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都是移民的,请问美国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力是从何而来的

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_李晓岗pdf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_李晓岗.pdf
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_李晓岗.pdf
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_李晓岗.pdf
简介:本文档为《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_李晓岗pdf》,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战后美国犹太人民族凝聚力的盛衰李晓岗犹太人经历了两千年的颠沛流离生活,备受歧视与迫害,但却始终保持着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二次大战后初期,出于对本民族命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5金融危机之下美国民族凝聚力受冲击?(图)_网易新闻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民族凝聚力受冲击?(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两位美国人对中国鞭炮很感兴趣。
  老广看世界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成员。两国在包括风俗文化、人文历史和感观认知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作为一名来自广州的中美高中交换生,在美国,深深地体会到中美间合作的重要性与文化的差异性。
  文/罗若虚
  中美合作领域首先是在经济方面,两国的强强联手,是当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流观点。
  中美之间的差异性则更多体现在文化、观念和宗教等方面。
  在文化方面,一提到中国,人们第一个印象就是:一个拥有着5000年辉煌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庄严且神秘。一提到美国,人们第一印象则是一个集聚着全世界各领域精英的高速运转着的新兴大国。
  历史就像一顶巨大的光环,它赋予你光荣与自豪,同时也让你在发展的大道上时时自省。
  宗教信仰差异大
  在美国,很多人会问我有没有宗教信仰?我多数只是两个词:没有。或者我会说,我信科学。同时也有很多人问我是否想一起去做礼拜,去他们的HomeChurch。这让我往往感到有一丝为难:不去吧,有悖于同学的盛情邀请,去吧,则确实不感兴趣。
  有一次,我还是跟同学去了,却惊奇地发现,原本在脑海中教堂里充满正装的老人的情景并不多见,在现实中则到处是花季少男少女。
  当我问他们:“如果你信教,那难道你们不信科学吗?”他们则回答道,宗教当故事一样听听罢了,他们倒不是十分认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渗透到很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美国人引用上帝的话辩论时,我们往往用着儒家思维和论语中名句来深化、辩护我们的观点。
  金融危机深入家庭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两次世界大战下来,美国汇集各国移民精英,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可是,这使得美国又面临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比如说这次金融危机,我在学校先后听到好几个同学议论着:“我爸妈说,如果经济形势再恶劣下去,我们家就回德国去了。”“我父亲说,好像家乡现在更容易找工作,我下个月可能回波兰了。”
  可以闻到一点“树倒猢狲散”的味道。
  美国人对外国了解
  缺乏程度令人吃惊
  另外有一点,让我非常吃惊,就是美国人对于外国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在我的一些美国同学看来,似乎世界上除了美国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国家。记得一节美国历史课上,有同学问我:“你们中国有没有树啊?”“有啊。”“那有没有汽车啊?”“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骑自行车吗?”“你以为个个都是初中、高中生啊?”我默念道,只是一笑置之。
  还记得一次化学课上,我们在学习水这单元,这时有位美国同学问我:“你们中国的水是什么颜色啊?”我略带开玩笑地说:“金色的。”“真的?想不到还有金色的水。”“有金子在嘛,没听过金沙江吗?”我只是把中文直译成英文:金沙江(GoldenSandRiver)。于是他惊叹:“中国的沙全是金子!”惨!好像误会越来越深了。放学后,我与其他几个交换生交谈过,他们都说遇到过很多这样奇怪的问题,感到很无可奈何。这让我觉得,加强交流才是加强相互了解的“硬道理”。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美国移民大变局,全球倒数的“中国移民”要怎么改?_新浪新闻
特朗普移民变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移民变局比较大,现在法律上有很多诉讼和角力。反对非常厉害的人认为他违反了美国的开放精神和多元文化价值,近百家公司和17所美国名校通过诉讼反对特朗普的这一政策。苹果公司CEO库克说,苹果坚信移民对我们公司和美国的未来非常重要,没有移民就没有苹果。(乔布斯的父亲也是叙利亚人)移民是美国创新非常重要的力量。在创新专利数量方面,移民占了1/3,移民创建了美国1/4的高科技公司,市值前50上市公司中近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的,硅谷超1/3的人出生在国外,1/3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裔美国人创造。美国公众对特朗普限制移民的政令是什么样的态度?路透/益普索民调显示,49%支持,41%反对;盖洛普民调显示,42%支持,55%反对,这两个民调显示基本平分秋色。但如果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问民众,特朗普的支持比例则更高。这说明更多人可能私下认同特朗普限制移民。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是他当选的重要原因。直接的因素是,全球化下美国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尤其是蓝领阶级经济地位弱化,受到外面冲击后容易把怨气发到移民身上。另外,恐怖主义袭击和对政治正确的焦虑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从民族熔炉变成了民族拼盘实际上,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民族熔炉变成了民族拼盘。美国过去主要是针对欧裔,和加拿大不一样,加拿大是两种语言,并没有完全融合,而美国官方是一种语言,使得这个民族融合在一起了。但过去几十年,这件事情被改变了,现在拉丁裔、非洲裔和亚裔在种族、文化和宗教上都不太一样,很难完全融合。亨廷顿写过一段话,拉丁移民的持续流入有将美国分割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的危险。与之前的移民不同,拉丁裔没有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而是在从洛杉矶到迈阿密形成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文化飞地,并拒绝促成美国梦的盎格鲁新教价值观。美国忽视了这个挑战,将置自身于险境,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美国非拉丁裔的白人比例1950年是87.5%,1990年是75.6%,2015年是61.7%,2030年将是55.5%,2060将是43.6%,最终成为少数。2014年美国公立学校入学学生中非拉丁裔已经是少数了,这个影响会非常大。从多国经验来看,当主流民族从85%降到60%,这个变化没有什么心理冲击,但从60%降到40%时会有巨大的心理冲击,因为不再是主流了。苏联解体时,苏联全境的俄罗斯人占比51.4%,其他任一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人都不到一半。还有南斯拉夫分裂、斯洛文尼亚独立、克罗地亚独立、波斯尼亚独立、科索沃独立和黑山分裂出去等都是深刻的总人口变局的结果。现在美国正在闹加州独立的事情,美国宪法没有这个路径。但加州独立运动得到了32%加州居民的支持,比2014年高12个百分点。这背后也有深刻的族裔构成的因素。2015年,加州的拉丁裔人口达到38.8%,这是除夏威夷之外美国唯一一个拉丁裔人超过非拉丁裔白人的州。这次美国选举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种族分割的选举。全体投票者大概是一半对一半,但支持特朗普的拉丁裔是少数,选民无论是非洲裔、亚裔还是其他族裔,都是一边倒的投希拉里。白人更多是投特朗普的,大学学历和年轻的白人也是支持特朗普的比例更高,基本上是白人对非白人的选举。特朗普对留学生的态度可能会收紧2000财年至2009财年,美国H1B工作签证获得者46.9%来自印度,8.9%来自中国。最近有传闻说美国可能收紧H-1B的工作签证。未来到底会怎样?特朗普2015年一次访谈中,提到美国名校,希望美国把这些人才留下来。但特朗普的首席智囊班农说硅谷的CEO的四分之三来自于亚洲。有人说这个数据不对,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但他说数据错了,并提了一点,说美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地域,还是一个国民社会。这句话非常隐晦,意思是说美国应该是美国人的,不是亚洲的。班农觉得亚洲移民太多了,应该是白人或者至少是传统基督教的美国,而不是一个拼盘。我觉得特朗普未来还是能够接受亚洲的优秀学生,但是预计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留下来的机会会更少,这对中国可能是一个机会。2015年全球大概有2.437亿的移民存量。输入国最大的是美国,有4663万,德国1200万,俄罗斯1164万(很大程度是因为苏联解体),沙特1019万;输出国最大的是印度,有1558万,墨西哥1234万,俄罗斯1058万,中国955万。从全球视角看移民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互通有无,促进思想交流,带来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对输出国来说可能是一个损失,因为使人力、财富、凝聚力和认同感弱化,但它也可以引进技术、商机和理念。对输入国来说有利于节省培养成本、转入财富和增强经济活力,现在老龄化国家也需要移民,但也可能带来认同感冲突,尤其是经济困难的时候,移民的负面影响将会被放大。除非政策被滥用,资源占用和抢占职位这两点是不成立的,但是一般老百姓很容易这样认为。移民之后能不能融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族裔的相似性,白人移民到美国容易融入,如果中亚裔,五代十代后还是会觉得你是中国人。二是移民群体的规模,如果形成规模不太容易融入,总和相同的人打交道。三是输入国的包容性,东南亚非常清楚,比如越南对华裔比较敌视,所以越南华裔不容易融入。但泰国非常包容,泰国的华人就变成了泰国人,基本没有任何冲突。四是文化强势地位,如果是移民到一个文化非常强势的地方,可能就很难融入,但中国人如果去缅甸等地,会觉得这里就像中国,所以影响融入的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历史上中国的人口迁徙迁徙是常态,在一个地方不动并不是常态。从中国现在的疆域来说,华夏文明原来是在华夏流域,后来慢慢扩张融入。这个过程中,人口是永远的,边界只是暂时的。我们现在这个主权国家就是最近几百年形成的。海外华人在东南亚非常成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一个问题,首先是所有的国家中华人生育率最低,这会不断的式微,同时会不断的融入当地的社会,如果和祖国没有更多血脉和正式的联系慢慢就会变,比如华裔在印尼时间长了就是印尼人。移民到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一般只能持续两代,在其他国家最多四五代,时间长了,除非有持续的移民,否则就融合掉了。目前,海外华人有6000万,其中955万人是中国出生移民到国外的,主要在东亚和新大陆。可以分为几类,留学生部分成为了海归,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也是中国人力资源的损失。也有海外经商的,“一带一路”之后会有更多人出去,这会加强中国与世界的经贸联系。还有一类是技术和投资移民,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不少人工作在国内,家人在海外,大部分不会回来。这些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但也是中国财富和人力资源的损失,而且对中国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负面影响。但中国的移民非常少,955万算起来也不到中国人口的1%,在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倒数第10位。人口超千万的国家中,低于中国的仅有日本、朝鲜、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和马达加斯加。虽然移民不多,但富裕阶层大量移民对民众有很大的心理冲击。胡润调查,中国千万净资产富人55%考虑移民,今后更多人有能力移民。根据联合国数据,现在在中国的海外人士大概有98万,占迁出中国移民人数的1/10,占中国人口比例不到0.1%,在全球232个国家和地区中倒数第一,比朝鲜还低。可以说,中国根本没有多少外国人,而且港澳台占了40%,其中的海外人士中大部分还是持外籍护照的华人,所以中国非常不国际化。虽然这么少的人,但公众对移民问题极其敏感。我为了广州50万黑人这个谣言专门到广州调查过,估计最多几万人。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也是很好的事情,但也有不少反对声。这是因为华夏民族很早就是单一民族,所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观点还是非常强烈的。还有就是视人为负担,我们自己都不让生,自己的大城市都不让人进,还让外人进来,这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中国推动移民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普通老百姓和公众的想法,否则容易受到很大阻力。中国是否应该有限度的接受移民?移民的意义首先是健康。经济体的健康就是人、财、物的流动。从数据看,中国的物和财在大量的流动,而人的流动是非常少的。其次,对科技经济来说,移民有助于一个国家享受全球的规模效应,对于中国是享受全球75亿人中最优秀的人才,比13亿人要强。再次是文化多元的优势,如果有10个人想得完全不一样,和100个人想得是一样的相比,它的创造力要大很多。所以,统一思想是非常糟糕的事,最好是每个人都想得不一样,美国的这种优势就非常明显。中国接收移民也有自身的条件。一是中国有人口众多这个非常大的优势,即使把海外的人口增加十倍也没有问题,民间的担心有些过度。另外,中国人在非洲有100万,而非洲人在中国不到10万。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放开移民,一定要对民间把移民解释清楚。二是职业发展优势,中国市场规模巨大,经济发展非常快。三是有很多公司职位的薪资已与发达国家可比。四是生活水平也接近发达国家。五是中国的低生育率会短期内造成局部和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另外,特朗普或成为中国机会,虽然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开放水平依然是天壤之别,但至少美国在收紧,中国在开放。如何吸引国际人才?国际化是后果,不是目标。建议我们不要设定国际化目标,不要提国际化要达到国外人才占多少的比例这样的标准。只要放开移民,自然而然会提高,一定要充分理解公众的顾虑,表述要非常谨慎,尤其是国内计划生育户籍放开前,这个问题要特别小心。不能牺牲国内公民的利益,但原则上要一视同仁,不能外国人来了是超国民待遇。具体的措施包括,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业的移民管理机构,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吸引其他国家在美国的留学生,让有才能的来华留学生留下来,放宽中国绿卡申请条件和考虑修改国籍法等。201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广东侨联副主席李葳提出了关于“中国国籍优先”的提案,是我提出的问题并负责了起草。这个提案在海外受到了很大关注和欢迎。提中国国籍优先而不说双重国籍的原因是,老百姓听到双重/多重国籍非常反感,觉得是在脚踏多只船,但说中国国籍优先会让老百姓有荣誉感。从实质看,这种建议并非承认多重国籍,而是中国只认你的中国国籍。现在中国对这个国民是不是中国人的认定是从属于外国法律的,要看外国法律怎么决定,这有损国家尊严。取得外国国籍,享受外国护照保护,这对国家安全非常不利。另外,很多在国外的人出于现实需要加入了外籍,但是加入外籍后就被“扫地出门”了,这样非常损害民族凝聚力。而且取得外籍者还能保持中国国籍的话,更能够维持和中国的情感纽带和对中国的认同,并能将其延续到后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并不要求入外籍即放弃原国籍。类似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持有美国绿卡的人如果在中国长期居住会失去绿卡,所以来中国工作前可能会加入外籍,自己的家人包括小孩都在国外,实际上内心就把自己看成外国人,回国工作也是候鸟心态。所以一个国家,人口是永远的,但是最关键的组成人口的每个人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个建构。当你觉得自己是外国人,慢慢地你就是外国人了。我们很多人把这个东西看得是理所当然,其实关键看怎么建构这个民族。其他国家中,除了中国、印度、日本、阿塞拜疆和印尼等少数国家,大部分国家都没有规定入外籍将自动丧失本国国籍。大部分国家都接受双重国籍,少部分国家像爱尔兰还鼓励拿其他国家国籍,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只有中国有这样的规定。印度虽然和中国有点相似,但印度给四代以内的后裔自动发印度裔卡。2005年,印度推出海外印度公民卡,把条件放得更宽松,现在2000多万印度人都有印度公民卡。这个事情对印度没有坏处,印度反而得到更多认同。以色列的《回归法》也规定,只要任何母亲为犹太人或皈依犹太教者就可定居以色列,他们按照《国籍法》在以色列的当天就可登记入籍,并可保留原国籍。《回归法》在1970年代扩展到涵盖合规者未信奉其他宗教的配偶、子辈和孙辈及其配偶。这极大的强化了全球犹太人对以色列问题的归属感。如果一旦是法律根据的话影响会完全不一样。日,5名土生土长的中国开封女孩移民以色列。再比如,哈萨克斯坦1992年通过《移民法》,规定海外哈萨克人有权自由返回历史祖国,并于1998年推出40条实施条例,大量吸引和安置海外哈萨克族。纳扎尔巴耶夫总统1992年演讲题目也是《我们敞开热情的怀抱欢迎同胞》。原国籍法的担忧亦不再成立中国制定这么严厉的排他性的国籍法有其原因。在1950年代中期,为了消除少数国家对中国华人输出革命的疑虑,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以条约或联合公报的形式处理所在国华人的双重国籍问题,原则上不再承认外籍华人的中国国籍。该政策在1980年的国籍法中正式确立,完全割裂了外籍华人与中国法律的关联,弱化了他们与祖国的情感纽带。缺少了这种正式的纽带,过两三代就不会认同了。然而,现在中国国际地位也已上升,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就算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双边协商来解决,已没有必要制定这样一个牺牲自己利益的国籍法。心之所向,用脚投票,建立真正理想国家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力竞争还是文化传承来看,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对其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民。这个人民是谁取决于怎么做。被当成外人,就真的成了外人。修改国籍法涉及到中国人的自我定义,让“中国人”的法律概念覆盖更为宽泛,只会拓展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强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于海外华人和潜在移民中国的人,“人”比“人才”更重要。人才的功利性太强,你有用了就觉得你是我的公民,没有用了就认为不是我的公民,而“人才”正是“人”里面来的,人的认同感比功利性更重要。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是,那些真正认同中国的人来了就不愿离开,最终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仅在中国赚钱,还愿意在中国成家立业,繁衍后代;一个能让人向往,人们用脚向你投票的国家,才是真正理想的国家。实际上,在1820年中国占比世界各大主要文明三分之一以上,现在只有18%,最乐观的估计是过150年以后会降到3%。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也代表一个文明,甚至一个人种。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面临急剧衰微,而且可能无法逆转。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鼓励,还要更多的把“中国人”的概念强化和扩大。【黄文政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美国际人才新政”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微信公众号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资中筠:美国移民的前世今生(上篇) | 学术观察
&&首推于&17.02.14
浏览(453)|回应(0)
作者: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有一则令中国人自豪的、流传很广的轶事:在中美建交过程中,美国总统卡特与邓小平谈话中照例提到中国人的出国自由问题,邓小平说,好啊,人我们有的是,你们要多少?一千万还是两千万?对方为之语塞。这个故事之流传,一是显示邓小平的机智;二是说明当时中国政府实行开放的决心;三是说明美国人对中国看法还是老眼光。事实上直到那时为止,中国人除公务或特殊批准外的确不能自由出国。而要求人员自由流动是美国照例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压的一张牌。曾几何时,如今中国人每年涌向境外岂止以千万计?包括美国在内的输入国开始招架不住了。当然,敦促别国实行出境自由不等于美国无条件向移民开放。美国本来是殖民地,是移民建国。但是先来者站住脚之后,就以“主人”自居,以后的移民政策由他们来定,二百多年来时紧时松。排外非自今日始。本人在《二十世纪的美国》一书中专有一章专门梳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当下移民问题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这一历史过程可能还有参考价值。“五月花”号并非从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第一艘船只,但却是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一艘最为著名的船只。它以运载一批分离派清教徒到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和在该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而闻名。一、移民国家的先天优越性英国人在北美的土地上首先站住了脚美国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是由全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国家,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大殖民地,真正土生土长的北美洲人——印第安人——已经退到最边缘,在多元人种的美国社会中影响反而最小。(如众所周知,早先欧洲移民对印地安人进行了残酷的赶尽杀绝,这一段历史中外多有论著,此处不赘)这种移民不是无序的,有先来后到。最先来的是欧洲人。在一个多世纪欧洲各国人群向美洲移民的角逐中,英国人在北美的土地上首先站住了脚。这就决定了美国的主流人群在欧洲人中最主要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一般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建国前期的有组织的移民从名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登陆算起,不过更加有历史意义的,为史家津津乐道的事件是1620年“五月花”号船的到达。这一事件不仅是英国移民在普利茅斯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并且在上岸之前在船上通过了著名的“五月花公约”,为日后美国的建国模式和政治文化打下基础。17世纪初正是英国继伊丽莎白女王之后开始大规模扩张之初,尽管远涉重洋到美洲去的人大都是逃避当时国内宗教迫害的新教徒,英国政府却援东印度公司之例,给这些人颁发“特许证”,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原本不属于英国的北美这块大陆变成了英国殖民地。事实上当时英国国内很乱,尚未取代荷兰称霸海上,作为国家行为不可能有余力顾及北美。但是这一顺水推舟之举却给日后美国的发展打上了英国烙印,对它的历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人既有强烈的个人主义也有对社会的义务感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这片蛮荒之地的“新大陆”来的人出身和教育背景各异,移民的动机不一,有的是寻求宗教自由,有的是谋生,有的是躲债,有的是逃犯。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对原来的处境不满意而另谋出路,期望在这里闯一番事业,改变命运或实现理想。自由女神像底座所刻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最好地表达了这一事实。这样形成的“美国人”,先天具有以下一些特征:自由女神像底座上铭刻的是美国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的十四行诗《新巨人》中的诗句。1)开拓性、探险性和创业精神。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人不会来;白手起家的生存条件又迫使人必须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不能停步,不能滞留,停下来就等于坐以待毙,只能被无情淘汰。同时,在为生存的搏斗中,既体现了个人奋斗“适者生存”的规律,又需要群体的合作团结,从而造就了美国人既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同时也有对社会或团体的义务感(这后一点往往不为外人所注意)。“这是自由的土地”是美国人维护自己权利的口头禅2)追求自由。首先是宗教信仰自由,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摆脱一切陈规的束缚,追求发展和创造的自由。起决定性的历史事实是,最早的移民来自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不仅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启蒙思想。而来到新大陆的移民可以完全跳过旧大陆的封建社会传统阻力,直接在这里实践欧洲先驱者们的理想。用著名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的话来说,“把两千年欧洲的历史压缩在一两个世纪之内”。通俗一点说,就是没有历史包袱。自由选择是美国人存在的理由,“这是自由的土地”成为每个人维护自己权利的口头禅。如果说领导“五月花”号船上的移民的温特洛普和他发起的《公约》代表了加尔文教徒的精神的话,那么宾夕法尼亚州的创立者威廉·宾是另一种追求理想的典型的代表人物。宾本人是英国贵族,享有一切特权,在牛津大学上学,有现成的美好前途。但是他反对宗教歧视,主张信仰自由,而且同情底层人民,属于主张平等而且反战的贵格(Quaker)教派,因而不见容于当时的英国,曾两次入狱。在这种情况下,他自愿到新大陆来实践他的理想。英王为了乘机摆脱这个麻烦人物,就把新英格兰的一大片未开发土地“赐”给了他,他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这一领地,这就是宾州的来源。宾在这片土地上既发展生产又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管理。拟定了一个“自由宪章”,规定立法者由选举产生、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陪审团制等原则。他创立的贵格教派没有成为美国宗教的主流,但是他的“自由宪章”意义重大,其思想核心对后来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有很大影响。1681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将一块如同英格兰大小的土地赐给了威廉·宾。这块土地就是后来的宾夕法尼亚州。美国人的公民意识和个人自由相辅相成3)公民意识较强。作为美国公民是自愿选择的,这点与多数其他国家不同。例如中国人,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别无选择,爱国与爱乡相一致。所谓“儿不嫌娘丑”之说,在美国人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嫌丑,完全可以不来,随时可以离去。他们所效忠的是一种制度和一种与宗教信仰差不多的价值观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这一点与个人自由相辅相成,形成美国人特有的爱国精神和在多元文化之中的社会凝聚力。4)以扩张起家,固定国土的观念薄弱。美国的疆土是随着移民一批一批的到来逐步扩张而形成的。有所谓“边疆无边界(frontierhasnoboundary)”之说。建国时只有13个州,一步一步向西开拓。其中约计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在已经从西班牙取得独立的墨西哥手中巧取豪夺强占来的。起初是美国人到这里移民,墨西哥出于经济需要予以鼓励和欢迎,后来却逐步鹊巢鸠占,新移民排挤本土人,然后美国联邦政府鼓励其中最大的得克萨斯州闹独立,最终还是通过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强行改变了美墨边界,成立了“新墨西哥州”。墨西哥割让给美国的土地(包括现在的加州)比现在本国的领土面积还要大,而现在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人涌入这片土地谋生却成了“非法”移民。这是莫大的历史讽刺。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此时,美国领土约为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战争,金钱成了获得领土最常用的方式。二、移民政策在鼓励和排斥中摇摆美国早期的移民政策主要是鼓励移民1776年美国独立之时北美13州的人口总共只有250万,建国100年之后(即1876年),总人口才达到5000万,大部分是由领土扩张而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二百年间外来移民超过5000万,分属一百多个族群。尽管美国移民政策几经周折,作种种限制,这一趋势方兴未艾。至20世纪末,移民的势头较之世纪初并不稍减。(数字略)早在1790年国会就通过了第一部移民归化法,开始对此后的移民提出条件,规定新移民成为美国公民的条件是:住满一定的年限,符合道德标准,通过基本英语考试,证明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起码的了解。1802年修正后正式通过,规定在美住满5年可成为公民,然后宣誓入籍。这是第一部现代国家的移民法。在那个时期美国十分缺少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因此主要是鼓励移民。另一方面,当时的欧洲处于革命和动乱之中,美国领导人既害怕欧洲移民带来专制主义影响,又害怕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激进分子和爱尔兰反英失败的流亡分子来美国鼓吹革命思想,干扰美国的政治,因此入籍誓词中要求入籍者抛弃一切对母国效忠,只忠于美国。继《归化法》之后又通过《国籍法》、《外侨法》、《处置煽动叛乱法》等,对后来移民加以限制。受欢迎的或是有财产、或是有劳动技能、或是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的成分有所变化,而且地位不平等。处于最优越地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同时期对其他族群有不同程度的歧视。对黑人的歧视不表现在移民上,相反,黑人是最无可辩驳的美国“先来者”人群的一部分(关于黑人问题此处不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转为排斥移民后华人首当其冲总的说来,在早期尽管对不同的族群有过限制和排斥,但是直到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主流还是鼓励移民。特别是在南北战争结束之时,美国正值工业化的高潮,急需各种劳动力和人才,在林肯总统大力推动下,1864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那时,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与各国的斗争都是敦促别国开放移民自由。例如英国害怕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的流失,曾企图加以限制,美国在政府鼓励下由各企业出资在英国进行大规模的招募工作,也就是挖英国的墙角。又如大批有组织的华工到美国也是在那个时候。继1860年美国凭“利益均沾”原则分享的《北京条约》中规定不得禁阻华工到外洋工作之后,1868年被清政府聘为中国特使的蒲安臣又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人民“自由往来”的条款,使美国得以大批招收华工。19世纪后半,美国第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后,从鼓励移民转为限制和排斥移民。华人首当其冲,既有经济原因,也有种族歧视的原因。1882年正式通过《排华法》;在此之后通过一系列限制移民法。最厉害的是1924年《约翰逊-里德(Johnson—Reed)法》,该法排斥移民,歧视一切非盎格鲁撒克逊人。其背景主要是抵制一战后欧洲的混乱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这种情况至二战前后又开始反弹,其原因首先又是对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与接纳大批受法西斯迫害的移民——特别是犹太人——有关。《排华法案》是美国于日签署的一项法案。该法案是针对大量华人因中国的内部动荡和有机会得到铁路建设工作而迁入美国西部所作出的反应。它是在美国通过的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19、20世纪之交民众中左、右都有排斥新移民的情绪对新移民的歧视和排斥不仅在于政府的政策,在民众中左、右都有这种情绪。19、20世纪之交移民的成分有所改变,从原来的英国、爱尔兰、德国和北欧人变为大量的南欧、东欧和俄国人(其中不少是犹太人)。来自左边的“平民主义”运动(按:“populist”现在一律都译作“民粹主义”。我当时译作“平民主义”是考虑到在内涵上区别于俄罗斯的“民粹主义”)中就有反犹倾向。一般老百姓把犹太人同高利贷和大银行家联系在一起。精英中的改良主义矛头针对大金融家,英国的著名犹太银行家罗斯柴尔德成为许多小说隐射的反面人物象征。工人阶级不欢迎新移民,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绪得到一部分进步主义知识分子的支持,他们的说法是,大量移民只对资本家有利而损害本土的工人利益,指责新移民是罢工的破坏者,以自己猪狗般的生活标准降低美国的文明水平,等等。极右派则公开宣扬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并与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仇视结合起来。20年代三K党的头目埃文斯(HiramW.Evans)在一篇文章中大肆攻击那些“思想上的杂种自由派”,抱怨所有北美的道德和宗教价值都被侵入这个国家的族群所破坏,并且被自由派知识分子所嘲弄,声称要从自由知识分子手中把权力夺回来,回到没有“过分知识化”的、没有“脱美化”的普通人手中(“de-Americanized”,这个词从那时就有,到麦卡锡主义时发展为“非美un-American”)。埃文斯(HiramW.Evans,),1922年至1939年任3K党头目。3K党(KuKluxKlan)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视有色族裔主义运动的民间排外团体,也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种族主义组织。这种左右联合把反自由主义精英融入种族主义之中的现象并不鲜见。例如纳粹德国的疯狂迫害犹太人就有类似的群众基础。许多材料说明,当时德国一般平民对犹太人的排斥和歧视甚至比官方走得更远。在美国当然远未达到那个程度,但足以促成排斥某种移民的舆论和政策。排外的原因一贯是经济和种族两大因素直到1965年约翰逊政府通过新移民法,才从立法上根本改变歧视政策,不过归化条件除与家庭团聚外更强调有特殊技能。约翰逊选择了自由女神像作为签署此法的场所,也象征着回归美国建国的理想。应该说,这一移民法是历来诸法中比较公平和开明的,对各种国籍的人一视同仁,因而使以后的移民来源起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拉美人和亚洲人。到1980年代,保守思潮上升,排外之风又起。原因仍然是一贯的经济和种族两大因素。一向占主流地位的白人第一次产生了对文化多元化威胁主流的地位的担忧。于是自1986年起国会又提出新的移民法案,几经辩论修改,于1990年出台,其精神更加突出人才和财产,对这方面作了新规定,并且规定了世界各地区的不同限额,明显地偏向于欧洲白人而企图限制亚洲和南美人。以后又由于非法移民大量流入,1996年通过附加于《福利改良法》的“收入保障补充条款”(SupplementalSecurityIncome),在取消对非法移民的福利补贴的同时,也取消了部分合法移民的福利待遇。同其他问题一样,在移民问题上,也存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种倾向。克林顿总统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所以他一直企图对新的移民法中对合法移民限制过多的条款加以修改,终于于1997年8月又恢复了合法移民的某些福利,并对超过了批准逗留的年限的某些难民,特别是中美洲的难民网开一面,不予驱逐,等等。1997年9月,克林顿和美国归化局的公开声明都强调美国继续开放的精神。美国移民政策上以优化人口素质为目的的精神贯穿始终纵观二百多年漫长的历史中,美国政府对待移民的态度和移民法根据各个时期形势需要欢迎和拒斥交替,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例如在限制入境一类中提到过的有:严重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低能者、不能自食其力者、重罪犯人、道德败坏者以及无父母陪伴的未成年人等等;放宽限制的对象则是技术工人、教育工作者、艺术家等等。高级精英人才当然更在鼓励之列。另外还有一定的投资额和在美国办企业雇用一定数额的职工等条件。这样,立法者赋予移民的意义就与当初大相径庭。早先的移民是在本国受苦受难到美国来找出路的,如自由女神像底座的诗句所表达的:“把那些疲惫的人……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人交给我吧”。有的文章讽刺美国现政府的政策反其义而行之,改成:“把那些富有的、幸运的人们交给我吧”,是很说明问题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下层劳动者源源不断涌入。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条件,例如二战期间对日裔公民的强制措施;又如1952年在冷战高潮中通过的移民法吸收了《麦卡伦国家安全法》,把“参加过共产党”与恐怖主义组织以及其他犯罪前科并列。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申请美国签证填表时还遇到这一把是否参加过共产党与进过疯人院以及犯罪前科并列的条款。中国政府与美方交涉,美方承认其不妥,但是要修改这一条,程序很复杂,当时的妥协方案是中国人可以不填,或一律填“NO”。若干年后,这一条已从表上消失。总之,除去特殊的政治原因外,美国从立国以来利用其特殊优越条件,在移民政策上以优化人口素质为目的的精神贯穿始终。三、“美国化”“大熔炉”移民的“美国化”基本上是自觉自愿的所有后来的移民都有一个“美国化”的过程,也就是向先来的主流——所谓的WASP(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同化。这种同化基本上是自觉自愿的,既是迫于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愿选择留在美国的结果。美国号称“大熔炉”,来源于一名俄国犹太移民于1908年创作的一个剧本的台词。那个时期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的新移民的高潮,大部分来自东欧、南欧和俄国,其中有大批犹太人。他们在文化、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上与以前的西北欧移民差异很大,其母国更加贫穷,来到美国后备受主流白人的歧视,融合的过程也比较艰巨。但是他们大多数都热切地希望变成“美国人”。《大熔炉》的剧本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作者是俄国犹太裔英语作家,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是一名俄国犹太作曲家,其理想是创作一部交响乐表达美国各种族和谐交融的意境,并且克服重重障碍同他的恋人,一位美丽的基督徒姑娘结婚。最后的场景是男女主角单独在曼哈顿的一所房子的屋顶花园,背靠自由女神像,激动地喊出“大熔炉!”和大段歌颂种族融合的台词。美国的“大熔炉”之称因1908年的剧作《大熔炉》而开始流传。据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观看了这个戏的演出,在包厢中大喝其彩。后来作者就把这一剧本献给总统。这出戏和老罗斯福的反应集中象征了外来移民急于“熔化”为美国人的心情和美国权势集团对移民“美国化”的要求。老罗斯福说:一个人要么就是美国人,什么别的都不是,要么根本不是美国人。威尔逊总统有一次对新入籍的移民讲话中说:你们如果仍然以群体来考虑自己,那你们就不是美国人,美国人不是由群体组成的。凡认为自己属于某个民族群体的人就不是美国人。新移民的“美国化”过程充满了磨擦和痛苦一战结束后,1918年美国国庆日还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纽约7万新移民大游行,来自40多个国家的移民在第5大道进行了10个小时的游行集会,热切地表示“生于外国的美国人对他们新归属国的忠诚”。据说要求参加而未果者还有好几万人。美国的活力和凝聚力在那时达到高潮。总之,至少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化”,不论是被化还是化别人,成为具有最广泛的吸引力的口号。但是事实上,对双方说来都不是像理想的那么容易,所以这一磨合的过程充满了磨擦和痛苦。主动权掌握在先来者的手中,需要和能够“化”则化之,否则就排斥之,所以移民法也来回变动。还必须指出的是,上面举的两个要求融合的“佳话”,基本上还是出自欧洲白种人(包括犹太人)。他们的“化”和“被化”比亚洲人要容易得多。美国的排外法针对亚洲人的成分最多,而反过来,1965年的新的宽松的移民法的出台,使大量亚洲移民进入,几十年中对美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美国化”成为一个争议极大的问题。以后还要讲到。(本文作者:资中筠;编辑:陈菲;文中图片与小标皆系编者所加;图片来自网络。本文系腾讯思享会独家约稿,其它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简介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深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退休后仍从事著述和学术活动。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早期从事民间外交工作,七十年代末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在国际政治、美国研究及中西思想文化方面多有著述。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创立“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之一)、《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最新修订版更名《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的演变》)、《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资中筠自选集》(五卷),《美国十讲》、《老生常谈》、《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等。翻译有巴尔扎克(法国)、薇拉·凯瑟(美国)、阿兰·德波顿(英国)等人的著作。腾讯思享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其它媒体不得转载。欢迎朋友们转发至个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关注我们,可在微信里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众号,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订阅。微信公众号已开放置顶功能,欢迎您在本号设置页面里打开置顶开关。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