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海曙学习中心好像新校区更大了?

华中科技大学隆重庆祝建校六十周年
商机 无处不在
长江商报新媒体广告热线:027-
当前位置: > 华中科技大学隆重庆祝建校六十周年
华中科技大学隆重庆祝建校六十周年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郭婷婷 通讯员 王潇潇)昨日,华中科技大学隆重庆祝建校六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发来贺信。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省政协主席杨松,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苏晓云,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等出席庆祝大会。
李鸿忠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说,六十年风雨历程,一甲子成就辉煌。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国家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60年来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不仅为中国高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湖北培育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第一资源”,发展和壮大了科技“第一生产力”,提升了文化“第一竞争力”,为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作出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李鸿忠说,经过60年艰苦奋斗,华中科技大学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继续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勇当“排头兵”,为服务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提升民族工业实力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融入湖北、服务湖北,为创新湖北、文明湖北建设和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他表示,湖北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为华中科技大学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建设和发展环境。
刘利民在讲话中说,6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希望华科大以60周年校庆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面向国家需求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同时,希望华科大更加主动深入地融入湖北发展,为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教育部、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国家基金委、国防科工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98所高校发来贺信或贺电。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主持庆祝大会。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会上致辞,并为杰出校友颁奖。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巴黎高科集团巴黎矿业学院校长罗曼·苏贝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海军工程大学校长赵永甫,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委张升民,国务院三峡办原副主任张德楠,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马力强,欧盟驻华使团公使高佑翰,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省政协秘书长王树华等出席庆祝大会。
中欧清洁与
可再生能源学院正式揭牌
本报讯(记者 郭婷婷 通讯员 王潇潇 廖梅 闵权)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和前期建设工作,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于昨日正式揭牌。这所由6个国家9所大学和1个欧洲研究机构联合建立的学院明年将面向全国招收双学位研究生,为我国培养清洁能源方面高级人才。
昨日,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刘宝利、欧盟驻华使团公使高佑瀚、法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蓝博、巴黎矿业大学校长罗曼·苏贝朗及中欧合作大学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
高佑瀚公使介绍,中欧能源学院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后续计划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项合作对中欧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9年3月,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签署“创建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的财政协议”。2012年3月,中欧能源学院正式获得中国政府批准。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表示,该学院将增进中欧之间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满足社会发展对清洁与可再生能源人才和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中国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和应用。
据了解,此前,该学院已招收过两届预备生,学生所有的专业课程都由外国教授教授。目前已有52位欧洲教授来汉传授知识。明年将首次面向全国招收150名学生,学生不但能拿到中欧双硕士学位,还100%可以获得奖学金。
据了解,当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原苏联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1952年第四季度,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即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在建设校区的过程中,原本是三个学院分区筹建。但当初拟议成立中南动力学院时,原本准备任命湖南大学副校长、国内知名动力工程专家易鼎新为院长,可他因积劳成疾突然逝世,一时又没有适当人选担任院长职务,最后中南教育部决定:将华中机械学院与中南动力学院合并,命名为华中工学院。另外,中南水利学院后来改在东湖选址建校,不来关山地区。这样,一开始的“三院”建校,就变成只有华中工学院一家了。
原定的校庆时间日,是原华中工学院在武汉举行开学典礼的日子。后来,教育部门认定“华中科技大学”的起始点为1952年院系调整日,所以华科60周年校庆由此被定为日。
庆60周年?
大学发展之本在于教师。华科之所以能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得力于人才储备。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梅世炎回忆说,1974年至1984年,他在教务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时,“广集人”是学校当时的发展策略。
梅世炎回忆说,在十年浩劫中,大量知识分子被打倒,朱九思却用尽一切方法到处“挖”人。清华大学建筑学家周卜颐在“文革”后期应邀到华中工学院“避乱”。朱九思特意安排他在学校居住,并多次过问他的生活状况,想将他留下。和周卜颐同来“避乱”的陶德谦,是建筑学的新秀,也被安排住在西一区的新宿舍。
为了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朱九思将汉语言学家严学宭挖来,并成立了汉语言研究所。他还将北大的几名优秀研究生调到学校,并从省内几所重点高中调来高水平的语文教师。为了办语言学刊物的事情,朱九思曾多次探访严学宭。后来严学宭病重,住在湖医二院,朱九思还专程前往探视。
“我们要感情留人,也要待遇留人,但最重要的还是事业留人。” 梅世炎说,朱九思就是这样用尽一切方法,从全国各地“挖”来了600多名教师。这些人就奠定了华科的发展基础。
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
副书记梅世炎回忆——
老校长朱九思“抢才”
校长李培根:
“未来的华中大,
要常怀教育者的良心”
昨日,在庆祝典礼上,校长李培根感怀万千,“60年来,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
李培根说,60年来,“异军突起”、“学研产三足鼎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国际化办学”、“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声音一样高亢。“这些声音背后传承着历史的篇章,挺起了华中大人的脊梁。”
杰出校友永留华中大历史
根叔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学校的校友和教师。原同济医科大学魏德祥教授长期深入疫区,不计报酬为百姓送药。他去世后,当地村民自发为他竖起了饱含感戴之情的石碑。段正澄院士,年轻时就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坚持50余年,成功研制了多个自动化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始终心系国家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潘垣院士,把关于大气水资源的建议亲手递到胡总书记的手里。
以本科生为主的科技创新团队“点团队”,10年来,培养了400多名学生,完成160多个科研项目,从校外获得研发经费超过1200万元。联创团队从比尔·盖茨手中,接过了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冠军奖杯。
“当自由的种子播入学生成长的土壤,当个体的激情汇聚成群体的追求,将迸发出力量。” 李培根如是说。
创新精神是华中大的根基
较之于中国的几所名校,华中科技大学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厚重的积淀。李培根认为,华中大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就是源于“敢于竞争”、“敢于创新”。
“‘求是’让这所学校‘不唯上’。当年,朱九思先生就没有一味遵照‘上面’的意旨办学。” 李培根说,当年学校克服重重阻力,在高教界开风气之先;她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同强者竞争。这种豪情,就是“敢于竞争”,它渗透到华中大人的骨子里。
要常怀教育者的良心
作为一所名校的校长,李培根表示,未来的华中大,要赋予自己更大的担当。
“大学不能只是一个风向标,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李培根说,他必须在对国家过去的记忆中,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中明晰自己的责任。更大的担当就是引领——应该敢于引领科技、社会和文化进步。”
“根叔”说,“未来的华中大,要常怀教育者的良心。我们如何真正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他认为,未来的华中大,要在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加上“自由”。“学术自由”、“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成为他们永恒的追求。“未来的华中大,在追求卓越的漫长道路上,不能迷失自己,要保持和彰显自己的特色。”
本报记者 郭婷婷通讯员 杨义勇
“根叔”道歉了
“只有反思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还能够走多远。不要只沉湎于历史的辉煌。大学作为理性的堡垒,更需要反思。”对于人才的重视,从未改变,在校庆的日子里,现任校长李培根也并没有沉溺于对成就的自得和荣誉的夸耀,而是对以往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好的行为进行反思。
他追溯当年,学校受“左”的思潮影响,曾经使某些青年才俊离校而去;曾经,也有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少了一点实事求是;学校对人的关注也时有不够。
为此,他向学校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校友深深的鞠躬,并向社会表示了歉意。
李培根说:“我们在某些领域缺少大师或领军人物,但当我们把一批可能并不冒尖的学者组织起来、协同起来的时候,转化出现了。激光研究的壮大即是如此。我们在某一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当我们把学校的势转化成区域的势,进而把区域的势转化成学校的势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光电国家实验室的诞生即是明证。”
本报记者 郭婷婷通讯员 杨义勇
本报讯(记者 柯美杰)昨日,华中科技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锁志刚在华科大做了一场名为《全球化下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讲座。
“早在1985年,我在西安交通大学求学时,我的老师就告诉我,‘机遇将像挤公共汽车,只有准备好了,才能抓住,否则它不会等你’,我铭记在心。”
锁志刚教授用他自己的经历,说明了做好准备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当时出国深造机会很少,但我数学好、英语好,得到老师的好评,然后推荐我去哈佛深造。”
他告诫年轻学者,与老教授一起搞科研,写文章主要成果算老教授的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如此,美国也这样。“我与来自很多国家的优秀学者一起搞科研,写文章,很多合作文章达十多篇,但慢慢地,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越来越多了。”
他抨击目前国内许多中国第一的头衔:“许多研究总是冠以中国第一什么的,以为这就是创新,其实这不是,许多在外国早就研究成功了。”
不过他否认了中国学生竞争力差的说法:“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受到欢迎,在我们哈佛许多研究生受到教授们的欢迎,他们不光理论好,还会做实验。”
哈佛大学教授锁志刚:
中国学生竞争力不比国外的差
重人才重创新科技成果斐然
20多个国家级和国际科研平台,11名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27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长江学者”66人,杰青基金获得者45人……
有强大的人才和平台支撑,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
光电国家实验室:
人才引领未来
3月21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内,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科研团队的青年教师张斌、李安安正在细心提取花生米大小的鼠脑——它将被安装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仪器上成像。
今年1月17日,他们的研究成果“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入选由两院院士等无记名投票选出的“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此前,该研究成果刊发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该杂志在“编者按”中称:“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创造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小鼠全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
脉冲强磁场:
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强度
在光电国家实验室的东边,是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2007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由华中大建设脉冲强磁场装置。这是教育部所属高校承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标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之一。
2008年4月才开工建设,11个月后,该中心的实验装置样机系统就研制完成。日,该中心自行研制的国内首个双线圈脉冲磁体成功实现8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刷新我国脉冲磁场强度纪录,进入国际前列。
几年来,该中心已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开展科学实验30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0余篇,并与其他世界顶级强磁场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两大“特区”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08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与丝宝集团合作设立了启明学院。为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2008年3月,学校与翰明教育基金会合作设立了创新研究院。
目前创新研究院已形成由知名学者牵头、近50名教授组成的11个交叉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交叉项目有30余项,通过公开选拔,“入院”参与科研工作的优秀博士生80多名,已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758篇,出版学术专著29本,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22项;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共计256项,其中项目经费千万以上的4项。
华中大“经济学家群”
1994年至1998年,全球经济学家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排行榜上,共有19位华人经济学家位列其中,而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就占了三位,其中美国印地安那州立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石寿永排名第48位,是所有华人经济学家里排得最高的。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均为本报记者 刘丹 郭婷婷
通讯员 杨义勇采写
中欧能源学院挂牌。通讯员 彭汉明 摄
校庆60周年大会上,华中大校长李培根讲话。通讯员 彭汉明 摄
华中科技大学校庆60周年大会现场。通讯员 彭汉明 摄 华中科技大学 工学第6名
华中科技大学的主体是 1953年创建的华中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和1907年开学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85年名称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起,校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理科类,研究2型。华中科技大学以工学第6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8名。
华中科技大学在8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为A++级,医学、管理学为A+级,理学、经济学、文学为A级。在74个本科专业中,理学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专业,工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城市规划专业,医学的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管理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A++级。
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医学、管理学实力雄厚,是培养医学、管理学一流人才的优秀大学。理学、经济学、文学实力上乘,是培养理学、经济学、文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华中科技大学哪些专业最好的相关文章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400强,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400强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起源于1989年创建成立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高等院校比较研究课题组”,1989年发布中国第1个综合大学排行榜,是目前中国持续开展大学评价研究时间最长的研究团队,已有近40年中国高校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价的历史。艾瑞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广东省顶尖中学排行榜,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广东省顶尖中学排行榜:2017中国中南各地区顶尖中学排行榜: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400强中,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文昌中学、嘉积中学、澄迈中学、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名列校友会2017海南省顶尖中学排行榜前5强;华南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属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珠海一中、..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国中南各地区顶尖中学排行榜,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中国中南各地区顶尖中学排行榜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400强中,海南中学、海南华侨中学、文昌中学、嘉积中学、澄迈中学、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名列校友会2017海南省顶尖中学排行榜前5强;华南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附属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珠海一中、佛山一中、广东仲元中学、..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广东2017高考加分资格考生名单,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广东2017高考加分资格考生名单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根据《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调整广东省高考加分项目和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粤招〔2015〕6号)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粤招〔2017〕8号)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及《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考..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河北2017高考具有加分资格的考生名单,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河北2017高考具有加分资格的考生名单按国家规定,在各地各部门公示的基础上,现将2017年高考具有加分资格的考生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接受社会监督。对不符合教育部及河北省有关规定,弄虚作假者请及时举报。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举报电话:0举报邮箱:pzc@hebeea.edu.c..
高考后要做的九件事情!哪一件是你一定会去做的?
祝愿天下所有高考学子,愿你们高考考出一个好成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请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做到的,下面是出国留学网高考栏目为您带来“2017年高考盲文卷长什么样?”,如果需要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本站。今天,2017年全国高考拉开大幕。在全国940万考生中,有7位全盲考生使用盲文试卷参加高考。尽管比正常考生面对的困难更多,但他们仍为梦想坚持着。转发,为奋斗的青春,加油!盲文试卷长啥样据了解,参与盲文试..
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最新高考资讯!欢迎阅读。高考表情包
陕西省的高考开始了!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最新高考资讯!欢迎阅读。2017高考·陕西:逾26万考生参加 试卷不分AB卷来自陕西省招办的消息,今年陕西省高考共有26.6万名考生参加,比去年减少1.1万人。今年陕西高考所有科目使用教育部统一命题的试题,试卷不再分AB卷。对于残疾考生,陕西省招办要求各地提供合理便利的安排;对于突发性临时伤病的考生,可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协调好他们参加考试。高考结束后,陕..
海南省的高考开始了!出国留学网为您带来最新高考资讯!欢迎阅读。2017年高考今开考 数共计57660人19个考区高考大幕将于明天拉开。今年,我省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共计57660人,全省共设19个考区。为帮助考生发挥出最佳水平,省考试局今天发布了高考考前温馨提示。省考试局提出,考生应该提前到所在考点熟悉考试环境,并确认自己所在的考场位置;要落实出行方式和交通路线,科学合理安排出行路线,保证提前到达考点..&&&&&&&&&&&&&&&
东莞产学研有了更大合作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大楼落成
南方日报网络版
&&&&时间:
  昨日(22日)上午,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大楼正式落成。作为东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工研院将探索新型研究院的体制模式,提高东莞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工研院创建于2007年,由东莞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投资2.4亿元人民币建设,是一个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平台,也是制造行业相关人才的培训中心。
  工研院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在制造学科方面的五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即国家制造装备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激光工程中心、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资源,在东莞设立分中心及相关研发机构,在2010年之前,工研院要建成数字制造装备研究所、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研究所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所等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精密加工服务基地、测试分析服务基地等技术服务平台;着眼于制造行业的国际前沿技术,立足东莞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造行业相关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促进东莞地区的企业发展、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有效提高东莞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新的产业。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已在东莞设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东莞市华科培训基地、ch石碣镇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东莞分院、东莞市先进制造技术示范中心、东莞市华中科大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东莞市金达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在促进东莞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工研院在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今年8月份,由工研院开发的东莞制造业门户网站(网址为)正式上线运行,这是首家专门为东莞制造以及服务企业提供在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东莞地区所有企业均可免费注册,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在产业链、跨行业、跨区域方面的广泛协作。}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