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腾讯课堂vip课程破解后学生怎么管 课程中提到腾讯课堂vip课程破解教学管理其本质为通过建立

&&&& 校长信箱:
信息技术进课堂,让学生爱上学英语!
杭州市直属提升工程线下活动英语学科
&&&&&&12月14日杭州市直属信息技术提升工程之英语学科示范课活动在杭州第二中学隆重展开。杭州市师干训中心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副院长叶哲铭博士,中国教师研修网特聘专家陈晓澜主任都出席了示范课活动现场。
&&& 这次为大家带来师范课的是我校年轻的刘潜老师,她将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到本次课堂,让听讲老师获得很多启发。她以The necklace为文本,讲解读后续写的方法技巧。课堂中使用电子白板播放课件,并恰当运用视频、音频等,操作流畅。在展示学生作业环节,她灵活运用了无线同屏技术,实时将学生作业反馈到白板上,高效且清楚的展现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不少老师对刘潜老师的课堂和本次信息技术培训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坊主黄老师发表点评,认为整堂课组织结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运用恰当,实现了助力教学效果的目的。叶主任也发表了重要讲话,认为教师切实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可以实在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兴趣。接下来陈主任就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进行布置安排,鼓励老师们多学技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
杭州二中 & 版权所有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
二中微信公众号你的位置: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怎样怎样管理学生 息技术课堂怎么管理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怎样怎样管理学生
同学上课迟到老师也不闻不问,从而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到自己的授课上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很难再让他们改回来了。一开始就强调好课堂纪律,让他们养成学习习惯,当然这一点在实际中是要求我们要做很多的工作的。使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增长知识的过程,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鼓励了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或者,甚至拒绝、反感,等到课堂教学难以继续下去了以后,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并没有思考到本质的地步,并签名后上交,从而保证制度的执行。要是我们从一开始就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我们慢慢养成这种上课的模式之后,学生慢慢就会跟上的,也就不敢乱课堂了。但教师此时更要注意:一..,那么可能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由对操作、应用的兴趣转化到学习的内容、过程上来。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而并非是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过程感兴趣,这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新的知识。本文从教师。如果发现通过学习的过程并没真正获得学习的兴趣或取得成果的喜悦,那么学生的兴趣会随着课程的推移逐渐消退的;上课时同学们交头接耳,老师也不理不睬;上课时玩游戏更是不管不理,时时有人喊机子坏了,也可以采用小组轮流上机的制度,所有小组轮流上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时时有人偷玩游戏,时时有人在吃零食。当学生的兴趣对象转化之后,课堂管理的难度就相对容易的多,其他小组成员合用机器。二、健全规章制度俗话说:“万事开头”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我们上信息技术课也一样,要想管好我们的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我们从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开始抓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管得不严的话,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环境等方面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解决的对策我认为一是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关键词。三。因为那时侯同学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每一种规定都有明确奖罚标准,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四,这点是不用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内容都是饶有趣味的。更深层次分析一下、优化个人教学设计如果我们在上课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学生都提不起兴趣来:规章制度 教学设置 兴趣 乐趣相信凡是教过信息技术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学生常会抢着说话或大叫听不懂..。二是指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用机。在不能满足一人一机的这中情况下,我们可采用分组上机的制度,更规范才行:“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甚至消失,那么兴趣将会变的无趣。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适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充分挖掘教材、严于律已老师是学生的最好榜样,所以我们要对得起“为人师表”这个称号,不认真听课,没意思,学生感兴趣的根源无非是建立在好奇、游戏。我们可不能认为他们还小,才开始去抓课堂纪律的话,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机房中的管理更是难以控制,电源声、击键声、移凳声、讨论声不绝于耳。时时有人讲话..对于如何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考虑,我们得用自己的行动换取他们真心的支持!五、让学生转兴趣为乐趣 爱因斯坦说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机器合理安排现在很多学校电脑硬件设备都跟不上,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不能一人拥有台计算机。而且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来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如何让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的实践课。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怎样解决——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合理结合,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一个对学科知识无...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管理学生
我的图书馆
如何管理学生
导言:什么是学生管理的关键
  每一个老师,无论是否做班主任,都会牵扯到学生管理问题,否则的话,你的教育、教学也无法展开。许多专家,包括一线的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或者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生的理论和方法,很多时候,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来处理学生问题,而是挑选什么样的办法来处理。千头万绪,如何梳理?或者说,必须要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学生管理的关键因素?
  当然,对于学生管理而言,既考虑到内因,又考虑到外因,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处理问题会更有效,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事都是重点也就没有了重点,就好比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也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寻找一个突破口,学生管理也一样,也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
  爱心价值几何?
  那么,究竟什么是学生管理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个教师的成功或者失败?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答案。许多老师会常常考虑一个因素:爱心。
  我听过很多优秀班主任做报告,常常讲自己管理班级经验的第一条就总结为“爱心”,除此之外,还有“耐心”、“细心”、“恒心”、“责任心”……等等。我有时候和一些老师开玩笑,说一些班主任似乎患了“良心肥大症”,总担心自己的爱心不足,“心眼不多”。
  在一些基层的班主任之外,甚至许多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教师,他们今天甚至已经成为教育专家,成为许多基层教师的“偶像”,他们也总是愿意谈教师的爱心问题。全国知名的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一次在广东做报告的时候,就提及教育行业之外的人,只是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但教师职业之所以伟大,就是当老师的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爱别人的孩子。因此,当老师的必然要有“爱心”。另外一位全国有影响的中学教师李镇西,也以“爱心”而闻名,他的第一本书,就名为《爱心与教育》,这本曾再版印刷多次的书,记录下了他教育实践中的大量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虽然许多优秀教师的“爱心”案例很让人感动,但我仍然要说,爱心并不能成为学生管理、教育影响的关键因素。理由很简单:
  其一,如果爱心能教育好一个孩子,那么教师这个职业似乎都是多余的了,教育工作由家长来做最好了。因为如果比“爱心”的话,老师对学生再爱,也不如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的程度更深,“谁的孩子谁不爱呀”,但很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中的很多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许多老师也一样,不是不爱自己的学生,但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学生。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爱心只是一种道德的诉求。
  其二,如果爱心是教育关键的话,那么可以说这种观点是一种对于教师职业的简化甚至侮辱,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难道这么多年师范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实践,得出的教育秘诀就是“爱心”,教师的重点就是做“老母鸡都会做的事”?这也太小瞧教育的复杂性了。
  其三,把教育的关键归结为爱心因素还给许多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因为在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实践工作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过困境,但是,如果总是强调教育中的“爱心”的话,那么就会造成许多教师把工作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爱心”缺乏,前面谈过,爱心本质上是一种教师道德层面的要求,不是从教育能力上来探究自己失败的原因,而在自己的道德上寻找原因,这无疑是对教师心理层面更大的打击。这种事情其实正在甚至已经发生了,比如我们前面案例中谈到的“李镇西爱心故事”,许多教师在看完此类故事,在敬佩李镇西老师的同时,也可能对自己的爱心不足产生深深的愧疚,其实,李镇西,包括那么多的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做好教育工作,爱心绝对不能成其为关键,虽然许多教师实际中常常这样总结。
  既然爱心不能成为教育影响的关键因素,那么爱心究竟是什么呢?
  爱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爱心是不能做老师的,换言之,没有爱心,就不应该也不能做教育工作。爱心的问题,应当在一个人成为教师之前、在他(她)教书育人之前就解决的问题。其实不仅做老师,做一个人就应该有爱心,尤其是从事一种人与人互动的工作,都需要爱心。
  那么爱心对于教师而言不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对于教师重要的因素不一定是决定教师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一个人而言,相对于爱心,吃饭更重要,一个人天天都需要吃饭,不吃饭可能就不能活下去,但是是否有谁在天天强调吃饭的重要性呢?同样道理,爱心不是不重要,但今天的各种各样的领导讲话、教育培训中谈得过多了,宣传得太多了,给人一种印象,好像现在许多老师在师德这方面都有所欠缺似的。天天在教育系统内谈论爱心问题,就好像生活中不停地谈论吃饭多么重要一样。谈吃饭,没有抓住做人的关键;谈爱心,也没有抓住做教师的关键。
其实,根据我跟中小学教师接触的经验,我觉得绝大多数的老师是有爱心的,他们所遇到的教育困境,不是爱心缺乏,而是面对那些“难搞”的学生,没有办法。
魏书生的招数为什么不灵了?
  在爱心之外,许多班主任更感兴趣的是具体的管理学生的办法和技巧。在这方面,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影响比较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魏书生已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作报告1300多场,出版《班主任工作漫谈》等著作多本,可以说,他的很多教学与管理之道对很多教师而言已经耳熟能详。魏书生之所以受人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交流班级管理的经验时,更多地谈及了各种各样的“治理”学生的方法,这些方法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深受中小学老师的欢迎,他因为出色的教育能力也被许多教育界的人士称为“当代孔子”。
  如果说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床头的经典“红宝书”,那么,近年来崛起于网络的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可称得上是“受宠新贵”了。万玮老师是上海浦东的一名教师,他的班级管理系列案例最初发表在K12教育论坛(.cn/discuz/)上,后来又陆续在《教师博览》等杂志连载,最后集结成了一本流行于中小学班主任中间的畅销著作。&
  许多中小学老师从魏书生、万玮等优秀班主任那里学习到了很多管理的办法,比如多让学生做班级干部,互相监督,犯了错误要写错误说明书,等等。但有个问题令许多老师困扰:这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有的时候起作用,有的时候不起作用。许多管理学生的办法在魏书生那里管用,在万玮那里管用,在自己班级实施的时候就不管用了,为什么呢?
  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一个人物叫段誉,他学了一种功夫叫“六脉神剑”,但是,这种功夫有的时候威力无边,有的时候却难以发力,也让段誉莫名奇妙。难道对于教师们来说,这些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技巧也是段誉的“六脉神剑”吗,它们有的时候管用,有的时候不管用?
许多老师因此产生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疑问,学生管理的关键是人吗?不论什么技巧,魏书生等优秀班主任起作用,我就不起作用,换句话说,有些人适合做班主任,适合班级管理,而有些人并不合适。
班主任是天生的吗?
  一些老师认为,学生管理的关键不是爱心,不是技巧,是“人”。有些人天生就是做班主任的料,而有些人,即使在努力,也难以达成满意的教学管理效果,甚至有的教师觉得自己管理能力有限,出现“教育效能感的丧失”现象。很多老师也存在这样的想法:让我教书可以,问题讲明白没问题,但是管理学生方面不行,他们惧怕承担班主任工作,而且也认为自己当不好班主任。
  管理能力是天生的吗?有些班主任管理不善是因为不具备管理的天分吗?确实,从领导心理学上讲,一些人格特点是有效管理所必须的,但是,也可以说,班级管理人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它绝对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学生管理的三要素
  我们认为,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其实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班级管理有效,至少要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教师的自身定位。教师自身的定位所体现的是人的因素,其中的重点在于你的班级管理策略是否与你面对的学生相匹配。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只有与学生发展相匹配的教师定位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管理策略,中学生有中学生的管理策略,大学生有大学生的管理策略。如果教师的自身定位与学生发展产生错位,那么管理就会出现问题。比如,面对小学生,老师自身定位是一个大学老师的形象,那你管理小学生就管理不好了,这也是大学教授不见得能教得了、管得了小学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之前,必须清楚:小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中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大学生需要怎样的管理。教师自身定位、班主任形象塑造必须与学生相匹配,才能更好地促进管理工作。
  第二、相关的影响策略。教育从本质来讲是一种“人际影响”,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彼此互动,然后学生就受到老师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比如教育培训中,有的老师会以授课者为圆心,尽量坐得离授课者远一些,离后门近一些,这也是一种社会影响。
  人对人的影响有几个规律:
  一是认知的规律,也就是我们被影响而发生改变是由于观念的变化。现在不管是我们的教育行政机构还是一些教育专家,都是想通过转换教师的观念来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但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
  二是情绪的规律,因为情绪体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你因为高兴、兴奋,就做出了一些事端。比如说,许多女老师在逛商场的时候,一高兴就买了许多自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穿到的服装。
  三是人情脸面,因为受到社会压力而发生改变。比如有些老师参加研究生考试是因为周边的年轻老师都考了,自己再不努力面子上过不去。
  四是行为习惯,因为习惯的变化而产生改变。但行为习惯改变起来并不容易,比如,讲座中有的人为什么坐后面,他习惯性地坐后面,哪个老师来了他都坐后面,并不是因为我长得难看他就坐后面。
  人的行为习惯是有规律的,人们之间彼此影响也是有心理规律的,那作为老师的你有没有认识这些规律,有没有运用这些规律,是我要讲的问题。可以说,有些老师可能不熟悉这些策略但一样管理好了班级,但是不管你是否熟悉,只要你管理好了班级,就会有意或者无意间符合了相关的心理规律。
  第三,管理的情境因素。同样的策略方法,同样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其管理效果是不同的。那么,如何根据班级的现状、班级的发展来实施管理?你自己现在的班级处于什么状态,根据班级发展水平老师采取相应的办法。班级情境处于不同的状态,老师要采用不同的办法。
  换句话说,班级管理是人、策略、情境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公式来说明:
  管理效果=f(教师定位×影响策略×班级情境)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样一个公式,谈谈如何从这三方面入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第一个内容是由谁来管——学生管理中老师的定位问题,老师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个对学生有影响的教师形象。第二个是如何管——学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人心有哪些规律,学生发展有哪些规律,按照这些应该采取何种管理方法。第三个何时管——学生管理中的情境问题,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管。我们会介绍一个下班级发展的动态流程,以及学生在班级建设到班级解散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展变化,老师在这期间可以做哪些工作。
一、谁来管:学生管理中的教师定位
  在进行学生管理之前,首先牵扯到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自我定位。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呈现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怎样的教师形象?
  一些教师觉得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既然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谈及民主的教育、尊重的教育,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大家也耳熟能详,“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们老师就怎样来塑造自己呗。”那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
  专栏:学生喜欢的十种老师
  一是严而有度的老师。这种老师往往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又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这种教师认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是像妈妈的老师。这种老师多为中年女教师,他们有抚养孩子的经历和体验,知道抚养一个孩子的甘难辛苦,所以对待学生表现出关爱和耐心,体现出一种母爱。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和烦心事告诉妈妈老师,而且在妈妈老师那里总是得到满意的回答和耐心的指点,所以他们对妈妈老师感到特别的亲切,也特别听妈妈老师的话。
  三是实习老师。这种老师处于实习阶段,把所学的教育理论刚刚用于实践,没有受到教育世俗的影响。他们的年龄与学生很接近,大哥哥大姐姐,所以与学生很合得来。他们受到自己学校的约束,不敢指责或体罚学生,同时又不对学生将来升学负责,代课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经常跟学生一起玩耍,很知己,自然受学生欢迎,离去后学生念念不忘,保持通信来往。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这种老师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对学生能够宽容的缺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学生很好的印象。比如,一个学生上语文课画画,被语文老师发现后,老师指出他画画选择错了时间和地点是不对的,同时鼓励他在合时的时间和地点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口服心服,这个学生后来不但打好了知识基础,而且发展了个人兴趣和特长,很感激老师。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对长得很帅青年男教师,学生视为青春偶像,但有个前提就是跟他们合得来,是哥们,而且课讲得特好,认为有本事,让人崇拜。痛恨那些动不动叱责甚至体罚学生青年大个子老师,认为他们无能,只会用武力征服学生。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欣赏年轻女教师长得漂亮,衣着得体,温柔又大方,感觉这种女教师声音好听,讲课有表情,绘声绘色,上课很轻松,是一种享受。特别喜欢上这种老师的课。对学生有耐心,知心姐姐。痛恨那种急躁而恶狠狠的青年女教师,背地喊她母老虎,恶鸡婆。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这种教师讲课往往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入新课,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学生感到疲劳时就会来几段风趣幽默逗学生快活,让学生乐学。特别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效率高。讨厌那些讲课枯燥乏味而成天要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有位老师特别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和离异家庭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经常将没有饭吃的学生带到自己家吃饭,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没有衣服穿的学生穿。老师的行动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无限崇敬,自然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这种老师是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做到的,从不强求学生。教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做好人。总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计划性很强,阶段性很强,大计划往往由小计划组成而逐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很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不好高骛远或简单粗暴。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这种老师并非有多高的学历,而是勤奋学习,严谨治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有一桶水。这水不仅是知识方面所要准备的,也是人格和魅力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具体的反映教师的道德观念、面貌和才智。这种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学生品学兼优,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虽然上面所列的十种老师并非来自科学的严谨调查,但还是反应了许多学生对于喜欢的教师形象描述。
  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师应该怎么做,有人认为,既然学生喜欢,那我们努力去做就是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这十种老师,风格各异,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喜欢的我们都去努力塑造,按照这十条标准来塑造自己,学生喜欢的标准都符合,那样的话,你倒不见得像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而像一个人格解体的精神病患者了。
  其实,要求老师十条标准都符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不仅十条不行,这十种老师的两条错误结合可能就让学生受不了。比如说十种老师中有一种是“像妈妈的老师”,一种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这两种结合,就不见得招人喜欢了,你见过“像妈妈的帅哥”型老师吗?这种老师会招人喜欢吗?
  再进一步,这十种老师教师也不必要全部做到,因为这十类老师特点是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而有不同的侧重的。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时期的学生只需要某种老师就够了,不需要其他的。换言之,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喜欢不同的老师应该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做有影响力的教师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说起,每个人在生活中,随时都受着他人的影响,不管此人是否在场,不管此人是真实的,还是想像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也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过程。在心理学中,以这种人与人互动中相互影响为主要探讨内容的分支学科称为“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师影响力大呢?学生为什么要受你的影响呢?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之所以受别人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信任”。
  人在生活中,每个人总会相信一些人,相信一些人所说的话。虽然我们都知道人的独立思考很重要,但一个人如果凡事都仔细思考,别人的任何话都经过批判性思维过滤的话,那一个人会活得很累。比如我和你见面打声招呼:“早上好。”你会不会仔细思考:“为什么他要和我打招呼?”“为什么他说‘早上好’,而不说‘晚上好’?”“为什么他问‘早上好’,而不问‘吃了吗’”……这样的人,活得会很累,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不经济不实惠”。其实,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吝啬者”,用句通俗的话讲,人在本质上就是懒蛋,不愿意动脑筋。但如果一点都不脑筋的话,别人的任何话都不做思考,那么你在生活中上当受骗的机会也比较大。因此,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已经选择了一种颇具“性价比”的认知习惯,有的时候会仔细思考,但另一些时候会自动地、有选择地相信一些人的话。而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学生对你所说的话信任度比较高,那么教育、管理起来就更容易一些,这毋庸置疑。
  人们之所以受别人影响的第二种原因,是“恐惧”。
  因为恐惧,所以受别人影响,因为“恐惧”失去教职,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敢乱说话;因为“恐惧”得到惩罚,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犯罪。由于对别人的“信任”而受到影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由于对别人的“恐惧”而受到影响,是一种被动选择,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时间长形成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选择。学生也一样,他们之所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任凭欲望驱使,很多时候,是源于对周边他人的“恐惧”。具体到师生关系上,说“恐惧”这个词不大让人认可,我们改动一下,学生之所以受教师影响,其中的一种原因是因为“敬畏”。
  教师让学生“敬畏”和“信任”的因素综合起来,就是教师的“威信”,一个有威信的老师,无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老师。具体到教师的影响力,我们下面准备将三点:一是专业能力,让人钦佩;二是人格魅力,让人喜欢;三是威慑力,让人害怕。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相信”的问题,威慑力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敬畏”的问题。
  1. 专业能力,让人钦佩
  一般人会选择什么人来相信,首先是专家。同样的话,是否是从专家的口中说出来,对听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讲课过程中,对于听我讲课的许多中小学教师而言,在心理学方面我是专家,讲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大家就容易相信我所说的话,但是,如果讲人生应当怎么过,我就不是专家了,可能需要在人生际遇上更多经验的人来讲会更合适,比如我们找一位德高望重、白发苍苍、年过古稀的资深优秀教师,让他来谈谈人生问题,可能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再进一步,假设他今天就来到我们面前,颤颤巍巍站在讲台上,你都担心他随时会跌倒的样子,他哆哆嗦嗦说出一句话,“人生啊,就是一场梦”,你什么感觉?是不是会有些老师激动得还要在本子上记下来:“某某老师:人生就是一场梦。”还有可能觉得老教师真是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人生真谛。同样这句话,我们换一个人来说,会怎么样呢?比如,我们在附近幼儿园找一位小朋友,他来到讲台,用稚嫩的语气向大家宣称:“经过我几年人生经验的总结,我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梦。”此时,你会怎么想,会不会尊敬一下小朋友的发现,你不仅不会把他的语录记下来,而且还会嘲笑他,“小屁孩,才过几年啊就人生如梦,你做过几场梦?”所以说,同样话,讲出来的人专业水平大小,会决定其言语的影响力大小。
  再说一件事。每年中考或者高考之前,我常会到某些中学,直接面对中学生给他们讲一讲如何在备考中进行心态调整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班主任,他们的心理老师,也常常会提到,那为什么还要邀请我呢?可以说,我所讲的内容也不会超过本校心理老师讲的内容,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的现状下,如果有一些学科的发现可以促进学生考试水平的发挥,早就会引入教育实践中了,轮不到我才来提这些新的主张,但是,也可以肯定的说,我讲的效果,很多时候会比学生的班主任以及他们的心理老师的效果好,原因就在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一位高校来的心理专家。
  心理学的发现也是如此: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验的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拒绝别人本来就难,拒绝权威的要求更不容易。&
  如同专栏中所谈到的实验,其实,人们对于专业权威的服从水平远远超过我们的日常想像。心理学类似的实验很多,比如让医生开一个明显错误的处方,但会得到护士毫无怀疑的执行,等等。然而,如果卸下这个专家身份,人们服从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比如在米尔格莱姆所设计的实验中,如果把其中的主试换成一个研究生,而不是一位做心理实验的教授时,抗拒命令的现象就会大大增加了。
  许多人已经熟谙专家定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所以在决定影响一个人之前会首先树立自己的专家形象,然后再说话。作为教师,现在听报告的机会很多,在每次报告开场之前,组织者都会对演讲者进行介绍,有的演讲者在主持人介绍完之后,还要不遗余力地用数页ppt来谈自己的“所谓成就”,其实,有的报告内容也不过尔尔,有的自我介绍也和今天的演讲主题无关,但是,这个介绍对很多组织者和演讲者而言似乎不可缺少,因为他们的介绍,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塑造自己的专家形象,当一个人被听众确定为专家了,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会激增,他说的话会更起作用。
  这一点早就被一些商业人士所知晓,所以很多商品的广告推广诉诸于专家,用专家来推销药品、用专家来推销食品,等等。不过,有的时候,这些专家只是演员而已,但却被不良商家标记为有名有姓的专业人士,进而欺骗消费者。互联网上,曾有文章揭露出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相貌一样,但名字不一样的所谓专家们,实质上是顶着专家的名号来欺骗消费者。
凭什么喜欢你?
2.人格魅力:让人喜欢
  人们相信他人的第二种原因是其具有魅力,让人喜欢。《学记》中有句话,叫“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的原始出处。虽然在《学记》的原始意义中,“亲其师”与“信其道”之间不见得就是因果关系,但对于许多老师的日常经验而言,如果一个老师让学生感觉到亲近,那么他(她)确实容易听从老师的教诲的,也可以说,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这个人而学习。
  当然,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比如说你是一位中小学的教师,在听我讲课的时候,如果觉得讲的东西有道理,就会记下来,不管我长不长得难看,是不是招人喜欢,你很理性。不过,作为青少年学生却不见得这样,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生时代,愿意学习一门科目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擅长,或者课程有意思,而是因为喜欢讲课者,即因为欣赏一位老师而爱好一门学科。而自己原先的某些学科,即使擅长,但是由于讨厌讲课的老师,也会有所怠慢,最终置之不理。反过来,作为一名教师,也肯定希望做学生喜欢的人,其实不仅教师,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做他人喜欢的人。那么,从心理学上讲,具备什么样的魅力容易导致学生的喜欢呢?我们都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美的就是好的”,我们喜欢外形有魅力的人。心理学 上有一个“美即佳”效应,即“美的就是好的”,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Eagly等,1991)。
  比如,看到一个美女就会觉得她善良、温柔、贤惠、可爱、可亲可敬。但是哪些美女是不是都是善良温柔啊?不一定。有的简直是野蛮女友。但是我们看到美人,下意识就会觉得他有优秀品质。当然,“美即佳”的刻板印象是有文化差异的,在西方文化下,“美丽”的人常常被认为拥有个人力量的性质,比如个性丰满等等;而在东方文化下,如中国,“美丽”的人常常被认为拥有正直和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
  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现在女研究生越来越漂亮,那是不是说明导师们好色啊?这不能这么说,喜欢美丽的事物,其实是人的本性,是多少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果。在座各位老师,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有没有好色之心?你们也可以想想,在你们班上,班干部的漂亮程度是不是大于班级平均水平?1992年,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研究发现,教师认为长得好看的小孩比不好看的小孩更聪明;而另外一项管理心理的研究也显示,相貌漂亮的人比不漂亮的人在工资水平上平均要搞12%~14%,这其实也是现在有的女大学生毕业前要美美容,投资一下自己的原因所在。因此,可以说,“美的就是好的”这种心理上的效应是普遍存在的,学生们也一样,帅哥美女类的老师就是遭人喜欢。
  外形美丽的老师就是容易影响学生。图为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电影广告,她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然而,人的容貌毕竟受先天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很多老师,比如像我这样的,长成这个样子就容易产生心灵上的自卑,如果再知道了“美即佳”的心理效应,就更容易丧失教育信心,难道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教育工作吗?其实不然,“美即佳”效应虽然存在,但并非外形不漂亮的人就不能当教师,这种心理效应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教师应当适当注重自己的外在表现。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平均水平的外在形象,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也最好是大众化,不能奇装异服。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可以不修边幅,但管理者一定要注重仪表。
  另外,不同的学生对教师的外在形象要求也是不相同的,说句玩笑话,在高校内,集中了一批长相“奇形怪状”但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你别看我长得难看,在高校里比我还难看的多的是。一般而言,中小学教师的漂亮程度要好于高校教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后面会谈到。
  第二,“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交流中适当的赞美会收到很好的影响效果。
  可以说,谁欣赏我,谁对我好,我就喜欢他,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学生喜欢那些认可和欣赏他的老师,老师也一样,同样喜欢那些夸奖他的学生。有一则笑话,说一个物理老师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要学生写出谁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爱因斯坦”,结果成绩一出来,全班就他一个人不及格,原因就在于其他人都写的是老师的名字。
  一位教师也给我讲了一则师生之间由赞美导致亲近的真实案例:她是一个初中的老师,已经送走了很多届学生。一次过教师节的时候,收到一则已经毕业的学生的祝福短信。和其他同学有所不同的是,这则短信不是网上摘抄或者转发,而是学生自己写的,并比较长。当然,教师节给老师发短信,当然要说点好话,所以,学生也真的是从这位老师的优点出发,对其做出了一番赞美。这位教师看到之后很高兴,她也想起了给自己发短信的这名学生。说实话,这名学生在念书的时候很普通,也不是自己喜欢的那种学生的类型,觉得她的优点也不明显,对她的印象也不深刻。但是,人家发来短信,总要回复一下,所以这位老师就凭自己的印象,夸大着说了发短信同学的优点,然后表示了感谢。不想,这位同学立即打了电话回来,和老师做起了交流,两个人越交流越觉得:学生是好学生,老师是好老师,现在,她们还常常亲切地电话交流。这位老师在给我讲述这则案例的时候感慨地说,要知道这样,早点对她表示一下认可和赞美,对方会在学生时代更开心,对老师也会更信任一些。
  其实,不仅老师和学生是这样,只要是一个对生活美好希望和憧憬的人,谁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呢。比如,很多女性就怕别人夸她,特别是夸她漂亮,这样一夸,她们就觉得对方很好,是可以亲近的。一位男士跟我抱怨说:真受不了自己老婆,每次买完衣服都要穿给自己看,而且还要对其进行“逼问”,问她穿的漂亮不漂亮?坦白讲,这么多年了,谁愿意看啊。我对他说,在这个时候,你不仅要看,而且还要很真诚地说:真的是非常漂亮,这套衣服,没有比她穿着更合适的了。这个时候是不能说实话的,因为一方面,如果说实话,她也觉得穿着不漂亮了,那么她会拿出你的银行卡,再去买几套,经济损失更大;另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其实女士买回家衣服,给自己心爱的人穿,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个肯定的回答,可以说,这套衣服,首先她就是觉得漂亮,才会买回家的,否则的话为什么要穿给你看,如果你这个时候说不漂亮,无疑是对她的判断力和自信心的一种打击,对于更多的女人而言,这种打击比听到虚假的恭维要难受得多。因此,不管怎样,都要夸你面前的女士漂亮,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剂。
  话说回来,我们讲了两种让人喜欢的人,一种是“美人”,另外一种是“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这两种特质,容易让我们喜欢,也容易让我们因此而受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上当受骗也常常因为这两种原因。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特质对于两性的影响力略有区别,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男人上当受骗,往往因为第一种因素,即因为对方太漂亮;而女人上当受骗,往往因为第二种因素,即因为对方的花言巧语,不吝惜赞美的语言。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其实也一样,我们相信,如果一个老师注重外在形象,又愿意赞美认可自己的学生,那么,没有理由不得到学生的喜欢。(关于老师如何赞美学生,表达对学生的认可,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提到。)
  第三,“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
  两个人接触,有没有共同点对于其后来的交流质量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原理我们平时可能并不知晓,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设想,假设两个人头一次见面,他们也希望能今后进一步沟通,那么他们在第一次的接触中会怎样通过谈话促进彼此的好感呢?虽然可能聊的内容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肯定相同,他们肯定在寻找彼此的共同点。比如,比较常见的,中国人一见面就会互相讨论一下彼此的地缘,询问一下对方是哪里人,如果两个人碰巧能是老乡,那么交流起来两个人会不由自主地亲热一些。
  有一些善于交流、招人喜欢的人就特别善于寻找自己和别人的共同点,说夸张点,不管见到什么人,他都能和别人“拉”成老乡关系。比如,如果他是辽宁人,而你是黑龙江人,他就说咱们是“东北老乡”;如果你不是黑龙江的,是河南人,他就会说咱们都是北方人,是“北方老乡”;如果你不是河南人,你是湖南人,他会说自己也在湖南工作过多年,和你算“半个老乡”;如果你是海南人,他会说自己的前任女朋友是海南人,和你也算“半个老乡”……总之,不管哪里人,他都会和你找到一些共同点的。当然,在人际接触中,可以找的共同点有许多种,并非只有“找老乡”一项,工作相关的,生活相关的,娱乐相关的,等等等等,只要你和别人找到了共同点,找到了相似之处,彼此有了共同的话题,你们就会觉得彼此好感顿增,越聊越觉得对方可亲可敬,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为什么人在接触中交流双方找到了共同点,或者说发现对方和自己的相似之处就会开心呢?表层原因是这样一来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可以更进一步交流;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心理学认为是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什么时候觉得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呢?一种情境就是当两个人有共同点的时候,当一个人发现了另一个人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就觉得对方更可能认可自己,换言之,一个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他存在的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他的存在就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而当一个受到认可和肯定的时候,开心则是必然的事情了。
  反之,如果在交流中不找共同点,两个人一见面拼命找不同点,那么,人们就会觉得你不是反对我的观点,而是觉得你不认可我这个人。
  比如:我是辽宁人,你是黑龙江人,你说“咱们是东北老乡”,而我却说,“哪里是什么老乡,中间还隔着吉林省呢,咱们不算老乡”。
  你说,“我最近看奥运会了,很热闹”,我却说,“奥运会有什么看的啊,那么多国家争那几块牌,有什么意思啊,给我有什么关系啊”。
  你说,“那不看电视我们上网看看新闻,网上新闻很有意思。”我却说,“网上新闻都是骗人的,我从来不上网”。
  “那你平时干什么?”“你干什么我不干什么。”
  ……
  如果这样下去,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与人沟通的前提是寻找彼此的共同点,那么,你找不找得到与他人的共同点,你善不善于去找这些共同点?
  回过头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怎么做的?我们在和学生接触的时候,是否首先去寻找了自己和学生的共同点?很遗憾,一些教师不仅没有主动去寻找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共同点,而是拼命去亮出自己和学生的不同,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例如,有的老师常对学生讲,“你们这一届学生多么差劲,与前几界学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孩子让人失望,我们当初当学生的时候……”,这些表达方式,只能给学生一个感觉,老师并不认可他们,和他们没有共同点,自然,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也不会高,影响力也会受挫。
  其实,基本所有的优秀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头语,即“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也……”,这样说法有什么好处,很简单,表明和学生有共同点,暗示对学生现状的理解和认可,而这,则是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例如,当一个女同学为了自己的恋爱问题而不知所措,颇感踌躇,找到老师后想说又不想说,欲言又止。这时候怎么办,有经验的老师一般会说,“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也有过青春期的困惑,这是人之常情,当年我……”,这样的表达,也容易引发学生对困惑的深入说明,以达成老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如果在这个时候,教师首先一顿训斥,表达自己对早恋的鄙夷,强调早恋多么影响学习,可以想见会是什么效果,下次有这种问题的时候学生会不会再来找你。
  然而,也有老师会说,这样一来,为了和学生找共同点,总去向学生叙述自己过去,会不会讲自己的秘密太多,最后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学生不怕或者瞧不起自己了呢?这也有一定道理,其实,和学生找共同点并不是要求老师都成为个人隐私的“暴露狂”,有的时候可以调整一下表达方式即可。比如还是上面的情境,如果一个老师觉得为了争取学生的认可首先暴露自己的隐私有些危险,完全可以这样说,“老师在你这样的年纪,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她也……”,然后把自己的经历放到这个所谓的“好朋友”身上说出来,这样,既维护了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向学生传达一种信息,“曾经有一个人,也和你有过相似的经历,但她就是老师最好的朋友,你这样的人老师理解,也一定可以成为老师的知心朋友……”。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和他们寻找这种共同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如何利用心理技术去和学生寻找这种共同点,找到之后又如何达到我们的教育影响目的?
如何与学生找共同点?—《教师心理学7》
在人际沟通中,寻找两个人的共同点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若想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寻找共同点则是一种更显重要的手段,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必须,这与学生时期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人在青少年学生阶段,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在心理学上称为“个人不朽(personal fable) ”现象,具体来说,青少年学生常常会错认自己经验的独特性,即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自己的经验别人没有经验过,因此,谁都不理解他,跟人没法沟通,没有共同点,尤其是父母、老师。所以,青少年学生才会时常发出“没有人理解我”之感慨,与父母的冲突理由也常常是“你不理解我,跟你说也没有用”。
  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他们开始写日记,写日记的根源不在于完成作业,而是他觉得没人理解他,他写给自己看。通过日记,他们自己向自己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自我感觉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但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般而言,小学生可能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日记,中学生则更多为自我倾诉而记日记,大学一过,写日记的人就少了,因为生活中有了更多可以倾诉的对象,生活也变得更为理性一些,更主要的,人生走过了那个“自以为是”的“个人不朽”阶段,就不必麻麻烦烦写什么日记了。当然也有的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还一直保留着,但大多数的人放弃了。
  从“个人不朽”现象而言,打开青少年的心扉会更为不容易,而如果教师与其交流时适当地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不仅会让他感觉到自我被认可的感觉,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个人不朽”的负作用,即让他(她)认识到,他(她)的经历并不特别,他(她)的苦恼老师理解,他(她)的问题完全可以和老师倾诉。因此,和青少年学生交流时寻找一下彼此的相似之处非常重要。
  但是必须要说明,寻找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只是教育的开始,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和学生找共同点,其目的在于学生最后受到我们的教育影响,让教师所说的话能进一步影响和改善学生的现状。可以说,寻找共同点,是一个“跟”的过程,即有意识地“跟”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须有一个“带”的过程,即将学生从当前的不良状态中“带”出来,让他(她)有更佳的行为和情感体验。这其实也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先跟后带”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到影响学生的师生交流中去。
  先跟后带,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治疗中用得较多的技巧,所谓“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规条,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导当事人的一种方法。人际沟通效果中,文字占7%,声音占38%,身体动作及表情占55%,因此建立亲和感的快速方式就是模仿别人的肢体语言及声调(共占93%)。曾有位心理辅导员面对一个大叫大吵的小孩,倾谈多次也无效,最后辅导员学小孩大叫大闹,小孩突然安静了,慢慢将自己内心世界说出来,小孩觉得辅导员了解自己,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先跟后带”实质是“上推下切平行”的组合运用,是一个固定模式的应用,其程序为:“上推”——“平行”——“下切”,其要点是在“上推”时,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在“带”时候,要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回答“是啊”“对啊”“是的”的问话,然后,通过下切的方法,将对方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见李中莹:《NLP简明快心理疗法》,世界图书出版社)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先跟后带中的先“跟”,其实就是找交流对象共同点的过程,不过在这里,“共同点”不仅仅局限于谈话的内容,也包括对对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可和理解,而后带的时候,则一定首先要让其认可你的观点,提出一个对方最可能回答为“是”的回答,慢慢地,让其形成回答“是”的言语习惯,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对方就被“带”到你所希望的地方。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明“先跟后代”的运用:
  案例一:
  期中考试结束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部分学生意志消沉,对学习丧失信息。甚至部分家长也觉得孩子不争气,没有用功读书,批评甚至打骂孩子。在我的班级有这样的一位男同学。考试之前他做了充分的预习,平时上课也是认真的听讲,作业也是按时完成,但是考试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方面的压力使学生的情绪非常低落。利用晚自习值班的时间,我和这位学生进行了交谈:
  师:这次考试是不是让你很失望?
  生:是的。
  师:心理很难受吧。甚至很委屈,对么?
  生: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努力,还是考成这样。(眼泪在眼眶打转)
  师:(递给学生面纸)你觉得考得最不好的科目是哪门?
  生:数学,物理。(难过地低下头)
  师:(拍拍他的肩膀)努力了就好。
  生:老师,我努力了还考成这样,我实在太笨了。
  师:怎么可以这样讲?虽然你这两门考得不理想,但是你的英语及格了,比班级平均分还高了好几分,这是你的成功的地方。要总队这次英语考试非常的难。你真的很不错。
  生:(抬头,看着老师)。
  师:我上高中的时候,理科也不好。尤其是数学,经常考不及格。相比之下,我的文科就好了很多,所以我就学了英语专业。你看,你虽然数理逻辑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你的语言能力很不错。同学们反映,你的歌唱得很不错。是吗?
  生:还好。(害羞地低下头)
  师:马上就要校庆了,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校庆作自己的贡献了。
  生:我已经入选了校合唱队了,我们班就我一个男生。
  师:真棒!你看,你为我们班级争得了荣誉,也为校庆作了自己的贡献。有什么理由可以说自己笨?
  生:(笑笑,挠挠头)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我们只要抓住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信自己就能成功。乔丹,姚明篮球打得好,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说不定还不如你呢。
  生:(笑)
  师:所以,在自己的薄弱环节,努力了就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要努力扩大优势,
  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你将来可以学文科,考声乐,考新闻,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生:老师,我知道了。我会做得更好。
  师:(拍拍肩膀)有问题及时找老师,欢迎你的探讨。
  生:谢谢。
  上面的案例,在“跟”的部分,老师先暗示对学生现状、情绪的理解,然后又谈及自己的高中时代,顺利显示了亲和力,促进了进一步沟通。然后,提出学生难以否认的自我优势,最后顺势提出自己的希望,将学生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带”了出来。
  案例二:
  我们都知道纠正网络成瘾的专家陶宏开教授,在一次央视的追踪报道中,他只是利用几个小时的谈话,就顺利地转化了一位网瘾少年。你知道他是如何沟通交流的吗?看下面的谈话片段。(注:周阳是沉迷网络的学生;周文凯是周阳的父亲)
  周阳:主题就是上网成瘾怎么解决。
  陶宏开:我没有谈这个问题,我没有说你上网成瘾,我并不了解你,我不想谈这个问题。说老实话因为你不是上网成瘾的问题。
  周阳:那我是家庭问题,我就是家庭问题。
  陶宏开:对呀,家庭问题。
  周阳:随便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刷碗。
  陶宏开:你主动去的?
  周阳:是呀我主动去的。
  陶宏开:那你还要孩子怎么样呢?
  周阳:结果第一次没刷成功,不小心碗刷打了,父母一下子唠叨我两三个小时。
  陶宏开:唠叨你两三个小时呀。
  周阳:从此之后我就想啊,我内心也起变化了,我想:行,我不干了。今后不管干什么事情,我都不干了。
  陶宏开:所以你要懂得孩子的心态,就是说你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这是错误的。很多孩子就这样被家长误导了,没有成功。所以为什么现在我到处讲课?就是希望首先我的主要对象是你们,因为孩子从生下来是无辜的,一张白纸,那你们做父母,你们认识到过没有你们自己有错误?
  周文凯:也感觉有。
  陶宏开:什么地方错了?
  周文凯:我感觉就是娇惯太重了。
  陶宏开:哦,娇惯的。我觉得从小教育来讲应该自然地去发展,一个孩子你让他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对吧?没有必要你强迫他做一些事情,那是错误的,那是错误的。
  ……
  在这一段中,虽然谈话内容比较杂,但陶教授的表现是首先站在周阳这一边,寻找自己与他的共同观点,以“跟”的方式解决周阳对自己的信任问题。我们再看交流的最后段落:
  ……
  陶宏开:你愿意让他们(父母)更快乐吗?
  周阳:让他们更快乐?愿意啊。
  陶宏开:你知不知道你怎么样才能使父母更快乐一些呢?
  周阳:要让他们快乐就自己少打电脑,就是自己做得优秀一些。
  陶宏开:说得非常好说老实话,这对自己有好处,懂不懂我的意思?另外你别搞错了,我从来没有说不打电脑。我是怎么说的?
  周阳:你说上网不要成瘾。
  陶宏开:那也不是我说的,我说电脑是用的而不是玩的。懂不懂我的意思?
  周阳:懂。
  陶宏开:我会把电话号码给你,你还愿意跟我沟通吗?
  周阳:愿意。
  陶宏开:那我真正希望你今后有一个新的起点走向更成功的人生,好不好?
  周阳:谢谢。
  陶宏开:今后有什么事情跟我交流。
  周阳:好。
  陶宏开:来跟你爸爸妈妈也握握手,表示爸爸妈妈带你过来……
  周阳妈妈:太感谢你了陶教授,谢谢 !
  很明显,在这里,陶宏开教授开始展开“带”的技巧,首先提出一个正常人无法否定回答的问题“你愿意让父母更快乐吗?”,然后步步紧逼,最后提出要求和希望。
  (注:关于陶教授改变网瘾少年更多心理分析,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见:http://www.xlxcn.net/archives/245)
  可以说,陶宏开教授,包括很多的善于和青少年沟通交流的老师,也许并不熟悉和认可“先跟后带”技术,也许并非刻意寻找交流对象的“共同点”,但是,在良好的沟通的影响之后,往往可以看到这些技术的身影。如果做教师的,能更主动地运用这些符合心理学原则的方法技术,那么教育影响学生,也许不是一件难事。
  最后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这是一位小学女老师讲的她自己的例子:
在她的班上,孩子们都喜欢一部动画片:《奥特曼》,但是她觉得,里面超人怪兽之类的,打打杀杀,并没有什么教育意义。题外话,孩子们喜欢奥特曼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奥特曼中的那些超人们,浑身充满能量,满足了一个弱小孩童的力量渴望。然而,对这位老师的任务就是虽然不能剥夺孩子们对动画片的喜爱,但是她希望孩子们能看一些更有意义的内容。然而,她也知道,贸然制止孩子们看这部动画片,不仅可能不被孩子们认可,而且还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于是,她转换了一下交流策略,首先表示,老师和他们一样,也喜欢奥特曼,也喜欢看动画片,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起来,毕竟,找到一位有着和他们一样童心的老师并不容易。在获得孩子们的认可之后,老师又继续,她说要给学生们介绍一部他们没有看过的,又比奥特曼还精彩的动画片,孩子们当然喜欢。所以现在,在她的班级,她和自己的学生都在看一部相当古老的动画片:《皮皮鲁和鲁西西》。
要让学生害怕你吗?—《教师心理学(8)》
在如何教育、管理学生的正规文献中,许多专家,当然也包括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所谈的多是如何去爱学生,如何亲近学生;但是,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以及教师们私下的聊天时,却很多时候谈及如何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严,如何让学生“怕”自己。这里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让学生“亲近自己”更适合公开谈论,而让学生“怕”自己却是一个做得说不得的事。那么,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需要让我们的学生“怕”我们吗?
  我们先举一个万玮老师的例子:
  案例:我工作的第一年……
  我工作的第一年,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事实上,我们受到了全班同学的欢迎。那时,我不知道怎么做老师,不知道怎么上课,我没有老师的架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近。课堂上,我给他们讲故事,用故事说明道理;课后我和他们平等地交流,他们也邀请我参与他们的活动;春天来了,我带他们走出校园,到野外去踏青,去熟悉各种农作物和植物;双休日,我领着他们去溜冰场溜冰,去娱乐公园游玩。我们在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一起都很顺利。
  可是,问题在第二年伊始很快暴露出来。学生进入初一,逐渐表现出心理上的叛逆,没有经验的我处理不当,进退失据,很快便陷入巨大的迷惑和痛苦之中。而很多事情,一开始没处理好,导致后来彻底弄僵。初二的时候年级重新分了班,我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糟,因为那些调皮的男生还在我的班里,别的班级的调皮的学生又加入了进来。
  那时的我虽很努力,可是对学生已没有什么正面的影响力。我说的话再正确,他们也不一定听。即使他们知道我是为他们好,他们也不照着做。那时的我经常痛苦得无法入眠,我不断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面对着一群处在他们一生中最叛逆时期的男孩,我体会到了黔驴技穷的感觉,也终于明白因为我一开始的“一着不慎”,而造成后面的“满盘皆输”。到了初二结束,因为我这个班级频频“出事”,学生成绩差,纪律也差,我终于被学校撤去班主任的职务。
  来源:万玮著:《班主任兵法》,p.1~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你看,在万玮老师初当班主任的时候,对学生也是充满爱心的,学生也是喜欢他的,但是,最终却遭到了管理学生上的挫败,丧失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影响力,原因何在?很简单,缺乏教师应有的“威严”。
  教师为什么需要学生怕一些呢?
  从学生层面来说,中国人常说“人之初,性本善”,认为学生本质上都是善良的,但其实,人性就其本质而言,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本能欲望不加克制的话,那么,学生在显现善良、可爱一面的同时,他们的自私、懒惰的本性也会自由发展,而有效节制他们欲望的一种方式,就是对教师的“敬畏”之心。
  从教师层面来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一个领导者的影响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领导者人格、能力构成的非权力影响力,这是一种个人权力,是一个领导者“信”的根源;二是由领导者的合法权、强制权等权力所构成的权力,是一种职位影响,是一个领导者“威”的根源。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者,自然也拥有这两种权力,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专业能力对学生产生非权力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师角色、奖惩权力也对学生产生着职位的影响。俗话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管会不会作废,作为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种职业权力来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从现实情况来说,虽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时候喜欢谈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但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如果没有威严,学生对老师没有一点敬畏之心,那么,其教育影响的效果也会是打折扣的,甚至会影响到教师自身在学校的生存,在专栏所谈到的例子中,就是学生对教师不怕、甚至丝毫不在乎导致教师失去了班主任的职务。此外,作为中国教育的现实,常见的班级学生人数也有4、50人之多,那么多的学生即使是喜欢自己的老师,肆无忌惮地表达这种喜欢都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如果一点都不“怕”老师,那学生最后肯定就“疯上天去了”。
  因此,教师在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时候,适当树立自己的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威严”,让学生心存敬畏之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然而,虽然说教师在教育影响建立适当的“威严”,做到“不怒自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角色状态,管理起班级效率也比较高,但作为教师必须清楚的是,教师不能始终依赖“威严”来管理学生。例如,当年在中国叱诧风云的马俊仁教练,他在带长跑队员的时候多采用的是通过惩戒,让队员“害怕”的手段,虽然在前期的教练管理工作中,运行良好,也带出了几位出名的世界长跑冠军,但是,在后期,这种管理模式却导致教练和队员之间矛盾丛生,最后引致“马家军”的解散。此外,教师的“威慑力”和“亲和力”所体现的是教师“威与信”的两极,这两点在现实的表现上是有些冲突的,教师如何做到既“威”且“信”,而不是时“威”时“信”,让学生产生不可捉摸,变换莫测之感,这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因此,作为一名学生的教育者的管理者,首先要清楚,教师的“威严”虽然是必须的,但何时树立这种“威严”?以什么样的方式树立这种“威严”?在什么情境下表现这种“威严”?我们在后面相关章节中会陆续谈到。
  到这里,我们已经谈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魅力”、“能力”和“威慑力”,其实不仅仅是教师,从一个小小的班主任,到一个国家领导人,都需要这三种因素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在一些民主国家中,领导人常常需要通过人格魅力的展现来亲近选民,如美国前总体小布什,到幼儿园给孩子讲故事,当着农民的面生吃玉米,等等都是这类体现;而在一些集权国家中,领导人则常常通过展示威慑力来控制自己的百姓,当年的萨达姆就是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所以到最后能以近乎100%的选票去“当选”总统;还有一些领导人,会通过展示自己的领导国家能力来增强影响力,比如,通过朝鲜领袖金日成就建立了“主体思想”,使自己成为建设国家的理论权威,并据此展开对百姓的领导。&  总之,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教师,专业能力如何?人格魅力如何?威慑力如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管理的质量,所以,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有意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魅力和威慑力。然而,看到这里,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如果作为一个人,我专业能力超人,人格魅力超群,威慑力无敌,即我这三种能力都那么高的话,管理国家都可以了,还为什么在这里当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来“委屈”自己呢?一个人有能力、有魅力,还有威慑力,在哪里不能找一个当领导的好差事?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即使有意学习和锻炼自己,这几种能力一般也不会都强于他人,对教师有这样的要求对大部分人而言确实也勉为其难。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学生面前定位自己就只能是说一说的事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说,作为老师,不一定能力、魅力和威慑力都强,但必须要和你所教的学生特点相匹配,换言之,你的三种能力虽然不是项项都强,但恰好满足了管理学生的需要,那就够了。其实,就学生而言,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情境下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受影响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不一定做有超强影响力的人(当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人更好),但要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做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心理学(9)》
所谓重要他人,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回到教育领域,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那么他(她)的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然而,很明显,教师并不必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一个人在成长变化的过程中,重要他人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心灵成长的规律。
  1.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学前阶段之重要他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要他人会发生一些变化,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无疑就是我们的父母。一般来说,在个体离开家庭,上幼儿园和小学之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无可替代。可以说,在这个时候,也是做人家父母最舒服的时候,自身权威意识膨胀,孩子的崇拜也无限。我们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两个小孩子见面,互相不服气,然后相互比爸爸,都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天地下最伟大的父亲。
  一个说:“我爸爸最厉害,他是警察,有枪,可以打你爸爸!”
  另一个当然也不甘示弱:“我爸爸更厉害,他是市场买菜的,我们家买菜不花钱!”
  ……
  你可以看到,不管爸爸是什么身份,什么社会地位,总之,只要你是爸爸,就会受到孩子无原则的认可和崇拜。
  【专栏:在你吃奶的时候就决定了】
  温州的一位女士怀疑自己事业有成的丈夫有外遇,便雇了调查公司对自己丈夫的行踪展开调查,数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她的丈夫是清白的。据该婚姻调查公司说,在他们接手的250多起婚外恋调查业务中,其中有20%%的妇女调查丈夫婚外恋皆为无中生有的事情。一些社会学家也认为,这种不信任配偶的无端猜疑,正逐渐成为危害家庭和谐的一大因素。那么,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婚姻中的不信任的呢,这些夫妻间的猜忌又源自何处?
  一些心理学家努力向自然科学家学习,试图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自己对人心的假设;另一些的心理学家则直接利用天才的头脑,提出了对人心本质的充满魅力的观点。埃里克森属于后一种人,他沿着弗洛伊德的脚步,对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性的描述。人生的不同时段,会有着不同的任务,而这些任务的解决,则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性格决定命运”。
  夫妻间的猜忌和不信任推而广之,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那么,人的信任感的形成是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呢?在埃里克森看来,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所要解决的任务,就是基本的信任感和不信任感,这个时间大致从出生到1岁之间。此时的我们,由于能力有限,主要的活动只有一项,吃奶,这也是我们当时快乐的源泉。而母亲则是满足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人物,我们的生存和幸福都依赖于她,我们与母亲的交流,是我们最初的人生经验。
  然而,在吃奶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母亲。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位慈爱而敏感的母亲,她能敏锐地感知到我们的需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出现在我们身边,通俗一点说,想吃奶的时候她就能过来满足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种满足和信任,觉得自己不是无助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即使母亲某一时候不在我的身边,我也不用担心,因为和她接触的经验告诉我,只要我需要她的时候,她是会按时出现的,我们不必焦虑和烦躁,安心睡我们的大觉就是了。一位慈爱而敏感的母亲,喂养出来的是一个对他人具有充分信任感的人。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一位粗心大意的母亲,有的时候她高兴了就让我们喝点奶,有的时候不高兴我们怎么哭都没有办法,我们就是在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环境中成长。如果这样,我们会觉得母亲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可信任的,母亲离开的时候我只有大声哭喊,因为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才回到我们身边。一位粗心大意的母亲,喂养出来的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对他人,对你的老公不信任的现实,其实在你吃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母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如果你在生活中遍布着挫折和烦恼,对他人充满了恐惧和怀疑,你可以回家问问你的母亲,当时你吃奶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小学阶段之重要他人
  然而,好景不长,当孩子们飞速中成长为一名小学生的时候,父母的权威地位无疑被孩子的老师所替代。说起来,和大学、中学老师比较起来,不见得小学老师的水平是最高的,但论起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却绝对非小学老师莫属。所有的小学生都有一句口头禅,“我老师说……”,这时候的家长往往有些酸溜溜的,为自己逝去的权威地位,有时候也不满地来一句,“你老师就没有错的?”,孩子却不依不饶,“我老师当然是对的了”。
  有小学老师讲过一个可乐但真实的故事,他上课的时候背过去写板书,有学生做小动作,老师转过身来的时候,根据经验作出判断,就是那几个学生搞的鬼。于是就批评学生:你不要以为老师背过身去就看不见,老师背后长眼睛的。结果小朋友回家和妈妈说:妈妈你知不知道,我老师可厉害了,后面还长眼睛呢。这些事例说明,小学生对老师的话基本是没有怀疑的,有时候相信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所学校中对学生进行一般能力测验之后,随机选出一些学生,对老师撒谎说,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前途远大。半年之后,当罗森塔尔重新回答学校的时候,却发现他当初的谎言成为了现实,那些他随机选出来的学生果然各方面茁壮成长,甚至智力水平都有所提高。罗森塔尔认为,正是他向老师们宣传这些学生有潜力,老师有意无意中对这些学生的发展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却真的将学生们的潜能激发出来了。这就是教育上有名的教师期望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还借用古希腊神话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几乎每个做教师的人都知道,但你是否知道,实验中所用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吗?是的,是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个人认为,如果这个实验放到大学、甚至中学,并不见得会得出如此结果。然而,这种神奇的效应出现在小学师生的身上,就不足为奇了。从对学生的影响力来说,小学老师无疑是最值得骄傲的,她的简单一个任务,可以指挥到几十个随时听命的家长;她的一个期待眼神,都会造就一个努力向上的儿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小学时老师的一些话,这些话,一直以来也是促使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影响大,责任也大。小学老师从当老师层面来讲是最牛的,说什么话学生都相信。但也正因为如此,小学老师麻烦事做多,因为小学生相信你,什么事情都告老师。小学老师是好当的,因为我们正赶上了孩子把老师作为最权威人物所推崇的时候;小学老师也是难当的,因为我们不小心的一句话,可能伤害的是学生的一辈子。
  中学阶段之重要他人
  意思的是,当孩子们一到中学,老师的权威地位又受到了挑战。心理学家将人生中的一个发展时期称为“暴风骤雨”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这个时间,说起来,应该是在小学末端开始,终点应该是大学左右了。如果根据中国的学校现实,应该是中学阶段的学生表现得最为明显。
  或早或晚,“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的孩子们突然间发育起来,女孩子真的是“十八变”一般,一下子就出落得婷婷玉立了;男孩子的发育有些怪,开始的时候象个豆芽菜,以后再慢慢充实。所以初中的孩子,女孩子更耐看一些,她们一下子就象大人了;而男孩子则好像长得很快,但不大规范,需要慢慢成熟。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子,他们的表现不再象小学时候那么乖巧了,他们要努力证明自己,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就象当初他们的父母曾经有过的失落一样,在初中阶段,该轮到做老师的失落了。初中生做起事来,大人不象大人,孩子不象孩子,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有一个目标,就是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再也不是父母和老师的乖宝宝了。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生,包括未来的整个青春阶段,很多人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众不同,为了让老师和父母生气,也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们的存在。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在放弃了自己的母亲和老师为权威人物的时候,他们会更为重视自己的友谊,他们更为重视的是自己能否在同龄人群体中找到共鸣,能否得到朋友们的认可。这个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可能不是老师和父母,而是自己的铁哥们和铁姐们。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老师的权威容易遭受到挑战,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很难建立起来。面对着一群处在“暴风骤雨”阶段的年轻人,作为他们的老师,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再碰上更年期的家长或老师,那可真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
  有经验的中学老师都知道,当批评一个学生的时候,最好不要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而应该在私下里进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一个学生,搞不好会受到学生激烈的反应,他(她)会更不听从老师的教导,甚至导致师生之间直接的对抗。为什么么在众人面前去批评一个学生,他(她)反应如此剧烈呢?是因为中学生不怕老师的批评吗?当然不是,作为一名学生,总体而言,还是害怕老师批评的,但中学生比较特别的是,他(她)虽然害怕老师的批评,但他(她)更怕周边的同学瞧不起自己。每一个在课堂上受到批评的中学生都知道,当老师批评自己的时候,身边有许多人正在看着他(她)此时的表现,这里面有他的同学,有他(她)的朋友,甚至有他(她)正单恋的对象……如果此时在老师面前“服软”了,任老师批评,那么以后如何在这些人面前“混”啊,所以,千万不能让这些人看到自己丢脸,不管自己对不对,但跟老师对着干总能保证自己的一点自尊心,就硬着头皮顶上去了。
  一个中学教师和我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当她初为人师的时候,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课堂上曾当众批评一个女同学。这个女同学平时看起来乖乖的,批评的时候语气也不是特别严厉,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批评的时候这个女生反应非常剧烈,和她当场顶撞起来,令她非常难堪。最后事件的收场是她将这名女生叫到办公室,推心置腹地和她聊起课堂的表现,并询问女生,“你在课堂上为什么不给老师点面子呢?”“老师,你也没给我面子呀!”这名女生回答。说到后来学生和老师都因为课堂上的言行委屈得哭了起来。
  【专栏案例:课堂师生吵架 15岁少女自杀】
  本报讯 (记者 程文)15岁,正值豆蔻年华,但她还是走了。前晚9时40分左右,深圳福田区益田村教苑中学初三(2)班女生小欣(化名)跳楼身亡。其母亲说,当天上午小欣因上课看小说与老师发生过争执,下午在家没去上课,学校要她向老师道歉后才能上学,而小欣坚称“老师侮辱了我,我向她道歉,她也得向我道歉。”学校则表示,老师没有这样要求。
  小欣的表姐说,当晚小欣跟她说有事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听到她跳楼了。小欣家住深圳益田村益荣居某栋楼,一共有18层,她家在四楼。据14楼一住户反映,当时他看到窗户外有东西掉了下去。小欣父亲说,他家所住的单元除了楼顶是开放之外,其他各层窗户都是封闭的,可以推断,小欣是从顶楼18楼跳下。
  现场目击者称,令人惊异的是,从18楼跳下的小欣坠地后竟然能说话,叫了声“身上很疼”。记者了解到,小欣坠地处是一块茂密的草丛,因此有一些缓冲。
  小欣被送到深圳市二医院。当时主治医生邓医生说,小欣受伤极其严重,昨日凌晨1时20分许,小欣被送往重症监护室。但奇迹没有再次出现,昨晚6时40分左右,抢救21小时后小欣永远地走了。
  家长说:小欣称“老师侮辱了我”
  前天晚上11时许,记者在深圳市二医院抢救室大厅见到小欣的父母。小欣母亲介绍,小欣是深圳福田区益田村教苑中学初三(2)班学生。前天上午9时许,小欣在语文课上看小说,因坐在第一排,被陈老师看到,在被老师说了一下后,小欣抬头看老师,老师叫小欣不要用这种眼神看,小欣回答自己没休息好。
  “争吵时,小欣把小说放在桌子上并推了下桌子,小说掉在地上。她起身要捡时,老师不让捡,双方发生争执。老师捡起小说将其撕烂并甩在小欣脸上。”小欣母亲说。
  正巧当天上午小欣母亲到学校交学费,在过道看到小欣和班主任在一起,学校告知小欣要向老师道歉才能上学。但小欣坚称“老师侮辱了我,我向她道歉,她也得向我道歉。”小欣母亲说。
  教苑中学位于益田村内,离小欣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因临近中午,小欣母亲将她带回家,整个下午都待在家里开导小欣。
  “孩子除了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外,还是很乖的。”小欣母亲介绍,为怕小欣出事,还专门喊来小欣表姐到家陪伴。自己一直努力说服小欣给老师道歉,“我替她写好的检讨书还在家里桌子上。”
  “晚上吃完饭,孩子还笑嘻嘻的,感觉状态不错,也和班主任通电话肯向老师道歉了。看到孩子没啥事了,大概晚上8点20分的时候,我去公司。没想到我一走就出事了……”
  小欣母亲去公司之前,小欣称在卧室休息一下,家里有表姐和她做伴。“我在客厅看电视,大概9点半,小欣说自己有事出去一下,看到她没事,我也没在意,但没过一会就听楼下在喊有人跳楼。”小欣的表姐哭着说。
  学校说:没要求必须道歉后再上课
  昨日下午,教苑中学在给记者提供的一份书面说明中,介绍了当天上午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当时小欣上语文课时看《简单死亡》(英国彼得·詹姆斯所著)被老师发现,要其认真听讲时,小欣向老师翻白眼。并将小说啪地放在桌子上后将桌子推向老师,同时书掉了下来。生气的老师捡起小说后撕下封面对小欣扔过去,封面飘到小欣肩膀位置。该书还在学校,仅撕掉封面,可以去学校查看。
  这时,小欣质问老师“难道你当老师的就可以不尊重学生吗?”,听到学生质问后,老师当即回答:“当你要求老师尊重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尊重了老师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要求得到尊重的时候,老师的尊严也不是可以被你自由践踏的!”听到老师回答后,小欣再次将桌子推向老师,然后冲出教室。
  下午2时许,小欣母亲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学校称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必须道歉后再上课的行为。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和家长一样,感到非常的痛心。”教苑中学严校长说。针对小欣家长对学校提出控诉的要求,校方表示会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处理。
  目前,该事件已上报深圳市教育局,警方也介入调查。
  她的最后12小时
  4月1日上午9时许,小欣在课堂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两人发生争执。
  临近中午,母亲将小欣带回家,整个下午都待在家里劝她给老师道歉。
  吃完晚饭,小欣和班主任通电话肯向老师道歉了,“还笑嘻嘻的”。
  晚上8点20分,看到孩子没啥事了,母亲前往公司。
  晚上9点半左右,小欣跟表姐说有事出去一下,没过一会就跳楼了。
  课堂上看了课外中遭到老师的批评就可以自杀,悲剧事件的起因不是老师的批评,而是课堂上的当众批评,因为中学生,太在乎自己在同龄人心目中的形象了。其实,作为中学老师而言,如果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措施能真正收到实效,能真正在自己的学生心目中产生影响,那么他(她)最需要做的,也不是很复杂,那就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去做学生们的朋友。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学生是只认朋友,不认老师和父母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绝对是以能够做他们的朋友为前提的。
  大学阶段之重要他人
  如果生命历程比较平稳,顺利地升到了大学,这时候朋友对于个体而言还是很重要的,但这时朋友有了分化,朋友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尤其是,当谈了场恋爱的时候,恋人的影响就更大了。有的时候我开玩笑地谈起,人生在哪个阶段最容易“重色轻友”,答案很明显,就是大学阶段。
  当大学生谈起一场恋爱,给人的感觉有时候就像参加了邪教组织,或者“被传销”一样,精神亢奋而又迷迷糊糊。为了亲密的爱人,他们可以对周遭的一切视而不见,所以,在大学校园中,不论是在操场,还是在食堂,你都可以看到落在爱情之河中的莘莘学子忘情地偎依在一起,时不时也有些“少儿不宜”的举措。很多大学岁数比较大的领导者们,觉得恋人的举措实在不雅,于是在许多场合都布置了摄像头或者标语,以提醒恋人们的言行。什么“本处已按摄像头,注意自己言行”啊,什么“禁止在食堂相互喂饭”啊之类的,甚至有些学校还会在夜半时分出动“纠正风气”小分队,在校园的小树林里用手电筒照来照去……但这些举措,效果往往不见得明显,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生正处在这个阶段,爱情使他们忘记了一切清规戒律。
  大学生求爱的场景为何可以如此疯狂,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一爱就糊涂了,就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他的整个身心已经只属于自己的意中人了。
  其实不仅大学生谈恋爱,现在的中学生也谈,不过,中学生和大学生谈恋爱的表现有所区别。大学生谈恋爱的时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我的眼里只有你”,不等到他(她)失恋,周边的人可以就当没有这个人了。而中学生谈恋爱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具有炫耀功能,两个人虽然也是有了心心相印的感觉,但有了恋爱对象之后,觉得自己在同学朋友面前更有面子,更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这可能是更为深层的中学生谈恋爱的目的。
  由于我们讲的内容多是针对中小学的,大学生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多谈了。
  决定你一生的4个人
  父母、老师、朋友、恋人……在人生的历程中,不同阶段,对我们起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有所变化的,适当的时候能否遇到适当的人,是我们的造化。有些人会陪伴我们一生,有些人只会陪伴我们一段路。
  其实每个人在谈及对自己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时,每个人都会心中有所震颤,甚至某种原因,一些人会不愿意,或者是不敢提及自己的“重要他人”。因为,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们,在心灵上是印刻着他人的深深痕迹的,有时候,这种烙印如此之深,会象我们的伤口一样不敢触及。
  一个人生下来,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外延展的过程,重要他人的变化在所难免。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在幼儿时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样的家长,在童年时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在青少年时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在青年时期你遇到一位什么样的恋人,你的一生,会因为这样的4个人而改变。
回过头来,这里谈了人生发展中重要他人的演变,但我在这里不是讲发展心理学,我更多想谈的是根据人生发展中“重要他人”的演变规律,我们当老师的能做什么,如何依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