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mds外,还常见环铁粒巨幼红细胞贫血增多的是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新版平台已经上线,充值操作将跳转,您的账户权限不会受到影响
克隆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的研究进展
铁粒幼红细胞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红系前体细胞中铁代谢异常,过多的铁沉积于线粒体,经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核周蓝色的铁颗粒,颗粒在5颗以上并环核周1/3以上者称为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由于铁是合成血红素的重要原料,当铁代谢紊乱造成铁利用障碍时则形成铁粒幼红细胞贫血[2]。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根据致病方式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为先天性基因异常影响线粒体中铁代谢致病;获得性则不通过遗传方式,而由后天基因突变影响铁代谢致病,目前主要依据形态学诊断,并未明确致病基因与机制[3-4]。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按病因分为:(1)克隆获得性(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髓系肿瘤),包括: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RARS)、难治性多系发育异常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RCMD-R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增多1/2型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RAEB1/2-RS)、MDS-未分类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U-RS)。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中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伴血小板增多(RARS-T)、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CMML-RS)、MDS/MPN-未分类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MPN-U-RS),2016年修订的WHO分型中将它们统一归类为MDS/MPN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伴血小板增多(MDS/MPN-RS-T)。③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ETRS)、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PMRS)。(2)非克隆获得性:过量饮酒、药物(如异烟肼)治疗、铅中毒、铜元素或维生素B6缺乏导致的铁粒幼红细胞贫血[5-6]。在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中,最常见的为RARS、RCMD-RS以及RARS-T,克隆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当前的诊断和分类主要依靠形态学,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的广泛开展,一些新的致病基因被发现,不仅加深了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了解,而且给临床诊断、预后评估等均带来了很大的革新。本文我们就克隆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中的致病基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Long Zhangbiao
作者单位:
100073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伴血小板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2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年21期
伴血小板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2例
【摘要】: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表现为既有血细胞的增殖,又有血细胞病态造血。MDS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同时伴有血小板(PLT)增多,即MDSRARS-T归入MDS/MPN不能分类(MDS/MPN-U)中,MDSRARS-T患者白细胞(WBC)、PLT多正常,但有少数患者PLT可增多,有的可≥600×109L-1。MDS-RARS-T患者临床表现类似特发性PLT增多症(ET),可发生血栓或其他并发症。本研究旨在观察MDS-RARS-T患者临床及形态学。
【作者单位】:
【分类号】:R551.3【正文快照】: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外宾病房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表现为既有血细胞的增殖,又有血细胞病态造血。MDS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RS),同时伴有血小板(PLT)增多,即MDS-RARS-T归入MDS/MPN不能分类(MDS/MPN-U)中,MDS-RARS-T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季鸥;沈群;林琳;章亚成;季建敏;吴萸;陈健一;朱光荣;孔祥图;夏雯;姜鹏君;;[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年04期
蔡真,包悍英,Wolf-Dieter Ludwig,Christian W[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会营;王爱玲;管洪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杨斌;晏亚军;丁文静;刘洋;;[J];医学临床研究;2007年11期
任金海;林凤茹;郭晓楠;张静楠;王颖;乔淑凯;张丽红;李琳;;[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年05期
傅霞;;[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6期
吴文萍;王刚;;[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年05期
戴丹丹;刘孟娟;叶晓春;;[J];海峡药学;2014年05期
高占玺;韦美萍;李顺义;;[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3年04期
章亮;周晖;陈小会;;[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年11期
杨力;姜胜华;胡彩华;徐瑞容;丁润生;尤学芬;秦燕;刘红;;[J];山东医药;2011年33期
胡密;李占全;柴克霞;;[J];社区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宗红;[D];郑州大学;2005年
菅志远;[D];中南大学;2006年
王振冉;[D];吉林大学;2012年
庄乾锋;[D];苏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静;[D];桂林医学院;2010年
王海燕;[D];佳木斯大学;2011年
胡密;[D];青海大学;2011年
马杰;[D];郑州大学;2004年
马秀茹;[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杨艳丽;[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周晖;[D];浙江大学;2007年
娄国顺;[D];中南大学;2007年
郭群依;[D];浙江大学;2007年
王术国;[D];青岛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真,林茂芳,Wolf-DieterLudwing,Leonid K[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庞玉军,李迎春,周琨;[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06期
张俊;薛永权;潘金兰;吴亚芳;王勇;沈娟;仇惠英;;[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年06期
秦玲;王椿;秦尤文;王小蕊;;[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2期
罗鸣;巴荣;王欢;李姣;余先球;费小明;陆益龙;朱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3期
宋银森;周莉;郭振欣;;[J];临床医学;2011年03期
李锦;何广胜;;[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3年04期
蒋其波;杨崇礼;李幼升;李来全;赵玉兰;李孝义;孙元木;冯宝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0年05期
金秋凤;杨志成;姜禹贵;王学文;姚海勤;;[J];山西白血病;1993年01期
陈丽涓,陈丽湘,陈丽影;[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王小卫;李晓;吴凌云;廖琼;贺琪;张征;张言;;[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丹丹;陆定伟;贡静霞;吴伟林;马勤芬;薛永权;陈子兴;;[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陈嘉林;周明晓;徐闵;葛昌文;许莹;;[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王洪志;麻柔;胡晓梅;杨晓红;许勇钢;刘锋;;[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林圣云;胡致平;沈一平;郑智茵;沈建平;;[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叶宝东;;[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张水生;陈世林;王晓莉;张胜敏;罗敏智;程洪波;;[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张明洁;李素君;刘蔚;严蜀华;;[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高冲;陈宝安;洪铁艳;夏国华;丁家华;邵泽叶;孙耘玉;王骏;程坚;宋慧慧;薛萌;鲍文;赵刚;;[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童向民;;[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李早荣;;[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春梅;[D];苏州大学;2013年
马清君;[D];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
赵凤华;[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张俊;[D];苏州大学;2007年
黄琳;[D];吉林大学;2006年
王旭;[D];吉林大学;2007年
周小英;[D];南昌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有:①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骨髓无效和病态造血;②恶性克隆保留一定程度的分化潜力,且增生比较缓慢;③部分最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主要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因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原因
MDS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接触苯、接受烷化剂治疗、电离辐射等有关,有的可从再障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发展而来。
MD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30% MDS有ras基因突变,位点的突变导致ras基因激活,从而使某些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产生异常蛋白,并通过干扰细胞分化过程而使细胞代谢异常。部分病例有C-fas基因突变,C-fas基因产物是M-CSF受体,受体缺陷可影响骨髓对造血生长因子的增生反应,促进异常克隆的生长,最终发展成为MDS。
近年研究认为,MDS与造血细胞凋亡异常有关,由于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或抗凋亡基因的减少或缺乏,致造血干细胞在增生、分化过程中过早、过度凋亡,形成骨髓无效性造血。
MDS的发病为多阶段性,临床所见MDS的不同表现可能与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关。1982年FAB协作组将MDS分为5型:①难治性贫血(RA);②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S);③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④转变中的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T);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事实上,MDS可能只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而无型别之分,各型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某些MDS患者可经历典型的由RA、RAS→RAEB→RAEB→T→AML的连续转变过程。CMML可看作是伴有周围血单核细胞增多的特殊亚型,MDS的分型实际上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分期。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
用细胞遗传学技术发现50% MDS患者有染色体核型异常,且多个细胞有同样的异常核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酸(G6PD)同工酶研究进一步发现MDS病人血细胞只有A型G6PD同工酶,而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同时含A、B两型。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IP)分析也显示MDS为克隆性细胞增生。大量证据表明,MDS是一组由1个异常的造血干细胞衍生的克隆性疾病,甚至有人认为是恶性克隆性疾病。
目前认为MDS发病机制是由于上述可能的病因引起多能造血干细胞的癌基因异常表达,致使由其所决定的相应蛋白质出现异常合成,进而影响到该细胞的增殖与成熟的调控,呈现出肿瘤克隆性扩展,造成骨髓多能干细胞池的损害,从而导致骨髓的2种乃至3种细胞系同时存在增生异常与病态造血,以及外周血2种或3种细胞系列同时减少。
这一肿瘤克隆性扩展所造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为无效造血,这是造成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即骨髓内原始与较幼稚各种前体细胞的成熟缺陷DNA合成期的细胞占进入细胞增殖周期细胞的比例减少,造血祖细胞和早期前体血细胞的增殖通常仍是正常或甚至是增快的,从而呈现骨髓增生活跃,但不能积聚形成足够数量的各细胞系列的成熟细胞,导致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减少,临床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等表现。此外,各系细胞寿命的轻度缩短也是造成血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RAS患者所表现特点是由于线粒体的原发损害,影响铁的利用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导致骨髓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相当一部分MDS会发展为白血病。体外研究发现,MDS的恶性细胞可以分化成熟,其分裂期细胞和演变成的白血病细胞仍带有原来的异常核型,表明即使在MDS时白血病的克隆已建立,且比正常克隆生长更快,还能成熟。随着时间进展,恶性克隆成熟障碍愈益严重,终至完全不能成熟遂成为急性白血病。国外有人认为一般的白血病与MDS转变的白血病不同,一般的白血病的靶细胞由正常细胞被“一次击中”造成突变,并成为惟一存活下来的细胞;由MDS转化来的白血病的靶细胞基因损伤较轻,以致病态造血的干细胞仍能存活且取代了正常造血干细胞,要演变为白血病还需要再次突变。
总之,MDS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致病因子激活了正常干细胞的某些癌基因,使某个恶变的细胞(多为髓系干细胞,也可为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增生成为MDS,有的病例由于此恶性克隆逐渐不能成熟并发展至完全不能成熟,遂成为白血病,这种白血病与一般的白血病不同。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症状
约50%患者在初诊时无症状;约30% MDS患者因贫血而主诉乏力、头昏;部分患者由于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陷而引起反复致感染及出血。
肝、脾肿大较常见,多为轻度肿大,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胸骨压痛。
MDS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据在周围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活跃的同时,伴以三系细胞的病态造血。但病态造血并非MDS所特有,其他多种血液疾病也可出现此种异常,故诊断MDS应慎重。必须除外其他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如慢粒、骨髓纤维化等,还应排除红系增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检查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象
(1)90%以上病例Hb&100g/L,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但少数RAS患者呈小细胞性,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低。红细胞形态异常;有时出现有核红细胞。
(2)半数病例有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有形态学异常,可出现幼稚粒细胞。
(3)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并可有形态和功能异常,可见巨大血小板。
(4)约50%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病例骨髓增生减低。
(2)红细胞呈病态生成,表现为幼红细胞核畸变、巨幼样变、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畸形红细胞增多,可见点彩及多嗜性红细胞,豪-周小体易见。
(3)粒系异常表现为幼稚细胞增多及巨幼样变、核浆发育不平衡和Pelger-Huët畸形。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或减少,但形态多异常,表现为成熟巨核细胞分叶过多或呈大单个核,有时见小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10%对诊断有帮助,可见巨大血小板。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化学
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明显下降,POX活性降低,红细胞糖原染色常阳性,骨髓铁及铁粒幼红细胞升高,常出现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
原发性MDS患者40%~70%有染色体异常,其常见的改变为染色体的缺失或增多,如5q-、7q-、+8等。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细胞培养
显示集落减少、流产或无生长、丛增加,丛集落比例增高。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学检查
外周血可有T辅助细胞(Tb)减少,T抑制细胞(Ts)正常或轻度升高,Th/Ts比例降低,NK细胞减少及功能不良,约1/3患者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
骨髓活检:可见红系前体细胞成熟障碍,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即3~5个以上原始与早幼粒细胞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和小梁旁区,ALIP阳性的MDS转化成白血病的可能性大。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
由于MDS具有较高向AML转化的风险,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尽管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病治疗应根据FAB分型有区别地进行。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支持治疗
成分输血和抗生素的应用,防治感染和出血,并使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一定水平,同时注意防治继发性血色病。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诱导分化治疗
主要适用于MDS-RA及RAS患者。
(1)维A酸(维甲酸):已成功应用于AML-M3的诱导分化,治疗MDS也取得一定疗效,剂量20~100mg/(m2·d),持续3个月以上。
(2)1,25(OH)2D3及其衍生物:该类药物与靶细胞核上维生素D受体结合,调节DNA的复制和翻译,促进细胞分化。剂量2µg/d,连用4~20周,部分患者有效。新近合成的1,25(OH)2D3的衍生物1,25(OH)2-16烯-23烯-D3的促分化作用更强,而高血钙反应减弱,其疗效可能更好。
(3)干扰素:主要用于RAEB、RAEB-T,但临床应用疗效不满意。
(4)5氮杂-2-脱氧胞核苷(5-Aza-c)及六甲撑双乙酰胺(六亚甲双乙酰胺):将肿瘤前体细胞的诱导分化剂应用于MDS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治疗策略,六甲撑双乙酰胺(HMBA)20~24g(m2·d)静滴,10天为1个疗程,可使部分患者获得CR,但由于其非选择性地抑制前体细胞生长而产生很强的骨髓抑制;5-Aza-c在低浓度时抑制DNA甲基酶活性,导致胞嘧啶残基的低甲基化,从而导致原先静止的基因激活,诱导异常细胞向正常分化,临床试验75mg/(m2·d),皮下注射,连用7天,可获得较高的血象改善率(66%),降低或延缓MDS转化为AML,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5)诱导分化剂联合应用:体外实验表明诱导分化剂与小剂量DNA合成抑制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抗细胞增生及促其分化的作用,但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甚理想。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化疗
主要适用于MDS-RAEB及RAEB-T之患者。
(1)单一小剂量化疗:既往认为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可细胞诱导分化,但目前认为其治疗机制仍为细胞毒作用,10~20g/(m2·d),连用21天,部分有效。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3~14g/(m2·d),7~10天1个疗程,和三尖杉碱0.5~1.0mg/d,10~15天为1个疗程,但完全缓解率均不高。
(2)联合化疗:由于老年MDS患者难以度过联合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期,易发生治疗相关死亡和多药物耐药,因此一般认为联合化疗对老年MDS患者并不适宜。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生长治疗MDS的机制是刺激残存的正常造血祖细胞;诱导分化转化中的造血祖细胞;增加转化的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加速化疗后的造血细胞再生。目前用于MDS治疗的有G-CSF、莫拉司亭(GM-CSF)、IL-1、IL-3、IL-6和EPO等。对MDS主要作用是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感染、出血及输血量。
关于治疗后是否促进白血病的问题目前尚无发定论。多种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将产生治疗上的协同作用。
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维生素和激素类
(1)维生素 B12和叶酸:对大多数MDS患者无效,大剂量维生素 B6(100~600mg/d)对部分RAS型患者有效。
(2)雄激素:达那唑600mg/d,连用3个月,可使近半数患者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好转。
(3)糖皮质激素:对部分MDS患者可能有效、可以改善贫血,但不良反应较大,易致感染,对高危MDS患者一般无疗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