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智慧教育学院是什么意思

& 学团工作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行业单位--
国家工信部
中国物联网
中国软件和信息交易会
国家科技部
江苏省科技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协会
计算机学报
--校内网址---
江苏师范大学
校内电话查询
校内网络导航
教务管理系统
阿尔法工作室
----国内科研机构----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应用系统--
就业跟踪系统
就业工作日历
ACM在线判题系统
教学辅助平台
乐教乐学 平台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C)
邮编:221116
&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 电子邮件:
& 技术维护: &管理入口欢迎报考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
文章作者: &
&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span class="WP_VisitCount" url="/_visitcountdisplay?siteId=95&type=3&articleId=5
--计算机行业单位--
国家工信部
中国物联网
中国软件和信息交易会
国家科技部
江苏省科技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协会
计算机学报
--校内网址---
江苏师范大学
校内电话查询
校内网络导航
教务管理系统
阿尔法工作室
----国内科研机构----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应用系统--
就业跟踪系统
党建交互式系统
就业工作日历
乐教乐学 平台
&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C)
邮编:221116
&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电子邮件:
& 技术维护: &智慧教育学院2017级新生入学教育(一)
文章作者: &
&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span class="WP_VisitCount" url="/_visitcountdisplay?siteId=95&type=3&articleId=
根据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的共同安排,旨在围绕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结合我院特色,我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大学生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感恩励志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活动,通过思想引导、专家讲座、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校园和集体归属感,认识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未来。9月10日报到当天下午三点,周媛媛副书记在8号楼J101室召开了新生及新生家长见面会,详细介绍我院情况,耐心解答家长问题,尤其向家长强调了新版学生管理规定的变化,得到家长的热情响应,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院领导对于学子的关心。9月10日报到当天晚上19:00,各位新生班主任在17号楼召开了班级会议,班会上老师们各处奇招,引导新生向大家介绍自己,化解了彼此的陌生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老师们帮助新生了解专业、熟悉学院情况,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同学有困难时可以及时联系到。老师们督促大家到了大学要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切记玩物丧志,鼓励大家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未来属于你们,精彩属于你们。&&
--计算机行业单位--
国家工信部
中国物联网
中国软件和信息交易会
国家科技部
江苏省科技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协会
计算机学报
--校内网址---
江苏师范大学
校内电话查询
校内网络导航
教务管理系统
阿尔法工作室
----国内科研机构----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应用系统--
就业跟踪系统
党建交互式系统
就业工作日历
乐教乐学 平台
&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C)
邮编:221116
&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电子邮件:
& 技术维护: &什么是智慧课堂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没有相关文章
热 门 文 章
[53][59][53][59][71]
推 荐 文 章
[444][1405][1079][1327][4316]
什么是智慧课堂
&&&热&&&&&★★★
什么是智慧课堂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6798&&&&更新时间:&&&&文章录入:qingxiao01
什么是智慧课堂?
一、什么是智慧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我校目前进行的“建构智慧课堂”的课题研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我校追求的智慧课堂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理想课堂。按照现代课程理念,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由此可见,对于智慧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智慧”和“课堂”两个方面:一是要抓住课堂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内容选择和环节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课堂这一载体的可能性、现实性和需要性;二是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创新方法来展示智慧教育。
什么是智慧?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告诉我们,具有流变、灵动的特性。人们再给它罩上的神秘外衣,往往使智慧变得虚无缥缈,只可意会而不可捉摸,因此,至今智慧都未有统一的定义。其实,智慧定义的这种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正是智慧的魅力所在,也给我们研究智慧留下了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
成尚荣教授也综合了古今中外有关“智慧”研究的论述,得出这样的观点:“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这样,智慧有虚有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演绎着人世间一切美妙无比的事物,创造着教育教学动人的诗篇。
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极力推崇智慧教育,并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目前,我们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特别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其实与智慧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就是智慧教育,我们要让校园、让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
什么是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过程,一种境界。在智慧教育中,教师应该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的课堂,管理应该是智慧的管理,智慧教育的真谛是给予学生以智慧,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智慧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
江苏省教科院杨九俊院长认为:智慧教育有以下特征:
1、伦理性。
智慧教育不仅是一个智力范畴,首先是一个伦理范畴,“有一种智慧叫师德”,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强调智慧的内涵,特别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的伦理性表现在它的目标走向。首先,智慧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智慧教育能够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其次,智慧教育指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第三,智慧教育指向宽容、等待、期望那些可能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容许学生犯错,容许学生寻求帮助,容许学生回到能力的常态,来接受、建构新的知识。教育智慧在课堂上,所体现的首先是教师思想的闪光,而这种伦理性的追求,本身就意味着不断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同时我们的教学行为也会得到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2、创造性。
所有的智慧,都表现为一定的创造性。智慧教育的创造性首先体现为对文本的重视,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智慧教育的创造型还体现为用教材教,也就是立足于文本提供的情景,有机整合教学资源。智慧教育的创造性还强调教学的独创性,教学应该成为“有规则的自由活动”。
3、实践性。
智慧教育脱离不了具体的教育行为,是可以预设的。另外,教育智慧的实践性有时还通过教学机智表现出来。
二、智慧教育、教育智慧、教学机智几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智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过程,一种境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性表现为对儿童的关心,并把这看作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教育者对孩子的影响是通过教育体验实现的。教育体验是指对教育的情境、关系及行动的体验。智慧教育始终指向具体教育情境的具体孩子,将触角伸向儿童的生活世界,探及儿童对世界的内心体验,时刻关注儿童对具体的情况、关系或事件的体验,然后以‘心向着孩子’、‘向着孩子的生存与成长’的角度,探寻在具体情境中如何机智和充满智慧地采取行动,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
教育智慧是教育者的思想、方法、技能、手段的智慧体现。南师大吴永军教授曾说过,教育智慧简单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成功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德性,或曰能正当地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教育智慧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情感是智慧的酵母。田慧生认为: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教育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的智慧、课堂语言的智慧、角色把握的智慧、临场应变的智慧等。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在对儿童对情境的体验进行“同情”性理解基础上采取的机智性行动。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样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马克斯?范梅南对此也作了研究,指出了机智与智慧的区别:机智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智慧则是一种内部的状态。因此,我们不妨把机智的敏感、情感、情境等也看作是智慧的要义。总的说来,教学机智归结为教师的克制、对孩子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等方面。
三、智慧课堂有哪些表现特征?
智慧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它应该包括学生完善的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要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老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考察课堂教学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是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二是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是否在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上有序运行;三是在学习环境管理上,是否在“努力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合理调控课堂学习情绪”上多向协调;四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
智慧课堂的特征:
共性特征:
1、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获取知识。教师用鼓励的话语、期待的目光、巧妙的疏导与孩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2、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应像磁铁一样吸引人人参与、个个思考,开启思维之门。
个性范型:
1、引导争辩的课堂
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思想驰聘四海,翱翔蓝天,学生的灵性、个性飞扬,争辩的过程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2、充满疑问的课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凸现探究的课堂
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过程甚至比结果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智慧的课堂教学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
4、走向生活的课堂知识本身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唤醒智慧的课堂
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师之“魅”在于懂得“有所为且有所不为”的道理,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
四、建构智慧课堂有哪些策略:
根据智慧及智慧教育的特点,我们可采用多种策略来建构我校的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2、智慧课堂应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个人在认知清晰性和口头呈现的清晰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的课堂语言或讲话方式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在工作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自己很有才华,可惜上的课却并不受学生欢迎。这与不能清晰展开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些公开课之所以很成功,给学生及听课的老师以一种享受,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
3、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是指多样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是“用教材”还是“教教材”?如何用好教材?都应该是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当然,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还包括使用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变化提问的类型等。
4、智慧课堂应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我们要研究如何增加学生的投入时间,有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预先想好对策、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等都将直接触发学生智慧地学。
5、智慧课堂应重视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6、智慧课堂应追求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效益。其显性标志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转自成长博客“新双基教学研究”/.aspx)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天津市北辰区青光小学 联系电话:022- &E-mail:王运武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王运武,男,1980年生,教育技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在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中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战略规划、思维训练、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学习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研究。[1]
王运武简介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在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工作。
●“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外审专家,《》(核心期刊)杂志编委,《》(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
●出版著作3部,参编著作2部,参编国家精品教材1部。
●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
●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多项成果在江苏省高教科研成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评比中获奖。。
●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头条网”等媒体转载。
●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2]
王运武研究兴趣
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中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战略规划、思维训练、数字校园()、智慧教育、学习科学与技术等。[1]
王运武知识背景
除了主修教育技术学专业外,广泛涉猎了教育学、心理学、广播电视、英语、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思维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知识。[1]
王运武教育经历
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
至27日,在南京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课程“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
日至7月19日,参加CSCL2011会后研讨会暨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暑期学校(CSCL2011Post-Conference&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f Doctoral Candidate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
日至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习SuperMap GIS系列产品。
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国家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至2002年6月,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1]
王运武工作经历
2012年1月至今,在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工作。
2011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对象:2011级留学生。
2006年12月至今,“教育技术学科网”网站建设工作,协助陈琳教授管理网站建设工作、策划栏目、审核网站内容。
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先后担任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主席。
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在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兼职讲授《Computer English》和《成人高考英语》课程。
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工作,负责学校的摄影、摄像、电教设备维护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和有线广播网维修与维护、微机阅卷、办公自动化和ISO90001质量认证体系等文件的起草与修订、高考和中考考务、教师和领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信息技术会考等工作。[1]
王运武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学习科学与技术》、《创新思维方法》、《思维训练》、《数字校园规划与实施》、《教育技术前沿问题专题研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前沿、数字校园研究前沿、教育神经科学、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智慧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与管理》。
研究生课程:《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技术与教育应用》、《学习科学与技术》、《Learning Science and Learning Theory》、《教育变革力与创新创造力研究》[1]
王运武指导学生
2010级研究生
韦慧伊《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史研究》
刘楚楚《专题学习网站导航设计的可用性研究》
2011级研究生
李小刚《面向大学生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2级研究生
魏先龙《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朱明月《联通主义视野下的学习方式变革》
于长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周勇 《初中信息技术校本电子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兴化市沈伦中心校为例》
2013级研究生
周静《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杨曼《技术支持的高校课堂教学变革研究》
臧结成 《基于微课的高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2014级研究生
2015级研究生
1.2008级本科生(教育技术学)
张梦《网络视频公开课中的问题设计研究》
赵秋锦《教育博客群的内容分析研究》
殷丹丹《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无效行为研究》
周磊超《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2.2009级本科生(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技术学:张春兰、黄鸽子、周燕、苏婷婷、陈周婷(宿迁学院)、韩晓晗(宿迁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沈冯霞、刘娟(宿迁学院)、林虹(宿迁学院)
3.2011级本科生(教育技术学)
吴雪晴、李春、苗国芳、袁璐
4.2012级本科生(教育技术学)
孙兴曈、庄雪雯、张妍、张艳艳、杨子辉、杨秋燕、黄久敏[2]
王运武指导学生课题
2014级研究生唐丽主持2015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习分析中的干预机制在智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2014级研究生丁超主持2015年度教育学省优势学科立项资助项目“大数据促进远程教育转型研究”。
2014级研究生王洪梅主持2015年度教育学省优势学科立项资助项目“智慧教育背景下微教学视频的创意设计研究”。
2013级研究生杨曼主持2014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高校微课程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13级研究生周静主持2014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2级教育硕士周勇主持2013年度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课题“农村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1级研究生李小刚主持2013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面向大学生的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3YYB103)。
2012级研究生魏先龙主持2013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
2010级研究生刘楚楚主持江苏省2011年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眼动技术在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号:CXLX11-0915)。
2013级本科生张临英、晋欣泉主持2014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校微课程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XSJCX5049)。
2013级本科生张临英主持2014年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项目“移动APP微课程资源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团队名称:Dream Team)。
2013级本科生晋欣泉、张临英主持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移动APP微课程资源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
2014级本科生施玉蓓主持2015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陶土模型制作与设计”。(城市与环境学院,建筑学)
2013级本科生李颖、时丹婷主持2015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校微课程资源创新设计与开发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公开课《教育学》为例”。(第二指导教师)
2014级本科生顾佳妮主持2016年度省级重点自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APP设计与开发”。(王运武、朱守业)[1]
王运武参加学术会议
日,在江苏省会议中心参加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培训。
日,在北京大兴宾馆参加“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应用团体标准项目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日,在中国出版集团参加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应用团体标准项目研讨会”暨“标委会成立大会”。
日,在江苏省会议中心参加2016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13日,在江苏南京苏宁银河诺富特酒店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30周年庆典大会暨“高等教育现代化:体制改革与高校治理”学术年会。
-12日,在江苏徐州参加江苏省社科界第九届学术大会“教育与社会学”专场。
-25日,在青岛参加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
日,在苏州大学参加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
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参加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行业新年论坛暨2014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学术峰会。
-17日,在香港公开大学参加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日-12月1日,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现场决赛暨颁奖大会。
-12日在清华大学参加“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EITT)”。
-6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级培训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会议”。
-30日,在重庆缙云山天香园参加“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招标方案研制工作会议”。
-5日,在黄山阳光酒店参加“2011年第十三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2011CCSSTA13th)”。
日,参加“走进中科院”活动,参观考察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直线加速器、环形加速器、北京谱仪、同步辐射装置)”等。
日,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参加“2011北京教育信息技术高峰论坛”。
日,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参加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高级研修班”。
日,在北京崇文门饭店参加“首批北京市属高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专家指导会”。
-19日、25-26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小学组、中学组培训会”。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参加“首届创新中国论坛”。
-16日,在北京九华山庄参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试验校专家评审指导会”。
-14日,在北京京师大厦参加“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建设方案研讨会”。
-6日,在香港大学黄丽松讲堂参加CITE(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主办的“2010年度资讯科技教育会议(CITE Research Symposium, CITERS2010)”。Main theme is “E-learning design and design for learning”.
日-17日,在北京诺林大酒店参加“北京市属高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申报评审会”。
日,在广州市金叶子度假酒店参加“教师网联第四次专家工作会”。
-19日,在江苏徐州师范大学参加“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The 8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Forum, ETIF2009),并在分论坛做报告,报告题目为“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3日,在北京中苑宾馆参加“第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27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国际专家会议”(Cyber Network for Learning Languages International Expert Group Meeting)。
2007年10月,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The 6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Forum, ETIF2007),并做分论坛报告,报告题目为“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2006年10月,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The 5t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Forum, ETIF2006)。
2004年8月,在山东威海市委党校参加“山东省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暨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会议。
2004年7月,在山东德州参加“通用技术”培训会议。[1]
王运武科研课题
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词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16.12)。
参与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江苏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课题编号:2015JDXM022)
主持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智慧学习环境中基于学习分析的干预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6SJB16.7- )
参与宁波市智慧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研制工作()
参与撰写《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6.4)
主持《一带一路国家教育概览报告》的“教育信息化”专题的撰写工作(6.5)。
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课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课题编号:BCA12.12-2015.1)
参与江苏省十三五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规划研制工作(6.10)
参与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促进教育变革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D/,2015.9- )
主持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促进教育变革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6.12)
参与“深圳市罗湖区智慧教育综合服务平台规划()”研究(14.8)
主持2012年江苏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高校教育信息化协同建设理论与模式研究”(12XWR012,2013.1- )
主持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11.6- )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揭示聋人认知规律及其无障碍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BCA11.7- )
独立承担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07S_006r,08.6)
本课题从文化、哲学、生态学、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视角下透视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探讨了中外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演进、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比较了中外(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教育信息化,深入分析和比较了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外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外教育信息化法规、标准与评价,中外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外教育信息化产业,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5. 独立承担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07YW051,08.6)
6.参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规划及评估实施方案研究(1.4 )
7.参与北京市29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申报评审工作(2010.8)
8.参与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Partners in Learning,PiL)二期创新教师项目评估工作(2010.8)
9.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建设部分”解读撰写工作(10.4)
10.参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评审工作(2009.12)
11.参与北京市38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申报方案评审工作(0.1)
1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批准号:BCA060016)子课题《基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电大、奥鹏中心、高校中心)教学支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以韶关市境内三所远教机构为例》(1.1)
13.参与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0.3)
14.参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教师教育课程共享方案”设计(1.4 )
15.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Cyber Network for Learning Languages)的可行性研究(9.5)
16.参与教育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处网络教育从业者专业化培训平台设计与测试工作(9.4)
17.参与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子项目“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9.3)
18.参与江苏省委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横向课题《江苏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规范》的研制(8.5)
19.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批准号:DCA06.12-2009.3)
20.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研究(2007.5- )
“教育技术学科网”是由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省教育技术学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建设的公益性网站。本站的建站宗旨:用你我智慧共建教育技术学的交流研究平台,共享优秀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服务教育,服务社会。
截至日,该网站总页面流量为6,695,682,共计来访4,911,317人次,年访问量达100万人次。教育技术学科网受到教育技术学界的广泛关注,正成为教育技术学人的重要精神家园和学术交流平台。[1]
王运武科研成果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35.7万字),王运武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11月。首次倡导“创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加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培养高层次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人才,强化有效执行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以提升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适用性”;首次倡导“强化教育信息化立法研究,尽快制定《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法》,以教育信息化立法保障教育信息化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彰显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和效益”。[3]
《中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研究》(24万字),魏先龙 王运武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11月。[4]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5]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37.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6]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新兴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形成创新文化——&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解读与启示》,王运武 唐丽 王洪梅,《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6年第3期。
《多视角下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魏先龙 王运武,《教学与管理》(核心期刊),2016年第12期。
《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分析中的干预机制研究》,唐丽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6年第2期。
《论创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王运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RCCSE核心期刊),201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6年第7期篇目辑览。
《新加坡终身教育的特色与启示》,王运武 王其云,《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关于加快制定&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法的战略思考》,王运武,《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年第3期。被“今日头条”、搜狐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等20多家媒体转载报道。
《我国微课程资源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杨曼 王运武,《教育导刊》,2015年第10期。
《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要素设计研究》,祖宁 王运武 李子运 王洪梅,《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第14期。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模式研究》,周静 王运武,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基于移动APP的微课程资源优化设计研究》(1万字),张临英 晋欣泉 杨曼 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新兴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创新与变革——&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5年第3期。
《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1.5万字),王运武 朱明月,《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5期全文转载)。
《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陈琳 王运武,《教育研究》(CSSCI、权威期刊),2015年第3期。
《国内数字校园研究综述分析:基于年文献》(1万字),朱明月 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1.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1.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1.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1.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1.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1.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1.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1.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2.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论创立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王运武,录用于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高等教育现代化:体制改革与高校治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12。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录用于《全面深化改革 江苏新机遇·新思考·新探索》(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论文集),2015.7。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du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1.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第11版。
2.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第02版。
3.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日)。
4.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第03版:第3版。
5.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日)。
年度江苏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王运武 朱明月,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获奖项目一等奖,2016.7。
2016年荣获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
“激发动力、创新导引”研究生培养创新探索,陈琳、李子运、杨现民、王运武、朱守业,江苏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
江苏师范大学年聘期考核被评为优秀。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江苏省第十二次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15.11。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王运武、马武,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贡献者一等奖,2015.8。
《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学-研-创”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陈琳、李子运、朱守业、王健、黄如民、王运武、杨现民、杨成,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三等奖。
《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及形成性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梁德深、王运武、张小章、陈小凡,广东电大系统第一届理工科教学大赛二等奖,2014.11。
2014 年度,被江苏师范大学评为校先进工作者。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2012.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2009.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2009.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2007.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2007.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2006.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9.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2.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3.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年)评审稿》(1.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4.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
5.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3.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
6.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1]
王运武学术报告
1. 《关于加快制定&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法&的战略思考》,北京“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应用团体标准项目研讨会”暨“标委会成立大会”,2016.6。
2.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2016.3。
3.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混合教研》,应邀参加北京市朝阳区基于大数据的教研研讨会,2016年3月。
4. 《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混合教研》,徐州市鼓楼区教育局举办的混合教研活动,日。
5.《课堂观察数据分析》,中央电教馆举办的“基于融合理念 创新课堂教学”混合研训活动(汉中),-16日。
6. 《彰显区域教育信息化价值的战略思考》,徐州华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5.1。
7. 《新加坡的终身教育体系及其启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4.12。
8. Use Digital Campus to Facilitate Lear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ife in China,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2013.11.
9. 《网络教育学院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R&D Center for Knowledge Engineering),2010.10。
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分论坛(ETIF2009),2009.8。
11. 《教育信息化转型期的思考——兼论新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R&D Center for Knowledge Engineering),2009.3。
12.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分论坛(ETIF2007),2007.10。[1]
王运武公益活动
1. 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与博士研究生同学,多次到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利民学校,进行支教和科学普及活动。
2. 2006年12月至今,一直从事教育技术领域公益性网站——教育技术学科网的建设与研究工作。[1]
.科学网.&#91;引用日期&#93;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91;引用日期&#93;
王运武.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魏先龙 王运武 .中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王运武.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王运武 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