找最佳捷径,今天,我们运用指南针认识新的方位词。 (2)集体到操场。 (3)指名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提问:多功能厅在校园的什么方向?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5 教学过程 教师;你们刚才说的对不对呢?我们请指南针来告诉我们。 教师拿着指南针,面向多功能厅,请同学们分别观察指南针指针所指方向。 得出结论。 (5)教师指着校园食堂,请同学猜一猜,食堂在校园的什么方向? (6)用指南针验证。返回教室。 (7)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板书 (8)观察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东北在正北与正东的夹触;西南在正西 与正南的夹角处。) (9)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教师板书 (10)说一说校园西北、东南方向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 南四个方向。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的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是谁。 3、课本第 8 页“做一做” 。 4、课本第 10 页练习 2 第一题。 5、第 10 页练习 2 第 2 题。 (四)课堂小结反思及点评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课本第 9 页的例五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准确简洁的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公园,参观某一景观,你会怎样找这个地方? 归纳: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先确定行走的方向,或查看导游图进行寻找。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6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可是老师对动物园的布局不够了解,你们谁 愿意来当小导游,带领大家一同游览新奇的动物园呢。 (1)熟悉导游图。教师投影出示例 5 主题图:在去动物园之前,我们先来厂解一下动 物园的布局结构,再来做个调查,看看你们都想到哪个场馆参观。 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角色参与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2.拓展。教师:看着这张导游图,做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课本第 9 页“做一做” 。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从某地到某地可乘坐的线路及行车路线。 2、课本第 11 页“练习二”的第 3 题。 3、课本第 ll 页“练习二”的第 4 题。 4、课本第 12 页练习二的第 5、6 题。 5、从所在市区地图中找出自己家所在的那个位置。 (四)课堂小结反思及点评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 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 。 2、 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3 页―第 15 页例 1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 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重难点:1、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 8÷2 14÷7 24÷6 36÷6 18÷9 16÷4 20÷5 35÷5 72÷97 教学过程 2、口答 (1)80 里面有几个 10?400 里面有几个 100? (2)34 里面有几个 10 和几个 1? 二、新授课 1、 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主题图(把主题图的 124 改为 120 箱) 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 3、出示例 1 (1) 赵大伯 3 次能运完 60 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能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板书:60÷3。 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你怎样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整十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2) 600 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 3 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师: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板书:600÷3 教师: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3) 240 箱货物,李阿姨运了 3 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师:怎样列式?小组讨论后怎样运算结果?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是: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 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 的商就是几个十。 4.练习。 (1) 第 15 页做一做第 1 题 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 完成第 15 页做一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各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 3 第一题 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2、第 2 题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反思及点评8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除法的估算(例 2)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 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 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难点:估算的策录要灵活多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6 240÷ 8 320 ÷4 420÷ 7 450÷9 630÷7 360 ÷ 6 400÷ 5 2、说出各数的近似值 148≈ 193≈ 87≈ 93≈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 124 箱货物, 有 李叔叔他们三人开了三部车。 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 223 千米,客车行驶了 4 小时,平均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 3 元,100 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 182 人,如果按每 4 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 帐篷? 让学生根据除法含义列出各题算式 问:请学生逐一说出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 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解答,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主题图和例 2 有 124 箱货物,李叔叔他们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问;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大约是什么意思?(说明这题并不要 我们求出精确值,只要我们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 怎样进行除法估算?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集体订正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124T120+4 124≈120 120÷3T40 120÷3T40 每人大约运 40 箱。 剩下的 4 箱中每人还可运 1 箱,每人大约 运 40 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① 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是正确的 ② 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对问题的合理解决 3、学生独立估算:223÷4≈ 第一种:223≈200 第二种:223T200+23 第三种:223≈240 200÷4T50 200÷4T50 240÷4T60 师:以上三种结果都对,说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 50~60 之间9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 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 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i.每听饮料 3 元,100 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ii.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 182 人,如果按每 4 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讨论: (1)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 100 估成 120 吗?为什么? (2)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 182 估成 160 合适还是估成 200 合适?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同学们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 100 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 100 估 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 182 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 182 看 成 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5、 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在第一题中让学生思考:把 260 看成 240 或 280 都可以吗?为什么? 2)练习三第 3 题和第 4 题 请学生根据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确求出估算结果,完成后简单说说是将被除数看 成多少来计算的。 3)160 人去春游,每辆车坐 28 人,6 辆车够吗?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四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反思及点评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练习课( “练习三”5-8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一位数除几 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口算方法。 2、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重难点:1、掌握算理 2、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接龙 2、估算:指名学生说出某些题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第 5 题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分析数量关系10 教学过程 (2)集体列式计算。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3)你是怎样计算 160÷4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第 6 题 (1)学生自己看题弄懂题意。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2)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那些相关信息? (3)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作业 1、第 7 题:自由读题,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第 8 题 (1)出示图所给信息,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2)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3)尝试解决你喜欢的问题 四、思维训练:思考题 五、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和体会,交流在学习中与同伴交流的乐趣和感受。反思及点评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例 1 例 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初步掌握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及竖式的写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20÷4 280÷7 300÷5 540÷9 24÷2 84÷4 93÷3 69÷3 问:口算 24÷2 你是怎样想的? 二、新授 1、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的笔 算除法,即一位数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2、出示第 19 页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 1 三(1)班和三(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 42 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1)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列式? (2)42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 42÷2?怎样想? (3)出示小棒,摆好 42 根。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 (4)笔算:42÷211 教学过程 师教学笔算竖式的写法 问: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4、出示例 2 四(1)班和四(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 52 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说理由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教师板书竖式比较例 1 和例 2 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以上的数除起,除到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不同点:例 2 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 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第 20 页做一做第 1 题 让学生用竞赛的形式练习,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2、完成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作业反思及点评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例 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除数最高位的数小于除数的一位 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1、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 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2、用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8÷6 24÷4 360÷6 35÷7 90÷9 360÷3 72÷9 810÷9 2、笔算 81÷9 84 ÷4 54÷3 68÷2 问:说说你是怎样算的?81÷9 的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二、新授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 3 出示例 3,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板书:238÷6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如果列竖式该怎样计算?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 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12 教学过程 3、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一些像片大约要插 40 页,而现在通过计算 得出是 39 页余 4 张,这 4 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像片要 40 页。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4、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 24 页, (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册吗?2 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22 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把估算结果写下,然后再进行计算 问:商的最高位写在什么位上?它的商是几位数? 2、完成练习五第一题 判断是几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请涂红色,如果商是三位数,请涂黄色,并说出 判断的根据。 3、 完成练习五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三题。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解答 四、本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反思及点评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分析、推理能力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口算接龙 每人一题,全体参与。 要求:先计算出得数,再编题,编题时可用加减乘除。如:24,24×5;120,120÷ 2;60,60+4 依次类推。 2、 笔算闯关 教师出示 5 道计算题,请同学们做,谁都做对,证明谁闯过了第一关,结合班 级评价给予表扬,说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565÷5 434÷8 253÷6 812 ÷7 856÷4 3、 课本练习第四题 (1) 讲清题目要求 (2) 独立口算,集体参与第二次闯关。 (3) 公布闯关结果。 (4) 请优秀学生介绍做题的经验和方法。 4、 课本第 5 题。13 教学过程 (1) 读题,先判断商是几位数。 (2) 说说判断理由。 (3) 独立计算,再检验。 (4) 验证判断商的位数是否正确。 二、思维训练 1、 练习五的第三题。 (1) 读题理解题意。 (2) 分析数量关系。 (3) 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 练习五的第六题。 (1) 理解题意,按要求尝试推理,说明理由。 (2) 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 解答所提的问题。 3、 练习五的第七题。 (1) 叙述题意。 (2) 说一说题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3) 运用哪些有用信息可以解答(1) (4) 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5) 说一说,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4、 练习五的第八题。 (1) 先观察四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 独立解答问题。 三 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闯过了几关,遗憾有哪些,怎么改进。反思及点评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5 页例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应用一位数除的笔算除法,并学会用乘法验算 除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达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3、通过除法验算,并能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验算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42÷6 36÷9 567÷7 64÷8 6×7 4×9 7×8 8×8 2、 18÷6 27÷9 8÷8 ()×6=18 ()×9=27 ()×7=63 3、 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14 教学过程 246 ÷3 246÷2 488 ÷4 488÷8 二 新授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学生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 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错误,并给予及时纠正,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 4 (1)出示例题:笔记本每本 5 元,小明有 100 元,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独立列试解答。 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将商和除数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如果要检查除法算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检查的呢? (2)红笔记本每本 7 元。小明有 100 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列试解答,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讨论:这个算式结果对吗?你有什么方法验算? 小结:验算有余数除法:商乘除数加余数=被除数 3、巩固练习:第 2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列试计算后,要求他们要验算,讲评时要求他们说出验算的过程。 三 本节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 课堂作业反思及点评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 0 2 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算理,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1、商中间有 0 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还不够商 1。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 28÷2 66÷6 330÷3 0×2 140÷2 8×0 540÷6 6×0 提问:8×0 0×2 6×0 这三道题的得数是多少? 2、说出每个数中的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学生说出 3 和 9 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说出 0 表示的意义 (3)在 3 和 9 的中间,末尾分别填上一个 0,使 39 变成“309”“390”请同学分别 ,15 教学过程 说出 0 在这两个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吗?我给你们讲一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吧!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忍,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片瓜地,孙悟 空买了四个西瓜回来, 准备师徒四人, 每人吃一个, 可是猪八戒跑过来对师傅说: “师 傅,还是我来分吧! ”师傅同意了他的请求,猪八戒想先尝尝再分,可他吃了一块又 一块,不一会,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完了,想一想,其他三人还 能分到西瓜吗? 1. 学习例 5 (1) 提问: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 (2) 根据故事情境列式:0÷3=0 (3) 理解 0÷3 为什么等于 0 (4) 结合算理,说一说 0÷2 0÷4 0÷5 各得多少,为什么? (5) 总结: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 (6) 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2. 学习例 6 中的(1) 。 (1) 创设情境,继续讲故事 这天,师徒四人路过桃园,猪八戒看到树上的桃子直流口水,放下手中的耙子, 伸手去摘桃子,唐僧连忙制止说“要吃可以,不过我得考考你们,悟空和八戒连忙 点点头说: “行啊。行啊”唐僧说: “现在我们要把 309 个桃平均分给你们师兄弟 3 人,你们想一想,怎样分?自己能分到多少个?看你们谁答的又对又快”八戒回答 “太简单了,我来说,答案是 13,师傅,我要吃 13 个桃, ”悟空却想了想说“师傅, 我要 103 个”他们谁分对了吗?接下来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们替唐僧做个评 判好吗? (2) 板书:309÷3 (3) 学生自己笔算 (4) 集体订正,观察思考 为什么 3 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 0 时,在商的十位上得零呢? (计算 309÷3 时,先用 3 去除百位上的 3,3 除以 3 得 1,在商的百位上写 1, 除到十位时,由于除数的十位数是 0,0 除以 3 得 0。因此,十位上要商 0。0 和除数 3 相乘得 0,0 减 0 得 0,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但是商十位上的 0 必须要写,起占位 作用,接下去再除个位数) (5) 同桌互说,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 0? (6) 请学生说说他们谁答对了? 3,学习例 6(2) (1) 继续创设故事情境,学习商未尾有 0 的除法。 (2) 板书:420÷3 (3) 尝试自主完成 420÷3 的竖式计算 (4) 集体订正,观察哪一步可以省略 (5) 理解算理 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 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 上面商 0 就可以了.16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3)课堂作业 29 页的做一做.30 页练习第 1.3 题 4.课堂小结。反思及点评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第 31.32 页例 7 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 1,2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或 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2 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另一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50×7 ×8 80÷2 420÷6
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竖式) 690÷3 600÷4 505÷5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 7 (1) 创设情境,板书例 7 (2) 读题,理解题意 (3) 根据题意列式:832÷4 (4) 尝试探究,试算 832÷4 (5) 教师巡视,请一名笔算正确的同学板书 (6) 请板演同学解说试算的过程. (7) 提问:用 4 去除十位上的 3,不够商 1,你们是怎样做的?(在求出高的最高位数以 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对着哪一位商 0) (8) 理解算理 十位上商 0 以后,用除数 4 乘 0 得 0,把 0 写在 3 的下面,3 减 0 得 3,与被除数个 位上落上来的 2 合在一起是 32,32 除以 4 商 8,8 写在商的个位上, (9) 想一想,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10)组织讨论,如果少写了商中间这个零,商成了几位数,对不对? (11)回忆所学商中间的零的两种情况,1.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中间一步,被除数 是 0,商 0;2.除到中间一步,不够商 1,商 0 (12)小结;两种情况都是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数不够商 1, 就对着十位商 0. 2、学习例 7(2) (1)创设情境,板书:562÷4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17 教学过程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 (5)讨论:如何计算 (6)指名说一说笔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7) 我们在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不够商 1,怎么办? (商 0) 这里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够商 1,怎么办?为什么?(也要商 0,用来占位) (8)理解算理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同时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比除数小,就可以不必再除,中要在商的个位上写 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9)总结商末尾有零的两种情况 1. 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又是 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个位的上面商 0 就可以. 2. 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 商的个位上写 0,落下被除数个位上的数作为余数 (三)课堂作业. 1 课本 31 页做一做 请学生自选两题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 课本第 32 页做一做 3 课本 33 页练习八第 1.2 题 (四)课堂小结。反思及点评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商末尾有零的除法,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 教学重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口算:3 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条上完成 20 道口算 2. 计算 309÷3 0÷5 428÷4 690÷3 8÷4 545÷5 (1) 集体在本上完成 (2) 指名板演 (3) 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18 教学过程 (5) 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 计算比赛(第 33 页练习八第 5 题) (1) 男女生各选派四名代表参赛。 (2) 每人一题,看哪个算得又对又快。 (3) 其他同学当裁判。 (4) 互助,帮助出现错题的同学。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 33 页“练习八”的第 3 题。 (1)投影出示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课本第 33 页“练习八”的第 4 题。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 530 平均分成 5 份,平均分成 4 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课本第 34 页“练习八”的第 6 题。 (1)投影出示。 (2)理解题意。 (3)口头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课本第 34 页“练习八”的第 7 题。 (1)创设情境。 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种解答方法既合理又多样。 说一说,你们的买票方案。 (5)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是合算的? 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2)理解题意。 (6)给学生以充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 5.课本第 34 页“练习八”的第 8 题。 (1)投影出示,讲述题意。 (2)解图题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做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要注意 些什么?反思及点评19 教学过程 第十一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 35 页及“练习九”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解答三个具体问题,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 是一位数除法的认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验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重点难点 1.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2.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给学生留有回忆时间。 (2)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知识网络。 (3)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2.复习除法含义。 (1)板书:46÷2 0÷3 (2)说一说 46÷2 的含义。0÷3=0 应该怎样想? 提问:0 除以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结果是多少?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除零呢?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 35 页的内容。 (1) 自主解答第 1、2、3 题。 (2) 做后逐题订正。 (3) 请学生说出分析过程和解答方法。 (4) 质疑。在解答这三道题时,你使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法。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 法。为什么用≈? 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一说 225÷5 的计算过程。 2、课本第 36 页“练习九”的第 1 题。 (1) 思考:如何判断商的位数? 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2) 按要求先计算,在填空。 (3) 按学生每人一空集体订正。 (4) 说一说:笔算除法时,你都遇到了我们学过的哪几种情况?商中间、末尾有零 的除法有什么特点? (5) 指名回答。 3、课本第 36 页“练习九”的第 2 题。 (1) 看清题目要求. (2) 独立做一做 (3) 说一说自己的选择方法. 4、课本第 37 页“练习九”的第 5 题。20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1) 看清题意。 (2) 说一说没道题中都有哪些运算符号?他们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 (3) 集体在本上完成,指名板演。 (4)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 672÷(2×3)和(601-246)÷5 的运算顺序。 (5) 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6) 脱式计算如何检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指导练习 1、课本第 36 页“练习九”的第 3 题。 (1) 投影出示题,理解题意。 (2) 寻找相关信息,解答(1) (3) 根据所给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甲:买一本《童话故事》的钱可以买几本《小猕猴》? 学生乙:买两本《童话故事》的钱比买一本《少年百科全书》多吗? 学生丙:买一本《少年维特》比买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钱 (4) 你来尝试解答同学所提问题。 (5) 如何解答(2) ,小组内交流方法。 2、课本第 37 页“练习九”的第 6 题。 (1) 投影出示题,理解题意。 (2) 寻找相关信息。 (3) 合理解答。 (4) 交流解题思路。 (5) 质疑反馈。 3、作业:课本第 37 页练习九的第 4 题,在本上完成。反思及点评21 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 统计 单元整体说明 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 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 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 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 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 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反思及点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 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 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平均数……………………………………………………2课时第一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的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22 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 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 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分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图: 品牌 统计/箱 A 30 B 45 C 25 D 10反思及点评2、引出条形统计图: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呢?(画 条形统计图) 。 3、学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4、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横向条形统计图。 2、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3、教师小结: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 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请同学 们把书上这张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 4、分析横向条形统计图。 A:师讲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头,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以 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B:小组讨论:根据这张统计图,你向了解什么? C:集体交流。 5、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向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要根据大家的需求自由选择。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一学生提问,其他学生回答,老师给予正确评价。 四、学生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3 教学过程 条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9 页的例题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题 2: 姓名 身高/ 厘米 李明 141 王芳 138 赵兰 139 刘玉 143 李琴 142反思及点评2、小组讨论: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 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 4 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3、汇报。 4、师小结:如果每一格代表 1 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 一格用十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 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我们一 起想个办法解决,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 教师建议大家 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 画成 而应画成 意思表示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2、出示已分段好的纵轴和横轴,只要学生根据数填补完整即可。 3、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4、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为统计图的制作,并不要求一定要和书本上一致,也 可以有其他的分段方法。 ) 5、出示:中国 10 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图) 6、交流: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 建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40 页练习十的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24 教学过程 2、完成教科书第 41 页练习十的第 3 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什么?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 41 页练习十的第4题。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作业:教科书第 41 页练习十的第5题。反思及点评第三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2 页的例题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与生活密切联系,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含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随机抽取的两个小组同学的计算考试的成绩。 第一组: 姓名 分数 第二组: 姓名 分数 2、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计算能力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入: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分 数。应该用每组平均每人得的分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的分数 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第 42 页的例题 1 的统计图。 A:学生集体观察分析统计图的内容。 (小红收集了 14 个矿泉水的瓶子,小兰收集 了 12 个矿泉水的瓶子,小亮收集了 11 个矿泉水的瓶子,小明收集了 15 个矿泉 水的瓶子。 ) B、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重点理解什么 叫“平均”?(也就是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一样多。 )25 教学过程 C:学生小组探究: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 学的方法多? (以 4 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 学生:把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多的移给收集的矿泉水的瓶子个数少的人每人最 少都收集了 11 个,把比 11 个多的先调整出来,然后把小红多的拿 1 个给小兰小明 把多的拿 2 个给小亮,这样每人就都有 13 个了。 D、教师小结方法:先合后分。 “合”就是求出 4 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 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 4 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如果我们列算 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E、学生汇报算式,师板书: (14+12+11+15)÷4 共同计算。 F、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 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 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练习: A、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计算能力强? B、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C、分析两组计算测试平均数:看了这两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44 页练习十一的第 1 题。 A、请小组长拿出课前统计的本组同学的身高统计表。 B、分析:老师要想知道哪个小组同学的身高高,由于我们每个组的人数不一样, 我们不能比身高总数,那要比什么? C、提出练习要求:在计算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进行,算完以后把你们的 平均身高填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 (4)分析平均数:看到这些组的平均身高,你想说点什么? 2、完成教科书第 44 页练习十一的第 2 题。 (如课堂没有时间,就作为课堂作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反思及点评第四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3 页的例题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有关统计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6 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 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A、出示复习题:三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 28 个,第二组投中 33 个,第三组投中 23 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B、分析题意。 C、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列式(28+33+23)÷3, 提问: (28+33+23)表示什么?(三组投中球的总个数。 ) 3 表示什么?(表示参加投球的一共有三个组。 ) 把投中的总数除以 3 表示什么?(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二主题图。 2、分析统计表: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欢乐对的王强最高,最 矮的是欢乐队的李雷) 3、师讲解: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身高) 。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不行)我们要看 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4、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5、集体订正,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48+142+139+141+14)÷5=142(厘米) 答:欢乐队平均身高是 142 厘米。 (144+146+142+145+143)÷5=144(厘米) 答:开心队平均身高是 144 厘米。 开心队在场上的身高占优势。 6 教师小结: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 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 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45 页练习十一的第 4 题。 A、学生读题,教师指导分析题意,重点指导什么叫“月平均销售量”? B、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第一小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80+160+140)÷3=160 包 答:甲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是 160 包 (120+160+230)÷3=170 包 答:乙种饼干月平均销售量是 170 包 170-160=10 包27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答:乙种月饼月平均销售量比甲种饼干平均销售量多 10 包。 C、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集体交流:你从图中还得到什么信息,告诉全班同学。 2、完成教科书第 45 页练习十一的第 5 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在这个单元中,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根据实际情况改题)反思及点评第四单元 年、月、日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 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 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 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 24 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掌握。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3、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要求: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 24 时计时法,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 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会用 24 时计时法。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一课时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 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其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 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概括的能力。 3、 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时间。 教学重难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建立教长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日历,知识卡28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吗?“神州五号”是什么时间成功发射的吗? 象刚才那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要告诉人家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 日, 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同学知道的真不少,在每个小组课桌上,老师准备各年的年历卡片,请同学们一小 组为单位,观察这些年历,看还能发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逐步板书。 2、教学大月小月。 习惯上我们把有 31 天的叫做大月,想想把有 30 天的叫什么? 二月既不是 31 天也不 30 天,那我们又该给它起什么名字? 怎样才能很快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一年里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呢?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介绍数左拳的方法。 游戏:老师报一个月份,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 3、教学平年闰年。 (1)二月是特殊的一个月,我们把有 28 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 29 天的那一年叫闰 年,并板书。 请同学们根据万年历,把
中 2 月的天数记录下来。 查一查闰年的出现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每 4 年里有 3 个平年,1 个闰年。 (2)教师补充科学小常识。 照这样的规律 2008 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把这些年份都除以 4,看看能发现什么? 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一般是闰年。 提出 1900 年,要求是 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过去一年里你最难忘的是哪一天?为什么? (4)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们还可以上网去查一查这方面的资料。 三、课后作业:练习十二 1、2、4反思及点评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29 教学过程 3、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巩固年月日的知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日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你们都掌握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通过上网查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二、基本练习 1、 口答下面各题。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 31 天? 哪几个月是 30 天? 平年的二月有几天?闰年的二月有几天? 闰年一年有几天? 8 月 1 日的前一天是几月几日? 6 月 30 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2、 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多少天? 3、 四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4、 判断正误。 每年都有 365 天。 ) ( 一年中有 7 个大月,4 个小月。 ) ( 小华说: “我爸爸 4 月 31 日才从北京回来。( ) ” 小明说: “我弟弟是 1992 年 2 月 29 日出生的。( ) ” 1900 年是闰年( ) 5、 小强满 12 岁的时候,只过了 3 个生日,猜猜他是哪天生的? 三、拓展练习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 62 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她是哪两个月去的吗? 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住了多少天? 四、小组活动 小组猜一猜,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五、课后作业:在 2008 年中选一个月份做一个月历。反思及点评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2 页、53 页例 3,练习十三第 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 24 时计时法,会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区别时间和时刻。 3、 能用不同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的能力30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能区别时间和时刻,能计算出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出示主题图 1.教师叙述图意,创设生活场景。 2.图中小女孩提出的问题: “21:00 是几时?” 3.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4.你还在哪些地方看过这种计时方法? 像 21 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 时 计时法” (板书课题:24 时计时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 24 时计时法。 (1)教师讲解:交通 邮电 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 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 0 时到 24 时的计时法,通常叫 24 时计时法。 师:24 时计时法时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表。 (给学生演示教具) 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 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夜间十二点) 师: (把时针调到 12 时)对,夜间 12 点,是旧的一天结束,也是新的一天开始, 我们把这个时刻称为 0 时。 师提出问题: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了几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是怎么走的。 (给学生演示教具)同学们,除 夕之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到第 12 下时,新的一年开始了。此时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和 分针都指向数字 12―夜里 12 时。就是 0 时,24 时计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 算一天的时间,接下去是凌晨 1 时、凌晨 2 时??? ???上午 8 时、9 时??? ???直到中 午 12 时。下午 1 时、2 时??? ???晚上 8 时、9 时??? ???知道午夜 12 时。也就是第 二天的 0 时。刚才我们从中午 12 时拨到夜里 12 时,时针又走了一圈,又是 12 小时。 提问:你们想一想刚才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 (2)让学生拿出“14 时钟表盘” ,自己拨。 分组讨论: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 法有什么不同? (3)教师结合钟面说明上午 9 时用 9 时表示,晚上 6 时用 21 时表示。 (4)学生交流探讨“下午 5 时用 24 时计时法是几时?” (5)师生互动:教师拨第二圈,下午 1 时、2 时??? ???学生依次回答:13 时、 14 时???。请你们在钟面上拨出 16 时、33 时 30 分。 ??? (6)学生分组练习。 (7)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 3 出示例 3 主题图:一列火车从下午 2 时 40 分从北京出发,17 时 45 分正式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1)学生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谁能说说下午 2 时 40 分是时间还是时刻?17 时 45 分呢? (3)让学生同时在两个钟面上都拨出出发时间,并说出对应的 24 时计时法的时刻, 然后在第二个钟面转动分针到达时刻。31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4)学生口算经过的时间。 (5)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 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先转换成 24 时计时法,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 3、反馈练习:从上午 8 时到 11 时 50 分经过( )小时。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第 1―3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反思及点评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三第 4―7 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 24 时计时法,并能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2、 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 3 时 上午 10 时 晚上 9 时 下午 6 时 晚上 10 时 下午 2 时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12 时 5 时 30 分 24 时 16 时 18 时 45 分 二、实践运用 1、 练习十三第 4 题 第(3)题是开放题,学生可以提出“中午营业了多长时间” “中午和晚上哪一段营 业时间长”等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 1―2 个问题进行解答,全班交流。 2、 练习十三第 5 题 第(1)题先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道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别算出第一 天和第二天各睡了多少时间,再求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第(2)题先让学生明确“14:30”和“1 小时 20 分”各表示什么,要求什么。弄清 了已知的是开始时刻和经过的时间,求的是结束的时候后,让学生独立算出得数, 再指名说说是怎么算的。 3、 练习十三第 6 题 (1)查看 24 时计时法在交通部门的应用 (2)展示列车时刻表,引导学生熟悉表中的内容,抓住开点和到点两个主要项目。 (3)学生计算运行时间,并填入表中,集体订正。 4、练习十三的第 7 题32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第五课时 实践活动:制作年历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 有关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 知道年历的结构,懂得看年历,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会有简单推算的 方法制作年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之间交流借鉴、 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材解读 教材第 56 页、第 57 页的内容。教材中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调 查”“讨论与制作”“展示与交流”“运用” 、 、 、 。其中,制作方法是重点部分。在制作 过程中,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体现了年月日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如何制作年历,全班交流、修改本组的制作 方案。教师要注意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授课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每当新年到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对新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那时 候,你们都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有学生说到送给老师一份漂亮的年历。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着亲手制作一份精巧的年历送给自己的老师、同学或朋友, 好不好: 二、活动 1、调查、展示。 你见过哪些年历?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 2、讨论、制作。 (1)引导观察:教师出示当年单张年历,学生观察交流年历的结构(共 12 个月, 每行 4 个月,排 3 行。每月按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的顺序排列相应 的日期。用颜色区别出休息日和重大的节日。 ) (2)制作一个年历应有哪些步骤? (3)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 我们曾经制作过明年 1 月份的日历, 关键是先要知道明年 1 月 1 日是星期几, 然后按顺序将 1 月份 31 天对着相应的星期几排入表格中。 现在要求我们制作一年 12 个月的日历,组成一年的年历。各个月份的制作方法并不难,它与前面的制作方法 相类似。 (4)制定制作方案。 提出制作要求:1 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2 设计的年历新颖、有创新。3、 把知道的重要日子标出来。 (如:6 月 1 日是儿童节、6 月 25 日是世界环境日等)33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学生制作:教师告知明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点拨。 注意明年的二月是 28 天还是 29 天。 三、展示与交流。 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并简单说明自己的制作方法和设计意图。全班交流、评价。 最后还可以介绍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的简单的推算方法:即先算出今天与所算日 期之间的相隔天数(注意期间的大月、小月) ,将相隔天数除以 7(1 星期七天) ,把 余数加上今天的星期数,就是所求日期的星期数。这样可以做出任何一年的年历或 一个月的日历。 四、 运用: 制作年历还能做什么: (了解时间、 记录时间、 统计出每月出生的人数等。 ) 五、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数学实践活动的情况,对积极参与本节活动,认真投入实践,合作精 神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作业设计:2008 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奥运会的标志,吉祥物等 制作 2008 年的年历。反思及点评五、两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和估算, 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 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 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 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在教学层次上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掌握。 2、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 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要求: 单元教学要求: 1、 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整十数, 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 整百数 (每位乘积不满十) 。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8 页的例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 数。培养学生认真口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提供的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4 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探索口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 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 说一说 30×4、300×7、12×4 的口算方法。 二、新授课。 1. 学习第 58 页例 1。 (1) 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 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3)教师:大家刚才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 10 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 如果工作了 30 天呢? 出示例 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 300 份报纸,工作了 1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了 30 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 研究口算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教师: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时可利用我们前面学过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知 识,也可用数的分解的知识……总之方法是多种的,在计算时可选择适合你的方法。 哪一种方法最为简便呢?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 0 前面 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 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 0。这一种方 法最为简便。 3. 出示例 1 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 60 封信,工作了 10 天,要送多少封信? 工作了 30 天要送多少封信?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在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60×10=600 60×30=1800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 0 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 一共有几个 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 0。 4. 练习:完成教科书第 58 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完成教科书练习十四第 1 题 2. 用做游戏的方式完成练习十四第 2 题 3. 独立完成教科书练习十四第 1 题 四、课堂小结反思及点评35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9 页的例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 明估算的思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 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进行估算,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鼓励学生寻 找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 的空间,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互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 74 68 99 17 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讲授新课 1. 出示例 2 的主题图。 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题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 2. 教学例 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 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 18 排,每排有 22 个座位,现在有 350 名同学来听课, 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 350 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 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用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 汇报: 判断 350 名学生能否坐得下, 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0×22≈440(个)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440(个)所以,350 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乘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科书第 59 页的“做一做” 。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 完成教科书第 61 页练习十四的第 7 题。36反思及点评 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 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再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3. 完成教科书第 61 页练习十四的第 8 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 93 棵树苗”中,你 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4. 比赛完成教科书第 61 页练习十四的第 9 题。 四、课堂作业。反思及点评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3 页的例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知识上要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 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并组织讨论, 让学生了解笔算过程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不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124×5= 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 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 63 页的例 1。37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 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 12 本,每本 24 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 列式?(24×12)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是求 12 各 24 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 教师:24 乘 2,我们已经会算,24 乘 12 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乘的乘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妆水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