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论语6:孔子是怎么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论语六则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什么_百度知道
论语六则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什么
论语六则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其不善者而改之【态度】三人行,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分辨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从《论语》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从《论语》看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突破春秋前“学在官府”的政教一体模式,他首创私塾,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基于对学生的了解
《列子·仲尼》有一节讲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颜回为人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子贡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很好,我不及。”子夏接着又问:“子路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超过了我。”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怎样?”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我不及。”子夏听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些糊涂了,便规规矩矩地起身问道:“这么说,他们几个都比你强,那他们为什么还拜你为师呢?”孔子说:“你坐下来,听我慢慢告诉你。颜回为人仁义但不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却不懂得退让;子张虽很庄重但难于和别人沟通。他们四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都愿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观察很细致,评价准确中肯。孔子首先发现的是学生的优点,是自己不及学生的地方。他一生能教出七十二位贤人,说明他知人,很了解自己的学生,懂得发掘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道:“听了就要照着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兄长都在,听了怎么能不经请示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了就要照着去做吗?”孔子说:“听了就要去做。”
  公西华不解地问:“仲由问‘听了就去做吗’,您说‘父亲、兄长都在,要请示他们’;冉求问‘听了就去做吗’,您说‘听了就要去做’。我很迷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回答不同?冒昧地问一下道理何在。”孔子说:“冉求遇事犹豫退缩,所以要促进他去做;仲由好勇过人,所以要将他往后拉一拉。”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说的许多重要观点,都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因人而异提出并全面深刻阐述的。
孔子因材施教论“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论语》一书,“仁”字出现了109次。
孔子的学生中有多人就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往往因人而异,这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
孔子对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渊的回答,显然是考虑到颜渊是学问非常好而且是个乐道安贫的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
为什么针对仲弓,孔子又是这样回答的?冉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冉雍,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过司马牛,说他“多言而躁”。针对司马牛心浮气躁,口无遮拦的特点,孔子强调仁就要说话慎重,不能信口开河。
孔子的学生樊迟多次问孔子“仁”的问题,樊迟,究竟是怎样的人,孔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樊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
孔子因材施教论“孝”
“孝”是中国文化礼仪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德。《孝经》中记录着孔子许多关于孝的经典观点。比如: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论语》中多处论及孝,弟子与时人向孔子请教“孝”的地方比较多。孔子总是因材施教,每次的回答都因人而异。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做儿女的对父母不光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敬爱。否则与养只鸡、养只鸭、养条狗、养匹马没有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
朱熹解释说:“盖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
孔子因材施教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篇》)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尧曰篇》)
孔子因材施教论“君子”
儒家学说也可称为“君子之道”。“君子”一词在《论语》一书中共出现107次,次数仅次于“仁”字。孔子对君子有着详尽的阐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为政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阳货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因材施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