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词是很早就了解但形容期盼了很久的诗词才明白其深刻含义

了解&联想&感悟——浅易古代诗歌阅读方法
&&&&&&&&&&&&&&&&&&&&&&&&&&&&&&&&&&&&
&了解 联想 感悟——浅易古代诗歌阅读方法
&&&&&&&&&&&&&&&&&&&&&&&&&&&&&&&&&&&&&&&&&&&&&&&&&&&&&&&&&&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每次考试中的古代诗歌题,许多学生由于阅读、答题不得要领,凭借自己想象随意而答,离题万里,也有的学生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看到诗歌中有忧愁的词或景物,就设想作者一定遭奸人陷害,壮志未酬而苦闷忧愁,结果距离答案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未掌握古代诗歌阅读及答题方法,那么怎样完成古代诗歌的阅读及答题方法呢?我认为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轻松完成。
了解就是知道一些有关诗歌的基本知识,是诗歌阅读的基础,是阅读的前提和准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font COLOR="#.&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是借助语言来表达感情的,要像读文言文一样的做到字字落实,需要读懂诗歌里每个字的含义,而学生喜欢用现在词语的意思去理解古代诗歌作品,用臆揣的方法,如“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穿”往往理解成“穿着”,该句也翻译成“战士们穿着金甲在漫漫黄沙里作战一百多次”,其实古代的“穿”是“穿透”的意思,战士们多次在漫漫黄沙里作战,身上的金甲已磨破了,极言战士作战艰苦,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怎么办,运用我们学过的造字法知识来分析,主要运用象形、指示、会意和形声等造字方法,通过字形结构去分析其含义,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中的“篁”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皇”,可以推测该字大概与竹子有关,其实就是“竹林”,泛指竹子,该句意思为“一个人独自坐在深深的竹子林里”。
<font COLOR="#、诗词知识
&&&&&&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比较多,象诗歌的分类、诗歌的押韵、平仄、意象、意境,诗歌表现手法等,其中应特别注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这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意象是作者描绘的带有情感意义的事物,像边关,古堡、梧桐、鸿雁等,而意境则是作者描绘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的画面,每一首古代诗歌都会有意象,但不一定都会有意境的。阅读时先把作者描绘的景物划出来,要看这些景物(意象)组成了什么意境,通过这种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其次还应该了解到古代诗歌一般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因为任何诗歌都是要表达某种情感的,不过,需注意古代诗人很讲究含蓄,在表达时常常会借用一些手法,比如起兴、比喻、拟人、对偶、象征等手法,开头写景,引出有关联的事物,往往是起兴手法的运用,运用不同的事物来表达相似的联系则是比喻,古代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而说亲人正在想念自己,这种虚实结合写法就是为了把双方情感写得更全面详细,此外还应该了解到古代诗歌比较短,人物单一,情节单一,写其他景物、人物都是为了主要人物作铺垫,这时就要区分主要人物、主要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表达的含义。
<font COLOR="#、诗歌的作者与背景
&&&&&诗歌是作者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在现实环境中思想受到压抑产生苦闷、彷徨、忧愁,或作者心情喜悦,悠闲等情感都可以成为诗歌,当然这些都与古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有助于阅读古代诗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尤其要对特殊时代的历史、地理知识有所了解,考试时唐宋诗歌比较多,要对唐宋时期的重大事件作详细了解,象唐代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执政,开元盛世,唐玄宗天宝误国,安史之乱,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掳北国的“靖康之耻”,南宋皇帝的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都给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人就不能不借诗歌表达出来,如果读者熟悉了这些历史,可帮助自己把握诗人的情感。
&&&&&&&“一首诗诗意的多少取决于他激起人们想象力的程度”,同样,对一首诗能有多深的理解,也取决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给与了这首是多少想象。诗歌是需要联想的,是与想象不可分离,无联想就无法理解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联想就是由作者描写的自然景物、人物等自然而然地想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font COLOR="#.&由物及情
一般诗歌里都有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带有一定思想感情的景物组成了诗歌的意象,可以说诗歌是凭借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在阅读诗歌中对一些独特的有着固定情感的意象要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这些意象长期以来包含着诗人表达感情的独特载体,比如在古代诗歌中的“杜鹃”这一意象,杜鹃是蜀主杜宇死后化成的一种鸟,他因国家的灭亡而伤心,故杜鹃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伤感的情感,另外杜鹃在鸣叫中发出“哥哥回呦”的鸣叫,故又能联想到思念家乡的情感,此外像“柳”乃“留”的谐音,“莲”是“怜”&及“恋”的谐音,梧桐是忧愁的代表,另外古诗中的梅兰竹菊等都代表着作者一种志向、情感,古代诗歌中大量的夫妻关系被比喻成君臣关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诗中,“朝雨”除了写春色外,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在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如果在阅读古代诗歌中能注意作者在抒发情感时所运用的特定意象,做到由此及彼的联想,那么就能快速阅读懂古代诗歌。
&&&&2.&&由事及诗
古代诗歌中出现大量的事件、人名、地名,读者就应该从这些中自然地联想到里面包含的深刻含义,这也就是诗歌中的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含义,任何事件、人名、地名不是孤单地出现的,先要看下面有无注释,如无注释就要联想学习过的历史、地理知识。比如作者在诗歌中提到了某个人名,就要想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人名,一方面羡慕这个人物的英雄业绩,感叹自己年龄已大而无所作为的感伤,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就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后人应当引以为鉴,不要再犯前人的错误,诗中提到的地名往往是有特定含义的,要么这一地方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京口,要么借这一地方交代作者的行踪,或者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一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人登上牛渚山,举目远望,自然就会联系到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了谢尚赞赏,从此名声大著,诗人想到袁宏被谢尚赏识,只能借此说明自己想袁宏一样很有才识,只是像谢尚这样的人太少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font COLOR="#.&由人及诗
&这里的人是指诗人,实际上是由诗人及诗的联想,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去分析诗歌,诗歌不是偶然而成的,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情感受到压抑而为,阅读诗歌时要对一些比较著名诗人的成长历程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唐代著名诗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心忧天下,一心想为朝廷干事,关心百姓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应,杜甫在夔州写了大量的著名的诗篇,这些诗篇是作者由成都回洛阳的途中写的,当时国家社会动荡,作者身体衰微,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毅然心忧天下,就用这些诗篇来记述自己的心灵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困苦潦倒而仍心系国家的诗人形象,柳永的《雨霖铃》抒发是与心上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情意,因诗人在京城迫于皇命而不得不离开时,在与心爱的人话别的酸楚心情,在诗歌阅读中大部分的写作背景下面都有注释,答题时一定要用上,如果考生在答题时未用到,答案可能错了或者书写不全。
<font COLOR="#&.由诗及理
&&&&&&诗歌描写的景物有时是简单的,当时仅仅可能描绘一种自然情景,而后人往往给诗歌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也是一种联想,是由个别的诗中景物推广到一种到一种普遍的意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浅浅的草刚刚盖住了马蹄子,后人常常由此联想到阴沟翻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现的是野草在春天到来后的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后人常常联想到事物蓬勃发展,有时的联想则与作者写诗的情感则无任何联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清代的学者王国维选用了柳永、辛弃疾、晏殊的诗句来说明人生成功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谈学习要有远大的目标,就像秋风来临,树叶凋落,更能清晰看到远方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借对远方伊人苦苦的思念表达在治学中应勤奋努力,毫无悔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找到伊人后的欣喜表达的是成功后的喜悦,这三句诗已经完全离开当时作者描绘的景象。
感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有的是渐渐地领悟,有的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地感悟使人们对人生、事物以及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而诗歌的感悟就是读者通过借助诗人的语言上升到情感上的理解过程,读者能够站在诗人的立场上理解诗歌,这是经过前面的语言理解,背景分析在心理上产生的感悟,能够通过多方面的阅读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产生必备的情感,从而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借此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感悟其实是读者与诗人在情感上相交流,古代诗人借助诗歌表达某种情感,有时这种情感还比较多样,可能是阅读整首诗产生的情感,也可能是某一句话产生的一种或多种情感,要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只要多读几遍,找出诗中的情感触发点,合理的联想即可。
诗歌鉴赏其实并不难,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景、情、法方法的掌握,近年经很少考察练字,比较两首诗歌异同这样的题了,集中在读懂这个角度上考察,只要抓住了景情法,并能灵活运用,那么诗歌阅读题就会迎刃而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了解古诗词,走近古诗词】
我的图书馆
【了解古诗词,走近古诗词】
& &什么是诗?一般来说诗应该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在我们中国,一个人不会作诗,便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文人;而诗写好了,其它的文学体裁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五四”以后,兴起了新诗。但因为新诗时间短,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韵,也没有格律,这也将我们的诗词引向了歧途。所以我们在这里所讲的诗是格律诗而非新诗。新诗不在我们今 天所讲的范围之内。
&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实力、经济密切相关,刘禹锡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在现在生活相对安稳、中华民族在又一次复兴的大环境下,中华文化必定成为中国高飞的排头兵。经济带动文化,文化促进经济。文化就是诗吗?应该说不是,其码不全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的绵延一直就有着不同的载体,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是递进和发展的,每有一种新的体裁的出现都是在原有的文化形式上的一种升华。但是不管如何从形式进行改变,其内涵永远不变,犹如基因一样,深深地溶进我们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
& &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但格律诗经过无数前人的探索、积累,至近代成熟和乃至发扬光大了,所以说这一体裁有着顽强地生命力。唐诗之后又宋诗,宋诗之后有清诗。而今网络盛行,里面的古体诗论坛、群比比皆是,所以我们还会迎来一个诗文化的更大的繁荣。在这里我们大家都会成为有力的一个助推者,一个坚定的卫“道” 土。
& &今天我们学习中华古诗词,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现在我们争取做一个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但我们更希望我们大家将来都能成为其传播者,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让中国古文化开放出更加璀璨的花朵,香飞世界!
那么我们学习古体诗有用吗?
& &先说远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今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下尤为重要。诗教有着温柔敦厚,这就是她生存的空间,教化、提升、提高,她时刻都在显露其文明的价值。再说近的,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调侃、揶揄、还可以赠答,相互来往。这给你我以生活之品味!我们学习诗,势必要学习古人的作品,读他们的诗,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呼吸。穿越时空和高人往来,难道不是一件乐趣?学习诗,最起码,可以彬彬有礼,以诗会友。孔子说:不学诗,何以言?
我们能学会古体诗吗?
&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古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古诗,但每个人都能在走近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工作之余有时间还是去了解一下吧。我敢保证你有益而无害。
& &从广义的讲,清以前的所有的诗歌体裁的文学形式,都可以被称为古诗。从诗经开始,到楚辞,乐府,魏晋五言,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我们现在所讲的诗应该是从唐诗开始的吧,我们也把这称为近体诗。同样把词一般称做宋词,我们现在所学的诗词其实就是以唐诗宋词为范本,因为诗到唐代为最盛,词到宋朝称最美,她们也代表着中国诗词发展的最高水平。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以唐诗宋词为范本的中国近休诗词。
一、诗之定义:
& &前面讲过,诗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也是最浪漫的艺术,她暖如春风、味甘性美,有如阳光一般照耀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诗起源于宗教:
&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祭祀就成为人们最原始对天地的尊敬和崇拜。这也是出于对自然界的无限敬畏,这就产生了其最基本的诗歌雏形,比如唱歌、跳舞。这也是人们对神明唱出的颂歌,表达了人们祈祷风调雨顺,获得丰收。这些祭祀的表达形式便是最早的诗,就是诗的起源了。这是源之仕宦。&
& &还有一种形式,诗起源于人们的日常劳动。这是源于民间。
&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的最高体现。
&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方方面面都有诗的踪影。诗美并不只表现在诗里,各种体裁的文体都有诗的形象或内涵的存在,这种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
一是“诗如画”,
二是“诗与音乐同质”,如歌似画!
& &这就要说诗不但属于文学范畴,更涉及美学范畴。她有着字和词语组成的结构美,表达的内容美,还有音韵的和谐之美。中国的古诗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以美的形象流传了几千年,从诗经一直到唐诗宋词,一直温情地滋润着我们这块神奇的土地,升华着这里的人民的精神生活。
诗歌是体验外在的世界,表现有六个基本特征:
一、诗是主观体验的产物:
& & 诗的创作过程就是化对象为体验、化客观为主观的过程。或者说是“化物理世界”为“心灵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说外在世界的一切经诗人的主观体验而获得诗的生命。
二、诗具有梦幻色彩:&
& & 梦幻的主要特征是来自于现实却又有别于现实,它是现实生活中的变异而产生于带有虚幻的空间之中,梦幻者的主要的特征是他对物理时空的摆脱。诗与梦、诗人与梦者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但诗是主观体验,梦是客观中大脑皮层对基某些事件的无绪演义,因此,诗又有别于梦幻。
三、诗是非逻辑结构:&
& & 既然诗是主观体验,它就是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拒绝习惯的自然规律和逻辑观念。诗在情出常态、思出常格、形出常规的反常中表现了更深层次的更加浓烈的正常。妙在反常。古人所谓“无理而妙”,“无理”就是对习见逻辑的排除。&
四、诗是心灵的直接表现:
& & 艺术是心灵寻求解放与表现的结果,心灵是诗的直接内容,诗是内在体验的直接外化。心灵的直接表现使诗成为了普遍的艺术。建筑艺术是最不完善艺术,由于媒介的局限,建筑艺术家的心灵只能得到象征式的表达。而诗歌则是在时间上成面空间上成点的艺术。在直接性上,它与时间艺术的音乐相似,在具体性上,它与空间艺术的绘画相似。&
五、诗的无名性: &
& & 诗歌没有具体性,诗歌抒情在主人公那儿是没有“具体”指向的,诗歌的无名性带来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六、诗的往复回旋:&
& & 心灵性、情感性的谱调大多是“往复回旋、缠绵萦绕”的。
& &综上所述,关于什么是诗?这里不能用简单几句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和下定义的,一般来说:“ 诗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艺术,它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生活,而是从生活中寻找人的情感,诗不长于细致叙述客观现实,而是长于细致地叙述感情浪花。诗的内容本质在于抒情,诗的歌唱生活即强调诗的抒情美,“歌唱”不只是“歌颂”,诗歌歌唱生活的感情是无限丰富的,或爱或憎,或哀或喜。诗是歌唱生活的艺术又决定了诗通常是诗人感情的直写”。
& &诗都离不开诗人的经历、遭遇、个性、气质、理想、追求等等,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都公开或侧面“亮相”它们都是诗人的人格显露,诗人的心灵公开展示,诗人内心情感的直写。在一切语言艺术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 &诗的语言来自于生活语言但又高于生活语言,是生活语言的概括和提升,生活语言必须经过诗的处理达到“精致”化才能得到进入诗的王国的签证。上面诗的定义精辟地涵盖了诗歌本质特征,所以这个定义能够简略地回答什么是诗的问题。
二、诗歌的由来:
& &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 &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是诗的最初形式。
&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 & & &&
& &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 &诗歌何时称之为“首”,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
&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 &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
《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
《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
《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
《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léi),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
《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
《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
《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
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三、诗的哲学性:
& & 诗是浪漫的但又具有哲理性,即使说诗“无理而妙”,但其理只是非于“常”理,是在人们直观的、表象化的常理之外,是循于诗的语言而形成的寓意、逸趣、喻志之理。是更高层次的哲理!
下面的诗句便可窥其全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百代者,光阴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也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年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犹记得初相逢,丹心同,年少懵懂;回首处望苍穹,千里共,当时明月等等如斯,皆为有理者也!
四、诗的美学观 (朦胧美、结构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一)、朦胧美:
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诗追求的就是一种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
如来自《诗经》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结构美:
(1)、逆起式:
所谓逆起式,就是先写结果,后交代原因,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先说结果再交代事由,这在结构上就叫做“逆起法”。其好处是“逆起得势”即先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给人一种突兀感,以此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从而突出诗人要强调的主旨。
(2)、承接式:
  所谓承接式,是指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进行书写。在语言上下句承接上句,结构上下段承接上段,全诗一意到底,句句相连,意脉不断。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思妇诗,很委婉地表现了反战情绪。构思上也很别致:它不是通过思念在外远戍的丈夫来表达对征战年年的不满,这从《诗经?君子于役》起,就是被不断重复的话题,而是从埋怨鸟儿啼叫落笔,因为她在梦中到了辽西,见到了久别的丈夫,正在倾诉衷肠呢。为了让梦能继续下去,她要把鸟儿赶走(尽管黄莺的叫声很好听)。
& &用这种奇特的构思方式来表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创伤,确实是别开生面。为了很好地表达上述构思,诗人采用了承接方式,先说动作行为——“打起黄莺儿”,接着交代“打起黄莺儿”的原因,不让它在枝上啼叫。这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黄莺的鸣叫是很好听的,为什么要它“莫教枝上啼”呢?紧承上句,诗人再交代原因:“啼时惊妾梦”。那么,是什么好梦被惊破让这位女子如此恼火呢?原来是无法在梦中与远戍辽西的丈夫相会了——“不得到辽西”。四句诗就这样下句紧承上句,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将这位妇女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现的十分真挚感人!
  这种承接式,如果按主人公身份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诗抒情主人公就一个,一脉到底,所谓单线结构;第二种是抒情主人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复线向前推进。前半段与后半段形式上分开但意脉相连,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3)、交综式:
  结构上既不是逆起也不是顺承,句意不是一气贯注,而是前后、首尾或者两句之间呈交综呼应之状,如杜甫的《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 &交综的结构方式的优长就在于前后呼应叠合之中能给人一种开阖翻叠的美感,在复沓之中加深人们的印象。
& &有秩序的交综,即指交综呈一定的规律,如果是绝句,则一、三句与二、四句呼应;如是律体,则五六句与一二句呼应,七八句与三四句呼应,同样呈交综状,
如王昌龄的《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吩咐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4)、翻叠:
  即将两种表面上相反的意思叠合在一起,让其相反相成。让诗句蕴含哲理,增加理性的趣味。其翻叠方式可分为在一句之中翻叠,下句与上句翻叠,下半首与上半首翻叠三种类型:
1、一句之中翻叠:
如梅成栋的《咏梅》:“满眼是花花不见,一层明月一层霜”。“满眼是花”却又看不见花,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看了下句就会释然,原来梅花像雪又像霜。无论是雪还是霜,都是皎洁的白色,所以才会“满眼是花花不见”。
2、下句翻上句:
下句诗意表面上否定上句,实际上是使诗意更进一层,如雍陶的《峡中行》:
两崖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
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
(5)、对比:
  在诗歌的布局、构图、意境上刻意构成上下或前后对比,以突出要表达的主体。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前半首与后半首在诗意或布局上构成对比:
李之仪的《卜算子》则是诗意上对比,而且是在整体上进行: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2、上句与下句相对:
  这当中又有许多类型: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身随一剑老,家入万山空”。其中“一剑”与“万山”相对,这是巨与细对比;罗隐《甘露寺火后》:“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其中“只道”与“不知”相对,这是正与反对比;罗隐《莲塘驿》:“一梦不须追往事,数杯犹可慰劳生”。其中“不须”与“犹可”相对,这是取与舍对比;郑启《严塘经乱书事》:“未见山前归牧马,犹闻江上带征辔(pèi)”。其中“未见”与“犹闻”相对,这是虚与实对比。
(6)、跳跃: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跳跃和省略。古典诗词的语言受格律的限制,字数、句数都有限制,因此语言特别需要精炼,在叙述时只能强调最主要、最精彩的,次要的平淡的就必须略去,这就产生跳跃。另外古典诗词追求含蓄朦胧,讲求言外之旨,境外之趣,以便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因此也故意不把话说尽、说透,在诗中刻意留下一些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这也产生结构上的跳跃。跳跃在古典诗词中主要有两种方式:
1、叙述层次上的跳跃:
  叙述中,省去若干层次,从第一层直接跳到第三层或最后一层,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时间上的跳跃:
  即将可有可无的时间历程略去,以突出主要情节,如《木兰诗》,重在突出替父从军为国保家的献身精神和不慕富贵的平民本色,所以木兰替父出征置办行装,行军途中对家乡父母的思念以及胜利归来恢复女儿装等处特别详尽,而十年的战斗生活只用“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简单带过,这就属于时间上的省略。
贺铸的《半死桐》也属这类跳跃: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三)、画面美:
& & 诗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然而它却常以形象说话,是将看不见听不到的人的内心情感化为可见可触的直觉形象。古人写诗都不是无病呻吟,都是有感而发,这个感就是所见所闻。还有就是经过自己意识的再创造,那种点线情感的流露无一不是美的再现,美源于生活的观察,是客观。诗高于生活,更加增添美的意涵和韵味,给人以更加赏心悦目的印象。
& &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的山水诗以独特的风貌,将我国古代山水诗歌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境界。王维擅长作画,他主张“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自创破墨山水的画法。他将绘画艺术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做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之中,并取得了令后人惊叹的成就。
就这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所以,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表现为:
(1)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如《山中》、《终南别业》等;
(2)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终南山》、《山居秋暝》等。
& &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意思】:春天暖烘烘的太阳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是画面上的美。
可见诗画一体,诗是画魂,画是诗形!诗的画面美就在于此。
(四)、情感美:
& &诗言志,更言情。这种情不是那种浅显的、外露的、直白式的直接流露,而是用诗家语言,用比兴等高端的形式进行创意、创新和创造,其内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象《诗经》中讴歌爱情的诗就占有绝大部分,只要是中国人,都对《诗经》不会陌生,即使不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也能知道其中的一些诗句。比如这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几句谁人不会,哪个不晓?还比如那首《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也是流传甚广的。
& &说到《诗经》,顺便将古诗的一些重要经典说一下,《诗经》在秦以前叫《诗》,也叫《诗三百》(305首,取整数称呼它),它是从西汉时开始被称为《诗经》的。诗经原来都是配有音乐的歌,音乐失传了,只留下歌词了。其实,儒家学说里,原本应该有六经,分别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那个《乐经》是被秦始皇一把火给烧了,结果《乐经》就绝迹了,好可惜啊,至今没看到它的影子,估计那是真的给绝了种了。
& &《诗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风》、《雅》、《颂》,这被称之为“经”。有经就有纬,那对应的“纬”是什么?是赋、比、兴。这风、雅、颂其实也都是各有其文体的,要先熟悉这种体,才能去赏或作《风》或《雅》或《颂》。赋、比、兴则是对应的表现手段(这不是指其一一对应的哈)。
& &风的“体”是什么?它主要来自民间歌谣。比如我们开始说的《关雎》是属于周南,“周南”就是大周朝的南方吧,还有《齐风》《魏风》《郑风》《秦风》《卫风》等等,应该是当时各诸侯国的地方小调了。既是——《风》。
& &那些当官的,奴隶主们,公卿大夫们也要咏歌的,他们就比较能装,他们因为是统治者,所以就要在歌咏里说些道理,先讲理,再说情,他们写的歌词就被称为《雅》。
& &用于祭奠宗庙所用的词,和神明对话的,主要是歌颂美德,或者夸耀成绩的这类的唱词,就叫《颂》。
& &还有那《古诗十九首》,主要是写女性题材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表达的内容就更为细腻和真实情切。其神韵更是难以言述,那情态、韵味,都给读者以无限回味。&
& &格律诗,古体诗,乃至诗经或楚辞,这种诗味可是共有的,美感是相通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我们体会到的意境,则是具有通感之美。&
风雅颂润龙/铃歌编辑整理
馆藏&1976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了解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