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目的和意志学霸努力的程度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普通心理学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3.意识: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4.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意义:提供了机体内部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
5.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注意知觉的产生必须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6.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作用:其他心里活动离不开记忆的参与,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
7.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直观性和概括性)
8.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9.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10.言语: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律的符号系统。
11.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反映。
12.意志: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3.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气质: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15.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但是有一定的可塑性;具有核心意义;有好坏之分)
16.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种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倾向性&,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功能&,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创造程度&)
1.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2.情绪情感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3.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4.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与选择。
5.个性心理特征: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6.非条件反射:机体在种系发证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类型: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反射。意义:适应环境,维持生存,种族繁衍)
7.条件反射:机体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8.强化: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
9.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
10.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和动物共有)
11.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例:谈虎色变)
12.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4.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5.感觉阈限: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大小的指示,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
16.时间知觉:指人对客观事物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7.运动知觉: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18.空间知觉: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9.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20.识记:记忆过程中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2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固定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基本环节。
22.遗忘: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人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种类: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3.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的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24.回忆: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能加以确认的过程。
【记忆系统】
25.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特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2-4秒】,容量大,编码形式:图像记忆,声像记忆)(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26.短时记忆: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特点: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5-20秒】,容量有限,信息编码主要采用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27.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特点:信息保持时间长【一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28.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9.随意想象:有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30.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语言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要正确理解词语实物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备)
31.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2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香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33.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34.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识操作过程。(问题解决时人类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35.需要: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36.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作用: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37.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泛性,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38.信念: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看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的动摆和瓦解是人精神崩溃的根本原因)
一.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
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的神经联系。
②.建立的基本条件: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③.经典条件反射过程:
&1&.食物(非条件刺激)——分泌唾液
&2&.铃声(无关刺激)——分泌唾液
&3&.铃声(条件刺激)——分泌唾液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①.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②.建立的条件:强化
③.建立的过程:偶然操作——食物,辨别操作——食物,习惯行操作——食物
3.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
动物被动接受刺激
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强化同刺激有关
强化同操作有关
出现在反应前
出现在反应后
条件反射的意义:更好的适应变化的环境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
2.保持功能: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及规律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㈠&&&&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⒈&&&&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因素
①.刺激物的强度(引起无意注意的首要原因)
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主观因素
①.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②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㈡.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⒉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
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地组织活动
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箱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注意
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㈢.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⑴.形成条件:兴趣,熟悉程度
⑵.三者的关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系统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四.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来自机体内部还是外部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视觉现象:色觉缺失,视敏感,视觉后象闪光融合
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溶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
(分类:压力,温度,疼痛)
机械性,温度性刺激物
皮肤是人类最大的感觉系统;皮肤反角对人类生存特别重要
五.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⒈联系:感知觉
⑴.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⒉区别
⑴.赖以产生的因素: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知觉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和知觉者的特点。
⑵&&&&
①.&&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性的反映。
②.&&
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较复杂,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六.记忆的种类
⒈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
⑴.形象记忆: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小孩对母亲气味的回忆)
⑵.&&&&&&
情景记忆: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时间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入学第一天)
⑶.予以记忆: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概念,定理,公式和规律等)
⑷.&&&&&&
情绪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⑸.&&&&&&
运动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舞蹈,健美操)
⒉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⑴.&&&&&&&&&&&&&
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的影响的记忆(技能之间的转移)
⑵.&&&&&&&&&&&&&
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⒊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
⑴陈述性记忆:对事实的记忆
⑵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学骑自行车)
4.根据记忆中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
⑴感觉记忆: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⑵短时记忆: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
⑶短时记忆: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
七.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保持的影响
2.识记材料的数量对保持的影响
3.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适度,低度,过度学习
4.识记材料的顺序位置对保持的影响
八.想象与表象的关系
1.联系: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2.区别:①表象只是心里浮现,想象能产生新形象
②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
③表象属记忆范畴,想象属思维范畴
(补)教学条件下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⒈学生过去的经验。例如:几何中的“邻角”概念是指有公共定点和公共边的角,学生有邻居的概念自然很容易掌握邻角的概念。
⒉学生的认知功能
如“善恶”这个概念,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是以行为后果为判断标准的,而12岁的孩子则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判断标准。
⒊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⒋变式
⒍概念体系
概念不是孤立的
九.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
①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称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思维
②形象思维:以事物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③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
①聚合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同。
②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否清晰的意识
①直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
②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①常规性思维:再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②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饿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形式:发散思维)
(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①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不断的给学生创设变化的而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如经常在专业学习教室里更新挂图、模型、标本等),②组织或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或考查社会生活,③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熟悉而又需要懂脑筋才能解决的思考题。
2.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①尊重学生功能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②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③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④避免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的判断;⑤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②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将分析的内容、要点写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讨论,最后的出结论。
十.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⒈区别:⑴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是交际的过程。⑵语言室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体个别和多边性。
⒉联系: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言语,语言的发展、完善、更新,都离不开人们的言语活动。
十一.言语的种类
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
⒈外部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⑴口头语言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
①.对话语言:由两个或几个人直接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言语形式。(聊天,座谈,辩论等)
特点:合作性,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
②.独白语言:由个人独自进行,因而称之为独白言语。
特点:言语连贯,语法结构完整、具有逻辑,说话者自己吐露词句,有一定的计划。
③.书面语言:一个人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语。
特点:展开性,随意性,计划性
⑵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室一种自问自答一级自己思考时的语言活动,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外部言语不同,它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语。
特点:隐蔽性,简略性
十二.儿童言语发展过程
⒈从前言语阶段(发育阶段)到言语(牙牙学语)阶段 1岁
关键的准备期,给予刺激能是思维发展迅速
⒉单词句阶段(全息短语) 1-2岁
⒊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电极式言语) 2-3岁
⒋完整句阶段(从句到会话)& 3-6岁
十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⒈区别:
⑴情绪更多的是与生理需要满足有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⑵情绪发展在先(人和动物共有)。情感体验产生于后(人类特有)。
⑶情绪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情境性,短暂性);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稳定性,长久性)
⑷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外显性);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成存在(内在性)
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①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⑵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十四.表情动作
⒈面部表情
⒉自段表情
分为身体表情,手势表情;不具有跨文化性;手势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淡隐蔽性也有。
⒊言语表情(语调表情,副表情)
十五.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
⒈意志行为时有目的的行为(前提)
⒉随意运动是意志想为的基础
⒊意志想为与客服肯难相联系(核心)
十六.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㈠品质
⒈自觉性:是指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性和独断性
⒉果断性:指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意志品质。
相反的是优柔寡断,鲁莽和草率决定
⒊坚定性:指对行为目的的坚持性,能在行为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相反的是动摇,刚愎和执拗
⒋自制力:在意志行为中能够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相反的是冲动性
㈡培养
⒈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⒉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⒊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⒋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十七.动机斗争
⒈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
⒉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
⒊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
⒋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十八.个性的基本特征
⒈个性的整体性
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⒊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⒋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十九.需要的层次理论
⒈代表人物:马斯洛
⒉基本观点:
⑴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五种基本需要)
⑵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主旨想为的核心力量。
⑶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⑷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更多的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的需要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
二十.气质类型的构成
⒈胆汁质(兴奋型)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抑制能力差
⒉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映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转移,具有外向性,做事无常性。
⒊黏液质(安静型)稳重,安静,反映迟缓,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向性,做事踏实,认真。
⒋抑郁质(抑郁型)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很高,善于察觉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敏感多疑。
二十一.对气质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⒈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具有双重性,没有好坏之分。
⒉气质不能决定社会价值与成功的高低。
⒊气质还影响个体智力活动的特点和方式。能影响活动的效率。
二十二.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教室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找到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最佳策略和方法;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应该是教室特别关怀的对象。
二十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⒈区别:
⑴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⑵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因此气质无好坏恶善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恶善之分。
⒉联系:
⑴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气质还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⑵另一方面,性格以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二十四.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⑴生物条件
性格以一定的生物因素为前提,生理成熟的早晚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⑵家庭因素(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②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③家庭结构④出生顺序⑤独生子女
⑶学校教育
①课堂教育&&
②班级集体& ③教师
⑷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⑸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决定性作用)
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且日益增强。每个人都在塑造自己的性格。
⑹文化、社会因素
★二十五.能力的个别差异(问答)
⒈能力的差异类型
⑴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人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存在着类型差异。
①知觉方面: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②记忆方面:根据个人记忆材料的方法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根据分人识记不同材料效果和方法分为直观形象的记忆型。词的抽象记忆型,中间型。
③言语和思维方面的类型差异:生动的思维言语型,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中间型。
⑵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组合来保证。
⒉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130以上智力超常& 70-89智力偏低&
70以下智力低常
⒊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⑴能力早期表现称人才早熟
⑵中年成才:中年是成才和创造发明的最佳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⑶能力晚期表现:有些人的才能表现较晚,大器晚成
⑷性别的差异:特殊能力因素(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空间能力)
★二十六.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⒈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在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重要的:⑴素质是遗传的,它服从于遗传规律。一般认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⑵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提供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⒉环境教育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⑴产前环境:从胎儿期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到出生后两岁之间被认为是人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⑵早期教育:许多学者都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学龄前阶段,大脑发育非常快,6岁儿童的大脑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使学龄前儿童的口语能力和数算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⑶学校教育: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发展的决定作用,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就发展了能力。
⒊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能力是在主体的积极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和环境,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⒋个性品质(人的主观能动性)
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又推动人去从事并坚持某种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作业题】
㈠心里的实质
⒈心里是脑的机能
⑴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⑵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连的
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以及脑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的使用,也证明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
⒉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大脑的反射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3.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⑵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⑶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⑷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㈡举例说明感觉的相互作用现象
⒈同一感觉中,同一感受器
⑴感觉适应:刺激对同一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①嗅觉适应:刚进厕所时觉得刺鼻,待得时间久了,也就不觉得了。
②视觉适应:从阳光下走进漆黑的电影院,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过会就可以看见作为和周围的东西了。
⑵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同时对比& 例:晴朗的夜晚,月光明亮,显得星星的数量就少了
②先后对比&&
例:先吃糖,后吃广柑,反而觉得广柑是苦的。
⒉不同感觉中,不同感受器
⑴相互影响:某种感觉器受到刺激而对其它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升高或降低
例:噪声刺激使得黄昏视觉的感受性降低;微光刺激使得听觉感受性提高
⑵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例:穿白的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心情放松;红色的屋子让人觉得热。
⒊不同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它感觉会予以补偿
例:盲人失去视觉,但是听觉比正常人厉害。
㈢举例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
⒈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例:一株绿树上开有红花,红花也是一部分刺激,绿叶也是一部分刺激,我们将红花绿叶合起来,在心里上夺得的美感知觉超过了红与绿两种物理属性之和。
⒉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例:当我们看着黑板上来时的板书时,往往把板书时文字内容作为知觉的对象,而黑板,讲台和老师等则作为模糊的背景。
⒊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例:如果一幅图中指给予黑色斑点,便很难知道它是什么,如果说它是一只“狗”便会回忆出狗的映像,这时就看出黑色斑点恰好组成一只狗的图形。
⒋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例: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由于距离的改变,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映像大小就有差别,但我们总是认为大小没有改变,仍然依其实际大小知觉他。
㈣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⒈问题情境:指问题解决者所需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
⑴问题情境中物体和时间的空间排列顺序不同,能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例:房顶挂着一个篮子,需要拿到篮子里的东西,旁边摆着几个椅子,就很容易想到踩在椅子上拿东西。
⑵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凡事不同,问题解决的难以程度也不一样
例:要想提着装满重物的塑料袋不勒手,给一段塑料管,把塑料管剪开,放在提手边上就很容易把问题解决。
⑶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简单的数学运算,大家很容易解决,但是加上百分数算起来就难了。
⒉认知结构的限制:指个人面的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
例:立体感强就会很容易把六根火柴拼成四个等边形,即三角椎体,空间感不强的人则很难想到。
⒊定势: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人们习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快,知道伽利略突破性的提出其理论并验证。
⒋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例:人们总会认为笔就是用来写字的,杯子是用来喝水的,而不会用来做别的。
⒌动机程度:
⒍酝酿效应:
⒎实践知识:
例:有工作经验的人比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更能应付各种场合。
⒏个性特征
例:个人个性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㈤复习
⒈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
⒉合理分配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
⒊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想结合
⒋复习多样化
⒌活动有助于记忆
⒍劳逸结合
【知识点】
1.心理科学之父(冯特)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3.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标志心理学诞生
4.神经元功能:接收,传递和处理信息
5.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储存,加工信息
6.头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单侧化
7.感觉绝对阈限 S=1/R
8.差别感觉阈限& K=△I/I
9.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10.桑代克的三因素说
11.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12.斯腾伯格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能努力到什么程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