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进入平台区 靠什么化解钢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剩

化解钢铁产能过剩 中美欧效果大不相同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当前,全球钢铁产业遭遇“寒冬”,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2亿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70%,低于2014年的73.4%。
当前,全球钢铁产业遭遇“寒冬”,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为16.2亿吨,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70%,低于2014年的73.4%。
为共同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国际“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高级别研讨会”18日至21日在比利时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世界范围内主要钢铁生产、消费、贸易和原料供应国首次就目前全球钢铁过剩的状况、性质、成因和影响交换看法,相关业内人士及政府官员均参加了此次会议。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作为全球钢铁市场最为重要的参与者,中国、美国和欧盟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各自采取了相应措施,但因对“病因”存在分歧,取得的效果大不相同。
中国:正确认识积极应对
受比利时政府邀请,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率代表团出席了首日会议。他强调说,全球经济下行和需求萎缩是当前钢铁和其他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如果偏离这一点认识,就很可能找不到正确的应对途径。
据了解,中国2015年粗钢产量约8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1.2%,比全球平均利用率略高。张骥说,中国并不回避产能过剩的问题,恰恰相反,现在中国政府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决心和政策都走在世界前列。
为有效化解过剩钢铁产能,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2011年以来,中国已淘汰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同时,中国钢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减产,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3%。
此外,国务院今年年初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并就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组织实施作出了具体部署。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继续压缩粗钢产能1至1.5亿吨。为此,中央政府安排了1000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钢铁和煤炭这两个行业化解产能的职工安置问题。
“这里面没有一分钱是补贴出口的,”张骥强调说,“中国不仅没有任何补贴性质的政策刺激钢铁出口,还对部分品种钢铁产品加征了出口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生产的钢铁85%至95%都用于满足国内需求,与此同时,中国还进口大量钢铁产品,为全球钢铁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
中方认为,化解过剩产能应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持续发力。张骥表示,中国将加大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改建和新建建筑中提高钢结构比例,以刺激国内钢材消耗。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动钢铁需求,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美欧: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
就在中国政府积极化解钢铁业产能过剩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将钢铁行业遇到的困难一味归咎于中国,将对中国钢铁频频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手段。
无视中国采取的多项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效果,美国商务部部长普里茨克和美国贸易代表弗罗曼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仍然在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借口。
他们在声明中称,如果中国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过剩钢铁产能,那么钢铁业的结构问题就依然存在,美国等“受害国”将别无选择,只能采取贸易措施,避免本国钢铁产业及工人遭受损害。
与美国的态度相似,欧盟委员会上月发布的《保持欧洲钢铁产业可持续就业和增长》政策文件,也提出欧盟将在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37项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贸易救济和加强事前监管等措施。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统计,目前,欧盟对进口钢材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中16项直接针对中国;欧盟正在对10种钢材进行的调查中有6种与中国钢材相关;最近几个月,欧盟委员会已经对中国的钢厂开展了3次指控调查,并对从中国进口的两种钢材征收了惩罚性关税。
分析认为,面对钢铁业困境,欧美都没有找准“病因”。中国向欧美出口的钢铁,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来看,都只占这两个地区钢铁进口的很小部分,试图向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无济于事。以欧盟为例,其根本原因在于钢铁业的能源、环境、劳工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钢铁业激烈竞争背景下,欧盟钢铁企业总体缺乏竞争力,盈利空间狭小。
一位比利时记者在媒体交流会上质疑说,中国为化解钢铁产能危机做出了多项努力,欧盟和美国却仍在保护其落后的钢铁产能,不见任何实际行动何以化解危机?
分析人士认为,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相关经济体的共同挑战、共同责任,只有更多国家采取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积极措施,加强彼此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才能逐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马娟
会上,中央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还对巡视组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研判性质。二是要把握好关键环节,做到个别谈话体现政治要求,巡视报告突出政治高度,问题线索强化政治把关。三是巡视干部要严守党的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圆满完成部党组交给的任务。(
昨日8时许,国土资源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4月20日,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浙江省温州市调研指导住宅土地使用权20年到期的延长问题。”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河南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浅析如何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变宝网
您好,欢迎光临!
废旧资讯每日一评综合资讯特色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浅析如何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
我要分享到:
变宝网01月04日讯
变宝网1月4日讯:提到产能过剩问题,相信没有哪个钢企不知道。2014年的钢市产能严重过剩现象家喻户晓,无所不知。然而在2015年,仍然存在着产量递增而需求量递减的情况,想要化解令人头痛的过剩产能问题,变宝网认为任重道远。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达9.4亿吨,预计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亿吨。而粗钢产量今年将超过8.2亿吨,同比增长1.67%。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我国粗钢产能实际上已经接近12亿吨而与中国粗钢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钢铁的需求量。据统计,2014年我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7.37亿吨,同比下降2.25%。那么,该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呢?有人说钢铁需求提升自然就能化解过剩产能,可是在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形势下,仅通过提升钢铁需求量来化解产能似乎越来越遥远。作为中国钢铁消费大户的房地产行业,其在2014年的表现似乎也已为钢企敲响了警钟。有数据显示,2014年各行业钢材需求量榜单上,建筑业以消费3.9亿吨排名第一。在对2015年钢材需求的预测上,在建筑行业这一块的预测也仅仅增加了500万吨左右。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采用下游行业消费法,预测2015年中国钢材需求量为7.23亿吨,比2014年的7.124亿吨增加1.47%。而这与国内超过将近12亿吨的钢铁产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不过,由于“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让国内众多钢企似乎看到了曙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工程对外承包项目逐年扩大,产值从2003年的138.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371.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10.4亿美元,分析称2014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和营业额有望实现5%左右增长。在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的背景之下,随着“一带一路”大规模投资、产业链长必将拉动多个行业的用钢需求,同时又能很好地刺激钢铁上下游产业链进而利好整个钢铁行业。另外,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各行业需求钢铁的排行榜上,铁路对钢材的需求量仅为520万吨,是房地产行业钢材需求的1.33%,而2015年预测的铁路用钢材数量也是520万吨,与2014年持平。既然内部消化不是良策,那么钢材出口自然成为众多钢企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据了解,2014年前11个月,我国钢材出口量累计达到8374.34万吨,其中9月份和10月份钢材出口量均超过850万吨,在12月份未计入统计的前提下,国内钢材出口已经历史性地突破8000万吨,累计金额达到642.45亿美元。而这样的出口成绩也让中国成为钢材出口第一大国。事实上,中国钢材的出口量近几年基本处于递增状态,自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出口量占世界钢铁出口总量的比重从4.8%上升到2004年和2005年的7%以上,2013年上升到了15%以上。即使钢材出口达到了世界之最,这8000多万吨钢材在国内产能基数“巨人”面前仍显得渺小,这样剧烈的落差体现出国内钢铁行业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上形势依然严峻。可以预测,今后国内钢材出口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以此来缓解过剩产能的压力。不过加大力度出口钢材并不是长久之计,钢材出口过多势必会点燃国外钢铁反倾销情绪。不仅如此,钢材出口过多也体现出中国钢铁体系不健全的一面。&
【变宝网-再生资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
相关阅读:
变宝网服务帮助中心新手指南扫一扫 关注微信免费享受智能匹配全国客户服务热线:转806工作时间:8:30-19:00&&&&&&&&中国如何解决钢铁产能过剩 可在南海造一超级工程|中国|南海|钢铁_新浪军事_新浪网
中国如何解决钢铁产能过剩 可在南海造一超级工程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中国钢铁产量已经占据世界的半壁江山,国内现在开始控制房地产,这样钢铁将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因此需要另辟蹊径解决。而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辽阔的海洋蕴藏着无比丰富多样的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是开拓人类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而中国已有的海洋开发平台形式多样但功能大多单一,随着全球海洋开发意义和内容的丰富,大型海上人工浮岛将会成为有效利用和开发海洋空间及资源的重要可靠手段,这样也能消费钢铁的大量产能。
  人工浮岛是指不利用自然地理条件,而是利用海洋工程技术建造的海上平台,这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海洋工程。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建造采用模块陆地预制,可以在陆上建立几个构件生产线,同时生产同时组装然后进行海上安装。
  人工浮岛的技术比较简单,就像在搭积木一样;它的建造面积可以很大,所以完全能作为一个巨大的浮岛航空基地,在上面建造像陆地机场那么长的跑道,陆基飞机不需要进行改装就可以进行起降。据了解,这种海上平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预定海域建设一个大型海空基地,就能起降战机、大型轰炸机、远程运输机、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等在内的各种大型军用飞机。这种技术和航母的区别很大,航母是一种高速的海上机动平台,而人工浮岛一般是固定的,即便能够移动速度也很慢,可以通过自带动力或外部拖船的帮助,实现几节或者十几节的移动。
  除了这一功能,它还可以发展成一个海上物流中心与海空物资的集散中心,甚至可以作为后勤保障基地和战时指挥中心使用。由于无需填埋海岸,中国完全可以在南海和东海敏感争议海域建设若干个超级海上移动平台。
  这种人工浮岛还能防御敌人潜艇来自水下的攻击,因其浮力结构是由无数小型浮筒组合而成的,每个浮筒之间有间隔,中间无疑还会采取水密隔断结构,因此再强大的鱼雷打上来,整个超大型平台损失的浮力恐怕只有百分甚至千分之一,并不影响平台上面战机的起降作业。
  由于携带了大量的战机,因此不苛求配备强大的攻防火力和武器,其安全由护航舰艇来保证,不必驶入战区。一旦人工浮岛基地技术得到中国大范围的应用,或许离再次彻底改变世界海军战略格局的日子不太远了。此外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超大型人工浮岛体对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成维护南海安全的利器,为中国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有利技术后盾。(作者署名:鼎盛军事)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您当前位置:消费进入平台区靠什么化解产能过剩?&消费进入平台区靠什么化解产能过剩?来源:&日期: 20:44:31&&2014年,钢铁行业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钢材消费进入平台区。
2014年,钢铁行业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钢材消费进入平台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0.89%,但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4%,即使考虑钢材贸易商以及下游用户库存下降,粗钢实际消费量也是同比持平或略有下降。由此可见,钢材消费进入平台区的特征十分明显。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305家钢铁企业名单进行计算,涉及炼钢产能11.48亿吨。2014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23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1.7%。如果考虑纳入规范条件管理的钢铁企业占我国钢铁总产能的90%左右,那么全国炼钢产能在12.76亿吨左右,照此计算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4.5%。从化解产能过剩的角度来看,钢材消费进入平台区,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开始由阶段性、结构性过剩,转变为长期全面过剩。这将使钢铁行业面临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更加复杂、更加困难,也是思考未来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一个新的出发点。
当前,钢铁等行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实际上是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总思路进行的。但是,随着钢铁行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这“四个一批”中的部分工作变得越来越难。我们有必要在当前条件下重新评估化解过剩产能各项措施的效果,寻找落实“四个一批”总思路的新的突破口。
“消化一批、淘汰一批、整合一批”难度加大
首先是钢铁需求增长停滞,将使依靠需求拉动“消化一批”的效果大打折扣。
无论是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增速和占比的下降,还是单位投资的钢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都表明了依靠传统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工业投资来消化钢铁产能的思路已不再适用。甚至于依靠最终消费增长拉动的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增长速度也已经明显趋缓。“消化一批”过剩产能最大的难处在于钢材消费的增长速度已经先于钢铁产能和产量的增速出现了明显回落,而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一带一路”建设,都已经很难再创造出像过去那样消费巨量钢铁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一背景下,“消化一批”的作用更多体现在调整不同品种之间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方面,如何应对钢铁产能长期全面过剩的矛盾仍待破题。
其次是随着钢铁工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淘汰一批”的空间也更加紧张,淘汰落后工作的难度正在进一步加大。
2014年12月份,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仁周曾表示:“现在看来,淘汰落后这项工作是越来越难了。”从最近几年淘汰落后工作的完成情况来看,在2014年之前,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数量逐年递减,反映出在钢铁企业中真正处于淘汰序列的工艺装备已经逐步减少。而2014年淘汰落后产能数量的增长,实际上包含了一些因市场倒逼,主动或被动退出的钢铁企业产能。
目前,淘汰落后工作面临的困难在于:其一,在装备指标约束作用减弱的情况下,能耗、排放等其他标准仍未完全确立起来,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二,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难以找到接续的经济增长点,导致地方政府的意愿出现松动和反复;第三,仍有少量落后产能并未浮出水面,仍处于监管盲点,而作为淘汰落后的主要负责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不拥有执法权。
因此整体上看,依靠淘汰落后“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的空间仍然存在,但是主要是作为市场倒逼作用的配套政策体现。
再其次,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仍未找到破题的突破口,依靠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虽有效果,但真正通过这一方式压减产能的难度较大。
2014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降,粗钢产量排名前4的钢铁企业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重为18.9%,前10家占比为35.4%,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下降。最近两年,我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动静较小,且主要集中在中小钢铁企业抱团取暖应对市场危机的主题上,如云南、四川、山西、广东、河北等地的民营钢铁企业纷纷在不同领域尝试联合,有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重组,有的从销售领域的联合开始倒逼生产的协调和合作。但大规模的、对市场竞争格局有明显影响的破题性重组并未出现。而且,从重组的效果来看,真正在兼并重组之后通过压减低效产能优化自身产能结构,从而进一步实现产能总量下降的案例还不多。
因此,在短期内进行的联合重组,其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意义要远大于其对化解过剩产能的促进作用。
“转移一批”仍然值得期待
在“四个一批”当中,目前对于化解产能过剩起到作用最为明显的是通过出口或海外建厂“转移一批”过剩产能。
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50.5%,且大幅超过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钢材出口量的大幅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综合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在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之下,钢铁企业对于出口这个产能释放通道的高度依赖。
然而,出口的大幅增长并非长久之计。从日起,国家已经取消了4个税号下的含硼钢出口退税,不鼓励低附加值钢材产品出口的导向非常明显。在此背景下,如果钢铁行业形成对依靠出口化解产能过剩的依赖,一旦国际市场出现较大震荡或国家政策再次调整,很有可能使出口钢材回流国内市场,反而造成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剧,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海外建厂方面,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屡屡在海外买矿、建厂,但是,这些新建的钢厂大多是在当地新建生产设备、大量雇佣当地员工进行生产的。从实际效果来讲,这种方式可以实现钢铁企业的海外布局和扩张,但是无法对国内过剩的粗钢产能形成替代,无法缓解国内的供应压力,也难以疏解因国内钢铁企业停产、减产引发的职工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
然而,依靠出口和海外建厂转移一批过剩产能仍然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之后,其给产能过剩行业带来的战略迂回空间是不容忽视的。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产能过剩行业,如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可以跟随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转移到基础设施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去,利用当地巨大的市场需求,把产能过剩行业中已经固化的产能变成新的投资。而河北省已经率先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省开放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钢铁等产能相对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装备、技术、资本和劳务输出。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给装备制造、汽车等钢铁下游行业带来的出口机会也将有效拉动钢材的间接出口,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新空间。
未来需要实实在在的产能压减
综合来看,在钢铁需求进入平台区后,钢铁行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重点,将逐渐从疏导、消化过剩产能转向促进过剩产能退出市场。
2014年,海鑫钢铁的破产重组打开了钢铁行业依靠市场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的窗口。
钢铁业依靠市场手段化解产能过剩迎来窗口期的主要表现,是多家中小钢铁企业因长期亏损或周转不利,导致资金链断裂,并出现债务违约等情况,被迫停产,进入下一步的重组、整顿或破产程序。2014年,海鑫钢铁、西林钢铁、川威钢铁、申特钢铁等中型钢铁企业先后遭遇危机,一度停产或减产,还有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小民营钢铁企业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大中型钢铁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也更加突出。到2015年1月份,由于钢材大幅下跌,很多民营钢铁企业由过去的尚能盈利转变为出现大规模亏损,停产、减产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这一情况表明,在持续多年微利经营的背景下,多数钢铁企业过去积累的资金已经大多用于扩大再生产或技术改造,而在银行和社会资本开始逐渐从盈利能力较低的钢铁行业抽出之后,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失去了自己造血的能力,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只剩退出市场这一条路可走。一场源于产能过剩,积累于市场低迷,爆发于资金链断裂的钢铁企业生存危机已经在全行业蔓延。
窗口期已现,但钢铁行业仍未做好抓住这一机遇的准备。出现危机的企业最明显的出路就是退出行业。但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往往第一选择是聚集力量救助企业,第二选择是兼并重组寻找接手方,第三选择才是由其退出市场。2014年出现危机的钢铁企业,或者在省政府的协调和自救中仍然艰难地维持着运营,或者走上了破产重组的道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市场主体要么没有退出市场,要么在原来的市场主体退出之后,由新的市场主体接管,产能仍然得到保留。只有一部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真正做到了产能的退出(如河北省“周日行动”中拆除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一些小钢铁企业希望退出,但地方政府要求“再坚持坚持”的不合理现象。
因此,在当前依靠市场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将市场倒逼下产生的市场主体退出意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能压减。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仍然需要加速建立起一系列的规则体系和配套措施:一是要依据《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企业退出市场的可行通道;二是加快研究建立和做好在相关市场主体退出过程中的人员安置等社会托底工作,使企业在退出时免去后顾之忧;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化解产能过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绩观引导,建立过剩产能退出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机制,将各个利益相关方压减过剩产能的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四是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资源要素、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执法力度,使不适应行业竞争要求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强退出市场的意愿。
编辑:()[ 相关商品 ]
(10-21 15:00)
(10-21 14:59)
(10-21 09:37)
(10-21 09:33)
(10-21 09:15)
手机分享新闻
【免责声明】上海生意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对生意社上刊登之所有信息,力争可靠、准确及全面,但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生意社不承担任何责任。
生意社商品站
&&服务直达
&生意宝(002095)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产能过剩数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