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井属不属于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源地

(3)水窖;水窖型水源优点是水源获得较为直接容易,缺点是供水;2.1.2地下水;(1)井水;井水型水源的优点是靠近用水区,取水简易,水质稳定;(2)泉水;泉水型水源的优点是水质好且不易受到污染;缺点是供;2.2水源地选址;在现有水源水质、污染源等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按;按照饮用水质的安全性,一般的顺序是:井水、泉水、;水源地不应位于洪水淹没区、浸泡区、坍塌
水窖型水源优点是水源获得较为直接容易,缺点是供水量不稳定,水质水量均难以保证及控制。
2.1.2 地下水
井水型水源的优点是靠近用水区,取水简易,水质稳定且不易被污染;缺点是易受地下水位影响,干旱地区取水深度较深,一般家庭自备井难以获得较优质的水源。
泉水型水源的优点是水质好且不易受到污染;缺点是供水量不稳定,有潜在污染的可能。
2.2 水源地选址
在现有水源水质、污染源等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是否水量充足、水质良好、取水便捷、潜在风险低等条件,判断现有水源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现有水源供水量或供水水质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选择新的饮用水水源地。新水源地的选择需对现场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同时进行水源水质检测。
按照饮用水质的安全性,一般的顺序是:井水、泉水、河流、水库、湖泊。按照饮用水量的充足性,一般的顺序是水库、湖泊、河流、井水、泉水。按照输送水的便捷性,一般的顺序是井水、河流、泉水、水库、湖泊。
水源地不应位于洪水淹没区、浸泡区、坍塌及其他形变区。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一般应选择在居住区上游河段,水流顺畅、采用河岸渗透取水傍河取水方式;应尽量避开回流区、死水区和航运河道;在有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时,应避免咸潮对取水水质的影响。湖库型饮用水水源,要考虑湖库泥沙淤积或水生生物生长对取水口周围的影响,应采用中层水;应避开支流入口、大坝等区域。地下水型水源应尽量设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选择包气带防污性好的地带;地下水型水源应避开排水沟、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设施等人为活动影响,周围20~30 米内无厕所、粪坑、垃圾堆、畜圈、渗水坑、有毒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堆积等。
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参考上述要求选择备用水源地,选择与现有水源地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水源地作为备用水源地。
2.3 水源地的建设
2.3.1 地表水水源地建设
河流、湖库型水源,取水点应尽量靠近河流中泓线、湖库中心或距离河岸、湖边较远的地方。宜修建取水码头或跳板以便直接从河流、湖库中心取水。若采用导流渠、蓄水池或潜水泵从水体中心引水,宜修建砂滤井或用砂滤缸进行混凝沉淀和消毒。在池塘多的地区应采用分塘取水。河流取水口周围 100 米及上游 500 米处,湖库周围 500 米处应设
立隔离防护设施或标志。
水窖应修建专门的雨水收集池,并在收集池附近修建简单的沉淀、净化处理设施。收集池周围修Z排水沟,防止地面径流污染水源。严重缺水地区水窖集水场应尽可能选择开阔地带,土壤有害因子背景值较高的地区应采用场地硬化的方式。
2.3.2 地下水水源地建设
地下水井应有井台、井栏和井盖,宜采用相对封闭的水井;井底与井壁要确保水井的卫生防护;大口井井口应高出地面50 厘米,并保证地面排水畅通。室外管井井口应高出地面20 厘米,周围应设半径不小于 1.5 米的不透水散水坡。联村、联片或单村取水井水周围 100 米处应设立隔离防护设施或标志。
在泉水水源附近建设引泉池,泉水周围 100 米及上游 500 米处应修建栅栏等隔离防护设施,在泉水旁设简易导流沟,避免雨水或污水携带大量污染物直接进入泉水。引泉池应设顶盖封闭,并设通风管。引泉池进口、检修孔孔盖应高出周边地面一定距离。池壁应密封不透水,壁外用粘土夯实封固。引泉池周围应作不透水层,地面应建设一定坡度坡向的排水沟;引泉池池壁上部应设Z溢流管,池底应设Z排空管。
2.4 水源地的环境要求
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质应参照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 水质应参照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规定。在没有水质净化处理的情况下,水源应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当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规定时,不应作为饮用水水源。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应参照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规定。
3 水源地污染防治
3.1 生活污水防治
水源保护范围内不得修建渗水的厕所、化粪池和渗水坑,现有公共设施应进行污水防渗处理,取水口应尽量远离这些设施。水源保护范围内生活污水应避免污染水源,根据生活污水排放现状与特点、农村区域经济与社会条件,按照《农村生活污染技术政策》(环发?2010?20 号)及有关要求,尽可能选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已建环境基础设施、操作简便、运行维护费用低、辐射带动范围广的污水处理模式。
3.1.1 分散处理
将农村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污水管网建设并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污水分片收集后,采用适宜的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
或稳定塘等形式处理村庄污水。
分散处理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建设成本低、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在中西部村庄布局较为分散的地区,宜采用分散处理模式。
3.1.2 集中处理
集中处理模式对村庄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处理村庄全部污水。污水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
集中处理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地区污水处理。在东部村庄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宜采用集中处理模式。
3.1.3 纳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
纳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指村庄内所有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
该处理模式具有投资少、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等特点。适用于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污水处理。靠近城市或城镇、经济基础较好,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76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等内容。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环办[2012]50 号 关于印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 (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环境...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环境保护指南(试行)》 4.《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5.《饮用水水源保护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6.《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53 第1章 总则 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现用、备用和规划水源)的环境保护 工作。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附件: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技术大纲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城市供水调查包括向 城市供水的所有水源,即包括集中式、分散式供水。具体调查内容...  二、主要内容 (一)摸清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情况,是否达到水环境保护的...是否按照《集 中式地表饮用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规定建立了“一 源一案...  147 ii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培训讲义 1 总论 ...城市供水调查包括向城市供水的所有水源,即包括集中式、分散式供 水。具体调查...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_林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2.2 饮用水水源地缺乏监管 目前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模式相对分散,尤其是...  为确保此次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结合《农村饮用 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 (HJ) 、环保部《关于发布&农村生活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年产1000吨D-对甲砜基苯丝氨酸乙酯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环评报告 】-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年产1000吨D-对甲砜基苯丝氨酸乙酯项目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环评报告
来源:DOC88 &责任编辑:鲁倩 &时间: 10:54:14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以下对应文字版==========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5.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及评价 5.1.1 地面气候及气象要素特征 5.1.1.1 气候概况 本次工程厂址位于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叶县境),本次评价利用叶县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站近期连续 30 年气象观测资料及叶县地面气象观测站 2013 年逐日逐时观测资料。 5.1.1.2 近 30 年气象要素 叶县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其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根据该地近三十年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叶县的气象基本参数见表 5.1-1。 表 5.1-1
多年气象资料情况 序号 项
数 1 年平均气温 14.9℃ 2 极端最高气温 42.3℃ 3 极端最低气温 -14.8℃ 4 年平均降水量 825.9mm 5 年平均无霜期 228 天 6 年平均日照时间 1864 小时 7 多年平均风速 2.1m/s 8 多年主导风向 东北 叶县属于季风气候,盛行东北风。冬春季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8、9 月份达极小值。叶县多年风玫瑰图见图 5.1-1。
叶县多年风玫瑰图
5.1.1.3 近年地面气象要素 本次评价选用叶县地面气象观测站2013年全年逐日气温统计资料分析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如下: (1)温度
各月平均气温统计结果分别见表 5.1-2 和图 5.1-2。 表 5.1-2平均气温的月变化 月份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全年温度 ℃ 2.03 4.23 8.84 13.73 20.79 26.01 27.89 26.26 21.71 16.15 11.33 5.75 15.45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月份温 度
图 5.1-2 平均气温月变化曲线 由图表可见:该地 2013 年平均气温 15.45℃,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1 月平均气温在 2.03℃;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7 月平均气温在 27.89℃。 (2)风速 地面风速资料采用叶县气象观测站电接风每日 3 次自记记录资料,将 2013 年及各月平均风速统计结果分别列在表 5.1-3 和图 5.1-3 中。 表 5.1-32013 年平均风速月变化
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风速 m/s
1.88 2.02 2.32 2.12 1.65 1.53 1.42 1.35 1.36 1.51 1.63 2.50 1.77
00.511.522.5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份风 速
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曲线 由图表可见,2013 年平均风速 1.77m/s。在全年中以 12 月份的平均风速最大,以8 月份平均风速最小,从月平均风速变化来看,冬季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 (3)风向、风频 根据叶县气象观测站电接风自记记录资料统计2013年各月各风向出现频率结果见表 5.1-4,各季各风向频率统计结果见表 5.1-5,全年及各季节的风频玫瑰图见图5.1-4。 表 5.1-4
2013 年各月各风向出现频率(%) 风向月份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1 1.88 5.38 10.62 12.50 11.96 6.99 4.17 4.574.30 3.36 2.02 2.28 7.12 8.47 6.99 5.11 2.282 3.57 12.20 15.48 9.97 8.93 6.99 6.40 4.613.27 2.23 2.53 1.64 5.65 6.70 4.32 2.08 3.423 2.55 5.91 12.50 10.62 7.93 6.45 6.99 5.514.97 4.30 2.28 3.23 6.32 5.91 7.93 4.84 1.754 5.14 6.67 8.33 6.11 6.11 11..69 5.83 1.53 2.36 5.28 4.03 7.50 3.06 2.365 2.55 3.36 6.45 7.93 10.89 8.20 6.18 8.205.65 5.38 2.55 2.15 4.84 8.87 9.14 3.63 4.036 3.47 4.58 6.67 8.19 8.75 9.44 5.97 5.837.50 5.69 3.33 3.33 7.64 7.64 3.61 2.50 5.837 3.63 2.15 5.51 7.53 13.31 14.11 8.60 7.534.57 2.15 2.42 2.28 4.03 8.33 5.11 3.76 4.978 5.91 6.72 5.24 8.20 6.18 8.33 6.59 5.783.092.55 1.481.88 4.97 11.02 8.87 6.32 6.859 6.67 11.25 8.33 7.78 9.86 9.03 3.89 2.922.220.83 0.971.11 4.58 6.25 8.75 5.97 9. 8.20 8.06 5.78 6.45 5.24 3.23 2.692.282.55 2.691.75 7.39 15.59 7.93 4.70 11. 3.75 3.47 3.33 3.06 4.03 6.81 6.257.225.56 3.195.00 11..83 3.75 5. 6.99 9.14 4.84 2.15 4.44 5.11 5.515.114.84 3.764.57 11..69 5.24 2.28
2013 年各季风向频率(%) 风向时间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春季 3.40 5.30 9.10 8.24 8.33 8.56 8.38 6.84 5.43 5.16 2.13 2.58 5.48 6.30 8.20 3.85 2.72夏季 4.35 4.48 5.80 7.97 9.42 10.64 7.07 6.39 5.03 3.44 2.40 2.49 5.53 9.01 5.89 4.21 5.89秋季 4.62 7.74 6.64 5.63 6.46 6.09 4.62 3.94 3.89 2.98 2.29 2.61 7.83 11.58 9.16 4.81 9.11冬季 2.59 8.06 11.62 9.07 7.64 6.11 5.19 4.91 4.26 3.52 2.78 2.87 8.24 8.52 7.78 4.21 2.64全年 3.74 6.38 8.28 7.73 7.97 7.87 6.32 5.53 4.66 3.78 2.40 2.64 6.76 8.85 7.75 4.27 5.09 图 5.1-4
2013 年风向玫瑰图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
(1)当地 2013 年全年无主导风向,风向频率最大的为 WNW,风向频率为 8.85%, 其次风向为 NE 风,风向频率为 8.28%。 (2)从各月风频统计情况来看,春季风向最大频率为 NE、夏季为 ESE、秋季为 WNW,冬季为 NE 风。
风 春季,静风 2.72% 风 夏季,静风 5.89%风 秋季,静风 9.11% 风 冬季,静风 2.64%
5.1.2 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中有关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通过对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计算,结合项目所在地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情况,环境空气评价等级计算结果及评判见表 5.1-6。 表 5.1-6
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一览表
污染源 污染物因子 最大地面浓度 最大占标率 D10%(m) 评价等级 有组织排放 乙醇 0. 未出现 三级 SO 2
0..32 未出现 三级 硫酸雾 0..06 未出现 三级 氨 0..58 未出现 三级 无组织排放 粉尘 0. 400~500 二级 乙醇 0. 未出现 三级 硫酸雾 0. 未出现 三级 氨 0. 200~300 二级 通过计算可知,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5.1.3 预测内容及参数 5.1.3.1 预测因子 本次环境空气影响预测选取乙醇、SO 2 、硫酸雾、氨、粉尘为预测因子。 5.1.3.2 预测网格及关心点 本次大气环境评价为二级,评价范围以生产车间排放源为中心向周边扩展2.5km,共计 25km 2 评价范围,并且将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监测点、环境关心点、网格点、区域最大落地浓度点作为预测对象。
大气环境预测评价 5km 评价范围示意图 5.1.3.3 污染源计算清单 通过工程分析确定本项目污染物排放参数见表 5.1-7、5.1-8。 表 5.1-7点源计算参数一览表 点源名称 排气筒 烟气量(m 3 /h)烟气出口温度( ) ℃年排放小时数(h)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 高度(m)内径(m) 乙醇kg/hSO 2 kg/h 硫酸雾 kg/h 氨 kg/h乙醇回收尾气 20 0.3 0 连续 1.91 0.32 0.036 / 氨回收尾气 20 0.3 0 连续 / / / 0.046非正常工况 氨析废气 20 0.3 5000 25 排放 10min / / / 0.45-0m 00m 竹园 节庄 常李村 泥河张 龚店镇 水牛杜 蒋庄 史堂 叶寨 下寨 前棠 张楼 黄湾 余陈 坎老张 司赵村 神马化工
表 5.1-8面源计算参数一览表 点源名称 面源 与正北方向夹角 初始排放高度年排放小时数(h) 评价因子源强 长度 (m) 宽度(m) 粉尘kg/h乙醇 kg/h 硫酸雾 kg/h 氨 kg/h 储罐区 26 13 0 3 7200 / 0.024 / 0.0056生产车间 70 24 0 5
0.33 0.028 0..4 气象条件 以叶县地面气象观测站 2013 年气象观测资料作为本次大气环境预测气象条件,评价所采用的高空气象数据来自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的中尺度气象模拟数据,数据包括日至日距地面1500m高度下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等常规高空气象资料。 5.1.3.5 地形数据
本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采用全球坐标定义的外部 DEM 文件,该文件包括评价范围内地形高程数据,有 EIApro 软件在线下载生成。 5.1.3.6 预测内容及设定预测情景 ①全年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评价范围内乙醇、粉尘、SO 2 、硫酸雾、氨等因子在环境关心点、网格点小时浓度值。 ②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预测评价范围内乙醇、粉尘、SO 2 、硫酸雾、氨等因子在环境关心点、网格点日均浓度值。 ③全年全时段气象条件下,预测评价范围内粉尘、SO 2 等因子在环境关心点、网格点年均浓度值。 ④项目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大气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 ⑤预测非正常工况时的影响情况。 5.1.3.7 预测模式、参数及评价标准 本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采用导则推荐的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采用AERMOD 模式。根据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地表特征参数选取详见表,大气预
测因子评价标准见表 5.1-9 表 5.1-9地表特征参数一览表 AERMOD 通用地表类型 AERMOD 通用地表湿度 地面 时间周期 扇区 时段 正午反射率 BOWEN 粗糙度农作地 干燥气候 按季度 0~360春季 0.6 2 0.01 夏季 0.14 1 0.03 秋季 0.2 1.5 0.2 冬季 0.18 2 0.05 表 5.1-10
大气环境预测执行标准一览表
(单位 mg/m 3 )
污染物 名称 1小时平均 24小时平均浓度 年均 浓度 执行标准 厂界浓度执行标准 PM 10
/ 0.15 0.0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1.0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SO 2
0.5 0.15 0.06 0.4 NH 3
0.2 /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1.5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硫酸 0.3 0.1 / 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乙醇 5.0 5.0 / 《前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CH245-71)/ / 5.1.4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结果分析 5.1.4.1 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浓度 (1)环境关心点 逐时气象条件下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小时浓度最大值见表 5.1-11、5.1-12。 表 5.1-11
NH 3 、硫酸小时浓度关心点小时浓度最大值
(单位 ug/m 3 ) 预测点 NH 3
硫酸雾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前棠 1. .
坎老张 6. .
司赵村 5. .
泥河张 4. .
龚店 137.2809 ※
常李 147.2377 ※
下寨 137.8528 ※
蒋庄 131.8547 ※
水牛杜 140.4888 ※
※ NH 3 环境现状监测点预测叠加现状监测值 表 5.1-12
SO 2 、乙醇小时浓度关心点小时浓度最大值
(单位 ug/m 3 )
预测点 SO 2
乙醇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前棠 2. .
坎老张 2. .
司赵村 1. .
泥河张 3. .
龚店 48.6136 ※
9.72 .6654 ※ 2.09
常李 45.0552 ※
9.01 .0447 ※ 2.08
下寨 3. .8699 ※ 2.25
蒋庄 1. .8105 ※ 0.53
水牛杜 0. .2222 ※
节庄 36.9730 ※
叶寨 45.6264 ※
※ SO 2 、乙醇小时浓度预测叠加环境监测值
由表 5.1-11~5.1-12 统计结果可见,工程完成后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小时浓度
均不超标,NH 3 小时浓度最大值为 140.4888&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 年 06 月 19 日02 时,出现地点在水牛杜村;硫酸雾小时浓度最大值为 9.5599&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年 11 月 15 日 20 时,出现地点在下寨村;SO 2 小时浓度最大值为 48.6136&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 年 07 月 11 日 20 时,出现地点在龚店;乙醇小时浓度最大值为112.8699&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 年 11 月 15 日 20 时,出现地点在下寨村。 (2)
区域网格点 在全年逐时气象条件下,评价范围内各污染物因子网格点小时浓度最大值预测结果见表 5.1-13。 表 5.1-13
评价范围内网格点小时浓度预测结果
(单位 &g/m 3 )
因子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位置 出现时间 NH 3
21. 150,250
硫酸雾 26. 150,250
5. 50,-50
乙醇 308. 150,250
由表 5.1-13 可知,本项目 NH 3 网格点小时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10.74%,硫酸雾网格点小时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8.72%,SO 2 网格点小时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1.13%,乙醇网格点小时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6.17%。
(3) 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预测 本项目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最大值预测结果见表 5.1-14。 表 5.1-14 PM 10 、硫酸雾、NH 3 无组织排放预测结果 (单位:&g/m 3 ) 预测点 PM 10
硫酸雾 NH 3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北厂界 21.% .% . 东厂界 28.% .% . 南厂界 19.% .% . 西厂界 29.% .% . 厂界浓度标准 00 通过表 5.1-14 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排放 PM 10 、硫酸、NH 3 无组织排放厂界预测浓度均不超标,浓度最大值分别占标准 2.9%、2.05%、1.35%。
氨小时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图 5.1-7
硫酸小时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SO 2 小时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图 5.1-9
乙醇小时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5.1.4.2 逐日气象条件下浓度预测 (1)环境关心点 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日均浓度最大值见表 5.1-15、5.1-16。 表 5.1-15
PM 10 、硫酸关心点日均浓度最大值
(单位 ug/m 3 ) 预测点 PM 10
硫酸雾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前棠 1. . 130412 张楼 1. . 130121 余陈 0. . 130728 黄湾 3. . 130307 史堂 1. . 130526 坎老张 7. . 130121 司赵村 6. . 131101 泥河张 4. . 130306 竹园 4. . 130529 龚店 8. . 131007 常李 10. . 130131 下寨 7. . 131115 蒋庄 2. . 131127 水牛杜 0. . 130804 节庄 1. . 130131 叶寨 9. . 131209 表 5.1-16
SO 2 、乙醇关心点日均浓度最大值
(单位 ug/m 3 ) 预测点 SO 2
乙醇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时间 前棠 0. . 130814 张楼 0. . 130121 余陈 0. . 130728 黄湾 0. . 130307 史堂 0. . 130526 坎老张 0. . 130121 司赵村 0. . 131101
泥河张 0. . 130306 竹园 0. . 130529 龚店 33.6571 ※
6.73 . 131007 常李 30.5210 ※
6.10 . 130131 下寨 1. . 131115 蒋庄 0. . 131127 水牛杜 0. . 130804 节庄 30.2435 ※
6.04 . 130131 叶寨 33.7037 ※
6.74 . 131209 ※ SO 2 日均浓度预测叠加环境监测值
由表 5.1-15~5.1-16 统计结果可见,本项目完成后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点日均浓度均不超标,PM 10 日均浓度最大值为 10.3140&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 年 01 月 31 日,出现地点在常李村;硫酸日均浓度最大值为 3.4407&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 年 01 月31 日,出现地点在常李村;SO 2 日均浓度最大值为 33.7037&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年 07 月 26 日,出现地点在叶寨村;乙醇日均浓度最大值为 40.6641&g/m 3 ,出现时间为 2013 年 01 月 31 日,出现地点在常李村。
区域网格点 在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评价范围内各污染物因子网格点日均浓度最大值预测结果见表 5.1-17。 表 5.1-17
评价范围内网格点日均浓度预测结果
(单位 &g/m 3 ) 因子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位置 出现时间 PM 10
33. -150,150 131104 硫酸 11. -150,150 131104 SO 2
1. 500,200 131007 乙醇 133. -150,150 131104 由表 5.1-17 可知,本项目完成后评价范围内网格点日均浓度均不超标,PM 10 网格点日均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22.56%,硫酸网格点日均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11.29%,SO 2网格点日均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1.17%,乙醇网格点日均浓度最大值占标率 2.67%。
PM 10 日均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图 5.1-11
硫酸日均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乙醇日均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SO 2 日均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5.1.4.3 全时段气象条件预测结果 (1)环境关心点 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全时段浓度最大值见表 5.1-18。 表 5.1-18
PM 10 、SO 2 关心点年均浓度最大值
(单位 ug/m 3 ) 预测点 PM 10
浓度值 占标率 浓度值 占标率 前棠 0. 0. 张楼 0. 0. 余陈 0. 0. 黄湾 0. 0. 史堂 0. 0. 坎老张 0. 0. 司赵村 0. 0. 泥河张 0. 0. 竹园 0. 0. 龚店 0. 0. 常李 0. 0. 下寨 0. 0. 蒋庄 0. 0. 水牛杜 0. 0. 节庄 0. 0. 叶寨 0. 0. 由表 5.1-18 统计结果可知,本项目完成后评价范围内各关心点全时段浓度 PM 10 、SO 2 均不超标,PM 10 浓度最大值为 0.4726&g/m 3 ,出现地点在下寨村;SO 2 浓度最大值为 0.0325&g/m 3 ,出现地点在下寨村。 (2)区域网格点 在全时段气象条件下,评价范围内各污染物因子网格点年均浓度最大值预测结果见表 5.1-19。 表 5.1-19
评价范围内网格点年均浓度预测结果
(单位 &g/m 3 )
因子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位置 PM 10
2. -50,200 SO 2
0. -150,150 由表 5.1-19 统计结果可知,本项目完成后评价范围内网格点年均浓度均不超标,PM 10 网格点年均浓度最大值占标率3.50%,SO 2 网格点年均浓度最大值占标率0.18%。
PM 10 年均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 3 )
SO 2 年均浓度等值线图
单位(ug/m3 )
5.1.4.4 非正常工况预测
根据工程分析确定的非正常工况排放源强,本次大气环境预测给出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和最大地面落地浓度预测值,并分析达标情况。 (1)环境关心点 在非正常工况下,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小时浓度值见表 5.1-20。 表 5.1-20 氨关心点年均浓度最大值
(单位 ug/m 3 ) 预测点 氨 浓度值 占标率 前棠 0. 张楼 1. 余陈 0. 黄湾 0. 史堂 0. 坎老张 2. 司赵村 1. 泥河张 2. 竹园 1. 龚店 1. 常李 2. 下寨 1. 蒋庄 0. 水牛杜 0. 节庄 1. 叶寨 1.
区域网格点 在非正常工况下,评价范围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小时值预测结果见表 5.1-21。 表 5.1-21
评价范围内网格点最大地面浓度小时值预测结果
(单位 &g/m 3 )
因子 浓度值 占标率(%) 出现位置 氨 11. 0,100 由表 5.1-20~21 可知,在非正常工况下评价范围内环境关心点和最大地面浓度小时值均不超标。
5.1.5 工程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与确定 根据环保部推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软件,结合工程无组织排放情况,以不同的单元分别计算其各自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面源参数见表 5.1-2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见表 5.1-23。 表 5.1-22 面源参数一览表 污染源 长度 宽度 排放 高度 评价因子源强 粉尘 乙醇 硫酸雾 氨 m m m kg/h kg/h kg/h kg/h 储罐区 26 13 3 / 0.024 / 0.0056 生产车间 70 24 5 0.084 0.33 0.028 0.023 表 5.1-23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面源位置 污染物类别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m) 储罐区 乙醇 无超标点 氨 无超标点 生产车间 粉尘 无超标点 乙醇 无超标点 硫酸雾 无超标点 氨 无超标点 根据表 5.1-22 的计算结果,本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没有超标点。 5.1.6 工程卫生防护距离计算与确定 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为:
中:mQ &&标准浓度限值,mg/m 3 ; L &&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 &&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 A , B , C , D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CQ &&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选取见表 5.1-24,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见表 5.1-25。项目所在地多年平均风速为 2.1m/s。 表 5.1-24
卫生防护距离参数选取 面源 位置 有害气体 名称 无组织排放量Q C (kg/h) 标准值 C m (mg/m 3 )参
值 S(m 2 ) A B C D 储罐区 乙醇 0.024 5.0 338 700 0.021 1.85 0.84氨 0. 700 0.021 1.85 0.84生产车间 粉尘 0.084 0.45 .021 1.85 0.84乙醇 0.33 5.0 700 0.021 1.85 0.84硫酸雾 0.028 0.3 700 0.021 1.85 0.84氨 0.023 0.2 700 0.021 1.85 0.84表 5.1-25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面源位置 无组织排放废气 计算结果 (m) 卫生防护距离 (m) 提级后综合确定(m) 储罐区 乙醇 1 50 100 氨 5 50 生产车间 粉尘 18 50 100 乙醇 6 50 硫酸雾 8 50 氨 11 50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 100m 以内的,级差为 50m;同一单元排放多种污染物单独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相同时,提升一级)。本项目原料罐区卫生防护距离为 100m,生产车间设置卫生防护距离为 100m。结合厂区总平面布置图,本项目厂界外设防距离分别为东厂
界 90m、西厂界 90m、北厂界 90m、南厂界 30m,在此范围内没有环境敏感点,因此工程无组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厂界设防距离示意图见附图五。 5.1.7 环境空气影响结论 (1)本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等级确定为二级,评价范围为 25km 2 的正方形区域;
(2)本项目建成后各环境关心点 SO 2 、硫酸雾、乙醇、氨最大地面小时浓度、网格点浓度均不超标;PM 10 、乙醇、氨、硫酸雾无组织排放厂界浓度均不超标。 (3)本项目建成后各环境关心点 SO 2 、硫酸雾、乙醇、PM 10 、氨最大地面日均浓度、网格点浓度均不超标。
(4)本项目建成后各环境关心点 SO 2 、PM 10 全时段最大地面浓度、网格点浓度均不超标。
(5)经过计算,本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没有超标点,本项目原料罐区、生产车间需设置 100 卫生防护距离。结合项目总图布置,厂界外设防距离分别为:东厂界 90m、西厂界 90m、北厂界 90m、南厂界 30m,评价人员经过现场查看,在此范围内没有环境敏感点。 (6)综合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和地面浓度预测结果,在各项环保措施得以落实的情况下,本项目建设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是可以接受的。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5.2.1 工程排污状况 根据工程分析章节可知,本项目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工艺废水、地面、设备清洗,化验及设备检修废水、生活废水、循环冷却水排水、真空泵废水等,项目废水产生源强见表 5.2-1。
项目废水源强一览表 单位 (mg/L),pH 无量纲 废水名称 排放量(m 3 /d)污染物浓度(mg/L),pH 无量纲 处理措施 pH COD BOD 5 氨氮 SS Cu 2+ S 2-
酯化废水预处理后污冷凝水 W1 4.32 6~9
/ / 2.2 2.2 进入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最后经关庙沟、灰河再入沙河。 DL-乙酯氨析废水预处理后污冷凝水W2 7.83 10
1347.7 / / / 拆分废水预处理后污冷凝水 W3 10.64 6~9
/ / 2.2 2.2 D-乙酯氨析废水预处理后污冷凝水W4 11.62 10
559.6 / / / 地面、设备清洗,化验及设备检修废水 2.2 6~9 500 140 / 300 / / 生活污水 9.6 6~9 300 150 30 200 / / 循环冷却水排水 48.0 6~9 50 20 / 70 / / 真空泵废水 8.0 6~9
/ / / / 本项目配套建设一座污水处理站,设计能力为 110m 3 /d。工程设计先将各污冷凝水收集,再采用&格栅+调节池+厌氧(UBF)+缺氧+好氧&工艺进行处理,厂区污水达标排入污水管网,通过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尾水排入沙河。 5.2.2 地表水影响简要分析 根据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规划,集聚区入驻企业排水经管网收集后通过污水处理厂(平顶山第三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次地表水影响分析主要论证排水方案可行性。 5.2.2.1 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平顶山第三污水处理厂是为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配套的园区污水处理厂,由
叶县飞宇清泉水务有限公司承建,建设地点位于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的东南角,主要接纳处理该化工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废水。污水管网布置根据园区的地形条件为沿沙河二路、沙河四路、沙河五路、沙河六路东西向布置,污水主干管沿竹园五路南北向布置。一期设计处理规模 3.0 万 m 3 /d,服务范围为竹园五路以西的产业集聚区范围,面积为 8.01km 2 。采用改良型卡鲁赛尔氧化沟工艺,设计出水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一级 A 标准。根据调查,目前该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管网已经铺设至项目厂址处。污水处理厂主要设计参数详见表5.2-2。 表 5.2-2 污水处理厂主要设计参数一览表污染物 项目 COD BOD 5
SS NH 3 -N 总铜 硫化物 进水指标(mg/L) 400 150 300 35 2.0 1.0 出水指标(mg/L) 50 10 10 5 0.5 1.0 处理效率(%) 87.5 93.3 96.7 85.7 75 / 5.2.2.2 项目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可行性分析 本次工程位于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内,在该污水处理厂的收水范围之内,从排水路径上项目排入该污水处理厂是可行的。全厂总排水量 102.2m 3 /d,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为 COD179.3mg/L,氨氮 25.5mg/L,工程外排废水水质能满足《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DB41/756-2012)以及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收水指标,项目排放废水水质成分简单,外排废水占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废水日处理量的 0.34%,从项目排放废水水质及水量不会对污水处理厂运行造成影响。 按照本项目建设计划,预计 2017 年建成使用,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相互衔接, 综合分析,评价认为本项目废水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是可行的。 5.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5.3.1 评价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评价通过收集拟建项目所在地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系统属沙河地下水系统,地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存在厚度大于 10mm 的更新统(更新统是更新世形成的地层,可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含钙核黏土层
和亚黏土层将含水岩组分为上含水岩组、下含水岩组,上含水岩组细砂和砂卵石层,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下部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的棕红、红绿和灰白色泥质粉细砂、泥质砂砾土和粘性土,局部呈半固状态,主要含水岩组为细砂和砂卵石层。项目区域水文地质分区见图 5.3-1,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参数详见表 5.3-1。图 5.3-1
区域水文地质分布图 表 5.3-1
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参数 松散岩石 渗透系数 K(m/d) 给水度 最大 最小 平均 粘土 / 0.05 0.00 0.02 亚粘土 0.001~0.10 / / / 亚砂土 0.10~0.50 / / / 砂粘 / 0.12 0.03 0.07 粉砂 0.50 ~1.00 0.19 0.03 0.18 细砂 1.00~5.00 0.28 0.10 0.21 中砂 5.00~20.0 0.32 0.15 0.26 粗砂 20.0~50.0 0.35 0.20 0.27
砾砂 50.0~150.0 0.35 0.20 0.25 卵石 100.0~500.0 / / / 细砾 / 0.35 0.21 0.25 中砾 / 0.26 0.13 0.23 粗砾 / 0.26 0.12 0.22 5.3.2 拟建项目岩土勘察资料 评价单位通过收集资料获取《神马帘子布公司东厂区&退城入园&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河南地矿集团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2014.03),该工程厂址位于本项目北 1km 处,评价认为区域地质构造基本一致,可以参考该岩土勘察报告数据作为地下水评价依据。项目所在地貌单位属于河流冲洪积平原,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地下水埋深 4.88~5.15m,稳定水位标高为 75.10~75.52m。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侧向径流。水位变幅 2.0m 左右,地下水收季节变化及地表水影响较大,项目厂址包气带为粉质粘土。 5.3.3 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见表 5.3-2,工程地下水评价等级判定依据见表 5.3-3。 表 5.3-2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较敏感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a 。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表 5.3-3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
项目类别 环境敏感程度 I 类项目 II 类项目 III 类项目 敏感 一 一 一 一 二 二 较敏感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不敏感 二 二 三 三 三 三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 A,本项目属于Ⅰ类项目,经过现场踏勘,拟建项目厂址周边居民村使用自建水井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距离拟建项目厂址最近的居民村为东北 700m 的常李村,因此拟建项目不在分散式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内,地下水环境属于不敏感,综合判定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二级。 5.3.4 地下水评价范围确定 从图5.3-1可以看出项目所在区域地貌单位属于河流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结构较简单,适用于公式计算法确定评价范围,计算方法如下:L=&&K&I&T/n e
其中:L&下游迁移距离,m &&变化系数,本项目取值 2 K&渗透系数,m/d,本项目区域渗透系数取值 0.25 I&水力坡度,无量纲,本项目区域水力坡度为 3.0&10 -3
T&质点迁移天数,本项目取值 5000d n e &有效孔隙度,无量纲,本项目有效孔隙度取值 0.03 经过计算确定本次地下水评价范围为下游 250m、两侧 125m,地下水评价范围见示意图 5.3-2。
项目地下水评价范围示意图 5.3.5 预测时段及情景设置 5.3.5.1 预测时段 本次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 100d、1000d。 5.3.5.2 情景设置 项目属于化工项目,应依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25m 125m250m地下水流向:西南向东北 评价范围:厂址下游 250m 厂址两侧125m
《石油化工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等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了分区防渗,按导则要求,本次评价只进行非正常状况下地下水影响预测。 通过工程分析,本次地下水预测选取 COD、氨氮为预测因子,对非正常状况评价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5.3.5.3 预测源强 非正常状况:车间废水输送管渠出现防渗层老化,接缝开裂,出现持续泄漏。污染物主要为 COD、氨氮,评价输送管渠污染物进水浓度最高值考虑,预测源强为COD61262mg/L、氨氮 1347.7mg/L。 5.3.6 预测模型及参数确定 5.3.6.1 泄漏预测模型 本项目非正常工况下泄漏为低流量泄漏,污染物的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影响,同时根据地质勘测资料,区域内含水层基本一致,变化很小,因此本次地下水预测采用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中的一维稳定流动一维水动力弥散模式进行预测。预测模型如下:
式中:x---预测点至污染源强距离(m) C---t 时刻 x 处的地下水浓度(mg/L) C 0 ---废水浓度(mg/L) D---纵向弥散系数(m 2 /d) t---预测时段(d) U---地下水流速(m/d) erfc()---余误差函数 5.3.6.2 预测参数确定
(1)纵向弥散系数 根据张志红等人对不同土壤弥散系数的测定(一维土柱水动力弥散试验),可知不同类型土壤的弥散系数,详见表 5.3-4。 表 5.3-4
各类土质弥散系数经验值 土壤类型 砂土 粉质粘土 粘质粉土 粘土 弥散系数(cm 2 .s -1 ) 1.46&10 -3 1.71&10 -9
8.46&10 -9
2.31&10 -11
结合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帘子布项目岩土勘察报告,拟建项目区域土壤钻孔揭露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中砂、粘土。确定项目所在区域弥散系数为 1.71&10 -9
cm 2 .s -1 (1.48&10 -8 m 2 /d)。 (2)地下水流速 地下水流速可以利用水力坡度及渗透系数求出。具体计算公式为: U=kI 其中:U&地下水流速(m/d); k&渗透系数(m/d),按地下水导则推荐经验值,粉质黏土取 0.2m/d; I&水力坡度。 根据本项目评价期间对区域地下水监测数据,初步计算地下水水力坡度,详见表5.3-5。 表 5.3-5 地下水水井基本参数 监测点位 后堂 叶寨 龚店乡 监测井深(m) 23 15 21 水井所在区域高程(m) 84 84 85 水井水面绝对高程(m) 61 69 63 相对项目厂址位置 西北 西 东南 评价区域地下水流向自西南向东北,评价选取西南&东北方向代表性监测井计算地下水水力坡度,详见表 5.3-6。
地下水水力坡度计算数据 水井 方向 水平距离(m) 地下水水面高程差(m) 水力坡度 叶寨&后堂 西南-东北 .003 根据地下水流速计算模型、水力坡度、渗透系数,可计算出,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流速为 0.0006m/d。 (3)预测参数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结果,确定本次地下水预测参数,见表 5.3-7。 表 5.3-7
非正常状况下地下水预测参数选取汇总表 参数 X(m) C 0
D(m 2 /d) T(d) U(m/d) 取值 0-150 COD:61262 mg/L 氨氮:1347.7 mg/L 1.48&10 -8
0-6 5.3.7 地下水影响预测结果及分析 根据预测模型,计算非正常状况下污水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结果见表5.3-8。 表 5.3-8
非正常状况下地下水影响预测结果汇总表 预测因子
距离 时间 10m 50m 75m 100m 150m COD 100d 0 0 0 0 0 500d 0 0 0 0 0
0 0 0 氨氮 100d 0 0 0 0 0 500d 0 0 0 0 0
0 0 0 根据预测模型和预测参数可知,项目含水层所在土层为粉质粘土层,其纵向弥散系数较小,包气带防护性能好,因此根据计算可知,非正常状况,污染物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内,对渗漏区域以外的地下水污染浓度值很小,可忽略不计,污染物基本上不随时间的推移而转移,对区域地下水影响较小。
5.4 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 5.4.1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冷却塔、空压机、离心机、泵、风机等,工程针对不同的噪声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主要噪声源强及防治措施详见表 5.4-1。 表 5.4-1
项目主要噪声源强一览表
单位:dB(A) 序号 噪声源 数量 (台) 噪声源位置 单机设备 源强 治理措施 治理后 单机源强 1 冷却塔 1 循环水池 80 / 80 2 空压机 3 生产车间 95 减震、隔声 75 3 离心机 6 生产车间 85 减震、隔声 65 4 泵 18 生产车间、原料罐区、循环水池、污水站等85 减震、隔声 70 5 风机 3 生产车间、污水站 85 减震、隔声 70 5.4.2 声环境预测范围 评价人员经过现场查看,拟建厂址周围 200m 范围内没有环境敏感点,本次声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为厂界外 1 米。 5.4.3 预测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因此本评价以工程完成后噪声设备运行时对各厂界的噪声贡献值直接与标准相对照,进行本项目各边界噪声的分析。 ①点声源衰减公式 设备声源传播到受声点的距离为 r ,厂房高度为 a ,厂房的长度为 b ,对于靠近墙面中心为 r 距离的受声点声压级的计算(仅考虑距离衰减): 当 r & & / a ,噪声传播途径中的声级值与距离无关,基本上没有明显衰减; 当 & / a & r & & / b 时,声源面可近似退化为线源,声压级计算公式为: ) / lg( 100 0r r L L r & =; 当 r > & / b 时,可近似认为声源退化为一个点源,计算公式为:
) / lg( 201 2 1 2r r L L & = 式
中:rL &距噪声源距离为 r 处声级值,[dB(A)];
0L &距噪声源距离为0r 处声级值,[dB(A)]; r &关心点距噪声源距离,m; 0r &距噪声源距离,0r 取 1m。
预测时,根据判定结果,取合适公式进行预测。 ②噪声源叠加公式 ??????=?=niL iL11 . 010 lg 10
中: L &总声压级,[dB(A)]; iL &第 i 个声源的声压级,[dB(A)]; n &声源数量。 5.4.4 评价标准 根据平顶山市环保局关于该项目执行标准的意见,声环境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 类标准(昼间 60dB(A),夜间 50dB(A))。 5.4.5 预测影响分析 本项目声环境预测结果见表 5.4-2,噪声等值线分布图见图 5.4-1。 表 5.4-2
工程完成后声环境预测结果统计及分析 项目 距装置最近点位 现状监测值 贡献值 预测值 标准 达标分析东厂界 昼 52.4~53.6 34.7 52.47~53.66 昼 60 dB(A) 夜 50 dB(A) 达标 夜 38.6~38.7 34.7 40.08~40.16 达标 西厂界 昼 48.4~48.8 33.5 48.54~48.93 达标 夜 38.9~40.5 33.5 40.0~41.29 达标 南厂界 昼 57.5~58.4 32.1 57.51~58.41 达标 夜 50.2~50.4 32.1 50.27~50.46 超标 北厂界 昼 50.2~50.7 35.6 50.35~50.83 达标 夜 43.3~43.7 35.6 43.98~44.33 达标
由表 5.4-2 可以看出,本项目完成后南厂界出现夜间噪声超标现象,分析原因,是由于南厂界临近道路,容易受到交通噪声影响,声环境现状值较高所致。其他 各厂界噪声贡献值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 类标准要求,经过现场查看,厂址周边 200m 范围内没有环境敏感点,评价认为本项目运营期内不会产生噪声扰民现象。
图 5.4-1噪声等值线分布图
5.5 固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产生的固废主要有脱色除铜后的压滤残渣、工艺废水预处理过程产生的固废、污水处理站污泥、生活垃圾。本工程固废产生及处置情况见表 5.5-1。 表 5.5-1工程固废产生及处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固废名称 产生量(t/a) 主要成分 性质 处置措施 排放量(t/a)1 压滤残渣 57.9 硫化铜、废活性炭 危险固废 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0 2 络合废水、酯化废水浓缩固废 3118.7 芒硝 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对其进行性质鉴别,若鉴别结果为危险固废,则按照危险固废处理要求处置,若鉴别结果为一般固废,按一般固废处理要求处置。 0 3 DL-乙酯氨析废水浓缩固废 1166.4 硫酸铵 0 4 拆分废水浓缩固废 1126.1 氯化钠 0 5 D-乙酯氨析废水浓缩固废 606.2 氯化铵 0 6 污水处理站污泥 14.0 污泥 一般固废 送往垃圾填埋场填埋 0 7 生活垃圾 18.0 纸屑、包装袋等 一般固废 送往垃圾填埋场填埋 0 根据《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豫环办[2012]5 号文),凡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属于危险废物,不需要再进行危险特性鉴别;未列入《名录》的,应根据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对可能含有危险组分的,应明确要求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对其进行性质鉴别。对于评价阶段难以判断其固废性质的产物建议在项目试生产阶段,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7)要求进行性质鉴别,若鉴别结果为危险固废,则按照危险固废处理要求处置,若鉴别结果为一般固废,按一般固废处理要求处置。 5.6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平顶山市 2015 年度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对施工期建筑、道路扬尘环境监管提出以下具体要求:落实《河南省建筑施工现场扬尘防治管理暂行规定》 (豫建建〖2014〗83 号印发),水泥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