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新的评价党性观念 自我评价

2016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
2016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
编辑:秋霞
  你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了解吗?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解读,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五大发展理念。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  10月26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全文共八章,两万余字,除第一章介绍总体形势、指导思想,第八章强调党的领导外,其余各章围绕五个关键理念展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理念一:创新  “创新确实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部署。是基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我们国家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最核心的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只有靠创新来增强我们经济的内生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  在“创新”发展理念下,《建议》从7个方面进行创新:新动力、新空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产业新体系、新体制、宏观调控方式。  稳增长靠什么?“首先还是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现在的投资是补短板、调结构。”徐绍史表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稳增长排第一位。”  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据徐绍史介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概有三方面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政府自身改革;扶持一系列工程、计划、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徐绍史介绍,将扶持一系列工程、计划、产业:一是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二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有条件的省区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四是加强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理念二:协调  主要从4个方面下手: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注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对于区域协同,在“创新”一章的“拓展区域新空间”中有阐述: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可以预见,国家级城市群、新区将不断涌现。  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建议》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中,文化的数字化和中国文化走出去被作为重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华典籍整理工程,被正式列入规划《建议》:“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理念三:绿色  《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被放在了“各方面制度”之前。  最令环保人士期待的是,环保部门的垂直执法有望正式实施。近两年,中国陆续出台了“最严格环保法”、“最严格水治理”等多项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权力太小”,无法有效执行法律法规,《建议》明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被明确写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节。这是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绿色金融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成果。针对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马骏提出四点建议:首先,他认为要通过立法,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其次,交易所要通过具体规定,明确披露的内容和模板,对关键信息,尤其是主要污染排放指标,要求定量、定期披露;再次,发挥中介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评价、监督、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后,要继续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与执法。  《建议》还提出,用市场价格的手段,推动资源利用率提高,“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马骏很赞同此举措,“就是要用市场价格的手段,让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以此促进绿色发展。”  除了市场价格机制,官员的绿色指标考核也正式纳入规划建议,“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理念四:开放  中国将推行更深度、更高质量的“走进来与走出去”,装备业、服务贸易将成为出口的主要支持产业。未来海外或将出现一批中国建设的大宗商品基地,国际金融平台将陆续涌现。  港澳台也将获得更多机遇。《建议》提出,“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融资、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合作平台”,“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  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参与极地和宇航规则制定,或将成为“十三五”的重要举措,“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主动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理念五:共享  到2020年只剩下5年多时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人口的计算是按照年收入不足2300元,是以2010年不变价来计算的,贫困人口共有7017万人。徐绍史说,“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也是一个最突出的难题,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正在研究怎样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具体来说,将分四个层次具体脱贫:一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这7000万人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这一批人初步匡算有3000万人。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批人大体有1000万。三是转移就业一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通过培训,为他们找到工作岗位,可以解决1000万人左右。四是还有将近2000万人,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五保户,还有失能人群,需要用社会保障的办法兜底管起这2000万人。  公共服务最核心有“五件事”,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建议》对这几个方面均提出发展方略:在就业方面,“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在教育方面,“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在医疗方面,“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从四个方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我国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党员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问题为牵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好推动共享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深化。用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创新居于什么位置?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同志对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概括,具有重大意义。  今日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仍是供需矛盾,尤其是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大,需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世界主题、世界潮流、世界趋势。谁都知道创新重要,但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把它放在什么位置,怎样定位,却见仁见智。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发展根本的深刻体认,在我国几千年治国理政思想史上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放眼今日世界,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极端重要位置,放在制订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理念的首要位置,也是极为少见的。  面对今日世界,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大势。当今之世,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根本靠创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靠创新。现在,世界范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世界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我国创新底子薄、创新力量相对不足,赶超世界创新大国的难度不小。这种情况下,是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还是一般位置,结果大不一样。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凝聚的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紧扣世界创新发展脉搏,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赶上世界创新发展脚步,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引领世界创新发展潮流。  纵观中国,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永续发展。现代国家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根本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但科技创新这个主轴一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些欧美国家抓住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机遇,跃升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相形之下,因一次次错过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历史的教训、民族的悲哀。我们必须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立足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现实挑战,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仅可以巩固已有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能够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民族和谐发展,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更有信心、更有决心、更有能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立足全局,只有把创新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才能实现认识把握创新规律的新飞跃,促进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理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长久性,理念变化将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然给发展全局带来根本变化、整体变化、长远变化。通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发展史,不仅一直存在创新规律,而且一直受创新规律支配。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革故鼎新,在政治上主要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在经济上主要是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为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思想文化上主要是弘扬传统精华、克服传统弊端,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风尚,创立新体系、新学派、新方法、新文风。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就能使全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境界,使各行各业对创新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新高度,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根本变化、整体变化和长远变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创新尤其是全面创新是涉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变革。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全局具有深刻影响、强大推力。思想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源。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能够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也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是国家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四大创新标识出我国发展的创新思路、创新方向。当前,创新发展致力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不难想象,这四大创新连同其他方面创新一起“发力”、一起“给力”,我国发展全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现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越用越少,创新要素越用越多。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少,走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为主导的传统发展之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出现“阿喀琉斯之踵”现象。当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说到底归因于创新乏力、创新不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也罢,离开创新都没有出路,都寸步难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创造新常态下的新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才能增强我国发展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我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能力和实力。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创新能否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能否解决当前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持续增加要素有效供给并形成高效组合,不断提高生产力,关键也在科技创新。习近平同志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现在,我国需要高端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但引不进、买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两个“更多”、一个“创新驱动”、一个“先发优势”、一个“引领型发展”,成为未来五年创新发展的指标性要求。这就需要依靠创新汇聚融合高端要素,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依靠创新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依靠创新打造形成创新高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树立战略和前沿导向,推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功能作用,归根结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会一起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理念引领观念,观念引导行动。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抓环境、抓监督,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中,把科技创新等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优先考虑;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要求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和我们每一个人摒弃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创新发展的思路做法,用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培植发展优势、开拓发展境界。  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此,应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充分释放创新发展的才能和潜能。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创新发展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弘扬创新文化,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习惯。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也是富于创新创造精神的。只要中国人民心往创新上想、劲往创新上使,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亿万人民的创新创造中梦想成真、梦圆世界!相关文章:1.2.3.4.5.6.7.8.9.
读了《2016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的人还读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与2016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相关的文章
2016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解读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推荐: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社
文章标题:
更新观念 改进方法 充实内容 科学评价起始码138
文章作者:
文章摘要:
参考文献:
文章内容:
通信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422-1室
《中国成人教育》编辑部 邮政编码:250002
编辑部电话:8
《当代教育科学》编辑部电话:6
中国成人教育版权所有浅谈“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认识新常态,树立新观念”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课程、新理念、新评价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评价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0:32:03
一、解读2006年中考考试说明
中考考试说明是受省中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委托,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由教研室具体实施编写的带有政策导向的文件,它是指导2006年中考物理学科命题和物理复习的重要资料,希望广大物理教师和教研员要认真学习和对待。指导学生进行今年的毕业班复习。
(一)中考考试说明综述
大纲部分两种教材,一张试卷考查范围,基本不变考查要求,略有提高.考查理念,有所改变。
课标部分多种教材,一张试卷考查范围,依据标准考查层次,略有提高考查理念,有所改变。
(二)中考命题原则
.大纲部分:
 指导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注意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基础性: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命题。
全面性:试题要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
 科学性: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关键,也是命题的基本要求。要保证试题内容的正确性,避免出现政治性、知识性、技术性等错误;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如试题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形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要避免出现歧义。
适切性: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
 规范性:要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
针对物理学科:
 应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加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注意在实际情境中加强对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考查。联系实际试题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复杂的实际事物应适当简化。实验题目设计应兼顾实验基本知识的考查,同时,应联系实际 ,注意设置开放性的实验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实验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应增加对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
&&& 2.课标部分:
 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应应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要注意从实际中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第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
试题内容应科学、正确,表述清晰无误,试卷的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科学合理,难易要适当;试卷形式规范
(三)中考考试内容与要求(大纲部分)
&&&& 2006年的物理学科中考考试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 关于试用修订版大纲
1.知识层次的变化:将试用大纲的五个层次:掌握、理解、知道、常识性了解、会改为:理解、知道、会、选学.
&&&&& 2.教学要求的变化:
&&&& (1)降低教学要求的有:
&&&&& 从掌握降为理解的(7个):
&&&&& 密度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的平衡条件;压强的概念;欧姆定律;电功的公式;电功率.
&&&&& 从理解降为知道的(13个):
&&&&& 晶体的熔点;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压力的概念;大气压现象;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家庭电路的组成;保险丝和空气开关的作用.
&&&& (2) 提高教学要求的有:
&&&&& 从常识性了解提高为知道的有(8个):
&&&&& 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乐音的三要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连通器的原理;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功的原理;热机中的能量转化、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热机的效率;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 从知道提高为理解的有(3个):
&&&&& 有用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 新增加的有(2个):
&&&&& 理解额定电压;知道空气开关.
  2.关于教材
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占分比例按以下内容进行划分:
&&&&&&&&&&&&&&&& 内&&&&&&&&&&&&&&&&&&&&&&& 容
简单的物理现象(主要是指第一册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至第六章光的折
&&&&&&&&&&&&&& 射的内容)
力学基本概念及规律(主要是指第一册第七章至第十四章的内容)
电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第二册第四章电路至第十二章电和磁(二)的内容)
能量及其应用(第二册第一章机械能至第三章内能的利用)
使用“沪科版”教材的按以下内容进行划分:
&&&&&&&&&&&&&&&&& 内&&&&&&&&&&&&&&&&&& 容
第1篇―测量、声、磁和电、热、光、机械运动
第2篇―质量和密度、力、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光的反射与折射
(以上为第一册内容)
(以下为第二册内容)
第2篇(续)―电路、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电磁联系
第3篇―分子和原子
第4篇―机械功与机械能、热量、内能、电功和电能、家庭电路与家庭用电、能源和能量守恒
(四)中考试卷结构
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2006年中考物理考试单独制卷.只有一套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版面:16开6个版面
作图或简答题
选择题中含有两题多项选择,每小题4分.实验不再单列一种题型,实验考查的内容全部融入到五大类试题之中.实验考查的占分比30%
(五)变化之处
1.今年的题型由2005年的四大类试题增加到五大类试题,将往年的计算与探究题分拆为计算题和探究题。试题的分值也由30分增加到了34分。明确了探究性试题至少有18分的比例,但实际上在其它的试题中也还有探究性试题,依照往年的经验,这类试题的占份比例都在25分左右。
&& 2.今年选择题的分值有较大变化。第一是选择题的个数有所减少,从原来的10个减少到8个,分值从每个单项选择的2分增加到3分一个,多项选择题由原来的每个3分增加到4分。对于多项选择题,今年仍然保持了分步走的办法进行,即“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选择正确但不全的得3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建议在考试时可以采取“丢小拣大”的做法,即想方设法正确的选出一个正确选项,确保得到3分。
3.关于实验的考查历来都是物理学科的重点关注的内容,这与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这与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也有一定的联系,实验必须得到加强,但是实验不再单列一种题型,实验考查的将内容全部融入到五大类试题之中。实验考查的占分比例仍将达到30分。
&&& 二、中考复习策略
完成初中阶段学科教学任务之后的总复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总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整个初中阶段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基本技能更扎实、更熟练,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再提供一次知识和技能查漏补缺的机会,使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提高复习的质量,除了要靠老师创造性的工作,学生的积极配合以外,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基础知识的内涵:
(1)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预备知识
(2)适应现代生活,参加现代化建设普遍需要的知识
(3)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上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知识
(4)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的知识
.基础技能的内涵: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2)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3)能够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4)会记录实验数据
(5)指导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6)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7)会用科学术语和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笔试中的地位
()从学生发展来看: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也在迅速改变。因此,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必须学习掌握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从能力培养来看: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只有在掌握知识、技能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发展,离开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中考中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是通过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得以实现的。
3.从物理的课程目标来看,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思;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将总目标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分解成三个维度: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能够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
第三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过程与方法实现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情感,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对自身价值的感悟,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的要求: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标描述实验结果等。
上面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1)-(4)条要求为知识要求。第(1)-(3)条是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知识的要求,这是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物理知识。第(4)条要求是关于三个主题内容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它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
知识标准水平从低到高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梯度。
(1)“了解”水平中所用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这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应该做到:
(2)“认识”水平是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的水平,认识层次除了达到了解水平外,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能适当地区分扩展。
(3)“理解”水平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和“计算”。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应该做到:
第(5)(6)条为技能要求。第(5)条,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的第一个层次,是较低要求的层次。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的实验。第(6)条要求,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的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的层次。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一些重要的环节的实施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要求已经与“过程与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说,这种“技能”其实是一种“能力”。
技能标准水平是独立操作。技能中独立操作的行为动词为“测量”、“会”、“学会”。
5.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要点:
(1)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重要物理现象、过程和物理史实的重现和复述。
(2)对物理用语、物理上常用计量单位的了解和熟记。
(3)对物理仪器的名称、制作原理、使用方法、基本操作的掌握。
(1)准确领会物理概念、规律的内容
(2)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方式、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
(3)理解物理实验的原理、方法、操作过程,能从实验现象和数据中得出正确结论。
(4)解释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
(5)理解物理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1)将物理概念、规律应用于解决一定条件下的具体问题。
(2)懂得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懂得物理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
标准中将物理内容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从“科学探究”层面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要点
(1)对提出问题考查的要点是学生的科学态度,包括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主动性。
(2)对猜想与假设考查的要点仍是学生的科学态度,主要考查对提出问题能否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是否有将猜想的结果与同学交流的愿望
(3)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考查的要点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包括学生能否运用他人的计划或方案,合理模仿、设计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步骤,能否对于所探究的问题设计的因素有一个完整的分析,从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4)对实验与收集证据考查的要点是过程和方法,包括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序性,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探究操作的安全性等。
(5)对分析论证的考查要点仍是过程与方法,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否解释观察和探究结果,能否有效地探究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得出正确的探究结论。
(6)对评估的考查要点是学生的科学态度,主要考查对探究过程和步骤的发散能力,对不同的研究结论的差异进行比较,对不同的探究方案的优劣进行比较,并从中汲取经验;是否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慎的科学态度。
(7)对交流与合作考查要点是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和科学态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有效地提供完整的探究报告;能否正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表述和呈现,准确清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否倾听别人的发言和阐述,并得到启发;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探究活动的完整性。
2.从“科学探究”层面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要点
(1)提出问题
①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
②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③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
①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②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③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②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器材
③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④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①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②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③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④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⑤具有安全操作意识
⑥认识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①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②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③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④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⑤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⑥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①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②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③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
④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⑤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⑥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①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②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③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④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⑤有团队精神
⑥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STS的复习
学生从书本上所学的有不少是脱离具体情境的、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知识。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法设法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经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联系。这就是STS问题。
1.从生活中寻找STS的素材。
【例题1】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入泥里,小红和小君来帮忙,小君采用帮忙拉车的方法,小红采用推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法合理,实际效果。&&&&&&&
1A.小君的好   B.小红的好   
C.一样      D.无法判断
例题2】如图1所示,雨后的夜晚,路上有些积水,甲、乙两同学在较暗的月光下,在路上相向而行。甲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水面比路面亮。那么乙同学看到的现象是怎样的?请你对一同学看到的现象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也许每个人都有推过车,都在雨天走过夜路,但只有有心人,才会从中发掘这些素材。
2.从科普、文学、新闻中发掘素材。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说明文、科学幻想类、科普类文章中,读者只要有心,就可以搜集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学生在阅读上述有关文章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用自己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也可以对作品中的现象和事实
2进行科学实验验证,从中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现象或事实。
【例题3】张勇酷爱绘画,如图2所示是她在画的上、下温度一致的湖水中,鱼儿戏水时吐出小气泡的情景,有人指出他画的气泡的情况不符合实际,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正确的画法(用简单的文字表述,不用画图),并指出这样画的物理学根据。
3.从实际问题中挖掘综合性试题的素材。综合题的编制,是公认的难题。如果追求的是一道题中用到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而不管它们是毫不相干地拼凑,还是牵强附会地贴在一起的,就只能是学科知识的“聚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因此,综合题的编制,要走出知识点拼凑的层次,应将眼光转向实际,追求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次上做文章。其实,实际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从实际中往往能挖掘到更多、更好的综合题的素材
4.从技术产品中挖掘科学知识应用的素材。
3【例题4】下面两幅图是某节能型家用电饭煲(图3)及简化的电路图(图4),当S1、S2都闭合时,R1、R2两个发热体同时给锅内加热,处于高温加热状态。当只闭合S1时,处于低温保温状态。一致家庭电路电压为220V,R2工作时的组织为88Ω,电饭煲低温保温状态时的功率为40W。试求:
(1)高温加热状态时,通过R2电流是多少安?
(2)低温保温状态时,R1的组织是多少Ω?
(3)如果做一次米饭(高温加热状态)用30min,这消耗多少电能 ?
该题中所说的电饭煲需要进行调温,也就是要设置成功率不同(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不同)的几档,这可以通过电阻串、并联来实现。在对这些常见电器的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灵活地运用串联、并联、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
三、中考命题技术
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命题,考虑的因素比较单纯,但是对于中考这样一个规模大,涉及面广的考试其技术要求就比较严格。他涉及的命题技术一个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的内容
2.考试的功能
3.具体考试题目的额功能及命题双向细目表
4.考试的试卷结构
5.试题内容的设计
6.影响初中物理试题难度的因素及设计试题时对难度因素的运用策略
7.试卷的题型结构特点
8.命题注意的问题及要求
9.试卷的编制
(一)中考试题命题的一般技术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内容中考考试说明中的对内容阐述很详细。复习时应紧紧扣住要求。同时要抓住重点,即对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和科学探究以及实验的要求。
1.考试的功能
 (1)中考考试除了具有一般考试的功能
 (2)从结果上看具有反馈功能,调控功能和选拔功能
 (3)从考试内容和方法上看具有教育功能、教研功能、发展功能。
 最突出的是它的选拔功能和导向功能。
2.具体考试题目的功能及命题双向细目表
 中考考试的试卷由诸多的具体题目组成,每一具体的题目也有各自的考查功能,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这些题目的功能应有所不同:
(1)传统题目的功能
(2)《标准》下的考查功能
3.命题双向细目表
(1)确定覆盖度
(2)确定题数及题分
(3)确定题型
(4)确定难度
4.考试的试卷结构
 这里的试卷结构与中考考试说明中的结构有所不同,主要是从考试的性质上进行分类。
(1)毕业考试:检测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水平考试。水平考试的难度不大,一般在0.8左右,考试时间一般在90分钟。题量较大,一般在45个左右
(2)升学考试卷:即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又注重考查能力的选拔性考试。试题的难度比毕业考试的难度大,一般整卷的难度在0.6左右,考试试卷在100-120分钟,试题个数适宜在20-30个为宜
(3)两考合一卷:两考合一卷同时兼有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的性质,而这两种考试试题的难度差异较大。为了兼顾这两种考试,一般是分为I卷和Ⅱ卷两部分,I卷为毕业考试, Ⅱ卷为升学考试,两卷分别记分。
2.试题内容设计要求
(1)体现关注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情况,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不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不在强调对单纯的概念、规律的判断,改变只考查偏重课本上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以及人为编造的偏难、偏繁的试题倾向,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对物理问题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考查的转变。
(2)发展学生对物理的探索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以《标准》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根据和出发点,重视对过程的考查,注意把握试题的开放度,是考生在具有良好结构的环境下应用知识,强调其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样性和创新性,在有确定的评分标准的前提下尝试答案的个性化。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时不要简单化,标签化,以减少阅卷的主观随意性,增大阅卷的公平性。
(3)命题的着眼点应放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故意设置误区,诱导学生犯错误。应该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认识的评价,促进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探索,在答题的过程中去感受、体会与领悟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4)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考查学生如何从繁杂的信息资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提供对象可以是车票、小实验、生活小常识、一份表格、一则新闻、一幅图片、一段诗词或俗语、一个历史事实等。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广泛地从课外书籍、杂志、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去获取有用信息,扩大视野,丰富教材内容,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
3.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及设计试题时难度因素的运用策略
(1)影响因素
①考查内容在物理学科中的难易程度。
②教学因素,即地区分布、师资水平、生源情况、教学策略应用等。
③试题本身因素,如题目条件的复杂程度,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水平。
(2)运用策略
影响初中物理试题难度的因素
对难度因素的运用策略
题目条件的复杂程度
提倡(某些题目引入)
题目条件表述的隐蔽性
解答题目所需要的心智技能
提倡(联系实际表述)
是否隐含科学探究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答过程的数学手段
需要表达的水平
适合初中水平
以往解题经验的影响
提倡在新情境中应用
4.试卷题型结构特点
由于各类题目内容本身的结构是多维的,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的维度,不是实施维度,上述概念不支持按内容来划分试卷答题。因此,中考物理试题还是按题型来划分,主要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或简答题、计算题、探究题五大类试题。
(1)填空题是在对物理问题的陈述中,给出两个左右空格要求学生填写。要求填写的既可能是问题的条件,也可能问题的结论。
(2)填空考查的范围很广,既可以考查需要学生实际的内容,又可考查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和计算类的问题。
(3)填空题评分只看结论,不看过程,考生在解答过程中有一点错误引起答案错与解答过程完全错所得的分一样,这对试题的区分度有影响。因此,涉及较复杂推理过程或运算过程的题宜少。
(1)选择题一般情况只出单项选择题,但升学考试中会出现多项选择题。
(2)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物理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鉴别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选择题有一定猜中的概率,选项越少,猜中的概率越大
★作图或简答题
(1)作图题一般是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作图,较多的作图题是要求学生在给出图上作图,也有一些作图题自给题目要求,需要学生自己画图。
(2)作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物理作图的基本技能。
(3)简答题一般是要求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用语言回答有关物理问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这还是表述、解释、论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1)计算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电路的计算、浮力的计算、压力压强的计算、功与机械效率的计算等等。
(2)计算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能力,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型试题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⑴ 不要求全面考查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内容可以是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或总结规律等,不必也不应该包含科学探究的所有环节,只要从某一个到几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即可,不同的试题考查不同的环节。
⑵ 探究活动过程不易过于复杂,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亲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
⑶ 既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
⑷ 不要将学过的物理规律作为探究内容,以免学生凭记忆答题。
⑸ 题干不宜过长,避免因阅读给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⑹ 阅读材料最好采用不同的字体,以便学生阅读。
5.命题应注意的问题及要求
(1)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要严格按照考试目标和命题细目表,根据命题细目表的要求指导试题的编写和审查,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2)试题陈述所使用的语言要简洁,连贯,无岐义,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插图准确清晰,图文匹配。题干要尽量创设新的情景,题干的叙述文字最好由命题者自己拟定,避免重复教材中的现成事例和措词,以便更好地测量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卷的外在形式要尽量生活化,情节化,应避免单纯用物理符号、公式、模型表达的题目,去掉类似于“一个小球”、“一个铁块”之类的表达形式,尽可能将每一道题设计成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向MTV歌曲一样。
(4)防止重复。重点题目不能与兄弟省市或本地区以往使用过的题目相重复,本地区曾使用过的统测统练或模拟题尽量回避使用。
(5)多备试题,一边复查发现问题或有争议随时调整,同时为与命题细目表相匹配提供回旋余地。凡有争议的试题或答案不得作为试题。
(6)团结协作,推敲复查。试题拟好以后,须要反复推敲复查,防止试题出错,提高试题质量,每道小题均由命题小组集体充分讨论通过;对有争议不下的试题必须舍去。
6.试卷的编制
(1)试题的排列
 试题的排列顺序用有利于考生阅读和答卷,同类试题中应把分值相同的试题编排在仪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字体的使用
 注意使用不同字体以区分试题材料与整体的差别,在同义或使用共同材料说的题目群之间分割距离,等等。
(3)试卷格式的基本要求
 试卷的格式、所用符号、术语都应规范、统一。首先应该有整卷说明(包括题数、考试时间、总分等),试卷应该有登分栏,试题应该说明解答要求和分数,整卷的大题和小题应该分别统一编号,同一道试题不得跨页排印,试题每页下端应该有避免考生漏题的提示语。
(二)中考试题中的新类型
★探究性试题
(1)体现过程展示
传统意义上的试题主要是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识记,着重对学生的理解,积累知识的能理,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评价。而新课程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性试题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探究思想方法和各种探究能力,要使试题可以对相应的过程性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试题必然要有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问题背景,即结合怎样的客观现象,正对哪个研究问题,展开了怎样的研究工作等等。
试题可以有探究全过程的展示,也可以是探究的部分环节上的展示,但不管怎样,一定有一个研究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解决的过程阶段出现。
(2)体现方法与操作
 探究过程中最核心的是思想方法,最基本的是一些操作做法。探究性试题可以多结合科学研究的某种思想方法,设计探究方案。
(3)体现主观开放
“探究”本身体现着一种“未知”,一种“多元”,一种“创新”,探究过程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过程。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是多途径、多层次的。所以,探究性试题的答案不一定要求标准单一。又因为解答的形式往往需要文字的组织叙述,所以试题的主观开放性特征是比较突出的。
2.探究性试题的功能
(1)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自查;
(2)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3)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
3.探究性试题的编制与分析
(1)选好探究性试题的素材
 第一,探究题的素材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第二,将已经探究过的问题拿到试题中,让学生再忆当时的探究过程,对评定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和探究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情况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第三,在选取探究性试题的素材时,尽量不将高中阶段的内容当作探究性试题的素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做好了正确的导向,避免教学中盲目追求高中阶段新知识的提前教学,不断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设定好探究性试题的探究过程
 第一,对整体探究过程认识情况的考查,主要从全过程和环节的名称、顺序和各自的意义认识上进行。
 第二,对各部分探究环节的考查,着重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和分析论证等环节上进行。
 ①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②设计方案过程是集中体现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
 ③分析论证过程是集中检验分析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
(3)分析论证环节的考查形式侧重于对某些分析思维能力的考查。
 第一,图标数据的分析能力
 第二,图像表示与分析能力
 第三,推理能力
★开放性试题
 体现在“开放”的本质特征上,即不唯一性,可能是求解问题不指明,题目条件不限定,方法途径不固定,解答结果不单一,从而达到试题在目标指向、条件选择、过程分析上的开放,最终形成结论开放。
2.开放性试题的功能
 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单向、单线、单调的思考,促进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这样的试题评价学生,一是更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对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突出培养学生包括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3.开放性试题的编制分析
 第一,开放性试题设计内容的丰富性
 第二,开放性试题问题形式的稳定性
 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根据要求设计实验,实验方案有多种;二是根据提供的物理情景,发现相关的各种物理知识,三是提供有部分已知物理量的问题素材,要求进行一定数量的其他相关物理量的计算(更高的要求是先进行其他相关物理量的条件选择设定,然后计算)。解答时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 
第三,开放性试题开放程度的恰当性。
 第四,各种解答思路能力要求的层次性。
★综合性试题的特点、功能与编制分析
 第一种类型,即侧重于考查综合知识的综合试题,其特点是不限于学科内的综合,而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主要是将物理与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具有高中理科综合试题的特征。
 第二种类型,即侧重于考查综合能力的综合性试题。这类题型在具体的试题表现形式上各有不相同。例如各地中考中较多出现的情景题题、阅读题、应用题、设计题等形式,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这些试题的共同特点是在分析解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当然对不同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侧重:情景题在观察分析能力上要求更高一些;阅读题在信息处理能力上要求更高一些,应用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要求更高一些,设计题在实践创新能力上要求更高一些,等等。
第三种类型的试题特征,则不是典型地对特定的物理知识和能力点进行考查,试题的考查内涵主要是一种通用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的综合素养。这类问题主要和某些科学主题相关,包括环境、能源、效率、资源等。
2.综合性试题的功能
有助于矫正分科教学带来的不足,有利于学科渗透,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综合性试题的编制分析
(1)侧重于综合知识考查的试题编制分析
 综合不只是一个试题中的各科问题的拼盘,而是各科问题在试题中的融合。新课程下的综合试题,编制中通过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较好地达到融合的要求:
①抓住物理学科中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点的分析,较好地达到了融合的要求。
②试题应较好地处理物理与综合的关系,体现学科特征。
③让其他学科知识出现在思维环节的过程中而非问题结果中,抓住综合本质。
(2)侧重于考查综合能力的试题的编制分析
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很多,如果将这些情景画面搬到纸面上“再现”,让学生进行观察与联想,分析与描述,就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这类试题的编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情景题的编制分析
 第一,提供清晰的画面情景。观察,往往要涉及现象的细微处,如果试题所提供的画面的重要细节不清晰,就不能对观察能力进行最有效的考查。
第二,适当凭借图文结合表达必要的情景指示。图文结合,既能直观地展示情景,又能指明情景中的某些特定含义,有助于完整表现现象特征,便于考生把握情景中必要的信息。
②阅读题的编制分析
 阅读题的特点决定了编制这类试题要认真考虑阅读材料的信息的量和质,及其科学表述等。为此,阅读题编制时都应重视抓住以下三个关键:
 第一,提供足够量的信息,进行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
第二,关注科学语言表述,突出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三,将新知识放入阅读题中,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③应用题的编制分析
 以前的高分低能,实际上是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为了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我国每年特地举办了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所以,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为应用题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借鉴,应用题编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着重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知识应用的问题素材
& 在教材的每一重点章节的最后,都较多涉及了知识的应用。近几年出现的应用题体现出结合日常生活对这一部分内容加强研究,能充分联系到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解析上。例如电学知识、力学知识的应用问题,解析了生活中的饮水机、抽水马桶、自行车等各种生活用品等。
 第二,将客观现象的问题情景恰当理想化。
 学科研究中,为使研究简单化,深刻化,须要建立有较多约定条件的理想化模型。问题情景过于模型化,容易脱离实际应用;过于实际化,又会使问题研究中把握不住规律,研究过于复杂。为此,在涉及应用题时要努力做到构建的问题情景适度理想化:一是要努力使物理问题更贴近生活实际,提供的各种问题条件真实融入,避免问题情景过于模型化,二是要从实际现象抽象出比较清晰的问题模型,做到便于把握知识规律和善于应用知识两不误。
④设计题的编制分析
 这里的设计侧重于应用技术的设计,而并非指研究方案的设计
电路设计问题是这类试题的好内容。还有电动机的换向器结构,弹簧测力计改装成密度计等问题,都是充分体现技术设计、实践创新能力考查的好内容。
(3)侧重于综合科学素养考查的试题
科学素养的考查,在卷面考试中对此进行评价,主要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表现,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编制试题,以此评判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这些试题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①正确处理科学认识与科学知识间的关系。
 试题的编制没有脱离物理知识与过程,避免成为思想品德的内容。同时不只是强调物理本身,避免和其他侧重知识和能力考查无本质区别,使物理知识与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充分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和新问题
学生对科学前沿及相关问题了解的多,能够说明他的科学意识强,对科学的热情高。所以在试题中对大家较为熟悉的科技新成就、新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考查,较好地评价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这一方面的考查内容是比较集中的,主要有纳米技术、通信技术、核技术、温室效应、污染问题、能源问题等。
③对命题者关于科学价值观的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命题技术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与特点
&对于中学生来讲,物理基本知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预备知识;
(2)适应现代化生活,参加现代化建设普遍须要的知识;
(3)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上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
(4)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知识。
科学内容与大纲中的基础知识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标准结构体现了纵横交织的特点
&内容沿着“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条知识的内在属性确定了纵向目标,而在内容中又交织了大量的横向目标:经历、探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等等。
&例如:“内容标准”明显表述:“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其中纵向目标为认识浮力,横向目标为学习探究。有的内容干脆去掉了纵向目标。
(2)科学内容推陈出新,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了知识目标;
(3)科学内容的要求水平明显降低;
(4)科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5)内容标准的达成更强调从实验与实例入手。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命题策略与命题技术&
&在中考中如何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查,才能切实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意图,起到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作用?在中考命题中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1)加强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考查
 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下列标准:
&① 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②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定义和它的物理意义;
&③明确概念的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也是概念的适应范围。
&④了解该概念与有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规律的理解主要有下列标准
①明确规律建立的依据、方法和过程;
②明确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及其表述,包括该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律所反映的物理本质,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句,规律的表述中的关键词,规律的数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物理含义;
③明确规律的适应范围和条件
④明确该规律与有关规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的理解主要有下列标准
①明确实验目的、器材、装置方法及操作步骤;
②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为什么这样装置,操作步骤为什么这样安排;
③掌握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
④学会读取和处理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果的方法;
⑤知道用该装置还可研究那些问题,改变条件后如何设计实验,用哪些器材根据不同原理还可以完成该实验等等。
(2)重视认知活动有序性的考查
&知识向能力转化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物理知识和观念直接转化为能力;二是由结构、方法、技能三个环节产生的活动的有序性。有序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的、基本的渠道,学生认知活动是否有序,主要表现在能否对物理知识和技能形成清晰完整的结构。
①能弄清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②能将逻辑体系同物理观念、物理学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
(3)重视认知活动有序性的考查
&知识向能力转化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物理知识和观念直接转化为能力;二是由结构、方法、技能三个环节产生的活动的有序性。有序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首要的、基本的渠道,学生认知活动是否有序,主要表现在能否对物理知识和技能形成清晰完整的结构。
①能弄清概念规律间的逻辑体系
②能将逻辑体系同物理观念、物理学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的考查
  中考命题必须突出应用物理知识的考查,把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理念,体现STS教育思想。让学生通过解答富有新意、联系实际的问题,既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考查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过程考查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变式空间和创新空间。过程的考查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科学思想,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科学态度。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揭示、定理的推证、实验的演示设计、公式的推导等都是过程。在中考中要彻底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考法,切实注重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考查。
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命题技术
&试题“四要素”
&(1)题干:提供问题的情境和条件
&(2)题问:提供问题的方向、范围和性质
&(3)题解:提供解题的方案
&(4)题规:提供实际测验和评分的规则
根据不同的标准,物理试题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分类有两种:
(1)按评分方式分,物理试题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2)按考生作答方式分,可分为选择题和供答题两种
★选择型试题
 不仅向考生提供题干、题问,而且向考生提供题解,但正确的题解或最理想的题解需要考生对题干、题问做出反应后进行选择。选择题试题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二项选择题
(2)多项选择题:
①单解选择题②最佳选择题③多解选择题④比较选择题⑤分类选择题⑥组合选择题⑦推理选择题⑧识图选择题⑨实验选择题⑩计算选择题和匹配选择题
单解选择题:
例题: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物理学史上,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之一〔  〕
A.伽利略斜面实验  B.托里拆利实验  C.马德堡半球实验  D.奥斯特实验
单解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广泛的一种题型,题目给出诸多选项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只有一个。单解选择题如果能正确选项,其他选项可不予分析,测试的物理内容是单一结果时,只能采用这种题型
单解选择题常用来测试考生的快捷反应能力。这就需要考生不仅要牢记重要的基本常识,对概念理解渗透,而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由于单解选择题明确指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如四选一答案猜中率为25%,故多在对难度要求较低的考核中采用此类题型。
最佳选择题:
例题: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对此,以下措施可行的是  〔 〕
A.人人都要自觉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浪费和人为毁坏物品
B.关闭现有的火力发电厂
C.各地都要新建水力和风力发电站
D.停止使用石油资源,而以核能和太阳能取代
最佳选择题常常是在要求考生从几个可行的物理过程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或最适宜的过程时采用。它可用来测试考生的分析、比较、评价等能力。这类选择题的迷惑答案更具有诱惑性,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选择题时,一般不宜用直觉去判断,而需要逐一分析个现象所提供的物理过程,全面考虑,对照比较,才能确定最佳答案。
多解选择题:
例题:如图所示,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始加热时,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B.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断升高
C.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D.沸腾过程中,水需要不断吸热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选项。他只有正确、错误之分,没有最优、最差之别。题干不能提“最……”要求,也不能用“以上都”作为答案,它的各个选项都应围绕着同一中心,否则会变形为几道不相关的是非题。这种题型多用在不同条件有不同的结果,一个问题有两个以上答案或一个问题须从多方面考虑的情况。
多解选择题可以测量考生各种层次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在测试考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以及从多角度、多方位综合思辨能力上更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在对难度要求较高的考核中大多数使用多解选择题。
比较选择题:
例题:如果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         〔 〕
A.只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B.只与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有关
C.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都有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比较选择题具有鲜明的结构性,一般有四个供选答案,四个选项的基本模式是:只是A,只是B,既是A又是B,既不是A也不是B。
这类选择题不仅可以考查对知识掌握的全面程度,也可以测量考生对两类以上情况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这类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找出一组事物与众不同的一种,另一种是找出一组事物归类在一起的理由,然后从供选答案中找出跟它们属同类的事物。由于这类试题须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所以可以考察综合能力水平。
组合选择题:
 例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见到以下事例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1)有“沙漠之舟”称号的骆驼的体重比马的体重大不了一倍,却长有马蹄子面积三倍的脚掌。
(2)号称“森林医生”的啄木鸟有细长而坚硬的尖喙,便于喙开树皮。
(3)用螺栓紧固及其零件时,在螺母下加垫圈。
(4)要把图钉按进较硬的木板,须加更大的力
 A.(1)(2)  B.(1)(3) C.(2)(4)  D.(3)(4)
组合选择题往往采用直接法,即先不考虑备选答案,而是先从题干给的条件出发,对选项进行分析,然后把分析的结果与备选答案比较,两者一致的,即为所选答案。组合选择题综合性强,信息量大,不易猜测,其测试功能与多解选择题相同,可以测试各种层次的能力水平,也利于教师评卷。
推理选择题:
 例题: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   〔  〕
 A.电流表A1的示数减小,A的示数减小
 B.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A的示数增大
 C.电流表A1的示数不变,A的示数减小
 D.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A的示数增大
这类选择题通常在题干的下面给出特定的实验或比较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条件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出符合特定条件的正确答案。这类试题主要用于测试考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物理图像、实物、仪器装置等来回答问题,其主要功能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多项选择题的命题技术如下:
(1)尽可能采用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试题
(2)尽可能压缩备选项的字数,而把更多的内容放在题干中
(3)尽量使用肯定式题干,如果用否定式题干,应当用适当的形式(如加着重号)加以强调,以引起考生注意
(4)必须使备选项构成题干的尾端,不要插在题干中间,以便于考生阅读题目
(5)不理想现象和错误选项应具有相当的似真性和错误的典型性,以增加备选项的迷惑程度。
(6)对题解必须避免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暗示,答案数字尽可能相近。
(7)应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至少是三选一以上,匹配选择要实行“差额”选择以降低试题的猜对几率。
(8)在使用同一组选答时,应随机改变正确答案的位置。
★供答性试题
(1)限制性供答试题:考生提供题解受题干题问强烈限制的试题,评分时很少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属于客观性试题的范畴。主要包括完形题、简答题等。
限制性供答题的命题技术如下:
①必须通过题干和题问对题解做出明确的限制,使答案尽可能唯一;
②完形题要避免哪些只需机械记忆便能回答的题目,避免一题多解;当答案是数字时,要规定数量单位和数字的精确;
③有可能造成多种解答的必须明确指出解答的方向;
④简答题必须对数字和答案的范围有明确具体的限制;
⑤简答题要提供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和相应的评分要求。
(2)非限制性供答试题
非限制性供答试题是在一定题干和题问的规定下,允许考生在解题方式、内容、表达形式甚至观点上有所创造发挥的大型题,主要包括计算题、实验题、综合题、探究题等。
非限制性供答题的优点:
①容易考查各种高级层次的能力
②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分析了解考生的物理知识结构、能力分布和创造性倾向
③命题花费时间少,自由度大,不仅可以从小处着手对知识进行分解式的考查,还可以从大处着眼,进行整体性综合考查,从而达到分解式考查难以达到的目的
非限制性供答题的缺点是:
①书写量大,不利于增加试题长度
②评分主观性强,误差大。
非限制性供答题的命题技术:
①在测试功能上应以考查高级层次能为主
②尽可能以能力为主线,覆盖更多的物理知识,并注重综合性考查
③保证审阅题干和题问不产生岐义
④可能的情况下,将答题化为一组小题,以提高试题的客观性
⑤有必要写出详细的评分细则,尽可能减少评分误差
⑥要给学生发挥自己真知灼见的余地
(四)中考试题过程与方法的命题技术
1.过程与方法的命题策略
 在对”过程与方法“考查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情景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2.过程与方法的命题技术
(1)编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双向细目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是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通过科学探究而实现的,因此,不能脱离知识与技能考过程,更不能脱离过程考方法和能力。
(2)命题素材来源
①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及问题情景来考虑,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
②结合科技与社会热点和所学理论知识相联系,如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环境、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问题,通过信息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能否收集信息,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③还可以从本学科知识及其系统出发,或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出发,在它们的交叉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与分析,挖掘出科学方法因素,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书面表达和交流反思、评价的能力。
(3)编制试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的试题编制,通常是根据知识内容及生活、生产实际、科技与社会热点中的问题情景,找有探究价值。即首先挖掘生活、生产实际、科技与社会热点中,能与学生所学知识相联系的物理问题,再找出能反映物理问题的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因素,通过简明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以适当的题型出现。
(4)试题编制的注意点
①反映过程与方法的试题具有情境性,通常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但试题中涉及的物理情景要真实,合理,不能人为编造、拼凑不合实际过程,这样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②对开放性试题设置要合理,确实具有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的特点,开放要有一个度,不能开放得让学生无法说起,开放的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有利于教师题分与评判。
③探究题和信息题的阅读量不要过大,文字表述清楚,涉及的知识应为学生所能掌握,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水平发挥
④对探究的问题要依据《标准》的要求,但不必面面俱到,层次和水平上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
⑤人的能力也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人的能力层次也不一样。所以,命题时还要注意中学生的能力层次水平,不要拔得过高。
点击数:&&&& 文章录入:ycy11&&&&责任编辑:ycy1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评价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