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李斯特贸易保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谈李斯特经济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影响_经济论文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谈李斯特经济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影响_经济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4|
上传日期: 01:02:5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谈李斯特经济思想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影响_经济论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备战已经开始,为了方便考生进行全面备考,小编特别对房估考生如何进行报考、备考提出了建议,并对重点预习知识、考试大纲与笔记画重点。房地产估价师职业前景可是大好,做好考试准备,事半功倍。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 ——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李斯特作为一个 历史 学派的 经济 学家,十分注重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在经济 发展 中的作用,因而赋予了经济伦理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李斯特并不否定个人动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应将个人视为“道德人”而非“经济人”,因此,经济伦理的出发点是作为一个实体的国家而非原子主义的个体,其基础是爱国主义。李斯特的这些观点与斯密的世界主义是迥然不同的。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对于我国经济伦理的建设,以及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仍有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李斯特作为一个 历史 学派的
学家,十分注重和精神的因素在经济 发展 中的作用,因而赋予了经济伦理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李斯特并不否定个人动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认为应将个人视为“人”而非“经济人”,因此,经济伦理的出发点是作为一个实体的国家而非原子主义的个体,其基础是爱国主义。李斯特的这些观点与斯密的世界主义是迥然不同的。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对于我国经济伦理的建设,以及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仍有借鉴意义。本文由大论文下载中心整理【关 键 词】李斯特/经济伦理思想/爱国主义/斯密学派/经济人/道德人【 正 文 】弗里德利希·李斯特是一位在经济学说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经济学家,是历史学派的先驱者。这位活跃于19世纪上半期的经济学家的主张,与当时的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学说有很大的差异,其
基础、研究方法、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都有自己的特色,他的一些著作就是针对斯密、李嘉图及其在美国的门徒提出的批评。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反观19世纪的经济学说,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派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他的学说不仅对于德国,而且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具有广泛的影响,对于制度主义学派的影响尤其深刻。在近年来的全球
危机中,李斯特的学说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些西方学者甚至预言,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西方国家对付亚洲和俄国的危机所实行的以斯密学派的理论为出发点的政策的弊端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经济问题日趋尖锐化,21世纪即将出现斯密学派和李斯特学派的大辩论。(注:《马克思,斯密,或是李斯特?》,美国《民族周刊》日。)因此重新研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对李斯特的学说作一分析。就经济伦理的角度而言,李斯特的学说与斯密学派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经济伦理思想的要旨是把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反对斯密主义的个体主义和世界主义,这一论点是通过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说明而加以论证的。因此,我们将从经济与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考察。一、李斯特论经济与文化、物质和精神关系以及经济伦理的地位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李斯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力图将经济现象从整个现象中剥离出来单独加以考察的做法不同,十分注重文化和精神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而赋予经济伦理比英国古典经济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和地位。李斯特强调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和文化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大的演进中,究竟是物质力量超过精神力量的作用还是后者的影响超过前者,究竟是社会力量支配着个人力量还是后者影响了前者,这些都是不容易肯定的。但是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是互相起着作用与反作用的,结果这一组力量有了增长时即足以促使那一组跟着增长,有一组力量有了削弱时,另一组也难免不被波及。”(注:《 政治 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50页。)在李斯特看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他在《政治经济学的 自然 体系》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把生产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而各个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与文化传统不同,精神因素与物质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呈现出不同的状况。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是存在的。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用了很大的篇幅,通过对近代欧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以及对不同的国家经济兴衰的分析,来论证这一观点。比如他认为,威尼斯的富强是由于“奋发有为,热爱自由”的精神所致,而后来的衰落则是由于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精神所致。汉撒同盟的兴起源于其勇敢气质、冒险精神和团结意志所激发的力量,而其衰落则是由于各城市之间的互争优势,为了自身的小范围利益而争胜,使竞争观念超出了团结精神。在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时,他认为:德 国人的品质“热爱的是勤劳、秩序、俭约和节制,他们对于研究工作、对于各种事业,富有忍耐与不屈不饶精神,有诚恳的力求改进的精神,相当地有道德心与审慎周详的态度。”“在别的国家,高度的精神文化总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来的,而德国则情况相反,它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事前的智力发展的结果。”(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76页。)这表明了德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即整个来说,德国的文化是理论性的,德国人的特性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特征,但是也说明了经济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不能离开文化的因素单纯地考察经济。对于文化和精神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也体现在他所提出的“生产力”的概念之中。李斯特认为,不能把经济归结为现有的物质财富和交换价值,不能把“财富”和作为财富产生的原因的“生产力”混为一谈。他尤其反对把经济学视为“交换 科学 ”的那种“物质第一主义”。在他看来,“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118页。)作为财富的原因的生产力, 既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资本”形成的生产力。精神资本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科学与 艺术 、智力培养、道德品质、国家与社会制度以及许多世代的发现、发明和改进的积累的结果。据此,李斯特反对斯密和萨依把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精神劳作排斥在生产力之外,并称之为非生产性劳动的主张。他认为,像、
家、医师、法官、行政官员等也是生产者,他们“多么有助于一国生产力的发展”,(注:《国民经济学的自然体系》,第35页。)他们创造的不仅是文化价值,而且是一种生产力。他们之所以成为生产者并不像萨依所说是因为他们的劳作也会获得交换价值,取得物质的报酬,而是因为他们,“有些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有些能促进这一代人的道德和宗教品质,有些能提高人类的精神力量,有些能使病人继续保持他的生产力,有些能使和公道获得,有些能确立并保护公共治安,有些则由于他们的艺术给与人们精神上的愉快享受能够有助于人们生产情绪的高涨。”(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127页。)对于文化和精神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重视,是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在李斯特看来,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诸多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三项:一是智力的因素;二是精神和道德的因素;三是 法律 和政治的因素,即制度的因素。对于智力的因素,李斯特是相当重视的。在他看来,如果说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下,人的智力根本没有得到和利用的话,那么,
占支配地位的经济状态下,在迈向成熟的工业化的过程中,智力的因素就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发明时代”,知识“越来越专业化”,所有学科,尤其是那些可以运用于工业的知识领域,正在取得飞速的发展。而科学越向前发展,节约劳力和原的新发明、新产品、新工艺就会不断涌现,这时,从事工业的人的成功就“取决于科学知识和作为科学进步的新发现”。(注:《国民经济学的自然体系》,第66页。)从整个社会来看,智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但是,智力的因素有待于精神和道德的因素来激发和引导。为此,必须借助于制度的因素。他在 总结 欧美各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普遍的历史的教训时提出:“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而增进或减退;但是个人的勤奋与节俭、创造与进取,如果没有内政上的自由、适当的公共制度与法律、国家行政与对外政策,尤其是国家的团结和权力这些方面的支持,决不会有任何重大的成就。”(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98页。)在他看来,“历史到处向我们指出的就是社会与个人力量及条件之间起着交互作用的动人过程”。(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96页。)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对于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品质都有深刻的影响,制约着个人的精神和道德能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无论公民个人怎样地勤奋、俭约、富于创造力和智慧,也无法弥补制度的不善所造成的对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历史教导我们,“个人生产力的大部分是从他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得来的”。所以,凡是先天禀赋不薄,具备发展经济的各种的国家,必须按照他们的发展程度来改进自己的制度。李斯特对于制度因素的重视,其着眼点是激发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能够消除狂热、迷信、懒散、无知和浪费行为,废除特权和有害的制度,改进 教育 ,促进自由,提高道德水平”(注:《国民经济学的自然体系》,第41页。)。然而,在他看来,制度的改进,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 和道德状况密不可分。此外他还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基本的条件中,有些条件(如知识等等)是比较容易改进的,有些条件则是比较难以改进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人民方面刻苦耐劳精神、重视公道精神,以及文化教育和道德的缺乏”。因此,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之间的关系,重视两者的相互依存,尤其要重视精神和道德的作用,重视发挥精神生产者的作用。因为精神生产者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在于扩大自由权,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于对内巩固人身和财产,对外巩固国家的独立主权;他们这方面的成就愈大,则物质财富的产量愈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物质生产者生产的物资愈多,精神生产就愈加能够获得推进。”(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 140页。)对于精神生产的重视,对于精神和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对于制度的重视,使得李斯特给予经济伦理以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经济学说,对于包括制度理论和个体伦理两个方面在内的经济伦理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二、李斯特经济伦理思想的要旨作为一个支持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经济学家,李斯特对于个人的经济动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上进心”和“争胜心”的。他在分析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指出,像艺术上、工业上的进取精神,财富上、事业上的争取成就、出人头地的热烈愿望,航海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冒险精神等等,都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而进取精神的衰退和竞胜心的丧失则会导致经济的萎缩。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还专设一章讨论消费诱因问题,提出,消费诱因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生产力的形成诱因。这种消费的诱因往往是出于“要想置身于上流社会”的动机。这种动机的具体表现是对于占有某些消费品有关的“荣誉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经济动机。此外,那些单靠私产生活的人,“他的活动无非是对他的收入进行保存、增进和消费”,其动机的经济性质就更加明显。这些动机在李斯特看来对于精神和物质的生产都具有推动的作用,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消费的动机支持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尤其是物质的生产;第二,保存或增加社会的物质资本;第三,他的消费在生活上的表现足以激起社会上的竞胜情绪。所以,在李斯特看来,“巨大财富的占有,以及与这一点结合在一起的体面外表与生活作风对于文明社会也会发生鼓励作用。”(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57页。 )甚至可以说,“社会大部分的生产力就是因这种诱因而产生的”。(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57页。)李斯特的分析与斯密的观点十分相似。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是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愿望。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怎样改良呢?一般人都觉得,增加财产是必要的手段。”(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本文简称《国富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中译本,第314页。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还将增加财富的经济动机与人们普遍具有的竞胜心和虚荣心联系在一起,认为“吸引我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富人因富有而洋洋得意,这是因为他感到他的财富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世人对他的注意……。穷人因为贫穷而感到羞耻,正是这一点。使财势巨大成为人们羡慕的目标,并在人类的见解中足以补偿追求它时必须忍受的一切辛劳,一切焦虑和一切苦行……为了取得它,宁可永远丧失一切闲暇、一切舒服、一切无忧无虑的保证。”(注:《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61页。)总之,“正是由于我们有钦佩富人和大人物、从而加以模仿的倾向,使得他们能够树立或导致所谓时髦的风尚。……甚至他们的罪恶和蠢事也成了时髦的东西。大部分人们以模仿这种品质和具有类似的品质为荣,而正是这种品质玷污和贬低了他们自己。”(注:《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75页。)但是,李斯特毕竟不同于对虚荣心和利己心作出无条件肯定的孟得维尔。他认为,对各种经济动机需要作出具体的分析,进行不同的评价,对于不同类型的动机分别对待。首先是强调财富的占有必须是基于合法的手段,否则就不能予以肯定。他说:“如果大宗财产是由侵占、勒索或欺骗而来,或者关于财产的占有与享受不能公开显示,那就情况不同,就不能发生这里所说的鼓励作用了。”(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57页。)此外, 在李 斯特看来,对于财富的追求必须与为后代发展经济与文化的进取心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财富欲和享乐欲。他在分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经济发展史时指出,他们在一个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财富的态度却是不可取的。“这是在浪子手里的财富,是中了头奖得来的;而在英国人手里的财富则好比是一个克勤克俭的家长辛苦聚集起来的。前者是暴发户,浪费过度,任意追求奢侈享乐,可能一时看上去似乎比后者值得羡慕,但是财富在他的手里只是供取快一时的手段,而后者则把财富看作主要是为后代争取精神与物质幸福奠定基础的一种手段。”(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56页。)只有这后一种动机才是值得肯定的。就对经济动机的肯定而言,李斯特与以斯密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有一致之处。但是,在李斯特看来,个人的经济动机不能成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也不能成为经济伦理的基础。在他看来,作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的不是个人的经济动机,而是公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是李斯特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在李斯特看来,以斯密为代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缺点是,把个人的经济动机的作用无限地夸大,而导致一种“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于社会劳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力量联合在更大关系中的作用一概不顾,只是把人类想象成处于没有分裂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下与社会(全人类)进行着自由交换,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考虑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私人事业。”(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152页。)为了论证这一主张,李斯特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的前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首先,李斯特对基于原子主义的个体主义方法进行了批评。原子主义的一个特点是把社会分解为一个一个单独的个人,把个体视为一个自足的个体,并且以此出发,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把它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逻辑起点,也作为经济伦理的一个出发点。斯密主义在美国的一个代表人物库伯甚至由此推论,所谓国家“只是一种拟人化的道德存在——一种文字称谓而已”,只是人们的想象,只是一个“字面上的创作”。李斯特对此提出了辩驳,强调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实体,而“个人都是他所在的国家的一个成员”。“国家介于个人和人类之间,是由这样一些个人组成的单独的社会,这些人拥有共同的政府、共同的法律、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荣誉、共同的防御和保护他们的权利、财富、生命的共同制度,他们组成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实体。”(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 208页。)国家保护个人,并且帮助他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多亏了国家,个人才有自己的文化、、工作机会和财产安全,他们与国家一起缅怀过去、憧憬未来。”个人与国家荣辱与共、贫富与共。“个人从国家那里获得文明、教育、进步、社会和政治制度以及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利益。如果国家衰落,个人就得承担起衰落的灾难性后果。”(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8页。)总之,“个人的祸福系于国家的独立和进步”。(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31页。)因此,不能把个人视为一个自足的实体。针对库伯的观点,李斯特依据黑格尔的国家是伦理共同体的观点,指出承认国家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与把国家视为一个文字称谓是两回事,不能等同。“道德存在或道德人指的是一种特定社会,是一个由具有共同权利和义务、共同利益和制度的许多人组成的群体。”(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35—236页。)在他看来,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是由道德的纽带联系起来的。“国家通过爱国主义的纽带将其成员结为一体”。(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34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个人视为“道德人”。这里讲的“道德人”,不是指具有一般的德行或德性的个人,而是指一个通过爱国主义的纽带同作为一个实体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李斯特用“道德人”概念与英国经济学的“经济人”的概念相对照,以说明经济伦理的出发点,是作为一个实体的国家而不是原子主义的个体。其次,李斯特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公益合成论和孟得维尔的“私恶即公益”的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在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作辩护时提出,个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自动地转化为公共利益,认为,“凡是在私人家庭中看上去是有智虑的行动,施之于国家时绝对不 会是愚蠢的”。这是一种类似于孟德维尔的“私恶即公益”的主张。而作为整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伦理前提的功利主义则提倡一种公益合成论,认为社会的公共利益等于个人利益的总和,社会财富无非是所有成员的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只要每一个个人获得了利益,也就增加了公共利益。因此,自由放任是最好的原则。对此,李斯特提出了如下的诘问:第一,“只有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决不冲突时,这一原则才行得通。但事实并非如此。”(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34页。)事实上,这种矛盾是经常发生的。“个人只需要满足自己及其家庭的,不管他人或子孙后代;它的视野和手段有限,不能超越私人事务的圈子;他的产业受其生活的社会条件的限制。而国家要满足其大多数成员的社会需要,个人是不可能靠自己努力满足这些需要的;国家不仅要满足现在的一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未来几代人的这种需要;国家不仅要满足和平时期的这种需要,而且要满足战争时期的这种需要;国家不仅要着眼本国,而且要放眼全球。个人在促进其利益时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国家在促进公共福利时可能会抑制一部分国民的利益。”(注:《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见《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33—234页。)李斯特还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比如,个人可能通过金融投机而成为暴发户,公众则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损失。一种新的发明会带来公共福利,但是也会给许多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有的人甚至会失去原有的生计。一个国家可能有许多富豪,但是这个国家可能是一个比较贫穷的国家,因为财产的分配不公。在李斯特看来,这种矛盾之所以会经常发生,是由国家和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个人结合成社会时,就能为关系最远的后代谋便利,作打算,就能为了后一代的幸福而使这一代忍受困难和牺牲;这些都是只有个人凝结成团体时才会实现的,没有一个懂得事理的人会期望各个个人来这样做。”所以,事实与斯密所说的相反:“有些在私人经济中也许是最愚蠢的事,但在国家经济中却变成了聪明的事。”(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145页。 )李斯特认为,斯密的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缺陷是“将个人利己性格抬高到一切效率的创造者的地位”。(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译本,第295页。)
阅读:1 次
最近更新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搜索:
本站搜索:
搜索文章:
关键词(最好2至4个字)论文内容作者
 搜索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