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培养人文素养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_参考网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范亚东语文好似一朵花,婀娜多姿,风韵万千,充盈着大自然的芬芳;语文又似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包含着绵长的情思,有着深邃的哲理以及深厚的知识底蕴。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着语文自身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学发挥着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发心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功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关注和追求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逐步达到自身的完善。那么怎样才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一、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带领学生看待每一篇课文,用优美的文学性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教材,通过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建设人文精神。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内涵丰富,无论是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人格修养,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还是有无限魅力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一不是学生生命中的精神食粮,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素材。悲壮、激越的《雷电颂》,借助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表达了郭沫若面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义愤填膺,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则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简洁语言激起学生对清新自然美景的神往,领略了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之后,自然能理解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了。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感知体味,欣赏品评,潜移默化,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二、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利用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不止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间教室,而是与家庭、社会息息相关的,他参与了一个人完整的生活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比如,拓展阅读,可以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不断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教了《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简易古文,就让学生慢慢涉足《论语》《孟子》;学了《阿长与〈山海经〉》,就推荐阅读《朝花夕拾》等,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们还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课余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了解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自身认识。三、把学生当作独一无二的“人”,体现人文关怀,进行人文教育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和学文结合起来。“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通过人文教育,使学生形成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人性的解放,培养优秀的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相信并尊重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开放,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看到他们在思想、情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可替代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四、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教师是学校里最直观的模范,他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够堪称学生尊敬的榜样。教师拥有良好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发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发现作者的人文意识,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如果再加上教师丰富的情感、激情,带动学生动情,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品的情感力量,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必能领略到人文意识的丰富色彩和迷人魅力。总之,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是“文”与“道”的有机统一,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人文熏陶,把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初中语文教学回归人文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参考文献:孟国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池春水”[J].科技创新导报,2010(4).编辑 王亚青
新课程·中旬
2016年11期
新课程·中旬的其它文章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摘要】:
中国神话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一部伟大史诗,是我们的祖先在征服自然、认识社会过程中的行为、精神和心理等因素的具体体现。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凝固成一种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蕴含了不同时代人们都要面对的共同的基本问题和价值取向,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2、造福于民、泽被后代的责任意识;3、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4、敬重圣贤、追求和谐的理想心态。这些精神对于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滑坡和人文素养缺失,重新构建新时期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正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学语文的人文性得到凸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现今的中学语文教材以及阅读材料中选入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了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同时中国神话传说还呈现在中学生耳濡目染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之中。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要重视和正确把握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内涵,结合目前社会现状和中学生实际情况,培养中学生的道德素养、进取精神、审美情趣,以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为社会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本文共分四章。“绪论”介绍了我国历代对中国神话传说作用的研究,体现出有识之士对神话传说的人文性的关注,并阐明了写此论文的缘由;第一章主要概述了中国神话传说的概念,以及在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呈现状态;对中学生关于神话传说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应该重视中国神话传说这一传统文化的源头;第二章对人文精神与中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中学生加强人文精神培养迫在眉睫;第三章对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中国神话传说中蕴藏的精神与当今学生的道德规范是相一致的;第四章提出我们要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正确理解和把握神话传说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G631【目录】: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8
第一章 中国神话传说与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10-16
一、中国神话传说的概念及其内容10-12
二、中学生接触神话传说的渠道12-14
1、语文教材和阅读材料12-13
2、优美的民间传说13
3、丰富的民俗文化13-14
三、对中学生关于中国神话传说了解情况的调查14-16
第二章 人文精神和中学生素质教育16-20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16-17
二、中学生人文教育势在必行17-18
三、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受到普遍关注18-20
1、人文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的重点18-19
2、我国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得到凸现19-20
第三章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源头20-25
一、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20-21
二、中国神话传说蕴含的人文精神形态21-25
1、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21-22
2、造福于民、泽被后代的责任意识22-23
3、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23-24
4、敬重圣贤、追求和谐的理想心态24-25
第四章 以中国神话传说为载体 在语文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25-31
一、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25
二、把握神话传说中丰富人文精神的方法25-31
1、注重传统文化内容 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26-27
2、正确理解悲剧形象 培养中学生的进取意识27-28
3、强化作品艺术鉴赏,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28-31
参考文献33-3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芙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媛;[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青;[J];东南文化;1996年04期
郭芳;[J];管子学刊;2000年01期
冯石岗,贾建梅;[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潘纪平,曹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杨邦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年Z1期
廖练迪;[J];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李克俭;[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李文刚;[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03期
董华;[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高有鹏;[J];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勤;[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刘福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袁彩霞;[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栗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宋瑞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谭大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杨竞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税尚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周智健;徐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王浩斌;王飞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邓宏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李银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乔旋;;[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吴群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仰海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丁胜;[D];苏州大学;2010年
任雪萍;[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贾蓓;[D];河北大学;2009年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黄桂琴;[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孙春萌;[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孙德茹;[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艳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郑尤;;[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陈丽丽;;[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潘世东,邱紫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李姗姗;;[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陆萍;;[J];江苏教育;2007年12期
王建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金荣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田兆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万建中;;[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英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郭世英;[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志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赵红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孙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吴凌英;[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杨娟;[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张金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杨子江;[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联群;[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曾令辉;[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2期
盛颖;[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陈玉茜;[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王鹏伟;[J];湖南教育;2000年16期
李建民;[J];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周光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吴秋红;[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杨邦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年Z1期
楼宇烈;[J];孔子研究;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萧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刘守华;[J];江汉论坛;1984年12期
伊敏江·艾合米迪;刘宾;;[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赵永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年01期
;[J];少年读者;2002年10期
杜鹃;;[J];今日湖北;2002年06期
孙照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孙德忠;王峰;;[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高炳生;;[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王晋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银河;;[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凌德祥;;[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陈剑山;;[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王学兵;;[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庞本;;[A];2007中国兔文化节“康大杯”兔业优秀科技论文、科普作品集[C];2007年
董乃强;;[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于新松;姬振亭;;[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罗汛河;;[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高有鹏;;[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雷国强;;[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江宇;[N];雅安日报;2009年
翟希;[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扬州大学文学院
倪晋波;[N];光明日报;2008年
高明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杨赤宇;[N];九江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孙小龙;[N];渭南日报;2009年
尚友德;[N];铜川日报;2007年
周志坤;[N];南方日报;2007年
郭艳;[N];文艺报;2007年
黄红军;[N];北京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车海锋;[D];延边大学;2009年
毕旭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陈鹏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包海青;[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包哈斯;[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王宪昭;[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于向东;[D];厦门大学;2008年
王守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朱仙林;[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李安纲;[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首丹;[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曾鸣;[D];吉首大学;2013年
胡颖佳;[D];西南大学;2013年
吴哈斯塔娜;[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吴兰;[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叶见锦;[D];广西大学;2012年
赵丹;[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辛树洪;[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周清芳;[D];西南大学;2013年
臧小艳;[D];延安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正确的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以及对于美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3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通过正确的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以及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初中阶段的孩子们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读写能力,也能够对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然而,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对作品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仍然还在形成的过程中。正因为如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中国论文网 /1/view-5022985.htm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任何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很多观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从而伴随其一生。语文教学不仅仅为了培养学生学会某种技能,不同于数学教会学生进行各种运算,也不同于英语教学要教会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价值的输出,每一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于人和物以及这个世界的看法及观点,对于这些观点的理解与接受,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将会伴随学生一生,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学生人文素养的差异   1.学生人文素养的差异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那些对语文学习感到有困难的学生往往是人文素养比较欠缺的学生。人文素养看似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对于作品中要传达的观念、内涵的一种感知能力。很多学生表示读不懂一些文章,这首先可能是由于这些学生的知识面不够,理解文章有障碍,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的文化底蕴不够,人文素养有待提高。语文学习是一个感知与熏陶的过程,好的文学作品是对学生内心的一种洗礼与沉淀,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2.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由于语文基础的差异,同时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学习习惯、悟性上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基础很好的已经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阅读课外读物,也可以鼓励他们思考探索,对于文章的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看法。一篇文章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也不存在正确答案,教师切忌限制学生的思维,灌输给他们某种价值或观念,而应当更多地鼓励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认识世界,当然,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也应当及时矫正。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更多地给予辅导,也要很好地培养他们的信心及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一同领略语文的美,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有效途径。   1.剖析教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   课本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师应当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教育意义及存在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读懂课本、挖掘课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地意蕴及内涵,教师首先要对每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是文言文,文中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很久以前,然而通常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会有特定的背景因素,可能是被贬谪也可能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这些特定的背景条件才酝酿出了这些文章。清楚地了解了背景,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对于文章有准确的把握,学生才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及内涵,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2.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学到的课本知识毕竟有限,很多知识的获取要通过课外阅读获取。很多名著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可以尝试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逐渐培养阅读兴趣,直到爱上阅读。这个过程无疑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课外阅读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获取各学科知识,感知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些能力都可以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关键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课本中的文章,也要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课外读物,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习惯及理解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应当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