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症和老化焦虑一样吗

人人都有生死焦虑,他们选择这样跟孩子谈论死亡
文 /壹姐儿
“什么是死亡?”
天真无邪的孩子,总爱在父母没有丝毫防备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如果父母回答了,孩子们往往还会追加一些问题:
“人为什么会死亡?”
“爸爸妈妈会死吗?”
“我会死吗?”
“爸爸妈妈可以永远不死吗?”
很多父母说,关于死亡的问题太不好回答了,不知道该跟孩子说什么好。
我想说,是的,这不怪你们。
死亡焦虑,是人人都有的情绪,是必然会发生的情绪,而且它带来的往往是无力感。由此,多数成年人骨子里是忌讳谈论死亡的,敬而远之,越远越好。
这并不表示不能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为死亡焦虑的存在,父母才更抛却顾虑,去了解和体会孩子问题背后的情绪。
因为孩子提出这种问题的时候,有可能是因为害怕,有可能是因为难过,有可能是受了刺激,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出于好奇。
孩子的大脑跟成人不一样,发育具有不完整性和行进性,因此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要简单、清晰、不回避、不情绪化。
父母们要注意的是,不用对孩子的每个问题都做百科全书式的回答,不用非要上升到“人存在的意义”这样的高度去解释,更加不要暴露成人的死亡焦虑和担忧。
父母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背后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调节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问“死亡是什么”时,每个父母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这个问题并没有教科书式的答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别人的回答中学习、思考、成长。
我们征集了上百位壹父母读者的回答,他们有的新晋爸妈,有的是爷爷奶奶,还有强烈表示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小朋友。
有一位叫洛洛的妈妈,她来自加拿大,给我们写了一段长长的话:
我有两个孩子,安安和豆豆,他们对“死”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安安问我为什么我没有爸爸,我告诉她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她自己说死了是不是就是再也见不到再也不能在一起,我说是。她就搂着我的脖子说“可怜的妈妈”,然后不断的亲我。大概她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会永远的离开。
豆豆什么时候知道死是什么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只记得有一天晚上他在洗手间大哭,我问他怎么了,他扑进我怀里,边哭边说:“Why everyone has to die at the end? Nothing lasts forever. I don't want to die. I don't want you to die.”(为什么人要死亡?没有什么能长存。我不想死,我不想你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搂着他,他还是哭,问:“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if we all have to die?”(如果每个人都要死去,那活着的意义何在?)
我后来跟他说,虽然我们最终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都还年轻,尤其是他,他在这个世界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很多的年头要过,就是他的外婆还要有很多很多年,我的外婆还在身体还不错。豆豆对人类生命的有限很悲伤,所以我强调有限也可以很长,他想到他的太外婆就觉得确实长。
我后来也跟他说科学发展,人类的寿命会越来越长。但是他的注意点已经转移到生命的意义,一直在问:“Why are we here? What's the point?" 说实话这我也问了很多年了,我不确定我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一次他在问的时候,我妈正好也在,我问我妈人活着是为什么,她愣了,好半天说没什么为什么,就活着。
洛洛是一位大学教授,但纵使教育程度如她,也没有给两个孩子相同的答案。为人父母者,成不了也不需要当一本百科全书。
一个情绪稳定、坚毅快乐的父母,会赋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哪怕遇到生死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也会主动去探索,他们终将得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我们从征集的所有答案中筛选出30条有代表性的答案,供君参考。
当孩子问“死亡是什么”时,他们选择这样回答:
@Eason(36岁,爸爸,银行经理,浙江)
万物有生即有死,人是万物之一,也会有死亡的一天。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像活着一样。从哪来,回哪去。(我之前跟我女儿七宝探讨过生死问题,她的回答让我感觉小孩比我有高度。七宝说:“等我长大了,你就老了,等我老了,你就死了,然后我也死了。”)
@吴瑶(24岁,全职妈妈,湖北)
如果我们大家都不死,地球都住不下了。死就是你要离开爸爸妈妈和你爱的人。宝宝,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死亡,就像每个人都会离开爸爸妈妈独自生活一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有死的一天,所以,你要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天。
@老陈(40岁,爸爸,企业高管,广西)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场旅行。满意地结束你的旅行,就像一颗橄榄成熟时落地一样,要感激产生它的自然,感激他生于其上的树木。
@Deer029(30岁,妈妈,设计,北京)
死是生的一种,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大自然需要人类去另一个地方生活,去天堂,去云彩里面。
@bear(22岁,未婚,大四女生,湖北)
如果我未来宝宝问起,我会告诉他,妈妈会变成另一种模样爱你,总有一天,你需要独自一个人前进,所以要坚强努力地活着,死亡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改变,那么就丰盛的活好每一天。
@王阿姨(58岁,新晋奶奶,国企退休职工,新疆)
死就是上天堂了,但是会从天上看着你(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压根没问过这个问题,这个答案准备给孙子备着。)
@小静(32岁新晋妈妈,公务员,北京)
死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
@大狼(34岁,爸爸,公务员,新疆)
等你七十岁的时候,等你很老很老的时候,我就会死了。
@宛婷(33岁,妈妈,国企职员,上海)
死就是不能再和你(家人)在一起生活了,但是会在一个你看不到的地方看着你。
@主公(33岁,爸爸,研究员,北京)
死亡是任何生物必有的状态,有发生,有发展,有高潮,有低谷,有结束。
@Joy(30岁,妈妈,跨国公司职员,马来西亚)
死本身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情,一定要知道、明白、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危险。比如走在街上一定要注意来往车辆。(没有孩子,是无法走到“害怕失去”这一步的。)
@史努比(29岁,妈妈,记者,北京)
余华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张嫣(29岁,未婚,记者,北京)
死就是生,像花开花落一样自然。
@JiaoJiao(35岁,妈妈,设计,北京)
死就是变成星星飞到天上去了。
@Alice(27岁,未婚,新媒体记者,北京)
死就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就像树叶到秋天会变黄,我们需要歇一歇,变成一棵树、一朵花、一片云,甚至一只鸟。
@Lee(35岁,爸爸,科技公司高层,深圳)
死就是心跳停止,没有呼吸,一切官能丧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百炼成钢(54岁,爸爸,国企高层,北京)
死就是彻底休息,因为人总要休息。
@Stinson(29岁,未婚,程序员,四川)
死就是这个人再也没有生物特征了,死后回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可能是天堂。
@黎珈希 (29岁,未婚,国企员工,湖北)
身体好像机器,都有使用年限。机器磨损可以修修补补,但使用的年限太长就无法修复,坏掉停摆了。身体这个机器也一样。(我会跟他一起养一朵花,从发芽到凋谢。然后告诉他生命都是共通的,有初生、有盛放、有凋谢、生命的形式不一样,各有精彩,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终点。)
@敬(33岁,妈妈,编辑,北京)
死就是生命中所有有趣的事情都不能再尝试了,不能吃好吃的,也不能玩好玩的。(这样告诉孩子会不会有点残忍?)
@雁渡(37岁,爸爸,高级工程师,天津)
不知生,怎知死?先活好了再说。
@金金(35岁,妈妈,自由职业者,江西)
所有人都会死的,妈妈也一样,但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
@成峰(29岁,爸爸,淘宝店主,北京)
人就像是一部机器,当心脏、肺、眼睛、嘴巴等那些零件都不工作的时候,人体就自然不能维持下去了。
@老刘(66岁,爷爷,退休,河北)
死亡啊,就是去另一个地方,那边有很多亲人,我们照样会过得很好。
@梅子( 34岁,妈妈,私企高管,北京)
死了就是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会在天上看着你。(孩子后来又问,妈妈你会死吗?我说会,他就很沮丧,还掉了眼泪,我觉得他应该知道死是怎么回事了。)
@雨青(38岁,妈妈,私企高管,北京)
我跟孩子说死了就是不在现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
@葛斐 (37岁,爸爸,高级工程师,北京)
死亡就是睡着了,永远都醒不来了。
@陈可(40岁,爸爸,公司联合创始人,北京)
会到很远的地方去,在另外一个地方,要很久很久才能见到。
@糖糖(43岁,妈妈,会计,北京)
死亡一个人闭上眼睛,永远都不会再睁开了。(宝贝跟我说:你永远也不要死!)
@Lawrence(10岁,小学生,北京)
我不怕死,可我还没想好该怎么跟我的孩子说,我想等我长大了应该就知道了。
- 版权声明 -
壹父母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有死亡焦虑的人可以看看这段话【焦虑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1,562贴子:
有死亡焦虑的人可以看看这段话收藏
这是我的心理医生推荐给我的书,一个关于死亡的奇妙视野,我觉得这样想想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
证件印刷,诚信经营,提供一条龙服务,24小时在线接单,当天发货证件印刷清晰,价格合理,货到付款,欢迎来电咨询,电话187
只是骄阳吗?
嘻嘻,死去的人不再害怕,活着的人默默承受着悲伤。本能反应面对死亡又有多少人能泰然自若
再怕死死了就不用怕了,我不怕死怕痛苦
我怕父母离开我,
我自己死可以坦然,可是我觉得我无法面对父母亲人离我而去
死亡焦虑怕的是失去意识。。这书没写到重点。。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罗洛梅:正常的焦虑与神经性焦虑_HI_未来你好_新浪博客
罗洛梅:正常的焦虑与神经性焦虑
说到正常焦虑的例子,且让我们思考以下这个集结极权政府统治下人民亲身经历所拼凑出来的见闻。在希特勒开始掌权时,某位著名的社会主义者正住在德国。只是几个月的光景,它就获知他的同事不是被关入集中营,就是下落不明。虽然在这段期间内,他对自己身处险境的情况了然于心,但是他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被逮捕;其次,如果他会被逮捕的话,盖世太保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最后,一旦被捕了,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在这段期间内,他的不确定感和无助感,不断持续扩大,并让他痛苦至极,而这些正好都是前面描述的焦虑特质。他所面对的不只是可能死亡或集中营痛苦羞辱的威胁,更是对他个人存意义的威胁,因为他相信为自己信念奋斗的自由,才是他所认同的存在价值。这位人士对威胁的反应具备了所有焦虑的基本特征,但是它与实际的威胁呈现正比例变化的相关关系,故不能被称为神经性的焦虑。
正常焦虑的反应具备以下特质:(1)与客观的威胁不会不成比例,(2)不涉及压抑或其他内在心灵冲突的机制,(3)不需要启动神经性防卫机制来管理焦(这是由第二点推导出来的),(4)能够在意识觉察层次上建设性地对待,或者当客观的处境改变时,会变得较为纾缓。
刚出生的婴儿对于跌落或没有被喂食的威胁,所产生的原初和扩散反应,是在正常焦虑的范畴内。这些威胁都是在婴儿尚未成熟到足以进行心理内在压抑与冲突的过程之前就发生了,因此不可能是神经性焦虑。而且就我们所知,在此相对无助的状态下,婴儿会把这些事件视为是对其存在客观真实的危害。
正常焦虑会以弗洛伊德所谓“客观焦虑”的形式,在一生中不断出现。这种正常焦虑出现的征兆,可能是在没有任何确切威胁的情况下,就显得扰攘不安、小心谨慎,或是警戒地四下顾盼。利戴尔曾说过,焦虑之于智识,如随行之影。库比(Lawrence
Kubie)也认为,焦虑是人类童年受惊模式与成年理性之间的桥梁。阿德勒相信,文明本身乃是人类觉察到自己不完美下的产物,这也是焦虑的另一种表现。以上引述的这些想法,足以证明正常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成人身上的正常焦虑经常被忽视,因为这种经验的强度通常比神经性焦虑要来得低。此外,因为正常焦虑的特征之一是,它可以被建设性地管理,因此不会以“惊慌”或其他戏剧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反应的量不应该与质混为一谈。只有在考量反应是否与客观的威胁成正比时,反应强度才是区分神经性与正常焦虑的关键。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有过自己的存在和所认同价值遭遇威胁的经验。但是人类通常都能以建设性的态度面对这些经验,把它们当成是“学习经验”(这里指涉其深广的意义),继续自己下一步的发展。
正常焦虑的共同形式之一,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限性,也就是人类面对自然力量、病痛、脆弱以及终极死亡的脆弱。这在德国哲学思想中被称作“原始焦虑”(UrangstUrangst
字面上的意思译成英文为“原始焦虑”。或Aangst
derKreatur),并为霍妮和莫勒等当代焦虑研究者所参照。这种焦虑和神经性焦虑不同的地方在于,“原始焦虑”并未隐含自然的敌意。再者,“原始焦虑”并不会引出防卫机转,除非人类的有限性成为个人内在其他冲突和问题的象征或焦点。
实际上,要在死亡或其他人类有限性情境的焦虑中,区分出正常的与神经性的质素,并不容易。这两种焦虑在多数人身上是混杂的。当然,死亡焦虑多半落在神经性焦虑的范围,例如青少年忧郁期对死亡的过度关注便是。在西方文化中,不论个人在青少年、老年或其他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是怎样的神经性冲突,它们多半环绕在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无助与无能这个象征上。我认为,西方文化讨论到死亡时,之所以会把它当成神经性焦虑的象征,原因在于死亡是客观事实的日常看法,受到了广泛的压抑。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似乎应该要漠视他将在某个时刻死去的事实,好像少说为妙,又好像如果能够遗忘死亡的事实,生活的经验便可以因此提升。事实上,结果正好相反:如果死亡的事实被忽视,生活的经验便容易变得空虚,失去活力与风味。幸运的是,这种对死亡事实的压抑,目前有朝向更开放方向发展的迹象。因此,我不希望以人类有限性所产生的正常焦虑为掩饰,大开合理化神经性焦虑的方便之门。在临床工作的实际处置上,只要担心死亡的情况一出现,我们最好先假设神经性焦虑的存在,并努力把它们驱赶出来。但是科学上关心这类焦虑中的神经性质素,不应该遮掩了死亡也能够和应该被当成客观事实来看待的真相。
就这个观点而言,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曾说,致力“观照生命全貌”的诗人与作家,它们的作品对过度关注神经症行为的狭隘科学倾向,或许是一种有益的矫正。死亡是所有诗文关心的主题,但我们并不能把诗人全部归于神经官能症者的品类下。例如,具有诗文想象力的人可能会在某处石岬冥想大海,“从永恒看瞬间,从沧海见一粟,或更照见自身淹没于无垠陌生空间的景象”;而且他可能“会因为看见自己在此不在彼……在今不在昔,而大感惊奇敬畏”(帕斯卡)。这是害怕自己可能会淹死的感觉,于是从视觉经验与冥想中退却出来。这两者都是焦虑,但是前者属于正常焦虑,后者则是神经性焦虑。反过来说,基于浩瀚时空以及个人渺小存在而兴起的诗意感怀(当然,这还包括人是有能力超越这种渺小的哺乳动物,他知道自己的有限,其他动物却不知道;此外,人是具有对事物惊异好奇能力的哺乳动物),则能够彰显个人当下经验的价值,以及他在美学、科学或其他领域之创造潜能。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与死亡有关的正常焦虑根本不会带来沮丧或忧郁。正如任何正常焦虑一样,因死亡引起的焦虑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明白自己终将与同伴分离,会让我们想要在此刻与他人更加亲近。因了解人类活动与创造能力终有断绝之日所引发的正常焦虑,可以像死亡本身一样,会成为个人想在当下生活中,活得更负责、更热情,以及更珍惜时间的动机。
正常焦虑的另一项共同形式,与以下的事实有关,亦即,个人只有在由其他个体共同组成的社会母体中,才能发展出他的个体性。这点在孩子的发展上看得最清楚,这种在社会关系脉络中的成长,是逐步打破对双亲依赖的过程,因此不免会造成亲子关系间的危机与冲撞。克尔恺郭尔和兰克等人都讨论过这类焦虑的来源。兰克认为正常焦虑寓居于整个人生历程的各种“分离”经验中,从脐带被剪时与母亲分离的经验开始,直到死亡时与人类存在分离的经验为止。如果这些潜在可能制造焦虑的经验能够成功地调解,不只孩子或青少年将更形独立,同时也能够在更新、更成熟的层次,重新建立与双亲和他人的关系。因此在这类案例中的焦虑,应该是“正常”焦虑,而非“神经性”焦虑。
在上述正常焦虑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案例的焦虑都和客观的威胁成正比。它不会有压抑或心灵冲突,只要当事人多一点勇气与力量,以建设性的方式发展,就可以被克服,不需要退缩到神经性的防卫机制中。有些人会称这些正常焦虑的情境为“潜在制造焦虑的处境”。他们觉得,当事人若没有被焦虑所淹没,也没有展现出任何形式的显著焦虑,用“潜在”一词会更为确当。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样的区分在教学实务上有其价值。但是严格说来,我不相信这除了是个有用的同义词之外,还有其他任何价值;因为潜在的焦虑仍然是焦虑。如果一个人注意到自己所面对的某个处境可能会产生焦虑,那么他已经体验到焦虑了;他必然将采取面对这种处境的步骤,以便使自己不被吞没或打败。
我们或许要花更多的篇幅来说明,主体层面对于了解神经性焦虑的必要性。如果我们只是客观地界定焦虑问题,也就是以个人适切因应威胁情境的能力来看待,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合理地辩称,将神经性与正常焦虑加以区分,并没有逻辑上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焦虑的人比较无法因应威胁罢了。例如智障者或是葛斯汀的脑受损患者,我们就不能将他们面对威胁时经常产生的脆弱称为“神经性的”。对于一位有整洁强迫症的脑受损患者而言,在杂乱无章的衣柜中找到他要的东西,或许就已对他构成了客观的威胁,以及随之而来的深重焦虑,因为他的能力削弱了,所以无法引导自己找到东西。就我们所知,对于葛斯汀的病患而言,使他们频频产生严重焦虑的,乃是客观真实的威胁。就像我们前面所指出的,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小婴儿身上,而且对许多孩童或事实上相对弱势无能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但是,任何观察者都可明显看出,许多人深陷的焦虑处境,不论在种类或程度上,都不能算是客观的威胁。当事人可能经常会说,自己所焦虑的事件微不足道,或是自己的忧虑很“愚蠢”,他或许也会因为被这么小的事情困扰而对自己生气;但是他仍旧感觉焦虑。对于那些小题大作去回应威胁的人,我们有时会把他们描述成是内在“携带”的焦虑“过量”了。不过这是错误的说法。事实上,这些人对威胁是极度脆弱无力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脆弱。
另一方面,神经性焦虑的定义正好是我们对正常焦虑定义的颠倒。它所反应的威胁(1)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2)会有压抑(分裂)和其他心灵冲突的形式,于是便会(3)产生许多形式的退缩行动与警觉,例如禁制、外显症状以及各种神经性的防卫机制。
它有瘫痪当事人的倾向,因此无法产生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一般而言,当“焦虑”一词在科学文献上使用时,即意指“神经性焦虑”的意思。此一暧昧不清正是为何清楚区分这两种焦虑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要说明的是,这些特征彼此相互关联;而反应与客观危险所以会不成比例的原因,是因为某些内在的心灵冲突造成的。因此,反应与主观威胁之间从来不会不成比例。我们同样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特征又各有其主观的指涉。
​——the
​文摘自罗洛梅《焦虑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664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上传用户:wziugnvvwd资料价格:5财富值&&『』文档下载 :『』&&『』学位专业:&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摘要内容经过系统自动伪原创处理以避免复制,下载原文正常,内容请直接查看目录。)[目标]容身外乡,对逝世亡焦炙量表(T一DAS)停止跨文明调适及其信度、效度剖析,终究构成合适我国年夜众群体应用的中文版逝世亡焦炙量表,为今后进一步研讨供给有用的评价对象;剖析所查询拜访医学院校年夜先生、临终关心医务任务者逝世亡焦炙的产生率、影响身分及其表示特点。[办法]第一阶段,跨文明调适。经由过程正向翻译、综合、回译、专家评断和预查询拜访五个步调对T一DAS停止跨文明调适,修订成合适中国年夜众群体应用的评定量表。第二阶段,正式查询拜访。将修订后的逝世亡焦炙量表构成中文版逝世亡焦炙量表,对450名年夜先生及50名临终关心医务任务者停止查询拜访,7~10天后重测个中的60名年夜先生。应用中文版量表查询拜访获得的数据停止信度、效度剖析,同时剖析逝世亡焦炙的整体状态。[成果]1经由跨文明调适、修订而成的中文版T一DAS说话浅显易懂,绝年夜多半受查询拜访者能在5一10分钟内完成,量表有用收受接管率97。4%。2中文版T一DAS的外部分歧性Cronbach’α系数α值为0。71;总量表两次丈量的相干系数为0。831。3效标效度是将中文版T一DAS总得分与单条目量表得分做相干剖析,得出r=0。516;经由过程构造方程模子对T一DAS中文版停止构造效度剖析,发明模子拟合水平较好(GFI、AGF、TFI、CFI均年夜于0。80)。对15个条目停止摸索性因子剖析,成果推荐出4个公因子,它们的累计方差进献率为47。36%。4本研讨样本中文版T一DAS总均匀得分为6。71±3。01分。年夜先生地点年级、能否接收过逝世亡教导或是临终关心的专业进修或培训和曩昔五年能否阅历与至爱亲人或同伙死活相隔这三个身分对逝世亡焦炙量表的得分有影响。[结论]中文版T一DA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而且简略易行,轻易接收,为逝世亡焦炙的评价供给了一个有用的对象;本研讨中受查询拜访者的逝世亡焦炙较为严重,应该惹起医护人员和教导者的存眷和看重。Abstract:[Objective] shelter stranger, the death anxiety scale (t a DAS) to stop an analysis of civilization adaptation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ross, eventually forming a suitable our country greater audience of application of Chinese version of the death of death anxiety scale, for further research provides usef analysis of the query visit at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hospice care medical tasks are death death anxiety producing rat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method] the first stage,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Through process of forward translation, back translation, expert judgment and pre query visit five steps to t a Das stop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revised into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big audience rating scale. The second stage, the official inquiry. Will be revised after the death of death anxiety volume meter Chinese version of death death anxiety scale, of 450 university student and 50 hospice care medical mission to stop investigation. 7 ~ 10 days after the retest medium 60 university stude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version of table survey data obtained from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and analyzes the overall status of anxiety of death. [results]1 through cross cultural adaptation,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 a DAS speak easy to understand, the vast amount of the most affected by the query can be completed in 10 a 5 minutes, the amount of the received takeover rate of 97. 4%. 2 Chinese version of T a DAS external Cronbach 'alpha coefficient alpha value of 0. 7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otal table two measurement is 0. 831. 3 validity is Chinese version T DAS total score and single item scores do coherent analysis, obtains the r=0. 516;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T a DAS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analysis, the invention of the mold fitting level is better (GFI, AGF, TFI, CFI are greater than 0. 80). The 15 items were analyzed by the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4 common factors, the cumulativ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was 47. 36%. 4 this study sample Chinese version of DAS a T total average score of 6. 71 + 3. 01 points. Mr. big place grade, whether received death death taught or hospice car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r training an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can experience with the beloved relatives or associates anyway apart the three factors of death Death Anxiety Scale scores have an impact. [Conclusion] the Chinese version t Das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is simple and easy to apply, and easily receive, for the death of death anxiety evaluation prov the death of investigators in this study death anxiety is more serious, should cause the medical staff and the teachings of the concern and value.目录:摘要5-6Abstract6前言8-16&&&&1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8-14&&&&2 研究内容及目的14&&&&3 操作性定义14-16研究对象与方法16-21&&&&1 研究对象16-17&&&&2 研究方法17-19&&&&3 研究工具19&&&&4 资料收集方法19&&&&5 资料分析方法19-20&&&&6 质量控制20-21结果与分析21-40&&&&第一阶段 量表的跨文化调适21-25&&&&&&&&1 正向翻译、综合、回译和专家评议21-24&&&&&&&&2 预调查24-25&&&&第二阶段 正式调查阶段25-40&&&&&&&&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25-28&&&&&&&&2 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28-35&&&&&&&&3 样本死亡焦虑水平的总体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35-40讨论40-48结论与建议48-50参考文献50-57文献综述57-66&&&&参考文献62-66附录66-71&&&&附录1 死亡焦虑量表(T-DAS)英文版及计分方法66-67&&&&附录2 死亡焦虑量表(T-DAS)中文版初始版本(C版本)67-68&&&&附录3 死亡焦虑量表(T-DAS)中文版(预测版本/正式版本)68-69&&&&附录4 基本资料调查表69-70&&&&附录5 简短死亡焦虑量表英文版(Single item Test)70-71致谢71-72个人简历72分享到:相关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