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园林行业的风水大师的忠告12生肖都有谁

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一、国际教育典范 中国师之父
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专业奠基人之一,著名学者、北京林业大学教授;1986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生院召开的国际大地营造行业教育学术大会世界首席教育典范。中国风景网记者有幸采访了孙筱祥先生。
<img ALT="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专业奠基人之一,著名学者、北京林业大学教授;1986"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ALIGN="center"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先生近照
  采访是在孙先生的书房兼客厅中开始的。这间向阳的书房兼客厅约有20平米,房间四周的书柜中摆满了大量的专业书籍,许多英文原版精装书长约一尺多、宽约一尺,足有三寸至五寸厚。不仅书柜中,就连桌下、沙发前、地上都整齐地堆放着众多学术书籍,可以说进入了这个房间就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凭记者的经验,这满满一屋的专业书籍,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非同小可、非比一般。有这样的园林专业藏书的人,自然也是一位不一般的人物了。
  采访开始后,记者直切主题,问孙先生年轻时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一事。不料孙先生提出,既然是采访风景园林行业,那么就必需首先搞清两个重要的问题,孙先生认真地对记者说道:“首先必需要弄明白这个行业叫什么行业,要搞清楚我们这个学科叫什么学科。”孙先生提高嗓音强调道:“至26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教育基金会与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在美国波士顿由剑桥大学与哈佛大学联合召开了由26个国家82名世界学术界专家参加的‘国际大地营造行业教育学术大会’,根据这次大会,应该将这个行业明确翻译为‘大地营造行业’,这个学科叫‘大地及风景设计学科’。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领域,研究并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土地的利用;其二是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其三是大农业的发展与变迁;其四是大地生态平衡;其五是工业、矿山、与大都会的建设。而一些人将其翻译并称之为‘’、‘规划’,这完全是不正确的。”
  “听说在这次大会上国际上给予您极高的赞誉与评价?”记者问道。
  “通过我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为我本人赢得了荣誉。”孙先生边回忆边说道:“大会之前并未确立我为世界首席教育典范,中国在这个领域中也未被国际看好,但当大会主席卡尔·斯坦尼兹收到我用英文撰写的论文后,一切迅速发生了变化,他亲自到机场迎接了我,并对我说:‘您的论文好极了!实在是太棒了!看来,我们西方在园林领域中应该向你们东方学习,明天我要向大会宣布,您是中国园林师之父。’”
  “从年龄、资历、贡献、成就来说,中国园林师之父这一称谓还是名符其实的。”记者说道。
  “不,我立刻回答道:‘应该是五世纪中国的陶渊明先生。’”孙先生继续着:“斯坦尼兹主席于是就说:‘那您就是中国园林第一教授。’”
  孙先生对记者摆摆手说道:“我当时立刻回答斯坦尼兹主席说:‘我只是大地及风景园林学科的第一名教师。’”
  “您过谦了。”记者说道。
  “此次大会将我的报告放在最后一天,其他学者的报告都限时45分钟,而给我的特殊礼遇是不做时间限制,大会后宴会的开始时间由我报告时间的长短而决定。”孙先生非常兴奋地说道。
  “看来,大会给了您最高的礼遇、最大的尊敬,您为国家赢得了地位与光荣。”记者赞道。
  “我最终作了一个半小时的报告。我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大地营造行业的教育与美学’”。孙先生继续道。
  “具体是什么内容让会者震撼?”记者问道。
  孙先生思考片刻后继续道:“报告中让与会者震撼的是这些话语:‘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定不能胜天’、‘天人无法合一’,只有大自然是宇宙的主宰,人不是宇宙的主宰,人只能老老实实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才能求得生存’。我还在报告中指出:‘全世界都在天堂里建一个虚无飘渺的极乐世界与伊甸园,都要走出这个世界,而中国却是要走入这个世界,中国人在自己的大地上建造人间的天堂,桃花园、西湖、北京元明清三海等就是中国人建造的人间乐园。’我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当我走下讲台,各国参会者将我团团围住,他们兴奋地对我说:‘从您的报告中我们找到了如何培养大地营造行业人才的方法,可以说您使这个困挠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次国际大会虽然只有您一位中国学者参加,但您荣获了世界首席教育典范,所取得的成就与荣誉是空前的,应该说‘国际教育典范、中国园林师之父’的评价与荣誉对您来说还是名实相符的。”记者认真地说道。
  孙先生笑了笑,与记者一起转入了下一个话题。
二、历经艰难求学路& 确立终生学者志
  “您成为中国的专家,界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能谈一下走向成功的道路吗?”记者问道。
  孙先生回忆片刻后讲述道:“我1921年出生在浙江萧山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挑担沿街卖绸缎的小商贩,以卖绸缎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我从小并不很喜欢读书,经常在田里帮大人干农活,从小就与农田、庄稼、田野有着亲密的接触。到了上中学年龄,进入了杭州初级中学就读。18岁那年我以全省第5名的成绩考上了浙江丽水联合高中,该校就是现在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到高三年级时,由于日寇侵华,学校被迫解散,因此只读了3个月。之后我又以高中同等学历考上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农学院农学系。以同等学历被录取,当时录取率只有5%。从考高中与考大学的两次成绩来看,我的成绩还算是优秀的。因此小学时贪玩、不爱学并不一定会影响长大后的学习成绩。”
  “这另一方面也说明您的天资是很聪明的。”记者说道。
  孙先生点头继续道:“考上浙江大学时,正是日军侵华最严酷的历史时期,我们是在逃亡中边生存边求学的。我作为一名穷学生,流亡的生活就更加艰辛了。我那时因为没钱,买不起棉被只好睡窝,买不起鞋也只能穿草鞋,租不起房只能睡在露天。一次我得到了一点钱,本想用这钱买一条棉被,不料我路过一个书摊,一本我喜欢的书吸引了我,我就将仅有的钱买了这本书,居然忘掉了这钱本该买棉被的,当晚上睡觉受冻时才又想起。”
  “宁可挨冷受冻,也一定要先买书、看书,从这件事上看出您将书本、知识看低高于一切的神圣地位,这种可贵的精神奠定了您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并有一屋子的书。”记者十分感慨地说道。
  孙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大学中用英语教学的化学课对我日后走上学者的道路帮助最大,教师严瑾的教学态度、强调动手的实验课,为我日后养成认真对待学问、刻苦钻研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您是怎么走上学习这个专业的?”记者追问道。
  “这要从我拜著名画家徐悲鸿大师学习画画说起。”孙先生回忆着这段住事,心中显得十分轻愉快:“在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农学院学习二年后,大学三、四年级要转到贵州总校就读。而我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酷爱画画的爱好,我曾业余师从孙多慈教授学习油画,在三年业余学习中,我一直为她背油画箱,还为她当作画的模特。孙多慈教授非常欣赏我的才华,她把我画的画寄给了徐悲鸿大师,并写信郑重地推荐我报考位于四川重庆的中央大学美术系。”
  “孙多慈是何人?” 记者问道。
  “孙多慈是徐悲鸿大师的女友,原本俩人是要结婚成为夫妻的,但因为孙多慈家庭的坚决反对,孙多慈本人又是一位孝女,因此有情人终未成眷属,十分可惜。更可惜的是孙多慈也画得一手好画,俩人有共同志向、情趣与爱好,她可以在绘画事业上辅佐徐悲鸿大师,是徐悲鸿大师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若徐悲鸿大师与孙多慈成婚,那么徐悲鸿大师的成就是否会更大些?”记者说道。
  “成就更大些,这是完全符合罗辑的。”孙先生回答道。
  “孙多慈教授十分惜才,她不仅给徐悲鸿写了推荐信、寄了我画的画,还要为我准备前往重庆的路费。”孙先生充满感激之情地继续回忆着:“我这个人虽然穷,但推荐之情我可以收下,路费决不能要,于是我婉言谢绝了孙多慈教授的路费。而此时,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教务长朱重光教授也为我给徐悲鸿大师写了一封推荐信,并为我开好了转学到重庆中央大学美术系学习的证明书,朱重光教授作为徐悲鸿大师的小学同学,他的推荐信与孙多慈教授的推荐信分量同样很重。”
  “看来您年青时就是一位出众的人才,否则,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的穷学生怎么会有两位分量不轻的教授为您亲自写推荐信。”记者发表着自己的感慨。
  “1944年夏天,我终于踏上前往重庆的路途。”孙先生继续道:“蜀道本来就难行,再加上战乱更是难上加难了。那时,我头戴一顶破草帽、脚蹬一双破草鞋、身穿一身破衣服,挑着一根旧扁担,步行、乘船、坐车,用多种方法开使向重庆进发。一路上途经无数崇山峻岭、峡谷深涧、激流险滩,晴天骄阳似火,雨天大雨磅礴,风天露宿街头,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日夜兼程向四川赶路。由于连续劳累、积劳成疾,我最后吐血病倒在街头,正在贫病交夹、身无分文的危难时刻,是善良的普通百姓为我康概募捐了7000元关金券,这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使我度过难关,在历经三个多月、跨越江西、广西、贵州、四川多省后,终于来到了重庆。”
  孙先生的这段回忆让记者深受感动:“三个多月”,“病倒吐血”、“身无分文”!多么令人震撼,多么让人难以想象,而在今天,只需三小时的飞机、一天二夜的火车,就可舒适、轻松地到达!
  “千里迢迢来到重庆后,才知徐悲鸿大师正患重病卧床不起。他此时对一般人是谢绝会客的,但夫人廖静文女士经徐悲鸿同意后,徐悲鸿在病床上破例接待了我。徐悲鸿大师紧握我的双手真诚地对我说:‘你的画我看过了,你一定要学画,我会帮助你的。”由于我晚到重庆一个多月,大学早已开学,因此他为我想出了三个办法:其一,由徐悲鸿大师写信给他的学生,现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吕斯伯教授,为我专门进行一次入学补考,相信凭我的实力定能考取。吕斯伯教授是徐悲鸿大师的学生。其二,倘若吕斯伯教授不同意补考,那么就由徐悲鸿大师亲自写信给教育部,请教育部将我分发到重庆中央大学。其三,若分发也办不到,那就留在徐悲鸿大师身旁,由他亲自教学,一切费用由他承担。”
  “那么三条路,最终您走了哪一条?”记者很感兴趣地问道。
  孙先生笑一笑说道:“结果三条路均未走成。第一条路是吕斯伯教授不同意我补考,因此未走通。第二条路是教育部可以将我从浙江大学分发到重庆中央大学,但我要失去公费生资格。这对我一个穷学生来说是毁灭性的,因此也走不通。第三条路是我自己不愿走的。因为抗战时期,日军经常轰炸重庆,老百姓不仅生活艰难,就连人身安全、家庭财产都难保,自然有雅兴买画的人就少之又少了。徐悲鸿大师此时的生活也十分困难,画不好卖,但困难的严重程度我事后才完全知晓,当时,徐悲鸿大师已到了买一条棉被都很困难,而前妻还在逼要生活费,徐悲鸿大师与夫人廖静文的生活已到了十分艰难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怎能再让徐悲鸿大师供我学画与生活的全部费用,因此这第三条路断然不可去走。”
  “也就是说三条路都未走通?”记者感到十分惊奇:“那您最后怎么选择了园林专业?”
  “世上的事常常是有失必有得,虽然三条路我均未走通,但却得到了许多对我非常宝贵、终身受益的好东西。”孙先生十分认真地继续道:“首先,吕斯伯教授虽然未同意我补考、未帮我进入中央大学美术系,但是他给我指点的一条未来专业的发展道路还是非常正确的。他对我说,现在许多学的人都不会画画,而画画对非常重要,你喜欢画画,画画基础又这么好,不如去学园林专业。这一席话,对我从此走向园林设计专业,关系十分重大。三条通向美术专业的路均未走通,但却经指点迷津,走上了一条既需要美术基础与才华、又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园林设计专业道路,于是我去了贵州湄潭浙大农学院学习园林专业。”
  “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记者说道。
<img ALT="孙筱祥教授的画作"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ALIGN="center"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教授书画:猛虎
<img ALT="孙筱祥教授的画作"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ALIGN="center"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教授书画:漓江
<img ALT="孙筱祥教授的画作"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ALIGN="center"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教授书画:三清山
  “我实际上得到很多很多,我从徐悲鸿大师身上学到了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徐悲鸿大师自己在生活如此艰难的境地,仍然想到要在经济上帮助我学习美术,这是一种先人后己、毫无私心的高贵品德;徐悲鸿大师珍惜人才、关爱青年学生,不管这个学生多么贫寒、多么没有社会背景,帮得真心、帮得仔细、帮得认真、帮得实在,这是一种尊重人才、恪守承诺的崇高品格。而孙多慈教授与朱重光教授的珍爱人才、无私举荐,也体现出两位教授做人、立业的高尚情怀。从徐悲鸿大师、孙多慈与朱重光两位教授身上,我学会了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珍爱人才、关心青年、乐于帮助弱者的人。
  “要立业,先学做人,这一点,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要,正是您从恩师那里学会了做人,才为您日后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者说道。
  “确实如此。”孙先生继续道:“我之所以在园林教学与设计中做出一点成就,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园林教授、学者、设计师,是我从年轻时‘先学做人、再立志专业’的成果。这一成果是建立在“五条腿”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了强健的
“五条腿”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这“五条腿”现在已经成为我培养杰出园林设计师与有成就的研究生的重要教学模式。可以说,不具备“五条腿”,就不能成为优秀、杰出,且有成就的园林设计师。”
  “五条腿,哪五条腿?”记者不解地问道。
  “第一条腿是首先要成为一位诗人,因为诗人是充满了激情与爱心的,他是绝对不会破坏我们人类所生存繁衍的这个大自然环境的。第二条腿是要成为画家,因为画家能将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乐园用画笔描绘在纸与画布上,而园林设计师则能将人类美若仙境的园林,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与爱心书写在大地上,画家与园林设计师,两者心灵相通、具有共同语言。第三条腿是必需要成为一名学家,世界各国的园林都是以为主体,一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应该掌握几千种园林,我本人就亲手了三千多种。第四条腿是应该成为一位生态学家,现代园林与大气、水质、土壤、气候、河流、山川等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一位对大自然、对人类、对社会负责任的现代园林设计师就一定懂得、并牢牢树立生态环保意识。第五条腿是一定要同时成一位出色的师,在园林设计与建设中,建设亭子、走廊、道路、桥梁、假山、喷泉、饭店、别墅、舞厅、餐厅、健身设施、活动场所等各类建筑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建筑设计是一位合格园林设计师的基本功。”
  “用‘历经艰难求学路,确立终生学者志’来总结您从年轻求学、立志到成就一生辉煌事业,是十分经典、准确的。您向前辈学习优秀人品,培养自己五条腿的综合能力,先做人、再立志,这就是您走向成功的的核心。”记者十分崇敬地表述着自己的看法,并继续道:“您的一生做出了许多重大成就,下面就先谈一个您年轻时的初女作,也是几十年来影响力巨大的作品,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吧。”
  孙先生认真地点头表示赞同。
三、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
  “您五十年代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被称之为中国的代表性作品,不仅广受老百姓的喜爱,还被社会各界传为佳话。您能谈一下当时是怎样设计这一传世之作的?”记者向孙先生问道。
  孙先生听后高兴地回答道:“那是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了,但当年的设计理念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五十年代初我担任杭州市西湖风景建设小组组长,之后又兼任杭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面对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花港观鱼公园,我的设计理念是‘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继承’。在中国古典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珍宝,作为一名师必需用对自己民族园林的热爱之情,去努力继承它。但这里有两个原则,其一,必需是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中优秀的东西,对于坏的东西一定要排除它,而对迷信的东西要批判它,对于可利用的东西要改变它。其二,在继承优秀的东西时,不能照搬照抄,原封不动的拿来。”
  “您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设计中具体是怎样运作的?” 记者问道。
  “我是博众家之长,首先是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东西,我从颐和园的景福阁、谐趣园中继承并吸取其精华,再进行重新构思、创新,设计了翠雨厅与金鱼园。在花港观鱼公园的设计理念中不仅继承并吸取颐和园的精华,同时还继承并吸取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优秀的精华。除了中国皇家园林外,我还将视野扩展到国外,花港观鱼公园的园是吸收借鉴了日本用大块山石造园的艺术、英国爱丁堡的岩石园与高山园、德国的自然生态园的优秀精华,可以说中国与世界上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学习、都要利用,但这个利用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首先确立了我的总体设计思想,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罢,必需服从并服务于我的设计构思,所有继承与吸取来的中外精华必需经过重新创新,要将我的特点、特色、智慧与才华融入进去,形成一个全新的园林作品。因此可以说,整个花港观鱼公园的设计过程,就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继承的过程。”
  “‘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继承’,应用这一设计思想建设出来的花港观鱼公园五十多年来一直受到百姓的欢迎就顺理成章了。”
记者说道。
<img ALT="孙筱祥先生设计的花港观鱼公园"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ALIGN="center"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先生设计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鸟瞰图)
  “1954年建成后,花港观鱼公园于1957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一次展览,其中的翠雨厅的照片还被作为封面刊登在前苏联的《星火》杂志上。就在这一年花港观鱼公园还参加了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国际公园与康乐设施成立大会的展览。花港观鱼公园在前苏联与英国的前后两次展览,其目的都是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园林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让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英国,并通过这两个东、西方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让世界了解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认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花港观鱼公园的设计与建设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
  “‘在继承中不断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继承’这一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至今仍然应该发扬,这对中国园林设计与建设将带来很强的活力与生命力。”记者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您说得很对。”孙先生严肃地继续道:“但是今天,在中国的园林设计界,一些人并不按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的方法行事,在他们之中分为了两大派,一派是复古派,另一派是崇洋派。在复古派中又可分为皇家园林派与苏州园林派。复古派对皇家园林与苏州园林是完全继承,没有设计师自己的创新、提升与发展,没有融入现代的理念、艺术与时尚,其作品没有时代感、缺少朝气与生命力。而崇洋派则完全照搬照抄欧洲意大利与法国18、19世纪的古典园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主流观点是认为大自然是不完美的,大自然只有通过人的意志加以修整、修饰才能变得完美。于是,在意大利,设计师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设计出数理模式、几何模式的花坛,而在法国则设计成为刺绣式花坛,而实际上这些经过人工设计与改造的园林远没有大自然本身美。而我与中国的一些设计师则认为大自然的原生态是最美的。”
  “广西桂林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的天然园林,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就是‘第一’、就是‘最好’、‘最优秀’、‘最美’,大自然生成的桂林山水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记者说道。
  “然而面对桂林山水这么美的大自然天然园林,有人还要在那里再设计建设人造园林,这岂不是太可笑了。”孙先生说到此十分气愤。稍顷,他继续道:“作为一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对于优美的大自然一定要全身心地予以保护,千万不可去破坏它,像桂林这样的就要限制人口的发展、不建高层建筑,继承并发扬桂林山水大自然天然之美,使之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美丽的旅游城市。”
  “看来,继承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要继承中国与外国古典园林中优秀的精华,也要继承大自然中天然的美景。” 记者说道。
  “复古派与崇洋派,机械的模仿、机械的照搬,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这是一种倒退,这种设计思想与理念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必需指出,并加以纠正的。”孙先生认真地说道。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应该是一种科学、务实、有效的设计中国园林的好理念、好方法,对这一好理念、好方法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加以推广,因为这有利于中国园林的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记者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希望通过你们记者的笔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更多的人认识了,事情就好办了。”孙先生认真地说道。
四、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将拥有“田园”
  “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将建设怎样的城市,或者说人类未来将在怎样的城市中居住并生活,这是一件关系到城市与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亿万人生活安全、祥和与幸福的大事情。”
孙先生非常郑重地向记者提出了他对“田园城市”的构想。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BORDER="0"
ALT="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田园城市”示意图
  “‘田园城市’的提出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惨痛教训之上的,18至19世纪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化、城市化很快席卷了欧洲大陆,工业产生了大量废气、废水、废渣,城市的空气、河流、土地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如此,由于工厂中需要大批工人,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人口的增加就要修建大量的房屋。与此同时商业也得到了发展,除工厂外,商店、影剧院、饭店等其它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出现,这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繁荣、城市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不科学的无序发展,使城市建筑高度密集,给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孙先生继续道。
  “灭顶之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对人的生活质量有或轻或重的影响,总不会是灭顶之灾吧?”记者不解地问道。
  “这里我所强调的是城市建筑密集与高层建筑,日本关东于1923年发生8.3级大地震,地震引发距关东震中100公里东京建筑的严重损坏,同时引发了136起火灾。由于建筑十分密集,大火连片连块地燃烧,足足烧了三天三夜,东京全市2/3的建筑被烧毁,三个区成为一片毁墟,未被烧死活下来的市民大部分是因为逃到了公园里,现在的东京是后来重建的。由于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大火连片烧,于是便给东京市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孙先生继续道:“美国的芝加哥,在1871年时是全美最大的钢铁城市,结果由于城市建筑十分密集,一场大火将整个城市烧成一片废虚,现在世人看到的芝加哥也是后来重建的,这对于芝加哥市民来说也是灭顶之灾。”孙先生停顿了一下继续道:“不仅建筑密集会给市民带来灭顶之灾,高层建筑也同样如此,美国9.11恐怖袭击就是最好的例证,纽约高达411米的世贸大厦高层双塔,被装满汽油的客机撞击后,两座高层建筑同时起火燃烧、先后倒下,荡然无存,大楼中几千名白领,瞬间遭受灭顶之灾。而同时遭到装满汽油的客机撞击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由于只有28.5米高,虽中部受到破坏,但经整修后依然存在,其人员损失也比世贸高层双塔轻得多。同样,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城市中都存在着这种潜在的危险,这就是我要提出‘田园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么您能详细谈一下‘田园城市’吗?”记者问道。
<img STYLE="WiDTH: 418 HeiGHT: 292px" HEIGHT="292"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WIDTH="418" ZOOMRATE="1" SRCHEIGHT="292" SRCWIDTH="418"
ALT="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孙先生点头后说道:“‘田园城市’是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爵士在1898年出版的名为《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后于1902年改书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论点是将一个城市看作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分成两部分,即城市部分与农村部分,这两部分相辅相成。‘田园城市’
提出的理论,第一点是政治上的,政治上要实现没有政党、军队、官员,只有人民的勤务员,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第二点是经济上的,在城市里既不搞高层建筑,也不搞连片连块的密集建筑,一个城市要分为若干个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用农田隔离开,农田可以是牧场,可以是柿子林、核桃林,也可以种粮食、蔬菜与花生、芝麻、大豆等经济作物。”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田园城市’吗?”记者问道。
  “实现‘田园城市’第一点是政治上要求,现在与今后一个时期都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未来才能实现。”孙先生边思考边认真地回答着:“而实现‘田园城市’第二点经济上要求,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已经实现。城市中心为澳大利亚联邦首都,在其外围规划了5个相互隔离的社区。由于澳大利亚以放牧养羊、出产优质羊毛闻名世界,因此社区之间主要设置牧场,用牧场将5个社区隔离开。整个城区的建筑高度均不超过35米,几乎没有高层建筑,并且建筑都被隔离开来,不出现成片连接的密集建筑群。像澳大利亚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未能做到用、花园将社区隔离开,那是因为:其一,搞园林、花园就要从农民、牧民那里花钱买地;其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三,城市居民吃粮、吃肉、吃菜、吃水果离不开城市郊区的农村,农民、牧民。经济发达国家都要用牧场将社区隔离开,那么我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更需要用生产粮食、蔬菜的农田、果林,提供水产品、肉食品、奶制品的鱼塘、牧场将社区隔离开。一般来讲,在‘田园城市’中城市占土地面积的1/5,而农田占土地的4/5,而景区、花园的用地就在这4/5的土地之中。在这样的‘田园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在发生火灾时,不会出现整片整块密集的房屋被烧毁,不会因大火无法从高层建筑中逃生,不会出现房毁人亡的灭顶之灾,人们生活在这里首先是安全;其次,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可以呼吸到不受污染的、清新的田园空气,享受到最美、最原生态、最和谐,充满了乌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人们生活在这里不会受噪音污染、而享受宁静的环境,在这里形成的小气候将十分舒适,人的心情为此会十分愉悦,最终带来健康的身心,这就是我极力提倡的‘田园城市’。”
  “那么‘花园城市’、‘’、‘城市’都不可替代‘田园城市’吗?”记者问道。
  “绝对不能替代!”孙先生肯定地回答后,继续道:“‘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不具备‘田园城市’第一点政治上的因素,其次也不具备‘田园城市’第二点经济上的因素,因此他们是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不可替代的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坚信,中国与世界的未来一定将会拥有‘田园城市’,因为‘田园城市’代表了先进、代表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
五、一生业绩辉煌 成就巨大
  记者在一上午的采访中,孙先生这位已89岁高龄的老人,一直神采奕奕、容光焕发、思维清晰,老人已为中国的事业辛勤工作了60多年,但照目前身体的健康状况,再为做出贡献是完全可能的。孙先生献身园林事业60多年,业绩辉煌、成就巨大。他一生的成就可以归纳分为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孙筱祥先生多次参加国际著名园林学术会议,发表重要演讲、巡回讲学、举办个人画展,在中国与界架起一座金桥,为中国赢得国际声誉,争得光荣。
  日至9月3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21届学术年会上,孙先生被委任为IFLA总理事会中国个人理事,就在这一年还担任了CELA通信理事会理事。第二年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办公室约稿撰写了题为“百花齐放——中国园林艺术”的文章。
  日至10日,IFLA以“亚洲爆炸”为主题,在香港召开了第三届东方分会国际学术会议。孙先生特邀在会上作了题为“人工环境必须洋溢大自然生趣”的主题演讲。孙先生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及感谢公函,认为他的演讲最优秀,从他的演讲中找到了一些最重要的解决城市人口爆炸的途径。孙先生认为从生态环保角度来看,“香港是金碧辉煌的牢笼、是混凝土的丛林,不是一座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而是一个生态环境不良的超级市场。”这一讲话的核心内容还转给了中国林业部、城乡建设部、国家教育委员会等相关部委。此次会议上,孙先生不仅站在世界思潮最前列,提出了破解城市人口爆炸的良策;而且还以公正的立场,告知世界东方古典园林,中国是发源地、是源、是根,日本是师从中国、是流、是枝,这在世界上对中国古典园林起到了还本清源、还原历史真像的重大作用。孙先生为中国园林事业立下了历史性功绩。
  香港演讲后,孙先生受到多个国家的邀请,其中澳大利亚西澳理工大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海格佛尔德教授不仅会后立刻拜访了孙先生,回校后还向学院的“海登·威廉荣誉客座教授奖金”管理委员会提名孙先生为该奖客座教授的候选人。海登·威廉姆斯博士是该大学第一任校长,为永远纪念这位开校元勋对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卓越贡献,同时也使学校与社会长期获益,为此,由银行界,电视、与娱乐界,农业界,工业企业界共同建立了“海登·威廉荣誉客座教授奖金”,并规定作为获奖候选人他所从事的科研成果必须达到该领域的国际最高水平。孙教授因在“大地与风景学科”的教学科研上的国际高水平,荣幸地成为1985年度的海登·威廉荣誉客座教授,并荣获了海登·威廉荣誉客座教授奖金。在1981年至2006年的25年间,世界只有29人获此荣誉,其中包括英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爵士,孙先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就在这一年的3月,澳大利亚学会1985年的国家城市进化学术会议召集人罗宾·埃德蒙先生邀请孙先生出席主题为城市进化的国家学术会议,同时成为3名外国贵宾的首席主旨学术报告人。孙先生的报告题目是“城市须有山林水趣之乐”。仍然是在这一年,孙先生在澳大利亚各州的首府进行了巡回讲学,同时还对5个州的12所城市的进行了考察。孙先生的此次讲学与考察得到了由澳大利亚风景园林师学会与澳大利亚历史园林协会共同组织,并由澳大利亚国家设计艺术委员会奖金的全力支持。
  孙先生的足迹不仅留在了12座城市的风景园林中,还留在了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布里斯班大学、阿德来得大学、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理工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堪培拉大学、默多克大学等15座大学的讲台上,他的题为“中国传统写意方法的美学思想和当代园林设计成果研究”与“现代中国的风景”的讲学,又一次在中国与国际间建起了一座让世界认知、了解中国园林的金桥。在澳大利亚各大学讲学中,还展示了孙先生个人的绘画作品,这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1987年,经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选拔,由美国国家学术团体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社会科学委员会三家联合邀请,作为美中著名学者交换计划中的5名中国著名学者之一,孙先生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5所著名大学进行讲学。在讲学期间还举办了个人画展,这同样扩展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img ALT="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聘请孙先生为客座教授"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BORDER="0"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美国哈佛大学生院聘请孙先生为客座教授(原文为英文,中文注释)
<img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BORDER="0"
ALT="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哈佛大学赠送给孙筱祥教授的“红领带”奖,是中国教授在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
  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聘请孙先生为客座教授。在为期半年的讲学中,孙先生以其出色的、有创意、有建树的讲学内容,荣获盛载了该院最高荣誉的“红领带”奖。从1989年至2009年二十年过去了,至今中国还没有第二位学者获此殊荣。“红领带”奖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也只有日本造园学泰斗山下重丸、哈佛设计研究生院杰拉尔德·麦考伊院长等极少数贡献杰出的泰斗式人物方能获得。由于孙先生同时受弗吉尼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园林学院、鲁特格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研究生院、俄勒冈大学、波特兰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州立理工大学11所美国著名大学联合聘任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因此至1991年7月才回到国内。在这二年多中,作为园林界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将中国传统园林之精华传播到世界,同时又将世界园林的先进技术引入中国,这始终是孙先生的重要使命。在这期间,孙先生一篇题为“20世纪的中园风景园林:西方对中国传统的影响”的讲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好评。
  4年之后的日至24日,孙先生作为IFLA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32届国际学术年会的特邀嘉宾、国际专家总结小组首席发言人,在会上作了题为“现代中国发展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环境改变的影响之‘得’与‘失’&#8213;&#8213;我们如何从这些‘经验’与‘教训’中学习”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再一次将中国园林发展现状传递到了世界,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是世界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一笔宝贵财富,同时对世界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一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不仅属于所在国家,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孙先生在此次学术年会上,不仅向世界作了重要学术报告,同时还荣获了3个奖杯。
  仅仅在3年之后,孙先生又在日至10日出席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中央分会&#8213;&#8213;欧洲分会,在希腊召开的“艺术与风景园林”学术会议。作为特邀嘉宾、会议主旨发言人孙先生作了题为“艺术&#8213;&#8213;是中国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的演讲。之后,这篇演讲作为论文成为国际上9位著名学者关于古代希腊文化艺术和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和影响的学术评论文章载入了《中国皇家珍宝展品图集》一书之中,该书是中国与希腊两国共同出版的,这本书是“中国皇家珍宝”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中国皇家珍宝”展又是在雅典举办的国际奥运会上的一项重要活动。
  第二方面,孙筱祥先生除了在国际上讲演、讲学,举办画展,做出重要贡献外,他还能以其基于“五条腿“之上深厚的造诣,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视野,继承、创新的理念,活跃的思维,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博采众长,以自己的园林设计风格为中国设计并建设了众多优秀的风景园林作品。
  孙先生是第一位将地形等高线技术从西方引入中国园林设计的中国人,他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第一次应用了这项技术。孙先生并没有优越的条件去欧美国家考察、学习,他的老师一是欧美的教科书,二更重要的是欧美设计师在中国建成的公园。比如上海英租借的兆丰公园,就是孙先生的好老师。孙先生不但第一个引入并实际应用了这项技术,还在大学教学中自己动手撰写教材、开设课程,将这一崭新实用技术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img ALT="孙筱祥教授诸葛亮草庐设计"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BORDER="0"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先生主持设计的“诸葛亮庐园”
<img ALT="孙筱祥作品:红豆山庄多功能厅"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BORDER="0"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作品:红豆山庄多功能厅
  孙先生在五十年代初成功完成了处女作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后,其才华、智慧、创新一发而不可收,从1952年至2006年先后设计并建成了杭州、北京林学院园、、华南园、海南植物园、厦门万石园林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孙先生不仅设计的植物园数量多,更重要的是他设计的植物园在中国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杭州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北园以及深圳仙湖植物园不仅各具特色,而且每个植物园都是国内同类植物园中最优秀的。特别是2006年总体规划的1333万平方米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全园共植物一万多种,整座植物园气势宏大、壮观、葱郁,观后令人震撼与自豪。孙先生在完成该植物园总体规划的同时,还设计了大门与百花园两个重要景区。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作为专家评审组组长,带领评审团对西双版纳植物园进行评审,全体专家一致认定该项目的方案科学、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
  孙先生的才华不仅展现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中,他继花港观鱼公园后,又相继规划设计了美国爱达植物园的诸葛亮草庐园、北京丰台公园、青岛市太平山中央公园、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高山流水园、海南岛兴隆公园的园中园及花园酒家建筑与红豆山庄的水上花园、海南岛三亚市红树林水景迷园、海口市金牛岭公园金牛瀑布景区与北大门景区园林造景及工程、海南岛海口市万绿园、安徽合肥市琥珀潭石林峡谷公园等。如果将孙先生规划设计的全部植物园、公园的面积都连接在一起,可能一个人游览一、二个月,时间也未必够。
  第三方面,孙先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著名学府里的讲学;对植物园、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不断地进行园林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教学与科研中发现新问题、编写教材、着书立传是分不开的。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孙先生就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领域中进行理论研究,至1958年他撰写编着了约18万字的《园林艺术》讲义。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讲义是油印装订的。4年后,他又于1962年主编了上下两册约47万字的《园林规划设计》,郦芷若与梁永基两位同事参与了编辑工作。由于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因此仍然是油印装订。19年后,孙先生终于将《园林艺术》与《园林规划设计》两本讲义综合为一本,题目为《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在这本讲义中体现出了孙先生的核心理论:在园林设计中,要紧紧抓住园林的空间、时间以及色、光、声等要素的布局,并在这一布局上展开设计。设计师不仅要在静态中感受大自然,还必须在动态中感受大自然,感受的器宫不仅是用视觉器官来看到大自然,还要用听觉器官耳去聆听大自然,用嗅觉器官去闻到大自然,甚至还要用手、脸、身体去亲身触摸与感知大自然。孙先生在这本教材中还详细论述了园林草地及地被植物,规则式设计与自然式种植设计。同时孙先生还将这些理论知识简单化,编出了44字的种植设计口诀,这一口诀科学、准确、实用,易记、易推广,许多后来成为优秀园林设计师的人才,就是在这本教材与这一口诀下成长起来,并走向成功的。
  孙先生对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探索是多方面且深刻的。1962年孙先提出了一个十分著名的理论论点:“中国优秀古典园林的造景是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在对自然山水原型的熔裁加工提炼过程中,又把艺术传统中富于人民性的诗情画意写入园林;同时,造景又与当时园林的城市环境、游园功能和经济技术条件结合起来。”在提出这一理论的同时,还向他的学生、同行、社示出他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时自己所遵守的规律,那就是“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主景突出、客景烘托”,“相辅相成、一本万殊”,“咫尺千里、起伏开合”。这些规律中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内涵与深睿的哲理。
  1978年孙先生提出了城市园林绿地理论,1981年提出了大地规划理论,1982年又发表了很有影响力的“三境论”,这些理论对推动中国与世界园林的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与作用。孙先生在园林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跨越国界和政治信仰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珍贵财富。孙先生的智慧、才华、学识既属于他所热爱的祖国,同时也属于他毕生所钟爱的园林事业!记者相信在他的有生之年,将会为中国与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img STYLE="FiLTer: ; WiDTH: 159 HeiGHT: 204px" HEIGHT="223" ALT="孙筱祥" HSPACE="11"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www.chla.com.cn/upload/.jpg" WIDTH="174" ALIGN="left" VSPACE="11" BORDER="0"
TITLE="转。独家专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泰斗孙筱祥先生&&&&作者:汪仕豪" />
孙筱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室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部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林业部科技情报中心林业(园林)科技查新咨专家,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海口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园林师,建设部建设规划设计研究所风景园林总设计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公园协会与环境委员会顾问,《中国园林》常务编委,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理事会中国理事,IFLA历史风景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风景园林教师理事会(CELA)通讯理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中国国画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