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水,是向西流的,还是爱情向东婚姻向西网盘流的啊,地球是圆的吗?不就东比东低了??

地球的结构,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_宇文网
当前位置: >
> 地球的结构,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
地球的结构,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Co M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课 题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导入【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新课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1、水循环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物质循环过程: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投影小结】【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学生思考】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圈、岩石圈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学生活动】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2、平衡功能【学生活动】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投影/教师小结】结论: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进一步举例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澳大利亚的兔灾。印证结论。【承转】地理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学生讨论】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投影/教师小结】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过程:水土流失。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让学生回忆厄尔尼诺现象,由于秘鲁沿岸洋流的变化,引发了那些变化?(渔业减产、全球气候异常、造成洪涝、干旱)理解此观点。【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教师小结】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生物:水生?陆生;土壤:湿?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教师小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大,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增加,特别是水和生物,由此引发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例说明】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植树造林分别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雨林的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相反,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促使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讨论】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录像】1998年东北水灾。分析原因?重点说明人为原因影响很大。【教师小结】 2、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学生讨论】讨论p91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投影】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同时说明三门峡水库的现状。课堂总结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首先,在危机发生以前,可能没有预计到;其次危机发生时,可能毫无察觉;第三即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能采取行动;最后,即使行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练习地理填充图册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搜集资料,分析北方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措施。教学反思地球的结构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2)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二、知识结构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地壳 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地幔 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 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2、水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四、板书提纲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第二时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授时间:2.23高一1第二节一、目标1、了解自然资的基本特征;2、学会分析和概括总结水资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3、人类活动引发水污染,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二、重难点重点:水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难点:通过对水资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资在一定生产力条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三、教学过程【前预习】一、古老明的诞生与水资1、世界四大明古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大明古国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上。这些明均与河流有关,所以称之为_____________。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1、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人对水还有质的要求,,如有些地区水中缺碘,长期饮用且不能从食物中补充碘,就会导致_____________。2、水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农业生产需要用水;工业用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_______________,用以带走生产设备的多余能热量,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二是_______________,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三是____________。3、当今工农业用水量占人类总用水量的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最多,工业用水一般占城市用水的_________,工农业对水的量和质的要求都在提高。如工业冷却水不仅要求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就会影响冷却效果,切损坏设备。灌溉水如受到污染,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难点探究】1、四大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河流是人类古老明的摇篮的原因?2、我国北方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当堂检测】1、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说,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供水不足,出现“水荒”的原因主要是: ①经济发达国家,用水浪费大 ②地表水受污染严重,水质变坏③人口增多、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耗水量大 ④水资时空分布不平衡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在水资开发利用方面,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量抽取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 B、大面积排干沼泽地,既可开垦耕地又可获得水资C、在城市,积极开展水的循环利用 D、在缺水地区,修建雨水收集措施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3—4题。3、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双选)( )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4、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 措施有(双选) ( )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科 地理 编写人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学案:第二单元 第一节《岩石圈与 地表形态》(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二、预习内容一、地球内部圈层横波:只能通过1、划分依 据:地震波纵波:能通过 .2、圈层结构: 、 、二、岩石圈1、结构组成:包括 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 部分2、物质组成:(1)岩浆岩 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玄武岩 ;侵入岩:如花岗岩 成因:(2)沉积岩 特征: 、代表岩石:砂岩、页岩、石灰岩(3)变质岩 成因:代表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3、物质循环(1)过程:地球内部的 上升冷却 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 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 的条件下,发生 作用;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 ,又形成新的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②改变地表的 ,塑造千姿百态的③实现 交换和 传输,改变地表的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学习重难点:重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 环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二、学习过程1、阅P28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2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一、岩石圈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 象、实际的示意图)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三、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1.岩石圈的组成部分有()A.地壳和地幔 B.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D.地幔 和地核2.地壳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化学元素为()A.氧、硅、铁B.氧、硅、铝C.硅、铝、铁D.氮、氧、其他3.花岗岩是一种()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入岩D.变质岩4.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有四条连线没有画出箭头,请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在图中画出箭头。(2)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3)以上地质作用过程中,属于外力作用过程的有______,属于内力作用过程的有______。(只填序号)课后练习与提高1.下列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有()A.花岗岩B.页岩C.板岩D.大理岩2.下列几组岩石,属于岩浆岩的是()A.花岗岩、石灰岩 B.大理岩、砾岩C.砂岩、页岩、板岩 D.玄武岩、花岗岩3.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 ( ) A.盆地 B.平原 C.海洋 D.大陆断层4.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 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 D.岩石圈就是地壳5.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上、中、下三个层次 B.地壳的厚度相同 C.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和密度都相同 D.地壳厚度不均且硅铝层呈不连续分布状态6.以下各组岩石按成因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①花岗岩、砂岩 ②砾岩、页岩 ③砂岩、石灰岩 ④大理岩、板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7、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A. B. C. D.参考答案:当堂检测:2.C 2.B 3.C 4.(1)略(2)①侵入、喷出 ②风化 ③侵蚀、搬运、沉积和团结成岩 ④风化 ⑤变质 ⑥重熔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 学案(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第1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 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①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2)方向:②自西向东。(3)周期名称长度参考点恒星日③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太阳日④24小时太阳(4)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处均约为⑤15°每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⑥赤道最大, ⑦极点最小为0(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⑧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3)周期名称:⑨1恒星年含义: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长度:⑩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⑪1月初较快近日点B点⑫7月初较慢⑬远日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⑭B。(2)规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⑮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⑯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3)黄赤交角的变化带的影响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轨迹(2)周期名称:⑰1回归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我的疑惑1. 。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探究材料 教材P13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和P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1.“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下图的短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什么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示在地球哪一位置?其线速度约为多少?【探究归纳】1.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画图略。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其长度因参考点而不同。周期参考点地球自转角度时间长度恒星日某遥远恒星360°23时56分4秒太阳日太阳360°59′24时3.表示地球的赤道,其线速度约为1 670km/h。【考例探究1】 读图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3)当图中A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时间是 ,叫做一个 日。答案 (1)略。(2)角速度:A、B点相等,均约为15°/小时,N点为0;线速度:A点最大,B点小于A点,N点为0。(3)23时56分4秒 恒星解析 本题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作为载体,考查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两极点外任何两点的角速度都相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探究点二 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探究材料 教材P14图1.17地球公转轨道。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否相同?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否一致?2.据下图分析,地球从图中A点公转到B点与从C点公转到D点所用时间相比有何差异(AB与CD等距)?为什么?3.地球从A点开始公转,又回到A点时所用时间是多少?【探究归纳】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2.公转的速度:随距离太阳的远近而不同,近日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大,远日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小。因此上图中,地球从A点公转到B点所用时间短。3.所用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考例探究2】 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C.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D.地球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为1恒星年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的时间是1恒星年。探究点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探究材料 教材P18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1.黄赤交角是怎样形成的?2.黄赤交角有哪些特点?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黄赤交角的直接结果,日是第27个教师节,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南/北)?正向哪个方向移动?【探究归纳】1.黄赤交角的形成地球自转??→围绕中心地轴??→与其垂直并经过地心的平面赤道面—地球公转??→绕转路线轨道??→所在平面黄道面——黄赤交角2.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特点含义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黄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地轴与赤 道面夹角90°三个基本不变 指向不变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大小不变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 方向不变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3.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正向南移动。【考例探究3】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B ,C ,D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南或北)。(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α的度数会 (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 (变大或变小)。答案 (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2)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3)南 北 (4)变大 变小解析 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出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由∠α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判断出∠α为黄赤交角。第(3)题,由C、D两处的节气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第(4)题,根据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及极圈的纬度关系,确定当黄赤交角变化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情况。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M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 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下面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1.(单选)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 )A.区时早 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 D.地方时晚2.(双选)在北京时间8时20分时( )A.东经130°的地方时是9时B.东经130°的地方时为7时40分C.东经130°(位于东九区)的地方时正好等于区时D.东经105°(位于东七区)的区时为7时20分生1.B 2.AD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推进新课 师(动画演示)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 (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 (板书)1.黄赤交角 (方法引导) 生(指认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师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90°。 师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66°34′。 师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 生23°26′。 师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保持23°26′。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动画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师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动画效果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就是我们前边学习的回归年。 (投影表格) 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代号日期节气直射点位置运动趋势A3月21日春分赤道北B6月22日夏至北回归线南C9月23日秋分赤道南D12月22日冬至南回归线北师可以把上述内容总结为: 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生(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探究内容:(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探究办法、过程:根据演示逐个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讨论合作进行。 探究结果: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义。 师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了回归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先来探讨一下昼夜长短的变化。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方法引导) 生(观察、归纳、总结某地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某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1)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2)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3)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 生略 师昼夜长短的变化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为: (投影) 师下面是解答昼夜长短相关题目的三个方法,请大家记住并做一些练习。 (投影文本)1.求某地点某日昼(夜)长的方法:过该地点作纬线(地球侧视图)或纬线圈(地球极心图),判断昼(夜)弧长短。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极昼区昼长24小时,极夜区昼长0小时。2.某地点某日昼长2x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过极点,则为春(秋)分日:该日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过渡)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日照长短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 (板书)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演示)太阳高度示意图 师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过太阳照射地点所作的与地球表面相切的平面即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下面是相关的解题方法和一道练习,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此法可作为求解地理坐标和地方时的切入点。【例题】 (经典考题)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问题。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 B.东经90° C.西经70° D.西经110° 生(合作探讨)选A。 师答案正确。(解析)据该方法可知12:00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由西半球是夜半球可知东半球是昼半球,则20°W是6:00,可得12:00经线是70°E。因此答案是A。 (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生(教师引导观察、分析、讨论) 师(分别提问,归纳讲解)(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4)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师正午太阳高度的求解是重要的考点,以下是解题方法,请看投影。(投影)求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地点纬度之差),6(12)月22日北(南)回归线及以北(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例题】 (经典考题)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A.3月4日 B.3月8日C.3月13日 D.3月17日 生(合作探讨)选D。 师非常正确。(解析)据此方法知纬度差约为40°,则太阳应直射在赤道附近。故选D。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请大家看书P21第3、4段,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板书)4.四季 生(小组讨论,总结) 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 师答得不错。天文四季这样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生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师很好。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影响了某地太阳辐射的大小和强弱。我们的祖先创立了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四季的划分是以24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谁能说出24节气呢? 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或阅读教材P22“阅读”部分的内容??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师很好。那么“四立”分别是哪四个节气呢? 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立秋时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可见,我国传统的四季与气候变化不符。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又略显迟了些。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练习:1.(经典考题)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_____度。(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的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______(多或少几小时)小时。2.(经典考题)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 )A.23.5° B.30° C.47° D.60°3.(经典考题)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悉尼 B.新加坡 C.广州 D.东京答案:1.(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2)0 (3)少122.C 3.C 课堂小结城市空间结构 2.1 城市空间结构 第2时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1)类型:①______区、居住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工业区、③________________区、风景游览区与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等。(2)影响因素: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化因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状况等。2.中心商务区(1)简称:⑧______。(2)特点:整个城市的商业⑨__________________,商业、⑩______、金融、______、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______为主,交通运输______。(3)影响:对城市的______________、功能分区、______________布局和__________价格都具有显著影响。3.西方城市结构学说__________模式______模式____________模式4.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城市功能分区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米2),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B.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C.化程度是住宅区分化的最常见原因D.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2.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A.邻近风景区,环境优美B.公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捷C.接近高等院校,化氛围浓郁D.地势平坦,工厂林立考查点2 城市空间结构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完成3~5题。3.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应属于(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B.行政区、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C.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D.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5.若在该城建立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A.a B.b C.c D.d方法技巧练列表比较商业、工业、住宅三大功能区右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读图回答(1)~(2)题。(1)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f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 B.化区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2)若a、g均为住宅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环境优于aB.a地价高于gC.g人口密度大于aD.影响a、g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因素方法技巧城市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活动探究1.城市建成区和郊区同属于城市行政管辖的区域,建成区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各种城市用地。郊区是指在城市行政界限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通常为环状,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距离市中心区的远近,可把郊区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郊区为建成区提供后备土地资,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郊区可能会转变成建成区;同时,郊区也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和农副产品。2.郊区是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它既有城市的特点又有乡村的特点。郊区具有城市的某些繁华,有部分工业,交通也比较发达;但郊区乡村特色更浓,它为建成区提供劳动力和农副产品。3.农业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土地利用以农业用地为主,部分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近年也成为高级住宅区的用地选择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的屏障,要注意生态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旅游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P31)参考答案知识清单①商业 ②市政与公共服务 ③交通与仓储 ④城市绿地 ⑤特殊功能区 ⑥自然地理条 ⑦经济发展水平 ⑧CBD ⑨核心地区 ⑩服务 贸易 高层 便捷 用地结构 商业网点 房地产 同心圆 扇形 多核心 皇权 等级制度基础达标练1.A [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2.D [P地房价偏高,应该属于高级住宅区,环境优美,不可能工厂林立。]3.B 4.A 5.A [第3题,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由图中提供的形态可判定为扇形模式。第4题,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而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第5题,该高层楼房应位于市中心。]方法技巧练(1)C (2)A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及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可推知该城区地势东高西低,河流自东向西流。因此f地地势较低,位于河流下游附近,且由风向标可知处于盛行风垂直方向,因此布局工业区可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第(2)题,结合前面分析a地势低,靠近工业区,位于河流下游,因此为低级住宅区,人口密度大;而g处于河流上游,地势高,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为高级住宅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向东婚姻向西全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