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题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48|回复: 0
天津大学化学工程考研化工原理必看考前经验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7:55签到天数: 7 天[LV.3]偶尔看看II学币
重要提醒(一定要看,不看后悔)
吾爱考研论坛交流QQ群
马上注册,轻松下载资料,结交更多研友,享用更多功能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在复习化工原理的时候,我把天津大学化工原理近10年来的真题做了大概10以上,然后把每一个计算题大概考什么内容,都用笔记记下来,我平常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填空题也分章节的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样自己的笔记本就基本上把能够出的填空题都囊括在里面了。我用的是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把化工原理的章节内容写下来,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回忆一下思维导图,就能够很清楚的知道大概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再由思维导图联想到相关的考题。
& & 考专业课的试卷是用信封装好的,大家一定要记得考试的时候带把小刀,这样就能很好的开信封,不要把试卷和答题纸撕坏了,答题纸也是在信封里面的,且答题纸是没有给出题目的编号的,要自己把题目的编号编号再填答案,考完试后再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回信封中,用胶水粘好。
& & 在考试前几天,自己就把整体的整本书的大概内容在自己的脑袋里回忆,并且把相关的公式记好,不要到时候做计算题的时候不知道公式是怎么样的了,并且可以背一下自己笔记记好的填空题,我觉得天津大学化工原理的填空题有3、4道很灵活,联系到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题目,书本上是找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的专业课的成绩基本上没啥差距,即使有,也是不大的。化工原理的计算题就:流体传送、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精馏、吸收、干燥六道大题,这基本上都是应该能够拿到的分数,这是考试的大头,要细心的算,可以准备两个计算器,以防有一个计算器坏了,比如我就是计算器坏了,还好后面的一位同学带了两个计算器。心里很感谢她,因为自己上一场考数学,做得太快想拿140+,把答案填错地方了,所以心情很不好,还好自己及时调整心情,改过来了,所以建议大家要看好题号再答题,要保持清晰的头脑。在计算这6道大题的所得的结果,你心中大概有一个范围的数,比如管道水的流动速度在什么范围,自己计算的结果是否在这个范围之内,要把握。有25分,是让自己选择是做化工传递还是化工原理实验,我觉得化工原理实验靠谱些,因为化工传递是涉及到推到公式,而考试是比较紧张的,如果思路打不开,那么就推导不出来,而化工原理实验则相对稳妥些,基本上能拿到20分左右,一般会涉及自己涉及实验来扯一些参数,画图。也就吸收,精馏,传热考得最多了。大家平时多积累这方面的实验的原理图,到时候就可以搬上去用了。
& & 考试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所以如果一个题目的结果一时半会算不出来可以先放着,再去做其他的题目。要有一个重心,哪个是得分最多的地方,这样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得分多的地方。考前要多做计算题,特别是那6道计算答题,要常做,并且自己给自己一个时间来考一下真题。保持自己做题目的一种热度。
2017天津大学考研群
免责申明 - 论坛版权1、本站()资源均来源于研友分享和网络收集整理,仅供研友们学习使用,下载后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
2、本站()支持正版,购买资料请到相应机构购买正版资料;
3、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任何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参与制作,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或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上一篇:下一篇:
吾爱考研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9:00-23:00
Powered by吸收习题_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_pdf_大学课件预览_高等教育资讯网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原理:吸收习题
分类: 格式: 日期:日
第八章 习题气液相平衡1.在盛水的鼓泡吸收器中通入纯CO2气,经长期接触后测得水中CO2的平衡溶解度为2.857×10-2mol/L溶液。鼓泡器中的总压为101.3kPa,水温30℃,溶液的密度ρm=996kg/m3。求亨利系数,并将此实验值与文献值E=188.5MPa作比较。2.惰性气与CO2的混合气中含CO230% (体积百分数),在1MPa(表压)下用水吸收。设吸收塔底水中溶解的CO2达到饱和,此吸收液在膨胀槽中减压至20kPa(表压),放出大部分CO2,然后再在解吸塔中吹气解吸。设全部操作范围内水与CO2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操作温度为25℃。求1kg水在膨胀槽中最多能放出多少kgCO2气。习题1 附图 习题2附图3.20℃的水与N2气逆流接触以脱除水中溶解的O2气。塔底入口的N2气中含氧0.1% (体积),设气液两相在塔底达到平衡,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求下列两种情况下水离开塔底时的最低含氧量。以mg/m3水表示。(1) 操作压强为101.3kPa(绝对)。(2) 操作压强为40kPa(绝对)。4.气液逆流接触的吸收塔,在总压为101.3kPa下用水吸收Cl2气,进入塔底的气体混合物中含氯1%(体积),塔底出口的水中含氯浓度为x=0.8×10-5(摩尔分率)。试求两种不同温度下塔底的吸收推动力,分别以(xe-x)及(y-ye)表示。(1) 塔底温度为20℃。(2) 塔底温度为40℃。5.某逆流吸收塔塔底排出液中含溶质x=2×10-4(摩尔分率),进口气体中含溶质2.5%(体积),操作压强为101kPa。气液平衡关系为y=50x。现将操作压强由101kPa增至202kPa,问塔底推动力(y-ye)及(xe-x)各增加至原有的多少倍。扩散与相际传质速率6.柏油马路上积水2mm,水温20℃。水面上方有一层0.2mm厚的静止空气层,水通过此气层扩散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分压为1.33kPa。问多少时间后路面上的积水可被吹干。*7,某水杯中初始水面离杯上缘1cm,水温30℃,水汽藉扩散进入大气。杯上缘处的空气中水汽分压可设为零,总压101.3KPa。求水面下降4cm需要多少天?57习题7附图8.某填料塔用水吸收混合气中的丙酮蒸汽。混合气流量为16kmol/(h·m2),操作压强101.3kPa。已知容积传质分系数kya=64.6kmol/(h·m3),kLa=16.6kmol/h.m3.(kmol/m3),相平衡关系为pA=4.62CA。式中气相分压pA的单位是kPa,平衡溶解度单位是(kmol/m3)。求(1)容积总传质系数及传质单元高度HOG。(2)液相阻力占总传质阻力的百分数。9.在设计某降膜吸收器时,规定塔底气相中含溶质y=0.05,液相中含溶质的浓度x=0.01(均为mol分率)。两相的传质分系数分别为kx=8×10-4kmol/(s·m2),ky=5×10-4kmol/(s·m2)。操作压强为101.3kPa时相平衡关系为y=2x。试求,(1)该处的传质速率NA(kmol/(s·m2))(2)如果总压改为162kPa,塔径及气、液两相的摩尔流率均不变,不计压强变化对流体粘度的影响,此时的传质速率有何变化?讨论总压对ky、Ky及(y-ye)的影响。吸收过程数学描述10.对低浓度气体吸收或解吸,由xyykmkK+=11出发,试证OGOLNAN1=。习题13 附图*11,低浓度气体逆流吸收,试证,21ln11yyLmGNOG=58式中,Δy1= y1- y1e为塔底的吸收推动力,Δy2= y2- y2e为塔顶的吸收推动力。*12,用纯溶剂对低浓度气体作逆流吸收,可溶组分的回收率为η,采用的液气比是最小液气比的β倍。物系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试以η、β两个参数列出计算NOG的表达式。13.下图为两种双塔吸收流程,试在y~x图上定性画出每种吸收流程中A、B两塔的操作线和平衡线,并标出两塔对应的进、出口浓度。14.较浓的溶液进入图示解吸塔塔顶,塔底吹气解吸,塔中部某处抽出一半液体,另一半液体由塔底排出,试在y~x图上画出平衡线与操作线,并标出各股流体的浓度坐标。吸收过程的设计型计算15.流率0.4 kmol/(s·m2)的空气混合气中含氨2%(体积),拟用逆流吸收以回收其中95%的氨。塔顶淋入浓度为0.0004(mol分率)的稀氨水溶液,设计采用的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5倍,操作范围内物系服从亨利定律,y=1.2x所用填料的总传质系数Kya=0.052kmol/(s·m3)。试求:(1)液体在塔底的浓度x1。(2)全塔的平均推动力Δym。(3) 所需塔高。16,用纯溶剂对低浓度混合气作逆流吸收以回收其中的可溶组分,物系的相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吸收剂用量是最小用量的1.3倍,试求下列两种情况下所需的塔高,已知传质单元高度HOG=0.8m。(1) 回收率η=90%。(2) 回收率η=99%。(3) 两种情况下的吸收剂用量有何差别?习题14附图 习题18附图17.含H2S 2.5×10-5(摩尔分率,下同)的水与空气逆流接触以使水中的H2S脱除,操作在101.3kPa、25℃下进行,物系的平衡关系为y=545x,水的流率为5000kg/(m2·h)。试求:(1)为使水中的H2S降至x=0.1×10-5所需的最少空气用量。(2)当空气用量为G=0.40kmol/(h·m2),设计时塔高不受限制,可以规定离解吸塔的水中含H2S最低浓度是多少?示意画出该种情况下的解吸操作线。*18,采用图示的双塔流程以清水吸收混合气中的SO2,气体经两塔后总的SO2回收率为0.91,两塔的用水量相59等,且均为最小用水量的1.43倍,两塔的传质单元高度HOG均为1.2m。在操作范围内物系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试求两塔的塔高。吸收过程的操作型计算19.某吸收塔用25×25mm的瓷环作填料,充填高度5m,塔径1m,用清水逆流吸收每小时2250m3的混合气。混合气中含有丙酮5%(体积),塔顶逸出废气含丙酮降为0.26%(体积),塔底液体中每kg水带有60g丙酮。操作在101.3kPa、25℃下进行,物系的平衡关系为y=2x。试求(1) 该塔的传质单元高度HOG及容积传质系数Kya;(2) 每小时回收的丙酮量。20.某填料吸收塔高2.7m,在常压下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的氨。混合气入 塔的摩尔流率为0.03 kmol/m2.s。清水的喷淋密度0.018 kmol/(m2.s)。进口气体中含氨2%(体积),已知气相总传质系数Kya=0.1 kmol/(m2.s),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为60kPa。试求排出气体中氨的浓度。*21,某填料吸收塔用含溶质x2=0.0002的溶剂逆流吸收混合气中的可溶组分,采用液气比是3,气体入口浓度y1=0.01回收率可达η=0.90。今因解吸不良使吸收剂入口浓度x2升至0.00035,试求,(1) 可溶组分的回收率下降至多少?(2) 液相出塔浓度升高至多少?已知物系的平衡关系为y=2x。*22,在15℃、101.3kPa下用大量的硫酸逆流吸收空气中的水汽。入塔空气中含水汽0.0145(摩尔分率,下同)硫酸进出塔的浓度均为80%,硫酸溶液上方的水汽平衡浓度为ye=1.05×10-4,且已知该塔的容积传质系数Kya∝G0.8。空气经塔后被干燥至含水汽0.000322。现将空气流率增加一倍,则出塔空气中的含水量为多少?思 考 题1,吸收的目的和基本依据是什么? 吸收的主要操作费用花费在哪?2,选择吸收溶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什么是溶剂的选择性?3,E,m,H 三者各自与温度、总压有何关系?4,工业吸收过程气液接触的方式有哪两种?5,扩散流JA,净物流N,主体流动NM,传递速率NA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漂流因子有什么含义? 等分子反向扩散时有无漂流因子? 为什么?7,气体分子扩散系数与温度、压力有何关系? 液体分子扩散系数与温度、粘度有何关系?8,修伍德数、施密特数的物理含义是什么?9,传质理论中,有效膜理论与表面更新理论有何主要区别?10,传质过程中,什么时侯气相阻力控制? 什么时侯液相阻力控制?6011,低浓度气体吸收有哪些特点? 数学描述中为什么没有总物料的衡算式?12,吸收塔高度计算中,将NOG与HOG分开,有什么优点?13,建立操作线方程的依据是什么?14,什么是返混?15,何谓最小液气比? 操作型计算中有无此类问题?16,x2max与(L/G)min是如何受到技术上的限制的? 技术上的限制主要是指哪两个制约条件?17,有哪几种NOG的计算方法? 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和吸收因数法求NOG的条件各是什么?18,HOG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常用吸收设备的HOG约为多少?19,吸收剂的进塔条件有哪三个要素? 操作中调节这三要素,分别对吸收结果有何影响?20,吸收过程的数学描述与传热过程的数学描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1,高浓度气体吸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2,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化学吸收有何特点?23,化学吸收过程中,何时成为容积过程? 何时成为表面过程?61
课件名称:课件分类:化工课件类型:电子教案文件大小:6.58MB下载次数:20评论次数:10用户评分:7.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2016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测试题化学原理汇编(含答案和解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6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测试题化学原理汇编(含答案和解释)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6高三化学上学期开学测试题化学原理汇编(含答案和解释)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化学原理1.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1)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O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_&&&&&&&&&&&&&&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②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12MgO &20CaO &38SrO&56BaO。原因是&&&&&&&&&&&&&&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4)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3NO2+2H2O=2HNO3+NO;& (2分)(2)①N2(g)+O2(g)=2NO(g)&& △H=+183kJ/mol;& (3分);②增大;(2分)(3)①2NO+2CO N2+2CO2&&& (2分)②Mg、Ca、Sr、Ba均为第ⅡA族。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分)(4)①还原;(2分);②NO+O2--2e-=NO2;(2分)。【解析】试题分析:(1)NO2与水反应转化为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2H2O=2HNO3+NO;(2)①反应热就是断裂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热量与生成生成物的化学键时放出的热量的差。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O2(g)=2NO(g)&& △H=(945+498-2×630)kJ/mol=+183kJ/mol;②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根据平衡移动原理,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的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化学平衡增大。(3)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是2NO+2CO N2+2CO2;②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12MgO &20CaO &38SrO&56BaO。原因是Mg、Ca、Sr、Ba均为第ⅡA族。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4)①根据图示可知Pt电极上O2得到电子变为O2-,发生的是还原反应。②在该电池中NiO为正极,在NiO电极上NO失去电子变为NO2,该电极反应式是NO+O2--2e-=NO2。2.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拟于“十二五”期间,将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减少8%,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减少10%.目前,消除大气污染有多种方法.(1)处理NOx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甲烷催化还原NOx.已知:CH4(g)+4NO2(g)=4NO(g)+CO2(g)+2H2O(g)&&& △H=-574kJ•mol-1CH4(g)+4NO(g)=2N2(g)+CO2(g)+2H2O(g)&&& △H=-1160kJ•mol-1则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降低汽车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发生如下反应:2NO(g)+2CO(g) N2(g)+2CO2(g);△H<0.若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NO、1molCO充入1L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 .&若保持温度不变,20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CO、N2各0.6mol,平衡将&&&&&& 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20min时,若改变反应条件,导致N2浓度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填序号).①加入催化剂&&&&&& ②降低温度③缩小容器体积&&&& ④增加CO2的量(3)肼(N2H4)用亚硝酸氧化可生成氮的另一种氢化物,该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写出肼与亚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制备N2O5,则生成N2O5的那一极电极反应式为&&&&&&&&&&&&&&&&& .&
【答案】(1)CH4(g)+2NO2(g)= N2(g)+CO2(g)+2H2O(g)&& △H=-867kJ•mol-1&&& (3分)(2)k= 5/144 或0.0347&&&& (2分);&&& 不(2分);&&&&& ②&&& (2分)(3)N2H4 +HNO2==HN3 + 2H2O& (2分)(4)N2O4 C2e-+ 2HNO3 ==2N2O5+ 2H+&&&&&&&&&& (3分)【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原理,CH4与NO2反应生N2、CO2和H2O,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状态:CH4(g)+2 NO2(g)= N2(g)+CO2(g)+2H2O(g);然后根据盖斯定律可求出该反应的∆H=1/2×&#/2×∆H2=-867kJ•mol-1,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2)根据图像可得平衡时c(NO)=1.6mol•L‾1,c(CO)=0.6mol•L‾1,c(N2)=0.2mol•L‾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c(CO2)=0.4mol•L‾1,则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c(N2)•c2(CO2)/= 5/144 或0.0347;若保持温度不变,20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CO、N2各0.6mol,浓度商Q=0.8mol•L‾1×(0.4mol•L&#/= 0.0347=K,则平衡不移动;①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则N2浓度不变化,错误;②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N2浓度逐渐增大,正确;③缩小容器体积,压强增大,20min时各物质浓度突然增大,错误;④增加CO2的量,平衡向左移动,N2浓度减小,错误。(3)根据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3.0,其中氮原子的质量分数为0.977,则该氢化物分子中N原子数目为:43.0×0.977÷14=3,H原子数目为:43.0×(1―0.977)÷1=1,分子式为HN3;根据原理可得化学方程式为:N2H4 +HNO2==HN3 + 2H2O。(4)N2O4在阳极上失电子生成N2O5,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元素守恒可得电极方程式:N2O4 C2e-+ 2HNO3 ==2N2O5+ 2H+。3.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1)氨的电子式是&&&&&&&&&&&&&&&& 。(2)已知:&①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②降低温度,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有人设想以N2和H2为反应物,以溶有A的稀盐酸为溶液,可制造出既能提供电能,又能固氮的新型燃料电池,装置如图l所示。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A是&&&&&&&&&&&&&& 。&(4)用氨合成尿素的反应为2NH3(g)+CO2(g) CO(NH2)2(l)+ H2O(g)。工业生产时,原料气带有水蒸气。图2表示CO2的转化率与氨碳比 、水碳比 的变化关系。①曲线I、II、III对应的水碳比最大的是&&&&&&&&&&&&&&&&&&&& 。②测得B点氨的转化率为40%,则x1&&&&&&&&&&&&&&&&&&& 。【答案】(13分)(1)&&&& (2分)(2)①N2(g)+3H2(g)=2NH3(g)△H=-92kJ/mol②增大(3)N2+8H++6e-=2NH4+&&& (2分)& NH4Cl&&& (2分)(4)Ⅲ& (1分);& 3&& (2分)【解析】(1)氨的分子中氮与氢原子之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所以氨的电子式是 (2)①根据反应的△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合成氨的△H=946kJ/mol+3×436kJ/mol-3×391×2kJ/mol=-92kJ/mol,所以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是N2(g)+3H2(g)=2NH3(g) △H=-92kJ/mol;②该反应放热,所以降温,平衡正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化学平衡常数将增大;(3)该电池的本质反应是合成氨反应,所以正极是氮气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2+8H++6e-=2NH4+;生成的铵根离子与氯化氢结合生成氯化铵,所以A是NH4Cl;(4)氨碳比一定时,水碳比越大,说明原料气中含二氧化碳越少,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所以二氧化碳转化率最低的即为水碳比最大的,是Ⅲ曲线;B点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是60%,氨气的转化率是40%,设NH3、CO2的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n1、n2,则n1×40%/2= n2×60%,解得n1/n2= x1=3。4.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1)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作为能源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已知:①2CH4(g)+3O2(g)=2CO(g)+4H2O(l)&&&& △H= ―1214 kJ/mol②2CO(g)+O2(g)=2CO2(g)&&&& △H= ―566 kJ/mol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将两个石墨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构成甲烷燃料电池。其负极电极反应式是:&&&&&&&&&&&&&&&&&&&&&&&&&&&&& 。(3)某同学利用甲烷燃料电池设计了一种电解法制取Fe(OH)2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通电后,溶液中产生大量的白色沉淀,且较长时间不变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A.电源中的a一定为正极,b一定为负极B.可以用NaCl溶液作为电解液C.A、B两端都必须用铁作电极D.阴极发生的反应是:2H+ + 2e-= H2↑(4)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H2O(g)& CO2(g)+H2(g)得到如下三组数据:实验组&温度/℃&起始量/mol&平衡量/mol&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H2O&CO&CO2&1&650&2&4&1.6&52&900&1&2&0.4&33&900&1&2&0.4&1①实验1中,以v (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实验3跟实验2相比,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答一种情况即可)【答案】(1)CH4(g)+2O2(g) CO2(g)+2H2O(l)△H1=―890KJ.mol-1(2)CH4-8e-+ 10 OH-& CO32-+ 7H2O;(3)B、D ;(4)①& 0.16mol/(L•min) ②使用了催化剂;加大了压强(任答一种)【解析】(1)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所以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甲烷的物质的量是1mol,将①②相加除以2可得,答案是CH4(g)+2O2(g) CO2(g)+2H2O(l)△H1=―890KJ.mol-1(2)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甲烷在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结合溶液,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4- 8e-+ 10 OH-& CO32-+ 7H2O;(3)A、电解过程中两极分别是H+和Fe放电生成氢气和亚铁离子,所以两极哪端都可以生成氢气,a不一定为正极,b不一定为负极,但a为正极,b为负极,效果较好,错误;B、在装置中铁一定作阳极,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溶液,不影响阳极Fe放电生成亚铁离子,阴极H+放电生成氢气,正确;C、装置中铁一定作阳极,阴极可以是铁,也可以是其他惰性电极,错误;D、阴极H+放电生成氢气,正确,答案选BD。(4)①实验1中,CO2的浓度增加0.8mol/L,所以氢气浓度也增加0.8mol/L,v (H2)= 0.8mol/L/5min=0.16mol/(L•min);②实验3跟实验2相比,到达平衡时间缩短,说明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温度、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均未变,所以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或增大压强。净水。5.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或定量测定CO,反应为:5CO(g)+I2O5(s)& 5CO2(g)+I2(s);ΔH1(1)已知:2CO(g)+O2(g)& 2CO2(g);ΔH22I2(s)+5O2(g)& 2I2O5(s);ΔH3则ΔH 1=&&&&&&&&&&& (用含ΔH2和ΔH3的代数式表示)。(2)不同温度下,向装有足量I2O5固体的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O,测得CO2的体积分数φ(CO2)随时间t变化曲线如图。请回答:&①从反应开始至a点时的反应速率为v(CO)=&&&&&&&& ,b点时化学平衡常数Kb=&&&&&&&&&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两种温度下,c点时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等C.增加I2O5的投料量有利于提高CO的转化率D.b点和d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b<Kd(3)将500mL(标准状况)含有CO的某气体样品通过盛有足量I2O5的干燥管,170℃下充分反应,用水―乙醇液充分溶解产物I2,定容到100mL。取25.00mL,用0.0100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标准溶液20.00mL,则样品气中CO的体积分数为&&&&&&&&& 。(已知:气体样品中其他成分与I2O5不反应;2Na2S2O3+I2=2NaI+Na2S4O6)【答案】(1)2.5ΔH2-0.5ΔH3(2分)(2)①0.6mol•L-1•min-1(2分,不带单位扣1分),1024 或者45(2分)②AB(2分,选对一个得1分,有错选得0分)(3)8.96%(2分,三位有效数字,错误扣1分)【解析】(1)根据盖斯定律,对照第1个反应和第2个反应中CO,对照第1个反应和第3个反应中I2或I2O5,可得ΔH 1=2.5ΔH2-0.5ΔH3。(2)①设转化的CO物质的量浓度为x,根据三段式进行计算:5CO(g)+I2O5(s)& 5CO2(g)+I2(s)起始浓度(mol•L‾1)&&& 1&&&&&&&&&&&&&&&&&&&&&& 0转化浓度(mol•L‾1)&&& x&&&&&&&&&&&&&&&&&&&&&& x平衡浓度(mol•L‾1)&& 1-x&&&&&&&&&&&&&&&&&&&&& xa点CO2的体积分数为0.3,则x/1=0.3,可得x=0.3mol•L‾1,则v(CO)=0.3mol/L÷0.5min = 0.6mol•L-1•min-1;类似a点计算,可求出b点CO的平衡浓度为0.2mol•L‾1,CO2的 平衡浓度为0.8mol•L‾1,则b点时化学平衡常数Kb=c5(CO2)÷c5(CO)=0.85÷0.25=45。②A、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确;B、c点时两温度下CO2的体积分数相等,说明气体组成相同,则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正确;C、因为I2O5为固体,增加I2O5的投料量,CO的转化率不变,错误;D、b点CO2的体积分数大,说明b点平衡常数大,所以Kb & Kd,错误。(3)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对应关系:5CO ~ I2 ~2Na2S2O3,n(CO)=5/2n(Na2S2O3)=5/2×0.0100mol•L-1×0.02L×4=0.002mol,则样品气中CO的体积分数为:0.002mol×22.4L/mol÷0.5L×100%=8.96%6.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回答下列相关问题。Ⅰ某温度下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的海盐粒子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i.2NO(g)+Cl2(g) 2ClNO(g)&& △H1<0&&&&& 其平衡常数为K1ii.2NO2(g)+NaCl(s)& NaNO3(s)+ClNO(g)&& △H2<0&&&& 其平衡常数为K2(1)现有反应4NO2(g)+2NaCl(s)& 2NaNO3(s)+2NO(g)+Cl2(g),则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3=&&&& (用K1、K2表示),反应热△H3=&&&& (用△H1、△H2表示)。(2)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反应ii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 NO2和足够的NaCl(s),10min时反应ii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时NO2的转化率α1(NO2) =50%,则:①10min内υ(ClNO) =&&&&&&&&&&&&&& ,平衡常数K2=&&&&&&&&&&&&&&&& ;②若其它条件不变,使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时NO2转化率为α2(NO2),则:α1(NO2) =&&&&&&&&& α2(NO2)(填“&”“&”或“=”)。II除氮氧化物外,SO2也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需要对其进行吸收处理。(3)若用一定量的NaOH溶液吸收SO2气体后所得吸收液恰好呈中性,下列有关吸收液中粒子关系正确的是&&&&&&&&&&&&& 。A.c(Na+) = c(HSO3-)+ 2c(SO32-)B.c(Na+) & c(HSO3-) =c(SO32-) & c(H+) = c(OH―)C.2c(Na+) =2c(H2SO3)+2c(HSO3-)+2c(SO32-)D.c(Na+) & c(HSO3―) + c(SO32―) +c(H2SO3)(4)工业上也可以用Na2SO3溶液吸收SO2,并用电解法处理吸收后所得溶液以实现吸收液的回收再利用,装置如图所示,则&①工作一段时间后,阴极区溶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②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K22/ K1 (2分)&& 2∆H2-∆H1 或-(&#∆H2) (2分)(2)①2.5×10-3mol•L-1•min-1 (2分,不写单位或单位不正确扣1分)10 L/mol (2分,不写单位或单位不正确扣1分) ②&(3)AD(2分,选对1个得1分,见错不给分)(4)①增大(2分)②HSO3--2e-+H2O=SO42-+3H+(2分,物质正确但是没有配平扣1分)【解析】试题分析:(1)反应4NO2(g)+2NaCl(s)& 2NaNO3(s)+2NO(g)+Cl2(g),可看着有ii×2再加i的逆反应得到,所以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3=K22/ K1,反应热△H3=2∆H2-∆H1。(2)①平衡时NO2的转化率α1(NO2) =50%,NO2的变化量为0.1mol,ClNO的变化量为 0.05mol,υ(ClNO)=(0.05mol/2L)/10min=2.5×10-3mol•L-1•min-1;结合NO2的变化量可知平衡时,C(NO2)= 0.05mol/L& C(ClNO)=0.025mol/L,故平衡常数K2=0.025/0.052=10(L/mol);②反应在恒容条件下进行,达到平衡时压强减少,先欲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可看着在平衡下增大压强,此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所以NO2转化率增大,即:α1(NO2)& α2(NO2)。(3)若用一定量的NaOH溶液吸收SO2气体后所得吸收液恰好呈中性,说明溶液的成份为Na2SO3和NaHSO3,此时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H+)+c(Na+) = c(HSO3-)+ 2c(SO32-)+c(OH-),其中c(H+)= c(OH-),则c(Na+) = c(HSO3-)+ 2c(SO32-) ,选项A正确;溶液中存在SO32-的水解与HSO3-的电离和水解,因此c(HSO3-) ≠c(SO32-),选项B不正确;溶液中的水解和电离均相对较弱,所以溶液中的c(SO32-)>c(H2SO3),根据c(Na+) = c(HSO3―)+ 2c(SO32-)可得2c(Na+) ≠2c(H2SO3)+2c(HSO3-)+2c(SO32-) 及c(Na+) & c(HSO3―) + c(SO32―) +c(H2SO3),故选项C不正确,选项D正确。(4)①阴极区溶液中的H+被还原成H2,工作一段时间后,阴极区溶液的pH增大;②阳极区HSO3-被氧化,电极反应式HSO3--2e-+H2O=SO42-+3H+。7.氯碱工业以电解精制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氢气、烧碱和氯的含氧酸盐等系列化工产品。下图是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示意图,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完成下列:(1)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 。(2)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为:&&&&& 、&&&&& 。(3)精制饱和食盐水从图中&&&&&&&&&& 位置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从图中&&&&&&&&&& 位置流出(选填“a”、“b”、“c”或“d”)。(4)KClO3可以和草酸(H2C2O4)、硫酸反应生成高效的消毒杀菌剂ClO2,还生成CO2和KHSO4等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室温下,0.1 mol/L NaClO溶液的pH&&&&&&& 0.1 mol/L Na2SO3溶液的pH(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浓度均为0.1 mol/L 的Na2SO3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SO32C、CO32C、HSO3C、HCO3C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已知: H2SO3& Ki1=1.54×10-2& Ki2=1.02×10-7HClO& Ki1=2.95×10-8H2CO3& Ki1=4.3×10-7& Ki2=5.6×10-11【答案】(1) 2Cl-+2H2O Cl2↑+H2↑+2OH-。(2)阻止OH-进入阳极室,与Cl2发生副反应:2NaOH+Cl2=NaCl+NaClO+H2O;阻止阳极产生的Cl2和阴极产生的H2混合发生爆炸。(3)a;d;(4)2KClO3+ H2C2O4+ 2H2SO4= 2ClO2+2CO2+2KHSO4+2H2O.(5)大于;SO32C&CO32C&HCO3C&HSO3C。【解析】(1)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阳离子H+在阴极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使附近的水溶液显碱性,溶液中的阴离子Cl-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Cl-+2H2O Cl2↑+H2↑+2OH-。(2)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阳离子通,是阳离子交换膜,可以允许阳离子通过,不能使阴离子通过,这样就可以阻止阴极溶液中的OH-进入阳极室,与氯气发生反应,阻止Cl-进入阴极室,使在阴极区产生的NaOH纯度更高。同时可以阻止阳极产生的Cl2和阴极产生的H2混合发生爆炸。(3)随着电解的进行,溶质NaCl不断消耗,所以应该及时补充。精制饱和食盐水从与阳极连接的图中a位置补充,由于阴极H+不断放电,附近的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从图中d位置流出;水不断消耗,所以从b口不断加入蒸馏水,从c位置流出的是稀的NaCl溶液。(4)KClO3有氧化性,H2C2O4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KClO3可以和草酸(H2C2O4)生成高效的消毒杀菌剂ClO2,还生成CO2和KHSO4等物质。则根据电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 H2C2O4+ 2H2SO4= 2ClO2+2CO2+2KHSO4+2H2O.(5)NaClO、Na2SO3都是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发生水解反应,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当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所以溶液显碱性。形成盐的酸越弱,盐水解程度就越大。消耗的离子浓度越大,当溶液达到平衡时,剩余的离子浓度就越小。由于H2SO3的Ki2=1.02×10-7;HClO的Ki1=2.95×10-8,所以酸性:HSO3-&HClO,因此溶液的pH: NaClO& Na2SO3。由于电离程度:H2SO3& H2CO3&HSO3-&HCO3-,浓度均为0.1 mol/L 的Na2SO3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水解程度:CO32C&SO32C,所以离子浓度:SO32C&CO32C;水解产生的离子浓度:HCO3- & HSO3-。但是盐水解程度总的来说很小,主要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存在。所以在该溶液中SO32C、CO32C、HSO3C、HCO3C 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32C&CO32C&HCO3C&HSO3C。8.I、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KJ的热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II、已知常温下在NaHSO3溶液中c(H2SO3 )<c(SO32 -) 且H2SO3 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1=1.5×10-2,K2=1.1×10-7;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1.8×10-2 ;(1)则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五种溶液:①NH3•H2O& ②KHSO3 ③KHCO3 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 。(2)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中C(H+)&&&&& C(OH-)(“>”、“<”或“=”):Ⅲ、已知25 ℃时Ksp=5.6×10-12,Ksp=2.2×10-20,Ksp=4.0×10-38,Ksp=1.1×10-33(1)在25 ℃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的AlCl3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________沉淀(填化学式)。(2)溶液中某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低于1.0×10-5 mol/L时,可认为已沉淀完全。现向一定浓度的AlCl3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当Fe3+完全沉淀时,测定c(Al3+)=0.2 mol/L。此时所得沉淀中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Al(OH)3。【答案】I& N2H4(l)+2H2O2(l)=N2(g)+4H2O (g)&& H=-641.63 KJ/molII (1)③>②>①& (2)>Ⅲ(1)Al(OH)3&& (2)不含有【解析】试题分析:Ⅰ、0.4 mol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2KJ的热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 (g)&& H=-641.63 KJ/molⅡ、(1)酸碱抑制水的电离,则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小,KHSO3 溶液显酸性,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仍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但不如氨水抑制的厉害,KHCO3 溶液显碱性,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则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③>②>①,(2)根据c(H2SO3 )<c(SO32 -)可知在KHSO3 溶液中,HSO3-离子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0.1 mol•L-1的NaHSO3溶液中C(H+)&C(OH-)。Ⅲ、(1)根据Al(OH)3 、Cu(OH)2 的溶度积常数,在浓度均为0.1mol/L的AlCl3和CuCl2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要使Al3+沉积,需符合3=1.1×10-33,=2.22×10-11, 要使Cu2+沉积,需符合2=2.2×10-20,=1.48×10-10,所以Al(OH)3 先沉积,(2)铁离子完全沉淀时,3=(4.0×10-38)÷(1.0×10-5)=4.0×10-33,则c(Al3+)•c(OH-)3=0.2×4.0×10-33=8×10-34&Ksp,所以没有Al(OH)3 沉淀。9.白云石的主要成份是CaCO3•MgCO3,在我国有大量的分布。以白云石为原料生产的钙镁系列产品有广泛的用途。白云石经煅烧、熔化后得到钙镁的氢氧化物,再经过碳化实现Ca2+、Mg2+的分离。碳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Ca(OH)2 + Mg(OH)2 + 3CO2 ⇌ CaCO3 + Mg(HCO3)2 + H2O完成下列(1)C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 (选填“强”或“弱”)Ca(OH)2的溶解度比Mg(OH)2的溶解度&&&&&&& (选填“大”或“小”)(2)碳化温度保持在50~60℃。温度偏高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是&&&& 、&&&& 。温度偏低也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是&&&&& 。(3)已知某次碳化时溶液中钙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在10 min到13 min之内钙离子的反 应速率为&&&&& 。15 min之后钙离子浓度增大,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Mg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Ca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 Mg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答案】(1)强;大。(2)平衡逆向移动、Mg(HCO3)2分解;反应速率慢。(3)0.009mol/(L•min);CaCO3+CO2+ H2O= Ca(HCO3)2。(4)1s22s22p63s2;高于。【解析】(1)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由于金属性Ca&Mg,所以碱性Ca(OH)2&Mg(OH)2。Ca(OH)2微溶于水,而Mg(OH)2难溶于水,所以溶解度:Ca(OH)2&Mg(OH)2。(2)发生的碳化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Ca(OH)2 + Mg(OH)2 + 3CO2 ⇌ CaCO3 + Mg(HCO3)2 + H2O,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碳化温度保持在50~60℃。温度偏高不利于碳化反应,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平衡的正向移动;二是Mg(HCO3)2温度高,会发生分解反应,也不利于碳化。若温度偏低,反应速率慢,反应产生物质的效率低,因此对反应的进行了不利。(3)根据图示在10 min到13 min之内钙离子的反应速率为v(Ca2+)=(0.145-0.118)mol/L ÷3min= 0.009 mol/(L•min) 。15 min之后钙离子浓度增大,原因是产生的CaCO3与水及溶解的CO2发生反应:CaCO3+CO2+ H2O= Ca(HCO3)2,产生了溶于溶解的Ca(HCO3)2。(4)Mg是12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Ca与Mg是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由于Ca的原子半径比Mg大,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较远,克服核对其吸引力强,容易失去,变为Ca2+。所以Ca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高于Mg原子最外层电子的能量。10.(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列;硫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这2个电子所处亚层的符号是_______;硫、氯元素的原子均可形成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且硫离子的半径更大,请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S8和P4的分子中都只有共价单键,若P4分子中有6个P-P键,则可推断S8分子有________个S-S键;己知:H-S键键能:339 kJ/ H-Se键键能:314kJ/mol。以上键能数据能否比较S,Se非金属性的强弱_______(选填“能”、“否”;下同);能否比较H2S、H2Se沸点的高低_______。(3)在25℃,Na2SO3溶液吸收SO2得到的NaHSO3溶液中c(SO32-)&c (H2SO3),据此断NaHSO3溶液显_____性。(4)在25℃,Na2SO3溶液吸收SO2后,若溶液pH=7.2,则溶液中c(SO32- )=c(HSO3-);若溶液pH=7,则以下浓度关系正确的是(选填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a.c(Na+)=2c(SO32-)+c(HSO3-)b.c(Na+)& c(HSO3-)& c(SO32-)&c(H+)= c(OH-)c.c(Na+)+ c(H+)=c(SO32-)+c(HSO3-)+c(OH-)(5)己知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O32-+H2O HSO3-+OH-,请用Na2SO3溶液和a试剂及必要的实验用品,设计简单实验,证明盐类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a试剂是________,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答案】(1)16,3p;氯离子核电荷数更大,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更强,故离子半径较硫离子小;(2)8,能,否;(3)酸;(4)a、b;(5)酚酞,取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显红色,加热后溶液红色加深.【解析】试题分析:(1)硫元素是1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2、8、6,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位于元素周期表第16列;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3s23p4,硫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这2个电子所处亚层的符号是3p;硫、氯元素的原子均可形成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离子,由于形成的离子核外电子总数相等,原子核内质子数越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强,离子半径就越小,因此硫离子的半径更大;(2)S8和P4的分子中都只有共价单键,若P4分子中有6个P-P键,每个S8分子中8个S原子形成8元环,每个S原子与另外2个S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S8有8个S-S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H原子结合形成的共价键的强度就越大,断裂消耗的能量就越高,因此键能就越大。故通过比较S-H和Se-H的键能大小可以比较S,Se非金属性的强弱;而H2S、H2Se沸点的高低与分子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关。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也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因此不能通过键能比较比较H2S、H2Se沸点的高低;(3)NaHSO3是强碱弱酸盐,HSO3-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SO3- H++SO32-,电离使溶液显酸性,还存在水解平衡:HSO3-+H2O& H2SO3+OH-,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当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显碱性。由于溶液中c(SO32-)&c (H2SO3),说明HSO3-的电离作用大于水解作用,所以溶液显酸性。(4)a.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H+)+ c(Na+)=2c(SO32-)+c(HSO3-)+c(OH-),由于溶液的pH=7,所以c(H+)=c(OH-),故c(Na+)=2c(SO32-)+c(HSO3-),正确; b.Na2SO3溶液吸收SO2后,若溶液中c(SO32- )=c(HSO3-),溶液pH=7.2,若溶液pH=7,在25℃,则还要通入SO2气体,反应产生H2SO3,H2SO3电离产生HSO3-;所以c(HSO3-)& c(SO32-),由于c(Na+)=2c(SO32-)+c(HSO3-)c(Na+)& c(HSO3-);盐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大于水电离产生的离子,所以& c(SO32-)&c(H+)= c(OH-)。故离子浓度关系是:c(Na+)& c(HSO3-)& c(SO32-)&c(H+)= c(OH-),正确; c.根据电荷守恒可得 c(Na+)+ c(H+)=2c(SO32-)+c(HSO3-)+c(OH-),所以选项c错误。(5)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O32-+H2O HSO3-+OH-,溶液显碱性,向该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给该溶液加热,若盐类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则升高温度后,溶液的红色要加深。故检验试剂a试剂是酚酞,操作和现象是取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显红色,加热后溶液红色加深。
11.氨碱法制纯碱包括石灰石分解、粗盐水精制、氨盐水碳酸化等基本步骤。完成下列计算:(1)CaCO3质量分数为0.90的石灰石100 kg完成分解产生CO2&&&&&& L(标准状况)。石灰窑中,该石灰石100 kg与焦炭混合焙烧,产生CO2 29120 L(标准状况),如果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分解,且焦炭完全燃烧,不产生CO,则焦炭的物质的量为&&&&&& mol。(2)已知粗盐水含MgCl2 6.80 mol/m3,含CaCl2 3.00mol/m3。向粗盐水中加入Ca(OH)2除镁离子:MgCl2 + Ca(OH)2 → Mg(OH)2↓ + CaCl2然后加入Na2CO3除钙离子。处理上述粗盐水10 m3,至少需要加Na2CO3&&&&& g。如果用碳酸化尾气(含NH3体积分数为0.100、CO2体积分数0.040)代替碳酸钠,发生如下反应:Ca2+ + 2NH3 + CO2 + H2O → CaCO3↓ + 2NH4+处理上述10 m3粗盐水至少需要通入多少L(标准状况)碳酸化尾气?列式计算。(3)某氨盐水含氯化钠1521 kg,通入二氧化碳后析出碳酸氢钠晶体,过滤后溶液中含氯化铵1070 kg。列式计算:①过滤后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②析出的碳酸氢钠晶体的质量。【答案】(1)20160L;400。(2)1L。(3)①351kg;②1680kg。【解析】(1)CaCO3分解的反应方程式是:CaCO3 CaO+CO2↑,根据方程式可知每1mol CaCO3反应会产生1mol CO2,质量分数为0.90的石灰石100 kg物质的量是n(CaCO3)= (1.0×105g×0.90)÷100g/mol=900mol,则石灰石完成分解产生标准状况下的CO2的体积是V(CO2)=n∙Vm=900mol×22.4L/mol=20160L。石灰窑中,该石灰石100 kg与焦炭混合焙烧,产生标准状况下CO2 29120 L,如果石灰石中碳酸钙完全分解,且焦炭完全燃烧,不产生CO,则焦炭燃烧产生的CO2的体积是V(CO2)=V(总)-V(石灰石)= 29120 L-2L,则其物质的量是n(CO2)= V(CO2) ÷Vm=8960L÷22.4L/mol=400mol。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焦炭的物质的量与产生的物质的量CO2相等,也是400mol。(2) 10 m3粗盐水中含有的MgCl2、CaCl2 物质的量是:n(MgCl2)= 6.80 mol/m3×10 m3=68mol;n(CaCl2)= 3.00mol/m3×10 m3=30mol。根据反应方程式MgCl2 + Ca(OH)2 → Mg(OH)2↓ + CaCl2可知1mol MgCl2发生反应被除去时引入1mol CaCl2.则向粗盐水中加入Ca(OH)2除镁离子后得到的溶液中含有的CaCl2的物质的量是:68mol+30mol=98mol,根据反应方程式:Na2CO3+ CaCl2=CaCO3↓+2NaCl可知反应消耗Na2CO3的物质的量与CaCl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其质量是m(Na2CO3)=nM=98mol×106g/mol=10388g。根据反应方程式Ca2+ + 2NH3 + CO2 + H2O → CaCO3↓ + 2NH4+可知反应消耗的氨气与CO2的物质的量的比是2:1,而混合气体中含NH3体积分数为0.100、CO2体积分数0.040,说明NH3过量,不能完全反应,应该以不足量的CO2为标准进行计算,而n(Ca2+)=n(CO2),n(Ca2+)=98mol,则需要n(CO2)= 98mo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n(混合)= 98mol÷0.04=2450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V(混合)=nVm= 2450mol×22.4L/mol=54880L。(3)①n(NaCl)(总)=m÷M=1521000g÷58. 5g/mol=26000mol,反应产生的NH4Cl的物质的量是n(NH4Cl)= m÷M=g÷(2) 5g/mol=20000mol,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在溶液中含有的NaCl的物质的量是n(NaCl)= n(NaCl)(总)- n(NH4Cl)= 26000mol-20000mol=6000mol,其质量是m(NaCl)=n∙M=6000mol×58. 5g/mol=1kg。②氨盐水中发生反应根据反应方程式:NaCl+CO2+NH3+H2O= NaHCO3↓+NH4Cl。产生的NaHCO3的物质的量与NH4Cl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析出的碳酸氢钠晶体的质量是m(NaHCO3)=n∙M=20000mol×84g/mol=80kg。12.科学家正在研究温室气体CH4和CO2的转化和利用。(1)CH4和CO2所含的三种元素电负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2)下列关于CH4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a.固态CO2属于分子晶体b.CH4分子中含有极性共价键,是极性分子c.因为碳氢键键能小于碳氧键,所以CH4熔点低于CO2d.CH4和CO2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分别是sp3和sp(3)在Ni基催化剂作用下,CH4和CO2反应可获得化工原料CO和H2.①基态Ni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族。②Ni能与CO形成正四面体形的配合物Ni(CO)4,1mol Ni(CO)4中含有___molσ键。(4)一定条件下,CH4和CO2都能与H2O形成笼状结构(如下图所示)的水合物晶体,其相关参数见下表。CH4与H2O形成的水合物俗称“可燃冰”。&①“可燃冰”中分子间存在的2种作用力是________。②为开采深海海底的“可燃冰”,有科学家提出用CO2置换CH4的设想。已知上图中笼状结构的空腔直径为0. 586nm,根据上述图表,从物质结构及性质的角度分析,该设想的依据是________。【答案】(13分)(1)H、C、O;(2)a、d;(3)①1s22s22p63s23p63d84s2或 3d84s2;VIII;②8。(4)①氢键、范德华力;②CO2的分子直径小于笼状空腔直径,且与H2O的结合力大于CH4。【解析】(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就越大。在CH4和CO2所含的H、C、O三种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O&C&H,所以元素的电负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H&C&O;(2)a.固态CO2是由CO2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的分子晶体,正确。B.在CH4分子中含有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C-H极性共价键,由于该分子中各个共价键空间排列对称,该分子是正四面体型的结构的分子,因此该反应是非极性分子,错误。c.CH4和CO2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晶体,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物质的熔沸点高低与分子内的化学键的强弱无关,错误。d.CH4分子中碳原子形成的都是σ键,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是sp3的杂化,而CO2分子中C原子与两个氧原子个形成了四个共价键,两个σ键,两个π键,碳原子的杂化类型是sp杂化,正确。故答案选a、d;(3)①28号元素Ni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或 3d84s2;,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VIII族。②Ni能与CO形成正四面体形的配合物Ni(CO)4,在每个配位体中含有一个σ键,在每个配位体与中心原子之间形成一个σ键,所以1mol Ni(CO)4中含有8molσ键。(4)①“可燃冰”中分子间存在的2种作用力是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笼状空腔的直径是0. 586nm,而CO2分子的直径是0. 512nm,大于分子的直径,而且CO2与水分子之间的结合力大于CH4,因此可以实现用CO2置换CH4的设想。13.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索,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索,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元素符号),其中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2)单质A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其中沸点高的是&&&&& (填分子式),原因是&&&&&&& ;A和B的氢化物所属的晶体类型分别为&&&&&& 和&&&&&& 。(3)C和D反应可生成组成比为1:3的化合物E,E的立体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4)化合物D2A的立体构型为&&&&&&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单质D与湿润的Na2CO3反应可制备D2A,其化学方程式为&&&&&&&&& 。(5)A和B能够形成化合物F,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参数,a=0.566nm, F 的化学式为&&&&&& :晶胞中A 原子的配位数为&&&&& ;列式计算晶体F的密度(g.cm-3)&& 。&
【答案】(1)O;1s22s22p63s23p3(或 3s23p3)(2)O3;O3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范德华力大;分子晶体;离子晶体(3)三角锥形;sp3 (4)V形;4;2Cl2+2Na2CO3+H2O=Cl2O+2NaHCO3+2NaCl(或2Cl2+2Na2CO3=Cl2O+CO2+2NaCl)(5)Na2O;8; 【解析】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索,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则A是O,B是Na;C、D为同周期元索,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C是P;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所以D是氯元素。(1)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O。P的原子序数是15,则根据核外电子排布可知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布式为1s22s22p63s23p3(或 3s23p3)。(2)氧元素有氧气和臭氧两种单质,由于O3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范德华力大,所以中沸点高的是O3;A和B的氢化物分别是水和NaH,所属的晶体类型分别为分子晶体和离子晶体。(3)C和D反应可生成组成比为1:3的化合物E,即E是PCl3, 其中P含有一对孤对电子,其价层电子对数是4,所以E的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4)化合物Cl2O分子中氧元素含有2对孤对电子,价层电子对数是4,所以立体构型为V形。单质D与湿润的Na2CO3反应可制备D2A,则化学方程式为2Cl2+2Na2CO3+H2O=Cl2O+2NaHCO3+2NaCl。(5)根据晶胞结构可知氧原子的个数= ,Na全部在晶胞中,共计是8个,则F 的化学式为Na2O。以顶点氧原子为中心,与氧原子距离最近的钠原子的个数8个,即晶胞中A 原子的配位数为8。晶体F的密度= 。14.随着大气污染的日趋严重,“节能减排”,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研究NOx、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体有重要意义。(1)如图是在101 kPa,298K条件下1mol NO2和1mol CO反应生成1mol CO2和1mol 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已知:&请写出NO与CO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 。(2)将0.20 mol N02和0.10 mol CO充入一个容积恒定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状况如图所示。&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a.容器内的压强不发生变化说明该反应达到乎衡b.当向容器中再充人0.20 mol NO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K增大c.升高温度后,K减小,N02的转化率减小d.向该容器内充人He气,反应物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所以反应速率增大②计算产物NO在0~2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NO)=&&&&&&&&& mol•L-1•min-1③第4 min时改变的反应条件为&&&&&& (填“升温”、“降温”)。④计算反应在第6 min时的平衡常数K=&&&&&& 。若保持温度不变,此时再向容器中充人CO、NO各0.060 mol,平衡将&&&&&&&&&&& 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3)有学者想以如图所示装置用原电池原理将SO2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其负极反应式为&&&& ,当有0.25 mol SO2被吸收,则通过质子(H+)交换膜的H+的物质的量为&&& mol。&
【答案】(1)2NO(g)+2CO(g)=N2(g)+2CO2(g)△H=-759.8kJ/mol;(2分)(2)①c (2分)②0.015& (2分)③升温&& (2分)④1/36& (2分) 逆向(2分)(3)SO2+ 2H2O-2e-=SO42-+4H+&& (2分)&& 0.5&&& (2分)【解析】(1)由图知298K条件下1mol NO2和1mol CO反应生成1mol CO2和1mol N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O2(g)+CO(g)=NO(g)+CO2(g)△H=-234kJ/mol&&&&& ③;NO与CO反应生成无污染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根据盖斯定律得②-①+2×③即为所求,所以答案是2NO(g)+2CO(g)=N2(g)+2CO2(g)△H=-759.8kJ/mol;(2)①NO2(g)+CO(g)=NO(g)+CO2(g),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可逆反应,压强始终不变,a错误;b、体积不变,NO的物质的量增加,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K不变,错误;c、升高温度后,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N02的转化率减小,正确;d、充入氦气,容器体积不变,所以反应物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错误答选c;②在0~2 min内NO的浓度增加0.03mol/L,所以v(NO)=0.03mol/L/2min=0.015 mol•L-1•min-1③第4 min时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是升温;④6min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分别为c(NO2)=0.18 mol•L-1,c(CO)=0.08 mol•L-1,c(NO)=c(CO2)=0.02 mol•L-1,所以K= c(NO)•c(CO2)/c(NO2)•c(CO)=1/36;此时再向容器中充人CO、NO各0.060 mol,则c(NO)•c(CO2)/c(NO2)•c(CO)&1/36,所以平衡逆向移动;(3)二氧化硫在负极通入,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SO2+ 2H2O-2e-=SO42-+4H+,当有0.25molSO2被吸收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正极发生O2+4e-+4H+=2H2O,则通过质子(H+)交换膜的H+的物质的量为0.5mol。15.研究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1)①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②加热时,硫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25℃,在0.10mol•L-1H2S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或加入NaOH固体以调节溶液pH,溶液pH与c(S2-)关系如图(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H2S的挥发)。&①pH=13时,溶液中的c(H2S)+c(HS-)=&&&&&& mol•L-1.②某溶液含0.020 mol•L-1Mn2+、0.10 mol•L-1H2S,当溶液pH=&&&&& 时,Mn2+开始沉淀。(3)25℃,两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Ka1&Ka2H2SO3&1.3×10-2&6.3×10-4H2CO3&4.2×10-7&5.6×10-11①HSO3-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 。②0.10 mol•L-1Na2SO3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③H2SO3溶液和NaHCO3溶液反应的主要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15分)(1)① ;②C+2H2SO4(浓) 2SO2↑+CO2↑+2H2O;(2)①0.043;②5。(3)① ;②c(Na+)&c(SO32-)&c(OH-)&c(HSO3-)&c(H+);③H2SO3+HCO3-=HSO3-+CO2↑+H2O。【解析】(1)①S是16号元素。S原子获得2个电子变为S2-,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②加热时,浓硫酸与木炭发生反应产生SO2、CO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 2SO2↑ +CO2↑+2H2O;①根据图像可知,在pH=13时,c(S2-)=5.7×10-2mol/L,在0.10mol•L-1H2S溶液中,根据S元素守恒可知:c(S2-)+ c(H2S)+c(HS-)=0.1 mol/L,而c(S2-)=5.7×10-2mol/L,因此c(H2S)+c(HS-)=0.1 mol/L -5.7×10-2 mol/L= 0.043 mol/L。②由于Ksp(MnS)=2.8×10-23,在某溶液c(Mn2+)=0.020 mol•L-1,则开始形成沉淀需要的S2-的浓度是c(S2-)= Ksp(MnS)÷c(Mn2+)=2.8×10-13÷0.020 mol/L=1.4×10-11 mol/L,根据图像中c(S2-)与溶液的pH关系可知,此时溶液pH=5,Mn2+开始形成沉淀。(3)①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可知:HSO3-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是 。②盐Na2SO3在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是:Na2SO3=2Na++SO32-,该盐是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SO32-发生水解反应:SO32-+H2O& HSO3-+OH-,水解产生的HSO3-又有部分发生水解反应:HSO3-+H2O& H2SO3 +OH-,水解是逐步进行的,而且在溶液中还存在水的电离平衡,但是盐水解程度是微弱的,主要以盐电离产生的离子存在,所以0.10 mol•L-1Na2SO3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SO32-)&c(OH-)&c(HSO3-)&c(H+)。③由于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一级电离&二级电离,电离程度越大,电离平衡常数就越大。所以根据表格数据可知H2SO3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大于H2CO3的一级电离平衡常数,故H2SO3溶液和NaHCO3溶液反应的主要是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强酸与弱酸的盐发生反应制取弱酸。其离子方程式为H2SO3+HCO3-=HSO3-+CO2↑+H2O。16.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1)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2进行分离。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2的H2SO4层和高浓度的I2的HI层。①根据上述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a.两层溶液的密度存在差异b.加I2前,H2SO4溶液和HI溶液不互溶c.I2在HI溶液中比在H2SO4溶液中易溶②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③经检测,H2SO4层中c(H+):c(SO42-)=2.06:1。其比值大于2的原因是&&&&&&&&&&& 。(3)反应Ⅱ:2H2SO4(l)=2SO2(g)+O2(g)+2H2O(g)&& △H=+550kJ/mol它由两步反应组成:i.H2SO4(l)=SO3(g) +H2O(g)&& △H=+177kJ/molii.SO3(g)分解。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下图表示L一定时,ii中SO3(g)的平衡转化率随X的变化关系。&①X代表的物理量是&&&&&&&&&&&&&&&&& 。②判断L1、L2的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答案】(1)SO2+2H2O+I2=H2SO4+2HI(2)①a、c②观察颜色,颜色深的是HI层,颜色浅的是硫酸层③硫酸层中含有少量HI(3)①压强②L2&L1& 2SO3(g)=2SO2(g)+O2(g)△H=+196kJ/mol,压强一定时,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反应Ⅰ中反应物为SO2、H2O和I2,生成物为H2SO4和HI,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配平。(2)①加入I2前溶液未出现分层,加入I2后,碘在HI溶液中溶解度大于在H2SO4溶液中溶解度,两溶液中密度存在差异,故出现分层现象。②由于 I2 + H2O& HI +HIO,因此两层溶液中都含有I2、H+、I-、HIO等,故这两层溶液中只能通过检验SO42-来辨别两层溶液。③H2SO4溶液中溶有低浓度的碘,碘单质可与水发生反应I2+H2O HI+HIO,c(H+)增大,使溶液中c(H+):c(SO42-)的比值大于2。(3) 根据反应Ⅱ和步骤写出步骤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SO3(g)=2SO2(g)+O2(g)△H=+196KJ∙mol-1①该反应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逆向移动,SO3的转化率减小,故X代表的物理量为压强。②根据①可知L代表的物理量为温度。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相同压强时,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SO3的转化率增大,故L2&L1。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工原理吸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