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自反 若R1,R2反对称,则R1。R2//右复合//也反对称 若R1,R2传递,则R1。R2

【图文】离散数学 第四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离散数学 第四章
&&离散数学
大小:25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图文】离散数学二元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
大小:1.5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离散数学关系部分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设集合A={1,a},则A的幂集P(A)=(;A.{{1},{a}}B.{?,{1},{a}};C.{?,{1},{a},{1,a}}D.{{1;2.若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10,则其幂集的元素个数;7.集合A={1,2,3,4,5,6,7,8}上;A.自反的B.对称的;C.传递且对称的D.反自反且传递的;8.设集合
离散数学关系部分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设集合A = {1, a },则A的幂集P(A) = (
A.{{1}, {a}}
B.{?,{1}, {a}}
C.{?,{1}, {a}, {1, a }}
D.{{1}, {a}, {1, a }} 2.若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10,则其幂集的元素个数为(
7.集合A={1, 2, 3, 4, 5, 6, 7, 8}上的关系R={|x+y=10且x, y?A},则R的性质为(
C.传递且对称的
D.反自反且传递的
8.设集合A = {1,2,3,4,5,6 }上的二元关系R ={?a , b??a , b?A , 且a +b = 8},则R具有的性质为(
). A.自反的
C.对称和传递的
D.反自反和传递的 9.如果R1和R2是A上的自反关系,则R1∪R2,R1∩R2,R1-R2中自反关系有(
10.设集合A={1 , 2 , 3 , 4}上的二元关系 R = {?1 , 1?,?2 , 2?,?2 , 3?,?4 , 4?}, S = {?1 , 1?,?2 , 2?,?2 , 3?,?3 , 2?,?4 , 4?}, 则S是R的(
D.以上都不对
11.设集合A = {1 , 2 , 3 , 4 , 5}上的偏序关系 1 的哈斯图如图一所示,若A的子集B = {3 , 4 , 5}, 3 2 则元素3为B的(
B.最大下界
C.最小上界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2.设A={1, 2, 3, 4, 5, 6, 7, 8},R是A上的整除关系,B={2, 4, 6},则集合B的最大元、最小元、上界、下界依次为 (
A.8、2、8、2
B.无、2、无、2
C.6、2、6、2
D.8、1、6、1 13.设A={a, b},B={1, 2},R1,R2,R3是A到B的二元关系,且R1={, },R2={, , },R3={, },则(
)不是从A到B的函数.
二、填空题 1.设集合A有n个元素,那么A的幂集合P(A)的元素个数为
. 2.设集合A={a,b},那么集合A的幂集是
. 应该填写:{?,{a,b},{a},{b }} 3.设集合A={0, 1, 2, 3},B={2, 3, 4, 5},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R?{?x,y?x?A且y?B且x,y?A?B} 则R的有序对集合为
. 4.设集合A={0, 1, 2},B={0, 2, 4},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R?{?x,y?x?A且y?B且x,y?A?B}
则R的关系矩阵MR=
5.设集合A={a,b,c},A上的二元关系 R={,},S={,,} 则(R?S)-1=
. 6.设集合A={a,b,c},A上的二元关系R={, , , },则二元关系R具有的性质是
. 7.若A={1,2},R={|x?A, y?A, x+y=10},则R的自反闭包为
8.设A={a,b,c},B={1,2},作f:A→B,则不同的函数个数为
三、判断说明题(判断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 2.如果R1和R2是A上的自反关系,判断 结论:“R-11、R1∪R2、R1?R2是自反的” 是否 成立?并说明理由.
3. 若偏序集的哈斯图如图一所示, 则集合A的最大元为a,最小元不存在.
4.若偏序集的哈斯图如图二所示, 则集合A的最大元为a,最小元不存在.
四、计算题
图二 x,y>|x?A,
4.设A={0,1,2,3,4},R={|x?A,y?A且x+y<0},S={<y?A且x+y?3},试求R,S,R?S,R-1,S-1,r(R). 5.设A={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是A上的整除关系,B={2, 4, 6}. (1)写出关系R的表示式;
(2)画出关系R的哈斯图; (3)求出集合B的最大元、最小元. a
6.设集合A={a, b, c, d}上的二元关系R的关系图 如图三所示. (1)写出R的表达式;
(2)写出R的关系矩阵;
(3)求出R2.
7.设集合A={1,2,3,4},R={|x, y?A;|x?y|=1或x?y=0},试 (1)写出R的有序对表示;
(2)画出R的关系图; (3)说明R满足自反性,不满足传递性.
五、证明题
3.设R是集合A上的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试证明:若对任意a?A,存在b?A,使得?R,则R是等价关系.
4.若非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和S是偏序关系,试证明:R?S也是A上的偏序关系.
参考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A
二、填空题 1.2n 2.{?,{a,b},{a},{b }} 3.{,,}, ?110?? 0004.?????110??
6.反自反的 7.{, } 8.8
三、判断说明题(判断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
2.解:成立.
因为R1和R2是A上的自反关系,即IA?R1,IA?R2。
由逆关系定义和IA?R1,得IA? R1-1;
由IA?R1,IA?R2,得IA? R1∪R2,IA? R1?R2。
所以,R11、R1∪R2、R1?R2是自反的。 3.解:正确.
对于集合A的任意元素x,均有?R (或xRa),所以a是集合A中的最大元. 按照最小元的定义,在集合A中不存在最 小元. 4.解:错误. 集合A的最大元不存在,a是极大元.
四、计算题
4.解:R=?,
S={,,,,,,,,,}
12 8 r(R)=IA.
5.解:(1)R=I?{, , ?,
, 10 4 6 , , , , , ,
, 2 3 5 , , , , }
(2)关系R的哈斯图如图四 1
(3)集合B没有最大元,最小元是:2 -9 7 11 图四:关系R的哈斯图
6.解:R={, , , }
0??1?R2 = {, , , }?{, , , }
={, , } 7.解:(1)R={,,,, ? 1 2 ,,,,,}
3 ? ? (2)关系图如图五 4 ? (3)因为,,,均属于R, 即A的每个元素构成的有序对均在R中,故R在 图五 A上是自反的。
因有与属于R,但不属于R, 所以R在A上不是传递的。
五、证明题
3.设R是集合A上的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试证明:若对任意a?A,存在b?A,使得?R,则R是等价关系.
证明:已知R是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只需证明R是自反关系.
?1?0MR???0??
?a?A,?b?A,使得?R,因为R是对称的,故?R;
又R是传递的,即当?R,?R ??R; 由元素a的任意性,知R是自反的.
所以,R是等价关系.
4.若非空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R和S是偏序关系,试证明:R?S也是A上的偏序关系. 证明:.① ?x?A,?x,x??R,?x,x??S??x,x??R?S,所以R?S有自反性;
②?x,y?A,因为R,S是反对称的,
?x,y?R?S??y,x?R?S?(?x,y??R??x,y??S)?(?y,x??R??y,x??S)?(?x,y??R??y,x??R)?(?x,y??S??y,x??S)?x?y?y?x?x?y
所以,R?S有反对称性.
?x,y,z?A,因为R,S是传递的,
?x,y??R?S??y,z??R?S
??x,y??R??x,y??S??y,z??R??y,z??S
??x,y??R??y,z??R??x,y??S??y,z??S
??x,z??R??x,z??S??x,z??R?S 所以,R?S有传递性.
总之,R是偏序关系.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离散数学关系部分经典练习及答案21等内容。 
 离散数学图论部分经典试题及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离散数学图论部分综合练习 离散数学图论部分综合练习 ...e 和 r 满足的关系式 . 8.设连通平面图 G 的...  离散数学习题答案习题一 1、利用逻辑联结词把下列命题翻译成符号逻辑形式 (1) ...(m & n) 答:R = R ;简要说明如下:本关系图分为两个部分,R = R1 ∪...  离散数学常见典型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隐藏&& 第一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6 设 p、q 的真值为 0;r、s 的真值为 1,求下列各命题公式的真值。 (1)p∨(...  有些成员是青年人。所以,有些成员是青年专家。 ?个体域是人的集合? F?x?:...G?x?? ⑦EG 推理正确 《离散数学》综合练习?二?参考答案 集合、关系、函数...  离散数学期末练习题 (带答案)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设A={1,2,3,4,5},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R={...绝对经典搞笑照片 89份文档
应届生求职季宝典 英文...  离散数学最全课后答案(屈婉玲版)word下载!!离散数学习题解 1 习题一 1.1.略...7.12.设 A={0, 1, 2, 3}, R 是 A 上的关系, 且 R={?0, 0?,...  最新离散数学练习题(含答案)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易自考 离散...传递关系 第二部分 02324# 非选择题 第 3 页共4页 离散数学试题 易自考 二...  离散数学-第七章二元关系课后练习习题及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七章作业 评分要求: 1. 合计 100 分 2. 给出每小题得分(注意: 写出扣分理由). 3...当前位置: >>
离散数学 第二章 关系
离散数学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软件所 刘国荣1 空关系 全关系 幺关系 元组 叉积 关系 逆关系 复合关系 关系幂 自反关系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交关系 并关系 余关系 差关系等价关系 自反传递闭包 半序关系 传递闭包2 离散数学 第二章 关系 (relation)§1 . 集合的叉积 n元组 元组 §2 .关系 关系 §3 .关系的表示 关系的性质 关系的表示 关系的 §4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运算 §5. 等价关系 §6. 半序关系3 离散数学§1 . 集合的叉积 n元组 元组定义1.叉积,笛卡尔积 定义 (cross product ,Cartesian product(1637)) ? n个集合A1, A2,… ,An的 n 维叉积定义为 … n ×1 A i =A1 × A2 × … × An i= ={(a1, a2, …, an): ai∈ Ai(1≤i ≤ n)} ; ? n 维叉积A1 × A2 × … × An的每个元素(a1, a2, …, an) 都称为一个n元组(n-tuple);即,叉积是元组的集 合; ?每个n元组(a1, a2, …, an)的第i个位置上的元素ai称为 该n元组的第i个分量(坐标或投影);元组各分量的 顺序不能改变; ? n 称为该叉积及其元组的维数; ?两个元组相等?它们的维数相同且对应的分量相等。4 离散数学即 (a1, a2, …, an)= (b1, b2, …, bm) ?n=m∧(?i∈N)(1≤i ≤ n)(ai = bi);注:笛卡尔( ),法国数学家, 1637年发表《方法论》之 一《几何学》,首次提出坐标及变量概念。这里是其概念的推广。定义2. 定义 ? 二个集合A,B的(二维或二重)叉积定义为 A×B ={(a, b): a∈ A ∧b∈B} ; ?其元素――二元组(a, b)通常称为序偶或偶对(ordered pair) ; ?二元组(a, b)的第一分量上的元素a称为前者;第二分 量上的元素b称为后者; ?二重叉积的A× B第一集合A称为前集;第二集合B称 为后集。5 离散数学例1 . A={ a,b,c }, B={0,1} A×B={(a,0), (a,1), (b,0), (b,1), (c,0), (c,1)} B×A={(0,a), (0,b), (0,c), (1,a), (1,b), (1,c)} 例2 . A={张三,李四},B={白狗,黄狗} A×B={(张三,白狗),(张三,黄狗),(李四,白狗),(李四, 黄狗)} B×A={(白狗,张三),(白狗,李四),(黄狗,张三),(黄狗, 李四)} 一般地说,关于叉积和元组我们有: (1) (a, b)≠ (b, a); (2) A×B ≠ B × A ; (3)二元组不是集合,因为二元组中的分量计较顺6 离散数学序,而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讲顺序的。但是我们为了将所有 的概念都统一于集合概念,我们可采用克亚托斯基 (Kazimierz Kurafowski)在1921年给出的定义 (a, b)={{a},{a, b}} 将二元组定义为比其元素高二层的集合; (4)我们也可用二元组来递归的定义n元组如下: (a,b,c)=((a,b),c) ……… (a1, a2, …, an-1 , an)= ((a1, a2, …, an-1) , an) (5)这样,我们也就可用二重叉积来递归的定义n维叉 积如下: A×B×C=(A×B)×C …… … A1×A2× …×An-1×An= (A1×A2× …×An-1)×An7 离散数学(6)利用(5)所给的定义,我们可以递归的定义集合的 叉积幂如下: A2= A×A A3 = A2 ×A … An = An-1 ×A (7)我们规定空集?与任何集合A的叉积是空集? 。 即 A×? = ? = ?×A 由于若偶对的第一分量或第二分量不存在就没有偶 对存在,故规定它们的叉积集合为空集是合理的。 定理1.设A,B,C,D是四个非空的集合。那么 定理 A×B = C×D ? A = C ∧ B = D 。8 离散数学[证].?):显然。 ? ?):(采用逻辑法)对任何的元素a,b a∈A∧b∈B ?(a,b)∈A×B ?(a,b)∈C×D (条件:A×B = C×D ) ? a∈C∧b∈D 所以 A = C ∧ B = D 。 定理2 定理 . 设A,B,C是三个集合。则 (1)左分配律:A×(B∪C) = (A×B)∪(A×C) (叉积对并的); (2)左分配律:A×(B∩C) = (A×B)∩(A×C) (叉积对交的); (3)右分配律:(A∪B)×C = (A×C)∪(B×C)9 离散数学(叉积对并的); (3)右分配律:(A∩B)×C = (A×C)∩(B×C) (叉积对交的)。 [证].只证(1)(采用逻辑法) 对任何的元素a,b (a,b)∈A×(B∪C) ?a∈A∧b∈ B∪C ? a∈A∧(b∈B∨b∈C) ? (a∈A∧b∈B)∨(a∈A∧b∈C) (分配律:p∧(q∨r)?(p∧q)∨(p∧r)) ? (a,b)∈A×B∨(a,b)∈A×C ? (a,b)∈(A×B)∪(A×C) 所以 A×(B∪C) = (A×B)∪(A×C) 。10 aRb离散数学§2 .关系 关系一.关系的基本概念 关系的基本概念 定义1 定义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 ?二重叉集A×B 的任何一个子集R都称为是从集合A 到集合B的一种二元关系。即 R?A×B ; ?当 (a,b)∈R 时,称a与b有关系R ,记为 aRb ; ?当 (a,b)?R 时,称a与b没有关系R ,记为aRb或a R b ; ?当A=B时,即R?A×A,则称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 系。 例1 . 设A是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11 离散数学R={(a,b) : a∈A∧b∈A∧a与b是同乡}?A×A 于是,R是西安交通大学同学之间的同乡关系。 例2 . 设A是某一大家庭。 R1 = {(a,b) : a∈A∧b∈A∧a是b的父亲或母亲}?A×A R2 = {(a,b) : a∈A∧b∈A∧a是b的哥哥或姐姐}?A×A R3 = {(a,b) : a∈A∧b∈A∧a是b的丈夫或妻子}?A×A 于是, R1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 R2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即兄弟姊妹关系; R3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即夫妻关系。 例3 . 设N是自然数集合。12 离散数学R= { (a,b) : a∈N∧b∈N∧a|b }? N×N 则R就是自然数集合上的整除关系。 例4 . 设I是整数集合。 R= { (a,b) : a∈I∧b∈I∧(?k∈I)(a-b =k?m)}? I×I 则R就是整数集合上的(模m)同余关系。 例5 . 设A是某一大型FORTRAN程序中诸程序块的集合。 R= { (a,b) : a∈A∧b∈B∧a调用(call)b }?A×A 则R就是程序块集合上的调用关系。 例6 . 设A = {风,马,牛}, R = { (风,马),(马,牛) }?A×A 则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13 离散数学关于关系概念,我们还有如下的几个定义和说明: 1°全关系(full relation): 关系R=A×B称为全关系; 2°空关系(empty relation): 关系R= ?称为空关系; ?空关系和全关系都是平凡关系; ? 3°幺关系或单位关系(identical relation): 关系R= {(a, a): a∈A}? A×A称为A上的幺关系; 例7 . 设A={1,2,3,4},则 R1 = {(1,1) , (2,2) , (3,3) , (4,4) }是幺关系; R2 = {(1,1) , (2,3) , (3,4) , (4,4) }不是; R3 = {(1,1) , (2,2) , (3,3) , (4,4) ,(1,2) }也不是;14 离散数学4°关系的交,并,余运算: ?叉积是一种(新型的)集合;关系是叉积的子集; 因此,关系也是一种(新型的)集合; ? 从而,有关集合论的一切概念、论述、运算也都 适合于关系; ? ?尤其是集合的交,并,余,差运算也都适合于关 系;因此,关系也有交,并,余,差运算; 例8 . 设N是自然数集合。 R=小于关系={(m,n) : m∈N∧n∈N∧m&n}?N×N S=整除关系={(m,n) : m∈N∧n∈N∧m|n}?N ×N 则 R′ =大于等于关系(≥); R∪S=小于等于关系(≤) ;15 离散数学R∩S=不相等的整除关系(≠∧|); R\S=小于又不整除关系(& ∧?); S\R=相等关系(=) 。 5°关系的扩充(expansion): 若R1 ? R2 ,则称关系R2 是关系R1的一个扩充;R1R26° n元关系: n元关系R是n 维叉积的一个子集;即 R? A1×A2× …×An16 离散数学定义3.前域(domain) 后域(codomain) 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R ?A×B是一关系。则关系 R的 ?前域:? (R) = { a : a ∈A∧(?b∈B)(aRb)}?A ; ?后域: ? (R) = { b : b∈B∧(?a∈A)(aRb) }?B 。R A a ? (R) b ? (R) B例9 .设A={1,2,3,4} ,B={2,4,6,8,10} 。 R={(1,2),(2,4),(3,6)}。 则 ? (R) = {1,2,3}?A ,? (R) = {2,4,6}?B 。 二.关系的一些关联性质 关系的一些关联性质17 离散数学定理1. 定理 设R1,R2 ? A×B是两个关系。若 R1 ? R2 ,则 (1)保序性:? (R1) ? ? (R2) ; (2)保序性: ? (R1) ? ? (R2) ; [证].只证(1) (采用逻辑法)对任何元素a ∈A, a ∈ ? (R1 ) ? a∈A∧(?b∈B)(a R1 b) ? a∈A∧(?b∈B)((a,b)∈R1) ? a∈A∧(?b∈B)((a,b)∈R2) (条件:R1 ? R2 ) ? a∈A∧(?b∈B)(a R2 b) ? a ∈ ? (R2 ) 所以 ? (R1) ? ? (R2) 。18 离散数学定理2 定理 . 设R1, R2是A×B上的两个二元关系。则 (1)? (R1 ∪ R2) = ? (R1)∪? (R2) (2)? (R1 ∪ R2) = ? (R1)∪? (R2) (3)? (R1 ∩ R2) ? ?(R1)∩? (R2) (4)? (R1 ∩ R2) ? ? (R1)∩? (R2) [ ]. [证].只证(1), (3) (1) (1)?先证: ? (R1)∪? (R2) ? ? (R1 ∪ R2) (采用包含 法) 由于 R1 ? R1 ∪ R2, R2 ? R1 ∪ R2 , 依定理1,有 ? (R1) ? ? (R1∪R2), ? (R2) ? ? (R1∪R2) 故根据第一章§2定理2的(3 ′) ,就可得 ? (R1)∪? (R2) ? ? (R1 ∪ R2) 。 ?次证:? (R1 ∪ R2) ? ? (R1)∪? (R2) (采用元素 19 离散数学法) 对任何元素a ∈A , 若 a ∈ ? (R1∪ R2), 则存在 b∈B ,使得 a R1 ∪ R2 b 因此 (a,b)∈R1 ∪ R2 , 从而有 (a,b)∈R1 或者 (a,b)∈R2 即 aR1b 或者 aR2b 于是 a ∈ ? (R1) 或者 a ∈ ? (R2 ) 故此 a ∈ ? (R1)∪? (R2)20 离散数学所以 ? (R1 ∪ R2) ? ? (R1)∪? (R2) 。 (3) ?先证: ? (R1 ∩ R2) ? ? (R1)∩? (R2) (采用包含 法) 由于 R1∩R2 ? R1 , R1∩R2 ? R2 , 依定理1,有 ? (R1 ∩ R2) ?? (R1) ,? (R1 ∩ R2) ? ? (R2) 故 根据第一章§2定理2的(3″) ,就可得 ? (R1 ∩ R2) ? ? (R1)∩? (R2) 。 ?其次,反方向的包含不成立。且看下面的反例。 例9 .设 R1 ={(1,1),(2,2)} , R2 ={(1,2),(2,1)} 。 则,由于 R1 ∩ R2 = ? ,故 ? (R1 ∩ R2) = ? 但是,由于? (R1) = {1,2 } , ? (R2) = {1,2} 故 ? (R1)∩? (R2) = {1,2 }21 离散数学所以 ? (R1)∩? (R2) ?? (R1 ∩ R2) 。 元素a∈ 和集合 和集合A 在关系R 元素 ∈A和集合 1?A在关系 ? A×B下的关联集 在关系 × 下的关联集 (1)a的R-关联集(R-relative set of a): R(a)={b : b∈B∧aRb }?B ; (2) A1的R-关联集(R-relative set of A1): R(A1)={b : b∈B∧ (?a∈A1)(aRb) }?B 。 于是,类似于定理1(2),定理2(2)(4),我们有 定理.设R? A×B是一个二元关系, A1 ,A2? A 。则 定理 (1)保序性:A1 ? A2 ? R(A1) ? R(A2) ; (2)R(A1∪A2) = R(A1)∪R(A2) ; (3)R(A1∩A2)? R(A1)∩R(A2) 。22 离散数学[证].仿定理1(2),定理2(2)(4)可证。留给读者。 例.设A={a,b,c,d},并且设 R={(a,a),(a,b),(b,c),(c,a),(d,c),(c,b)}。 那么 R(a)= {a,b}, R(b)= {c} ; 并且如果 A1 = {c,d} , 那么 R(A1)={a,b,c} 。23 离散数学§3 .关系的表示 关系的表示 关系的性质一.关系表示法 关系表示法 1°关系的矩阵表示法 设关系R?A×B , 这里A,B是两个非空的有限集合, A={ a1,a2,a3,…,am } , B={ b1,b2,b3,…,bn } 。 则我们可用一个m×n阶0―1矩阵MR来表示关系R,我 们称此矩阵MR为关系R的关系矩阵(relation matrix)。 MR=(xij)m×n ,其中 1 当(ai,bj) ∈ R时 xij = ( i=1,…,m ; j=1,…,n) 0 当(ai,bj) ? R时24 离散数学例1 .设关系 R?A×B ,A={ a1,a2,a3,a4 } ,B={b1,b2,b3} R ={ (a1, b2),(a1, b3),(a2, b3),(a3, b1),(a4, b2)}。 于是,我们得到R的关系矩阵MR为(下面左矩阵)b1 a1 a2 0 0 1 0 b2 1 0 0 1 b3 1 a1 1 0 0 a1 1 0 1 a2 0 1 1 a3 1 1 1MR =a3 a4;MS= a2a3例2 .设关系 S?A×A ,A={ a1,a2,a3} , S={ (a1, a1),(a2, a2),(a3, a3),(a1, a3),(a3, a1) ,(a2, a3),(a3, a2)} 于是,我们得到S的关系矩阵MS为(上面右矩阵)25 离散数学2°关系的图形表示法 设关系R?A×B , 这里A,B是两个非空的有限集合, A={ a1,a2,a3,…,am } , B={ b1,b2,b3,…,bn } 。 则我们可用一个有向图GR=(VR,ER)来表示关系R,我 们称此有向图GR为关系R的关系图(relation digraph)。 ? VR =A∪B,ER =R; ? VR中的元素称为结点,用小圆点表示;表示A中 元素的结点放在左边一块;表示B中元素的结点放在右 边一块; ? ER中的元素称为边,用有向弧表示;若aRb(即 (a,b)∈R),则在表示a的结点和表示b的结点之间连一条 有向弧。有向弧的始端与结点a相连,有向弧的终端与 结点b相连;26 离散数学?有时我们会用两个圆圈分别将表示两个集合A和B 中元素的结点圈起来。 ?所有有向弧的始端结点构成? (R);所有有向弧的 终端结点构成? (R)。 ?若A=B,这时令VR =A,并规定只画表示一个集合 元素的结点;表示元素间关系的有向弧也只在此一个集 合的结点间画出 。 例3 .设关系 R?A×B,A={ a1,a2,a3,a4 },B={b1,b2,b3} R ={ (a1, b2),(a1, b3),(a2, b3),(a3, b1),(a4, b2)} 于是,我们得到R的关系图GR为下面左图。27 离散数学a1 a2 A a 3 a4 GR R b1 b2 B b3 a2 GS a3 a1例4 .设关系 S?A×A ,A={ a1,a2,a3} , S={ (a1, a1),(a2, a2),(a3, a3),(a1, a3),(a3, a1) ,(a2, a3),(a3, a2)} 于是,我们得到S的关系图GS为上面右图。注: ?图中各结点所带的小圆圈称为自反圈;一对结点间的来回边 称为双向弧;否则,一对结点间只有一条边,则此边称为单向弧。 ?关系的表示法有三种:集合表示法,矩阵表示法,图形表示法。28 离散数学二 .关系的性质 关系的性质 设二元关系R?X×X(或者说R?X2),这里X≠?是一集 合。则R称为是X上的 1°自反关系(reflexive relation):当且仅当R满足 自反性:(?x∈X)(xRx) ; 显然,对于自反关系R, ? (R) = ? (R) = X 。?反自反关系(irreflexive relation):当且仅当R满足 反自反性:(?x ∈ X)( x R x ) 或(?x∈ X)?(xRx) ; ?常见的自反关系有相等关系(=),小于等于关系(≤),包含关系(?)等; 而不相等关系(≠),小于关系(&),真包含关系(?)等 都不是自反关系,它们都是反自反关系。29 离散数学注: ?自反性和反自反性是关系的两个极端性质;因此,自反关系 和反自反关系是两种极端关系; ?从关系矩阵来看:自反关系关系矩阵的对角线上元素全是1; 反自反关系关系矩阵的对角线上元素全是0; ?从关系图来看:自反关系关系图的各结点上全都有自反圈; 反自反关系关系图的各结点上全都没有自反圈。5. X={a,b,c,d}。则关系 例5.设 X={a,b,c,d} R1={(a,b),(a,a),(b,b),(c,d),(c,c),(d,d)} 是X上的自反关系,但不是X上的幺关系,因(a,b), (c,d)∈R1;而关系 R2 ={(a,a),(b,b),(c,c),(d,d)} 是X上的自反关系,同时也是X上的幺关系; R3={(a,b),(a,c),(a,d),(c,d)}30 离散数学是X上的反自反关系。注:由此例可知幺关系一定是自反关系,但自反关系不一定是幺关 系。2°对称关系(symmetric relation):当且仅当R满足 对称性:(?x∈X)(?y∈X)(xRy ? yRx) ; 3°反对称关系(antisymmetric relation):当且仅当R满 足 反对称性:(?x∈X)(?y∈X)(xRy∧yRx?x = y) ;?常见的对称关系有相等关系(=),不相等关系(≠),同余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等; 而小于等于关系(≤),包含关系(?),上下级关系,父 子关系等都不是对称关系,它们都是反对称关系。 31 离散数学注:?对称性和反对称性是关系的两个极端性质;因此,对称关系 和反对称关系是两种极端关系; ?从关系矩阵来看:对称关系的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即xij = xji (1≤i,j ≤ n);反对称关系的关系矩阵满足如下性质 xij = 1 ? xji = 0 (1≤i,j ≤ n) ; ?从关系图来看:对称关系关系图的结点间若有弧则都是双向弧; 反对称关系关系图的结点间若有弧则都是单向弧;例6.设X={a,b,c}。则关系 . R1={(a,b),(b,a)} ,R2={(a,a),(b,b)} 都是X上的对称关系;而关系 R3={(a,b),(b,a),(b,c)} 不是X上的对称关系;因(b,c)∈ R3 ,但(c,b)? R3 。32 离散数学例7.设X={a,b,c}。则关系 . R1={(a,a),(a,b) ,(a,c) ,(c,b) ,(c,c)} 是X上的反对称关系;而关系 R2={(a,a),(a,b) ,(a,c) ,(b,a) ,(c,b)} 不是X上的反对称关系;因(a,b)∈ R2 且(b,a)∈ R2 ,但 a≠b。 4°传递关系(transitive relation):当且仅当R满足 传递性:(?x∈X)(?y∈X)(?z∈X)(xRy ∧ yRz?xRz);?反传递关系(antisymmetric relation):当且仅当R满足 反传递性:(?x∈X)(?y∈X)(?z∈X)(xRy ∧ yRz? x R z) ;?常见的传递关系有相等关系(=),小于等于关系(≤), 包含关系(?),整除关系,同余关系,上下级33 离散数学关系,同乡关系,后裔关系等; 而不相等关系(≠),父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 等都不是传递关系。注:?传递性和反传递性是关系的两个极端性质;因此,传递关系 和反传递关系是两种极端关系; ?概念反传递性和反传递关系一般不甚用,所以不加讨论;例8. 设X={a,b,c,d} 。则关系 R1={(a,b),(b,c),(a,c),(c,d),(a,d),(b,d)} 是X上的传递关系;而关系 R2={(a,b),(b,c),(a,c),(c,d),(a,d)} 不是X上的传递关系;因(b,c)∈ R2且(c,d)∈R2,但 (b,d)? R2 。34 离散数学例9. 设X是平面上直线的集合。平行关系 R={(x,y) : x∈X ∧ y∈X ∧ x∥y} 由平面几何的知识知:若x∥y且y∥z,则 x∥z 。 由传递关系的定义知R是X上的传递关系。 例10. 设X是平面上三角形的集合。相似关系 R={(x, y) : x∈X ∧ y∈X ∧ x∽y} 由平面几何的知识知:若x∽y 且y∽z ,则 x∽z 。 由传递关系的定义知R是X上的传递关系。 例11. ?相等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传递关系。 ?全关系X2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 ?幺关系I 是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传递的。35 离散数学?空关系?是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传递的。36 ( R离散数学§4 .关系的运算 关系的运算1°关系的逆运算 ° 定义1.逆运算(converse operation) 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我们称一元运算 : 2A× B→ 2 B ×A 对任何二元关系R?A×B,使得 ( R = {(b,a) : b∈B∧a∈A∧aRb}?B×A ( 为关系的逆运算;称 R 是R的逆关系(converse of relation)。 ( 显然,对任何(b,a)∈ B×A,b R a ?aRb ;并且 T ( MR = MR 。37 离散数学例1.设A={a,b,c} ,B={1,2}。则关系 R={(a,1),(a,2),(b,2),(c,1)} 的逆关系 ( R ={(1,a),(2,a),(2,b),(1,c)} 。 定理1.逆运算基本定理 定理 设两个关系R ? A×B,S ?A×B,这里 A,B是两个 非空的集合。则有 ( ( (1)反身律: R =R ; ( ( (2)保序性:R?S ? R ? S ; ( ( R=S ? R = S ; ( ( (3)分配律:R∪S= R ∪ S (逆对并的); ( ( (4)分配律:R∩S= R ∩ S (逆对交的); (5)X×Y=Y×X ;38 离散数学( (7)交换律:(R′)=( R )′ (逆与余的); ( ( (8)分配律:R\S= R \ S (逆对差的); [证].只证(1),(4),(7) (采用逻辑法)( (6) ? =? ;(1)对任何(a,b)∈A×B ,有 ( ( (a,b)∈R ( ? (b,a)∈R ? (a,b)∈R ( ( 所以 R =R 。 (4)对任何(a,b)∈B×A ,有 (a,b)∈R∩S ? (b,a)∈R∩S39 离散数学? (b,a)∈R∧(b,a)∈ S ( ( ? (a,b)∈R ∧(a,b)∈ S ( ( ? (a,b)∈ R ∩ S ( ( 所以 R∩S = R ∩ S 。 (7)对任何(a,b)∈B×A ,有 (a,b)∈(R′) ? (b,a)∈R′ ? (b,a)?R ( ? (a,b)?R ( ? (a,b)∈( R )′ ( 所以 (R′)= ( R )′ 。40 离散数学2°关系的合成运算 ° 定义2.合成运算(composition operation) 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我们称二元运算 o : 2A× B × 2B× C → 2 A×C 对任何两个二元关系R ?A×B , S ?B×C ,使 得 RoS ={(a,c) : a∈A∧c∈C∧(?b∈B)(aRb∧bSc)}?A×C 为关系的合成运算;称RoS是R与S的合成关系。 显然,对任何(a,c)∈A×C,aRoSc?(?b∈B)(aRb∧bSc) 。 例2 .设A={ a1,a2,a3} ,B={b1,b2} ,C={c1, c2, c3, c4} 关系 R?A×B , S?B×C R ={(a1, b1),(a2, b2),(a3, b1)} S ={(b1, c4),(b2, c2),(b2, c3)}41 离散数学于是,我们得到R与S的合成关系为 R o S ={(a1, c4),(a2, c2) ,(a2, c3),(a3, c4)} 其合成关系的关系图为R a1 A a2 a3 b1 B b2SRoSc1 c2 c3 C c4例3.设A是老年男子的集合,B是中年男子的集合,C是 3. 青少年男子的集合。 R是由A到B的父子关系, R? A×B 42 离散数学S 是由B到C的父子关系, S?B×C 则复合关系R o S是A到C的祖孙关系。 定理2.合成运算基本定理 定理 设R,R1,R2 ? A×B, S,S1,S2 ? B×C,T ? C×D ,这 里 A,B,C,D是四个非空的集合。则 (1)R o ? = ? o S = ?; (2)?( R o S ) ??( R );?( R o S ) ??(S ); (3)保序性:R1 ?R2 ∧ S1 ? S2 ? R1 o S1 ?R2 o S2 ; (4)结合律:R o (S o T) = (R o S) o T; (5)左分配律:R o (S1∪S2) = (R o S1) ∪ (R o S2) ; (合成运算对并的) 右分配律: (S1∪S2) o T = (S1 o T) ∪ (S2 o T); (合成运算对并的) (6)左分配不等式: R o (S1∩S2) ?(R o S1)∩(R o S2);43 离散数学(合成运算对交的) 右分配不等式: (S1∩ S2) o T ?(S1 o T)∩(S2 o T); (合成运算对交的) (7) 鞋袜律:(R o S) = S o R 。 [证].只证(4),(5) (采用逻辑法) (4)对任何元素a∈A,d∈D ,有 a R o (S o T)d ?(?b∈B)(aRb ∧b(S o T)d) ?(?b∈B)(aRb ∧(?c∈C)(bSc∧cTd)) ?(?b∈B)(?c∈C)(aRb∧(bSc∧cTd)) (量词前移:p∧?xA(x)? ?x(p∧A(x)) ) ? (?c∈C)(?b∈B)(aRb∧(bSc∧cTd)) (量词交换:?x?yA(x,y)??y?xA(x,y) )44 离散数学? (?c∈C)(?b∈B)((aRb∧bSc)∧cTd) (∧的结合律:p∧(q ∧ r)?(p ∧ q )∧ r ) ? (?c∈C)((?b∈B)(aRb∧bSc)∧cTd) (量词后移:?x(p∧A(x)) ? p∧?xA(x) ) ? (?c∈C)(a(R o S)c∧cTd) ? a(R o S) o Td 所以 R o (S o T) = (R o S) o T; (5)对任何元素a∈A,c∈C ,有 a R o (S1∪S2)c ?(?b∈B)(aRb ∧b(S1∪S2)c) ?(?b∈B)(aRb ∧(bS1c∨bS2c)) ?(?b∈B)((aRb∧bS1c)∨(aRb∧bS2c)) (∧对∨的分配律:p∧(q∨r)?(p ∧ q ) ∨ (p ∧ r ) )45 离散数学?(?b∈B)(aRb∧bS1c)∨(?b∈B)(aRb∧bS2c) (?量词对∨的分配律:?x(A(x)∨B(x)) ??x(A(x)∨?xB(x) ) ?a(R o S1)c ∨a (R o S2)c ? a(R o S1)∪(R o S2)c 所以 R o (S1∪S2) = (R o S1)∪(R o S2) 。 ?但是合成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即,一般 R o S≠S o R 例4.设A={a,b,c,d,e} 。则关系 R={(a,b),(c,d),(b,b)},S={(b,e),(c,a),(a,c),(d,b)} 的合成 关系为46 ∨lk =1离散数学R o S= {(a,e),(b,e),(c,b)},So R ={(a,d),(c,b),(d,b)} 所以 R o S≠S o R 。 3°关系矩阵的合成运算 ° 设R? A×B , S?B×C 是两个二元关系,其合成关 系为R o S。这里A={ a1,a2,…,am} ,B={b1,b2 , …, bl} , C={c1, c2, …,cn}。 并设它们的关系矩阵分别为 MR=(xij)m×l , MS=(yij)l×n , MR o S =(uij)m×n 则我们有: ? MR o S = MR o MS 其中:我们令 MR o MS = (tij)m×n l tij = ∨ (xik ∧ ykj) (1≤i ≤ m,1 ≤ j ≤ n)k =147 离散数学注:这里关系矩阵的合成运算与《线性代数》中的一般矩阵的乘法 运算颇为相似。所不同的是:乘法现在换成布尔乘(∧);加法现在换 成布尔加(∨)。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布尔加1 ∨ 1=1(不进位), 而非1 ∨ 1=0(进位)。例5.设A={a,b,c,d,e} 。则关系 R={(a,b),(c,d),(b,b)},S={(b,e),(c,a),(a,c),(d,b)} 的合成关系 R o S= {(a,e),(b,e),(c,b)} 其关系矩阵分别为 MR =?0 ? ?0 ?0 ? ?0 ?0 ? 1 0 0 0? ? 1 0 0 0? 0 0 1 0? ? 0 0 0 0? ? 0 0 0 0?M S=?0 ? ?0 ?1 ? ?0 ?0 ?0 1 0 0? ? 0 0 0 1? 0 0 0 0? ? 1 0 0 0? ? 0 0 0 0?MR o S =?0 ? ?0 ?0 ? ?0 ?0 ?0 0 0 1? ? 0 0 0 1? 1 0 0 0? ? 0 0 0 0? ? 0 0 0 0?48 离散数学现在我们计算 MR o MS =?0 ? ?0 ?0 ? ?0 ?0 ? 1 0 0 0? ? 1 0 0 0? 0 0 1 0? ? 0 0 0 0? ? 0 0 0 0? ?0 ? ?0 ?1 ? ?0 ?0 ? 0 1 0 0? ? 0 0 0 1? 0 0 0 0? ? 1 0 0 0? ? 0 0 0 0?=其中: 5 t25= ∨ (x2k ∧ yk5) k =1 =(x21∧ 15)∨(x22∧ 25)∨(x23∧ 35)∨(x24∧ 45)∨(x25∧ 55) ∧y ∨ ∧y ∨ ∧y ∨ ∧y ∨ ∧y =(0 ∧0)∨ (1∧1)∨ (0 ∧0)∨ (0 ∧0)∨ (0 ∧0) =0 ∨ 1 ∨ 0∨ 0 ∨ 0 =1 这说明 MR o S = MR o MS 。下面我们就来证明这个等式: [证].(采用逻辑法)49?0 ? ?0 ?0 ? ?0 ?0 ?0 0 0 1? ? 0 0 0 1? 1 0 0 0? ? 0 0 0 0? ? 0 0 0 0? 离散数学对任何的i ,j (1≤i ≤ m,1 ≤ j ≤ n) ,有 uij =1 ? aiR o Scj ? (?b∈B)(aiRb ∧ bScj ) ? (aiRb1 ∧b1Scj ) ∨ (aiRb2 ∧b2Scj ) ∨ …∨ (aiRbl∧blScj ) ? (xi1 =1 ∧ y1j =1) ∨ (xi2 =1 ∧ y2j =1) ∨ …∨ (xil =1 ∧ ylj =1) (这里: ∧是命题的真值联结词‘且’; ∨是命题的真值联结词‘或’。) ? (xi1 ∧ y1j ) ∨ (xi2 ∧ y2j ) ∨ …∨ (xil ∧ ylj ) =1 (这里: ∧是布尔乘; ∨是布尔加。) l ? ∨ (xik ∧ ykj)=1 k =1 ? tij = 1 即 uij = tij 因此 (uij)m×n = (tij)m×n 所以 MR o S = MR o MS 。50 离散数学4°关系的闭包运算(宏运算) °关系的闭包运算(宏运算) 定义3.关系的合成幂(nth power) 定义 设二元关系R ?A×A,n∈N 。这里A 是一个非空的集 合, N 是自然数集。我们规定: (1) R0 =I (这里I=IA={(a,a) : a∈A}是A上的幺关系); (2) R1 =R; (3) Rn+1 =RnoR (特别地:R2 =RoR )。 定理3.指数律 定理 设二元关系R? A×A,m ,n∈N 。这里 A是一个非空 的集合, N 是自然数集。则 (1)交换律: RmoRn = RnoRm= Rm+n ; 特别地: IoR = RoI= R (幺关系是合成运算的幺元); (2)交换律: (Rm)n = (Rn)m= Rm?n 。51 离散数学[证]. (采用数学归纳法) 只证(1)的一个等式: RmoRn = Rm+n ;另一个等式: RnoRm= Rm+n 同理可证。 归纳变量选取n(让m固定) n=0时, RmoR0 = RmoI (定义3的(1):R0 =I) = Rm n=1时, RmoR1 = RmoR (定义3的(2):R1 =R) = Rm+1 (定义3的(3)) 结论成立; n=k时,假设结论成立。即 RmoRk = Rm+k ; n=k+1时, RmoRk+1= Rmo(RkoR) (定义3的(3)) = (RmoRk )oR (结合律) = Rm+koR (归纳假设) = Rm+k+1 (定义3的(3))52 离散数学结论成立; 根据数学归纳法,即证明了该结论。 例6.设二元关系R? A×A,这里A={a,b,c} ,R={(a,b),(c,b)}。 从而有 ( I={(a,a),(b,b),(c,c)} , R ={(b,a),(b,c)} ( ( R o R={(b,b)} ,R o R ={(a,a),(a,c),(c,a),(c,c)} ( ( ( ( o R ≠ I ,R o R ≠ I , R o R ≠ R o R 。 于是 R注:? 这个例子说明一般情况下逆关系不是关系合成运算的逆元; ? 由定理2的(1)有:? o R = R o ? = ? ,这说明空集是合成运算 的零元。 ?一般地 a Rnb ?(?c1)(?c2) …(?cn-1)(aRc1 ∧ c1Rc2 ∧ … ∧ cn-1Rb) ; 特别地 a R2b ?(?c) (aRc∧ cR b) 。53 离散数学c1Rc2Rcn-2R a R aR2 RnR cn-1 R c b R b定义4.闭包运算(closure operation) 定义 设二元关系R ?A×A 。这里A 是一个非空的集合。我 们定义: (1)传递闭包(transitive closure): ∞ R+ = U Rk =R∪ R2 ∪ R3 ∪ …∪ Rk ∪ … ; k =1 (2)自反传递闭包(reflexive and transitive closure): ∞ R? = U Rk =I∪R∪ R2 ∪ R3 ∪ …∪ Rk ∪ … 。k=054 离散数学注:?传递闭包有时也记为t( R);自反传递闭包有时也记为rt( R); 其实还有别的闭包; ? a R+b ? (?k∈N)(k ≥1)(aRkb) ; ? a R? b ?(?k∈N)(aRkb) ?(a=b)∨(?k∈N)(k ≥1)(aRkb)?(a=b)∨(aR+b) 。定理4.传递闭包基本定理 定理4. 设二元关系R? A×A,R≠? 。则 (1)若 m∈N,m ≥1 ,则 Rm ? R+ ;特别地 R ? R+ ; (2) R+是传递关系:即,对任何元素 a,b,c ∈ A , aR+b∧bR+c?aR+c ; (3) R+是包含R的最小传递关系:即,对任何二元关系 S?A×A,若R?S且S也是传递关系,那么 R+?S ; n (4)若|A|=n ,则 R+ = U Rk ;这时 55k =1 离散数学a R+b ? (?k∈N)(1≤k≤ n)(aRkb) ; (5)若R是传递关系, 则 R+ = R 。 [证].只证(2)(采用逻辑法) (2)对任何元素a,b,c ∈ A ,有 aR+b∧bR+c ?(?k)(aRkb)∧(?l)(bRlc) (这里k ≥1, l ≥1) ?(?x1)(?x2) …(?xk-1)(aRx1 ∧ x1Rx2 ∧ … ∧ xk-1Rb) ∧ (?y1)(?y2) …(?yl-1)(bRy1 ∧ y1Ry2 ∧ … ∧ yl-1Rc) ?(?x1)(?x2) …(?xk-1)(aRx1 ∧ x1Rx2 ∧ … ∧ xk-1Rb ∧ (?y1)(?y2) …(?yl-1)(bRy1 ∧ y1Ry2 ∧ … ∧ yl-1Rc)) (量词前移:?xA(x)∧p??x(A(x)∧p) ) ?(?x1)(?x2) …(?xk-1)(?y1)(?y2) …(?yl-1)(aRx1 ∧ x1Rx2 ∧ … ∧ xk-1Rb∧ bRy1 ∧ y1Ry2 ∧ … ∧ yl-1Rc)56 离散数学(量词前移:p∧?xA(x)??x(p∧A(x)) ) ?(?x1)(?x2) …(?xk-1)(?xk)(?xk+1)(?xk+2) …(?xk+l-1)(aRx1 ∧x1Rx2∧ … ∧xk-1Rxk∧xkRxk+1∧xk+1Rxk+2 ∧ … ∧xk+l-1Rc) (这里,我们令:xk=b , xk+1=y1, xk+2 =y2 , … , xk+l-1= yl-1) ?(?n)(aRnc) (这里,我们令:n=k+l ≥1+1 ≥1 ) ? aR+c 所以,R+是传递的。 定理5.自反传递闭包基本定理 定理 设二元关系R? A×A,R≠? 。则 (1)若 m∈N,则 Rm ? R* ;特别地 I? R* , R ? R* ; (2) R*是自反传递关系:即,对任何元素 a∈A , aR*a ;57 离散数学对任何元素 a,b,c ∈ A , aR*b∧bR*c?aR*c ; (3) R*是包含R的最小自反传递关系:即,对任何二 元关系S?A×A,若R?S且S也是自反传递关系,那么 R*?S ; n (4) |A|=n (4)若|A|=n ,则 R* = U Rk ;这时 k =0 a R*b ? (?k∈N)(0≤k≤n)(aRkb) ? (a=b)∨(?k∈N)(1≤k≤n)(aRkb) ; (5)若R是自反传递关系, 则 R* = R 。 [证].只证(3)(采用逻辑法) (3)对任何元素a,b∈ A ,有 aR*b ?(a=b)∨(?k)(aRkb) (这里k ≥1)58 离散数学?(a=b)∨(?x1)(?x2) …(?xk-1)(aRx1 ∧ x1Rx2 ∧ … ∧xk-1Rb) ?aSb∨(?x1)(?x2) …(?xk-1)(aSx1 ∧ x1Sx2 ∧ … ∧xk-1Sb) (S是自反的且R?S) ?aSb∨aSb (S是传递的 且 ?xp?p ) ?aSb (幂等性:p∨p?p ) 所以 R*?S 。59 离散数学§5. 等价关系1°等价关系和等价类 ° 定义1.等价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 定义 设二元关系R? A×A。这里A是非空的集合。 R是A上的等价关系?R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 ? 显然 ?(R) = ?(R) = A (因为等价关系是自反的);例1.同乡关系是等价关系。 例2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间的相似关系是等价关系。 例3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间的全等关系是等价关系。60 离散数学例4 .平面几何中的直线间的平行关系是等价关系。 例5 .设N是自然数集,m是一正整数, R={(a,b) :a∈N ∧ b∈N ∧ a ≡ b (mod m)} 由等价关系的定义知R是N上等价关系;我们称R是N上 的模m同余关系。 例6.非空集合A上的幺关系、全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6. 例7.非空集合A上的空关系不是等价关系(因为空关系不 7. 自反) 。 例8.设二元关系R? A×A,这里 8. A={a,b,c} , R={(a,a), (b,b), (c,c), (b,c),(c,b)} 则R是A上的等价关系。其关系图如下61 离散数学abc?等价关系的实质是将集合A中的元素进行分类。 ? 定义2. 定义2.等价类(块)(equivalence classes(block)) 2.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任何元素a∈A,由 a生成的(或者说是由a诱导出的)关于R的等价类定义为 {b :b∈A∧bRa} 记为[a]R. (显然有[a]R ? A) 。同时称a为等价类[a]R的代 表元。62 离散数学定义3. 定义3.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我们定义集合 Π R = {[a]R : a∈A} (注意:应去掉重复的类!) 为集合A关于等价关系R的商集。记为A/R。称A/R中元素 的个数为R的秩。 例9.设N是自然数集,m是一个正整数。R是N上的模m 同余关系,即 R={(a,b) : a∈ N ∧ b∈ N ∧ a ≡ b (mod m)} 。 对于任何自然数a,b∈ N , aRb ? a ≡ b (mod m)?(?k∈I)(a-b=km) ; 由等价关系的定义知R是N上的等价关系; 对于任何自然数a∈ N ,以a为代表元的等价类 [a]R = [a]m ={b :b∈N∧b ≡ a (mod m)}; 自然数集N关于等价关系R的商集63 离散数学N/R= Π R = {[0]R,[1]R,[2]R,[3]R,…,[m-1]R } ; 或者记作 Nm = N/≡ = Π≡ = {[0]m,[1]m,[2]m,[3]m,…,[m-1]m}; 商集N/R共有m个等价类,故R的秩为m; 特别地,取m =5,则有 N5 = {[0]5,[1]5,[2]5,[3]5,[4]5}; 又如 [3]5 ={3,8,13, …,5k+3, …} (这里:k∈N) 。 例10.例8中等价关系R的等价类为 10. [a]R = {a}, [b]R = [c]R = {b,c} ; 其商集为 A/R= ΠR = {[a]R , [b]R }={{a},{b,c}}; 故其秩为2。64 离散数学定理1. 定理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对任意的a,b∈A, 有 (1)a∈[a]R (故[a]R ≠?) ; (2)aRb (即 (a,b)∈R) ? [a]R = [b]R ; (3)(3.1) [a]R∩ [b]R≠? ? [a]R = [b]R (? aRb,即 (a,b)∈R) ; (3.2) (a,b)?R ? [a]R∩ [b]R = ? ; (4)两个等价类[a]R和[b]R ,要么完全重合(即[a]R = [b]R ),要么不交(即[a]R∩ [b]R = ? );二者必居其一,也 只居其一。 [证].(采用逻辑法) (1)对任何元素a,有 a∈A ?aRa (R是等价关系,故R自反)65 离散数学?a∈[a]R ?[a]R ≠? ; (2) ?先证:aRb?[a]R = [b]R 为证[a]R = [b]R ,须证 (a) [a]R ?[b]R 对任何元素x∈ A ,有 x∈[a]R ? xRa ?xRa∧aRb (已知条件: aRb) ?xRb (R是等价关系,故R传递) ?x∈[b]R 所以 [a]R ? [b]R66 离散数学(b) [b]R ? [a]R 对任何元素x∈ A ,有 x∈[b]R ? xRb ?xRb∧aRb (已知条件: aRb) ?xRb∧bRa (R是等价关系,故R对称) ?xRa ? (R是等价关系,故R传递) ? x∈[a]R 所以 [b]R ? [a]R 综合(a)和 (b),即得 [b]R = [a]R ; ?次证: [a]R = [b]R ? aRb [a]R ≠? (本定理的(1)) ?(?x0∈A)(x0∈[a]R )67 离散数学?(?x0∈A)(x0∈[a]R ∧ x0∈[b]R ) (已知条件:[a]R = [b]R ) ?(?x0∈A)(x0Ra∧x0Rb ) ?(?x0∈A)(aRx0∧x0Rb ) (R是等价关系,故R对称) ?aRb (R是等价关系,故R传递 且 ?xp?p ) (3)(3.1) [a]R∩[b]R≠? ?(?x0∈A)(x0∈[a]R ∩[b]R) ?(?x0∈A)(x0∈[a]R ∧ x0∈[b]R ) ?(?x0∈A)(x0Ra∧x0Rb ) ?(?x0∈A)(aRx0∧x0Rb ) (R是等价关系,故R对称) ?aRb (即 (a,b)∈R) (R是等价关系,故R传递 且 ?xp?p )68 离散数学? [a]R = [b]R (本定理的(2)) ; (3.2) (整体采用反证法) 若(a,b)?R ,则 [a]R∩ [b]R = ? 。否则若 [a]R∩[b]R≠? ? [a]R = [b]R (本定理的(3.1)) ?aRb (本定理的(2)) ?(a,b)∈R ? ∈ 这就与已知条件:(a,b)?R 矛盾; (4)对任何序偶(a,b) (a,b)∈A×A ?(a,b)∈R∨(a,b)?R (二分法,互斥) ?([a]R = [b]R)∨([a]R∩ [b]R = ?) (本定理的(3.1)和(3.2),互斥) 。69 离散数学定义4. 定义4. 设R和S是非空集合A上的两个等价关系。若 R?S ,则我们称R细于S ,或S粗于R 。 例11.设A是一非空集。则 11. (1)A上最细的等价关系是幺关系;即 R细=IA , A/R细={{a} : a∈A} ; (2)A上最粗的等价关系是全关系;即, R粗=A×A ,A/R粗={A} 。 定理2. 定理2.设R和S是非空集合A上的两个等价关系。则 2. R?S?(?a∈A)([a]R? [a]S) 。 [证].(采用逻辑法) ?先证:R?S? (?a∈A)([a]R? [a]S) 对任何元素a∈A ,有70 离散数学对任何元素x∈A ,有 x∈ [a]R ? xRa ? xSa (已知条件:R?S) ? x∈[a]S 所以 [a]R? [a]S 所以(?a∈A)([a]R? [ ]S) ; ? ∈ [ ] [a] ?次证:(?a∈A)([a]R? [a]S)?R?S 对任何序偶(a,b)∈A×A (a,b)∈R ?aRb ?bRa (R是等价关系,故R对称) ?b∈[a]R71 离散数学?b∈[a]S (已知条件:(?a∈A)([a]R? [a]S) ) ?bSa ?aSb (S是等价关系,故S对称) ? (a,b)∈S 所以 R ?S 。 定理3. 定理3.设R和S是非空集合A上的两个等价关系。则 3. R=S?(?a∈A)([a]R = [a]S) 。 [证].(采用逻辑法) R=S ?R?S∧S?R ? (?a∈A)([a]R ? [a]S)∧(?a∈A)([a]S ? [a]R) (定理2) ? (?a∈A)([a]R ? [a]S∧[a]S ? [a]R) (?量词对∧的分配律:72 离散数学?x(A(x)∧?xB(x) ? ?x(A(x)∧B(x)) ) ?(?a∈A)([a]R = [a]S) 。注:?由定理2知,若两个等价关系相等,则每个元素所对应的等价 类也相同;若两个等价关系的等价类集合相等,则两个等价关系相 同。 ?由定理3知,等价关系与等价类集合一一对应。即相同的等价 关系对应着相同的等价类集合,不同的等价关系对应着不同的等价 类集合。2°划分与等价关系 ° 定义5. 定义5.覆盖 划分(covering partition) 5. 设A是一非空集合。则A的 (1)覆盖是一集合之集 Π={Aγ : γ∈Γ∧Aγ≠?},满足条 件:73 离散数学A ? γU Aγ ; ∈Γ (2)划分是一集合之集 Π={Aγ : γ∈Γ∧Aγ≠?},满足条 件: (a) A = γU Aγ ; ∈Γ (b)γ1≠γ2?Aγ1∩Aγ2 = ? ; 其中Aγ称为划分Π的划分块(block of partition)。注:?由划分和覆盖的定义可知,A上的划分一定是A上的覆盖;反 之则未必。 。定理4 定理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则R的等价类 之集 ΠR = { [a]R : a∈A } 是A上的一个划分;等价类就是划分块。 [证].定理1的(1)不但直接给出等价类的非空性,而且74 离散数学由它可得等价类满足划分的条件(a) ;定理1的(4)直接 给出等价类满足划分的条件(b)(详细叙述留给学者)。注:?定理4表明:由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R所产生的等价类之集构成 集合A 上的一个划分。定理5. 定理 设 Π={Aγ : γ∈Γ∧Aγ≠? }是非空集合A上的一个划 分。我们借助Π来定义A上的二元关系 RΠ ? A×A ,使 得 RΠ ={(a,b) : (?γ∈Γ )(a∈A γ ∧ b∈A γ)} 则RΠ是A上的等价关系。我们称为是由划分Π产生的(或 者说是诱导出的)A上的等价关系。 [证].(采用逻辑法) (1)自反性: 对任何元素a,有75 离散数学a∈ A ?a∈ U Aγ (划分的条件(a);A= U Aγ ) γ ∈Γ γ ∈Γ ?(?γ∈Γ)(a∈A γ ) ?(?γ∈Γ)(a∈A γ ∧ a∈A γ ) (幂等律:p? p∧p ) ?(a,a)∈RΠ ?aRΠ a 所以RΠ是自反的; (2)对称性: 对任何元素a,b∈A ,有 aRΠ b ?(a,b)∈RΠ ?(?γ∈Γ)(a∈A γ ∧b∈A γ ) ?(?γ∈Γ)(b∈A γ ∧ a∈A γ ) (交换律:p∧q?q∧p )76 离散数学?(b,a)∈RΠ ? bRΠ a 所以RΠ是对称的; (3)传递性: 对任何元素a,b,c∈A ,有 aRΠ b∧bRΠ c ?(a,b)∈RΠ ∧ ? ∈ ∧(b,c)∈RΠ ∈ ?(?γ1∈Γ)(a∈Aγ1∧b∈Aγ 1)∧(?γ2∈Γ)(b∈Aγ2∧c∈Aγ2) ?(?γ∈Γ)(a∈A γ ∧ b∈A γ ∧ b∈A γ ∧ c∈A γ ) (由划分的条件(b)的逆否,有 Aγ1∩Aγ2?{b}≠? ? γ1=γ2= γ ) ?(?γ∈Γ)(a∈A γ ∧ b∈A γ ∧ c∈A γ ) (幂等律:p∧p ? p )77 离散数学?(?γ∈Γ)(a∈A γ ∧ c∈A γ ) ?(a,c)∈RΠ ? aRΠ c 所以RΠ是传递的; 所以RΠ是等价的。 (合取分析式:p∧q?p )注:?定理5表明:由集合A上的划分Π可产生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划分块就是等价类。定理6。 定理 。设R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 Π是A上的一 个划分。那么 R= RΠ ? ΠR = Π 。注:? RΠ是由划分Π所产生的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 ΠR是由等价关系R所产生A上的一个的划分;78 离散数学[证]. (采用逻辑法) ?先证: R= RΠ ? ΠR = Π 对任何元素a∈A ,有 对任何元素x∈A ,有 x∈[a]R ? xRa ? xRΠa (已知条件: R= RΠ ) ? x∈[a]R 所以 [a]R=[a]R 所以 (?a∈A)([a]R=[a]R ) 所以 ΠR ={[a]R : a∈A }={[a]R : a∈A }= Π ; ?次证: ΠR = Π? R= RΠ 对任何序偶(a,b)∈A×A (a,b)∈RΠ Π Π Π79 离散数学?aRb ?bRa (R是等价关系,故R对称) ?b∈[a]R ?b∈[a]R (已知条件:ΠR = Π?(?a∈A)([a]R=[a]R ) ) ?bRΠ a ?aR ? Πb (RΠ是等价关系,故RΠ对称) ?(a,b)∈RΠ 所以 R= RΠ 。Π Π注:?由定理4,5,6可知:由等价关系可以产生一个划分,由划分可 以产生一个等价关系; ?划分与等价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个划分对应一个等价关 系,且每个等价关系对应一个划分。80 离散数学§6. 半序关系定义1. 定义1.半序关系(partial order relation) 1. 设二元关系R? A×A。这里A是非空的集合。 R是A上的半序关系?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显然 ?(R) = ?(R) = A (因为半序关系是自反的); ?通常,半序关系R记为? ,称系统(A, ?)为半序集 (poset)。 例1.自然数集N、整数集I、有理数集Q 、实数集R上的 1. 小于等于关系‘ ≤ ’都分别是这些数集上的半序关系; 因为,对任何数a,b,c a ≤a ; a ≤b ∧ b ≤a ? a=b ; a ≤b ∧ b ≤c ? a ≤c ;81 离散数学所以(N, ≤) ,(I , ≤) , (Q, ≤) , (R, ≤) 都是半序集。 例2.集合X的幂集2x上的包含关系‘?’是其上的半序关 系;因为对任何子集A,B,C A?A; A ? B ∧ B ? A ? A=B ; A?B∧B?C?A?C; 故(2x, ?) 是半序集。 例3. 自然数集N、整数集I、有理数集Q 、实数集R上的 小于关系‘ & ’都不是这些数集上的半序关系;因为, & 不是自反关系,即对任何数a, a ≮a ;故& 是反自反 关系。注:一般我们定义:拟序(quasi order) ?二元关系R? A×A(A≠?) 是A上的拟序关系?R是反自反的、82 离散数学传递的。拟序一般记作?,称系统(A, ?)为拟序集; ?拟序与半序的关系是:对任何元素a,b∈A a?b?a?b ∧a≠b ; 因此,小于关系& 是拟序; (N, & ) ,(I , & ) , (Q, & ) , (R, & ) 都是拟 序集。例4.集合X的幂集2x上的真包含关系‘?’不是其上的半 序关系;因为, ?不是自反关系,即对任何子集A,A?A ; 故?是反自反关系注:因此,真包含关系?是拟序; (2x, ?) 是拟序集。定义2.可比较性(comparability) 定义 设(A, ?)是一半序集,a与b是A中的一对元素。我们称 a与b是可比较的 ? a ? b ∨ b ? a 。83 离散数学注: ?否则,若a ? b∧b ? a ,则称a与b是不可比较的; ? ? ?半序关系?实际上是在集合A上建立了一种比较关系;例5.对于小于等于关系‘ ≤ ’,任何二数a,b都是可比较 . 的;即总有 a ≤ b∨b ≤ a 。 例6.对于包含关系‘?’ ,任何二集合A,B不都是可比 . 较的;即不总是有 A ? B∨B ? A 。 定义3.全序关系 线性序 链(total order, linear order , chain) 定义 设(A, ?)是一半序集。 ?是A上的全序关系? ?满足全可比较性: (?a∈A)(?b∈A)(a ? b ∨ b ? a) 。 这时,我们简称≤是全序或线性序;称(A, ?)是一全序 集。84 离散数学注: ?否则,若(?a∈A)(?b∈A)(a ? b ∧ b ? a),一般我们则称≤是非 ? ? 线性序(nonlinear order); ?非线性序在实际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 研究对象。?字典序 字典序(lexicographic) 字典序 设(Σ, ≤)是一全序集。其中:Σ是一有限集,称为字母 表(alphabet),任一元素a∈Σ称为字母(alpha), ≤是字母 表中字母的自然顺序,则显然≤是一个全序。故此,则(Σ*, ≤*)是一全序集,我们称其为字典序。其中: Σ* ={Λ}∪Σ ∪Σ2 ∪Σ3 ∪…∪Σn ∪ … (Λ称为空字) 其任何元素 w∈Σ*称为一个字(word);必有k∈N,使得 w ∈ Σk ,从而 w=(ai1,ai2,ai3,… ,aik)=ai1ai2 ai3 …aik 85 这里aij∈Σ (1 ≤ j ≤ k) 。 离散数学我们定义二元关系≤* ? Σ* × Σ* ,使得; 对于任何二字w1=ai1ai2ai3…aim和w2=bi1bi2bi3…bin w1 ≤* w2当且仅当 下列三条之一成立: (1)ai1ai2ai3…aim=bi1bi2bi3…bin ;(这时:m=n, aij=bij ) (2)ai1≠bi1 且ai1≤bi1 ; (3)存在着某个k ∈N,1 ≤ k ≤min(m,n),使得 ai1ai2ai3… ik-1=bi1bi2bi3… ik-1且aik≠ ik且aik≤ ik 。 …a …b ≠b ≤b 例7.小于等于关系‘ ≤ ’是全序关系;包含关系‘?’ 一般不是全序关系。 例8.(I , ≤) , (R, ≤) 都是全序集。但是在(I , ≤) 中每个整数, 下一个比它大的或比它小的(即紧挨着它的)那个数都 可确定;而在(R, ≤) 中却不可能。86 离散数学定义3.直接后继 后继(direct successor, successor) 定义 设(A, ?)是一半序集,a与b是A中的一对元素。我们称 b是a的直接后继?a≠b∧a ? b∧(?t∈A)(a ? t∧t ? b?t=a∨t=b) 直接后继简称后继; a的后继记作a+,即b= a+ ,这时称a 是b的前驱或前趋(predecessor)。 例9. (Nm, ≤) , (N, ≤) ,(I , ≤) , (R, ≤) 都是全序集。这里≤ 都 是数的小于等于关系;而 Nm={0,1,2,…,m-1}。于是 (Nm, ≤)除尾元素m-1外,每个元素都有后继;除首元 素0外,每个元素都有前驱; (N, ≤)的每个元素都有后继;除首元素0外,每个元素 都有前驱; (I, ≤)的每个元素都有后继;每个元素都有前驱; (R, ≤)的每个元素都没有后继;每个元素都没有前驱。87 离散数学?半序集的表示法 半序集的表示法――哈斯图 哈斯图(Hasse) 半序集的表示法 哈斯图 通常用Hasse图表示半序关系。半序集(A, ?)的Hasse 图是一个图 G ? =(V ? ,E ?) 其中: V ? = A 是结点集; E ? ={(a,b) : a∈A∧b∈A∧a ? b∧b= a+}是边集。 在画法上,我们规定: (1)结点a+必须画在结点a 的紧(斜)上方; {a,b,c} (2)不画边的方向。注:与关系图相比, Hasse图 ?省略了自反性的边(圈); ?省略了(反对称性)方向; ?省略了传递性的边; {a,b} {a} {a,c} {b} { } 例10 {b,c} {c}例10. 设A ={a,b,c},88 离散数学2A={?,{a},{b},{c},{a,b},{a,c},{b,c},{a,b,c}} 由于2A上的包含关系?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故包含关系?是2A上的半序关系,(2A, ?) 是半序集。 2A上的包含关系?的Hasse图如上图所示。注:从上例可以看出: ?在非线性半序集中,直接后继一般不唯一; ?其Hasse图呈现网格状;其实正是这点导致一门现代数学的重要 ? 学科――格论的出现;而此例正好给人们形象、直观的展现出布尔 代数(用其三大特例之一――集合代数来表现)的内部数学结构。例11. 设A = {2,3,4,6,7,8,12,36,60}, R ={(a,b):a∈A∧b∈A∧a | b},即,R是A上的整除关系。 由整除的性质知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由半序关系的定义知R是A上的半序关系。89 离散数学R的Hasse图如下图左:60 36 8 7 24 3612 6 412632例112例123例12. 设A ={2,3,6,12,24,36},R={(a,b):a∈A∧b∈A∧a | b} R是A上的整除关系。 由整除的性质知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 由半序关系的定义知R是A上的半序关系。 R的Hasse图如上图右:90 离散数学注: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 ?虽然同为整除关系,但由于集合不同,其Hasse图就呈现出明 显的不同;这说明两例中的半序集是不同的;所以,在论及半序关 系时,重要的是一定要指明其是那个集合上的半序关系;半序集是 一个整体,不能分而论之。定义4。 定义 。最大元 最小元(greatest element,least element) 设(A, ?)是半序集,B?A ,x0 ∈B 。则我们称 (1)x0是B的最大元?(?x∈B)(x ? x0) ; (2)x0是B的最小元?(?x∈B)(x0 ? x) 。注:?最大(小)元一般未必一定存在;即使B(甚或A)是有限集合也 未必; ? B的最大(小)元若存在,则一定在B中;91 离散数学定理1. 定理 设(A, ?)是半序集,B?A。若B有最大(小)元,则 必是唯一的。 [证].(采用逻辑法)只证最大元的唯一性 x01是B的最大元 ∧ x02是B的最大元 ?(?x∈B)(x ? x01)∧(?x∈B)(x ? x02), ?x02 ? x01∧x01 ? x02 (因x01 , x02∈B又都是B的普通一元;根据 普遍性特殊化:?xA(x) ?A(y);以及 合成律:(p → q )∧( r→s )? p ∧ r → q ∧ s ) ?x01=x02 (?是半序关系,故有反对称性) 所以, B的最大元是唯一的。 定义5.极大元 极小元 定义 (maximum element,minimal element)92 离散数学设(A, ?)是半序集,B?A , x0 ∈B 。则我们称 (1)x0是B的一个极大元 ??(?x∈B)(x0 ? x∧x ≠ x0) ??(?x∈B)(x0 ? x) ; (2)x0是B的一个极小元 ??(?x∈B)(x ? x0 ∧x ≠ x0)??(?x∈B)(x ? x0) 。注:?极大(小)元一般不一定存在;但在B(或A)是有限集合时一定 存在; ?极大(小)元即使存在,一般也是不唯一的; ? B的极大(小)元若存在,则一定在B中。定义6.上界 下界(upper bound,lower bound) 定义 设(A, ?)是半序集,B?A , z0 ∈A 。则我们称 (1)z0是B的一个上界?(?x∈B)(x ? z0) ;93 离散数学(2)z0是B的一个下界?(?x∈B)(z0 ? x) ; (3)若B有一个上界,则称B上方有界; 若B有一个下界,则称B下方有界; 若B上、下方都有界,则称B有界。注:?上界、下界、界一般不一定存在; ? B(或A)有限不一定有上界、下界、界;有上界、下界、界 B(或A)也不一定有限; ?上界、下界、界即使存在,一般也是不唯一的; ? B的上界、下界、界若存在,可以在B中,也可以不在B中。例13. (R, ≤) 是全序集。取B=(0,1)={x : x∈R∧0&x&1} ?R。 于是, B有无穷个上界,无穷个下界;从而B是有界 集。 但是B却不是有限集,而是一个无限集。94 离散数学定义7.上确界 下确界 定义 (least upper bound,greatest lower bound) 设(A, ?)是半序集,B?A , z0 ∈A 。则我们称 (1)z0是B的上确界 ?(?x∈B)(x ? z0)∧(?z∈A)((?x∈B)(x ? z) ? z0 ? z) ; (2)z0是B的下确界 ?(?x∈B)(z0 ? x)∧(?z∈A)((?x∈B)(z ? x) ? z ? z0) ; (3)上确界即是最小上界,记为LUB(B); 下确界即是最大下界,记为GLB(B)。注:?上(下)确界一般不一定存在;即使B(甚或A)是有限集合也未必; ? B的上(下)确界若存在,可以在B中,也可以不在B中;95 离散数学例14.令:A={ ? 1411 :n∈N∧n≥1} nB={ :n∈N∧n≥1} n X=A∪B 则B中每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上界,但A无上确界,即 LUB(A) 不存在; A中每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下界,但B无下确界,即 GLB(B) 不存在。 定理2. 定理 设(A, ?)是半序集,B?A。若B有上(下)确界,则 必是唯一的。 [证].仿定理1可证。留给学者。96 离散数学注:?最大(小)元一定是极大(小)元; 极大(小)元不一定是最大(小)元; 极大(小)元存在不一定有最大(小)元; ?最大(小)元一定是上(下)确界; 上(下)确界不一定是最大(小)元; 上(下)确界存在不一定有最大(小)元; ?上(下)确界一定是上(下)界; 上(下)界不一定是上(下)确界; 上(下)界存在不一定有上(下)确界; ?讨论B的上(下)确界的前提是B的上(下)界存在;例15. 设A={2,3,4,6,7,8,12,36,60}, R={(a,b) : a∈A∧b∈A∧a | b}, R是A上的整除关系。 于是根据前面例11可知 ,R是A上的半序关系。97 离散数学其对应子集的各种性质 的元素 列为下表:60 36 8 7 12 6 432例14图集合 B1={8,12} B2={2,3} B3 ={7,8} B4 ={2,4,12} 最大元 最小元 极大元 极小元 无 无 无 12 无 无 无 2 8,12 2,3 7,8 12 8,12 2,3 7,8 2 上界 无 6,12,36,60 无 12,36,60 下界 上确界 下确界 2,4 无 无 2 无 6 无 12 4 无 无 298例14表 离散数学?半序集的全序化 非线性序的线性化 半序集的全序化(非线性序的线性化 半序集的全序化 非线性序的线性化) 设(A, ≤)是一半序集,其中A={a1, a2, a3,… , an}。下面 的拓扑排序(分类)(A topological sort)算法是将半序集 (A,≤)整对(或者说转化)为一个全序集(A,Q),并且满足 保序性: (?a∈A)(?b∈A)(a≤b? aQb) (也称为遗传性)。注: ?拓扑学主要是研究变化中的不变量; ?而这里,全序化是变化;遗传性是不变量。 ?拓扑排序(分类)算法: No.1 k ← 1; (设置计数器) No.2 在A中任取半序集(A, ≤)的一个极小元 aik ; No.3 若 k=n ,则算法停止;欲得之全序为: ai1 Q ai2 Q ai3 Q … Q aik Q … Q ain ; No.4 (否则k≠n) k ← k+1 ,A ←A\{aik} ;go to No.2 。 99 离散数学注: ?拓扑排序算法所得之全序不是唯一的(因为极小元不唯一); ?例如,在例14中的半序集就可被转化为如下的全序: 7,3,2,6,4,12,8,60,36 。 问题: ?有限半序集中一定有极小元吗?定义5下的注已经回答; ?半序集的子集和原序还构成半序集吗?回答参见习题35。定义8.良序集(well ordered set) 定义 设(A, ?)是半序集。则我们称 (A, ?)是良序集?A的每个非空子集都有最小元 ?(?B? A)(?x0∈B) (?x∈B)(x0 ? x) 。这时我们称半序(关系) ?是良序(关系)。 例16. (N, ≤)是良序集;而自然数集N上的小于等于关系100 离散数学≤ 是良序关系。 (I , ≤) 虽是全序集,但却不是良序集;从而整数集I上 的小于等于关系 ≤ 不是良序关系。注:从上例我们可以得到 ?全序集未必一定是良序集;定理3. 定理 设(A, ?)是良序集。那么 (1) (A, ?)是全序集;(即,良序集一定是全序集) (2)对于任何元素a∈A,若a不是A的最大元,则a的直 接后继a+一定存在;即 (?a∈A)(?(?x∈A)(x ?a)? (?b∈A)(b= a+ ) ) 。101 离散数学[证]. (采用构造法) (1)对于任二元素a,b∈A,构造一子集B={a,b}?A,显然B 是非空的,由(A, ?)是良序集,知B有最小元。 若a是B的最小元,那么有a ?b; 若b是B的最小元,那么有b ?a; 因此,总有a ?b∨b ?a 。即(?a∈A)(?b∈A)(a ?b∨b ?a),全 可比较性成立,所以, ?是全序,(A, ?)是全序 集。 (2)对于任何元素a∈A,且a不是A的最大元,构造一子集 B={x:x≠a∧a ?x}?A,显然B是非空的(因为 a不是A的最大元 (已知条件) ? ?(?x∈A)(x ?a) ?(?x∈A) ?(x ?a) (量词对偶律:??xA(x)??x?A(x)) ?(?x∈A)(a≠x∧a ?x) (因≤是全序) ?B≠? )102 离散数学因此,由(A, ?)是良序集,知B有最小元。 设B的最小元为b,则我们可证a的直接后继a+ = b,总 是存在。 1由于b∈B,故此b≠a,且a ?b; 2对于任何元素t∈A,若a ?t且t ?b,那么(二分法) 或者t=a; 或者t≠a,则加上a ?t,可知t∈B,因此,由b是B的最小 元,得到b ?t,再加上假设t ?b,由?的反对称性,我们得到 t=b; 因此,总有t=a 或者t=b。 所以, b是a的直接后继,即a+ = b 。103 离散数学[证]. (采用逻辑法) (1) (?B?A)(?x0∈B) (?x∈B)(x0 ? x) (因≤是良序) ?(?{a,b}?A)(?x0∈{a,b})(?x∈{a,b})(x0 ? x) (普遍性特殊化) ? (?{a,b}?A)(?x0∈{a,b})(x0 ? a∧x0 ?b) ? (?a∈A)(?b∈A)((a ?a∧a ?b)∨(b ?a∧b ?b)) ? (?a∈A)(?b∈A)(a ?b∨b ?a) (合取分析式:p∧q?p ) 所以≤是全序关系; (2) (?B?A)(?x0∈B) (?x∈B)(x0 ?x) (因≤是良序) ? (?B?A)(?x0∈A)(x0∈B∧(?x∈A)(x∈B? x0 ?x) (放大缩小法。注意: ?量词的特征谓词x0∈B作为合取项; ?量词的特征谓词x∈B作为蕴含条件) ? (?B?A)(?b∈A)(b∈B∧(?t∈A)(t∈B? b ?t)104 离散数学(约束变项换名: ?xA(x)??yA(y) (x0换名为b); ?xA(x)??yA(y) (x换名为t ) ) ?(?B1={x : x≠a ∧a≤x}?A) (?b∈A)(b∈B1∧(?t∈A)(t∈B1?b ?t) (普遍性特殊化) ( a不是最大元 (已知条件) ? ?(?x∈A)(x ?a) ?(?x∈A) ?(x ?a) (量词对偶律:??xA(x)??x?A(x) ) ?(?x∈A)(a≠x∧a ?x) (因?是全序) ?B1≠? ) ? (?a∈A)(?b∈A)(b ≠a∧a ?b∧(?t∈A)(t ≠a ∧a ?t? b ?t) ( b∈B1?b ≠a∧a ?b )105 离散数学? (?a∈A)(?b∈A)(b ≠a ∧a ?b∧ (?t∈A)(t ≠a ∧a ?t∧t ?b ? b ?t∧t ?b) (附加律:p→q ? p ∧ r → q ∧ r) ? (?a∈A)(?b∈A)(b ≠a∧a ?b∧ (?t∈A)(t ≠a∧a ?t∧t ?b ? t=b) (?是良序,故?是反对称的) ? (?a∈A)(?b∈A)(b ≠a ∧a ?b∧ (?t∈A)(a ?t∧t ?b ? t =a∨t=b) (相容(析取)排斥法: ? r ∧p →q ? p → r ∨ q ) ?(?a∈A)(?b∈A)(b= a+ )106 离散数学作业 第二章P491.2)4) 3. 4 .1)3)5) 6. 7.1)改?为? 2) 9. 10.求R1, R3, R5, R7 11.1)3)5) 13. 15. 17.2)4) 18.2) 19.1)2)3) 20.1)2)3) 23.1)2) 25.2)4) 26.2)4) 28. 30.2)4) 31.3) 32. 34. 35. 36.1)3) 37.1)2)3)107 离散数学第二章 关系到此已经结束! 谢谢读者收看! 作者:刘国荣108
离散数学第二章 离散数学 2.1 等值式 一、等值式的概念 两公式什么时候代表...从 A 出发,证到 B;从 B 出 C,由于等值关系有传递性和对称性,故 A | ...数学离&#8203;散&#8203;数&#8203;学&#8203;文&#8203;档&#8203;第&#8203;二&#8203;章 暂无评价|0人阅读|0...2.1.2 举例 [例 2.1.2] 设 D 为实数域,E(x,y)表示 D 上关系“x ...离散数学第二章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离散数学第二章逻辑与推理密切相关, ...词的性质或个体词之间关系的词。如: 小李是程序员, 小李是程序员, 2 是整数...离散数学要求知识点_电脑基础知识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离散数学要求知识点:第一章 1、幂集的计算; 2、二维笛卡尔积的计算。 第二章 1、关系的三种表示法; 2...离散数学 第二章 命题逻辑 (1)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命题的概念、表示及其分类;...两个重要的关系:等价关系、偏序关系 等价关系:R 是集合 A 上的关系,当 R ...湖南大学离散数学习题解答湖南大学离散数学习题解答隐藏&& 第二章习题一 1、指出下列公式 ?x?y(F(x,y)∧G(y,z)) ∨?xH(x,y,z) 中的指导变元,量词的...离散数学复习笔记数理逻辑逻辑:以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第二元素, 构成有序偶 第六章 关系 1、关系:任何有序偶的集合称为二元关系...2): 表示个体词之间的关系 如 L(x,y): x 与 y 有关系 L, L(x,y):...项及对应的指导变项,改成公式中未出现过的个体变项符 5 《离散数学》讲稿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提要 《离散数学》是中央电大“数学与数学应用专业” (本科...第二章 二元关系 [复习知识点] 1、关系、关系矩阵与关系图 2、复合关系与逆...离散数学_数学_自然科学_专业资料。第二章 集合概念及集合运算 -一.集合概念 ...C=A ? A ? (BUC)=(A ? B)U(A ? C) 第三章关系的概念和关系的运算...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离散数学自反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