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创新创业专业服务内容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发展
关注新华网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着力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的就业竞争。
  创新创业教育向传统的专业教育渗透需要有一个探索和积淀的过程,高职院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系统设计,遵循针对性、发散性、适用性原则,通过理念与课程融合、师资与项目融合、实践与体验融合、平台与资源融合、引导与制度融合、形态与文化融合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理念与课程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全过程。结合专业群特点,突出课程“意识培养+知识普及+体验实践”的教学功能,分门别类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中所需要的法律、营销、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等相关内容,作为必修通用知识编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群,从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互补的角度出发,搭配适当的选修课建议组合供学生选择,也可根据专业相关性直接提供一定量的选修内容由学生自由搭配,不断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案例。
  师资与项目融合。积极拓展校内的活动、项目载体,分兴趣、分类型、分方向构建学生的实践项目体系。以社团活动为项目载体,分专业类、兴趣类、实战类等组建创新创业型社团,每个社团相对固定一名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能力激发、兴趣激发、创意激发;以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为项目载体,每个项目对接一名或若干名指导教师,跨专业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团队,可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开发的模式,教师带动学生深入真实项目研究;组建由“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指导师资团队,选拔在各类活动、项目中表现突出,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指导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实践与体验融合。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将社会调研、专业领域信息数据整理、行业发展分析、案例剖析等纳入课程学习内容,使学生定位于社会职业人的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梳理出体现专业背景、符合市场需求、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专业拓展方向和创新创业方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训室、走入企业,将实践教学与产品研发、课题研究等工作相结合,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辅助学生依托专业社会服务平台、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
  平台与资源融合。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平台,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整合校内资源,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需要进行机构改革,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以专业群资源共享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进一步发挥优势,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借助地方办学或行业办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的资源,争取地方政府或行业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引导鼓励校内师生团队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促进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助推地方和行业的创新创业。
  引导与制度融合。跳出专业层面,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载体,配套制度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如在学生的学业管理和学分取得上,可采用学分积累或转换的方式,对学生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学分可累加替换为通识选修课、专业课、第二课堂等课程学分,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形态与文化融合。将组织形态、教学形态、制度形态、空间布局形态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习、生活和实践场所宣传励志成才的典型案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在校企合作单位与学生实践实习场所,将企业文化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创新创业的企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将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的学习,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在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形成一种自觉规范;立足校情,结合专业特点,以届制性和延续性的活动为载体,塑造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文化生态,彰显文化软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凌镜,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本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难以融入专业教育的原因及对策给予分析,旨在探索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机制研究
高校的专业教育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承担着为祖国发展培养杰出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根本上离不开各高校不同专业教育培养和输送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祖国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可见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教育造就的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还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中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意义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了新时代的号召,可见目前全社会上下对创新和创业的高度重视。高校承担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出值得祖国和人民信赖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其本质上是“以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2]。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实践,讲求将创新意识应用至创业实践中去,要让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实现自主良性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分开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只有构建这样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才能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而非脱节于专业教育。通过二者的有机融合,方能最大限度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接受创新思想,构筑创新思维,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最终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适应时代潮流、做出时代贡献的创新型杰出人才。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中国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突破中国传统教育格局的有益探索[3]。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存在的障碍
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比较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
1.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各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与专业教育一样的“以能力为本”的素质教育,将其排斥在主流教育体系之外,因此无法对其给予符合其地位的足够重视。大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实施仅仅局限于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未深刻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另外高校在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虽然注意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却始终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总的来说,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停留在积极指导创业计划类竞赛,设置浅显乏味的就业指导课等,没有建立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
2.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其必须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于涉及到人、财、物等多个方面且实施起来比较复杂,因此在高校内形成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存在极大的困难。各部门之间支持不够、揽责不足,协同工作机制无法有效建立,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和沟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共同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3.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两个方面。
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顺利长效开展。然而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备一定创业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这已经成为阻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始终难以有效融入专业教育。
各高校没有充分利用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依然是重视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而忽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5]。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依靠就业指导的形式手段,没有将其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使得同学们无法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只将目光和重心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
4.实践平台搭建不力
高校理应发挥自身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头促进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现实情况却不甚理想,各高校只是浅层次地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方面,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高校虽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却并未有效利用,仅仅作为学生假期短期社会实践的场所。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新机制探索
1.转换教育理念
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转换教育理念是基础。改变单一教育理念的现状,将二者的教育理念融为一体,方能建立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理念理应是不断融合的,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说是专业教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变革,能够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创业的兴趣,有效促进专业教育的向前发展。
2.建立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高校应从学校层面上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工作氛围,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起各部门协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成立或选定专门的机构,整合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充分动员高校各部门协调办公,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该机制应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分工明确、指向清晰、措施可行、覆盖全面,成为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制度保证。
3.重课程,强师资
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平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协调配置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应注意在专业教育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学生利用专业技能知识创业的热情,优化课程配置时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注意形成点面结合、层层递进、有序衔接、合理科学的系统性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的需要。
建立一支理论知识丰富,社会阅历较深且具备一定创业经验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长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进修培训的重要考核内容[6]。同时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以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仅靠课堂上的教授难以起到决定性的帮助作用,必须结合课外实践方能避免学生纸上谈兵。高校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加大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转变为创业行为,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并最终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变为实际企业价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一项紧迫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都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尽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新机制,它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输送更多合格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0-192.
[2]程小红,程红英.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
[3]肖涓.对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2012(8):152-153.
[4]李涛,张立红,陈吉明.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96.
[5]丁晓昌.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8-11.
[6]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2):118-11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李克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来源:作者: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0月19日至20日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刘延东出席相关活动并讲话
  新华网长春10月20日电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0月19日至20日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日接见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专家评委代表,出席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并讲话。她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刘延东强调,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全面发展,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实践。大力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开展专门培训,完善考核评聘制度。她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全国高校要加强规划、配套政策、协调指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让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本次大赛共有1800余所高校、57000多支团队、20万名大学生参赛,并带动百万学生参与。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谢检秀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创业专业服务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