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本书对应的习题册吗?,工科学生用这本书应该比较多

求问,有人登过这本书上每章课后习题给的网站吗,好多课后习题不知道怎么写,百度的又答案又不怎么好。上次登了一下这网站全是英文【java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50,172贴子:
求问,有人登过这本书上每章课后收藏
求问,有人登过这本书上每章课后习题给的网站吗,好多课后习题不知道怎么写,百度的又答案又不怎么好。上次登了一下这网站全是英文,要查看每章的课后习题答案好像还要注册,有没有大佬给个网站有这些每章课后习题答案的
java,中公「优就业」0基础学习,小班授课,总监级导师,实战学习,推荐就业!java,中公「优就业」免费食宿,免费试学,免费重修,免费赠网课,免费入学,只等你来!
人呢,咋没个人呢
还有一件事想问问各位吧友
楼主14年考的江西一普通二本,学的软件专业,专业名字叫软件设计与开发。然后大一大二混了两年,啥都没学过,升大三的时候留级了,重上大二,那时候心里也出了一些问题,留级这一学期没去上过课,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辅导员到宿舍找了我,给我妈打了电话,辅导员跟我说看我是准备退学还是休学。我跟我妈说要退学,我妈不同意就先休了学,去年过年之前休的学。今年九月初来学校办了复学,跟着16届重新编了班,然后java现在上了三个星期课,大一时候学的c语言一点不会,现在自己在学循环,方法,数组这一块
刚办完复学的时候就纠结这学还要不要上,学费一年就要一万多,家里条件也不好,我弟在郑大,开学也大二了,他学费,生活费都是贷的款。一直纠结还要不要上,自己想着找个培训班,培训小半年就能出来工作了,而且我年龄也不小了,实在不太想再上这个学了,不知道吧里有没有培训出来的,能不能给个建议?
跟室友说我想退学去培训机构,他说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忽悠人的,而且出来以后也最多是码农。根本不会教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这些东西。培训四个月确实也教不了什么东西,很纠结,到底要不要退学。我一说退学,身边的人都劝我上完。尤其是我妈,一心想着让我把学上完,真不想让她再为**心了。可是想要出来工作还要等两年,而且两年后出来实习工资也就三千多快钱一个月,现在真的迷茫。哎,有没有过来人指点迷津啊
为什么一个人都没有,这个点是都在撸代码吗?
。。。家里条件不好当初还不好好上课混到留级?这会心疼钱了?大学剩下日子好好努力吧,这行学好了不会出去就3000的
楼主我想送你2个字:活该!
看一下这本书第9版或者第11版的网站,好像是公开的
兄弟连专业java培训,知名畅销书籍「明哥聊求职」等出品机构,11年专注培养学员受益java之道,跟兄弟连学java,学不会不就业才是奇迹!
还有github直接搜索introduction to java programming有人分享了自己做的答案
没人安利培训机构吗
想退学。。。
好好学啊 可以参加校招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87.C;D是知觉的规律之一,E是深度知觉的线索;似动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88.B;我真傻,这题想了半天;89.A;借用江?核心的话说,toosimple;90.C;本题是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一个应用;91.B;06年9月去北京参加考易通的专业课辅导班,课上曾;92.E;要是统考的
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C选项特征觉察器是普心中视觉部分的内容,它是视觉系统中的一种专门化细胞,它们只对视野内确定位置上的一定刺激特征作出反应或最大的反应。
87.C D是知觉的规律之一,E是深度知觉的线索。剩下三个都是似动现象,也属于错觉,最容易弄混了,请各位牢记! 似动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其有四种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3自主运动:黑暗中微弱的静止光电好像在动
4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88.B 我真傻,这题想了半天。起初是把英文单词统计量看成了统计学,然后就想参数统计,也就是和非参数统计对应的概念,于是各种胡思乱想就此起彼伏。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的沉女士耐心教导。其实这题再简单不过??中文里我们说参数统计的这个参数,其实只不过是借了个词而已,和统计学里与统计量对应的那个参数没有直接关系。推断统计就是以样本统计量来对总体地参数做出推断。
89.A 借用江?核心的话说,too simple。在考虑集中量数时,算数平均数应作为首选,它在计算的时候将所有的数值都纳入了考虑范围,反映了分布的变异。与中数和众数比较起来,它反映最灵敏,最客观且最有道表型。此外,其也可以进行代数运算,这在推论统计中非常有用。不过其也有缺点,其受极端值的影响太大。中数由于只和位置有关,因此对数据变动不够灵敏。然而,这恰好又是它的优点。它不能进行代数运算,因此很难应用到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中。但是,如果分布中有不确定的值,或者考查的是顺序型数据,那么请大胆考虑使用中数。至于众数,一般只有在命名型数据中使用。
90.C 本题是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一个应用。行为疗法中,厌恶性条件反射是最常用来去除如抽烟一类的成瘾习惯的方法了。这种技术让一个令人厌恶的无条件刺激和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同时出现,从而让病人想到这种不良行为就恶心。记得我大一的时候,第一次看斯坦利?库勃里克,是《发条橙》这个电影,里面政府部门推行一种新制度,对作恶多端的犯人,使用厌恶性条件反射疗法,给他们打一种让人觉得难受的针,然后强迫他们看暴力画面。结果主角接受治疗后只要想暴力就会难受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小说据说写得也很好,可惜一直没机会看。D选项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分化这一规律的形成条件,即,只对某些特异性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其他的不给予。E选项自发恢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当消退过程已经发生之后一段时间,无须再与无条件刺激匹配,条件反映可突然重现。
91.B 06年9月去北京参加考易通的专业课辅导班,课上曾有两位同学因此而争吵起来。当胡克松问及哪种强化程序表最难消退时,男生甲大声抢答是可变间隔程序表,他还清晰记得那个教授点名的例子。胡老师说大概是的。男生乙同学说不是吧?应该是可变比率,他还清晰记得赌博让人上瘾的例子。胡老师说他也不记得了。男生甲和乙就此争论起来,最后甲说他《心理学与生活》都看过16遍了难道还能不知道这个?!男生乙说,实在佩服,我甘拜下风。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是16遍?似乎因为当时中文17版还没有出来,16这个数字和这本书的编码最密切。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依然对男生乙大义凛然的屈服不能忘怀。后来我和他成了朋友,而男生甲却再没有音信。
92.E 要是统考的统计也这么简单就好了。
93.D 实证效度又叫效标效度,因为它需要实际证据。1966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教育心理测验值标准》中将效度分为三大类: 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结构效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于被称作构想的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的程度 实证效度: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具体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当然,还包括我们之前提到的那种意义相对不大的表面效度。
94.A 情景依赖学习是学习心理学中的一种现象,就是说生理或情绪状态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这实际是记忆编码的特点。B选项是桑代克联结-试误说中的三条学习规律之一么。C选项是一种回忆时采取的策略,即按照事情发生的空间或时间规律来顺序回忆,以便能获得更好的提取线索。D选项就是我们常说的“卡壳”??慢着!不要把这当作一个普通的现象,其实其背后有很大来头,话到嘴边现象实际是对记忆过程中的提取存在再认和回忆两种情况的直接证据,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据说是因为提取到的很多并列信息在下意识水平互相竞争和干扰的结果。我最近经常发生这种现象,这是我大脑已经衰老的表现。E选项由提到乔姆斯基了,还是解释一下吧,生成转换语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形式语法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他认为仅仅描写语法形式是不够的,而要探索隐藏在语法行为背后的人类普遍的“语法能力”,这种语言能力通过一套“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从而把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把静态描写提高到动态描写。
95.D 首先明确下塑造的含义,行为学习理论中所使用的术语塑造(shaping)是指,通过强化学习者逐步趋近预期目标的每一步,从而得以教授其新技能或新行为。基于这个定义,只有D选项是符合的。顺便说一句,我家也养了一只博美,特别傻,而且特别好斗,它的名字也很傻,就叫“傻狗”。
96.B 又是行为学,反正答案是B,爱谁谁了。
97.B 行为学,嗯??
98.C 这题可以用排除法做。很久以前听说美国GRE心理学Sub用的就是《心理学与生活》,倘若现在北大还是在独立命题,那这套习题真的就是完美了!《心理学与生活》16版,221页,有对记忆术的介绍。后两个选项都是思维部分问题解决得策略。首因和近因效应都属于系列位置效应,虽然书里好像没说,但他们背后的原因应该是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
99.B 在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中,到了两岁附近婴儿准备进入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词汇量爆炸,结束了单词句的阶段而进入双词句阶段,这些句子表达意思比较明确,但它们简略、断续、不完整,看起来就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因此被称为“电报句”。当然,在中文中没有词尾变化,所以貌似给选出正确答案增加了难度。
100.B 乔姆斯基是美国人,所以会考得多些。心理语言学发展的每一历史进程,都与乔姆斯基的理论紧密相连。乔姆斯基理论的精髓在于他的“言语获得装置”。他认为儿心理学习题册(上)
童的大脑里有一种天生的“言语获得装置”。这是人类头脑中固有的内在的语法规则。儿童运用这种普遍语法,就很容易理解别人的言语,从而掌握这种语言。为了证明这种先天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概念。所谓语言能力,就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本族语的潜在的知识;而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能力的具体运用。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简单反映,它涉及许多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如,有的人因为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心绪不好,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的话。关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和表层。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通过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理论,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如“约翰吃了苹果”和“苹果被约翰吃了”,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却相同。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是句子的无限集合。所谓掌握语言,即听懂和说出无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创造是有规则的,其一是短语结构规则,它与深层结构相联系;其二是转换规则,即把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对心理学有着巨大影响,但他过分强调先天的作用则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的。好了,答案不言自明了。
102.B 动物??行为??学??ft。固定行为模式指由单一引发刺激所激发出的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总体来说,固定行为模式就类似于本能或天生的反应。
103.B 《围城》大概说过这么个意思:“人有两个时候说话一定会带出乡音,就是说梦话的时候和临死前。”本能漂移类似这个,也类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漂移。基因决定的行为倾向有时会淹没操作性条件作用带来的行为改变。这就是本能漂移。A选项自发恢复,是条件作用习得后再消退可能发生的现象。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就是自发恢复。相当于再学习中的节省过程。C选项动态平衡,也叫稳态,好像是很多学科里都用的词。
104.A 嘿,这题可真酷。谁看过亚当桑德勒的《初恋五十次》(女主角是ET里的小姑娘)?或者王小波的《万寿寺》?记忆功能的定位很多是从患有记忆疾病的病人获得证据的。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遗忘症并非正常的遗忘,而是记忆功能障碍的疾病。临床上把记忆障碍分为两大类:顺行性遗忘症症状为不能再贮存新近获得的信息,新近记忆严重障碍。(最夸张的例子要算《记忆碎片》了!)海马和颞叶皮层损伤引起的记忆就属于此类,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者,如Koraskoff精神病。逆行性遗忘症患者在脑功能发生障碍之前一段时间内的记忆均丧失,尽管这些长期存储的记忆以仍然保存着,但不能从中回忆过去的经历。一些非特异性的脑疾病如脑震荡、电击等和麻醉均可引起此症。这里的A选项即不能习得新的知识和记忆。
105.A 本题有些类似反应时的测量,需要有关记忆的知识以及综合的心理学素质。首先要判断出,B,C,D三个选项实际都是再认类型,而A,E属于自由回忆。普心里讲过再认要比回忆简单、容易。Anderson与Bower(1973)曾提出过自由回忆涉及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提取过程,可能的项目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二是决定或再认过程,决定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是否恰当。而再认记忆只涉及第二个过程,不涉及前一过程。因此可见自由回忆需要的时间要比再认长一些。那么在这两个选项中,人的面部特征和数字相比,人脑对于面部特征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都要更精确些,于是答案就是A选项。
106.B 沃尔夫的假设认为,语言能影响使用它的人们的知觉。选项B貌似最符合这个意思了。我说,有人觉得以上的这些很熟悉么?恭喜您,您的考研英语成绩一定会不错的。04年的考研英语英译汉就是关于这个理论的一篇文章!不信回去查。 (65) Whorf came to believe in a sort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which, in its strongest form, states that language imprisons the mind, and that the grammatical patterns in a language can produc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culture of a society.
107.A 超纲?但《心理学与生活》里有,而且还重点讲了(P217)。
108.B 简直考语文呢,咱不会考这么难的。
109.A 这题的E选项真幽默??相关分析是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的直线关系,并判断其密切程度的统计方法。相关系数r没有单位。在-1~+1范围内变动,其绝对值愈接近1,两个变量间的直线相关愈密切,愈接近0,相关愈不密切。相关系数若为正,说明一变量随另一变量增减而增减,方向相同;若为负,表示一变量增加、另一变量减少,即方向相反,但它不能表达直线以外各种曲线的关系。
110.C 在韦特墨看来,学习即知觉重组,因此,知觉与学习几乎是同义词。他提出的一条最基本的知觉律是N涵律。这就是说,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需注意的是,这种“完好的形式”并不是指“最佳的形式”,而是指具有一种“完整性”。这个过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知觉重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五条知觉律: 1接近律: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2相似律: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换言之,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 3闭合律: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 4连续律: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5成员特性律:一个整体中的个别部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个别部分的特性是从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111.D 婴儿认知研究最普遍应用的实验范式恐怕就是视觉偏好了,它通过追踪婴儿对于刺激凝视时间和选择性注意来研究婴儿的知觉。
112.B 1807年,托马斯杨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及灰色的颜色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光作用于视网膜上别然能同时引起三种纤信的兴压奋,但由于光的波长特性,其中一种纤维的兴奋特别强烈。光刺激同时引三种纤维强烈兴奋的时候,就产生白色感觉。1860年赫姆霍尔兹补充杨的学说,认为光谱的不同部分引起三种纤维不同比例的兴奋。这个学说现在通常称为杨-赫姆霍尔兹学说,也叫做三色学说。杨-赫姆霍尔兹学说的最大优越性是能充分说明各种颜色的混合现象。赫姆霍尔兹用简明的三种神经纤维的假设,使颜色实践中颜色混合这一核心问题得到满意的解释。 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1878年赫林观察到颜色现象总是以红-绿,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定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对红-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因为种种颜色都有一定的明度,即含有白色成份,所以每一颜色不仅影响其本身视素的活动,而且也影响白-黑视素的活动。当补色混合时,某一对视素的两种对立过程形成平衡,因而不产生与该视素有关的颜色感觉,但所有颜色都有白色成份所以引起白-黑视素的破坏作用而产生白色或灰色感觉。同样情形,当所有颜色都同时作用到各种视素时,就引起白色或灰色感觉。对负后象的解释是,当外在颜色刺激停止时,与此颜色有关的视素的对立过程开始活动,因而产生原来颜色的补色。当视网膜的一部分正在发生某一对素的破坏作用,其相邻部分便发生建设作用,而引起同时对比。色盲是由于缺乏一对视素的结果。这一解释与色盲常是成对出现的事实是一致的,缺乏两对视素时便产生全色盲。赫林学说的最大困难是对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一切颜色这一现象没有给予说明。 杨-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和赫林的四色学说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如要肯定一个学说似乎非要否定另一学说不可。最近由于新的实验材料的出现,人心理学习题册(上)
们对这两个学说有了新的认识,证明二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颜色视觉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组独立的锥体感色物质,它们有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和黑的以应。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外界刺激时是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中枢的传导过程中,这三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形成三对对立性的神经反应,即红或绿、黄或蓝、白或黑反应。总之,颜色视觉的机制很可能在视网膜感受器水平是三色的,符合杨-赫姆霍尔兹的学说;而在视网膜感受器以上的视觉传导通路水平则是四色的,符合赫林的学说。颜色视觉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产生种颜色感觉。颜色视觉过程的这种设想常叫做“阶段”学说。两个似乎完全对立的古老颜色学说,现在终于由颜色视觉的阶段学说统一在一起了。
113.A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女孩比男孩拥有更好得学习语言的能力。至于被暴露在同一种语言的环境还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环境??我想这是不言自喻的。
114.B 选择题不就是再认么,填空才是回忆呢。曾经有个妹妹说她病很严重,脑功能也出了问题,只能再认不能回忆,她没有骗人,因为她不会。现在她也还在和大家一起奋斗考心理学的研究生。每当想起她,我就觉得我身体的状况似乎不比她差,她尚且在考我也应该拼一下,嗯,一起加油吧。C选项节省法就是艾宾浩斯当年研究记忆时定量分析记忆效果的方法,你肯定记得。E选项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视觉后效与视觉感觉登记之间的东西,类似我们常说的画面就像印在脑子里了。
115.A 斯博苓(Sperling这单词在英语里是一种小鱼)1960年的经典研究证明视觉的感觉记忆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储存大量的信息,统计表明当提示音出现的时间滞后超过一秒以后,被试的成绩与整体报告法趋于一致。因此本题选A。听觉的感觉刺激大概能保持最多四秒。曾经有个学工科的女生说原来北大经常吴艳红出大题,她是研究记忆和注意的,所以这两部分的实验一定要非常精通才可以。她当年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一无所知用了3个多月考上北大心理系,这期间一周12节大课外加半天实验半天上机老师一直点名,不到就取消考试资格,学校自习室根本占不上座,期末连续两个考试周,全闭卷决不放水。她就是最可爱的君,我心中的女神。当然,还有另一个学理的男生说心理学不像数学一类的,相比于理科工科它要在逻辑上简单许多,不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当然也不需要有什么创造力,所以其实就是靠背,完全是体力劳动。他之前也没看过心理的书,用了2个多月考上北大心理的本部,不过据说他记忆力智力都属于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身体也很健康,而且之前英语基础极好,他就是传说中的博。
116.C 只能说这不是记忆部分的重点,一些书里确实有讲。塔尔文在1962年发现,当实验者使用没有联系也不属于同一类的单词作材料来进行自由回忆实验时,从实验者的角度看,在回忆时,既不会有范畴群集也不会有联系串出现,但是被试往往自己组织材料,造成群集。回忆时人们倾向于按照群集的原则来组织材料;如果没有群集可利用,他们就用自己的主观组织。A选项组块是短时记忆部分的信息组织方法,一般人不是7±2么,但是我们可以人为把一些信息组成块,这样就记得多了。据说北大的毛老师工作记忆广度能达到13。
117.B 映像记忆是感觉记忆的视觉部分,和它对应的概念是余音记忆。A选项指得是那种印象极其深刻历历在目的记忆。D选项(spontaneous memory)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欢迎热心同学来信指教。
118.E B选项和E选项肯定有一个是对的??这里用的是同一批志愿者,也就是组内设计了。当然组间组内,独立相关,这些概念在统计和实验设计里分别有特殊的含义,我想不需要我多废话了。D选项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当然也不排除使用专门的被试匹配。这样设计之后的不同小组在统计上属于相关样本。C选项嵌套设计等到高等统计里就一定会讲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不理想的多因素设计,其中下层因素的不同水平嵌入到其上层因素的不同水平中。在多因素交叉实验设计中,因素的水平之间是交叉的,即一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另一个因素的所有水平相结合,例如在一个2×3实验设计中,有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共六个处理水平的结合。在这样实验设计中,我们可以观察、计算两个或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然而,在嵌套实验设计中,一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仅出现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例如,在一个嵌套设计中,可能有a1b1,a1b2,a1b3,a2b4,a2b5,a2b6个处理水平,在嵌套实验设计中不能计算交互作用。这里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的merlie女士指点迷津。
119.B 自变量被操纵,因变量被观察,控制变量保持恒定,这题就考美国学生合适。
120.C 散点图是一种直观表达数据相关的方式,其中两个变量分别位于横纵轴,其价值在于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出关系的特点。相关是度量和描述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技术。之所以称为“相关”,也就是说经过相关分析得到的显著的结果,我们也只能说分析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却不能推断出它们有因果关系。比如有些人胡扯说女生的智商和胸围成负相关,即便统计结果确实支持此结论,也不能说两者是谁导致谁,实际上很可能两者都受背后的雌激素控制。A选项说的只是一种广泛出现的分布形状,最常见的是我们说的正态分布。B选项卡方检验是非参数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包括匹配度检验和独立性检验。D和E选项也和A选项一样是一大类分布的形状,其中偏态分布很常见,它的意义对立与正态分布。
121.E 现有的听觉理论主要分为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两种,具体又分为以下四种: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认为:基底膜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122.B Harry是个很经典的英国名,不过倒是觉得《哈里波特》到后来就不如前几本那么可爱诙谐了。不论你用的哪本教材,学过发展心理学的同学一定会对哈洛的的经典代理母亲实验有较深的印象。我们曾经的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哈洛受起初的小猴子对毛毯的依恋现象启发,设计了如下实验:先制作两个人工母亲。一个是木头脑袋的金属圆筒,另一个圆筒上覆有绒布。只要加一个瓶子,就可以使任何一个人工母亲变成食物源。当有一个可以哺乳的铁妈妈和一个无法哺乳的布妈妈同时养育小猴子时,小猴子明显偏好布妈妈。就像人类婴儿紧依自己的母亲一样,猴子焦虑和遇到危险时也会依偎布妈妈。甚至即使向带奶瓶的母亲要东西吃时,小猴子仍喜欢和布妈妈呆在一起。这项研究打破了以往认为婴儿会对那些满足自己养育需求的人产生依恋的观点。在该研究之前,发达国家处于避免细菌的考虑,大多不允许婴儿与母亲和其他人接触,而只是在无菌的房间由护士照料。哈洛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婴儿护理和教育方法的变革。后来的深入研究也证明了母亲的爱抚能够在很大程度改善早产婴儿的健康状态和发育情况。顺便说一句,我就是早产儿,我的眼神就曾和这个小猴一样。当时第一次看到这个实验时我有个愚蠢的想法,认为对布料的依恋没能把绒布本身有保持温度作用这个因素排除在外,如果能给金属妈妈适当加温,或许能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A选项顿悟学习就是柯勒的完型顿悟说,其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心理学习题册(上)
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景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思维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而且思维本身具有组织力,能够填补情景的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知觉的组织律。C选项是行为学的知识不用理它,意思就是一个基因如果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或繁殖,那么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该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就会得到保留。
123.B D选项太幽默了,乐死我了,这种波是人睡眠第三和第四阶段的一种标志性脑波。定位当然要用超声波了,频率低好像容易衰减吧,人不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发明回声定位系统勘测海底么。
124.D 2000年10月,Eric Kandel与瑞典Goteborg大学的Arvid Carlsson、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Paul Greengard因为他们对于神经科学的杰出贡献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Kandel的工作主要以海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习惯化、敏感化和经典条件反射三个生理过程在亚细胞和细胞间水平上的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对化学信号反应以及引起行为变化的分子和细胞机制。Kandel发现,简单的行为可以认为是由一些特异的神经细胞与固定的回路建立联系来调控的。Kandel和他的同伴发现学习的过程改变行为不是通过改变基本的神经通路,而是通过调整特异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程度来实现的。他们还确定了一系列与神经突触的稳定和触发新的突触形成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质。E选项的本体感受是指由身体本身的内部刺激引起的对于运动和空间定向的不自觉的感受。
125.A 错误似乎不可避免。国内的书大概是比较慢的,听觉系统确实也存在特征觉察器,蝙蝠是肯定有的,要么想吃蚊子基本没戏,人也有。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休布尔和威塞尔证实大脑内确有一些神经元接受信息并对特殊的特征作出反应,这些特殊的神经元就被叫做特征觉察器。后续研究证明这些觉察器对应的特征有的是非常复杂的。
126.E 答案理所当然。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元,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神经元的末梢,有的呈游离状,有的分化出专门接受特定刺激的细胞或组织,分布于全身。与之相对的概念是传出神经元,把来自中枢神经的命令传递给肌肉而引起运动技能或器官功能。
127.A 你一定想象不出我看见这题的英文原题时的感觉,我能通过这类题猜测在美国考医学研究生所要求的记忆力和意志力。下丘脑位于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下部丘脑的下边,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其中腹部是食欲控制器,受损将导致吃起来欲罢不能。C,D,E选项都能比较容易排除,而A,B就投硬币吧。
128.E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右半球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应该指出的是,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129.C 记得,两点阈是一种绝对阈限,大多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韦柏将被试刚好能觉察出两点刺激的两脚规距离称为“两点阈限”。 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其规律是,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另外,肢体上横向的两点阈一般也低于纵向的两点阈。感觉最不灵敏的应该是脖子后背后脚跟一类,最灵敏的应该是角膜(不过至今没人做过角膜的阈限测量??)和嘴唇吧。用梅尔斯的话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吻而不是互相摩擦脚趾的原因。
130.A 19世纪20年代,坎巴二氏的那个坎农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动物和人类对于危险的反应。他发现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使躯体做好防御和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坎农将这种双重的应激反应称为fight-or-flight反应,指挥反应发生的中心在丘脑下部,其一方面控制交感神经活动并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另一方面给垂体腺发信号让它分泌促甲肾上腺素。D选项,脑科学研究发现,左右脑半球之间,有一个名叫“胼胝体”的组织,其中的1亿7千多万根神经纤维专门负责传递两侧的信息。如果胼胝体功能障碍,或手术切除胼胝体(医学上称为“割裂脑”),会造成两侧大脑音讯不通,就会“各行其事”,出现令人费解的行为。然而一些缺少胼胝体的人并未出现残障,而另一些人还拥有“白痴学者”的能力,这使得胼胝体的作用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清楚。神经学家因此开玩笑说,胼胝体只有两个可以确认的功能,那就是扩散癫痫发作和使大脑连为一体。E选项比较专业,没必要记。大脑半球基底壁内的厚灰质团块,位置靠近脑底,所以称为基底神经节。
131.C 传递速度快的神经元轴突覆盖了一层胶质的髓鞘细胞。这种细胞的裂痕叫朗飞氏节,动作电位从一个节向下一个节跳跃式前进。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省在轴突上各点离子通道开、闭所需的能量。A选项这个词听起来虽然古怪但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常说的胰岛细胞。
132.D 什么?不知道这种疗法?这可与07年心理考研大纲上发心部分的一个耀眼的考点有关,请听我娓娓道来。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其认为,人们的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理性情绪疗法建立在人性之复杂和可变的假设基础上,其基本理论正是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
133.B 这题我再熟悉不过了,我觉得自己现在就有点继发性获益阻抗。因病不但免除原来痛苦的威胁,而且更进一步获得别人的同情与爱护,这在变态心理学上称为二次获益,也叫再度获益或继发性获益。
134.E 除了A选项,剩下的都是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对他们我都不怎么了解,这题就这么过去吧。
135.B 当动作电位传过一个轴突节段后,神经元的这部分就进入不应期。处于绝对不应期时,下一个刺激无论多么强,都不能引起另一个动作电位的产生;相对不应期使神经元只对强的刺激发放冲动。类似的情况就好像我们刚吃得动不了地方,就给什么都不吃了,可是过了会儿,如果有特别好吃的,也许能再吃几口。但是其实这个例子不好,据说最类似的情况还是男性的性冲动过程。
136.B 精神分裂症原来确实是叫这个来的。精神分裂症是一个疾病分类单元还是一组综合征,一直是精神医学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美国的学者将所有精神分裂症当作“反应类型”来看待,把Sch称之为精神分裂症反应型,不认为是一个疾病单元;北欧的学者提出了过程性精神分裂症和反应性精神分裂症的概念;我国的学者也大多把心理学习题册(上)
Sch看作是一个疾病单元。 请看精神分裂发展史: 1832年:J.Esquiror提出幻觉一词,描述了单狂的表现。 1860年:B.A.Morel首次应用早发性痴呆一词。 1870年:E.Hecker命名为青春型精神病。 1874年:K.L.Kahlbaum命名为紧张型精神病。 1896年:Kraepelin统称为早发性痴呆。 1911年:E.Bleuler提出精神分裂症一词。 1970年:M.Bleuler提出精神分裂症的结局与器质性损害所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和智能衰退为特征的精神病不属于精神A选项杭廷顿氏舞蹈症是一个单基因的遗传疾病,它是一种显且因为发病得晚,所以不会影响到生育。不管是四十岁还是是轻微情绪不太好,但是到后来会产生所谓的杭廷顿氏舞蹈常病程大约是十五年左右,最后整个脑部都会退化,变得像好像播过个走进科学节目有一期叫“致命舞蹈”,说的就是是,故事的主角也就是怀疑也被遗传了舞蹈症的在读大学的趣的同学请浏览表现的痴呆全然不同,因此强调以分裂症。 性的遗传疾病,会一代传一代,而五十岁发病,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症的手舞足蹈不听使唤的症状。通植物人一样无法医疗。中央电视台一家人得这个病,给人印象最深的妹妹文玲,长得贼像章子怡!有兴/program/zoujinkexue/336.shtml只是不知道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链接会不会过期。C选项匹克病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变化的脑退行性疾病。D选项Tay-Sachs病指一种与神经鞘脂代谢相关的隐性常染色体遗传病。E选项就是中学生物课上讲过的呆小症,与缺碘有关。
137.B 艾里克森是我最敬仰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似乎预示着之后深刻的理论发现。作为安娜的高徒,他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因其人格发展理论而闻名。他创造了“同一性危机”这一术语,他修改与扩充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他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每一阶段或多或少均以同一性危机的概念来贯穿: 学习信任阶段(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 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发展主动性阶段(3-5 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变得勤奋阶段(6-12 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 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25 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 岁):亲代性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达到完善的阶段(65 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 本题就是讲述的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虽然后来艾里克森补充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该阶段让然是会出现在青春期内的。对了,他还写过人物传记呢,比如《青年路德》就是分析新教路德宗奠基人马丁路德的。
138.B 这哪还是心理学,越发像百科全书了。发展心理学中牵扯到道德思维的发展,都提到了科尔伯格,他继续皮亚杰的观点而认为就像智力发展一样,我们的道德推理将经历六个阶段三个基本水平,即: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最经典的用来考查被试阶段差异的题目就是那个该不该为老婆偷药水的故事,不论你原先是否记得,那个丈夫叫海因兹,也就是B选项。A选项是博弈论中的重要范例,初中的时候曾经在一本竞赛书里看过,后来深受启发:总体中每个个体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很有可能导致个体利益的损失。那什均衡好像就是研究这个的。C选项原文是Gulden’s paradox,欢迎同学来电告诉我这是什么。D选项是当年《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博弈和全球环境的。E选项乃是著名的希腊神话,和阿基里斯的脚踝是类似的,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查查。很多英美作家都是这样,过去是拿长难句吓唬人,到后来就拽希腊神话,一篇文章要是没个五十个单词以上的句子再没两个希腊神话里的典故就显不出他是学者。
139.D 有机体的基因型就是其基因蓝图,表现型就是基因型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终的表现结果。
140.C 垂体腺位于大脑中心位置,受下丘脑控制,但并不是脑系统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内分泌系统。它控制着人体很多其它腺体的活动,因此被称为主腺。E选项就是分泌脑白金的主要成分腿黑素的腺体,据说在美国是褪黑素因其规律睡眠的功能使用比较广泛,而脑白金完全就是靠这个骗人的。左手褪黑素,右手莫达菲尼,我就是睡眠的主宰。
141.C 反弹效应是一个用途广泛的词语,不论是吃抑制类药物还是减肥或是禁欲,都将导致反弹,这就是说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道理。很多教材在讲到睡眠阶段及其功能的时候都要举出这个剥夺REM的例子,这似乎可以证明REM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必须和重要的。很多同学喜欢柯特科本,这个名字就如同村上春树、巴赫、星巴克一样能证明自己很有品,其实还有一个很喜欢的乐队,就叫REM,领先涅磐十年引领非主流音乐,但不幸的是,其主唱长得没科本这么帅而且也没有自杀。A选项是神经冲动工作的规律,很基础的知识。B选项只是似动现象的另一种称谓。D选项并不是一个平庸的词汇,心理学里提到平衡更多指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顺化、平衡这三个过程中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E选项侧抑制是相邻感受器之间互相抑制的现象,普心视觉部分的马赫带就可以用侧抑制理论来解释,很容易理解的。话说回来,柯特科本确实很酷,他老婆也确实漂亮。值得我们振奋的是,我们中国也有自己超nb的Grunge,X.T.X。
142.C 这题有点含糊,我们都知道皮亚杰把认知发展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这些智力发展阶段代表了认知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质的水平,皮亚杰称之为恒常发展顺序。关于守恒,也就是物质从心理学习题册(上)
44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MJ心理学习题册(上)79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 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  [中] Majorlu 译著 MJ 心理学习题(中)注:*题目为考研大纲外内容 综合练习 1-10 *1.一个原本对于当今政府持有中等批评态度的女孩在一次课上参与了一场同学间...  M​J​心​理​学​考​研​习​题​册MJ Psychology Exercise Book MJ 心理学习题册 (上) [中] Majorlu 译著 心理学习题( MJ 心理学习题(...  心理学练习册习题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考教师同学不要错过哦相信对你有很大帮助,加油~一、单选。 1.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879 年) 。...  心理学习题集(带答案) 隐藏&&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2、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的反映。 3、...  心理学习题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180份文档 2014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习题 18页 免费 心理学习题 题库 9页 免费 MJ心理学习题册(中...  MJ心理学习题册(上) 53页 10财富值 大学物理B上习题册答案 130页 5财富值 习题八(上)第三册第四章 电... 2页 2财富值 高数习题册答案上 暂无评价 25页...  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隐藏&&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 一、单向选择(每小题 1 分...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一 种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说明相互之间越具吸引力...}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