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我要当学霸算了下91哪个好

胡耀飞(复旦大学历史系)

(1)仇鹿鸣:《权力与观众——德政碑所见唐代的中央与地方》,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王其祎、周晓薇:《望高天下:隋唐京兆杜氏再考察——以长安新出唐杜式方夫妇墓志为案例》,杜文玉主编《唐史论丛》第十八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

(3)陆扬:《唐代的清流文化——一个现象的概述》,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编《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

(4)黄楼:《唐代“元和”系宦官与穆、敬、文、武四朝皇位之更迭》,童岭主编《皇帝 单于 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中西书局,2014年

【简评】我所关注的晚唐五代史研究中,藩镇、家族、文臣、宦官,是为四大主题,以上四篇即分别围绕这四个主题立论,颇可反映新近学术动向。如仇鹿鸣一文从德政碑的可视性角度考察藩镇研究中的老问题,即中央与地方关系,可谓视角独特;王其祎、周晓薇一文立足于西安地区出土的大量墓志,对京兆杜氏家族在晚唐时期的生存样态予以考察,丰富了我们对晚唐世族的认识;陆扬一文则系统阐述了他对晚唐士人的观察,特别是其中的所谓清流文化,这是有别于中古世族社会,开启宋代士人家族的一个群体;黄楼一文从常见史料出发,对晚唐宦官中的“元和系宦官”与穆、敬、文、武四朝皇位更迭之关系进行考察,揭示了宦官内部的不同分派。此外,这四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来自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是为目前中古史研究四大重镇,亦能代表四地学术现状。

石见清裕:《羁縻支配期 唐 铁勒仆固氏——新出 见 》,《东方学》,第百二十七辑,平成26年1月31日仆固乙突墓志>
陆韧:《明朝对西南边疆的特殊管控:“信符”与“金字红牌”制》,发表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史视角下的国家、人群与地域社会”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16日

朱浒:《食为民天:清代备荒仓储的政策演变与结构转换》,《史学月刊》,2014年第4期

【简评】仓储制度的研究虽多,有些论述失之零散,这篇论文系统的论述了清代国家仓政的演变和阶段性特点。

(1)陈春声:《从“倭乱”到“迁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动乱与乡村社会变迁》,《明清论丛》第二辑,2001年

【简评】以明清之际的潮州府为中心,把东南沿海地方社会的动乱与整体社会结构转型视为一个连续过程进行考察,精彩的呈现了地方社会内部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以及地方社会与王朝的复杂互动关系。

(2)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简评】从沙田、宗族、神明、户籍、族群五个方面概括刘志伟、科大卫、萧凤霞等一群研究珠三角社会学者的经验与旨趣,展现了区域研究中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简评】通过对明代中叶两广以大藤峡为中心的“猺乱”过程的考察,科大卫指出“民”与“猺”是基于赋役登记而创造出来的身份区别,大藤峡之役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明中期开始族群身份边界固定化的开端。

【简评】如何理解和把握由中古至于近世“文化”的传承与嬗变,葛兆光在融汇西方及日本学者的理论并加以反思的基础上,呼吁学人转换视角,而得以观赏到别样的“风景”。

(2)王汎森:《清初礼治社会的形成》,收入氏著:《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台北:联经,2014年

【简评】怎样认识十八世纪的文化形态?明清易代对学术思想产生了何类影响?王汎森通过对“礼”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时代士人的集体心态。

(1)李勤璞:《民众信仰与国家建构:关于黑图阿喇的七大庙》,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5年

(2)承志:《尼布楚条约界碑图的幻影——满文研究》,《故宫学术季刊》第29卷第1期,2011年;亦收入乌云毕力格主编:《满文档案与清代边疆和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马子木:《爱新国早期历史记事的书写与改写——以天命初期对明关系为中心》,《文史》,2014年第4辑

罗志田:《中国的文艺复兴之梦:从清季的“古学复兴”到民国的“新潮”》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年

【简评】作者利用《邵元冲日记》、《蒋作宾日记》等常见史料,考证学界常引用的蒋介石《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这一史料,得出该史料不是蒋介石1932年1月11日在武岭学校纪念周上所发表的演讲,而是邵元冲所著《中华民族存亡问题》一书中对日问题部分的结论,并分析蒋介石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2)彭敦文:《不抵抗命令与不抵抗政策》,载于王建朗、栾景河主编:《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简评】作者在梳理学术史脉络的基础上,利用常见史料,处理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基本问题,并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文中既有细节的考证,又有重大认识上的突破,切实解决了一些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3)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并收入杨氏所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简评】作者结合《蒋介石日记》以及中山舰事件相关人员的报告原件等直接史料与相关间接史料,分“ 三 二〇 之前蒋介石的心理状态”、“中山舰调动经过”、“西山会议派与广州孙文主义学会的 把戏 ”、“偶然中的必然”等四个部分展开论述,解开了许多关于中山舰事件的谜团,得出了一些建立在扎实考证基础上的结论。

(4)王奇生:《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并收入氏著:《党员、党权与党争》(修订增补本),华文出版社,2011年

【简评】通过对上海“三友实业社”这一民族资本企业在1932年——1933年间发生的一起劳资纠纷的个案解读,细致地展示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面向,得出国民党政府执政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于国民党政权阶级基础的再思考。

(5)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并收入氏著:《革命与反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简评】作者试图超脱关于国民革命的传统历史叙述,而尝试一种新的历史书写,将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放回国、共、青三大政党党际互动的历史场域中去观察和思考,认为: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是一场由不同党派、群体及精英与大众共同发声、组合而成的运动。

(1)茅海建、郑匡民:《日本政府对于戊戌政变的观察与反应》,《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桑兵:《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与史学》,《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4期。

张行(四川大学古籍所)

蒙文通:《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王梦雅(杭州师大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研究中心)

蒋寅:《原始与会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兼论王国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李婷(杭州师大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研究中心)

陈师曾:《中国的文人画》,收入氏著:《中国文人画之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

黄会岚(杭州师大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研究中心)

梅洛-庞蒂:《塞尚的疑惑》,收入氏著:《眼与心》,刘韵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罗薇(耶鲁大学社会学系)

严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谈勇(南京大学历史系)

郝沛然:《两德模式对两岸关系不可盲目套用》,《中国评论》,2014年3月号

董涵宇(浙江大学历史系)

张驰:《谁是无套裤汉?——身份意识与法国革命前后政治文化变迁探析》,《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

江略(浙江大学历史系)

濮德培:《欧亚时空里的清帝国:葛尔丹之战的教训》,收入[美]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简评】既是新馆落成的一篇致辞,也是著者长期主持馆务的纲领。

(2)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5期

【简评】流民不止是“流浪外地的人”(见《辞源》条目),更需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的全局反复推求。

(3)杨国强:《读史断想:庚申与甲午之间的中国社会》,收入《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三联书店,2008年。

【简评】吉光片羽的段落,是洋务运动那个时代的通论文字。著者的很多专题论文主旨,或蕴藏于此,或发轫于此。

(4)周武:《革命文化的兴起与都市文化的衍变——以上海为中心》,《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简评】开埠后的上海城市史,是“道出于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本文是著者论述上海特征的专题论文之一。

让-克劳德 施密特,“节奏的历史:从历史中的节奏到历史的节奏?”,《节奏》(希腊文),2013年1月14日。

【简评】节奏的历史分为历史中的节奏和历史的节奏两个层面,前者指蕴含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的微节奏,后者指运用长时段的视角展现社会演进的趋势。作者认为,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各种微节奏的演变孕育了近代新的社会节奏。

【简评】在这篇针对John Paton Davies, Jr.新近出版的自传(宾大出版社,2012年)的书评里,Waldron教授拈出了1940年代美国一部分负责东亚事务的官员对中国内战局势的一个要害分析:中国内战最终出现的格局最主要就是导源于罗斯福总统的“业余爱好者范式的外交政略”( “dilettantish foreign policy”)和他在二战结束前误导性地同时也是“口惠而实不至”地将中国提升到“四大国”的位置上来(当然,这并不是说反对美国支持中国抗战,实际上,到1943年开罗会议时,打算放弃中国的是英方的丘吉尔)。当然,这一派的官员往往认为共产党较之于国民党要更现代化和更少的专制,更趋向于民主性的民族主义(democratic nationalism),美国应该尝试把中国共产党引向己方,并促使其逐渐绝之于苏联。作为掌握更多相关资料的当代历史学者,Waldron教授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路的看法和观点,但他至少同意:1,蒋介石对中国的控制能力确实远不如罗斯福所构想的那么强大;2,如果在二战结束时美苏之间对东亚局势能有更明晰的界分(像在欧洲发生的那样),中国的内战或许是可以不扩展至那样的全局性和不可挽回性的地步的;3,东北问题在中国内战格局的延展上的极端重要性。

(2)李丰楙:《西王母五女神话的形成及其演变》,原刊《东方宗教研究》,1987年第1期,第67-88页;亦收入氏著:《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2-105页。

【简评】对西王母诸女体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古中国以前的西王母崇拜和理解西王母在历代文学中的形象,还尤其有助于理解西王母至今仍在中国南方宗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鲁西奇:《“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先秦越国历史——关于越国历史叙述的史源学分析》,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13年第11卷第2期,第23-83页。

【简评】作者在顾颉刚先生《古史辨》的基础上增加空间的维度,讨论“汇聚”的宏文。

【简评】乾隆十三年(1748年),历来被很多学者视为乾隆朝政治的转折点。对乾隆帝本人而言,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拂意之事”,其中就包括孝贤皇后之死,随即引发了各种政治震荡。本文不仅梳理了事件的前后过程,还特别借鉴两本研究清代政治史的经典著作——美国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A. Kuhn)的《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和白彬菊(Beatrics S.Bartlett)的《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对清朝的官僚制度与君主权力关系的深刻剖析,进而提出:面对1748年孝贤皇后去世后的一连串事件,乾隆帝经受了巨大的挫折感,审视自己权力的局限性以及官员忠诚度的同时,开始转而探索一种基于君主专断权力(arbitrary power)的政治运动(political campaign)型的统治机制。

【简评】作者对清朝与藏传佛教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一方面,清朝皇帝通过自身文殊菩萨神话的建构,强化其在蒙古与西藏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由于清朝的政治、经济重心在中国内地,所以皇帝必须以儒家圣王的身份,表现出对佛教涉政的抵制。清朝统治者很好地在这两种政治形象中取得平衡。

(3)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简评】顾诚先生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史料考证的功力深厚。顾先生在《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一文中,利用元末明初士人的文集,沈万三家族的墓志铭,明、清地方志等史料,断定沈万三为元朝人,在明朝建立前就已经去世。《明史》等史籍中有关他在明初活动的记载纯属以讹传讹,实际是将沈家后人的事迹移接到沈万三身上。洪武二十六年,沈万三和其弟沈万四的后裔终因卷入蓝玉党案而遭祸。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沈万三是一个身上有着很多传说的历史人物,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考订,将传说故事与史实部分区分开,本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值得每位明清史研究生仔细、反复地研习。

}

2017年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入选资格名单已经在阳光高考平台上公布。全国考生中,共有767人通过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自主招生,1288人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计划;697人通过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自主招生,1468人入选清华大学领军人才计划。总计4220人通过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

其中,北京地区, 71人通过北京大学自主招生,234人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计划,93人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 241人入选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共计639人。这些考生都会拿到10-60分不等的降分优惠政策。

从整体数据上来看,入选人数排名前十的学校有: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师大实验中学、四中、清华附中、师大二附中、八中、北大附中、101中学、景山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排名前15的学校,每所学校入选人数均为10人以上,共计581人,占据了北京入选总人数的91%,可谓是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主力军学校。

不过,能够参加清华北大自招的学生往往都是学校里比较拔尖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降分的优惠政策,还是需要按照高考裸分成绩一决胜负,那么在自招中表现突出的主力军学校们,总体的高考成绩如何呢?

从2017年高考北京部分重点中学裸分高分段统计表来看,排名前十位的学校有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清华附中、十一学校、八中、师大实验、十二中、民大附中、师大二附中、101中学。其中人大附中无论是自招还是高分段成绩,可以说是公认的实力NO.1。而同样出现在北大清华自招前十名单中的学校有7所:十一学校、师大实验、四中、清华附中、八中、师大二附中、101中学。在这其中有一些较有潜力的学校,也同时入围了自招和裸分高分段的排行榜。例如牛栏山一中、汇文中学、八十中学等。

纵观全市,以650分为分界点,北京市文理科考生能够达到650分的人数有672人,并且大多数出自市重点学校和区重点学校。其中,普校仅有4所学校在名单中,但均排名前20,分别为:育英学校、五十七中学、首师大二附中、海淀实验中学。民办校有建华实验、人大附分校以及清华附属实验学校三所学校。

综上所述,家长们应该心里已经有了答案,这些各方面成绩突出的牛校,基本承包了各大名校的招生名额,而想在这些牛校读书,一般有2种途径,第一种就是出身重点初中并且成绩优异。第二种就是符合名额分配政策的所需条件,尤其是有校额到校名额的普通初中的优秀学生,有很大希望进入牛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多少分算学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